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下场

2.刘备临终托孤为什么选了两个托孤重臣,是不相信诸葛亮会扶植刘阿斗吗?

3.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呢?

4.李严和诸葛亮,到底谁才是刘备真正想要托孤的对象呢?

5.中国历史上的最冤枉的名将是谁?

6.?从马奴到汉武帝托孤重臣:西汉传奇大臣金日磾

中国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下场

汉武托孤打一数字-汉武托孤两重臣谜底

历史上的托孤大臣最终没有好下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权利的斗争”。即使是类似于周公旦和诸葛亮这种完美的托孤,也是有一定的风险和矛盾。

其一、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托孤。

最早的脱骨就是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旦本来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随着周武王取代了殷商,之后一命呜呼。这个时候自己的儿子周成王年纪偏小,于是只好把所有的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继续辅佐周成王剿灭殷商,平定叛乱。但是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作为托孤重臣,手握大权代行皇权的周公旦遭受了周成王的怀疑,不过最后周公旦把所有的权力都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这也是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

其二、为了权力托孤重臣都会打击势异己。

汉武帝刘彻托孤重臣有四个人,这四个人最终只有和光一个人成为了权力的拥有者。再或者来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最终诸葛亮把李严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甚至唐太宗顾命的四位重臣,遭受流放的流放,最终惨的惨。还有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排挤高拱,乾隆时期的智除鳌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前任君王总想给自己留下许多个托孤大臣,结构一般都是亲信重臣或者是皇亲国戚。这些托孤大臣要么一个人做大,其他人不闻不问。要么就闹成分裂,兵戎相见最终夺权(比如司马懿)。

没有好下场的原因就是因为托孤的大臣行使的是皇权,这种权利是无法制约,一旦制约就会产生深仇大恨,也会落得一个惨的下场。

刘备临终托孤为什么选了两个托孤重臣,是不相信诸葛亮会扶植刘阿斗吗?

刘备在白帝城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两位托孤重臣呢?是因为刘备不相信诸葛亮吗?当然不是,要不然刘备也不会说出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话。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之所以会选择两位大臣来辅佐刘禅是因为不够信任诸葛亮,想让李严来牵制住诸葛亮,便把最为重要的兵权交给了李严。毕竟在刘备后,诸葛亮绝对可以说是蜀国的第一人,如果他想篡权夺位的话,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刘备知道,如果蜀国想有未来的话,是绝对离不开诸葛亮的。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刘备最终选择了两位托孤大臣呢?

其一,是因为在过去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皇帝会只选择一位托孤大臣。而刘备也没有必要去破这个先例,更何况,刘备早就和诸葛亮说过,如果刘禅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好这个君王的话,你诸葛亮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所以说,刘备完全没有任何理由要特意去找一个人来牵制着诸葛亮。他不过是想让刘禅能够成为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君王,可以将蜀国延续下去。

其二,是因为诸葛亮就算再聪明,也不过是一个文臣,在行兵打仗方面完全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相反,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就有足够多的征战沙场的经验,相信有了他们两个,诸葛亮和李严,一文一武共同辅佐新帝,刘禅绝对可以坐稳这个皇位,让蜀国走得更加长远。

刘备之所以会选择两位托孤大臣,并非是不相信诸葛亮,而是为了让蜀国能有更好地发展。

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呢?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原本轮不到自己做太子储君,更谈上后来掌管汉家天下。但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征和二年(前91)西汉王朝上发生震动朝野的巫蛊之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被人诬陷,母子二人双双自杀而亡。

其他皇子都积极运作,甚至像老三刘旦自告奋勇要当皇太子,被汉武帝深恶痛绝,老四刘胥更是游手好闲,不成器的东西,老五本来将要被立为太子,可是先于汉武帝去,天大的便宜就落到小儿子刘弗陵手上。

生母被汉武帝毒,姐姐抚养成人

汉武帝驾崩前的征和年间,汉武帝开始思考身后大事,内心开始琢磨打算将帝位传给刘弗陵,汉武帝是多英明神武地的帝王,由于看不惯自汉朝建立以来,特别是吕后时期,外戚权势过于膨胀,威胁刘氏汉家天下,如今若立小儿子为皇帝,?主弱母强?极其导致外戚专政的悲剧再次上演,于是下令将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赐。汉武帝这一举动,给后世的王朝解决外戚问题带来借鉴。

汉武帝驾崩以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只有同父异母的姐姐鄂邑公主是自己世上亲近的人,所以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以后,鄂邑公主被封为长公主,长期留在宫中陪伴照顾年幼的汉昭帝。

托孤大臣争权,鄂邑长公主深陷其中,惨遭身

后元二年(前87)一代雄主汉武帝驾崩,生前遗诏大将军霍光为首辅大臣,金日磾、上官桀为副手,金日磾不幸因病去世,朝中大权就被霍光和上官桀一分为二。汉武帝的尸骨未寒,不安定分子上官桀不满屈居霍光之下,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取代霍光,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天子近臣。

始元四年(前83),汉昭帝刘弗陵已经十二岁,到了选妃立后的年纪。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打算让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能够入宫伴随汉昭帝左右,想以此成为汉昭帝的老丈人,加上托孤重臣的家庭背景,该是何等的荣耀。结果,意见刚提出来就遭到霍光的反对。

鄂邑长公主有个情人叫丁外人,与上官安的关系非常密切,上官安就托丁外人向鄂邑长公主帮忙运作这事,并且最后取得成功。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公然于朝堂之上建议封丁外人为侯,霍光搬出汉朝?无功不得封侯?的惯例,把此事给否了,从这里能够看出上官家族和鄂邑长公主简直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

此前,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想给自己家的孩子们弄个一官半职,霍光同样寄予否定。于是,朝廷上两大政治势力开始狼狈为奸打压霍光,甚至拉拢燕王刘旦,企图除掉霍光,废掉汉昭帝,另立刘旦为帝。

鄂邑长公主手下有个小吏叫燕仓,跟随鄂邑长公主多年,对公主府上的大大小小事务都非常熟悉,无意间获知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阴谋,就赶紧跑去告诉大臣杜延年,霍光和汉昭帝得到密报以后,先下手为强,一举将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叛乱阴谋破获。

所有参与密谋叛乱的人,包括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被诛灭全族,朝廷还未对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进行发落,二人对所犯的罪过一清二楚,干脆自杀谢罪。

鄂邑长公主曾经因照看汉昭帝刘弗陵居功至伟,深得汉昭帝信赖,却因迷恋自己的情人丁外人,居然铤而走险,犯下谋反的滔天大罪,最后身败名裂,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叹息。

李严和诸葛亮,到底谁才是刘备真正想要托孤的对象呢?

单从李严和诸葛亮两个人来讲,刘备托孤更倾向于诸葛亮,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刘备病危之际,他召见了两个人,而且是同时召见,而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李严。当时,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而李严的官职是尚书令。尚书令,原本是小官,秦汉初期属于管理帝王家私产和生活的官员,汉武帝时期,才将尚书令逐步改为高官,同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一样成为“三独坐”之一。丞相,是传统实权长官,而且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所以无论是从实权来看,还是从传统来看,诸葛亮的地位都要比李严更高一些,这说明单从能力上来看,诸葛亮要比李严更有实力。

李严和诸葛亮都不是刘备的旧部,但是从追随刘备的时间上来看,诸葛亮明显要更早于李严,而且诸葛亮是刘备旧部的代表人物,所以从忠诚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明显要更忠诚一些,所以刘备要全力托孤给诸葛亮,从逻辑上来讲,没有任何问题。李严,原本是刘璋旧部,属于西蜀坐地户,代表追随刘备的新势力,而且李严很早就进入了蜀汉核心层,这说明刘备很器重李严,一方面是因为李严在新势力中微信较高;另一方面则是李严更听刘备的话,但是这些都不是托孤重点,毕竟国家存亡才是托孤重臣最先考虑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也是刘备真正想要托孤的对象。

刘备去世之前,之所以选择诸葛亮和李严同时进场,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诸葛亮虽然比李严地位高一点点,但是只要李严不犯错,诸葛亮就拿李严没办法,所以李严在托孤重臣中,起到制约的作用;2、诸葛亮能力超强,但属于旧部代表,同新势力磨合欠缺,李严在托孤现场,可以为诸葛亮证明,尤其是可以为诸葛亮在新势力中证明;3、诸葛亮的忠诚度很高,能力也很强,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诸葛亮事无巨细全部亲为,这就让其他人很掌权,而李严正好可以调节诸葛亮这一坏毛病,但是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李严并没有完成使命。

总之,刘备真正想托孤的重臣是诸葛亮,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能力强,忠诚度高,事后也证明,刘备确实没有看走眼;另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责任心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抢夺天下之主,会使蜀汉政权内部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葛亮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所以刘备选择了诸葛亮,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而后已。

中国历史上的最冤枉的名将是谁?

十大冤将第十名:韩信 淮阴候,主要战绩有:灭赵,代,魏,齐,燕,楚及三秦王,可以说整个汉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功 高震 主,当君主对这样的将领已无封赏可赐的时候一般都会取了他们的脑袋,所以,很不幸,他成了本文的第一位主角 法,勒,据说是刘邦曾答应他不使其终生有"血光之灾",真假不知,反正挺窝囊,如此不可一世的英雄,竟然得如此凄惨,楚霸王泉下有知,不知是否可以含笑? 罪名:谋反,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说有的能举出若干的例子,说没有的只有一条:果真想反,韩信早就反了,反了刘邦还拿他没办法。 ---------------------------------------------------------------------------- 十大冤将第九名:高颖 大隋开国四名将之首,位在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之上,宰相,主要战绩有:平尉迟同(舟之底),灭陈,平萧岩之叛。为人仁义温良,素得军将之心,且又素掌政事,一国上下,无不敬之,问题出在独孤皇后及杨素,杨广身上,因其掌管着全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又同情杨勇,杨广欲上台必要先除之,否则无法控制局面,又因为高颖曾为宫女之事在杨坚面前说过独孤皇后的不是,三家同心,再加上隋文帝有惧内的传统,高颖之不可避免(文帝时被罢免,炀帝时被杀)。 法:赐(同时赐的有贺若弼,宇文弼),新仇旧恨一起算,这样的结局已算是比较好的一种了,还没有凌迟处呢。 罪名:诽谤朝 政,是与不是很明显,真正是大大的冤枉,你没登基之前人家反对你就算?倒,也太牛了吧? 十大冤将第八名:蒙恬 据说是毛笔的发明人,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不过就其参与灭楚之战(副将),北驱匈奴(主将),修建长城,提数十万重兵驻屯边疆来看,轻重不难想见,其实他对始皇帝倒是挺忠心的,就算有人告他谋反始皇帝也不会信,问题是始皇帝并不是真正的"万岁",终就要的,而他作为力挺太子苏的重要人物,不倒是真有些不合情理了,但这个人行事一向谨慎,很少有把柄落在别人手里,没办法,只好以蒙毅的事为源头,再经过充分发挥,结果,蒙恬背了个大大的黑锅,了,据说在其前曾自谓"吾何罪?获罪于天"又一想自言"吾修长城,自临洮起万余里,或断人地脉,互固宜也",正所谓"朝闻道夕可也"。 法:自尽 罪名:连坐 十大冤将第七名:周亚夫 亚子在世,孙吴重生。单从这句话便可得出他在后世兵家心中的地位。战绩主要有平定七国之叛,官职太尉,也毅是全国兵马大元帅。的原因跟前两位一个样,同样是因为立嫡之争。据说景帝本想树他为托孤重臣,可这人心眼,对汉武帝(后来的)不感冒,景帝言道:此非太子师也。毅冲这话,决定了周亚夫的命运。 罪名:阴反 ,什么意思呢?据说是他为自已准备的后葬器中犯了皇室的禁,好像是什么东东多了,不合臣下的礼数,对于这个结局,周亚夫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法:饿,自个绝食,用他自已的话说:吾纵横已数十载,不妒忌复辱于刀笔吏。跟李广前说的差不多少,也算一条硬汉子。 十大冤将第六名:李牧 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后期抗秦战争主将,曾两败秦师,秦军闻之将则色变,不敢犯赵多年,就连老兵油子王翦也是无从下手,只好使离间计挑郭开唉使赵王下令除之,一代名将,就此撒手人环,令人心痛不已,据说时曾因新换将领不足以成事,李牧携大将印潜逃(笨,当时就他的影响力,只要不交权,谁能动他?赵军主力代骑兵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还能不听他的?大局为重的心理作怪),被追兵追杀于亲友家中,窝囊得很。 法:斩首 十大冤将第五名:高仙芝 大唐四镇之一安西镇主帅,颇有计谋,怛罗斯之战虽败然至今仍为兵家所津津乐道,其用兵之果敢,行军之诡异,作战之凶狠,非一般将领可比。潼关之战,因监军边令诚之前向他索贿未果,怀恨在心,在杀了另一安西名将封常清之后矫诏杀之,直到前高仙芝仍不相信他忠心效忠的大唐会向他下此毒手,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帅台下众军大呼:君等观于冤乎?可为吾申之。于是三军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军心与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禄山军作战,结果不想而知。 法:斩首 罪名:畏敌不前 十大冤将第四名:檀道济 檀道济,南宋名将,随刘裕征战沙场多年,又为宋文帝开疆拓土,坐保江南,用兵稳健又不失诡诈,是自刘裕后,韦睿前南朝第一名将,唱筹量沙更是体现了其人谋略的一面。威名赫赫,宋廷疑惧,宋文帝尝与人言"安知道济不为司马仲达者乎"?于是在临前下诏杀之,并灭其族,据言檀道济临大喝"乃复自坏汝辈之万里长城",饮酒而亡,北魏得知,皆弹冠相庆,"道济已,吴子辈不足道也",从此南朝走入危势,次年胡马长驱直入抵金陵城下,饮马长江,宋文帝目睹胡马,悔言 "若使吾有道济在,安使胡马济此哉"? 法:毒杀 罪名:不详 十大冤将第三名:彭越 与韩信并列为汉初三大名将,位在英布之上,曾率偏师在楚汉相争于荥阳之时抄敌粮道,迫使楚兵主力回师,复败复起,拖住楚军主力,使得汉军主力及淮阴候部能够并力前行,终于将楚军压至彭城一带,方有以后垓下事,功劳甚着,封赵王(淮阴候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后刘邦疑惧之,发配往蜀地,路中碰到吕后,以为碰到知音,向吕后诉苦,吕后仍带他到刘邦处,劝刘邦杀之,以绝后 患。 法:剁成肉泥,据说至今长江一带还有一种叫"蟛"的小虾,便是当初英布吃了用彭越的肉做成的所谓"肉羹"时吐出来的,彭越的冤魂附在其上形成。 罪名"谋反 十大冤将第二名:岳飞 不多说,都知道的。 法:勒,一代名将不能于沙场却得如此下场,令人心寒不已,恨不能生啖秦桧肉,活剥赵构皮以泄吾恨。 罪名:莫须有,有可能有的意思,怎么个说法呢?本来是想给他定通敌的,可这说出来连定罪的人自个也不信,只好搞了个莫须有。 十大冤将第一名:袁崇焕 定远城守将,大明辽东道督师,宁远之战击毙女真胡酋努尔哈赤,坐镇辽东十数年,胡马不敢过此久矣,可以说是处于危势的明王朝延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出意外,女真人已无力对中原构成大的危协,可恨崇祯不明,误信皇太极离间之计,自坏长城,从此,大明朝之亡指曰可待。 法:凌迟,一刀一刀割肉,直到……唉 中国历史上得最最窝囊的十个人 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人都是是当时的英雄人物。所谓的窝囊,是指他们或者由于不应该有的失误,或者由于命运的捉弄,很丢人地去了,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历史地位。而如果他们不,是很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象项羽、岳飞,袁崇焕,之类的没有入选,因为他们的法是一种英雄的法。 1.齐桓公。一代霸主, 竟然被自己的宦官饿在宫中,窝囊吧。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起者,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一代君主,曾经冒充使者亲自前往秦国勘查地形,准备攻秦。没想到被自己的儿子发动叛乱,困在行宫。否则,秦国没那么容易做大。 3.李牧。一代名将,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率赵军抗击秦国时,却被*臣陷害。李牧当机立断,连夜挂印出走,使得来抓他的人大吃一惊。不可思议的是,李牧竟然被那些人又追上杀了。一代名将,居然也不会使用反跟踪法什么的。 4.韩信。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用兵鬼神莫测、战无不胜的大将,政治大方向上却总是犯错误。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中倒也罢了,最后居然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设计捕杀,真是窝囊! 5.关羽。一个威震天下的名将,在水淹七军、直抵许昌的事业最高峰,却被自己的盟友袭取后方,败走麦城,又被人伏击,被生擒!!斩首。这不是一个武圣人的法。 6.高仙芝。横扫西域的唐将,安史之乱中镇守潼关。由于兵少,采取坚守战略,竟然被唐玄宗认为"出击不力"赐。究竟该不该出击呢?他的继任者哥舒翰带着增援的十几万精兵出击,结果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 7.黄巢。纵横天下,倾覆唐朝的豪杰,与自己的兄弟、妻子一起被自己的部下杀邀功。可悲的是,那个部下又被唐将杀,同黄巢的首级一起报往朝廷。 8.宋徽宗。一个天才的画家、浪漫的皇帝取遭受到最不浪漫的命运:被金军俘虏运往黑龙江。我总觉得,象宋朝这样经济、文化发达的朝代(也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朝代)灭亡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9.李自成。不用多说了,正因为的窝囊,所以才会有他出家当和尚的传说。 10.石达开。要就呗,一定要玩一把投降,结果人家也不上当。 还有一个就是被袁崇焕在宁远用大炮轰的努儿哈赤

?从马奴到汉武帝托孤重臣:西汉传奇大臣金日磾

「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县新店子一号汉墓中室的壁画上,可以看到几个以母贤子孝为题材的故事。其中一幅画的主人公,是深受 赏识、重用并「笃慎忠心,数十年无过失」的西汉名臣 。 本是匈奴人,而 一生更以讨伐匈奴而功绩卓著。身为异族降臣, 却在武帝的朝廷中担任了要职,并在武帝病重时临危受命,辅佐幼帝。他不仅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自己也成为华夏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 。>   休屠王太子沦为汉宫马奴 >  金日磾(音金密低,前134年-前86年),字翁叔,武威郡休屠县(今甘肃民勤县)人。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因其父休屠王曾作金人祭天,汉武帝赐姓金。>  「金日磾出生的第二年,西汉的窦太后薨了,而被奶奶管制多年的汉武帝正卯足了劲,大刀阔斧地实现著自己的理想抱负。金日磾14岁那年,一场汉匈战争结束了他作为匈奴休屠太子的命运。」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於志勇说。>  据《汉书》记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春、夏,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一万骑穿焉支山、居延泽,快速突袭千余里,斩八千余人,击破休屠部,并获其祭天金人;同年夏,又引万骑,突入陇西、北地二千里,在张掖县附近的祁连山下,斩三万余人……昆邪(也作浑邪)王、休屠王惨败,匈奴大单于「欲诛之」。走投无路的两人合谋降汉,但休屠反悔,昆邪王杀了他,并率自己的部下和休屠王的部下降汉。金日磾兄弟与母亲,因受休屠王牵连,被罚为官奴婢,金日磾被分配到宫中饲养马匹。>>  "汉代养马实业空前繁荣。因武帝爱马,仅他在位时官马就达四十万匹。马匹一般主要用于交通、耕畜和战事。汉代养马设六个牧师苑三十六个分所,任用少数民族官员管理马政。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专门画了金日磾就可以证明。对于自小生活在草原上的他来说,养马、挑马、驯马应该像一种生活本能了,所以他养的马一下就被武帝看上了。」於志勇说。>  一天,武帝带着众妃嫔、宫女,检阅宫中饲养的马匹。当数十名马奴牵着马匹经过殿下时,别人都偷看殿上的贵人,武帝发现只有身材挺拔、仪表堂堂的金日磾目不斜视。且「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酷爱马的武帝大为赏识,让人将他褐色的长发梳成了 *** 的发髻,还戴上了不准奴隶戴的发冠。提拔他作管理养马的马监,后一步步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严以克己备受宠信 >  「金日磾也是出身王族,气质不凡。想想他『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按现在的尺寸换算身高近1.9米,但却处世谨慎,本分守己,从不敢有所闪失。因此很受武帝宠爱。」据於志勇介绍,武帝「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一时间,皇亲贵戚多暗中嫉妒,说什么的都有。武帝听而不闻,反而更加宠信他。>  金日磾的母亲是匈奴休屠王的阏氏,平素教诲两个儿子很严格,使武帝大加赞赏。后来她病世,武帝还下诏为其画像并悬于甘泉宫,金日磾每次随武帝到甘泉宫,都会祭拜一番。「和林汉墓的壁画,就颂扬了阏氏的品行与美德,描绘出一个教子有方的母亲。应该就是出自于此。」於志勇说。>  受母亲影响,金日磾对子女管教也甚严。武帝很喜欢他的两个儿子,经常让孩子陪伴在驾前。小孩子深受宠爱,有时就忘乎所以了。有一次,甚至攀著皇上的脖子爬到背上,被金日磾狠狠地瞪了一眼,吓坏了。边哭边跑。武帝埋怨金日磾道:「何怒吾儿?」 孩子渐渐长大了。一次,金日磾偶尔撞见长子和宫女打闹嬉戏,怒不可遏」而杀之。汉武帝听说后大怒,金日磾叩头谢罪并说出「恶其 *** 」的缘故。使武帝深受感动,并更加信赖他。>   护驾及时生擒叛贼 >  汉武帝晚年,因误用奸臣江充使太子受诬陷,蒙冤而。知道真相后,武帝非常后悔,一怒将江充家族全部杀掉。>  当时的侍中、仆射马何罗兄弟因与江充交好,在围攻太子的时候出了不少力,害怕受株连起兵谋反。当时已经是侍中驸马都尉的金日磾察觉了他们的异志,就暗中监视他们。何罗也发现自己被监视,也不敢贸然行动。>>  据《汉书.金日磾传》记载,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夏六月,武帝巡游林光宫,金日磾因不适在殿中休息。何罗兄弟乘机杀掉使者起兵。第二天早晨,武帝还睡着未起。马何罗想趁机潜入卧室行刺,发现事情不对的金日磾拼力将他抱住,大声高呼:「马何罗反!」左右卫士一拥而上,欲杀马何罗,汉武帝恐误伤金日磾而制止了。金日磾一人奋力将马何罗举起,摔在殿下。不久其它同谋也被擒获。这以后,金日磾忠孝的名声在朝野上下传扬开了。>  「《汉书》中记载,自从跟随武帝后,金日磾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几十年如一日。皇上赏赐的宫女他不要;武帝想选他的女儿进宫以示恩宠,也被他婉言拒绝。这种连深受纲常礼教浸*的汉官都难持之以恒的严谨,让武帝常常在惊讶之余更加敬重。有人说,后来道教传说中三只眼的『马王爷』就是以金日磾为原型的。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他懂马,另一方面是他的精神吧!」於志勇说。>   汉武帝托孤 >  「武帝病危时,令宠信的霍光与金日磾辅佐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来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於志勇说。>  位高权重之时,金日磾仍旧十分低调,说「臣外国人,不如光。」于是,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做副手,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  昭帝即位后,封金日磾为磾侯,他坚决推辞。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 年),在病床上接受了封爵的第二天,金日磾病逝,葬于茂陵附近,被朝廷追諡为敬侯。>  」如果按《汉书》所载,金日磾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入汉时十四岁算,他去世时应为整五十岁。惯于在草原上游牧的匈奴人,一生在异乡汉朝生活了整整三十七年,真是令人感叹。」於志勇说。>  金日磾后,长子金赏承袭侯位,为奉车都尉,次子金建为驸马都尉,并为昭帝所宠信。金日磾的第弟金伦早,后代盛于两汉,形成历史上的京兆望族。>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金日磾的墓葬所在地接待了一位韩国考古学家。据这位考古学家讲,韩国人的古墓里发现了金日磾的相关记载,因此韩国的金姓人氏均认为,他们是金日磾的后代。」於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