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江与武松:从八拜结交到分道扬镳

2.宋江用70多个兄弟的性命,换来一个楚州安抚使,这官到底有多大?

3.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4.秦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5.晁盖作为梁山泊主,为何反被宋江一步步架空?

6.钱塘江上潮信起下一句是什么?

宋江与武松:从八拜结交到分道扬镳

落草为寇下一句是什么-落草为寇是褒义吗

宋江与武松都是古代名著《水浒传》中两位绝对的主角。所占篇幅,可谓浓墨重彩。二人从八拜结交到分道扬镳,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就像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多么情意缠绵的画卷。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快意恩仇,江湖本色。恩将仇报向来为江湖人不齿,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显得多么的相亲相爱。一个慷慨施赠,一个感激涕零。

长兄为父,大哥的话还是要听的。比如关羽、张飞对刘备。当然也不尽然,比如号称也尊崇江湖道义的土匪堆里,就有很多例外,有老嘎达张作霖。威虎山上的三爷座山雕等等。

“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下一句是“何事秋风悲画扇”,看来相离、相弃、相忘于江湖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二、逃亡路上擦肩而过

为躲避官府,两人都不得以都亡命天涯。但就是那么巧,两位主人公在逃亡路上再次重逢。宋江非常希望这位曾经八拜结交的小兄弟能与自己一同去清风寨花荣府上暂避一时,等待皇恩浩荡天下大赦之时。

但身负多条人命(其中还有朝廷命官)的武松早已看穿世事,一身僧衣往二龙山去落草为寇的意念已坚定无比。此时就以注定二人并非同道中人了。

为什么说二人不同道,首先信仰不同,一个一心招安洗白,期待有朝一日报效朝廷,一个对官府怨恨至极。一个失手,被逼无奈失手杀私通张文远的阎婆惜。一个大杀四方,为兄报仇杀潘金莲和西门庆,还有那官府要员张督监。身负人命官司等级不同。一个有期徒刑,一个必无疑。这点武松有清醒的认识。

一个手段非凡后来升至寨主之位,一个武功高强能征惯战。喝完酒武松打老虎为民除害,喝完酒的宋江寻阳楼提的反诗直抒胸臆。

我不认为宋江没有当皇帝的心,只不过时机不到。时机到了,时迁都敢当皇帝。

黑三郎宋押司,只有在酒后才会吐真言“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清醒之后,自幼曾攻经史的宋押司还是识时务的。自己权谋的水平,忽悠一下李逵之流还行,让心性耿直的武二郎心塌地都费劲。要想改朝换代当皇帝,那是万万不敢的。以梁山对抗朝廷,是没有出路的。既然不能颠覆,那就顺从吧,不是说成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是与非,只有利与弊。只有没成熟的小孩子才纠结对和错么。

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两座山到不了一起,两个人却很容易到一起。二龙山与水泊梁山也不算远,最终兵合一处了。其实不仅是武松跟宋江,一百零八将最后都到了一起。巧合么?非也。用评书里的话那叫一个“无巧不成书,有巧书必成。”

但两个人在梁山的地位是不同的。但都在三十六天罡星之列(001天魁星呼保义宋江;014天伤星行者武松),还有七十二地煞星,加在一起一共一百零八。

三十六天罡明显高于七十二地煞,这也就是四大名著中另一部《西游记》里,有人经常质疑猴子的七十二变并不比猪八戒的三十六变厉害的缘故。

三、立场不同矛盾公开

招安是宋江为梁山选的归宿,但无奈很多人都不赞同。其中公然持反对意见就是武松。试想一个首领,连下属的思想都不能统一,还能成事儿么。而其酒醉后自诩的“权谋”,在用一首招安主题歌唱给大家听时,已显得多么的自吹自擂。

台下满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中人,而并非喜欢对酒吟诗的文人墨客。这点就不如张学良,张学良就跟他爹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伎俩,最后还坚决干掉了杨宇霆。

四、人虽在心已远

武松是明确反对招安的,只是为了义气,暂时留下,毕竟还有很多仗要打,一身武艺的武松,冲锋陷阵的事儿是万万少不了的,其道行与格局比不得老道的入云龙公孙胜。

入云龙公孙胜在《水浒传》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是那么的有先见之明,就像诸葛亮和刘伯温。

日后冲锋陷阵少了江湖上武力值超强的武二郎,岂不叫人耻笑。武松即使看得明白,也过不了自己面子的那一关,毕竟江湖上的名号还是重要的,要分也得等到仗打完的。

现实生活中,被裹挟着往前走的人大有人在。好像有部小说叫《洪流》。遇到洪流上不了岸的滋味真难受,说好听叫顺势而为,说不好听的就是随波逐流、背弃灵魂。

分道扬镳机会这东西,只要你愿意等并在咽气前有时间,总会来的。打完方腊伤兵损将归来,武松已从难兄弟的血腥中,看到朝廷的阴险毒辣与梁山弟兄的结局。

凄凄归程中,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曾名震江湖的行者武松断然停下自己追随的步伐,选择在六和寺出家,告别自己曾经无比热爱,却令自己伤痕累累的梁山江湖,毅然决然的遁入另一个佛门江湖。

而当小说最后,武松听到宋江被赐玉酒身亡时,只淡淡的说了一句“一切都结束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五、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后来啰嗦一下著名箴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明末有一本著名的书叫《菜根谭》,大家可以从稍早一些的《》中窥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许多有识之士,甭管是被动的被劣币驱逐良币,还是主观上的不想同流合污,纷纷辞官远遁。但有识之士是不同于有志之士的。有志之士是稀缺品种,凤毛麟角,况且风险极大。比如黄巢、比如洪秀全、比如李自成,毕竟少之又少。

如果道不同,能分还是早点分。虽然说大部分人都很无奈,理由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江湖有很多,也许这本就不是你该驻足的江湖。

毕竟人生短暂,梦想或远或近,就看你的辨识能力和专注度了。

宋江用70多个兄弟的性命,换来一个楚州安抚使,这官到底有多大?

大概是因为封建社会中的人们压抑了太久,他们都喜欢具有反抗精神的小说,《水浒传》更是将一群土匪强盗写成了英雄豪杰。

说到梁山,自然要说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宋江,当年只是一个小吏,因为乐善好施结交了不少绿林豪杰,后来遭到奸人陷害也是被绿林豪杰所救,随着能人异士的不断落草为寇,水泊梁山从一个不起眼的山头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然而,宋江从来都没有把这群兄弟当回事,在被朝廷招安之后,他们打了许多硬仗,征讨方腊,去的时候一百零八将,只有二十七人回来,宋江被封为楚州安抚使,放在今天这是一个多大的官呢?

百般无奈上梁山

宋江字公明,后来李逵总是喜欢叫他公明哥哥。他是山东柘城人宋家村的人,母亲早逝,弟弟跟父亲在农村务农,他则是在县城里混了一个押司的职位。

说起宋江这人,真是其貌不扬,人们都说山东大汉,宋江却偏偏身材矮小,而且皮肤黝黑,人们都叫他?黑宋江?。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乐善好施,喜欢助人为乐,喜欢跟江湖人交朋友,但凡是往来经过的江湖人士,大都受过他的恩惠,再加上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于是也被人们称为?孝义黑三郎?。

押司听来不错,其实只是一个小吏,宋江家境一般,又其貌不扬,能够娶到阎婆惜还是因为当年有恩于阎婆,阎婆这才撮合二人。宋江虽然身份卑微却心高气傲,向来不喜欢阎婆惜,阎婆惜也不爱他,早于他人勾结到一起。

晁盖跟宋江只隔了一个村,二人自小相熟,后来晁盖截了生辰纲上了梁山,因为宋江曾向他透露官方消息让他得以逃脱,他送给宋江一条黄金以及一封书信,不曾想,这封书信被阎婆惜看到,就以此要挟,宋江无奈之下手刃阎婆惜。

在好友的帮助之下,宋江本来已经逃脱,却因为回家探望父亲被逮捕,发配江州的途中,曾被梁山人马救下,他不愿落草,后来因为题反诗被判罪,后面才有了梁山好汉大闹法场,再回去只能是罪,宋江这才接受了落草为寇的现实。

接受招安,兄弟四散

本来晁盖是梁山寨的带头大哥,不巧的是,在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晁盖被毒箭射中领了盒饭,他在临走前留下一句话,谁能捉到射杀他的人,就可以坐第一把交椅,结果宋江攻下了曾头市,卢俊义却捉到了射晁盖的史文恭。

可梁山好汉不服卢俊义,二人只好再次约定,谁先攻克东平府跟东昌府其中之一便坐第一把交椅,是天意也好,也人为也好,宋江带人打下东平府,还擒了双枪将董平,宋江还是坐在了第一把交椅上。

在朝廷的多次围剿之下,梁山好汉竟然日渐壮大,眼看虎已成患,朝廷只好招安,宋江也想要一个好名头,就带头接受了招安,?替天行道?的大旗改成了?顺天护国?。

接受招安之后,他们打了不少硬仗,北上击败了辽国,又南下征讨方腊。征讨辽国有伤无亡,征讨方腊一役伤过半,其中五十九人直接阵亡。后来病的病,离开的离开,当年的一百单八将,仅剩二十七人。

宋江被封了多大官

梁山人马惨胜方腊,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两赢的好事,既消灭了方腊叛军,还消耗了梁山人马。但梁山人马毕竟是有功之臣,得胜归来理应赏赐。宋江作为梁山的带头大哥,自然被封最大的官职,他被授予武德大夫,任命他为楚州安抚使,兼任当地的兵马都总管,这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武德大夫不算是官职,跟如今的军衔比较像,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上校,他们打败了辽国、方腊等强敌,放在今天怎么也得被授予中将上将军衔啊,只得到了一个约等于上校军衔的武德大夫。

当然,这只是荣誉头衔,不是实际官职,他的实际官职是楚州安抚使。安抚使可不是一个小官职,本来是负责一路的长官,放在今天大概相当于省级的一把手,可楚州偏偏是市级,也就是说,相当于如今地级市的一把手。

还有一个兵马都总管,可以将这个官职理解为兵权,也就是说,宋江相当于今天手握行政跟军事大权的地级市一把手。

宋江如此,其他人的官职只能更低。卢俊义作为第二把交椅,所得官职就是在宋江的官职前面加一个?副?字,还不如当年当员外逍遥自在,呼延灼更惨,他的官职还比如落草之前大。李逵等人被封?都统制?,差不多是今天旅级长官。

可悲的不是官职大小,因为官职大小跟他们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宋江卢俊义被高俅谋害,临前,宋江还?带走?了华容李逵等人。其他人也没什么好下场,关胜坠马而,阮小七被贬,其他人也是走得走散的散,当年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只剩无限唏嘘。

小结:

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这是宋江等人证明自己,洗白过去的一个好机会。在没有接受招安之前,虽然多次击败朝廷的兵马,甚至朝廷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可说破天,他们也只是雄踞一方的绿林好汉,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土匪。从土匪头头到地级市的一把手,这可是质的飞跃啊!

可从情义的角度来看,这是莫大的失败。虽然梁山不大,可他们就是那里的土皇帝,吃香的喝辣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因为写诗被判罪,此生也不必再跪人。当然,这些只是其他人的想法,不是宋江的想法。

梁山众人终究是错付了,宋江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绿林好汉,他想的一直都是?光明正大?,所以才会在被招安之后立马将?替天行道?换成了?顺天护国?,梁山好汉,虽是好汉,终究不是正统。谁是正统,朝廷是正统,可奸臣当道,百姓民不聊生;梁山好汉虽是土匪,却不会打劫平民百姓,他们做的是劫富济贫。

也许,在梁山众多好汉中,大部分人没有什么高大的志向,他们只是想?此生不必再跪人?,可他们的带头大哥想的却是怎么才能再次跪下。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5篇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水浒传》。书里有一百零八位英雄,有宋江、吴用、卢俊义、公孙胜、关胜等,故事就以他们而展开。

 这一伙好汉啸聚山林、劫富济贫。他们面对朝廷多次进攻也不退缩,都一一将他们打退,还从中收服了许多将领。朝廷面对这支越战越勇的军队一筹莫展。

 有一天,皇帝手下的一个奸臣高俅想出了一个“借刀”的策略,叫皇帝招安他们,然后再让他们攻打那些农民起义军。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就去农民起义军。就说与方腊起义军的战斗吧,宋江的手下将士的、伤的伤、走的走、隐的隐,损失大半,只剩下二十几个人。而剩下的人中,宋江和李逵被奸臣用毒酒毒;卢俊义又被水银毒伤,失足落入水中而亡;吴用、花荣也在宋江和李逵墓碑前自缢而。故事最终以悲惨的结局结束。看这本书时,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为他们的结局而伤心!

 《水浒传》里,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逵了,他粗中有细、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忠义两全、勇猛无比。说他粗中有细,是因为他做县令时的一次审案。有一次,农民张老告当地的土财主,说他强行夺走了自己的两亩地。当土财主送给李逵几张银票后,李逵就知道肯定是这个财主霸占了张老的地。于是就诈他说:“张老告你说你偷了他四亩地契,你可知罪?”财主中计,急忙说:“哪来四亩?只有两亩。”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说漏了嘴。李逵立即叫小吏把财主拖出去打一百大板,并归还两亩田地。说李逵忠义两全、勇猛无比,是因为江州劫法场事件。

 宋江和戴宗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一马当先,冲入敌群,逢人就杀,勇不可挡,为救两位义士,立下汗马功劳。说李逵脾气火爆、直爽率真,是因为他在朝廷招安、诏书送到时,一怒之下,把诏书撕成两半,原因只是因为陈太尉说话不尊重梁山好汉,态度傲慢。诏书上多把梁山好汉比作草寇。李逵不仅撕了诏书,还把钦差大骂了一通:“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你那皇帝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儿,倒要做大!你那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书的官员,尽都杀了!”好在众人都来解劝,把黑旋风推下堂去,李逵这才罢休。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对朋友我们不能有福同享、有难不当,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能够患难与共的。曹雪芹有句名言:“万两黄金容易得,之心一个也难求。”同学之间应真心相待,建立永久性的友谊,而不是易破碎的!

 《水浒传》虽然读完了,但书中许多情节令我回味无穷!回味作者精湛的语言,我仿佛置身于梦境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那些梁山英雄们一起经历当时的事情。好啊!这本书真不愧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啊!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2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的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达到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3

 “水浒”一词出自《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该诗所述,乃周人始祖古公亶父寻出路初建基业事。古人释此诗,说是古公亶父避狄人之乱而走。乃知《水浒传》所讲,实是众人于黑暗社会中寻求出路之事。一如古公亶父来到岐山,众人聚义梁山,欲开创一片新天地以寄身。然此事成功的方式颇令人心寒:“宋江奏道:‘天帝哀怜臣等忠义,蒙玉帝符牒敕命,封为梁山泊都土地。众将已会于此,有屈难伸,特令戴宗屈万乘之主,亲临水泊,恳告平日衷曲。’”

 好汉们奋斗一生,竟直到后在徽宗梦中才得以找到出路。其中含义,不言而喻:社会如此,活着便无出路可寻。

 林冲被陷害之初是怀着希望的,直至草料场还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却不曾想因高衙内一点色心,高俅要害他至,连陆虞侯也不容他活着。武松起初也相信司法的公正,用口供证明哥哥身的真相,也不曾想到如宋江、张青、施恩般善待他的张都监陷害他并不需要证据。宋江在江州之前坚持不上梁山也是以为自己尚能回到官场,不曾想有黄文炳谋他,一心要他。于是,山神庙中摆起三个人头,鸳鸯楼上题写了八字血书,浔阳江口也确被血染红。鲁智深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杀怎得干净?”乃是看破了这社会已无药可救。但宋江仍要写“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于是招安,众人十去其八,梁山就此覆灭。这结局其实早有伏笔:“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

 十节度使出身绿林,后征讨梁山,荆忠横,王文德、韩存保等被擒,与宋江讨方腊何其相似!招安的出路便是如此,即使宋江剿平方腊生还,奸臣还是要他。

 那出路何在?

 公孙胜、燕青、李俊等人的结局似乎指明了出路。隐居山林,出海为王,都能活下来。只是如此活下来已与落草前的生活大异了。阮小七兄弟三人本为温饱而上山,却不曾想会走这十几年波澜壮阔的一遭。征方腊时,两个哥哥不明不白地身,阮小七终也丢了官回石碣村打鱼。循环一番,归于起点,还丧了至亲,这样一来,十几年的奋斗又有何用?徒剩白发渔樵江渚上了。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便是那些幸存者最佳的写照。闹的效果也是难说,朝廷至结尾昏暗依旧,除了从草寇变成忠臣义士、被供着吃冷猪肉,他们还改变了什么?隐逸者看破了,便抛弃了一文不值的名利消失,但这本是他们先前就能做到的,只是原来没看破罢了。

 众人在求生的道路上徘徊,都失了本心。武松从沧州到阳谷县到孟州再到二龙山、梁山,早忘了他当年只想回清河县寻兄长,也再也回不去了。在黑暗的现实中寻出路,心中的路却迷失了。这时,唯有鲁智深拨开迷雾,看清了心中的出路。天孤星孤身一人看破凡尘,留下一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便随潮归去,无处跟寻。众人忙碌于寻现实中的出路,却不知出路只在心中。惟有顿开金枷、扯断玉锁般无视身外之物,才“解使满天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超脱生,遁入空门,方是《水浒传》中唯一真正的出路。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4

 今天,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给予我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理想。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不读《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松这个人,堂堂七尺大汉,为人忠义,是个典型的侠义之士。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个相貌丑陋的人,而武松并不嫌弃他的哥哥,在经受了嫂嫂潘金莲的诱惑之后,并不为之动容,反而大大教训了潘金莲可见他是个正直的人。后来得知自己哥哥的讯之后,有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便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这不就是忠义的表现吗?后武松被押到安平寨,不予钱两给差拨和管营,可见他为人率真,施恩要免了他的100杀威棒时,武松还不同意,后得知施恩的酒店被蒋门神给所夺了去,二话不说,抡起拳头就打蒋门神,这难道就不是侠义的表现吗?

 还有林冲,他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对朝廷忠心耿耿,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后来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才上的梁山,这不就是古代上层被逼造反的典型吗?

 这许许多多的好汉聚集在梁山上,打着替天还道的黄巾旗,理应胜利,可是后来却走向了失败,这是为什么了吗,那就是宋江的过错了。

 宋江在一开始水浒传中写的就是好汉们的榜样,一说到及时雨宋江,便能联想到黑面小三蓝,他散尽家财,接济他人的实际,为人身份中医和孝顺。他的老父亲宋太公叫宋江不要落草梁山泊,宋江因为小幅,于是停了,课后老被留置债搜哦比,才上梁山,后聚集一百单八将,可是宋江一味的要招安,最终是梁山好汉一个个的去,虽不能讲责任全部推给宋江,可是宋江太愚昧了,当时朝廷奸臣当道,皇帝被奸臣蒙蔽了双眼,人有奸臣左右,而宋江、卢俊义等人一味重案追究功名利禄忽略了奸臣当道的情况,走向失败。

 然则为何要接受招安?我认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5

 《水浒传》由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属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讲述的是大宋仁宗嘉祐年间,洪太尉闯祸龙虎山,放出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位地煞星,继而展开引出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水浒传》故事情节的确是情节跌宕起伏,紧密相连,最终结局却是一百单八将英雄好汉的离去,非常凄凉悲惨。

 朝廷招安,虽然有了各种封号,却并未重用他们,但最终他们还是只熟悉战场不熟悉官场,斗不过蔡京、高俅等贼臣。而宋江明知贼臣阴谋,却为了忠义,担心李逵再上梁山而说服其亦饮下药酒。不得不说,他如此了解李逵性格,是一个好的领袖,但是他也替李逵做出了选择。所以宋江是强龙之首虽不及,贼臣之术却也略通一二。

 皇上虽然决定处置贼臣,但被贼臣婉言掩饰,故不加罪。由此可见,宋朝皇帝大多耳根子软,虽然明白事理,却太容易改变。宋朝本身就是一个软弱的朝代,英雄造就时势,时势造就英雄,同样的,时代会影响君主,而君主也将带领朝代,所以宋朝会产生靖康的奇耻大辱,终被元朝所灭亡取代。

 梁山好汉们虽然轰轰烈烈地过了一辈子,却也可谓“生不逢时,逢时不生”。反观高俅等贼臣,虽为小人却生得很逢时。人的一生要如何选择,还是要看自己。《水浒传》讲的是英雄好汉,自然连接到小人,乱世之中,每个人都要找到一种方法生存,梁山或者朝堂,这是两个对立面。然而,怀着一腔热血想报效国家,却忽略了政坛水深的梁山好汉,可谓是合格的军事家,而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一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一些人为了公平道义。可是没有权利,又如何创造自己的公平与道义呢?

 我心中的《水浒传》不是封建王朝的衰败,不是政坛的水深,不是忠义为何,不是天地溯源,而是一百单八将的梁山好汉。他们或许没有衣锦还乡,又遭到奸人的迫害,但是他们传奇的一生抒写着什么叫做侠肝义胆,什么叫做义薄云天,什么叫做英雄豪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处于什么地位,有些成功就得用棋子的命来换。当然有时候,一颗棋子,也要自己来扭转乾坤,别人把你当棋,只要你能布超越他的局,那他就不会再把你当局。

 水泊梁山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可梁山好汉们为何还要归顺朝廷?大概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是宋王朝的问题,却单纯的认为只是奸臣的问题。以为只要皇上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会有用武之地一展拳脚,就会替天行道报效国家。最终却事与愿违,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皇上会听信贼臣谣言他们,的伤的伤。

 一本书里往往都是作者的构思和布局,可是,当你抱着不同的心情来阅读他们时,就会有不同的感触。期待有一天,我翻开《水浒传》,又有一个新的境界缓缓浮现。

;

秦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秦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是要有领袖的。但是,能当领袖的人,太多。没能当成领袖,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有机会。那么,这个机会是什么?

就领袖个人来说,机会就是运气。

五世相韩的张良VS沛丰亭长刘邦,哪方面都是碾压级的。但是,刘邦是主公、张良是谋臣。天理何在?天理就是运气。

天时:刘邦赶了个晚集,但晚集却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和六国旧贵族集体。张良游侠二十年,相当于搞了二十年的地下反秦工作。但统统没用,赶不上大势巨变,只能一直当。

地利: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是秦帝国的力量薄弱地带,彻底的天高皇帝远。因为秦帝国的驰道修不过来。但是,张良呢?堵着旧韩故地命干,只能怎么干怎么。那可是大秦帝国的东大门。大秦驸马、丞相之子、三川郡守李由,就在洛阳。

人和:天高皇帝远的下一句是民少相公多。但大秦搞郡县集权,官僚相公们派不过来。相公们过不来,六国老贵族和门客却全都过来了,形成了一个任侠集团。这就是起义的人才啊。什么英布、彭越、韩信,全从这个鬼地方出。

天时、地利、人和,张良完败、刘邦完胜。这都是运气。因为全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东西。张良即便能耐再大,在旧韩故地也拉不出队伍。刘邦即便再不靠谱,在沛丰之地也能拉出队伍,甚至还能占到城池、打败秦朝政府军。

然后再说农民起义,跟领袖个人的成功,是一个道理。区别仅是:前者更在意小趋势;后者更需要大趋势。小趋势是时势激荡,大趋势则是历史形态。

秦朝以前,不具备农民起义的历史形态。

农民起义也需要形势剧变。简单说就是天下大乱。但这种乱必须是一种原子化的乱。,官是集权制下的官;民是编户齐民的民。天下就这么两股力量。官员,或是腐败了、或是残废了,总之已经无法控制社会了。百姓,或是编不成了、或是齐不成了,反正就是没人能管得住了。

首先,当自耕农肯定没戏。百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人炕头的日子,想也别想。但可以当佃户、给地主种地,可以当奴婢、向大户委身啊?

其次,想当个佃户却租不到地、想当个奴婢却找不到主儿。于是,老百姓成了流民。佃户不会造反,流民才会造反。因为造反这事太大,关键是风险大、难度高,收益也不咋地。即便成功了,可以封侯拜相也就核心领袖圈的一伙人,其他人全是炮灰。

最后,那就只能造反。因为没有活路了。

或是、或是天灾连年、或是外部入侵而导致的农民起义,这个逻辑链条上,不能出现一个第三者。只要有个第三者出现,农民就能租到地、就能当奴婢,总之都会找到活路。

东汉末年,大汉帝国八州、三十六方同时爆发黄巾起义。这比近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可邪乎多了。但是,黄巾起义之后呢?皇帝差点儿饿,东汉废了99%的命;州牧郡守逐鹿天下,千里无鸡鸣比千里饿殍残酷多了。但是,农民起义呢?没了。

大唐末年,又是庞勋起义(陈胜级别的渠帅小队长)、又是王仙芝起义(武装走私集团级别的私盐贩子)、又是黄巢起义(跟王仙芝一个级别)。但是,五代十国呢?还有庞勋、王仙芝、黄巢这些人什么事吗?沙陀军事集团、中原藩镇节度使,还有饮马黄河的契丹人,把天下搞到彻底崩溃。“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天下已经乱成这幅德行了,而农民起义呢?也没了。

那么,这个第三者是谁?

在东汉末年,就是豪族支持的各个县级、郡级、州级以及连数州级的诸侯。在五代十国,是士兵利益集团支持的大大小小的藩镇节度使和军事集团。

朝廷命官不管用了,天下百姓也都流民化了,但中间力量却一直存在,而且特别硬。同理,西晋衣冠南渡之后的北方天下,也是如此。不仅还有没跑掉的豪族,还有冲进来的胡人部落兵。这时候就不会有农民起义什么事。

那么,秦以前呢?这个第三者是谁?

春秋及春秋以前,没有第三者、不需要第三者。或者,也可以说全是第三者。天下的确也可以各种乱,但不是原子化的乱。

春秋及以前就没有编户齐民的民,所以没有地主家的佃农、大户家的奴婢,更不会有大量非要造反的流民。

夏商周三代,社会是族群形态,或者说是氏族、家族形态;秩序是宗法制以及分封制。族群是大宗下面带着一群小宗,一堆共同祖先、共同历史、共同记忆家族的联盟。为了理解简单,就把这种族群看成家族或氏族也行。但要记住家族内部是分大宗和小宗的,要更复杂些。

编户齐民下,大家都是社会人,除了国家和法律,就没人管你了;族群宗法下,大家都是单位人,不用国家和法律,“单位”就能管你。

首先是上层君子。

周武王往东方一指,对姜子牙说:尚父啊,我封你在东边当个齐侯、以藩屏周啊!然后,姜子牙就带着本族的老少爷们以及周天子赐的一套青铜器,从陕西杀奔山东。到了这里,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把当地野人全给收拾服了。最后,建座城池,姜姓(吕氏)家族全住在城里,城里的是君子、城外的是野人,然后君子统治野人。

周初的诸侯,大多就这么来的。而且还是逐级分封的,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下面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庶人。这就是分封制。

其次是下层野人。

野人是谁?姜子牙到山东搞了武装殖民,殖的这个民就是野人。野人打不过拿着青铜器的君子,也没有人家更有文化,于是接受统治。但野人并非一个一个的人,也是一个一个的家族或氏族。为什么必须以这种存在形态?因为生产效率低。开荒种地、外出狩猎,必须集体行动。所以,一个家族、氏族,才能完成“生存”这个大工程。原初形态的社会,最重的罪就是放逐,放出去跟野生动物为伍了,这比处还难受。

家族或氏族形态的特点是什么?

非要往道德上引申,那就是互帮互助。放眼整个氏族,不是你大伯父就是你二大爷,所以谁也不会让你饿。因为氏族的财产都是公有的。大伯父和二大爷即便有私心,也不能不让你吃饭。你事小,家族或氏族却损失了一个劳动力。当时的情况是:地有得是,但人不够。

氏族里面,不仅财产公有,甚至媳妇也能共享。老爹了,小老婆归了儿子,这是蒸;哥哥或叔叔了,嫂子或婶子归了弟弟或侄子,这是报。没的,大家也能共享,这是通室之好。这些词,现在看来太不道德。但没有所指,就不会有这些能指。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不实,人都要饿了、家族都要灭绝了,道德就只能让位给生存。

从君子到野人或小人,全是这种社会状态。然后,农民起义还有必要吗?要么大家集体饿,赶上天灾了,谁也没办法。要么大家集体出去抢劫,这就是盗了。但这种盗,跟农民起义是两个路子。

进入战国,氏族或家族垮了。为什么?一是人有私心,小家庭最合适;二是技术进步了,小家庭能生存。还有就是国君与平民合谋架空贵族了,国家鼓励平民的小家庭。

有了铁犁,老公在前面拉犁、老婆在后面扶着,荒地就开垦出来了,粮食也就有了。如果再进步点儿,那就是老公在外种地、老婆在家织布,生活水平还提高了。

所以,这时候平民小家庭就要直接与国家或公权力发生关系。这个公权力的代表,要么是诸侯国、要么是贵族大夫。所以,统治关系从家族或氏族的对象,变成了个人和小家庭的对象。这就是一种新的权力形态的变化。但这种权力形态却不同于后世的中央集权,可以认为是前中央集权时代。

这时候,会不会而农民起义呢?

没必要。因为地多人少。你这里统治太残暴了,那我就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哪哪都有第三者,老百姓有的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我养活你三年了、你吃我黍也三年了,结果你却连理都不理我。行!现在我生气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咱们再见。

但是,战国搞兼并了。你使劲跑也跑不出我的五指山。要么从河东跑到河内、要么从河内跑到河东,都是我们魏国人。而且,都不用你跑,我也会好好对你的。因为地少人多,老百姓可精贵了,大家都在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放眼寰宇,谁还有我更尽心,你们就别跑了,好好给我种地、好好跟我打仗,咱们一起创造美丽新世界。第三者的存在,战国也不能太残暴。搞得民不聊生,早就有人出来替你出头爱护老百姓了。

所以,这时候的第三者是谁?有得是。老百姓可以随便选,魏国不好了、那便去秦国,也就没必要揭竿而起。换个地方的成本,总比造反为盗的成本,低太多。

七大战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秦战国:你们给我种地、你们给我打仗,我给你们土地和爵位,让你们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一类是其他战国:国内全是信陵君、春申君这种人,这伙人就是本国内部的第三者。

家族或氏族不是垮台了吗?但人是需要组织的,也是需要公共服务的,没有拿枪的、谁来提供安全保障;没有组织者,谁来开渠修路。于是,春申君、信陵君这伙人就可以发财了。

先找到一块荒地,然后平整土地、开渠引水、清理灌木、修桥铺路。这相当于建了一个小区。再后,就是做广告、搞销售,招揽寻找乐土的老百姓:别去看世界了,这里就是美丽新世界;别去找乐土了,这里就是迦南美地。大家都来我这儿安居乐业吧:我这里有良田、我这里有农具、我这里有耕牛,茅草屋都给你们盖好了,你们拎包入住就行。

但是,开渠引水、清理灌木、修桥铺路,这种建个小区的活,农民自己为什么不能干?非要让春申君、信陵君赚差价?这些都是大型的公共性服务工程。公共性服务工程,不仅要钱,也就是投资,而且需要组织能力。家族或氏族垮台之后,一个个的小家庭已经做不到了。但信陵君们却能做到。这些人都是贵族老财,钱有的是;还有门客部曲,组织能力特别强,自家啥样人才都有。

其他战国,是信陵君这伙人提供公共服务,那秦战国呢?秦战国用代理官僚。信陵君的门客,其实也是一种官僚。前者是给国家干活的官僚,后者是给封君干活的门客。所以,后面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秦战国只能越来越强,而其他战国只能越来越弱。在秦战国,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老百姓直接给秦王种地;在其他战国,哪哪都是中间商,老百姓都给封君种地了。

这时候,农民起义还怎么发生?

只能发生在秦国了。但秦国给你爵位了,你给国家干活、为国家打仗,就能获得爵位。关键是为了招揽四处看世界的老百姓,秦国也是各种建小区、做广告,跟信陵君、春申君这伙人抢人口。而且,秦国逐步蚕食山东六国,还能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把其他战国的钱全都抢回来了。

而其他战国中,就更没必要了。你都拎包入住了,还搞什么事情?没必要跟信陵君磕,干不下去,可以继续看世界。旁边儿的春申君,正翘首以盼呢。这时候,你就是想委身大户当个奴婢,都不行。鸡鸣狗盗,你得会一样,然后才能去封君家里吃白食。没本事咋办?地给你开好了、农具给你备齐了,甚至小茅屋也给你搭起来了,好好种地吧。给封君种地,甚至都不用给国家交税当兵。

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哪朝那代都有,但那不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必须是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这种级别的。但这种级别的大事情要发生,却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历史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权力形态。而在这种历史形态里,就不能出现一个第三者。但凡出现了,农民起义就不可能发生。秦以前的三代,春秋之前的社会形态不允许农民起义;战国以降的权力形态不允许农民起义。因为无论内部外部,全是第三者。

晁盖作为梁山泊主,为何反被宋江一步步架空?

许多读者对晁盖中箭身亡、以及宋江上位的情节大感不寻常。原因是晁盖当初“含恨而终”,临终前还留下一句看似很不寻常的遗言:“若那个捉得射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我们都知道,宋江初上梁山时,晁盖原本打算让出第一把交椅给他,由于宋江不肯才坐了第二把交椅。可即便宋江只坐了第二把交椅,论及江湖声望地位以及弟兄们的拥护程度,对比晁盖依然占据优势。晁盖在世时暂且不说,晁盖去世之后,宋江无疑是梁山泊主的不二人选。除了他没人能当此任!

晁盖的一句遗言,却给原本作为梁山泊寨主“唯一人选”的宋江无形中增加了一份巨大的阻力。要想“名正言顺”接任寨主之位,就必须遵从晁盖的遗言。可是以宋江的武功底子,即便苦练数十年也无法达到史文恭一半的高度,活捉史文恭的概率几乎为零。

因此,晁盖这句遗言看上去的确像是另有深意,似乎在刻意阻拦宋江上位。

难道晁盖知道了什么隐情,又不方便明说,所以才在临终前故意给宋江出了这么一道难题吗?

为了探究真相,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宋江觊觎梁山泊寨主之位已久,早就做好了“架空晁盖”的长远打算。甚至可以追溯至宋江上山以前。

也有人称晁盖中箭一事,史文恭就是个十足的“背锅侠”,真正的幕后主使也是宋江。有人怀疑刺客是宋江的贴身心腹花荣,有人怀疑是呼延灼,也有人说是林冲……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似乎煞有其事!

那么?晁盖于非命,宋江是否有一定的责任呢,难道作者是在借“宋江的篡位”传达某种信息吗?

笔者向来不赞同此类观点,因为此类解读太过于“阴谋论”,与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极不相符。晁盖于非命,应当是受其自身因素影响,宋江的成功上位,恰恰显示了此人的独特魅力。

晁盖本身就非常自负,常常视对手如无物。这种性格的人被正面击败还好,一旦遭小人“暗算”必然会心有不甘。所以晁盖最后含恨而终、不报此仇不瞑目的表现,完全符合他的人物性格。

宋江上位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否有意架空晁盖并非书中看点!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早从作品的构思阶段,宋江的定位就非常明确。“水浒”一书主要以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历史背景为主线,作者在书中注入了自己的观点、情感、以及更丰富故事情节,目的是达到讽刺现实、鼓励反抗的写作意图。

既然书写宋江的故事,宋江自然而然是本作品的“灵魂人物”。而且作者在刻画其人物、性格、领导力等方面,明显能看出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笔墨。如果该书有主角与配角之分,完全可以理解为宋江是书中的第一男主,而晁盖、王伦都只是配角甚至龙套……

换句话说,宋江是否有意架空晁盖并不重要。无论晁盖取代王伦,还是宋江取代晁盖,都是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

最终的主线必定由宋江来统领“农民起义军”与朝廷对抗!同时宋江也是作者心目中起义军的最佳领袖!

作者之所以不在一开始就写宋江上位,目的是为了通过梁山泊的发展历程,反映农民起义军在不同的领导模式下的成长过程。从王伦到晁盖,从晁盖到宋江,梁山泊经历了两次完美的“蜕变”,形成了质的飞跃,本质的改变。

直到宋江上位以后,梁山泊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建制完整、有明确目标的“农民起义军”!

只不过宋江的大方向选择是错误的,作者写其“招安”后的惨状,也是为了借此来讽刺张士诚几度招安不听劝谏的错误路线。

接下来,笔者就从梁山泊寨主更替的两次“蜕变”,来解读题主的质疑!

01 王伦:毫无信仰,毫无目的,得过且过!

梁山第一任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此人原本是个落第书生,在江湖上寂寂无闻,只因为柴进暗中资助,才得以占据梁山泊落草为寇。

在王伦的领导下,梁山泊顶多算一群占据山头的小匪帮,就像桃花山、白虎山等小山头一样,专门打劫过往客商,残害良民,而不敢与官府正面为敌。只求在山上过得过且过的日子。与农民起义军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完全取决于领袖的能力,王伦为人心胸狭窄、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无识人用人之明,也毫无招贤纳士之度。与农民军领袖的气质极不相符合。

王伦领导的梁山泊,是作者提供的最大的反面教材,对外不积极招揽人才,对内还各种猜忌自己下属,导致对外无法发展壮大,对内则矛盾重重的局面。

而且队伍没有完整的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连信仰都没有。我们都知道,信仰是一支“武装力量”的灵魂,王伦领导的梁山好汉,就好像一群没头苍蝇,今天过了就不知道明天该干嘛!

如此的“政权”,注定从一开始就是结束,是农民起义军的大忌!

02 晁盖:有信仰,但无长远目标!

晁盖是王伦的升级版,其人仗义疏财,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且性格豪爽,放荡不羁,最看重江湖义气,具备天生的“王霸之气”,类似西楚霸王项羽。符合农民军领袖的基本气质。

晁盖懂得如何招揽人心,落草前他已经是威震一方的“托塔天王”。底下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跟王伦不同的是,起事之前,晁盖就制定了较为周密的计划,非常慎的重对待起义一事。

在其领导下,梁山泊也算有了自己的信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以“聚义厅”为名聚集天下英豪,兄弟之间“义气当先”。借此来吸引天下间志同道合的朋友,加之晁盖素有招贤纳士的度量,梁山泊的发展速度一度惊人。相比王伦时期已经不容小觑。

不过,此时的梁山泊也算不上真正的“农民起义军”,晁盖虽然痛恨朝廷,却没有进一步的计划,没有长远的目标,似乎也只愿蜗居于水泊,享受数年之繁华。军队也没有较为完整的建制与约束,底下将士随心所欲,是一支纪律涣散的队伍。

作为领袖,晁盖把“义”字看得太重,不懂战场上尔虞我诈的规则,性格上存在诸多缺点。比如性格自负,冲动鲁莽,过于直爽,不懂得变通。虽然有着较强的号召力与领导力,最终也只能做个“西楚霸王”,霸气外露,难成真正的王者。

这样的领袖短期内可能很强,长期之下必然暴露太多缺点,消亡是必然结果!

03 宋江:完美型“起义军”领袖

如果说晁盖是项羽,那么宋江就是汉高祖刘邦,抛开“招安”的错误路线不说,他基本能算一名较为完美的***!

宋江虽然身为一名小吏,却知道如何替自己造势,打造江湖声望。以至于早在任职朝廷期间,其江湖地位已经达到了“北乔峰,南慕容”的效果,可以与丹书铁券持有者柴进平分秋色。说难听一点,宋江求才,可以不计一切成本!

所以,宋江具备农民领袖的第一特征,善于囊括人心,求贤若渴,能得到更多有志之士以及底层人士的拥戴!

跟晁盖的直来直去相比,宋江为人处事圆滑,更善于变通,在任何场合都能够吃得开。他能跟流氓土匪聊在一起,也能在朝廷高官面前不失风度。

在朝廷任职时,深知官场险恶,知道提前修好暗阁留下退路;在梁山为匪时,又知道早做打算。有自己的思想,对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非常明确,从不优柔寡断。对战场的尔虞我诈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

所以在宋江的领导下,梁山泊一下就提升了一个档次,使梁山军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军队”!

比如代理寨主的时候,宋江就做了一次巨大的改革,首先制定了完整的法度,其次调整领导班子,从自己往下,设置不同的职位,各部门各司其职。对内部矛盾的调和也是面面俱到!

梁山泊想变成真正的军队,唯有得到更多的民众基础,因此必须使起义变得“名正言顺”,才能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这对宋江来说简直轻而易举。他只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对外高呼“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宣称天子被奸臣蒙蔽。

只简单的做了一些调整,就替梁山泊招兵买马找回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由此可见,宋江的领导气质是前面两任领导所不具备的,梁山泊没有宋江显然成不了气候,更不可能引起朝廷的注意。

结语:

从王伦到晁盖,再到宋江,施耐庵以三种不同的领袖,阐述了起义军成事的必备条件。而宋江取代晁盖,是剧情演变的必然结果,无需过分解读,毕竟宋江的声望本来就在晁盖之上,不需要刻意去架空晁盖,大部分弟兄的心从一开始就向着宋江一方。

钱塘江上潮信起下一句是什么?

"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句话出自《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是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前的一句偈语。这句话全文是“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或许是因为见惯了生,之后在杭州六和寺大彻大悟,这才留下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话。

鲁智深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只因当初打抱不平时三拳打了当地恶霸镇关西,之后才被官府通缉。后来为了躲避官府的追击不得不躲到寺庙出家做了和尚,并取法名智深。在寺庙生活一段时间后,得知官府的缉捕力度小了不少,选择离开寺庙外出闯荡。之后因搭救林冲流落到江湖,并结识了杨志和武松等人,开始了落草为寇的生活。

等到三山聚义后顺利加入梁山泊,并担任步军头领。排在一百单八将当排第十三位,星号天孤星。等到大家选择接受招安后,为宋朝时征战生擒方腊后,并没有选择跟随宋江等人班师回朝接受朝廷封官,反而跑到杭州六和寺出家,最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鲁智深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向统治阶级主动发起挑战和进攻,反的并不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迫害,而是反对对那些弱小的压迫和不平。本人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英雄好汉的气质和担当,光是从拳打镇关西和救助林冲这两件事情就能看出来。

鲁智深表面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在他狂野的外表下却有着非凡的智慧。例如他找镇关西麻烦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动手,先是在假装买肉,故意找茬来引发镇关西的怒火,逼得他先动手。即便是在在家打人的情况下,依然说对方在诈,等到别人发现镇关西了之后,他早已经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