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鸣什么-击鼓鸣金下一句
1.三国演义好段摘抄(30字左右)
2.董元恺《永遇乐·过虎牢关用辛稼轩韵》感慨兴亡词作
3.击鼓鸣钟是成语吗?
三国演义好段摘抄(30字左右)
第十一回
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玄德。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玄德离席再拜曰:“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谦曰:“此老夫之实情也。”再三相让,玄德那里肯受。糜竺进曰:“今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日,再当相让可也。”
此刘备让徐州,前前后后进行了三次~倍显仁义(不得不佩服他演戏的功力阿).因此刘备只占了下邳,后来更有吕布辕门射戟,皆由此而来.所以算得上是经典事件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要夺南郡时说,昔日不占徐州,荆州,今日却要来夺这小小的南郡,两人相视一笑.
第十二回
却说曹操见典韦杀出去了,四下里人马截来,不得出南门;再转北门,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曹操的灵活应变和狡猾跃然纸上.若非如此,曹操可百回有余了.同此条者甚多,最经典的是割须弃袍一案.
当然这一回还有收典韦,得了山东地界,也算作精彩的地方.
第十三回*奸臣当道的一回,略去*
第十四回
张飞曰:“吕布本无义之人,杀之何碍!”玄德曰:“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张飞曰:“好人难做!”玄德不从。次日,吕布来贺,玄德教请入见。布曰:“闻公受朝廷恩命,特来相贺。”玄德逊谢。只见张飞扯剑上厅,要杀吕布。玄德慌忙阻住。布大惊曰:“翼德何故只要杀我?”张飞叫曰:“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玄德连声喝退。乃引吕布同入后堂,实告前因;就将曹操所送密书与吕布看。布看毕,泣曰:“此乃曹贼欲令我二人不和耳!”玄德曰:“兄勿忧,刘备誓不为此不义之事。”
这回先是收了大将徐晃,又给吕刘出了如此毒计,好在他们二人打开天窗说亮话才把事情止住了.这段话可以把刘备的谦谦君子之德和张飞的暴躁,坦诚,疾恶如仇,吕布的虚伪仁义的外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回后来吕布果然翻脸,张飞失守下邳.
第十五回
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瑜叔周尚,为丹阳太守;今往省亲,到此与策相遇。策见瑜大喜,诉以衷情。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
孙策得公瑾,自然是经典片段.可见的周瑜也是十分忠义,一句犬马之力,便为吴国奉献一生.
策执慈手笑曰:“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策大笑,请入帐,邀之上坐,设宴款待。慈曰:“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识能相信否?”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诸终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孙策大喜。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不分胜负,孙策因为相信其人品,于是成功得到了太史慈的真心相投,所谓不打不相识就是如此.这一回是孙策也是东吴除赤壁外最为风光的一回,先后获得了日后许多大将,也为孙策留下了小霸王的美名.
第十六回
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采。后人有诗赞之曰:“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翅飞箭到时。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辕门射戟的出处在此,吕布天下无双的武功表露无遗.更有小诗妙笔生辉.
一日操醉,退入寝所,私问左右曰:“此城中有否?”操之兄子曹安民,知操意,乃密对曰:“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操闻言,便令安民领五十甲兵往取之。须臾,取到军中。操见之,果然美丽。问其姓,妇答曰:“妾乃张济之妻邹氏也。”操曰:“夫人识吾否?”邹氏曰:“久闻丞相威名,今夕幸得瞻拜。”操曰:“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矣。”
曹操的好色和能言诡辩的经典论据.不过,正因如此,好好的宛城本来已经是囊中之物,却杀得他痛失爱子和爱将典韦,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张绣也会狗急跳墙飞蛾扑火,所谓,草(曹)入碗(宛)中活不得.歌淯水吟是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在此的配乐,也挺不错的
第十七回
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
此处体现郭嘉的善解人意,给曹操找了一个那么好的台阶,当然也体现了曹操的治军严明.曹操的军队强大自然不是没有来由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和曹操割发代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曹操只是逢场做戏耳.
第十八回
且说操军缓缓而行,至襄城,到清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
曹操爱才之心,前有哭典韦后有哭奉孝,者自不知,唯独与生者观而已.哭一场堪比一篇短歌行.
敦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夏侯敦是骠悍的(当然从此变为独眼),曹魏果有猛将~
当然,这一回还有贾诩和郭嘉两大谋士的斗智斗勇,精彩~
第十九回
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宫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椁盛其尸,葬于许都。后人有诗叹之曰:“生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日,谁肯似公台!”
陈登之,但见曹操心狠手辣,悔当初作县令时未将他押解朝廷.
白门楼真是个不祥之地,了公台该轮到奉先了.
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忽一人大叫曰:“吕布匹夫!则耳,何惧之有!”众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至。操令将吕布缢,然后枭首。
因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该段成为永恒的经典.吕布虽是武艺超群,但却是贪生怕之辈,为自己抹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句号.此处的刘备体现出他少有的决断力,寄人篱下,即能够取得曹操些许信任,又能够除此一大劲敌,同时,吕布的为人也足够让他认作是自作自受,又报了兄弟分别,妻离子散之仇,岂不快哉?
第二十回
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
天子的无能,曹操的专权,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优柔,尽限于此.该事件名叫"投鼠忌器",当然也是衣带诏的引子.
第21回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青梅煮酒论英雄出自21回,这是非常著名的一回。曹操的英雄主义,洞察力,刘备的随机应变,当然还有2人的野心都展现出来。这是对后世的一种预言,也为日后三国世界的纷纷扰扰埋下了伏笔。
第22回
基本都是些铺垫的情节,比较出名的是陈琳(袁绍谋士)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很长,不在此贴了),文笔非常好~可谓一针见血。可惜此人投奔袁绍实述明珠暗投,最终终于体会到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投奔了曹操。
第23回
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敦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操怒曰:“汝有何能?”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
这一回是祢衡唯一活着出现的一回,但因有如此名士,便足够堪称经典。裸衣骂曹骂的痛快,只是,即使是名士,倘若言辞过于嚣张也难保性命,最终于曹操的借刀之计。如果不得其时,那么还是潜藏无用为好吧。
第24回
曹操大军入城,安民已毕,随唤众谋士议取下邳。荀彧曰:“云长保护玄德妻小,守此城。若不速取。恐为袁绍所窃。”操曰:“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己用,不若令人说之使降。”郭嘉曰:“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其害。”帐下一人出曰:“某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愿往说之。”众视之,乃张辽也。程昱曰:“文远虽与云长有旧,吾观此人,非可以言词说也。某有一计,使此人进退无路,然后用文远说之,彼必归丞相矣。”
第24回主要说曹操狠心杀了董承国舅和董贵妃一家,专权跋扈,并无亮点。这回最后引出了第25回的经典,关羽张辽义约三事,且看第25回。
第25回
辽曰:“兄今即,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
此三罪,三便,三约。张辽与关羽原在吕布一仗时惺惺相惜,知彼忠义,这一回更是表露无遗。张辽非止武将,有帅才,从他的答话中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则是天下无双,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任凭程昱设谋造下败军之将的身份,当然,也任凭曹操的金银珠宝,张辽的金玉良言,都毫不为之动摇。可知,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
第26回
原来于禁探知刘备在河北,报与曹操。操令张辽来探关公意。关公正闷坐,张辽入贺曰:“闻兄在阵上知玄德音信,特来贺喜。”关公曰:“故主虽在,未得一见,何喜之有!”辽曰:“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何如?”公曰:“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辽曰:“今玄德在河北,兄往从否?”关公曰:“昔日之言,安肯背之!文远须为我致意丞相。”
接25回后话,即使有了赤兔马(当然,有传说貂蝉曹操也让给云长了),关羽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作者有意让云长和吕布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人品高下立见。刘备在妻离子散,三兄弟也失散的时候曾经说,妻子如衣服,破了可以补,兄弟如手足,断了不可接,今关羽又说他和刘备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更深一层,二人真可谓心心相印呢。
第27回
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
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
这一回讲的是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虽然来将都系无名鼠辈,但还是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反衬作用.这一段话说曹操的骗术之深,并非是真的仰慕关羽之才而要路资相赠,只是企图在最后时刻留下关羽罢了.当他认识到关羽是永远不可能降服于他的,最终并不念华容道的恩情,更不理会关羽之才,用借刀之计(使孙权)将其斩首了,足见其用心.
第28回
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飞喝曰:“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关公曰:“我如何无义?”飞曰:“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活!”关公曰:“你原来不知!我也难说。现放着二位嫂嫂在此,贤弟请自问。”
这回关云长收了周仓又兄弟重聚,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不过,张飞听人回报说关羽前来,非是大喜,反而要与他厮杀报仇,任是嫂嫂劝,孙乾说,他就是不信.这反映了翼德的暴躁脾气和忠心耿耿.当然,他并不是不明事理之人,见关羽斩了蔡阳,便知其真心,勇于承认错误.翼德自然是忠心可见,却未免对他人不够信任,后来长坂坡当阳桥一战,本意非是欲协助赵云,而是怀疑他投降曹军,也可反映出他这一小小的缺点~
第29回
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
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小霸王屈(三国演义将其归为屈杀神仙之祸,未免有些过于迷信了,毒疮复发解释比较合理),将权力转交给孙权,这段话极具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一直是三国演义中为人所熟知的段子.东吴二子皆孝,由此可见.当然这段话也是周瑜风光出场的一个序幕.孙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荡平81郡,遂取得三分天下,皆是依照孙策之言.
参考资料:
董元恺《永遇乐·过虎牢关用辛稼轩韵》感慨兴亡词作
永遇乐 董元恺
过虎牢关用辛稼轩韵
千古崤关,是英雄、战守纷争处。
废垒寒沙,荒原宿草,精灵自来去。
汜水滔滔,河流滚滚,日夜何曾少住!
把当年、袁曹刘项,一样销沉龙虎。
有恨兴亡,无端成败,赢得横鞭指顾。
西去荥阳,东来嵩渚,险设成皋路。
风响鸣环,霜飞断镞,隐隐犹闻金鼓。
惊心问、长陵抔土,今犹在否?
这首词标明“用辛稼轩韵”。辛的原唱为《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千古江山”领起,是辛词中的大名篇,明杨慎《词品》以为“稼轩压卷之作非此词莫属”。辛的原唱以古慨今,董元恺这首《过虎牢关》则深寓逝者如斯、感慨兴亡之意。其沉郁慷慨,则与辛词相近。
作者为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他中举的第二年,清廷严令禁止拖欠钱粮,违禁官吏士绅,一律追究,江南巡抚朱国治列举欠粮士人一万三千五百余人,指为“抗粮”,尽行禠夺功名,枷责追比,史称“奏销案”。董元恺同样被革去举人,成了布衣。尤侗为元恺《苍梧词》所作序言说:“董子以兰陵公子,为名孝廉,忽遭诖误(受人牵连而被惩罚),侘傺不自得,于是西出秦关,东走粤峤……过咸阳吊祖龙(秦始皇)之陵,入乌江哭重瞳(项羽)之庙……则有兴亡如梦,慷慨余哀者矣。”“兴亡如梦,慷慨余哀”八字,正是这阕《永遇乐》的声情境界。
词题标明《过虎牢关》,起笔却说“千古崤关”。有的辞书说崤关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即大散关;而虎牢关却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两地迢遥,了不相涉。其实,“崤关”本有两处,一在陕西,另一在今河南洛宁北,与虎牢关相距仅一百多公里,词中所指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崤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向为军事要地。词中“汜水滔滔,河流滚滚”,说明虎牢关居崤关之东,靠近汜水黄河。词人此次游历所经,西起崤关,东下虎牢。词从“千古崤关”落笔,既切地望,又有居高临下之势。而且,从崤关迤逦而及虎牢,题目的“过”字既有着落,词中展示的画面才显得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仅仅限于崤关、虎牢两个点。
“千古崤关”之下紧承“是英雄、战守纷争处”。“千古”见时间之长,“战守纷争”见史事之纷繁杂沓。三句笼罩全篇,为下文的展开营造了苍莽雄浑的气象。以上都是鸟瞰。“废垒”以下六句,才是用粗线条具体描绘虎牢关一带景色。“废垒寒沙,荒原宿草,精灵自来去”三句,勾勒古战场遗迹:残破的战斗营垒到处可见,荒芜的原野长满了宿草,黄河岸边那令人望而心寒的寂寞沙滩,就好像有无数战者的鬼魂(精灵)在那里游荡。近处汜水,日夜滔滔;远方黄河,浊浪滚滚,“日夜何曾少(稍)住”。“日夜”句是一个寄慨遥深的警句。逝者如斯,眼前流水;无穷往事,不尽兴亡。但是,这滔滔汩汩者,千古如此;而人间豪杰刘邦、项羽、袁绍、曹操,不论胜败,是龙是虎,一例消沉。词人面对这废垒寒沙,荒原宿草,滔滔汜水,滚滚长河,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兴亡一齐涌上心头,奔向毫端笔底。莽莽苍苍的气象,起伏不定的心潮,用“一样消沉龙虎”六字紧紧锁定,绾结上片。
上片主要缅怀历史,抒发感慨;下片换头处用“有恨兴亡,无端成败,赢得横鞭指顾”,转写今日之游,转承灵活。千百年来的英雄纷争,千万人的冤魂白骨,对于游斯地的我来说,只不过“赢得横鞭指顾”而已。“西去荥阳,东来嵩渚,险设成皋路”三句,写今日此间形胜。荥阳在今郑州市西,虎牢关附近;“嵩渚”是开封东南的小陉山。“险设成皋路”的“成皋”,春秋时名虎牢,后来改名成皋。这一句的意思是:虎牢关至今仍是出入三秦的战略要地。面对这战略要地,又一次勾起词人抚今追昔的联想:“风响鸣环,霜飞断镞,隐隐犹闻金鼓。”他听到风吹刀环作响,就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战斗中短兵相接刀剑碰击的声音;看见霜花飞舞,仿佛又看见了当年战场上箭矢疾射的情景,隐隐约约中似乎听到了作战时指挥军队进退的击鼓鸣金的声音。这究竟是词人追怀往事而产生的幻想,还是预感潜藏着的来日大难?依笔者看,二者兼而有之。词的结拍说:“惊心问,长陵抔土,今犹在否?”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坟墓,地在今陕西咸阳。自崤关至虎牢这一带曾是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战守纷争处”,那失败了的项羽,固然“身东城,为天下笑”;胜利了的刘邦,不也一样葬身长陵吗?他的坟墓是否能长期保存,是不是已经被人盗发,谁又说得定?全词结在“长陵抔土,今犹在否”这深沉的一问上,永叹长吟,声情摇曳,更显示出这首词“兴亡如梦,慷慨余哀”的意境。
击鼓鸣钟是成语吗?
与鼓有关的成语
悬鼓待椎: 比喻急不可待。
收锣罢鼓: 停止敲击锣鼓。比喻结束,结尾。
诗肠鼓吹: 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筛锣擂鼓: 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朝钟暮鼓: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
钟鼓之色: 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钟鼓馔玉: 指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重兴旗鼓: 犹言重整旗鼓。
重振旗鼓: 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
腰鼓兄弟: 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
扬铃打鼓: 比喻大声张扬。
渔阳鼙鼓: 渔阳:地名,现河北省蓟县,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偃旗仆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偃旗卧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掩旗息鼓: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
摇唇鼓喙: 犹言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渔阳鞞鼓: 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鞞鼓,骑兵用的小鼓。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掀风鼓浪: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陶熔鼓铸: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敲边鼓: 比喻从旁帮腔、撺掇或助势。
敲锣打鼓: ①指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破鼓乱人捶: 比喻人失势受到大家的欺侮。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蒙在鼓里: 好象被包在鼓里一样。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密锣紧鼓: 戏剧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准备。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暮鼓朝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同“暮鼓晨钟”。
擂鼓鸣金: 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
击鼓是什么成语
词目
击鼓鸣金
发音 jī gǔ míng jīn
释义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疯狂猜成语答案大全鼎食鸣钟言之变色怎么组词
疯狂猜成语答案大全:鼎食鸣钟言之变色,
成语是:鸣钟食鼎,变色之言,
鸣钟食鼎 :[míng zhōng shí dǐng]
[解释]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 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变色之言 : [biàn sè zhī yán] ,
[解释]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什么什么鸣钟成语
鼎食鸣钟 [dǐng shí míng zhōng]
基本释义
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专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属生活排场。
出 处
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近义词
钟鸣鼎食
成语接龙
钟鼓之色 *** 俱全 全受全归 归正邱首 首善之区 区闻陬见见始知终 终其天年 年深日久 久闻大名 名公钜卿 卿卿我我我行我素 素未谋面 面如灰 灰身粉骨 骨化风成 成千上万万念俱灰 灰烟瘴气 气宇不凡 凡夫肉眼 眼高手生 生生世世
成语,帮帮忙啊,急!符合要求的最佳答案啊追加悬赏分
鼎铛玉石
谓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奢侈
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
见“鼎成龙去”
鼎鼎大名
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有名
见“鼎鼎大名”
鼎分三足
见“鼎足三分”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
鼎镬刀锯
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残酷的刑罚
鼎鼐调和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鼎食鸣锺
见“鼎食鸣钟”
鼎新革故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鼎鱼幕燕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折餗覆
见“鼎折覆餗”
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足而三
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鼎足三分
如鼎之三足,各据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鼎足之势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51windows/pages/cy/chengyu.18778
拔山举鼎
同“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大名鼎鼎
名气很大
负衡据鼎
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鸣钟列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鸣钟食鼎
见“鸣钟列鼎”
三牲五鼎
①指盛馔佳肴。②指丰厚的祭品
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鱼游沸鼎
见“鱼游沸鼎”
鱼游沸鼎
同“鱼游釜中”
鱼游沸鼎
同“鱼游釜中”
重裀列鼎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51windows/search/chengyu.asp?q1=&q2=&q3=&q4=%B6%A6
大名鼎鼎
名气很大
刀锯鼎镬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调和鼎鼐
调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瓜分鼎峙
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击钟鼎食
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幕燕鼎鱼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人声鼎沸
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具
三分鼎足
谓一分为三,如鼎足之并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足鼎立
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四海鼎沸
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51windows/search/chengyu.asp?q1=&q2=&q3=%B6%A6&q4=
尝鼎一脔
语本《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尝尝鼎里一片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
鼎鼎大名
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有名
见“鼎鼎大名”
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九鼎一丝
犹言一发千钧。喻非常危急
举鼎绝膑
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张守节正义:“绝,断也。膑,胫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举鼎绝脰
见“举鼎绝膑”
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夏鼎商彝
谓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彝鼎圭璋
比喻典雅出众
折鼎覆餗
见“折足覆餗”
//51windows/search/chengyu.asp?q1=&q2=%B6%A6&q3=&q4=
什么是鼎?是祭器,亦是食器,一般为三足两耳。形制有方有圆。后多作为祭器礼器,成为权力和威势的象征。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 *** 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什么鸣什么四字成语
鸣锣喝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带钟的成语有哪些
老迈龙钟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盗钟掩耳 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黄钟大吕 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黄钟毁弃 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遭受摈斥。
黄钟瓦釜 瓦釜:泥土烧成的大锅,用作乐器,音调最为低。比喻高雅优秀的或庸俗低劣的;贤才和庸才。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老态龙钟 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山崩钟应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声如洪钟 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一见钟情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
以莛叩钟 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钟鸣漏尽 漏:滴漏,古代计时器。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
钟灵毓秀 钟:凝聚,集中;毓:养育。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钟鸣鼎食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俗语。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俗语。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也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
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鼎食钟鸣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黄钟长弃 见“黄锺毁弃”。
毁钟为铎 将钟改铸为铃。毁大物为小物,比喻随心所欲的愚蠢行为。
击钟鼎食 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漏尽钟鸣 见“漏尽锺鸣”。
鸣钟列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鸣钟食鼎 见“鸣钟列鼎”。
暮鼓朝钟 见“暮鼓晨钟”。
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现钟不打 比喻有现成的东西却不加利用。
现钟弗打 见“现钟不打”。
掩耳盗钟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以莛扣钟 见“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 ①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②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朝钟暮鼓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
钟鼎人家 见“钟鼎之家”。
钟鼎山林 比喻富贵和隐逸。
钟鼎之家 富贵宦达之家。
钟鼓之色 见“钟鼓之色”。
钟鼓馔玉 谓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钟漏并歇 比喻年老衰残。
钟鸣鼎列 见“钟鸣鼎重”。
钟鸣鼎重 谓官高位重。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二缶钟惑 〖解释〗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击钟陈鼎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塞耳盗钟 〖解释〗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鸣钟击磬是不是成语
鸣钟击磬不是成语,是词语
中文名:鸣钟击磬
读音:míng zhōng jī qìng
解释:指演奏乐器
举例: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钟的成语有哪些
山崩钟应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盗钟掩耳 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黄钟毁弃 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
钟鸣漏尽 漏:滴漏,古代计时器。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
掩耳盗钟 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黄钟瓦釜 瓦釜:泥土烧成的大锅,用作乐器,音调最为低。比喻高雅优秀的或庸俗低劣的;贤才和庸才。
以莛叩钟 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
二缶钟惑 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鸣钟食鼎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
以莛扣钟 莛:草茎。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击钟陈鼎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朝钟暮鼓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
鸣钟列鼎 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
毁钟为铎 将钟改铸为铃。毁大物为小物,比喻随心所欲的愚蠢行为。
鼎食钟鸣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鼎食鸣钟 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
钟鸣鼎列 指官高位重。同“钟鸣鼎重”。
现钟弗打 比喻有现成的东西却不加利用。同“现钟不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