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不间亲啥意思-疏不间亲下一句
1.疏不间亲怎么造句
2.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下一句对联
3.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认为何意?
4.谷驹之叹
5.怎样巧妙拒绝领导让你去应酬喝酒?
疏不间亲怎么造句
疏不间亲,汉语成语,指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出自《管子·五辅》。下面就和我一起了解一下疏不间亲怎么造句的内容,仅供参考!
词语:
疏不间亲
拼音:
[shū bù jiàn qīn]
解释:
两层含义:间:离间。
1、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示例1、2、3)
2、军事或者政治策略的'一种。具体来讲就是A、B、C三国或者三国以上势力,通过与其中一家结姻(家族婚脉联姻)从而形成基于家族的势力联盟或者利益一致阵营,以此拉近关系而疏远另一方或几方,以求图强或者自保。从这层意思来理解的话,要避开字面意思,应该理解成:被疏远(孤立)的那一方势力相对来讲难以离间(破坏)关系相对亲近的双方(婚姻联盟)。(示例4)
出处:
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卑不谋尊,疏不间亲。”:战国时期,魏文侯想选拔合适的相国,召占卜师李克进宫听取是选翟黄还是选魏成子,请他为他占卜并请他提意见。李克看出其中的用意,就避而不谈说:“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间亲。我一个外人不好去评论此事。”
造句:
1、殿下,微臣知道疏不间亲,且殿下与皇上情深义重,臣殊不该说此话。
2、你我虽一见如故,但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
3、疏不间亲,良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于先生之前。
4、疏不间亲,算了吧,李长老的好意,王擎心领了。
5、虽说爹爹是官家身边红人,然疏不间亲,那赵五郎再不肖,却也是官家亲子。
6、虽然孟百户器重自己,可是疏不间亲的道理,陈峰也是非常的明白。
7、诸葛亮摇了摇鹅毛扇没说话,刘琦又补充了了一句:“先生,我知疏不间亲之理,只求自保,并未想与蔡氏为敌。
8、杨秉合,你这是存心**,想要挑拨我和我伯父之间的关系吗?正所谓疏不间亲,你一个外人,有何权利站出来说三道四?诶?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下一句对联
出句: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对句:疏不间亲 亲不间疏
疏不间亲
拼音:shū bù jiàn qīn
释义: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亲不间疏: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里,写因宝玉看望宝钗偶冷落黛玉而致两玉小口角,宝玉劝解黛玉说的话就是:“亲不间疏,先不僭后”。
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认为何意?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不仅是看重诸葛亮举世无双的能力,更是两个人多年形成的默契与绝对的信任。首先,刘备爱才世人皆知。他前半生的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身边没有一个能干的谋士。在接连错过田豫、陈群、徐庶等一干人才后,诸葛亮可以说是他最后一点希望。对于刘备而言,只有无条件信任诸葛亮,才能在刀光剑影的三国中逃出一片生天。
反观诸葛亮,他自比管仲,满腹经天纬地之学遇到刘备才能释放。两个人互相成就,刘备给了他一个平台,他就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的才华。管仲当年忠于齐桓公,诸葛亮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做出对不起刘备的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关系。
托孤白帝城公元219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了远征东吴的战争。结果在夷陵,被陆逊的一把火,把蜀汉的国运几乎浇了个透心凉。
刘备大败后,率军退到白帝城驻防。这其实是一招妙棋,既可以收拢败军、稳定军心,又可以震慑东吴、以图后事。
也就是说,即使退到了白帝城,刘备还是期待能有反败为胜的机会。然而天不遂人愿,第二年四月,刘备突染重病。弥留之际,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叫来,详细地托付了一番。
《三国志》中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从三顾茅庐到平定益州,诸葛亮陪伴刘备经历了从低谷到顶峰的几乎全过程。诸葛亮多次力挽狂澜,帮助刘备逐渐成为三国中货真价实的主角。
这一路走来,两个人早已知根知底,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就因为彼此太熟悉了,他们俩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一般君臣的关系。
所以,要论这世上有谁了解刘备,诸葛亮一定要比关羽、张飞更有发言权。先主刚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如果一般臣子,可能会说自己一定会忠于后主,安分守己,绝无非分之想之类。
但诸葛亮却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这句话中,既有舍我其谁的决绝,又有敢为人先的责任与担当。
这就是刘备认识并相信的诸葛亮,一个心中只有蜀汉江山,从不考虑自己的诸葛亮!
再回到当时的语境。刘备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叫到跟前。一个将的老人,难道就为了试探一下臣子的忠心,就大老远地把人叫过来,末了还告诉自己的儿子说要“事之如父”。
任何一个父亲都不能这么坑儿子的吧?而从后面的故事来看,刘禅确实也做到了“事之如父”,诸葛亮病五丈原,用生命践行了当初与刘备的誓言。
刘备与诸葛亮心神无贰,古今无双公元220年,刘封与魏军交战,结果丢了上庸,跑回来向刘备请罪。诸葛亮劝刘备杀掉刘封,他给出的理由是:
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三国志》刘备同意了。没错,刘备同意了。常言道,疏不间亲。诸葛亮当着老刘家的面让老爸杀儿子,而且这个儿子还屡立战功颇有威望。这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才敢这么说?
更何况,刘备杀了刘封之后,就再也没提过这事,就像从没发生过似的。如果不是诸葛亮一心为公无半点私心,如果不是两个人彼此信任毫无芥蒂,刘备能任由诸葛亮这么插手自己家务事吗?
必不可少的同理心刘备就好比一个公司老板,最大的梦想就是做到行业老大,但是经营不善一直赔本。公司快要黄了终于盼来了诸葛亮,从此一路看涨家大业大。
好不容易有点底子了,就想和同行硬碰硬,结果不仅把一帮老伙计搭上了,还差点又把自己搞垮了。如果没有把公司当作理想与追求,谁会接手这个烂摊子呢?
诸葛亮就是这样临危受命,他明白“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是他与刘备的共同追求。而“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是多年来两个人同生共、不分彼此的最佳注脚。
谷驹之叹
这故事出在东汉光武年间。那时天下又安,万民乐业,朝有梧凤之鸣,野无谷驹之叹。原来汉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选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若依了今日的事势,州县考个童生,还有几十封荐书。若是举孝廉时,不知多少分上钻刺,依旧是富贵子弟钻去了。孤寒的便有曾参之孝,伯夷之廉,休想扬名显姓。只是汉时法度甚妙,但是举过某人孝廉,其人若果然有才有德,不拘资格,骤然升擢,连举主俱纪录受赏;若所举不得其人,后日或贪财坏法,轻则罪黜,重则抄没,连举主一同受罪。那荐人的与所荐之人休戚相关,不敢胡乱。所以公道大明,朝班清肃。不在话下。
且说会稽郡阳羡县,有一人姓许,名武,字长文。十五岁上,父母双亡。虽然遗下些田产童仆,奈门户单微,无人帮助。更兼有两个兄弟,一名许晏,年方九岁,一名许普,年方七岁,都则幼小无知,终日赶着哥哥啼哭。那许武日则躯率童仆耕田种圃,夜则挑灯读书。但是耕种时,二弟虽未胜耰锄,必使从旁观看。但是读书时,把两个小兄弟坐于案旁,将句读亲口传授,细细讲解,教以礼让之节,成人之道。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己德行不足,不能化诲,愿父母有灵,启牖二弟,涕泣不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室中只用铺陈一副,兄弟三人同睡。如此数年,二弟俱已长成,家事亦渐丰盛。有人劝许武娶妻。许武答道:“若娶妻,便当与二弟别居。笃夫妇之爱而忘手足之情,吾不忍也。”繇是昼则同耕,夜则同读,食必同器,宿必同床。乡里传出个大名,都称为“孝弟许武”。又传出几句口号,道是:“阳羡许季长,耕读昼夜忙。教诲二弟俱成行,不是长兄是父娘。”
时州牧郡守俱闻其名,交章荐举,朝廷征为议郎,下诏会稽郡。太守奉旨,檄下县令,刻日劝驾。许武迫于君命,料难推阻,分付两个兄弟:“在家躬耕力学,一如我在家之时,不可懈惰废业,有负先人遗训。”又嘱咐奴仆:“俱要小心安分,听两个家主役使,早起夜眠,共扶家业。”嘱咐已毕,收拾行装。不用官府车辆,自己雇了脚力登车,只带一个童儿,望长安进发。
不一日,到京朝见受职。长安城中,闻得孝弟许武之名,争来拜访识荆,此时望重朝班,名闻四野。朝中大臣探听得许武尚未婚娶,多欲以女妻之者。许武心下想道:“我兄弟三人,年皆强壮,皆未有妻。我若先娶,殊非为兄之道。况我家世耕读,侥幸备员朝署,便与缙绅大家为婚,那女子自恃家门,未免骄贵之气。不惟坏了我儒素门风,异日我两个兄弟娶了贫家女子,妯娌之间,怎生相处?从来兄弟不睦,多因妇人而起,我不可不防其渐也。”腹中虽如此踌论,却是说不出的话。只得权辞以对,说家中已定下糟糠之妇,不敢停妻再娶,恐被宋弘所笑。众人闻之,愈加敬重。况许武精于经术,朝廷有大政事,公卿不能决,往往来请教他。他引古证今,议论悉中窾要。但是许武所议,众人皆以为确不可易,公卿倚之为重。不数年间,累迁至御史大夫之职。
忽一日,思想二弟在家,力学多年,不见州郡荐举,诚恐怠荒失业,意欲还家省视。遂上疏,其略云:“臣以菲才,遭逢圣代,致位通显,未谋报称,敢图暇逸?但古人云:‘人生百行,孝弟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先父母早背,域兆未修;臣弟二人,学业未立;臣三十未娶。五伦之中,乃缺其三。愿赐臣假,暂归乡里。倘念臣犬马之力,尚可鞭苔,奔驰有日。”天子览奏,准给假暂归,命乘传衣锦还乡,复赐黄金二十斤为婚礼之费。许武谢恩辞朝,百官俱于郊外送行。正是:
报道锦衣归故里,争夸白屋出公卿。
许武既归,省视先茔已毕,便乃纳还官诰,只推有病,不愿为官。过了些时,从容召二弟至前,询其学业之进退。许晏、许普应答如流,理明词畅。许武心中大喜。再稽查田宅之前,比前恢廓数倍,皆二弟勤俭之所积也。武于是遍访里中良家女子,先与两个兄弟定亲,自己方才娶妻,续又与二弟婚配。约莫数月,忽然对二弟说道:“吾闻兄弟有析居之义。今吾与汝皆已娶妇,田产不薄,理宜各立门户。”
二弟唯唯惟命。乃择日治酒,遍召里中父老。三爵已过,乃告以析居之事。因悉召僮仆至前,将所有家财,一一分剖。首取广宅自予,说道:“吾位为贵臣,门宜棨戟,体面不可不肃。汝辈力田耕作,得竹庐茅舍足矣。”又阅田地之籍,凡良田悉归之已,将硗薄者量给二弟。说道:“我宾客众盛,交游日广,非此不足以供吾用。汝辈数口之家,但能力作,只此可无冻馁,吾不欲汝多财以损德也。”又悉取奴仆之壮健伶俐者,说道:“吾出入跟随,非此不足以给使令。汝辈合力耕作,正须此愚蠢者作伴,老弱馈食足矣,不须多人费汝衣食也。”众父老一向知许武是个孝弟之人,这番分财定然辞多就少,不想他般般件件自占便宜。两个小兄弟所得,不及他十分之五,全无谦让之心,大有欺凌之意。众人心中甚是不平。有几个刚直老人气忿不过,竟自去了。有个心直口快的,便想要开口说公道话,与两个小兄弟做乔主张。其中又有个老成的,背地里捏手捏脚,教他莫说,以此罢了。那教他莫说的,也有些见识。他道:“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不是一般肚肠。许武已做了显官,比不得当初了。常言道:疏不间亲。你我终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就是好言相劝,料未必听从,枉费了唇舌,到挑拨他兄弟不和。倘或做兄弟的肯让哥哥,十分之美,你我又呕这闲气则甚?若做兄弟的心上不甘,必然争论。等他争论时节,我们替他做个主张,却不是好!”正是:
莫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原来许晏、许普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许武分拨已定,众人皆散。许武居中住了正房,其左右小房,许晏、许普各住一边。每日率领家奴,下田耕种,暇则读书,时时将疑义叩问哥哥,以此为常。妯娌之间,也学他兄弟三人一般和顺。从此里中父老,人人薄许武之所为,都可怜他两个兄弟。私下议论道:“许武是个假孝廉,许晏、许普才是个真孝廉。他思念父母面上,一体同气,听其教诲,唯唯诺诺,并不违拗,岂不是孝;他又重义轻财,任分多分少,全不争论,岂不是廉。”起初里中传个好名,叫做“孝弟许武”,如今抹落了武字,改做“孝弟许家”。把许晏、许普弄出一个大名来。那汉朝清议极重,又传出几句口号,道是:“假孝廉,做官员;真孝廉,出口钱。假孝廉,据高轩;真孝廉,守茅檐。假孝廉,做田园;真孝廉,执锄镰。真为玉,假为瓦;瓦为厦,玉抛野。不宜真,只宜假。”
那时明帝即位,下诏求贤,令有司访问笃行有学之士,登门礼聘,传驿至京。诏书到会稽郡,郡守分谕各县。县令平昔已知许晏、许普让产不争之事,又使父老公举他真孝真廉,行过其兄,就把二人申报本郡。郡守和州牧皆素闻其名,一同举荐。县令亲到其门,下车投谒,手捧玄幺熏束帛,备陈天子求贤之意。许晏、许普谦让不已。许武道:“幼学壮行,君子本分之事。吾弟不可固辞。”二人只得应诏,别了哥嫂,乘传到于长安,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问道:“卿是许武之弟乎?”晏、普叩头应诏。天子又道:“闻卿家有孝弟之名。卿之廉让,有过于兄,朕心嘉悦。”晏、普叩头道:“圣运龙兴,辟门访落,此乃帝王盛典。郡县不以臣晏、臣普为不肖,有溷圣聪。臣幼失怙恃,承兄武教训,兢兢自守,耕耘诵读之外,别无他长。臣等何能及兄武之万一。”天子闻对,嘉其廉德,即日俱拜为内史。不五年间,皆至九卿之位,居官虽不如乃兄赫之名,然满朝称为廉让。
忽一日,许武致家书于二弟。二弟拆开看之,书曰:“匹夫而膺辟召,仕宦而至九卿,此亦人生之极荣也。二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晏、普得书,即日同上疏辞官,天子不许。疏三上,天子问宰相宋均,道:“许晏、许普壮年入仕,备位九卿,朕待之不薄,而屡屡求退,何也?”宋均奏道:“晏、普兄弟二人,天性孝友。今许武久居林下,而晏、普并驾天衢,其心或有未安。”天子道:“朕并召许武,使兄弟三人同朝辅政何如?”宋均道:臣察晏、普之意,出于至诚。陛下不若姑从所请,以遂其高。异日更下诏征之,或先朝故事,就近与一大郡,以展其未尽之才,因使便道归省,则陛下好贤之诚,与晏、普友爱之义,两得之矣。”天子准奏,即拜许晏为丹阳郡太守,许普为吴郡太守,各赐黄金二十斤,宽假三月,以尽兄弟之情。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
晏、普二人星夜回到阳羡,拜见了哥哥,将朝廷所赐黄金,尽数献出。许武道:“这是圣上恩赐,吾何敢当!”教二弟各自收去。次日,许武备下三牲祭礼,率领二弟到父母坟茔,拜奠了毕,随即设宴遍召里中父老。许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虽然他不以富贵骄人,自然声势赫奕。闻他呼唤,尚不敢不来,况且加个请字。那时众父老来得愈加整齐。许武手捧酒卮,亲自劝酒。众人都道:“长文公与二哥、三哥接风之酒,老汉辈安敢僭先!”比时风俗淳厚,乡党序齿,许武出仕已久,还叫一句“长文公”。那两个兄弟,又下一辈子,虽是九卿之贵,乡尊故旧,依旧称“哥”。许武道:“下官此席,专屈请乡亲下降,有句肺腑之言奉告。必须满饮三杯,方敢奉闻。”众人被劝,只得吃了。许武教两个兄弟次第把盏,各敬一杯。众人饮罢,齐声道:“老汉辈承贤昆玉厚爱,借花献佛,也要奉敬。”许武等三人,亦各饮讫。众人道:“适才长文公所论金玉之言,老汉辈拱听已久,愿得示下。”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正是:斥鷃不知大鹏,河伯不知海若。圣贤一段苦心,庸夫岂能测度。
许武当时未曾开谈,先流下泪来。吓得众人惊惶无措,两个兄弟慌忙跪下,问道:“哥哥何故悲伤?”许武道:“我的心事,藏之数年,今日不得不言。”指着宴、普道:“只因为你两个名誉未成,使我作违心之事,冒不韪之名,有玷于祖宗,贻笑于乡里,所以流泪。”遂取出一卷册籍,把与众人观看。原来是田地屋宅及历年收敛米粟布帛之数。众人还未晓其意。许武又道:“我当初教育两个兄弟,原要他立身修道,扬名显亲。不想我虚名早著,遂先显达。二弟在家,躬耕力学,不得州郡征辟。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内举不避亲,诚恐不知二弟之学行者,说他因兄而得官,误了终身名节。我故倡为析居之议,将大宅良田,强奴巧婢,悉据为已有。度吾弟素敦爱敬,决不争竞。吾暂冒贪饕之迹,吾弟方有廉让之名。果蒙乡里公评,荣膺征聘。今位列公卿,官常无玷,吾志已遂矣。这些田房奴婢都是公共之物,吾岂可一人独享?这几年以来所收米谷布帛,分毫不敢妄用,尽数工载在那册籍上。今日交付二弟,表为兄的向来心迹,也教众乡尊得知。”
众父老到此,方知许武先年析产一片苦心,自愧见识低微,不能窥测,齐声称叹不已。只有许晏、许普哭倒在地,道:“做兄弟的蒙哥哥教训成人,侥幸得有今日。谁知哥哥如此用心!是弟辈不肖,不能自致青云之上,有累兄长。今日若非兄长自说,弟辈都在梦中。兄长盛德,从古未有。只是弟辈不肖之罪,万分难赎。这些小家财原是兄长苦挣来的,合该兄长管业。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许武道:“做哥的力田有年,颇知生殖。况且宦情已淡,便当老于耰锄,以终天年。二弟年富力强,方司民社,宜资庄产,以终廉节。”晏、普又道:“哥哥为弟而自污。弟辈既得名,又俗得利,是天下第一等贪夫了。不惟玷辱了祖宗,亦且玷辱了哥哥。万望哥哥收回册籍,聊减弟辈万一之罪!”
众父老见他兄弟三人交相推让,你不收,我不受,一齐向前劝道:“贤昆玉所言,都则一般道理。长文公若独得了这田产,不见得向来成全两位这一段苦心。两位若径受了,又负了令兄长文公这一段美意。依老汉辈愚见,宜作三股均分,无厚无薄,这才见兄友弟恭,各尽其道。”他三个兀自你推我让。那父老中有前番那几个刚直的,挺身向前,厉声说道:“吾等适才分处,甚得中正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把这册籍来,待老汉与你分剖!”许武弟兄三人更不敢多言,只得凭他主张。当时将田产配搭,三股分开,各自管业。中间大宅,仍旧许武居住。左右屋宇窄狭,以所在栗帛之数补偿晏、普,他日自行改造,其僮婢亦皆分派。众父老都称为公平,许武等三人施礼作谢,邀入正席饮酒,尽欢而散。许武心中终以前番析产之事为歉,欲将所得良田之半,立为义庄,以赡乡里。许晏、许普闻知,亦各出已产相助。里中人人叹服。又传出几句口号来,道是:“真孝廉,惟许武;谁继之?晏与普。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晏、普感兄之义,又将朝廷所赐黄金大市牛酒,日日邀里中父老与哥哥会饮。如此三月,假期已满,晏、普不忍与哥哥分别,各要纳还官诰。许武再三劝谕,责以大义,二人只得听从,各携妻小赴任。
却说里中父老,将许武一门孝弟之事,备细申闻郡县,郡县为之奏闻。圣旨命有司旌表其门,称其里为孝弟里。后来三公九卿,交章荐许武德行绝伦,不宜逸之田野,累诏起用,许武只不奉诏。有人问其缘故。许武道:“两弟在朝居位之时,吾曾讽以知足知止。我若今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言了。况方今朝廷之上,是非相激,势利相倾,恐非缙绅之福,不如躬耕乐道之为愈耳!”人皆服其高见。
再说晏、普到任,守其乃兄之教,各以清节自励,大有政声。后闻其兄高致,不肯出山。弟兄相约,各将印绶纳还,奔回田里,目奉其兄为山水之游,尽老百年而终。许氏子孙昌茂,累代衣冠不绝,至今称为“孝弟许家”云。后人作歌叹道:“今人兄弟多分产,古人兄弟亦分产。古人分产成弟名,今人分产但器争。古人自污为孝义,今人自污争微利。孝义名高身并荣,微利相争家共倾。安得尽居孝弟里,却把阋墙人愧。”
怎样巧妙拒绝领导让你去应酬喝酒?
这里是社交场合,领导也是要应酬的,如果你作为领导的手下的一员,完全拒绝,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是一般的聚会,饭局,那就可以完全拒绝的。不过拒绝以后我们以后就不能再喝了,要做到对酒不沾,在酒桌上只喝饮料,或者白开水。别人给你敬酒,绝对不能喝。可以说,对酒过敏,如果是女的,可以说正在备孕。只要不喝,永远不要喝酒,说话算数,别人才相信,自己才能彻底断绝酒。
在酒桌上互相劝酒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自己不喝酒,千万不要劝别人。
不喝酒可以找许多理由,正准备开车,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找代驾,因为有事,一定要把车开回去,别人一般也不会为难你。
如果喝酒,最好有个熟人,替自己说话。你说不喝酒会过敏。只要身边的熟人证明自己,诉说一下自己每次喝酒后的丑态,比如喝酒以后发脾气,甚至打人,呕吐的到处都是,或者脸色非常难看。
最怕的就是领导给自己敬酒,如果实在推脱不过,可以用抿一小口,领导不在,把酒吐到地下,别把酒吞进肚子里面。酒和烟一样的,也会上瘾,满脸笑容,谢谢领导的敬酒,不管男同事或者女同事,都要学会,艺术地拒绝领导的敬酒。不用怕得罪领导,只要理由充分,领导绝不会为难你的。
最怕的就是平时一些同事,特别喜欢恶作剧的,好出风头的,一定要叫你喝,不然就是对不住兄弟,对不住的朋友,不要把他的话当真话。酒桌上的话大多是假话。不必当真,至多以水代酒,或者饮料代酒,就可以婉转的拒绝,不要害怕得罪什么人,酒桌只是形式,真正的功夫是在工作中体现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