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翻译-当仁 不让于师翻译
1.“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2.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翻译
3.当仁,不让于师 课文翻译
“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
“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出自:《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曰:“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今人多据此将这句话理解为:面对仁德,即便是老师,也不可与他谦让。
维护好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固然重要,但在孔子看来,对仁德正义的维护显然更为重要。不管是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还是亲戚之间、好友之间,一切的这些人情关系都不能成为弘扬仁义道德、维护真理正义的拦路虎。
孟子有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上到高居庙堂的天子诸侯,下到身在江湖的平民百姓,仁义关乎人的生存发展,也理应成为高于人情、时刻为人所恪守的底线。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施行仁政,为人要有仁义,孔子回答学生子张说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五点就做到了仁。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惰之心叫敏,没有苛刻之心叫惠。为人应该当仁不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又有几个观念。先解释文字:当仁义所在的地方,都可以反对老师,老师错了还是错了,并不见得老师一定对。老师做得不仁,就不对。另一个观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专制教育。他这句话就是告诉学生,只要认真理、认正义。
真理对了,正义对了,就不要考虑我这个老师怎样了。也等于西方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他当时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发生了相左的意见,这种意见相左,并不是对老师不尊敬。真理所在,对于老师的意见,也没有办法同意的。这就是做学问的精神,把皇帝的意见都碰回去。不管是老师或皇帝,正义所在一定要争,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必守的信条。但是有一点: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这个“不谅”不是不原谅,是说一个君子,要真正的诚敬而不能马虎,不能随便的违反了正义。接下来: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为人干部,为人臣下的时候要敬,就是现在讲的“负责任”,先真正能负了责任,然后再考虑到自己待遇、生活的问题。假使说为了待遇生活而担任这个职务,那是另一观念。
一个知识分子做一件事,并不一定为了吃饭。一个人吃饭、生活的方式很多,所以要认识清楚,做事是为了责任问题。
子曰:有教无类。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解释,这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一律谆谆教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有一点,思想目的不同,没有办法共同相谋。但并没有说一定要排斥。没有办法互相讨论计划一件事,只好各走各的路
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翻译
《论语》选读之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也,无莫
8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当仁,不让于师 课文翻译
1
、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
"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
"
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
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
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
2
、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
"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
子贡曰:
"
君子一言以为
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
"
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
"
子贡说:
"
君子说一句话
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
去一样。
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
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
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
万众一心,
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
3
、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
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
"
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
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
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
4
、
原文
子曰: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
公西华曰:
"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译文
孔子说:
"
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
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
"
公西华说:
"
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
5
、
原文
子曰:
"
当仁不让于师。
"
译文
孔子说:
"
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
6
、
原文
子曰:
"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
也。
"
译文
孔子说:
"
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
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
7
、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
割鸡焉用牛刀?
"
子游对曰:
"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
"
二三子,偃之言是
也,前言戏之耳。
"
译文
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
"
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
刀?
"
子游对他说:
"
以前我听您说过:
'
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
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
'"
孔子说:
"
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
8
、
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
"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译文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
"
若我有歪心,老天
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
9
、
原文
子曰: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
"
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
中。颜回真贤德!
10
、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
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
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
求,尔何
如?
"
对曰: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
"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
尔何如?
"
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
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
"
何伤乎?亦各言其
志也。
"
曰: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
"
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
"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
"
夫子何哂由也?
"
曰: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
唯求
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
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
:"
不要顾及我年长
,
而不敢讲真话。
你们经常说
,
没人理解你们
,
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
,
你们打算咋办
"子路急忙说
:"
较大国
家
,
夹在大国之间
,
外有强敌入侵
,
内有饥荒肆虐
,
我来管理
,
只要三年
,
可使人人有勇气
,
个个
讲道义。
"
孔子微笑。
"
冉求
,
你怎样
"答
:"
方圆几十里的地方
,
我来治理
,
只要三年
,
可使百姓
衣食充足
,
至于精神文明
,
要等能人来教化。
"
公西赤
,
你怎样
"答
:"
我不敢说能干好
,
但愿意学
习。祭祀的事
,
外交的事
,
我愿穿着礼服
,
做个助理。
"
曾点
,
你怎样
"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
,
他
铿地一声放下琴
,
站起来说
:"
我与他们三位不同。
"
孔子说
:"
说说有什么关系
只是各谈各的志
向而已。
"
曾点说
:"
暮春三月
,
穿上春天的衣服
,
约上五六人
,
带上六七个童子
,
在沂水边沐浴
,
在高坡上吹风
,
一路唱着歌而回。
"
夫子感叹说
:"
我欣赏曾点的情趣。
"
其他三人走后
,
曾皙问
:"
他们三人的话怎样
"孔子说
:"
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
"
您为何笑仲由呢
"治国要讲礼让
,
他
的话一点也不谦虚
,
所以笑他。
"
冉求谈的是治国吗
"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
治国呢
"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
"祭祀和外交
,
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
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
,
谁能当总理
"11
、
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
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
"
快要了,命该如此吗?
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
、
原文
颜渊,子曰:
"
噫!天丧予!天丧予!
"
译文
颜渊,孔子说:
"
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
13
、
原文
颜渊,子哭之恸。从者曰:
"
子恸矣!
"
曰:
"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
为?
"
译文
颜渊,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
"
您不要过于悲痛了!
"
孔子说:
"
过于悲痛
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