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清冽-纯净疏淡和冰清玉洁的意思
1.鲁迅在桌子上刻“早”的那篇文章的原文
2.同学们准备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习作。你认为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
3.拜托把五年级下册1、2单元的四字词列出来
4.吴伯萧的资料
5.读了吴伯萧的 早 你有何感想
鲁迅在桌子上刻“早”的那篇文章的原文
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
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扩展资料: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
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眼中的书屋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
同时,书屋中学生和老师都读一些晦涩绕口的词句,更加的凸显出了旧时私塾教育的不尽人意。
参考资料:
同学们准备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习作。你认为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
荒山野岭 枝繁叶茂 搭窝筑巢 青山碧岭 成千盈百 座无隙地 叽叽呱呱
聚精会神 密密层层 浑身解数 纯净疏淡 咿咿呀呀 笔墨纸砚 润泽透明
冰清玉洁戈壁大漠 寒风凛冽 亮如白昼 朝夕相处 肃然伫立 待命出征
烈焰升腾 大漠震颤 地动山摇 腾空而起 直指苍穹 茫茫太空
清晰可辨 黑白交替 四季分明 突如其来 家常便饭 数以百计
一模一样 卓有成效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睹物思人
一览无余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登高眺远 风流潇洒 气宇轩昂
温文尔雅 仪态万方 神采奕奕 满面红光 威风凛凛 相貌堂堂
风度翩翩 落落大方 处之泰然 习以为常
有声有色 无边无际 猛然醒悟 前所未有 如饥似渴 纷纷扬扬 可想而知
夜以继日 不屈不挠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月光如银 饱经风霜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委婉连绵 恩重如山 升腾跌宕 势不可当 享有盛誉 万里无云
人山人海 迎风招展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名扬海外
脱缰野马 镇定自若 波峰浪谷 奋勇向前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偷偷摸摸
无处可逃 波涛滚滚 四处游历 泪流满面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浩如烟海 气喘吁吁 汗流浃背
恍如大悟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规模宏大 恢弘气势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身材魁梧 昂首挺胸 久经沙场 殊拼搏 肩负重任 体格健壮 体态匀称 目光炯炯 跃跃欲试 腾空而起 若有所思 神态自若 神态严峻
神态庄重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巍然屹立 举世闻名 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 波光粼粼 优雅轻快 街头巷尾 星罗棋布 美观大方 装饰精美 金碧辉皇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缕缕清香 豁然开朗 高深莫测
幽默风趣 彬彬有礼 出言不逊 礼貌待人 头头是道 娓娓而谈 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 理直气壮 侃侃而谈 胡编乱造 无稽之谈 海阔天空 无所不谈饥寒交迫 燃眉之急 轻轻絮语 漫漫征途 滚滚铁流 奔腾不息 万分危急 日夜兼程 气壮山河 来回穿梭 惊心动魄 铮铮铁汉 劈波斩浪 摇摇欲坠
夜深人静 晶莹闪烁 聪明好学 清幽旷远 不假思索 绘声绘色 郁郁葱葱
翘首遥望 摇摇晃晃 翩翩起舞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情不自禁 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桃红柳绿 芳草如茵 骄阳似火 大雨倾盆
金风送爽 万里无云 风雪交加 寒气袭人 岁月如流 一刻千金
滴水成河 积水成渊 细水长流 饮水思源 这都是的你自己选!
拜托把五年级下册1、2单元的四字词列出来
第一单元:
荒山野岭、枝繁叶茂、搭窝筑巢、青山碧岭、成千盈百、座无隙地、叽叽呱呱、聚精会神、密密层层、浑身解数、纯净疏淡、咿咿呀呀、笔墨纸砚、润泽透明、冰清玉洁
第二单元:
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亮如白昼、朝夕相处、肃然伫立、待命出征、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直指苍穹、茫茫太空、清晰可辨、黑白交替、四季分明、突如其来、家常便饭、数以百计 、一模一样、卓有成效、左顾右盼、东张西望、高瞻远瞩、睹物思人、一览无余、面面相觑、虎视眈眈、登高眺远、风流潇洒、气宇轩昂、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神采奕奕、满面红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风度翩翩、落落大方、处之泰然、习以为常
吴伯萧的资料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生平历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25年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至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萧又在英国进行访问。后病逝,享年76岁。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
吴伯萧像
的英语教师。
编辑本段人物成就 吴伯萧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他自己曾说:“在文艺战线上我只是一个民兵,写作业余进行,不脱产。”事实正是如此,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的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成为我国当代有突出成就和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正如他的战友、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所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象一位身穿土布衣裤、家做布鞋的村姑,她脸上没有脂粉,但那种自然的美,那种天然的健康,比艳丽的浓妆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在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吴伯萧始终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人民有着朴素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当革命顺利或受挫折时,还是个人愉快或苦恼时,都以党的事业为重,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十年期间,他被批斗下放工厂,没处交党费,就自己作了一个红布口袋,每月按时把党费放在里面,把向党的汇报写在小本子上。吴伯萧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他秉性耿直,对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临终时他对子女们说:“我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吴伯萧同志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以及珍贵的回忆。
编辑本段荣誉介绍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读了吴伯萧的 早 你有何感想
早
吴伯萧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历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早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即游览顺序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腊梅,恍悟腊梅花是清香的来源,突出腊梅花最为显著的特点: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学生心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