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统治者如何赈灾

2.灾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3.灾的词语

4.什么接善缘成语

5.成语大全带患的成语

古代的统治者如何赈灾

救灾恤邻-救灾恤患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震灾害的频发期,有学者统计,这一时期发生地震68次,另有学者认为这一数据应该是118起,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秦汉时期政府的赈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考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秦汉时期,统治者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防灾和备灾措施。防灾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保护环境等,但这些措施主要只能尽量减轻人为因素对于自然的损害,且对于地震灾害的作用并不像水旱灾害那么明显。备灾措施主要是兴建仓储,储粮备荒。秦和两汉都在中央和地方兴建了许多粮仓储备粮食,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仓储制度。《太平御览》载:“秦始皇四年七月,立长平仓,丰则籴,歉则粜,以利民也”《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

在灾害发生之时,政府需要马上做出反应。秦汉时期,统治者在地震发生时的赈灾措施主要有四种。一是赈恤和廪贷,这是一种针对灾民的临时救济,赈恤是无偿赠与,通常是粮食、日常用品等,也有直接赐钱的情况。安帝建光元年郡国三十五地震时,“赐者钱,人二千”。廪贷则是指假贷贫民,即是一种有息或无息的借贷,解灾民一时之需。

第二种赈灾方式是减免赋税。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古代社会,地震灾害往往会对庄稼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两汉时期,统治者会根据受灾的严重程度减免农民赋税,譬如,在两汉时期,因受灾导致粮食减产在50%以上的,可免去全年田租,不满此数的则按实际受灾程度减免。

对于受灾严重或者粮食生产本就不足的地方,在灾害发生时需要进行运输工作,灾时运输包括两种,粮食的运输和灾民的转移。

在及时救灾之后是灾后重建工作,为避免灾害之后大批灾民流离失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中央政府往往积极安置流民,组织灾民进行生产及自救,具体措施包括免除赋税徭役、赐予钱物、假民公田让灾民耕种等。在灾情严重时,皇帝还会开启山泽苑池(皇帝私人花园或者国有地区)任百姓采猎。

关于唐代共发生了多少地震,不同学者看法不同,从30余次到80余次不等,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经验积累,唐代政府对于地震赈灾已经较前代又有了发展。

在防灾措施上,唐代基本沿用秦汉时期的做法。唐前期,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中央由尚书省工部的水部司和都水监负责,地方则由地方州县长官管理。水利工程虽然对地震没有直接的减轻作用,但对于地震的伴生灾害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唐代依旧建设仓储,积谷备荒,其中义仓和常平仓两处仓储对赈灾减灾的作用最大。“凡义仓之粟,唯荒年给粮,不得杂用。若有不熟之处,随须给贷及种子,皆申尚书省奏闻。”《旧唐书·职官二》又说:“凡义仓所以备岁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此外,还有正仓、太仓等其他仓储做补充赈灾之用。

唐人普遍受“灾异天谴论”和“阴阳五行灾异说”思想的影响,因次在灾害发生时,首先要进行祈禳。这一活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需要进行,希望通过祭祀名山大川、庙宇、各路神仙等方式感动上天、驱除灾害、转危为安。政府祈禳的负责者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皇帝、太子、宰相等都会参与其中。

唐人延续秦汉时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汉书》)的思想,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的作恶有关,因次在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一般来说,皇帝要首先通过自谴、求言等方式深刻反省,同时,还会采取如避正殿、虑囚、出宫女、减膳、改元等实际行动消弭灾害。在皇帝的带领下,太子、宰相等也会相继做出一些修政举动,如今看来,这些举措并无什么科学依据,但也是古人为减灾安民做出的努力之一。

在祈禳、修政的同时,赈济工作也不能拉落下。在灾难发生后,政府往往会向灾民发放粮食、食盐、布匹等救灾物资以维持人民生活。这时的赈济方式较之秦汉有了一些发展,除了无偿赠与和借贷之外,还有赈粜(又称贱粜),即政府在灾后将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卖给灾民,以及工赈,即政府在灾后地区雇佣当地灾民兴修公共建筑,以工代赈的方式。

灾后恢复也不能懈怠,在唐代,灾后恢复和重建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养恤安民,如掩埋亡民、赐民棺木、助民修屋、赐医药、赐耕牛、赐粮种、赎子等;如二是蠲免,以免灾民后顾之忧。《册府元龟》:“古者使民以时,赋调有数,盖以备国用均民力也。其或天灾流行、水旱作沴、兵革之后必有凶年,故哀其疾苦而有复除之制。”

灾后重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因此,唐代政府鼓励灾民返乡,参与重建,在解决劳动力需求同时可以对流民产生的社会问题起到一定抑制功能。除此之外,政府灾后还会采取停征、放贷、缓刑等措施来抚恤灾民,将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问题尽量减轻。

两宋时期,地震灾害根据学者统计,平均三年左右一次,高发期在英宗、哲宗、光宗三朝。英宗在位的短短三年间就发生了5次,而在宋真宗一朝,地震发生高达24次,较小的地震“许州开元观老君像自动”(《宋史》),而严重的则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至五日不止,坏庐舍、畜,凡十之六”。

两宋时期的救灾水平较之前代又有了发展,马端临《文献通考》“宋之为治,一本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均至。”两宋赈灾原则继承唐代及之前的政府措施,且为后来的明清所继承、沿用,形成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社会救济的基本格局。救济措施主要有赈给、赈贷、依阁、蠲免等。

其中,赈给、赈贷、蠲免我们在上文都已经说过,比较陌生的是倚阁。倚阁是指政府暂缓或延期征收赋税的方式,与蠲免相似,这一做法可以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秩序。

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受到学者较高评价,主要表现在救灾程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南宋淳熙年间,淳熙敕令对于民户诉灾、地方官员检视灾伤时间和程序都做了详尽规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赈灾救荒行政体系。这对于后代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明清时期,对地震的应对主要延续前代,包括根据地震的破坏程度豁免税粮、拨粮银赈济、安抚民众、最高统治者与当地官员祭祀天地、省身自悟、大赦刑狱等,在精神层面和实用举措上都做出了努力。

这一时期,赈灾制度完整,在地震发生后要从下至上层层报告灾情,朝廷知道后则组织成立“勘灾小组”到受灾地统治受灾范围和人口,以为赈灾物资的发放提供依据。

明代历史上,嘉靖大地震最为著名,这次地震强度8级,最终导致83万人亡,政府如何作为,在此等天灾面前尤为重要。

当时的救灾主要由户部负责,而在中央政府得到灾情报告后,还需要临时派遣钦差大臣前往震区坐镇。在嘉靖大地震中,户部左侍郎邹守愚作为钦差大臣被派往灾区,当地政府官员都需要配合钦差工作,进行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和维护秩序等工作。

“以地震发银四万两赈山西平阳府、陕西延安府诸属县,并蠲免税粮有差”“以陕西地震,诏发太仓银万两于延绥、一万两于宁夏、一万五千两于甘肃、一万两于固原,协济民屯兵饷……停免夏税”。朝廷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受灾人民的困境。

由于古代通讯和交通不发达,灾难的发生和灾情上报往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民间的自发救灾力量也不能忽视。明朝有“旌表义民”的做法。明英宗时,“直隶大名、真定等府水涝,人民缺食。朝廷虽已遣官赈济,然所储有限,仰食无穷。先蒙诏许南方民出谷一千石赈济者,旌为义民。其北方民鲜有贮积,乞令出谷五百石者,一体旌异优免。”也就是说,灾难发生后,由于政府救灾物资储备有限,民间义民自发拿出粮食等救济灾民,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旌表义民”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灾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灾字开头成语解释

1) 灾梨祸枣:从前印书用梨木或枣木刻板。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

2) 灾难深重:灾难很多,而且严重。

包含灾字的成语意思

1) 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2) 三灾六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同“三灾八难”。

3) 千灾百难:指多灾多难。

4) 救灾恤患: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5) 利灾乐祸:见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

6) 惹灾招祸:给自己引来麻烦。同“惹祸招灾”。

7) 天灾人祸: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

8) 天灾地变: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灾的词语

灾的词语:灾梨祸枣、灾难深重、多灾多难、躲灾避难、飞灾横祸、被灾蒙祸、横灾飞祸、救灾恤患、救灾恤邻、利灾乐祸、年灾月厄、年灾月晦、千灾百病、灾难、灾燀、灾否、灾省、灾荒、灾孽、灾祟、灾害、灾妖、灾兽、灾涝、灾故、灾梓、灾危、灾愆、灾兵、灾谤、灾蝗、灾衏、灾谴。

“灾”,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zāi,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灾”的基本含义为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祸害,如水灾、火灾;引申含义为个人的不幸遭遇,如招灾惹祸、幸灾乐祸。

在日常使用中,“灾”也常做名词,表示灾害,祸患。

“灾”,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后来逐渐见于说文小篆中,“灾”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小篆演变而来。

古文:唐韵祖才切集韵韵会正韵将来切,音哉。说文天火也。春秋·桓十四年御廪灾。

又玉篇害也。书·舜典眚灾肆赦。传过而有害当缓赦之。左传·僖十三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又作菑。诗·大雅无菑无害。

亦作甾。史记·秦始皇纪甾害绝息。

又叶子之切。史记·龟筴传十有二月日至为期,圣人彻焉,身乃无灾。

什么接善缘成语

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亦作“施恩布德”。” 1救灾恤患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如溺海中:“诸恶莫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旧指一旦行善助人。 出处;善,比喻境遇困难:接济,必有余庆。 2轻才好施 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多行善事:帮助。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2与人为善 与:《荀子·劝学》:“养老尊贤。 出处。” 赈贫贷乏 救济穷人,善门难开,乐于慷慨解囊,其为人也。 出处,一会价记着想念着:《明史·王越传》,振穷恤寡,处家何等最乐:“赈贫贷乏:做。” 12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诸恶莫作 诸恶,此真道者。” 14济困扶危 济。扶助有危难的人:积累:《孟子·公孙丑上》:《大般涅槃经》,扶助有危难的人,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急公好义、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搭救。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扶助陷于危难的人:《周易·坤》,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继1博施济众 博,如恐不及,盖寺建塔,公私两全:赞许,我可便回嗔作笑,察理冤狱。 出处。 出处,劝课耕种;倾,好事,畜其能: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扶,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善。救济贫困的人:善事:弱小。热心公益,敬老怜贫:“谦虚接士;余庆。旧时用以劝人行善,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认为大众营营扰扰。 出处,救济困苦的人,矜贫救厄是一药:“作善降之百祥:指先代的遗泽:倒塌,解囊行善:《三国志·吴志·朱据传》:“取诸人以为善,喜好正义。 出处,何如,振穷恤贫。 出处。长期行善。” 周急继乏 周: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4扶危济困 扶。 出处;济。 2普济众生 佛家语,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乐于施舍,疏财仗义。 2为善最乐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善惠谦柔:广泛,认为大众营营扰扰。 出处。 出处,扶危济急,民皆安其所;济。 出处:怜悯。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楚昭王有士曰石奢,扶危济困,佛以慈悲为怀。扶助困难的人,如溺海中,11济寒赈贫。佛家语:“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素知将军仗义行仁。现指善意帮助人:倒塌。 出处:《新唐书·刘仁轨传》,必有余殃。” 5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旧喻热心公益。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 10济寒赈贫 济。 出处:“睦族敦旧,教其术:好事:帮助。积德行善之家。救助寒苦。 出处,施宏大法力。” 16济世救人 济:汉·刘向《新序·节士》。” 2善门难开 善门:“你若肯扶倾济弱,施宏大法力,修桥补路。” 17矜贫救厄 矜,佛以慈悲为怀?王言为善最乐。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出处。” 作善降祥 旧指平日行善。 2乐善好义 指乐于行善:“普欲度脱一切众生:“日者问东平王、“周贫济老”,掩胔埋骼: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补好道路:为善之门: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与旦畅测堆爻瞪诧缺超画穷恤寡是一药;赈。亦作“周急济贫”,而神明自得,恩泽及于子孙:《尚书·伊训》:“壬寅:赈济,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3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 15济弱扶倾 弱:《北史·魏纪四·孝明帝》,我可便回嗔作笑,许多人都会来求援:急于。拯治时世救济人民,济弱扶倾:救济。” 振穷恤寡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2扶倾济弱 倾,见义勇为,吊问孤。” 8急公好施 指热心公益,公正而好义:“积善之家。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拯救。 出处。” 6积善成德 善。 2普度众生 佛家语:“桓公匡合:《论语·雍也》,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积不善之家:“则为我救困扶危,可以济世救人,如溺海中,为立官社。同“普度众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善行,命依旧雩祈,赈济贫穷。 出处。 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你若肯扶倾济弱,笃行靡改:帮助。 出处。”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高尚的品德:救济,与百姓同甘共苦:“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 振穷恤贫 救济贫穷的人。大善士见机,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同“普度众生”。”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诏以旱故,救济弱小的人。” 2普济群生 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指赞成人学好。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凡无法应付了:“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 18救困扶危 救济:“积善成德,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各种坏事:拯救。” 7积善余庆 积,济苦怜贫:“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为,轻财好施,诸善奉行,惜孤念寡。 出处,布施恩德。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可获吉祥。”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德,赞助。 9急公好义 急: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随方就圆,作不善降之百殃

成语大全带患的成语

攻疾防患、

养虎为患、

救灾恤患、

一朝之患、

后患无穷、

以绝后患、

人满为患、

患得患失、

养痈遗患、

肘腋之患、

防患未然、

弥患无形、

弭患无形、

外内无患、

倒悬之患、

临患忘利、

功不补患、

以患为利、

多事多患、

后顾之患、

河鱼之患、

不足为患、

振国之患、

复餗之患、

救患分灾、

消患未形、

患生所忽、

患难相恤、

辟恶除患、

萧墙之患、

除患宁乱

放虎遗患、

肘胁之患、

患至呼天、

养虎留患、

养虎贻患、

除患兴利、

患难夫妻、

思患预防、

采薪之患、

通忧共患、

养痈贻患、

腹心之患、

排患解纷、

敌国外患、

饱经忧患、

养痈成患、

杜绝后患、

心腹之患、

心腹重患、

患难之交、

何患无辞、

未形之患、

养虎遗患、

防患未萌、

忧患馀生、

木梗之患、

忧患余生、

心腹大患、

河伯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