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乍暖还寒时候是什么季节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写的是初春,而“满地黄花堆积”是秋天,这首词写的到底是什么季节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什么意思

4.李清照的《声声慢》到底写的是什么季节?

乍暖还寒时候是什么季节

乍暖还寒时候是什么季节-乍暖还寒时候怎么读

说的是冬末春初

乍暖还寒

拼音:zhà nuǎn hái hán

释义: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写的是初春,而“满地黄花堆积”是秋天,这首词写的到底是什么季节

原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深秋的一个黄昏,初看“乍暖还寒”这四个字好像是春天,春寒料峭的时候。但不能先入为主,还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证据如下:一,“雁过也”,根据大雁迁飞规律,大雁在深秋至初冬的时节(9-10月)南飞越冬,在来年春天一至二月回飞,有民谣为证:“秋分后,大雁南飞,春分后,大雁北归”,“大雁来时不过九月九,归去不过三月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而且大雁习惯在晚上飞行,这正好印证诗中“怎敌他晚来风急”“到黄昏”,“独自怎生得黑”所描写的黄昏迫近夜晚的时段。那么究竟大雁是南飞还是北飞呢?下文中的“满地黄花堆积”和“梧桐更兼细雨”无疑又为秋天的萧瑟凄冷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梧桐是落叶乔木,在秋冬时节落叶,但决不会是春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中的叶即梧桐叶。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梧桐呢?可以想象秋风阵阵,吹着梧桐叶的那种落索的声音和梧桐树叶子落光后那种光秃秃、没有任何依附的情景只会使一个失去爱夫的弱女子愁肠欲断。不仅如此,梧桐还常出现在古诗中和情绪联系起来,如《长恨歌》中所写:“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这也正是秋天那种特有的气候和景物才能和作者失去丈夫后那种悲凉、孤独、愁苦的心情联系起来,使作者不禁触景生情,从而营造一种很浓厚的悲情氛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寓情于物的艺术境界,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声声慢》。至于诗中的“乍暖还寒”,不应是气候时节特征,而是指日暮将近,秋风瑟起的那种天气状况,因为下文中的“三杯两盏淡酒”,“守着窗儿”这些动作都和前面的“最难将息”有直接、连续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天气变化(注意不是气候)才使作者不能将息而披衣起床,独斟独饮,守着窗儿不能入眠,不可能是指一个季节那么大的范围,你不能说因为是冬天就睡不好觉,所以根据上面的种种文字分析,诗中所描写的季节当属秋天,晚秋比较恰当。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网友来交流指正。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什么意思

该句话的意思是时暖时寒,最难调养安息。这是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季节变化、气温起伏不定的时期,身体最容易感到不适,难以保持健康的状态。因此,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意思是时暖时寒,最难调养安息。

乍暖还寒是形容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时而温暖,时而寒冷。这种天气变化容易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咳嗽等。因此,在这个时候,人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和健康,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以适应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

这句话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的《声声慢》到底写的是什么季节?

乍暖还寒广义可指任何温差骤变的时间,当然最常描写的是初春。但后面的“雁过也”,“风急”,“黄花”这些都是秋天的意像,要是春天就该是“燕回时”,“东风吹拂”,“红、绿”这些意像了。诗的整体氛围是愁,宋词里几乎很少有春天发牢骚的,所以比较可信的结论是一个比较温暖的秋日,然后迅速大风降温。——————————————不负责任的脑补的分割线——————————————如果按照新批评主义(New criticism )分析的话,诗歌分析应该抛弃一切诗人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 纯从诗歌本身进行分析,那么我们不知道只是一个宋朝的花间派诗人,也不知道她是一个出了名的怨妇、也不知道她写此词的时候丈夫已,国家破落。另外新批评主义认为诗歌绝对不能只读甚至不能读“表面含义”(denotation),而要挖掘“引申义”(cannotation),尤其实通过发现“含混/双关” (ambiguity) 和"自相矛盾" (paradox)去理解诗歌这种内容与结构的矛盾对立体。用新批评主义来分析这 这首诗就更容易理解了:诗人寻找的东西不清楚,心境迷茫,到最后又是等待,表面看是诗人心情变化多端,实质上是诗人精神充满了矛盾。乍暖还寒很像春季 ,但后面雁过,风急,黄花堆积都是秋天的征兆,描写的环境又是充满了矛盾。诗人表面上写的只喝了三两杯,还是淡酒,结果就是喝得少身体不够暖,抵挡不住严寒。但结尾却又听着雨水一点一滴地滴落,明显时间流逝了很久。诗人掩盖了自己继续喝酒来打发时间。所以很大的可能就是诗人喝多了,脑子不清醒,加上心情的矛盾使其遗忘了时间的流逝,甚至扭曲了时间的流逝。所以这首诗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因为时间和地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迷茫的心境下诗人通过畅饮企图麻痹自己的痛苦。至于痛苦是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逃避痛苦时产生的迷离的感觉。这首诗是一首罕见的意识流诗歌,时间地点心境都不重要。甚至大胆一点设想,诗人完全脑补出了自己独坐空房买醉的情景,而诗人本人活得开开心心的,因为生命中缺乏忧愁,反而去幻想忧愁。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