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什么意思-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9-12 0
  1. 以困开头的四字成语
  2. 《师说》全文翻译是什么?
  3. “学而知之”是什么意思?
  4. 孔子的经典语录
  5. 韩愈《师说》的译文是什么?

 孔子的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什么意思-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经典语录)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以困开头的四字成语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很多,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而得到的

孔子这段话像是在回答这样的问题:

? “夫子,您是怎样获得这么高的成就的?”

? 孔子自述他不是生而知之的

学道之人可以分为三种根器。

孔子曾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最上等的人是生而知之,就是天生下来就通达圣贤之道。

中等资质的人,学而知之,靠主动学习而通达。下等资质的人,困而知之,遇到困顿而不得不学。

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最上等的根器。当然也不是最下等的,应该属于学而知之者。

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好学的典范。“好古”和“敏以求之”。

孔子指出两个要点:

“好古”和“敏以求之”。

孔子的好古做到了极致,学古之贤者,学周礼,学古之经典。又敏而求之,学而时习之。因而成就了孔子。

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大有深意。

如果他是生而知之者,那我们就会觉得我自己要成为圣贤,希望太渺茫啦。

如果孔子的成就是学出来的,那我们就会觉得我也有希望,因为我们都有学习能力,沿着孔子走过的路,我们都能走上去。

如果说圣贤的境界太高,我达不到。

? 那就想一想,我们的心,跟圣贤的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经过学习,完全可以被煅炼成圣贤的心,所以不能说达不到。

人往高处走,既然有这个能力和机会,像雄鹰一样去遨游苍穹,就不要甘做那井底之蛙度过一生,所以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

《师说》全文翻译是什么?

1. “困”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困心横虑[kùn xīn héng lǜ]:心意困苦,忧虑满胸。表示费尽心力。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朱熹集注:“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

2、困而不学[kùn ér bù xué]: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困心衡虑[kùn xīn héng lǜ]:心意困苦,思虑阻塞。表示费尽心力,经过艰苦的思考。

出处:《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困知勉行[kùn zhī miǎn xíng]: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5、困而学之[kùn ér xué zhī]: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以困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以困开头的成语只有7个:

1、困兽犹斗

kùn shòu yóu dòu

解释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困兽犹斗,况人呼?”

2、困知勉行

kùn zhī miǎn xíng

解释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困勉下学

kùn miǎn xià xué

解释指克服困难才能求得知识

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4、困心衡虑

kùn xīn héng lǜ

解释困:忧;衡:横。心意困苦,思虑阻塞。表示费尽心力,经过艰苦的思考。

出处《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困心横虑

kùn xīn héng lǜ

解释心意困苦,忧虑满胸。表示费尽心力。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朱熹集注:“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

6、困而学之

kùn ér xué zhī

解释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7、困而不学

kùn ér bù xué

解释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 困字的四字成语

困字的四字成语 :

人困马乏、

艰难困苦、

困兽犹斗、

穷困潦倒、

内外交困、

上下交困、

兽困则噬、

困心横虑、

公私交困、

神驰力困、

四海困穷、

笔困纸穷、

拯危济困、

民困国贫、

胶鬲之困、

困而不学、

乃我困汝、

抱才而困、

禽困覆车、

困知勉行、

作困兽斗、

资斧困竭、

潜蛟困凤、

师老民困、

困而学之、

鹤困鸡群

4. “困”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困而学之

拼音: kùn ér xué zhī

解释: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困勉下学

拼音: kùn miǎn xià xué

解释: 指克服困难才能求得知识。

出处: 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3、扶困济危

拼音: fú kùn jì wēi

解释: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出处: 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 *** 、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

4、作困兽斗

拼音: zuò kùn shòu dòu

解释: 虽受困顿,也要奋力相拼,抗争不休。

举例造句: 敌人还在作困兽斗,我们得进行坚决还击。

5、颠连穷困

拼音: diān lián qióng kùn

解释: 颠连:困苦。形容非常贫穷困苦。

出处: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连阡累陌,一片荆榛,居民间有孑遗,颠连穷困之状,有不能殚述者。”

5. 形容困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 鹤困鸡群: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

2) 济困扶危: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3) 救困扶危: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4) 人困马乏: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5) 民困国贫:人民困苦,国家贫穷。

6) 贫困潦倒:生活贫困,精神失意颓丧。

7) 禽困覆车:禽兽被围捕急了,也会把人的车子撞翻。比喻人在走投无路时就会冒险。

8) 穷困潦倒: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9) 兽困则噬:兽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

10) 衡虑困心:形容费尽心思。

11) 艰难困苦: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

12) 乃我困汝:是我使你受害。

13) 潜蛟困凤:比喻被埋没的贤才。

14) 鞍马。1) 鹤困鸡群: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

2) 济困扶危: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3) 救困扶危: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4) 人困马乏: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5) 民困国贫:人民困苦,国家贫穷。

6) 贫困潦倒:生活贫困,精神失意颓丧。

7) 禽困覆车:禽兽被围捕急了,也会把人的车子撞翻。比喻人在走投无路时就会冒险。

8) 穷困潦倒: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9) 兽困则噬:兽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

10) 衡虑困心:形容费尽心思。

11) 艰难困苦: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

12) 乃我困汝:是我使你受害。

13) 潜蛟困凤:比喻被埋没的贤才。

14)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15) 扶危济困: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16) 扶危救困: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17) 公私交困:公家私人均陷困境。

18) 急人之困: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19) 胶鬲之困: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后以之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20) 内外交困: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21) 上下交困:指上面( *** )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22) 神驰力困:形容心神向往,情思昏沉。

23) 束手就困:指无法摆脱困境。

“学而知之”是什么意思?

《师说》原文

师说

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文言知识

一、通***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孔子的经典语录

意思是:学习一样东西,并且了解知道它。

出处:《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启发。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

? 百度百科——生而知之者上也

韩愈《师说》的译文是什么?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孔子经典语录大全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6、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

8、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呼?

19、道不同,不相为谋。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4、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7、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2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9、朝闻道,夕死可矣。

3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1、未知生,焉知死?

3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言必信,行必果。

35、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4、德不孤,必有邻。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9、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2、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7、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

5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9、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6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69、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0、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7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72、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3、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7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8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85、听其言而观其行。

8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88、礼之用,和为贵。

8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9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6、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9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0、***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物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经典语录收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答: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答: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

答: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

孔子经典语录汇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课本上的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云者:说起老师、***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