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心雕龙》经典语录

2.关于知音祝福的文言文

3.孟子中的一篇文章语法

4.谈谈现代诗歌的共性与特点

5.语言学的地位和作用

《文心雕龙》经典语录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意思-沿波探源的意思

导语:《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下面是我节选的《文心雕龙》及其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心雕龙》经典句子

1、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文心雕龙》

2、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 《文心雕龙》

3、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文心雕龙》

4、 积学以储宝 刘勰 《文心雕龙》

5、 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刘勰 《文心雕龙》

6、 善于苦中作乐,连笑容都苦涩。 郑江 《文心雕龙》

7、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翻译:情感的发动就会用言语来表达,理智的发挥就会用文字来表现。 动极神源 :翻译:动用心思,深入探究思想神妙的本源。 刘勰 《文心雕龙》

8、 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沦如析薪,贵能破理。 刘勰 《文心雕龙》

9、 三车喻云花安去, 生如来家辆福祉。 具静律己用缘起, 入报喜地梦佛世。 《文心雕龙》

10、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 《文心雕龙》

11、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刘勰 《文心雕龙》

12、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1《文心雕龙》中有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 自然。?这句话是说,人是有喜、怒、哀、惧、爱 、恶、欲 其中性情的,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流淌于文字的'字里行间,者食多么自然的事。是呀,我们谁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回想已走过的人生岁月,我们怎能不心生感慨呢? 《文心雕龙》

13、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 《文心雕龙》

14、 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 刘勰 《文心雕龙》

15、 深文隐秀,余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变爻。 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文心雕龙》

16、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 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 高卑定位, 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刘勰 《文心雕龙》

17、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经典语录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馀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盟者,明也。骍毛旄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周衰屡盟,以及要劫,始之以曹沫,终之以毛遂。及秦昭盟夷,设黄龙之诅;汉祖建侯,定山河之誓。然义存则克终,道废则渝始,崇替在人,祝何预焉?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汉晋,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恕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也。

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采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夫盟之大体,必序危机,奖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然非辞之难,处辞为难。后之君子,宜存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自春秋以下,黩祀谄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祷于歌哭之美。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者也。汉之群祀,肃其百礼,既总硕儒之义,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同乎越巫之祝:礼失之渐也。

至于轩岐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韦所改,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扌豆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

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言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

原夫颂惟典懿,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虽纤巧曲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底,如斯而已。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

关于知音祝福的文言文

1. 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

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

“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

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

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

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

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

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

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

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

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

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

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2. 关于知音之间的文言文

知音吟

宋 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赠知音

唐 温庭筠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

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

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知音者诚希

唐 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唐 岑参

端居春心醉,襟背思树萱。

美人在南州,为尔歌北门。

北风吹烟物,戴胜鸣中园。

枯杨长新条,芳草滋旧根。

网丝结宝琴,尘埃被空樽。

适遇江海信,聊与南客论。

因览子京西州诗藁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

宋 宋庠

小集曾因善叙传,西州馀藻复盈编。

中郎久已成枯骨,争奈柯亭十六椽。

3. 关于知音的古文

1,《伯牙绝弦》明代:冯梦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白话文释义: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2,《题诗后》唐代: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白话文释义: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了解我思想情感的知音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话文释义: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4,《知音者诚希》唐代: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白话文释义:世上能了解自己的知音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5,《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宋代:欧阳修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白话文释义:喝酒遇到了知己千杯都觉得少了,说话遇到了不投机的人半句话也不想说。遥远额湖面上喝上一樽美酒,就能想起远方的那个思念的人。

4. 有关知音的文言文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据《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5. 关于“新婚祝福”的文言文有哪些

一、皓月描来双影雁,寒霜映出并头梅。

二、春暖花朝彩鸾对箅,风和月丽红杏添妆。方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槐荫连枝百年启瑞,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三、才高鹦鹉赋,春暖凤凰楼。

四、比飞却似关睢鸟,并蒂常开边理枝。

五、杯交玉液飞鹦鹉,乐奏瑶池舞凤凰。

六、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七、琴韵谱成同梦语,灯花笑对含羞人。

八、林苑一隅秀牡丹,国色无言暗香传,民兄愉悦喜意涟。张灯结彩闹新婚,齐聚亲朋笑开颜,景色炫美更空前。

九、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紫箫吹月翔丹凤,翠袖临风舞彩鸾。

十、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树花开并蒂莲。

6. 有关知音的古文~急

莫向山中寻白玉。

春遇南使,西州馀藻复盈编,孟子方能不动心,不语垂鞭上柳堤,露珠犹缀野花迷,安知世上无知音。窗间谢女青蛾敛,

门外萧郎白马嘶。行行天未晓,芳草滋旧根。

知音者诚希

唐 韩愈

知音者诚希。

山中白玉有时得。

适遇江海信。

赠知音

唐 温庭筠

翠羽花冠碧树鸡。

北风吹烟物,未明先向短墙啼,携酒踏明月,戴胜鸣中园,但於身上覔黄金,身上黄金无处寻,尘埃被空樽。

美人在南州。

因览子京西州诗藁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

宋 宋庠

小集曾因善叙传。

网丝结宝琴,为尔歌北门。星汉渐移庭竹影,聊与南客论。

我辈何人敢称会,贻赵知音

唐 岑参

端居春心醉。

枯杨长新条。

景阳宫里钟初动,襟背思树萱,争奈柯亭十六椽,念子不能别。

中郎久已成枯骨知音吟

宋 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

7. 求有关知己的文言文

知音吟

宋 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赠知音

唐 温庭筠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

门外萧郎白马嘶。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

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知音者诚希

唐 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唐 岑参

端居春心醉,襟背思树萱。

美人在南州,为尔歌北门。

北风吹烟物,戴胜鸣中园。

枯杨长新条,芳草滋旧根。

网丝结宝琴,尘埃被空樽。

适遇江海信,聊与南客论。

因览子京西州诗藁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

宋 宋庠

小集曾因善叙传,西州馀藻复盈编。

中郎久已成枯骨,争奈柯亭十六椽。

8. 关于知音的文言文(高山流水除外)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 ,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谒忠,胡亥极刑。是以箕 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 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 焉!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一见如故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子产,如旧相识。”宋·张洎《贾氏谭录》:“李邺侯(泌)为相日,吴人顾况西游长安,邺侯一见如故。”

孟子中的一篇文章语法

万章上

本篇以长文为主,内容几乎全是有关尧、舜、禹、汤、孔子 百里奚等三代贤王和春秋贤人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 一般读者读来较为生涩,全篇原文共9章,本书除9·5“君权谁 授”为全章外,前面3章均为节选。

大孝终身慕父母

原文

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 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 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①慕:爱慕,依恋。②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③热中:焦急 得心中发热。

译文

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 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 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 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 上见到了。

读解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 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 王等。 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 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 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和妻子,甚至自 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 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 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君子也难免受骗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 命曰“始舍之,圉圉(2)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子产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 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 其道。

注释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惫的样子。③洋洋: 舒缓摇尾的样于。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译文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 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要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 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 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 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 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 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读解

骗子有术,也有限。

有术就能使人受骗,不仅使普通人受骗,就是有德有才的君 子,像郑国贤宰相于产那样的聪明人,也照样受骗。只不过这很 有个条件,就是你得把谎话说圆,说得合乎情理,就像那个“校 人”那样,把鱼开始怎么样,接着又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说得 来非常生动细致,活灵活现,难怪得子产要上当,要相信他了。这 里面还有一层微妙的原因在于,越是君子,其实越容易受骗。因 为君子总是以君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坏处想,结果 往往上骗子的当。倒是真正的小人,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坏 处想,往往还不容易被欺瞒过去。所以,说君子也难免受骗,这 原本不应该是什么奇怪的问题。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让君子上当受骗,得有合乎情理的说 法,否则,还是容易被识破的。这就是骗亦有限的话题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应该保持戒 心,多一分警惕,以免上当受骗呢!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原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②。”信斯 也,是周无遗民也。

注释

①逆:揣测。②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译文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 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 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 “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 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读解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 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 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 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 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君权谁授?

谈谈现代诗歌的共性与特点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语言学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中文系的课程,分文学和语言学两大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思想感情是靠语言媒体传播的。所以《文心雕龙》把思想感情称为“源”,而把语言媒体称为“波”,做出了“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的结论。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的深与浅,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对文学语言的把握能力,另一个是对生活的体验能力。所以,实际上,我们是在通过语言接受文学,又通过文学积累语言。这里,我要讲的是语言的学习问题。如何把别人的言语成果,也就是表达完整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感性的,那就是熟读和背诵,用形成语感来贮存。这种办法不容易举一反三,积累的速度也比较慢。另一个是理性的,把课文当成寻找例词例句的仓库,拆开来讲词汇和语法规律。这种办法会弄得“食理不化”,语言学懂了一点,可能变得反而不会说话了,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也付诸东流。在中文系,喜欢语言学的同学为数不多,主要是因为语言学的教学内容是语言规律,形成规律以后的条文有点像数学公式,是比较枯燥的。其实,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学跨越到语言规律之间,存在一个语言现象。必须把握语言现象,从现象到规律,才能深入把握语言规律的来源,在理性的规律指导下,加速语感培养的质量和速度。从现象到规律,其实也就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发展语言学的根本方法。

在可以说和不可以说以及如何说的现象中,存在着规律。例如:

(1)“我削铅笔”

(2)“铅笔,我削了”

(3)“我削完了铅笔”

(4)“铅笔让 (被)我削完了”

(5)“这支铅笔我削好了”或“这几支铅笔我都削好了”(6)“这支铅笔让我削尽了” 或“这几支铅笔都让我削尽了”(7)“我把铅笔削” (8)“我把铅笔削完了”或“我把几支铅笔都削完了” (9)“我把这几支铅笔都削完了,(你慢慢儿用吧)”

(10)“这几支铅笔都让我削完了,(下午再给你买)”

上面这10个句子,只有(7)不能说,其余都能说,但(3)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我把几支或一支铅笔削得能用了;第二,我把几支或一支铅笔削到头儿了。换上(4),就排除了“一支” 只能是“几支”,但仍有两种解释“。如果换上(5)(9),就排除了第二个可能,换上(6)(10),就排除了第一种可能——这里,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到的。哪些说得明白,哪些说不明白,只要稍作提示,一般人也能很快感悟到,这些都是语言事实、语言现象。但是,对这些现象加以解释,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况,就涉及语言规律的探求了。这10个句子涉及的问题,含有单数复数同形、施动受动同形的汉语特点,副词和补语的知识,“把”字句使用规则的知识,语境对语义作用的知识,等等,语言学就在其中了。这说明,语法是抽象的,但语法现象是具体的、耐人寻味的。何况,纯粹用语法结构规律还讲不清这个道理,必须跟语义结合,才形成语用规则。语言规律是分解的,用做解释时是综合的。

在什么多、什么少的现象中存在规律。文言文好像与白话文有很大的距离,可是有一个现象应当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口语词的构词能量,往往低于来自先秦文献语言的文言词。

比较“竖” 和“纵”、“丢” 和“失”、“拿”和“取” 等,即可看出:

“竖” 和“纵” 在“垂直” (与 “横” 相对)意义上同义,而造成的双音词只有“横竖”“竖立” 两个是结合得比较紧密的;但“纵” 当“垂直”讲,却造成了“纵横”“纵贯”“纵深”“纵向”“纵队” 等一系列结合紧密的双音词。

“丢”和“失” 在“丢失”意义上同义。而

“丢” 在这个意义上组成的双音词只有“丢失”“丢弃”“丢掉” 比较紧密。“丢人”“丢脸” 的“丢”,“丢失”义已较淡化;大部分采用“丢失”义造的词都用 “失” 不用“丢”,“失盗”“失明”“失恋”“失学”“失宠”“失效”“失势”“失音”“失重”“失传”“失主”“报失”“挂失”“丧失”“损失”“流失”“遗失”“亡失” 等都是典型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拿” 和“取”在“以手取物” 意义上同义,而“拿” 在这个意义上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双音词,“取” 则造成了“取代”“取舍”“夺取”“攻取”“获取”“换取”“汲取”“捞取”“猎取”“摄取”“索取对“提取”“攫取”“榨取”“牟取”……

这种情况所以普遍,一方面是因为口语的单音词尚能独立活动,可以临时组成词组,不必凝固成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口语词是随着白话文进入书面语的,历史的积蕴程度较浅,构词的能量也就相对较低。这里蕴藏着本源词的历史形成的规律。

很多反常现象中存在着规律。例如:

“救生” 与“救” 在现代汉语里意义相同,但并非同一结构。“救生” 是“救而生之” 即“救之而生之” 的缩略,“救”是施动词,“生”是使动词,二者在古汉语中是动词性联合词组。同样,“纠正”与“纠偏” 在现代汉语里意义相同,也不是同一结构。“纠正”是“纠而正之” 的缩略,也属施动与使动的联合。越是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造句能产量的语法形式,在构词法里越起作用。

上面两个词汇现象还说明,不学文言,难以深刻理解白话。

不断地从言语作品中钩稽出富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去阐释规律,这和不通过现象就把赤裸裸的规律呈现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培养一种随时观察活生生的言语、从中捕捉规律的敏锐性,培养一种“语言具有规律性”的观念,一种寻求语言规律的意识;后者则只能得到一些别人归纳好了的干巴巴的条文。前者把课文也就是言语作品和语言规律融为一体,后者把课文拆成零星语料变成例句,失去了那些积蕴在作品中的完整的思想和丰厚的感情。

语文教师的语言学修养一定要深厚,没有深厚的语言学修养,教学不可能丰富,更不可能有趣。语言学修养包括语言理论的把握,发掘语言现象的敏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规律来生动地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发现新的语言学课题并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修养,是大于知识的。

[作者简介]

王宁 浙江海宁人,1936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召集人、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主要著作有《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沽与训诂学》(以上与陆宗达教授合著)、《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