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知止不殆出自哪里?
2.老子云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何为止
3.《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赏析
4.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什么意思
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不殆出自哪里?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释甚爱:过分贪爱。费:耗费,破费。厚亡:大损失。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份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力,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足便会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长久。意译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地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老子云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何为止
老何为止?心之所安即为止。
知止是不随、不要、够了。对痛苦和烦恼说够了,对财富和名望说够了,对安逸和欣悦说够了。
老子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凡事适可而止,与世无争,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国家自然能长治久安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赏析
我们只有一个身体,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与生命相比,名利乃身外之物,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坦然面对。《道德经》中已经有这样的深刻认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地深刻理解运用。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1.多:轻重的意思;与前面的“亲”的意思相近。
2.货,财富,利禄。名:名闻利养。
3.得:指名利;亡,指丧失性命;病,有害。
4.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逐利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
5.多藏必厚亡: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这一句和上一句用互文修辞的理解方法进行翻译,或许更合理一些:一个人过分爱民族利,并且收藏货物吝啬付出,最后就有可能全部的耗费掉或损失掉。这句话可以与儒家《大学》里面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相互印证理解。
6.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重要?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爱名逐利就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吝啬合适的付出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适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巨大的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赏析
(一)功名利禄,名闻利养,是一般人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换取,但是真正的英雄往往追求的是无私奉献,有时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以在这里,《道德经》否定的是追求表面的名利,而并不是否定真正的奉献。关于奉献,我们可以引用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话来诠释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二)不管是名还是利,我们都要坦然面对,知足常乐,不能过分看重也不能过分吝啬。历史上的隋文帝杨坚和他的独孤皇后,都非常的节俭,为国家积蓄了丰富的财富,这本是美德,是好事,但他们却不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身为帝王之家却对子女有近乎苛刻的节俭要求,而他们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心怀不满,非常逆反,表面上非常简朴,实际养成了奢侈腐化浪费的习惯,当他一旦掌权,无人能够管束的时候,就暴露了极端奢侈浪费的本性,生活腐化,运用国家民力财力不知节省:他在位期间为游玩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好大喜功,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财民力,民不聊生,造成天下大乱,最后导致了一个富强的隋朝在他的手上短短十四年就灭亡了。这都是他不能够深刻领会、运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道理造成。
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什么意思
句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读音:zhī zú bù rǔ zhī zhǐ bù dài释义: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意思是: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这句话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此章是讲人之尊严的。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
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知乐,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之可悲下场。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相比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礼,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从某种程度而言:孔子研究的是人伦社会领域的学问,而老子希望解析天地宇宙的奥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两种物质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于是整个宇宙就呈现一种阴阳互补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如果在这个世界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就是指的这种永恒变化着的宇宙一般规律,而德类似于哲学中的方法论,指的是在这种一般规律下我们人类的应对方法。
如果说老子的道是阴阳互补变化不止,那么老子的德可以简化为四个字:无为而治。
首先要明确无为而治的核心在于治,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对今天的国家治理、企业管理、教育理念以及个人人生规划均有借鉴意义。
百度百科-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