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临走写的《赠汪伦》,真的是讥讽汪伦吗?

2.北宋不仕文人林知简介,林知与林外有什么关系吗?

3.李白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

4.性格散文随笔

5.如何理解“无知者无畏”

6.唐代送别诗情感分类

李白临走写的《赠汪伦》,真的是讥讽汪伦吗?

倜傥不羁下一句是-倜傥不群是什么意思

李白临走写的《赠汪伦》不是讥讽汪伦的,诗文利用了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赠汪伦》

唐代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tà)歌声。

汪伦:李白的朋友。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tán)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及:不如。

赏析: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北宋不仕文人林知简介,林知与林外有什么关系吗?

林知简介

林知字子默,林外之祖,读书晋江灵源庵。北宋神宗年间的不仕文人,晋江马坪村人。年轻时倜傥不羁,曾假灵源庵刻苦读书,以期求取功名。林知对王安石变法心存抵牾之情,屡次应试,皆因针砭讥弹时弊的犀利文才,被主考官视为悖论,因此名落孙山。

古人描述

熙宁间(1068~1077年)到京城上书论时政,久不报。惠安县主簿林迥到京城访其旅邸,题诗壁间曰:

“先生平昔命何非,万卷诗书一布衣。

回首长安成底事,吴山苍翠几时归?”

知遂归隐不出。后葬晋江灵源山,刘涛经《林处士冢》诗云:

“处士愤三尺,吴山松万株。空余著书稿,不见炼丹炉。

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清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后世印象 失意文人

在无数失意人中,北宋的林知是其中的一个。他曾在灵源山苦读,腹有“万卷诗书”,依然只是“一布衣”。然而,这小小布衣也曾走出灵源山,赴汴京上书,纵论时政。可惜人微言轻,投书之后音讯全无。心灰意冷之下,有友人赠诗劝慰,中有一句,“回首长安成底事,吴山苍翠几时回?”吴山就是灵源山,青翠的灵源山在召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罢了罢了,回转灵源山,结庐,读书,著书,林知将人生剩余的光阴都交给了这座山。

在历史上,林知没有留下多大的名声。倒是他的孙子林外,从小跟着祖父在灵源山的望江书室读书,耳濡目染,也知心忧天下。多年以后,林外在杭州题了一首诗,震动了天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千古传唱,天下皆知,今天读来,仍有借鉴意义。当时,此诗题名林升,几番考证之后,人们才发现,林升正是林外。今天,在灵源山,还能找到林知与林外祖孙俩的埋骨之处。

隐修道家

林知既是隐遁修炼的道家,又是礼乐道古的儒生。他出身官宦世家,儿子林传也曾知长乐县,自己却筑“望江书室”于灵源山巅,如当时惠安主簿林迥所感叹的“万卷诗书一布衣”,其主要原因是与当政者“言难合”。他曾经一度想人世兼济,先是修治“烟浦埭”,熙宁间“尝诣阙,上书论时政”。而林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官场进取和山林隐遁的矛盾,“药炉丹灶旧生涯”的怀恋,潇爽不羁的浪漫气派,都是有家学渊源的。

李白的诗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谭水深千尺"一句出自李白诗(赠汪伦)。全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因此解释,理解这句诗必须联系全诗才能更好地解释。全诗描写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于公元755年(唐年宗天宝十四年)李白从安徽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谭,当地的乡民汪伦常酿美酒款待,双方吟诗作赋,相谈尽欢,畅饮而醉,尽有相见恨晚,情谊亦盛,

盘桓数日之后,李白将辞离开,到了桃花潭,上舟正欲开船之时"忽闻"岸上"踏歌声",此踏歌声正是踏着节拍,口吟诗词来给李白饯行送别的汪伦,李白心有所感,遂作此诗以谢汪伦,汪伦本人才学虽远不及李白,却因此诗而受时人高看,成为名人,甚至后代人也曾挖堀汪伦身世,寻求遗作,桃花潭也因此诗而成为旅游景点,附建了不少与李白有关的多个景点,如"踏歌古岸","钓隐台"等等。

李白把"桃花潭水深千尺"比作他和汪伦的感情还要加"不及"二字更突出了作者的心境,类似这样的笔法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写作方法,但有二点独特之处,一,诗中开头即是"李白乘舟",未句有"不及汪伦",首尾呼应,均直白双方名姓,不落俗套,并无虚以尊称。古人写诗,本来是忌讳直书姓名,以为无味,但此诗却冲破这一禁忌。二,明代唐汝纯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情既超俗矣,太白于景真情切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但慕其名的豪士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到泾县旅游,信中热情洋溢的写道"先生好逰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肆"。李白欣然前往,见到汪伦,汪伦是泾县豪士,倜傥不羁,为人热请好客,盛情款待李白,酒间问起桃花,酒店在那里,汪伦答曰:"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姓万也,并无万家"。二人相视大笑,并无怪责,反鼓励汪伦人颇幽默也有诗才,可努力学习,至此主客尽欢,一连数日同游共饮,结下了深厚情谊。从这二点就足以证明李白与汪伦的情谊何等深厚。

李白这首"赠汪伦"和李白与汪伦的情谊得到了当时诗人们一致好评,并有将"桃花潭水"比喻朋友的友谊写入诗中。

最后,我们就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李白的诗来解释李白的"桃花谭水深千尺"吧!

性格散文随笔

性格散文随笔1

性格,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它与生俱来,又会被现实、经历、环境改变一部分。不能不说,性格是综合了先天的个性与后天的修养的综合体。

性格是很难完全被改变的,所以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说。一方面说明了性格是自我的烙印,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不要试图轻易改变性格,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因为这样的改变往往徒劳无功。而熏陶或感化就要有效的多,所谓“润物细无声”,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同伴朋友拉耳濡目染,都可以在不知不觉间让性格有所变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性格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有的人性格急躁,有的人性格缓慢;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内敛;有的人深藏不露,有的人嘴直心快;有的人阳光开朗,有的人沉郁莫测。这些都不影响做人做事;性格只有加上动机,才会分出善恶,分出智愚。只要本着正当的动机做人做事,就不会讨人厌烦;只要从事着高尚的事情,不管性格如何都会受到敬重。

人们常说的“人以类聚”,其实就是性格在起作用,性格相投的在一起会很愉快,性格不相投的在一起会很别扭。所以在交往方面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性格是每个人言行的密码,只有熟悉了自己或他人的性格才能更好的驾驭自我、结交他人;这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横亘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难解的问题——认识你自己。

个人以为,研究性格是一个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的课题,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工,不管是教育家还是普通家长、老师,甚至每一个渴望生活的快乐的人都需要时时面对之、揣摩之、领悟之、更新之、完善之,和积累学问、见识、智慧一样重要,因为不论有多好的外在条件,不论有多优秀的内在素质,如果不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性格,也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自我调节、深入交流与沟通,而一切价值都在对自我的良好掌控与对他人的融洽的互动中才能实现。

难能故可贵,道路漫长而前途光明。不管是因研究性格而受益、还是因忽视性格而被动、困惑的人们,都应该将其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在点滴小事中去观察、去学习、去身体力行、坚持不懈。

性格散文随笔2

花开花落花未开,花落花开花未落。物华嘉实的盛年景象一复亦一复,美好的花桂所独自含有的情愫已是在飨宴间心甘伏醉。这是在形容你好不过的了。给送你一个看似毫不起眼,没经过任何人亲腻接触的玉如瓶,到头你却还给了我一个贵如千金懂情海的花丝镜。

我给你时,曾经有意给它装满着天真无邪的不可数致的天街雨水,你还给我时,已经由载有童年的回忆变为了一眼动观实事浅谈的汪洋大海,只不过这是从生活点点收集起来所成的晶莹剔透的幸福珍珠眼泪。如此的小心记忆,更耐得上是黄豆般的搜寻,最终送给了我这么美的新房,却是用你的日久心酸所换回来的,你不因此而有过一丁点水的怨言。

寒风的轻抚呵依般的温柔让每个生物都在不知觉中增添了几件新衣,用以关顾去感恩冰雪之母初始人间时的眷恋。好几次欲与与我打招呼,让我接受她的洗礼,是你用那纤弱的身躯一次又一次的护住了我,让我浑然没有一丝冷意,却是你,也因此受到病姐屡次的邀请,时时,和着缓慢下流的溪水声进入那和她接触的地方。不知觉中,做起了一番聚散没底的流光梦。

脾气不是我们这些细腻女子所接受所欣赏的雨,也逐渐加强起和我的联系,随着月纪的轻悄推移彼此日益亲密。春晨依是对我亲切关怀,备念致我。夏暑却变了个模样,是否知道是对我越举行为的鞭策,还是因为我对你不知恩轮的回报批评,惩戒。一切开始起来了,都莫名其妙的开始起来了,来得又是这么的悄无声息,又是那么的透彻颧骨。

先从我还正在拥抱,抚摸,爱着她的皮肤说起,却不经意间,滴滴雨声,暖暖和风,让我不禁收缩了一下又一下还在外面的探着嬉戏的小脑瓜儿。不一会儿,从四棱顶天下头到蒲甘地上脚,全身上下都已经从头彻尾,里里外外没有一处不是洗净了我的污垢,如入混心,道素心,诤言心,但唯独没净致恩心,政论心。

却发现,即将或得在这细雨的额外奖赏,转而,我明白了这不是明日不可知不可遥的幻觉,而是随处可摸随时可疼的现实,也为我之前的花残犹践的作为所悔。立刻就要向这欲静而风不止的深树之路打声个招呼,看看是否能会给一把暂脱淘气外保护我的小雨伞,以避避这些如此闪着光芒的洗礼,我只是一个未经世事,不懂规则的小孩子啊!

没有那么多的老练智谋,更没有峥嵘岁月的龚辉,也没有一切的一切,除了单纯,就只有幼稚了,又怎不愿意逃脱呢?可过了一大会儿,仍发觉得,他并不不知道什么与什么,不晓得诶为之谁而动容而动情。依旧和往日闪着那飘摇不定的舞姿,时而节奏频换,时而俗不可耐。

周而复始,没有趣味,只是因为他没有了心之内的物质,只是一种自然的生机物而已。但这无心外东西却又非常充实,不用经历心之中内的喜,怒,哀,乐各种感受。纵使成仙云子也不用人间动物的冷暖。这般的吸引并不能使我挣脱这小小的惩罚,我怕,水的痛也染湿了我稀有不经的黄天泪,混成一起,难以分开,我也就无疑被碾成混合体。

心中突然有所要发出潜意识,我还未真正的成长,真得还未成长啊!就要和多情风浪相交与,我只是个孩子呀!风压俗世,我独清一。这时不知从哪出来的你,涌现在我这矜持的双眼前。只见你已是早已被打,淋得湿透,湿透,犹如雪衍天下物,腥血浸江河,你是在战斗,在为我一个人战斗,也只有你一个人在战斗,只为保护我,使我拥有原态的本质。

你手中却有把足以可以支持你阻挡这柔风洗浴的清洗的蔚蓝色雨伞,也许是我的至纯也许是你的护我行径,然更多的是你对我的付出动感天地。他那上面的锦绣花纹,看着虽是孔雀开屏,两翅护卫却又如此似鸳鸯戏水,爱鸟相惜。

转身回首,又一次,只发你觉始终只在那颗美如的橡胶树底下,在那倾情的注释着我,不为一步所趋。只是想要让我接受洗去一次凡心的平淡宁泊,拥有瞬时做人的音享乐受。净我一番尘世俗肠,健我一身刚拳镪骨。来教会我在这条情感关怀链中如何进行适应性传递,拥有一轮世间来回的本钱。不真自所谓人过留名,枉顾来此回。

更是要轻轻深深磨练我一下,让我有所收获,从而尽快成长,做出凌波伦理的君子之道。也许你不知,你经历的风雨的轻饶可能对我的影响会很深很深,深到下绝黄泉尺,深到人身个子长。你的经历是多舛的,只因你是个在浅水湾中领导群虾度深海,在江浪中骑镇龙脊遨汪洋。你却是永远充满着面容笑容,灿如金星,凤舞龙姿,永远难不?

见你有过一丝的乏意之倦。收缩一下这艰辛漫长却充满各种花开花落,雨落雨化的历程。感恩之心我当有之,风也因此渐渐停止了飘舞,雨也开始静止了她本来充着善良的目的而方法不适始终步行慢落的脚步,缓缓的落入地面,渗透到地下,有升华到原本属于她自己的领地。在期间的过程中她完成来亲暧她的孩子们的母性直真的信念。

不一会儿,天上由普透绚丽的七色光折射出这不种颜色各不相同的物质组成了这圆丽信佳的虹。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了,又好像一切又因新的心灵又在刚开始起步,我的生命也许在凡夫俗子眼里已经走到了尽头,又好像在中置国家驭熊风的斗志中才刚刚开始。

走到这温馨阔达家门口时,却又是一种别致的清新。此时,天空中早已升腾的孔明灯却载着我对你如实鱼对水的需求般的祝福而飞起,烟花的岁月,依能够绽放出引人畅游,注目暇接的花蕾。在这大地上,声声的巨响已是我们相识周日的号角,更是一种流过曾经的纪念。傍在路途中,圆月皖情的深思又怎不是对你感恩的吼声。晚间夜游,望天上的日斗星移,相比,其间有了最闪烁的一颗,想必,那就是你也对我深深的祝愿了吧。

当初的不经意间的童魅却早已被我悄悄的装进了玉如瓶中,送给了你,只求他能够伴随着你,使之真心的快乐生活。我从不求的花丝镜的倾囊,因为那里是你寒酸泪水。我不是不愿求得,而是不想掀起新的创痕。

你对我的好远不止这些,但是那么多的关怀如今又让我重新说起,也怎奈,言语所不尽情致深意。但你也哭,哭的只是犹豫情怀,所舍不得断开那一段红尘恋。亦也坚韧,你的刚强也是如此的支持着你的青春,正因如此,你亦乐即乐,亦笑即笑。虽然外表阳刚,犹如硬直霸气,却也丝毫掩不了你鞣制柔,细情腻的女儿心肠,情怀。

身为君人,也知,倾计亲心流沙成泥的柔理。但我更是也更想愿意做你的一个手心人,将你的栾情一一的梳理清顺。

性格散文随笔3

在法国巴黎的大街上,一名游客邂逅毕加索,并恳请他为自己画一幅肖像。三分钟后,毕加索把画好的素描递给了他。

游客问道:“多少钱?”毕加索说:“5000法郎。”“5000法郎?”游客惊奇地问道:“可你只花了三分钟呀!”“不”,毕加索笑着回答说:“这花了我一辈子的时间!”

没有任何时候如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样,让人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知识所带来的价值。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中所阐述的那样——知识,必将替代暴力、氏金钱。成为所有力量中最强有力的力量。“我是谁?”这个似乎十分简单而略显愚蠢的问题,对你而言,可能是你需要掌握的最为重要的知识之一。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清晨,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要和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不然,我可能会被咬。

此时,狮子也睁开了眼睛,它所想的第一件事是:我一定跑得比最慢的羚羊要快,否则,我可能会被饿。一生忙忙碌碌,四外奔波的羚羊成为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牺牲者;而一生大部分时间懒洋洋躺着晒太阳的狮子,却成了百兽之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草原上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每天清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几乎同时,羚羊,狮子一跃而起,朝着太阳奔去……

1996年秋季的一天,我结束了在深圳红叶剧场的一场20xx人培训,匆匆赶到广州,乘坐飞往上海的最后一次航班,来到上海希尔顿酒店,拜会我的老师——来自澳大利亚著名的个人成长训练大师MitchSale。

他为我讲述了上面这个故事,我突然联想到动物的本能与人的性格如此相似,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何尝不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关联呢?

当一位中国学生向他西方的同学讲述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时,他的同学却暗自摇头,疑惑地问道:“宁愿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移走房前的大山,为什么不换个没有山挡路的地方重建一座房子呢?”

性格散文随笔4

犹如在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尽管世界上已有六十多亿人口,但找不到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六十多亿种性格。于是要彻底清楚某些人的性格比大海捞针还难,但是可以把这样的性格粗浅地归为三类。

一类悲显于颜,喜形于色,风霜雪月,一目了然;一类高山幽壑,静水流深,阴晴圆缺,水波不兴;一类虽无大笔调的大起大落,但也非镜面无风。

第一类人豪迈洒脱,倜傥不羁,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他们是世界上的快言者群,思想极其澄澈,心中积压不了忿忿,脑袋盛放不了忧愁,一旦黄河决口,便滔滔不绝,一定要把所有积淀的感情宣泄,有时不免过于偏激。倘若有人生观不正的人,他们可能曲意但丁的名言,走他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甚至走上了不归路,把略有差错的人批判得体无完肤,对自己崇拜的人则五体投地,在别人看来那是不可理喻的。与这一类人交往,首先或许会会觉得耳目一新,但路遥知马力,日子久了,便会觉得他们平凡得没有什么两样。路边的石头还是路边的石头,林中的树木还是林中的树木,他们也就是一杯温开水。

而静水流深的人,莫过于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沉默寡言是他们的专利,不轻言谈是他们的特写。这类人内涵丰富,由于从表面难以明白他们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一般很容易被人误解。而在被误解的情况下,他们又会极力地思考,内心承受着,煎熬着。因为他们把悲喜酸甜刻在心里,所以这一类人也是世界上的痛苦之群。正因为他们的不常启齿,刺激旁人想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那一种内在的气质给人不灭的印象。

第三类人性格属于内外结合型。有时候发发牢骚,有时候却很幽默。他效仿“高山流水”友情的伟大,又向往海枯石烂爱情的轰轰烈烈,他追求谁言寸草心的亲情,也感叹世事难料,知音难求的落漠。他们有时候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有时候又特别豁达,往往能找到他们在人生当中的正确位置与扮演的角色。也许这就是中庸之道。

整个世界就是一张巨网,中有千千结。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人们,演绎出多彩的人生,也就是这种生生不息的演绎,构建起了人类永恒的时空。

性格散文随笔5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有太多的人相信也有太多的人不相信。近期,我看见一句话,彻底的瓦解了我对一见钟情的看法。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有一见钟情,钟的绝不是情而是脸。”

看到这里,我在心里默默的吐槽了一句,太精辟了!不容置疑的,所谓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大都是对他(她)的容颜倾心。

第一眼的惊鸿,我决定把心放在你那里,从此不离,不弃,至方休。多么美丽的开始,可是只因为初见时你的容颜。很现实的问题,从来不曾相识,不曾有过了解,何以第一眼便钟情?毕竟似曾相识什么的都是后话。

也许,你会告诉我,是被她的气质感染到了,或者是她的微笑,她的眼神,她的举止等等,相信这些也不是完全没有,然而如果没有一张看着舒服的脸,上面所列出来的可能形同虚设。长的漂亮,本身是一种气质,微笑,眼神和举止也是一种气质,每个人表现的方式不同。

当然,人这一生一见钟情的次数也不多,有时候第一眼的注视,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彼此,相知相爱,我们把它归类为缘分吧。人们看到美女都有一种很愉悦的心情,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不置对错。我能想到,如果有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和一个相貌平平的女生走在人群里,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会穿行在漂亮女生身上,这似乎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反应。

所以,我觉得一见钟情钟的是脸可以说它是一个真命题,成立!但并不是说只有长的漂亮才会让人喜欢,这只能说明长的漂亮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喜欢,后面还是需要看这个女生的性格,那么,这就是我接下来要陈述的话题,爱情和性格之间的关系。

关于爱情和颜值暂且不说,说性格吧。一段爱情,合不合的来根据两个人的个性去决定,如果思想不谋而合,性格也可以让两人相处轻松,不考虑社会因素,这样的爱情可以走的长久。反之,如果性格不合,自然很容易就分开。

最近小赵跟我说想和女友分手,我一听就纳闷了。当初小赵为了追求她现任女友,花了不少心思,大家都看在眼里,好不容易在一起的怎么会想要分手呢?接着,小赵跟我说:“当初跟她在一起,是对她的外貌倾心的,本来以为她的个性应该很温柔,很善良。但没想到在一起之后,才发现她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前些天带她回家见父母,她对我爸妈的态度特别恶劣,虽然我家是农村人,但也不至于冷嘲热讽,你说是不?”

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小赵想要分手完全是有原因的,虽然挺漂亮一女孩,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长辈的意识都没有,真的还有必要在一起吗?还没结婚就这样,那一旦结婚了会怎样呢?

一个人长的漂不漂亮没办法去决定,但可以选择的是友善的生活,用单纯的方式对待他人。所以,即使你本身没有那么好的相貌,但你善良正直,自然吸引了很多欣赏你的人。同理,即使你长的很漂亮,但是你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心机深,那么当对方了解你之后,我相信聪明的人都会选择离开。

综上所述,一个人长的漂亮只是外在优势,善良知礼,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是真正的优势。它决定着你的爱情走向,也决定你一生的生活。

因此,爱情和外貌不能说完全没有联系,可是真正决定爱情的因素是个性,一段爱情能不能长久依靠彼此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我相信善良的人爱情都得善终,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合得来的伴侣而不是一张漂亮的脸!

性格散文随笔6

大年初二,我们姐妹一行去拜年的路上,聊起吃饭喝酒的趣事。我们几姐妹找的女婿都不善饮酒,儿子们不饮酒,找的媳妇却个个能喝两口。还真应了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几个笑问。我说:“那我浅析一下,写写如何?”

一个家族,所有成员的习性因着共同生活的关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语言习惯,乃至穿衣打扮都有着共同之处。因为长期的共同生活,他们的思维会渐趋一致。当然不是绝对,但大多数如此。我们父悲不饮酒,但我们姐妹几个在找对象的时候,并没有以此为标准,正如兄弟们找媳妇的时候,也没有因妈妈们的习惯为标准找媳妇。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这辈子注定是一家人。

血缘,是割不断的亲情。我们的身体里,都流着一样的鲜血。一个家族的长者很重要。他要有长者的风范,要有敢担当的勇气,要是一个德行兼备的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要有大气魂,明辨事非,公允公正的处理问题,要给小辈们树立榜样。这样的家族,才是和谐的。我们常常耳闻目暏许多兄弟姐妹间为了各类家庭纠纷谩骂殴打的事情,很是遗憾。家族的不正之风,歪风邪气是会潜移默化给下一代的。性格的扭曲,人性的丑陋也会象瘟疫一样,在家族里弥漫,影响到每一个人。

一个优秀的家族,必是团结的,谦让的,有作为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家族成员的性格也定是好学的,谦虚有礼的,敢于担当的,有责任心诸多优秀品质的。当然不是说所有成员如此。那些品行不端的家族也会有有良知的人存在。但是,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这样的人生活的会多么压抑。所以一个优秀的家族带给人们的是快乐向上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品德败坏的家族必是卑鄙的,肮脏的,令人厌恶的。

我们不讨论世界上那些优秀的家族。例如肯迪尼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等。我们只说平凡世界里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快乐的,向上的,积极的,友善的,尊老的团结的家族里面,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幸福许多,精彩许多!愿我们的家族皆如此!

如何理解“无知者无畏”

无知者无畏的意思就是当你对一件事情了解的较少时,做事的时候就会比较无所畏惧,不怕失败。就像另一句俗语所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x0d\\x0d\对这句话应一分为二地看。正面来说,它体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是有朝气,有生机的表现,更进一步,是不畏、藐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起来是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另一种是“井底之蛙”,不知自己眼界狭窄,学识疏浅,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

唐代送别诗情感分类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发篇网文,相信有助于你解决疑问。

议唐代送别诗

论文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唐人给朋友送别时喜欢以诗相赠酬。按照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本文试图探讨唐代几首送别诗的风格与感彩。

在唐人送别诗中,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其豪迈的气概、昂扬奋发的精神,向来为人们所传咏。这首诗的首联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既切合题意又显示出开阔的视野。颔联点题,但关键还在于把自己与行别之人的共同点突出来。今天你将远行,我留长安,但长安既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于永久居留,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走的人。这既是对出行者的安慰,又可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颈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到处都可以有知心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犹如近在咫尺。因此尾联告诫说.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有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显然,这样的祝词是有助于壮行色、鼓勇气的。

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一首借送别诗之题,寄寓自己高洁品德的诗。芙蓉楼之别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丹阳即今江苏省镇江市。诗人时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而江宁属今南京市.东临镇江。诗人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这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集中写送客,点出送行的时间、地点。其中首句写雨夜饯别,二句写平明相送。而后两句转写自己的为人。其中第三句是写辛渐回洛阳,但诗人未写自己对洛阳亲友的关心,却转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最后一句出人意外,不说彼此的思念之情,不说客居的感慨,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做结,意在告诉友人,自己是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诗人以“冰心”、“玉壶”作比,用以表达自己的纯洁高尚和清廉自守。

相比之下,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除了依依不舍之情外,多少还有些悲壮、凄凉之感。诗的前两句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和时间。“渭城”是饯别之地。“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朝雨”和“柳色新”说明送别时间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浥轻尘”三字,表明雨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而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种景象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由于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所以“柳色新”三字在诗中便有了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这一意象被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彼此分别时可能有许多话要说.但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而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于是这一斟一酌,情意便格外地重。“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使这杯酒显得份量更重。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西出阳关,涉足大漠,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内心不免会产生无限凄凉之感。而前来送客的亲友也自然会怀有同样的心情。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一首充满乐观、豪迈气概的诗,虽亦是送别,却全然没有了凄伤之感,而是叙述了友人对他的深情厚谊。

这是李白别离安徽泾县桃花潭时写赠给送他的友人汪伦的一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在?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在此留待数日,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李白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久传不衰的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不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诗的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行见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像一条无形的纤绳,拉近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到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的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诗中四个动词:“辞”、“下”、“尽”、“流”的运用,从不同角度(行者与送行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不仅给人以流动之感;而且由于动词自身所具有的动势,使诗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凌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送别诗写得神采飞扬。

高适的七言绝旬《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鼓舞有为和有胆有识、傲岸自负之气的诗歌,显出边塞诗的风格。这首诗名日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帅董庭兰),而实际上是诗人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的不凡抱负和落魄不得其志的处境。在这一点上,颇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相同。全诗感情慷慨豪放,用字精确,毫无沮丧落寂之情。

诗的一二句很有特色地写出眼前实景,既点名时间是在严冬,又对北国雪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并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千里黄云把太阳遮住了,天气阴沉沉的。呼呼的北风送走了雁群,又吹来了满天大雪。在你即将与我分手登程的时候,气候是这样的恶劣,隐隐露出一种低沉的悲痛情调。面对如此景况,前途是吉是凶,很难预料,不免要为朋友的前程担忧了。但三四两句出人意外,笔锋一转,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苍劲的形象。心中悬起的疑难顿时消失,为一种自豪和喜悦的情感所代替。这慷慨激昂、落落大方的诗句,是对朋友的诚心鼓舞,也是诗人自己有胆略有气魄以及傲岸自负之气的流露。这首诗似乎质朴浅显,但内涵却很醇厚,警策动人,不失为一首好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就是如此。

这首诗写的是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其中第一句抒发难以遏止的离情。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随着时问推移,离筵已散,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却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象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无知无情的蜡烛尚且如此,那么情人之间,绵绵话别,伤心落泪就不言自明了。诗的后两句是借物言情,而涉想奇特。

杜苟鹤的《别从叔》“立马不忍上,醉醒天气寒。都缘在门易,直似别家难。世路既如此,客心须自宽。江村亦饥冻,争及问长安。”和他的《送黄补阙南迁》“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亦是如此,都表达了作者对行人离别的无奈和安慰。

同样,温庭筠的《送人东游》:“荒戊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也表达了悲惨凄恻的心境。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感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意;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