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夏朝的一切

2.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若是存在有何凭证?如题 谢谢了

3.吸取别人的教训的诗句

4.猜测的文言文表达

5.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什么意思

6.引以为戒跟引以为鉴有什么区别

关于夏朝的一切

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殷鉴不远百科

夏朝(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禅让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禅让至履癸(禅让),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

夏朝的建立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学技术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禅让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禅让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禹: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葬于会稽山。

启: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太康: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寒浞自立为王。

相: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穷奢极欲,暴虐嗜杀,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若是存在有何凭证?如题 谢谢了

夏朝的考古实物缺少固然是个实际情况,但证明夏之存在史料还是有的,我们应该让史料来说话。 1)从史书记载来看,夏是存在过的。 中国最早一部记载商周前历史的典籍《尚书 夏书 召诰》中有:“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说明夏和殷都是存在的(翦伯赞)。《尚书 夏书 禹贡》开篇讲“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讲了夏代的首领大禹在治水后,划分了九州,并制定出了不同土地贡纳税赋的标准,大概可算是我国最早的“税法”了。《夏书 甘誓》则记录了禹的儿子启,讨伐有扈氏出征前的誓言,“大战于甘,乃召六卿”,“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诗经 大雅 荡》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之句,《礼记 礼运篇》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道出了夏正处于我国从原始社会走向阶级社会的史实。《左传》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讲到禹制定刑罚以治乱世,也表明到夏代我们的国家形态已形成(范文澜)。《孟子 滕文公》称“夏后氏五十而贡”(夏规定每五十亩纳税),《史记 夏本记》也讲到“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汉书 食货志》则肯定《禹贡》篇中描述的:“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等等,足见夏的存在非虚。 2)从考古发掘来看,不能排除夏的存在。 据史书记载:禹的父亲鲧(gun)居于崇(即嵩,今河南嵩山)禹原住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后都阳翟(河南禹县),但这几处至目前均未发现有夏代的文物出土,这虽是事实,但不等于永远没有。但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的城子崖发掘出大量文物,处在仰韶文化之上,殷商文化之下,却确凿无疑。龙山文化中的陶器尚黑色,涂成内红外黑,也有夏的特色。在遗址也发现有文字。如果说殷墟文字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那么这个文字决不会一下冒出来的,而是长时间演化的结果,上推到夏朝也当有原始文字。所以,单从甲骨文发掘于殷墟,便认定文字只从商朝始,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吸取别人的教训的诗句

1. 关于教训的诗句

2. 关于老教训的诗句

关于教训的诗句 1.关于“接受教训保证成功”的诗句有哪些

1,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宋·无名氏《五代汉史平话·汉史》

释义:经过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经过一件事情,便增长一分智慧。

2,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释义:对水而照的人可以见到自己的面容,与人相鉴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释义: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的兴亡替代;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和失。

4,不经一番刺骨寒,怎的梅花扑鼻香。——唐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释义:不经过寒冷的考验,梅花怎么可能那么香呢。

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释义:秦国皇帝已经没有机会后悔了,但后人可以为此惋惜。但如果后人只知道为之惋惜而不吸取经验教训,便也要被后来人同情了。

7,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自勉联

释义: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

8,佳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贾岛《题诗后》

释义:冥思苦想出佳句,写的太好把自己也感动了

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明《琵琶记》

释义:十年苦读没有人过问,成名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

10,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

释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2.关于吸取教训的名言

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先秦佚名《诗经·大雅·荡》

译文: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秦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译文: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3、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宋·无名氏《五代汉史平话·汉史》

译文:经过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经过一件事情,便增长一分智慧。

4、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译文: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的兴亡替代;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和失。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如果后人只知道为之惋惜而不吸取经验教训,便也要被后来人同情了。

3.有关教训的名言

1、在您的记忆银行开一个账户,每个人都是你记忆银行里的一个账户,你只要记住她,就会有收益。

2、失败足证欲望的不够强烈,而非欲望的过于大胆。

3、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与批评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那些能够经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4、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5、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6、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7、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8、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让顾客试用比销售更重要。

10、网络事业是爱心的事业,你的爱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11、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12、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3、怠情是贫穷的制造厂。

14、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15、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16、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7、"穿他人的鞋子走路"――时刻记住你自己是顾客时的感受。

18、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19、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20、两粒种籽,一片森林。

21、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22、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23、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做这件事情。

2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25、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26、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7、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8、世界上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酬;所有的赏酬都只是用以奖励工作成果的。

29、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30、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31、为无可挽回的事情而怨天尢人,那就是等于自己打倒自己。我们是整个世界都打不倒的,自却打得倒自己。

32、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33、斧虽小,厉击之,坚木亦倒。

34、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35、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耐心,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6、孤单寂寞与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

37、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被别人打败的。

38、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39、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40、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烯;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41、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42、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实的意义。

43、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44、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则需要一个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45、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46、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47、不论你在什麽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48、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能决定一你一生的成败。

49、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代替"恒心",才干不能,天才不能,教育不能。唯有"恒心"才能征服一切。

50、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

51、斧虽小,厉击之,坚木亦倒。

52、眠者不能捕鱼。

53、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4.关于吸取教训的名言

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先秦佚名《诗经·大雅·荡》译文: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秦刘向《战国策·赵策一》译文: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3、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宋·无名氏《五代汉史平话·汉史》译文:经过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经过一件事情,便增长一分智慧。

4、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译文: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的兴亡替代;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和失。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译文:如果后人只知道为之惋惜而不吸取经验教训,便也要被后来人同情了。

5.关于“吸取教训”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教训如被人接受,此经验可贵十倍(俄罗斯)2、痛苦的经验总是最有力的教训(拉丁美洲)3、烫伤过口腔的人把汤吹一吹地喝(德国)4、过去的错误就是将来的智慧和成功(英国)5、教训是一盏心坎上永不熄灭的路灯6、一只狐狸不能以同一的陷阱捉它两次(英国)7、驴子绝不会在同样的地点摔倒两次(英国)8、只有傻瓜才会第二次跌进同一个池塘(土耳其)9、聪明人绝不会两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俄罗斯)10、谁让同一个人骗过两次,谁就该毁灭(英国)11、从胜利学得少,从失败学得多(日本)12、导致成功的最大问题,是我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欧洲)13、不会在失败中找出经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路是遥远的(法国)14、如果没有人向我们提供失败的教训,我们将一事无成。

我们思考的轨道是在正确和错误之间二者择一,而且错误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的频率相等(刘易斯·托马斯)15、没有失败经验的人,不可能成功(英国)16、没有在沙漠里挨过干渴的人,不会知道水的价值(俄罗斯)17、不在哪儿摔跤,不知哪儿路滑18、绊三跤方知天高地厚19、受了伤的人最知道自己的伤处在哪里(欧洲)20、经验就是犯错误的总和(俄罗斯)21、任何教训都是学问(土耳其)22、小趔趄可防跌大跤(英国)吸取 xīqǔ用不同方法吸收采用,采取;得到吸取教训参考资料百科:/item/%E5%90%B8%E5%8F%96/5180674。

关于老教训的诗句 1.求 古代教训人、骂人的句子,不是成语哦,谢谢

太多了,现在的骂人话大部分都是古人创造的。举几个经典例子吧。

■1孔圣人骂人:

《论语宪问》:“老而不是为贼!”(今人:老不的)

《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今人:板桶、吃货、猪)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人:垃圾、狗屎、臭大粪)

《论语·先进》:“不得其然。”(今人:不得好、天杀的、砍头的)

《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今人:断子绝孙、绝户脾气)

《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今人:小人)

简评孔圣人比较会骂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不少经典丑语:老不的、板桶、不得好、断子绝孙等后人都是跟他老人家学的。

■■2诸葛亮骂王朗:

“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朽木为官、禽兽食禄、狼心狗肺、奴颜婢膝、天地不容、苍髯老贼、皓首匹夫,等都或变为成语,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用的俗语。)

简评三国演义说:王朗被骂得当场吐血,气绝身亡。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了。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骂娘也是把好手。

■■■3骆宾王骂武则天: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 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攸鹿。加 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

简评骆宾王《讨武瞾檄》是流传千古的名文,武则天因此文蒙冤千年。骂人的作用之大,可见一斑。泼妇、、狐狸精等丑语,也一直是骂女子的常用词。

■■■■4《水浒》、《红楼》、《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等旧小说中:

《水浒》:波皮、无赖、、*妇、鸭子(指老婆偷汉)、直娘贼、三寸钉谷豆皮…

《儒林外史》:秃驴、乌龟、老屁精(骂男同)、癞蛤蟆想吃天鹅屁、撒泡尿自己照照…

2.讽刺“为老不尊”的句子有哪些

1、亲爱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不要再倚老卖老,为老不尊,不要让我们看到你们就畏之如虎,想要献出一份关爱都不敢。

2、楚南可骇的不轻,脸上全是黑线,跟着这群为老不尊的人,他也是醉了……

3、一男子虽已年过七旬,但却为老不尊,竟利用智障女子无性防卫能力的弱点,对其实施奸*。

4、现如今这泄火的越来越多,可就是有些为老不尊!近日惠州某公交车一老伯借着与小女孩聊天机会,时不时拍打女童大腿,并顺势触摸其下体。

5、叔父,平日总不见你请侄哥去饮一次茶,却为老不尊,悄悄去勾搭女人,挥金如土,活该被人勒诈破财哩。

6、近日,清远市清新区法院判定,这名为老不尊的老谢某因犯罪和儿童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7、他竟然拿他寺中的人做东道和人赌棋,这老和尚为老不尊啊,枉为少林掌门人啊,哈哈。

8、店小二转了一圈回来面露不屑冷讥热嘲地说:无钱就别带小孩入酒楼,真是为老不尊教坏儿孙,赶快别影响我们做生意。

9、谢飞见屋羽老挽起袖头,连忙故意大叫:“不得了啦,屋羽老为老不尊,要以大欺小啦!”。

10、为老不尊,教坏子孙!

11、自尊者人必尊之,自贱者人必贱之 。

12、为老不尊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13、从心所欲,不是说可以倚老卖老,我行我素,予取予求,惹人生厌。

14、我们是敬他年纪大,不与他计较,他竟倚老卖老,反倒教训起人来了。

15、我始终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都是“倚老卖老”的可耻之辈。

3.关于人生要磨练的名言

珍珠不擦不发亮。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出光芒。

玉不琢,不发光。

没有经过琢磨的玉石不贵重。

麦要磨才会有面,玉要琢才能成器。

金刚石也要琢磨。

经常磨的刀子一定快。

初生的枝条容易弯。

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

本领是从困难中学会的。

没有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玉石越擦越闪光。

玉石在山谷里和石头一样,雕刻出来和美女一样。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要炼,马要骑。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好事多磨。

坏事的道路顺顺溜溜,成事的道路曲曲折折。

快刀不磨是块铁。

幼小读书要琢磨,休恨严师教训多,黄金不打不成器,宝剑钝时也要

磨。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

吹尽狂砂始到金。

百战成勇士,苦炼出精兵。

操心不怕头发白。

苦中出巧人。

咬得根,百事可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到,奶茶自然熟。

滴水可以穿石,犁头可以磨针。

功夫下得越深,成果取得越多。

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经霜甘蔗老来甜。

宝剑锋从磨炼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严师出高徒,艺精靠磨炼。

不受一番苦,哪得一番乐。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打不出雄鹰。

4.十一句相守到老的句子

1、我不后悔我爱你,我后悔我所做下的事、伤你也伤了我自己。

2、一句俄爱你,何止三个字那么轻易。

3、一生一世一双人,一心一意一生。

4、得了教训,下一次不会了,是没有下一次了。

5、雨水肆无忌惮敲打在无形的玻璃上。

6、原来,涐们不是同路人。

7、惋惜我是水瓶座 注定要流泪 注定要孤老。

8、断了线的雨,是泪、断了弦的琴,是念、断了血的心,是殇

9、心脏太小, 能装下的人少之又少, 莪全部留给迩, 迩却溜之大吉。

10、你的间隔太远 我越不过 你出不来。

11、你们没有的我有,你们有的我不稀罕.

12、别再看着我 说着你爱过

13、那些青春的伤痕,除岁月,没有谁,能将它抚平。

14、资料改一遍又一遍、却还是打不出最能形容自己心情的字

15、爱情、许诺、誓言,一 时 的 敷 衍, 仅 此 而 已。

16、我们的感情、成了彼此的负担。

17、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却没有.

18、得理没必要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容和与已。

19、谁能陪我听 我们之间最爱听的音乐 。

20、之间都安静了 , 你渐渐模糊 。

21、刺猬的坚强全都是假象。

22、当一切只剩下曾了,我却在回想的拉扯下走不出来。

23、QQ空间句子档推荐给你,希看你会喜欢这样的句子。

24、一生实在不长。能遇心爱的人,是多么荣幸的事。

25、假设遇见你时已太迟,请不要让我爱上你

5.有关道德修养的诗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

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

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

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

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

猜测的文言文表达

1. 文言文中如何判断感叹句式

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

例如: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17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汉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

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例如: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

“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

“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

“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

例如: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17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初中古文常见固定格式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格式。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义是固定的,不。

2. 12字古文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意

亲~◆你好!

.

12字古文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意:

.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意思就是:不论生离别,都跟你说定了。说定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就是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诗经》原文“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不论生离别,都跟你说定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

━━━━━━━━━━━━━━━━━━━━━━━━━━━━━━━━缉矗光匪叱睹癸色含姬━━━━━━━━

┏╮/╱℡

╰ ╮ 意念时空 如对你有帮助.请及时采纳.

╱/╰┛

━━━━━━━━━━━━━━━━━━━━━━━━━━━━━━━━━━━━━━━━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什么意思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意思是: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出处:出自战国后期荀子的《荀子·成相篇》: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用于劝告人。

例句: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我们要学习人家成功的经验,也要以人家的失败作为借鉴。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近义词:殷鉴不远

意思是: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出处:出自周代无名氏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翻译: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引以为戒跟引以为鉴有什么区别

引以为鉴和引以为戒虽意思相近,但也存在些许差别,主要的区别如下:

1、参照对象不一样。引以为鉴是参照某人好的方式或方法去做,而引以为戒是不要做出和某人同样的方式方法。参照物一个是好的方面,一个是坏的方面。

2、词性不一样。引以为鉴是借鉴别人的好的经验或工作方法,等等,词带褒义。引以为戒是对某事或某人的方式或方法不认同,要求禁止作出某事或某人同样的方式或方法。这个词基本是针对做错某件事或犯错误的某人而作出的,词含贬义。

扩展资料

1、近义词:殷鉴不远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释义殷:指商朝后期;鉴:审查。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例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与金的历史,对崇祯来说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的君主。”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现在清朝二字,已成过去的历史,中国河山,仍然照旧,要想易乱为治,须把清朝的兴亡,细细考察,择善而从,不善则改,古人说的‘殷鉴不远’便是此意。”

成语典故

《诗经·大雅·荡》最末有两句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原来殷商之前,就是夏(或称夏后氏)。以治水闻名的夏禹,是夏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夏禹,是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代有名的圣王之一。

可是夏代末了的一个君王,叫做夏桀的,却荒*暴虐。于是商汤起义,把夏朝灭掉,改立为商朝。商汤就做了商代的第一任君王。

这商汤,也是一位有名的圣王,可是商代传到末期,也逐渐腐败,越来越不像样子。当时作为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怀着一片好心,提出过诚恳的劝告,上述诗中的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

那两句的大意是说:殷商的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说: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可是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纣,不听忠言,不接受前代的教训,终于被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灭亡。

成语故事

周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个国王。他在位时,对内横征暴敛,垄断了社会财富和资源,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对外,南征荆楚,北防游牧部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矛盾重重。

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派人监视公开指责的人,一旦发现就立即处。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召公上朝进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们的口,要比堵住河里的水更厉害。水积多了,一旦决口,造成的伤害一定更大;不让民众说话,也是这个理儿。所以,治理民众就像治理河流一样,只能疏导,不能堵塞。

周厉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为所欲为,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没过几年,民众忍不可忍发生了,袭击周厉王,他怆惶出逃,于外地。这就是《诗经》里《大雅 荡》的历史背景,诗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谴责昏君,诅咒暴政,大骂商纣王,实际是在抨击周厉王。

“殷鉴不远,在夏后(王)之世”,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王)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殷鉴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