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见肺肝典故-如见肺肝猜一肖
1.人人都是月亮,都有不曾向人展示的阴暗面
2.找成语故事 要讲差不多5分钟左右
3.如果的成语?
4.带肺的成语有哪些
5.遏文言文
6.慎独的含义
人人都是月亮,都有不曾向人展示的阴暗面
美剧《末日孤舰》里,女博士斯科特问特克斯:“你在关塔那摩见到了人性最坏的那一面,可你还是能够保持幽默感。”
特克斯回答道:“幽默的秘密源泉并非快乐,而是忧伤,天堂里没有幽默。”
斯科特回应道: “人人都是月亮,都有不曾向人展示的阴暗面。”
两人讲的都是马克·吐温的经典名言。
正如庄子在《知北游》里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无须去讨论,就像真实生活不光美在美丽和美好,也美在它的缺憾与遗憾。
而人也一样,都具有两面性,一面展露于世,一面深埋于心,两者共存,平衡于光明与黑暗之间。
有人讲过自己一个亲戚的故事,这位亲戚是位大家闺秀,丈夫去世时她还不到30岁,再未改嫁,尽心抚养孩子,自己打扮得秀丽雅致,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待人礼数周到,是所有人眼中的榜样。
有一次,他碰巧看见了女亲戚一个人在开水房里打水时,偷偷把别人暖壶上的瓶塞拿下来,换了自己暖壶上的旧瓶塞。
那一刻,他感觉很难受,没想到这位亲戚在人前这么典雅得体,人后却这样市侩计较,他感觉瓦解的不仅是个人形象,还有自己对美好的期待。
后来他母亲知道了,告诉他:“一个女人无人帮衬,事事靠自己,想占一点便宜,要理解。”
其实任何人都有生而为人的破绽,大人物有喜怒哀乐,小人物也有悲欢离合,都是肉体凡胎,品行教养虽有高下之分,但作为人的局限却谁都难免,那些内心从未抛开的复杂的欲念,那些幽晦的、不欲为外人道,甚至不欲为亲人道的念头,如尘埃簇拥、舞荡内心。
鲁迅先生说:
说白了,就是人都喜欢把好的一面展露他人,发朋友圈也得美图秀秀一下,囊中羞涩也得打肿脸充胖子,所以有衣冠楚楚,便有道貌岸然;有金玉其外,便有败絮其中。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个答案很有意思: “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在各类思想碰撞、甚至充满偏见的时代,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不同的活法,才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以及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人们常说的经历过越多的事,见过各样的人,一个人才能真正长大。其实心里都清楚,既见过这个世界的好,也见过这个世界的坏,既感受过人性的善良,也体味过人情的淡薄,才会带着走过世界的笃定,安然偏于一隅,坦然接受生活带来的欢乐和痛苦。
传统儒家思想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 “慎独” 。认为这才是衡量一个人个人道德水平修养、品行操守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慎独”出自《大学》,里面讲“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也就是“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古代慎独的典故很多,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他说: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明代曹鼎任山东泰和典吏,有一次抓到了一名绝贼,由于离县衙路远,孤男寡女夜宿一座庙中。女贼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以色相引诱曹鼎,曹鼎快要坚持不住时,就写下了 “曹鼎不可” 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终于控制住了自己。
还有柳下惠的坐怀不乱,鲁男子的闭门不纳,杨震的夜里拒金,但人终究有七情六欲,比如曹鼎,这张“曹鼎不可”的纸条贴了撕,撕了贴,反反复复十多次,才捱到了天亮,
曹鼎的心理挣扎才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写照,面对杏眼流光、香艳红唇,秀色不餐很难做到,如果再来一夜,估计曹鼎也会沦陷。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永远也不要去考验人性。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人性会变成怎样。
月有阴晴,人亦如此,纵然集众多优点于一身,在自我掩饰的背后,终究都会有不向人展示的阴暗一面。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里面滋养着各种不可知的事物,沉浮在内心中的那些“阴暗面”也是人性豢养的一部分,如同雄伟山川外的那些灌木溪涧的阴影和回声,在摇摆不定的阴影中,我们看尽众生,也审视了自我。
所以没有人能与假装出来的自己共存,大部分是迫不得已的苟且,面对诱惑,我们难以心无旁骛,面对无奈,我们会适当妥协,一边逐梦一边自嘲,也逐渐学会了与无常相处。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最后,以《天国王朝》里,患了麻风病的年轻国君鲍德温谆谆告诫巴里安的话共勉:
找成语故事 要讲差不多5分钟左右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如果的成语?
⑴ 如果所有的成语
白手空拳:形容手中一无所有。 百般无赖:采用所有卑鄙的方法。 百川赴海:百:表示多。川:江河。
⑵ 如果如什么成语
如果如什么成语?抱歉没有找到你所要的成语。
如什么成语
:如梦初醒、如虎专添翼、如出属一辙、如坐针毡、如饥似渴、如泣如诉、如履平地、如释重负、如火如荼、如愿以偿、如法炮制、如丧考妣、如雷贯耳、如鲠在喉、如获至宝、如芒在背、如痴如醉、如日中天、如临大敌、如鱼得水、如胶似漆、如影随形、如意算盘、如履薄冰、如天之福、如数家珍、如梦一场、如牛负重、如日方升、如鱼似水
⑶ 形容如果的成语
揭地掀天
发音 jiē dì xiān tiān
释义 指翻天覆地。
出处 清·蒋涟《序》:“版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间,扶权危定倾,使揭地掀天之日,为苞桑磐石之安。”
示例 安良除暴已足贵,揭地掀天应有心。张西曼《辛亥招募革命骑兵记》
近义词 翻天覆地
⑷ 成语里有如果的如的成浯
如臂使指 比喻指挥如意,没有牵制。
如不胜衣 胜:能承受,能承担。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瘦弱。也形容谦退的样子。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如出一口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如出一辙 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如此而已 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
如蹈汤火 蹈:踩;汤:滚水。如同在滚水、烈火中行走一样。比喻处境艰险。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如堕五里雾中 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如堕烟海 堕:落。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如法炮制 炮制:用烘、炒等针药材制成中药。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如风过耳 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如鲠在喉 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如虎添翼 好象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如花似锦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如花似玉 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如火燎原 燎:烧;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
如火如荼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如获至宝 至:极,最。好象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如饥似渴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如见肺肝 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
如箭在弦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势在必行。
如胶如漆 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胶似漆 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如解倒悬 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如狼牧羊 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如狼似虎 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如雷贯耳 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如临大敌 临:面临。好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如临深渊 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如履薄冰 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如芒在背 形容极度不安。
如梦初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如梦方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如鸟兽散 象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也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
如牛负重 象牛背着学生的东西一样。比喻生活负担极重。
如弃敝屣 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
如泣如诉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如丘而止 如:到达;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难则停下来,不求上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如日方升 如:象;方:刚。象太阳刚刚升起来。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
如日方中 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如日中天 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如入无人之境 境:地方。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
如丧考妣 丧:去;考:已的父亲;妣:已的母亲。好象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如拾地芥 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如释重负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如手如足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如数家珍 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如水赴壑 象水流向大水坑一样。形容许多人纷纷奔向同一个目的地。
如水投石 象水泼向石头,丝毫不入。比喻听而不闻或言无效果。
如汤沃雪 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如兄如弟 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如埙如箎 埙:古时用土制成的乐器;箎:古时用竹管制成的乐器。象埙、箎的乐音一般和谐。比喻兄弟和睦。
如蚁附膻 附:趋附;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
如意算盘 比喻考虑问题时从主观愿望出发,只从好的方面着想打算。
如饮醍醐 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
如蝇逐臭 象苍蝇跟着有臭味的东西飞。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或一心追求钱财、女色等。
如影随形 好象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如应斯响 形容反响极快。
如鱼得水 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如愿以偿 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如运诸掌 象放在手心里摆弄一样。形容事情办起来非常容易。
如振落叶 形容轻而易举。
如锥画沙 象用锥子在沙上画出来似的。形容书法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
如醉方醒 方:刚才。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刚从沉迷中醒悟过来。
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如左右手 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样。比喻极得力的助手。也比喻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如坐春风 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如坐云雾 象坐在云里雾里。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
如坐针毡 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如操左券 比喻很有把握。同“如持左券”。
如痴如狂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同“如醉如狂”。
如痴如梦 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
如痴似醉 ①形容因惊恐而发呆。②形容陶醉的精神状态。亦作“如醉如痴”。
如持左券 比喻很有把握。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双方各持其一,左片叫左券,由债权人收藏,作为凭据。
如椽大笔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如蹈水火 比喻处境艰难。
如堕烟雾 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
如法泡制 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同“如法炮制”。
如法炮制 依照成法,炮制中药。比喻照样仿做。
如虎得翼 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同“如虎傅翼”。
如虎傅翼 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如虎生翼 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同“如虎傅翼”。
如花似朵 犹言如花似玉。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如花似月 形容女子姿容出众。同“如花似玉”。
如获至珍 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同“如获至宝”。
如饥如渴 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如胶投漆 好象胶和漆那样,粘住就分不开。形容感情深厚,亲密得难舍难分。
如渴如饥 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同“如饥如渴”。
如狼如虎 形容勇猛、猛烈。
如雷灌耳 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如临深谷 好像到了深深的山谷边上。比喻行事十分警惕,小心谨慎。
如龙似虎 形容勇猛有活力。
如履平地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如履如临 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如芒刺背 形容极度不安。同“如芒在背”。
如梦初觉 好像刚从梦景中醒来一样。多比喻从糊涂、错误的认识中省悟过来。
如梦如醉 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
如泣草芥 芥:小草。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如切如磋 比喻互相商讨砥砺。
如山压卵 比喻以绝对优势对付劣势。
如石投水 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一样。比喻互相合得来。
如汤灌雪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同“如汤沃雪”。
如汤浇雪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同“如汤沃雪”。
如汤泼雪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同“如汤沃雪”。
如天之福 形容福气特别大。
如无其事 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如埙如篪 埙、篪、乐器名。这两种乐器合奏时,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两物之响应、应和。
如蚁慕膻 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如有所失 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如鱼似水 比喻关系融洽、亲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原以偿 指愿望得到实现。
如之奈何 怎么办。
如指诸掌 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如醉初醒 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刚从沉迷中醒悟过来。
如醉如狂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如醉如梦 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
⑸ 如果什么什么的成语
如梦初醒、如虎添翼、如出一辙、如坐针毡、如饥似渴、如泣如诉、如履平地、如释重负、如火如荼
⑹ 带有如果的如字成语
带有如果的如字成语 :
度日如年、
日月如梭、
心急如焚、
声如洪钟、
如梦初版醒、
嫉恶如权仇、
突如其来、
骨瘦如柴、
吉祥如意、
如出一辙、
如虎添翼、
如坐针毡、
泪如泉涌、
恰如其分、
浩如烟海、
空空如也、
如饥似渴、
操纵自如、
一如既往、
栩栩如生、
了如指掌、
碧空如洗、
亦复如是、
执法如山、
⑺ 〞如果〞成语
果如其言、
果如所料、
果然如此
戴发含齿 长着头发和牙齿。指人。多用作退一步说,表示也还是人或如果是人。
出处:《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呵佛骂祖 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做敢为。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
黄河水清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却之不恭 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谓予不信 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出处:《诗经·王风·采葛》:“谓予不信,有如?日。”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⑻ 如果的四字成语
因为自抄古以来四字成语一般都不标字数,五字以上往往标作“多字成语”。所以四字成语占大多数,不知楼主能否看明白,我的口语表达不是很好!
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现主要是地域性,有许多成语只在平遥当地使用!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⑼ 如果自什么其说的成语
自圆其说 [zì yuán qí shuō]
基本释义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褒义
出 处
清·方玉润《星烈日记》七十:“以世俗之情遇意外之事,实难自圆其说。”
带肺的成语有哪些
肺的成语有哪些 :
撕心裂肺、
肺腑之言、
狼心狗肺、
好心做了驴肝肺、
没心没肺、
洞见肺腑、
沁入肺腑、
铭诸肺腑、
刿心刳肺、
肺腑之谈、
颠肺流离、
沁人肺腑、
枯肠渴肺、
鼠心狼肺、
脏心烂肺、
如见肺肝、
肺石风清、
深铭肺腑
遏文言文
1. 行小善 戒小恶文言文
原文: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译文:
每个人都不是最明智的,谁会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知道,可以算是明智;知道了并能改正,就可以向圣人看齐。小的过错不改正,大的罪过就形成了;小的善行能推广,大的善德就形成了。
人的过错没有别的,就是懒惰怠慢、嫉妒和那恶。(一个人)懒惰怠慢,就会骄纵,孝敬就会衰减;(一个人)嫉妒,就刻薄,灾祸就产生了;(一个人)邪恶,就生活放荡,节义就荒废了。这几个方面,都是道德败坏和人身遭殃(的原因)。如果有一方面,就一定要象(除捧)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不远离蜂虿就容易螫伤自己,不除掉蟊螣就客易伤害庄稼,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损报害道德修养。
如果因为恶事很小就肆无忌惮地做,最终一定失效;如果因为善事很小就忽视不做,就一定倾覆。能做小的好事,是做大好事的基础;戒除小的坏事,最终就没有大的罪恶。
2. 文言文《向遏行云》译文战 国 时 期, 秦 国 的 薛 谭 向 本 国 人 秦 青 学 习 唱 歌 , 还 没 有 学 完 秦 青的 技 艺 , 就 自 以 为 完 全 掌 握 了 ,便 告 辞 回 家 。
秦青 没 有 挽 留 , 第二 天 , 在 城 郊 的 大 路 旁 为 薛 谭 饯 行 。 席 问 , 秦 青 按 着 节 拍 , 慷 慨 悲 歌 。
歌 声 振 动 林 木 , 高 入 云 霄 , 好 像 连 浮 动 的 白 云 也 在 驻 足 倾 听 。 薛 潭 便 道 歉 要 求 回 到 秦 青 身 边 , 秦 青 笑 笑 , 留 他 继 续 学 习。
3. 《慎独》文言文翻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参说:“一个人若是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谢谢
4. 响遏行云的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生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扩展资料:
启示:
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因为有一点皮毛知识就骄傲自满,要努力刻苦地学习,超越自我。因为学海无涯,永远精进。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要没有止尽地学下去。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
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其人在《庄子》一书中屡次出现,其学说近于《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列子》一书中不少篇目章节与《庄子》类同,此篇文字出自《列子·黄帝篇》,而《庄子·齐物论》中亦有一段文字与之相类似,义旨相同,而文字略减。
薛谭: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薛谭师从著名歌唱家秦青学习技艺,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响遏行云”的典故就源于此。
5. 文言文翻译,召其魁, 询之, 乃土人 遏 ,非劫也召请他们的头子(为首之人),仔细询问(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知道是当地士人为了遏制阻止卖米,不是劫夺米啊。
这是袁枚轶事
侍郎尹会一督学试江宁,有两骑冲其前麾,且漫骂称亲王家奴。他县尹不敢问,枚立擒治,则为大将军投书制府者也。搜其箧,得关节书十余封,悉焚之,重挞遣去。十三年,江南灾,铜井民运米至吴门,有率众劫之者。枚以荒政当弛刑,召其魁首询之,乃土人遏粜,非劫也。论以情法,追米还之。已而吴门有遏粜殴官之狱,上司叹赏枚得政体。其敏而能断类此。初,枚为潥水知县,其父自广西来,虑枚年少,不谙吏治,乃匿姓名访诸野。有女子告日:“吾邑袁知县,政若神明。”其父乃大喜入署
6. 关于制怒的古文名言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时,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得是谁,犯着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知真君子矣。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 *** 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不制怒,无以纳谏;不从善,无以改过。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
耐琐屑。习烦苦。不轻喜。不易怒。不激不随皆忍字之妙。故居官以此为尚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事,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少思虑以养心气,寡 *** 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恐惧则气陷,拘迫则气郁,急遽则气耗。
非理来要受得过,忿怒时要耐得过,嗜欲生要忍得过。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此养身也。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毋受小人私恩,受则恩不可酬。毋犯士夫公怒,犯则怒不可救。
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恼时说尽伤心,恐再好自觉羞惭。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言。
两惠无不释之怨,两求无不合之交,两怒无不成之祸。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人能清欲寡心,无暴怒,无过思,自然血平气和,却疾多寿。
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
慎独的含义
问题一:慎独 的意思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问题二:慎独的含义? 慎独是指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自觉,按照触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背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
问题三:什么是慎独,浅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慎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伦理思想,它是指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的标准。从儒家典故到后世的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慎独”思想的重要性,它为人们提高个人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代,“慎独”思想仍可以为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1]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种自律意识。正如宋希仁教授所说:“私居独处之时,心曲幽微之地”。要做到“慎独”,就要在隐蔽微小的地方下功夫,在没人的时候也不做坏事。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慎独”思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在当今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慎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大学》是在解释“正心”、“诚意”时讲到“慎独”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大学》认为,所谓诚意,说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人的好恶都发自内心,是无法伪装的。所以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也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才算真正做到了诚意。
《中庸》中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无处不在,当然也包括独处的时候。实际上,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对自己而言,那些最隐秘的事情其实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显的。真正的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
东汉郑玄也提到“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王阳明也对“慎独”思想作了发挥,在他看来,即便是在“人所不知,一人独处”的......>>
问题四:“慎独”的话含义?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 《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传统解释 这一解释是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较容易为世人接受的解释。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 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较新的解释 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 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1997年) 慎独的解释: 《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不在衰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 《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明儒中,则有: 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
问题五:慎独是什么的含义 慎独:指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背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
问题六: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儒家发展为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一.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二. “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
三. 怎么达到“慎独”这种境界: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 包含态度与方法。谨慎治学态度,推动”知行反“认识模式,以穷理尽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慎全独一。
问题七:词语“慎独”什么意思啊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传承千年,后人对慎独的研究也不曾停歇。
----题记
慎独?慎独是什么意思?这是我拿到作文纸后的第一感受。我想多数人会感到陌生,似乎这个词语太抽象了。
慎独,始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慎独”,按字词典上的解释: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辞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往外沿引伸,可视为“对自己行为负责”。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时也能谨守道德、原则,不苟言行,维护好自身的形象。”
故,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几千年来,慎独在人们的修身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感谢荆州刺史杨震当年的提携之恩,深夜携重金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知者。而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杨震面对诱惑,自觉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因无人监督、他人不知道而收受贿赂,这就是慎独的力量。
当你屡遭失败打击,一蹶不振的时候,你是否因此沉沦,颓唐呢?你是否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困境?如果你的回答是正确的,那么你就做到了慎独。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他们都是在困境中崛起,在失败中成功,他们难道不可以称的上典范?
做到慎独,主要的还有勤奋和专注。因为专注才可以排除一切杂念,专心于某一个方向,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扰诱惑。因为勤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做到尽可能多的事情,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鞭策自己。
慎独,即是自律,曾经是封建士大夫的道德至高道德标准,而现在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方法,道德修养像宝石一样的珍贵,那么慎独就是宝石中的宝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任能严格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钻石”
问题八: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 《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大学》中的慎独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原文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中庸》中的慎独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较新的解释
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问题九:慎独是什么意思,一个人为什么要慎独 慎独[shèn dú]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o畏神明,敬惟慎独。”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 熙载 使歌姬 秦m兰 衣弊衣为驿卒女, 谷 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李氯 《 *** 》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
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另外出土于湖北沙洋的郭店楚简儒家类的典籍《五行》各有二章特地议论“慎独”简本《五行》16~18云: “淑人小人,其义一也”。能为一而后能为小人,小人慎其独也。 “展望弗及,兴高采烈”。能差池共羽而后能至哀,小人慎其独也
一.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二. “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
三. 怎么达到“慎独”这种境界: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 包含态度与方法。谨慎治学态度,推动”知行反“认识模式,以穷理尽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慎全独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