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的意思是什么-放辟邪侈下一句
1.有关于孟子和孔子的故事8个
2.体现仁政的诗句
3.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
4.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有关于孟子和孔子的故事8个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人和用刀子,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和用政治害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体现仁政的诗句
1. 关于仁政的诗句
关于仁政的诗句 1.论语中有关仁政的句子
您提到的是“仁政”而不是“仁”,所以我觉得更能够说明百问题的不是《论语》那些关于“仁”的论述,而是不为人注意的一句话,“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战争是残酷的,但越是残酷的事情,越能体现善恶.不论让人从事何种行动,都应当对参加行动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度,这不仅关系行动的成败,而且关系参加行动人员的安全,战争这种残酷的行动,自己关系参加人员性命的事情就更加是这样专.如果让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培训的人员直接上战场,胜负自不必说,参战人员可怕都得白白送.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提属及战争胜负,而关心的是作战人员的生命安全,充分体现出孔子推行仁政的思想.。
2.论语中有关仁政的句子
您提到的是“仁政”而不是“仁”,所以我觉得更能够说明问题的不是《论语》那些关于“仁”的论述,而是不为人注意的一句话,“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战争是残酷的,但越是残酷的事情,越能体现善恶.不论让人从事何种行动,都应当对参加行动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这不仅关系行动的成败,而且关系参加行动人员的安全,战争这种残酷的行动,自己关系参加人员性命的事情就更加是这样.如果让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培训的人员直接上战场,胜负自不必说,参战人员可怕都得白白送.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提及战争胜负,而关心的是作战人员的生命安全,充分体现出孔子推行仁政的思想.。
3.关于孟子仁政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亡。(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19)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27)贤者在位,能。
4.《孟子》中关于“仁政”“和”的名句,至少5句 (请写好分类) 急
关于仁政: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5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关于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议论文我就无从下手了分享给你的朋友吧:人人网新浪微博开心网MSNQQ空间
对我有帮助
29回答时间:2007-12-14 18:29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妃子泪WB | 一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08-12-19 关于孔子或孟子名言的议论文 有悬赏 拜托啦 65
2005-12-25 ■哪有关于孔子、孟子名言、成语的议论文或评论文? 46
2008-11-15 关于孟子孔子一句名言的议论文 36
2008-12-14 谁能提供一篇关於孔子或孟子的名言的议论文? 42
2010-3-15 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为题的议论文,急啊!!!!!!!!!! 27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议论文 名言 孔子 孟子
等待您来回答0回答仙逆看到多少章才好看?.1回答look forward to 的意思.1回答10寻一可以下载JAR TXT小说的网站,要求该网站的小说每天都能更新,能够....0回答80大人们··`HP、猎人BL同人文 ·.0回答30求个赤裸羔羊中文社区邀请码 770821706@qq.com.0回答15灼眼的夏娜小说 打包 请发至 elve88921@126.com.0回答好看的穿越文……不要H和耽美……打包的……邮箱919289259@qq.com,谢....0回答5星域,今夜请将我遗忘 帮我找找这本书.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其他回答 共2条
我晕,你直接去看四书、五经不就得了?那里全是他们两个的话。 回答者: 漏出小辫子 | 四级 | 2007-12-14 19:31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孟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回答者:大海狂龙 - 魔法师 四级 12-5 22:15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
理想
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孟子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出入于稷下学宫,游说于君王诸侯,甚至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威风凛凛,声名显赫。汉代以后又被封为“亚圣”,排位仅次于孔子,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儒家重要人物,影响中国几千年。当那场“与传统彻底绝裂”的“史无前例”的超越运动结束后,儒学就有复兴之势,而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见利忘义的情形时有发生的今天,儒学的义利观又尤其受到重视,但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尚未尽如人意。笔者不揣谫陋,仅就孟子的义利思想试作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义”、“利”范畴诠释
孟子频频“仁义”连用,“义”前冠以“仁”,“义”是次属范畴;又常常“仁义礼智”并称,“义”是一系列范畴之一,也列居第二;有时也用“礼义”,“礼”后附以“义”,“义”仍是次属范畴。因此,不能孤立地理解“义”,而应与其他相关的范畴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谈“义”的时候,尤其离不开“仁”。通常情况下,只是与“利”对称时才在习惯上讲“义”。其实,仁、义、礼、智、忠、信、孝、弟等等,都与利对称,在这点上它们本是合为一体的。
仁和义均属家庭伦常关系的范畴,仁维护父子尊卑关系,义维护兄弟长幼关系。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杨伯峻:《孟子译注》卷十三,以下引文后的汉语数字均为该书的卷数)。有父才有子,然后有兄弟,可见,仁先于义;仁要求爱其亲,义要求敬其兄;前者重内心,后者重态度。这样,仁义与孝弟就具有同一内涵,而孟子言必称尧舜,“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十二)。不但孝弟,就是其他一些重要范畴也往往如此:“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七)。顺理成章,既然“无不知爱其亲”,就须事奉其亲;“无不敬其兄”,就须顺从其兄。从而使“仁义”由主观上对父兄的“爱敬”转变为“事从”的客观行为,而这就是仁义的实质内容,其余的智、礼、乐都由它产生并以各自的功用为其服务。
仁义虽然都属人伦关系的范畴,但孟子的人伦并不限于此,他还有所谓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其中的父子、夫妇、长幼均属家庭内部人伦,近代以来受到不少批评,唯独“朋友有信”是例外。但应该指出,朋友间的信完全依靠双方互信的道义人格来维持,“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十)。由于无视利益,又缺乏必要的外部条件做保证,所以历来不乏两肋插刀的朋友,更不乏背信弃义的朋友;好时赴汤蹈火,糟时又反目为仇;或牺牲自我之权利,或侵犯对方之权利;甚至拉朋结党,视同类为神圣,视异类为盗贼。凡此并非崇信法律的表现,无法形成以契约维护人的信任、实现人的平等权利的新型社会关系。用其作为个别的人际交往尚可,用其作为治国方法则大谬。剩余的君臣一伦,孟子将其幻想为兄弟般的手足亲情关系,也用义来维持。当然,孟子没有把君臣关系绝对化,要求臣无条件地服从于君,但他反对“事君无义,进退无礼”(七)。这样,在君主掌握最高权力又得不到制约的情况下,就必然出现“君叫臣,臣不得不”的结局,做臣的只能唯命是听,阿谀逢迎。
抓主要矛盾是中国的一大传统,各种人伦不可等同视之。孟子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证,两伦相互为用,缺一不可,而这两种关系又各有侧重,父和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子和臣处于从属地位,双方既不能平等,更不能颠倒,否则,“无君无父,是禽兽矣”(六)。因此,仁义的核心是维护父权和君权,以建立父治的家庭、君治的国家,与法治相去甚远。
从上述可见,仁和义作为孟学一系列范畴中两个最重要的范畴是有其特定的含义的,仁是父子关系的表示,而义既表示兄弟关系,又表示君臣关系。然而,这样理解孟子的仁义仍有失于狭隘。
孟子坚信人性善,他通过人们偶尔看到孩子入井时产生的惊恐哀痛心理而阐发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三)可见,仁是恻隐之心的表现,它支配人们积极地做出利人的行为;义源于羞恶之心,它支配人们主动地不得做出害人的行为;礼依据辞让之心,若争个人名利,不仅无礼,也不仁不义;智用以辨别是非,知道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应为而为,不应为而不为,即仁义;反之,即不仁不义。这样,仁义就有了人性的理论基础,较之前述具体人伦更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成为任何人都不可须臾离开的规范。
就一般而论,大体可归纳出下列四点:1、仁义虽然都具有主观性,但仁偏重于主观动机,义偏重于客观行为,即“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十一)。依仁而行就是义,背仁而行就是不义。仁是义的灵魂,义是仁的表现。2、仁义都具有主观性,又都须转化为客观行为,但仁主要是要人为一定行为,义主要是要人不得为一定行为。如“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十四);“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因此,“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十三),这正是义的要求。3、无论主观或客观,仁义都不是抽象的,但仁的客体主要是他人的人身权利,义的客体主要是他人的经济权利。如:“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十四)。又如:“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十三)。4、不论仁义有多少区别,都必须爱人利人,而不得害人损人。仁义相为表里,实难分割。
相对“义”来说,“利”更易于理解,但也不能简单化。任何利离开活着的人都毫无意义。因此,生命是利的首要内容。生命的维护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经济就是利的核心部分。同时,孟子又十分重视受教育的权利,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兽相别的关键。通观《孟子》,利大体可分上述三个方面:生命之利、经济之利、精神之利。就利的主体来说更为复杂,如君民之利,群己之利,我他之利,尊卑之利,等等。社会有多复杂,利的主体就有多复杂,而君民之利最为重要,君主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关键。
二、义利关系辨析
话越笼统越容易做出各种解释,甚至完全不同的解释,因而也越难把握其确切含义。学界通常所说的儒家重义轻利就失之于笼统。
《孟子》开卷就是与梁惠王的对话:“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他认为,如果国王、大夫、士庶人都心怀一个“利”字,设法“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就会“上下交征利而国危”。同书卷十二又说:“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反之,“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乍看孟子这些话,好象主张有义而无利,其实不然。就在他回答梁惠王“何以利吾国”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苟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言外之意,孟子是主张先义而后利的,并不是不要利。
先义后利,似乎是把利作为目的,而义只是实现利的手段,这也不对。孟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八),即只能依仁义办事,不能把仁义作为工具为我所用。又说:“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十三)。舜行仁义是因其自然,本于天性;汤武次之,他们是通过个人努力,身体力行;五霸的性质完全相反,他们是假借仁义,以此谋霸天下,为个人得利。可见,在主观上不应有丝毫利益之心,仁义既是最初的动机,也是最终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的。这不是重义轻利,而是有义无利。
虽然孟子反对把利作为猎获物,但同时又主张仁义之人应该得利,义利并非对立,而统一的,只不过以利从义。比如,他视仁义忠信为“天爵”,权力地位为“人爵”,赞美古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对当时人们“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天爵”的假仁假义的作法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十一)。在他看来,为了利而仁义就不是真正的仁义,也不应该得利。反之,真正的仁义之人不求利反应得利,甚至得天下也丝毫不过分,“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亦不以为泰”(六)。同时,仁义不仅有应得利的意思,还有护利的意思:“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九)。就是说,如果不合仁义之道,非但分毫之利不取,亦分毫之利不让。
既然仁义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自然也是行为的最高准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小恶也;天下者,大利也。恶再小,利再大,也不能以行恶的办法获得。人最大之欲莫过于生,最大之恶莫过于,但义比生还重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有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十一)。因为不义而宁可不活,为了义而宁可去,不管是生是都必须服从义,义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综上所述,孟子的义利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在实施的顺序上,先义而后利;在主观修养上,唯义无利;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以利从义;在规范与行为的关系上,以义统利。
然而,仅这样描述孟子的义利思想还有一个重大缺陷,孟子到底要求何人实践他的上述主张?没有理由将这个问题置于一边,抽象地谈义利。
三、义利思想的实践主体
学界认为儒家重义轻利,这既指庶民百姓的心态性格,也指统治者无视黎庶的权利而偏重于德化和义务。应该说,这既符合历史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受历史传统影响的现实,但不符合孟子的真实思想,虽然孟子的思想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不能在历史或现实与思想家们的思想间划等号,至于孟子与历史或现实有何关系,应另作讨论。
《孟子》是部道德书,但由于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所以又是一部政书,严格地说是部“人治”或“德治”的书。书中有关“得天下”、“平天下”、“治天下”、“王天下”之类的话,随处可见。孟子自己也说过,在他那个时代,如欲平治天下,除了他就没有别人。孟子说话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人:一是政界要人,特别是各国的君主;一类是他的弟子,如万章、公孙丑等,属于知识阶层。另外,还有不少他的自白。他与君主们谈话,是要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他的自白或与弟子们的讨论,也基本属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孟子好古,动辄古人如何如何。这些古人主要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均为执政者的样板、士大夫的楷模。《孟子》中还有许多君子、贤者、大人、大丈夫等称谓,他们是既有道德又有知识,因而应该执政而又未能执政的人。因此,从总体上说,孟子思想的实践主体是当权者。他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七),最重要的首先是掌握最高权力的人要仁义。他还反复指出:“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十);“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属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十三)。仁义是“大人之事”,“惟君子”才能做到。主体十分明确,并非对所有人提出的要求,不能推而广之。《孟子》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举不胜举,有些即使没有明确主体,但只要结合原著,全面掌握,也不难找到答案。
这还能从另一方面得到证实。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八)。这里对君子和庶民作了明确区分。庶民连起码的生存权都难以保证,哪里懂得只有君子才能懂得的大道理?“行之而不著焉,习之而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十三)。很显然,孟子的主张主要不是说给百姓听的,也不是要求他们做的。即使父子之仁、兄弟之义、夫妻之别对任何父子、兄弟、夫妻来说都应努力践行,但百姓做不到,责任也不在百姓,而在百姓,而在百姓的统治者。比如,齐宣王好钟鼓之声、田猎之乐,孟子听后说,王有此好,搞得百姓“父子不得见,兄弟妻子离散”,怎能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又怎能使他们仁义(二)?当时邹鲁交战,邹国了三十三名军官,百姓却一个没。邹穆公为难,是杀还是不杀?杀,又法不责众;不杀,他们又眼看长官而不救。孟子则说:“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二)。当权者不仁不义,活该,是报应,百姓何罪之有?
可见,孟子确实重义轻利,但不是泛泛地重义轻利,而是要求统治者重义轻利。轻利是轻他们之利,至于民利非但不能轻且非重不可,只有这样才叫做义。
在孟子看来,与民争利,损民肥己,只是残暴天下,算不上“得天下”,不配做统治者;只有轻自身之利,重百姓之利,才能“得天下”,配作民之父母。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七)。得天下在民,得民在心,得心在利,利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孟子坚决反对君强民弱、君富民贫。他认为,除了天下百姓外,君没有利,君利即在民利之中,民利就是君利,“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君王的唯一天职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二)。
统治者依仁义而行,轻自身之利,重百姓之利,不仅是得民心、得天下的根本途径,也是使黎庶仁义的可靠保证。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矣。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一)民无恒产就难以为生,为了生存而无所不为,无异于通民犯罪。反之,有了恒产,解决了生计问题,民之向善则轻而易举。非但轻而易举,又自然而然,如果使粮食象水火一样多,“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十三)?孟子向统治者表达了这样一条原理:对于民来说,是利决定义,先利后义,以义从利,有利自然有义。这不是重义轻利,而是重利轻义,颇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味道。
四、结束语
孟子的义利思想无论在当时抑或现在乃至将来都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1、孟子主张统治者特别是掌握最高要力的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去己私,谋民利,行公义。这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理想,在近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事实,将来社会再发展也不能背此初衷。古代、当代、未来本有相通之处,否则历史就失去了它的连续性,就不会发展进步。2、孟子以他的义利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权者不义而专利的做法进行了严厉批判,表现了一位思想家应有的勇气。这种精神无论何时都是必要的,古代如此,近现代如此,在将来,只要权力不消亡,人性弱点不改,同样如此。批判是对权力的一种监督,权力永远需要监督。连批判的声音也停止了,就只能任权力横行。3、孟子一方面批判强权,一方面同情弱小,为草民黎庶奔走呼救,捍卫人类良知的尊严。良知的意义同样是永恒的。一旦丧失了良知,就会强凌弱,众暴寡,同类相残,禽兽不如。4、战国之际,天下大乱,生民涂炭,孟子胸怀仁爱之心,肩负道义之任,口传治平之说,不随俗入流,不畏强权附官贵,不屈己从人作妾妇媚夫之容,不拿人格道义作交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六)。如此独立人格,虽千古而不朽。诚如所说:“真能学孔孟者,真能遵孔孟之言者,但学其有我,遵其自重之精神,以行己立身、学问从政而己足。”(《文集》卷上,第161页)
因此,全面否定孟子的作法,既幼稚又荒唐。但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他的义利思想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单靠其自身都没有出路,甚至适得其反。
孟子片面强调人的善性,过分相信仁义的力量。其实,人不仅有舍己为人的善性一面,更有损人为己的恶性一面,仁义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由于孟子一味要求统治者仁义,统治者则可以假借仁义以售其奸,从而使虚伪盛行,道德沦丧,真正的仁义之人,不但不能“达则兼善天下”,连“穷则独善其身”也做不到,甚至性命难保,于暴君虐政之前,成为他思想的殉葬品。
退一步,即使孟子的思想真的为统治者所接受并付诸实施,也同样不能实现个人的独立。孟子主张臣事君,子孝父,弟从兄,妻顺夫,在家做孝子,在外做顺民,在朝做忠臣。家国相通,父君一体,人治盛行。而这些关系又都靠仁义道德来维持,结果就如戴震所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于法,犹有怜之者,于理,其谁怜之?”(《孟子字义疏证·理》)这同样不是孟子所期望的,但同样是他思想实践的必然逻辑。
如何克服孟子义利的思想的严重弊端,弥补它的重大缺陷,使其有益的东西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相反?可以说,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值此之际,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在物质上,应坚定不移地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在健全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里,才既能避免人们通过歪门邪道发不义之财,又能充分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的权利意识,实现人的权利;同时,它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在精神上,应树立个体独立的信念。只有独立才能摆脱依附;只有摆脱了依附才能自主、自由和平等,真真实实地做人。在意识形态上,要捍卫宪法的尊严,确保思想言论的自由,实现舆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从而使由过去个别志士仁人冒险去做的事情变为今日大家共同关心共同去做的平常事情。在政治上,应大力完善切实贯彻选举制(这是民主的前提),用任期换届制代替终身代传制(这是防止腐败、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途径),用权力分工监督制约制代替高度集权制(这是实现法治、确立法律权威的关键)。这样,才可能由公众客观地推选出仁义之人,使仁义之人执政,才可能使恶人不得掌权,即使掌权也不得为恶,即使为恶也必受法律的应有制裁。
无须迷信古人,古人不可能为他的久远未来配制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无须苛求古人,古人生活在古代,自然受古代之局限。继承古人的优秀思想,清除古人设下的障碍,创造新的精神财富,则是今人的任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