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大全及解释电子版-成语词典大全及解释
1.60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或词义
2.求五百个四字成语及其解释!
3.16个成语的意思(字典里的)
60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或词义
1一无是处
解释: 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 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
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
解释 完美:完整,完善。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
解释 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
出处 《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
解释 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
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忧:担忧,忧愁。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
解释 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
释义: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10枕戈待旦
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成语:枕戈待旦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11醉生梦
释义: 生:活着。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出处: 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不自觉也。”
12花天酒地
解释:形容荒*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13一丝不苟
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14小心翼翼
释义:翼翼:比喻 恭敬慎重的样子。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出处:《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15粗心大意
解释:粗疏。指做事不细心,随便马虎。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进去,他怎得出来?'
16马马虎虎
解释: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出处: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17无理取闹
解释: 原谓蛙声只是没来由地喧闹。毫无理由地吵闹。指故意吵闹、捣乱。 出处: 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18息事宁人
释义: 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19相安无事
解释: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20惊涛骇浪
解释: 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出处: 唐《玉山常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21轩然大波
解释:轩然: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指不好的影响。
出处: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22一箭双雕
解释:雕:一种凶猛的大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出处:《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续景德传灯录·慧海仪禅师》:“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后因以比喻一举两得。
23一举两得
解释:举:做事。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出处:《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24事半功倍
解释: 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5得不偿失
注释: 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26全神贯注
解释:贯注:集中。全神贯注: 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27目不转睛
解释: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出处: 晋·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
28专心致志
解释: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致:尽,极;志:意志。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29心不在焉
解释: 焉:代词,相当这里。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0心神不定
解释: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二回:“心神不定,谓之狐疑。”
31表里不一
释义: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出处: 《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32名不副实
释义: 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处: 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33不厌其烦
解释: 厌:嫌;烦:麻烦。不嫌烦琐与麻烦。
出处: 宋·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34措手不及
解释 :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 出处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幺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平鬼传》第六回:“不如俺先杀向前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一个片甲不归,方知俺的厉害。”
35手足无措
释义: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6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37如火如荼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8请君入瓮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39洛阳纸贵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40望梅止渴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41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42鸡呜狗盗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
43草木皆兵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44探骊得珠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45势如破竹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46按图索骥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47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48唇亡齿寒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49枕戈待旦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50后来居上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51掩耳盗铃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2闻鸡起舞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53抱薪救火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54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55指鹿为马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56百依百顺
注释:一切顺从,对方怎么说就怎么做,
出处:《红楼梦》,造句: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凡女儿一举一动,她母亲皆百依百顺。
57背信弃义
注释:不守信用和道义,
出处:《北史。周本纪》,造句:背信弃义的人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58五花八门
解释: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出处:《虞初新志·孙嘉淦<南游记>》:“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59一成不变
解释:成: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形容一点没有变化。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60原封不动
解释: 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出 处: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是你的老婆,这等呵,我可也原封不动,送还你罢。”
求五百个四字成语及其解释!
一败如水
形容大败,犹水泄地不可复收
一败涂地
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一班半点
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班一辈
谓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
一般见识
谓同样浅薄的见解和气度
一般无二
完全相同,毫无两样
一斑半点
比喻极小部分
一板三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四拍子的叫一板三眼.比喻义与“一板一眼”同
一板一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二拍子的叫一板一眼.后即借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
一瓣心香
谓心中虔诚敬礼,如燃香供佛
一暴十寒
亦作“一曝十寒”.晒一天,冷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恒心
一本万利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
一笔不苟
谓作书画或撰文极其认真,毫不马虎
一笔勾断
同“一笔勾”
一笔勾消
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
一笔勾销
见“一笔勾消”
一笔抹摋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杀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煞
一笔全部抹掉.常喻轻率地全部否定
一碧万顷
形容青绿无际
一臂之力
指给予帮助的力量.常与“助”连用,表示从旁帮忙
一鞭先著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一表非凡
见“一表非俗”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人才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秉虔诚
谓诚心诚意
一秉至公
见“一秉大公”
一病不起
谓卧病后日见沉重,终至亡.不起,用作的婉辞
一波三折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后比喻事多波折
一波万波
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人突得高位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如人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草一木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
一差半错
变故,差错
一差二错
指意外的变化或差错
一差二误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一差二悮
同“一差二误”
一差两讹
同“一差二错”
一长半短
见“一长二短”
一长二短
①指意外的变故.②一五一十,原原本本
一长一短
形容琐谈不休
一场春梦
本喻世事无常,转眼成空.后亦喻幻想破灭
一倡百和
一人首倡,百人附和.极言附和者之多.倡,亦作“唱”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一唱百和
见“一倡百和”
一唱三叹
见“一倡三叹”
一唱一和
见“一倡一和”
一朝千里
犹一日千里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短促
一朝之忿
一时激发的愤恨
一朝之患
突然发生的祸患
一彻万融
犹言一通百通
一尘不到
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染
①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②指非常清洁
一尘不缁
犹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筹莫展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后以“一筹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触即发
①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动即可爆发.②泛指极易发生
一触即溃
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串骊珠
形容歌声圆润,唱时如一串明珠
一床两好
犹言一对璧人,谓夫妇两人情投意合
一槌定音
见“一锤定音”
一锤定音
本指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后借喻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
一蹴而成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一蹴可几
同“一蹴而就”.几,近,及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搭两用
一物二用
一搭一档
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代风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箪一瓢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
一刀两段
①见“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一刀两断
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得之功
一点微小的成绩
一得之见
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
一得之愚
对自己意见的谦词.犹言一点肤浅的见解.语出《晏子春秋·杂下十八》
一德一心
大家一条心
一点半点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一点灵犀
①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谓犀角上有纹,两头感应通灵,故以“一点灵犀”喻心心相印.②指聪敏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少零星
一雕双兔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一跌不振
同“一蹶不振”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定不移
见“一定不易”
一定不易
《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后因以“一定不易”谓既经确定不可改变或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一定之规
①一定的规律或规则.②喻已经打定的主意
一而光
见“一扫而空”
一发千钧
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谓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极其危险
一帆风顺
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帆顺风
同“一帆风顺”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一饭千金
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一饭之德
喻微小的恩德
一飞冲天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之举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佛出世
①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有一佛出世.②引申为难得之意.③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夫当关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
一夫之用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傅众咻
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概而论
亦作“一?而论”.指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同样看待.语本《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一高二低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谓意外的变故
一个半个
谓为数甚少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一谷不登
见“一谷不升”
一谷不升
指歉收
一顾倾城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一官半职
泛指普通的官职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出《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后因以“一轨同风”比喻国家统一,政令划一
一国三公
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
一寒如此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使须贾於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用以表示贫困潦倒至极
一毫不差
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苟
犹一丝不苟
一毫不染
犹一尘不染
一毫千里
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氂,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狠二狠
犹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极大的决心
一哄而起
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一哄而散
亦作“一閧而散”.在一片吵闹声中散去.亦表示突然、混乱地散去
一哄而上
同“一哄而起”
一閧而散
见“一哄而散”
一呼百诺
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权势显赫,侍从众多
一呼百应
一声呼唤,人皆响应.形容接应的人很多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一狐之掖
见“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常用以喻指少量的皮毛或珍贵的皮毛
一虎不河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画开天
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画,乾为天,故谓“一画开天”
一褱而论
见“一概而论”
一还一报
谓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簧两舌
喻诳言乱语.簧,乐器的发声薄片
一挥而成
同“一挥而就”
一挥而就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扞王璘呴复为鸟散馀花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挥九制
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谓文思敏捷
一麾出守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饥两饱
犹言每天不能饱食.形容生活贫困
一技之长
指有某种专长或技能
一家眷属
本指一家人,后以喻同一格局
一家老小
谓全家人
一家无二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一家一火
谓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家之辞
同“一家之言”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著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
一见倾心
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一见如故
见“一见如旧”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见锺情
①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②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一剑之任
①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②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一箭上垛
①犹言一箭中的.比喻事情一办即成.②喻一见中意
一箭双雕
见“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
一箭射中两雕.雕,亦作“雕”,一种性凶猛的大鸟.《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又《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后因以“一箭双雕”形容射艺高明,亦用以比喻一举两得
一箭之地
谓距离不远
一浆十饼
比喻小恩小惠.浆、饼皆微物,故有此语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阶半级
指低微的官职
一阶半职
同“一阶半级”
一接如旧
犹言一见如故
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之士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一举成名
原指士子一旦科举及第就天下闻名,后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能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语本《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一举两全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一举千里
一飞就是千里.喻前程远大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万里
见“一举千里”
一举一动
指每一个举动
一决雌雄
一决胜负.雌雄,喻高低
一蹶不兴
见“一蹶不振”
一蹶不振
比喻一经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一刻千金
短暂的时间价值千金.比喻时间极其宝贵
一空依傍
指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辅
一馈十起
《淮南子·氾论训》:“当此之时,扞禹呴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谓一饭之顷亦多次起立.后因以“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劳
一壸千金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一来二去
指经过一段时间逐渐产生某种情况
一览无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一揽包收
谓总揽一切
一劳久逸
见“一劳永逸”
一劳永逸
亦作“一劳久逸”.谓劳苦一次,可望永安.语本汉扬雄《谏勿许单于朝疏》:“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蹔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而不悔也.”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鳞半甲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於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喻,意谓略有相似之处.后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一鳞半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片甲
见“一鳞半甲”
一鳞片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一爪
谓龙在云中,时露一鳞一爪,难于见其全貌.清王士禛主张作诗贵含蓄,忌浅露,以此为喻.赵执信驳其说,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见赵所著《谈龙录》.后用以喻事物的零星片段
一龙一蛇
喻时隐时显,变化莫测
一龙一猪
喻二人相去悬殊
一路风尘
形容旅途辛苦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一路福星
宋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比行,司马光谓人曰:“福星往矣.”见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佑更化》、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引《四友斋丛说》均作“一路福星”.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宋代行政大区称路,后以路为道路之“路”,以“一路福星”为祝人旅途平安之语
一路货色
犹言一路货
一路平安
指旅途顺利.亦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一路神只
谓同伙的人.意含讥讽
一路顺风
谓诸事顺利.原指帆船的航行,今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颂语,犹言一路平安
一乱涂地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一落千丈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一马当先
策马走在最前列.多形容领先,带头
一马平川
可以纵马疾驰的平原.亦泛称广阔的平地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脉同气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脉相承
见“一脉相传”
一脉相传
谓一个血统或派系世代相续流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
一脉相通
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一脉香烟
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门同气
谓同门兄弟
一门心思
一心一意
一梦华胥
《列子·黄帝》:“扞黄帝呴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一面如旧
同“一见如故”
一面之词
亦作“一面之辞”.单方面的话
一面之辞
见“一面之词”
一面之交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
一面之款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识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一面之雅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缘
见过一面的缘分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鸣惊人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
一瞑不视
①闭眼不能再看,指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②形容不怕牺牲.③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一命归西
见“一命归阴”
一命归阴
指亡
一命鸣呼
指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一命之荣
谓受任一官的荣耀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见“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男半女
指一个子女,一个儿子或女儿
一年半载
约计时间之词.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一年一度
谓每年一次
一念之差
一个念头的差错
一念之误
见“一念之差”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
一诺千金
形容说话极有信用.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一拍即合
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
一盘散沙
形容力量分散,不能团结一致
一喷一醒
①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王伯大音释引樊汝霖云:“鸡用水喷,神气始醒.”后宋儒常以此语比喻慎独戒惧功夫.②喻推动督促
一片冰心
谓心地纯洁,性情淡泊
一片宫商
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片散沙
见“一盘散沙”
一偏之见
偏于一面的见解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一贫如洗
穷得一无所有.形容贫困之极
一嚬一笑
谓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颦一笑
见“一嚬一笑”
一品白衫
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著白衫
一曝十寒
见“一暴十寒”
一栖两雄
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
一齐众楚
一傅众咻
一气呵成
①形容诗文的气势畅达,一次写成.②比喻整个工作迅速完成,毫无间断
一气浑成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一谦四益
《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后以“一谦四益”谓谦虚能使人得到很多益处.
一钱不名
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一钱不值
谓毫无价值.值,本作“直”.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
一钱如命
形容极端吝啬
一乾二净
①犹言罄尽.形容一点不剩.②形容整洁干净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切众生
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一琴一鹤
宋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抃本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龟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
一清二白
①谓非常清白.②见“一清二楚”
一清二楚
非常清楚
一清如水
①喻廉洁.②喻空荡荡无人
一穷二白
形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一丘一壑
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邱”
一邱之貉
见“一丘之貉”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如对于我的解答有问题,欢迎继续追问~
如果满意,请点击“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16个成语的意思(字典里的)
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释义]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彼:他人;对方)。
[语出] 《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辨形] 己;不能写作“已”。
[近义]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如数家珍 自知之明
[反义] 心中无数 不得要领 不甚了了 一知半解 雾里看花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军事;也用于其他工作。常跟“百战百胜”或“百战不殆”连用。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了如指掌”有别:~侧重于形容了解双方;“了如指掌”侧重于形容了解一方。
[例句] 在战争中;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英译] know yourself as well as the enemy
百战百胜bǎi zhàn bǎi shèng[释义] 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语出] 宋·苏轼《留侯论》:“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正音] 胜;不能读作“shénɡ”。
[辨形] 战;不能写作“站”。
[近义] 战无不胜 所向无敌
[反义] 一触即溃 望风披靡 屡战屡败
[用法] 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也可形容棋艺等方面无敌手。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百战”在此泛指次数多。
[例句]
(1)人民军队因为有人民的支持;所以~;所向无敌。
(2)胜败是兵家常事;~的将军是没有的。
运筹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释义] 运筹:筹划;策划。帷幄:军中营帐。原指在营帐中谋划制定作战的方法策略。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正音] 筹;不能读作“shòu”。
[辨形] 帷;不能写作“惟”;幄;不能写作“握”。
[反义] 握筹布画 运筹决策
[用法] 含褒义。可用在军事、政治、体育等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第一线工人辛勤劳动;贡献的确不小;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功劳一样不可埋没。
[英译] make artifices in the general’s tent
[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决胜千里jué shèng qiān lǐ[释义] 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正音] 胜;不能读作“shēnɡ”。
[近义] 稳操胜算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他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无~之才。
出其不意chū qí bù yì[释义]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意料到。原指作战时;在对方料想不到或没有准备时;进行突然袭击。现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语出] 《孙子·计篇》:“兵者;诡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正音] 其;不能读作“qī”。
[辨形] 其;不能写作“奇”;意;不能写作“义”。
[近义] 攻其不备 出人意外
[反义] 意料之中 不出所料
[用法] 常用在乘人不备;施行突然袭击或采取使别人感到意外的行动上。并常跟“攻其不备”连用。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和“出人意料”;都有“让人不曾想到或料到”的意思。不同在于:①~是出于对方意料之外的意思;“出人意料”是出于人们意料之外的意思。②~可表示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或时候;突然袭击的意思 ;“出人意料”不能。“出人意料”着重在当事人对事物好坏、变化等事先已有所估计;只不过事实和所估计的恰巧相反。
[例句] 游击队常常采取秘密而神速的行动;~地打击敌人。
[英译] beyond one’s range of expectation
攻其不备gōng qí bù bèi[释义] 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进攻。备:防备。其:他们。
[语出] 《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正音] 其;不能读用“qī”。
[近义] 攻其无备
[用法] 多用于军事上。一般作主语、定语。
[结构] 兼语式。
[例句] 两架战斗机从相反方向进入空城后;赵团长充分利用白云、阳光隐蔽自己;争取先发现敌机;以便~;先发制人。
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译] sav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释义]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语出] 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辨形] 击;不能写作“机”。
[近义] 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用法] 常用于军事;指一种出奇战胜敌人的战术。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虽然现在这里还没什么动静;但地势险要;千万麻痹不得;小心敌人~。
[英译] look one way and row another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释义]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正音] 楚;不能读作“cǔ”。
[辨形] 楚;不能写作“触”。
[近义] 腹背受敌 山穷水尽
[反义] 安然无恙 旗开得胜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腹背受敌”(329页)。
[例句] 我们利用有利地形;又调来几支队伍;使敌人陷于~的绝境;不得不缴械投降。
[英译] be utterly isolated
[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
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释义] 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
[语出] 《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近义]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
[反义] 金蝉脱壳 各个击破
[用法] 一般用作谓语、补语、分句。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四面楚歌”;都表示“受到敌人夹攻而走投无路”的困境。但~偏重指前后受到敌人的攻击;“四面楚歌”偏重指四面受敌;而又孤立无援。
[例句] 他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的困境。
[英译] have enemies in front and rear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释义]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语出]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正音] 皆;不能读作“jié”。
[辨形] 皆;不能写作“揩”。
[近义] 风声鹤唳 杯弓蛇影
[反义] 若无其事 稳如泰山
[用法] 含贬义。用来形容战败者或畏敌者极端惊恐、疑惧;也可形容神经过敏;一有动静就非常恐惧。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风声鹤唳”(310页)、“杯弓蛇影”(47页)。
[例句] 敌人吓得惊恐万状;~。
[英译] be plagued by imaginary fears
[成语故事]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fēng shēng hè lì[释义]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正音] 唳;不能读作“lèi”。
[辨形] 唳;不能写作“戾”。
[近义] 草木皆兵
[反义] 风平浪静
[用法] 多用于战败者和畏敌者;也用于其他一有动静非常恐惧的神经过敏者。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当强调看到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
[例句] 这些罪犯从狱中逃出后;~;草木皆兵;每天都心惊胆战地过日子。
[英译] 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
[成语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兵贵神速bīng guì shén sù[释义] 贵:可贵;神速:特别迅速。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
[语出]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嘉表曰:‘兵贵神速。’”
[正音] 速;不能读作“shù”。
[辨形] 兵;不能写作“乓”或“乒”。
[近义] 速战速决 事不宜迟
[反义] 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
[用法] 多用于军事方面;有时也用于其他方面。一般作谓语、分句或独自成句。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1)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2)~;我们要马上行动;贻误战机就必然失败。
[英译] Speed is precious in war。
[成语故事]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突然袭击tū rán xí jī[释义]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
神出鬼没shén chū guǐ mò[释义] 像鬼神一样变化无常。比喻用兵神奇迅速;变化莫测。现常比喻行动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语出] 《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正音] 没;不能读作“méi”。
[辨形] 没;不能写作“寞”。
[近义] 出没无常 神秘莫测
[反义] 按兵不动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行动神速;不可捉摸。一般作谓语、状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出没无常”都可以形容“行为变化莫测”;但~指像神鬼一样;富有比喻色彩;多用于口语中;而“出没无常”不含比喻色彩;多用于书面语之中。
[例句]
(1)抗日游击队~;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2)东北抗日游击队~;打得鬼子惶惶不可终日。
[英译] come and go like a shadow
所向无敌suǒ xiàng wú dí[释义] 没有能敌得住的对手。指谁也抵挡不住。多形容军威极壮;锐不可当。
[语出]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辨形] 向;不能写作“相”。
[近义] 所向披靡 勇往直前
[反义] 屡战屡败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所向披靡”(925页)。
[例句] 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英译] ever…victorious
16个成语全找了,可是,你的“草木皆军”好像写错了哦。嘿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