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头燕尾什么意思-蚕头燕尾什么意思,用白话描述
1.燕可以组什么词语
2.蚕头燕尾是指什么
3.书法所谓“蚕头燕尾”是指什么书啊?隶书?楷书
燕可以组什么词语
燕 组词:
蚕头燕尾 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处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鼎鱼幕燕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东劳西燕 劳:伯劳。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歌莺舞燕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虎头燕颔 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环肥燕瘦 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劳燕分飞 劳:伯劳。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社燕秋鸿 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兔丝燕麦? 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新婚燕尔 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燕巢幕上 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燕巢危幕 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燕尔新婚 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燕颔虎颈 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燕侣莺俦 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燕雀处堂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燕雀相贺 燕雀因大厦落成有栖身之所而互相庆贺。后多用作祝贺新屋落成之语。
燕瘦环肥 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
燕雁代飞 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燕翼贻谋 燕:安;翼:敬;贻:遗留。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
燕语莺声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燕语莺啼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鹰拿燕雀 比喻捉拿毫不费力。
莺俦燕侣 莺、燕:比喻女子;俦:伴侣。指男子的妻室或情侣。
莺歌燕舞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莺声燕语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莺啼燕语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郢书燕说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伯劳飞燕 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池鱼幕燕 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池鱼堂燕 比喻无辜受祸。
处堂燕鹊 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刀头燕尾 比喻笔锋劲利。
釜鱼幕燕 生活在锅里的鱼、筑巢在帷幕上的燕。比喻处境极不完全。
旧燕归巢 从前的燕子又飞回老窝。比喻游子喜归故里。
来鸿去燕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柳莺花燕 指柳上莺歌,花间燕语。指美好的春景。
龙威燕颔 形容威严雄武的相貌。
鲁斤燕削 鲁之削(小刀),宋之斤(斧头),质量都很好;如易地生产,在鲁造斤而在燕制削,质量不会优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条件限制,学习模仿达不到原来水平。
幕燕鼎鱼 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幕燕釜鱼 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同“幕燕鼎鱼”。
兔葵燕麦 形容景象荒凉。
谢兰燕桂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辈。
雁南燕北 比喻两地分离。
燕安酖毒 指沉溺于安逸享乐,犹如饮毒酒自杀。
燕安鸩毒 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同“燕安酖毒”。
燕巢飞幕 燕子把窝做在帐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同“燕巢于幕”。
燕巢幙上 燕子把窝做在帐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同“燕巢于幕”。幙,同“幕”。
燕巢卫幕 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燕巢于幕 燕子把窝做在帐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燕俦莺侣 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同“燕侣莺俦”。
燕处焚巢 燕子处在焚烧着的窝里。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燕处危巢 燕子处在焚烧着的窝里。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燕妒莺惭 形容女子貌美,燕见之生妒,莺对之自惭。
燕额虎头 形容相貌威武。借指武将、勇士。同“燕颔虎头”。
燕颔虎头 形容相貌威武。借指武将、勇士。
燕颔虎须 形容相貌威武。
燕颔虬须 形容相貌威武。借指武将、勇士。同“燕颔虎头”。
燕颔儒生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燕颔书生 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同“燕颔儒生”。
燕幕自安 比喻处危境而不自知。
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燕雀处屋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处堂”。
燕雀岂知雕鹗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鸿鹄志”。
燕雀之见 比喻浅薄的见识。
燕雀之居 比喻简陋的庐舍。
燕舞莺歌 燕子在飞舞,黄莺在鸣叫。形容春光明媚。同“燕舞莺啼”。
燕舞莺啼 莺:黄鹂。燕子在飞舞,黄莺在鸣叫。形容春光明媚。
燕燕莺莺 比喻娇妻美妾或年轻女子。
燕燕于归 指女子出嫁。
燕约莺期 比喻相爱的男女约会的时日。
燕跃鹄踊 形容迅捷威猛。
燕子衔食 比喻育子之艰辛。
燕岱之石 比喻庸才下品。
燕歌赵舞 ①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辞美妙。
燕驾越毂 燕地的车越地的毂。指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燕金募秀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接待天下贤士。后以之为招纳贤士之典。
燕骏千金 后以之为招纳贤士之典。
燕石妄珍 妄视无用之物为珍宝。
燕市悲歌 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燕昭好马 燕昭王喜爱骏马。后作求贤之典。
燕昭市骏 指战国时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事。
怡堂燕雀 怡:安适。小鸟住在安适的堂屋里。比喻身处险境也不自知的人。
莺猜燕妒 比喻遭人猜忌。
莺巢燕垒 比喻妓院。
莺飞燕舞 莺燕飞舞。象征春光明媚。
莺歌燕语 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莺闺燕阁 指妇女的闺阁。
莺期燕约 比喻男女私情的约会。
莺吟燕舞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蓬勃兴旺的景象。
莺吟燕儛 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同“莺歌燕舞”。
玉燕投怀 后作贺人生子的颂语。
蚕头燕尾是指什么
书法所谓“蚕头燕尾”是指隶书。
蚕头雁尾,在隶书中最常见的笔法。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扩展资料:
隶书的结构特点:
1、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2、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四连点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书法所谓“蚕头燕尾”是指什么书啊?隶书?楷书
词目?蚕头燕尾发音?cán?tóu?yàn?wěi ?
蚕头燕尾专指曹全的长横写法,蚕无二色,燕不双飞。曹全碑是汉隶中的佳品,用笔飘逸,用笔以圆为主,在隶书中独树一帜,圆笔圆转,飘逸如兰花。所以是指的隶书。
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
出处?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扩展资料
释义 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燕尾。
近义词逆入平出
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1、燕不双飞,蚕不双设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意思是说,横和捺不必笔直,可以有起伏波折,书写分为三个阶段(顿、挫、提),即起笔一顿,折挫向右,收笔一提;在主要一横,或主捺主勾处来写蚕头燕尾(又称雁尾)
,在一个字中只有蚕头燕尾各一笔(但并非每字必有蚕头燕尾)
笔画可粗可细,粗处重浊一些,细处轻清一些,写短横短坚要快提停笔,不能顿笔,要使画端像斩钉子、截铁块一样坚硬有力,不能重描修饰.
2、本指 颜真卿 书法的独特风格。后一般以“蚕头鷰尾”指不善于临习 颜 体碑帖所产生的病笔。 宋 米芾?《海岳名言》:“又真迹皆无蚕头鷰尾之笔,与 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 颜 杰思也。
”《宣和书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鷰尾,仅乃得之;曾不知以锥画沙之妙,其心通而性得者,非可以糟粕议之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