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言蜚语可以瞬间摧毁一个人,那么怎样正确面对流言蜚语?

2.弟子规每句话的意思

3.成语玩命猜一个行礼的古人,头上一个礼字

4.正确三观是什么样的

流言蜚语可以瞬间摧毁一个人,那么怎样正确面对流言蜚语?

顶礼膜拜的正确方法-顶礼膜拜是褒义还是贬义

流言止于智者,不仅是对于传播流言者而言,更是对于身陷流言者而言。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当你了解自己,坚定自己,敢于直面自己,一切流言于你而言自有评断。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也永远不知道别人口中的你有多少个版本,流言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有许多人口中的你是一个样子,那就直面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枪打出头鸟,当你优秀、出挑,会有流言四起,因为总有人不了解完全的你,他们或出于嫉妒或出于某种无心的恶意在背后议论你,你只需要继续做好你自己,至于其他流言就由它去,当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流言自然不攻自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你确实有不曾注意到或者不曾正视的问题,流言自然不会少,把它当做一面镜子,正视自我,默默地做出好的改变,流言也许不会停止,但你已经变得更好这就够了。如果一些流言蜚语就打倒你,那也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足够优秀足够强大。悠悠众口难调也堵不住,人们在闲暇时候关注的不是自我就是周遭,生活在 社会 这个大群体中很难逃避被人言论的现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流言蜚语……

在农村老家,农闲的时候,老邻居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都会东家长西家短的闲唠嗑

谁谁家的儿媳妇生娃了……

谁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

谁谁家的母猪下崽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一群人聊的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欢声笑语伴随着左右……

一天,老李头的女儿,给老李带回一个准女婿,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群人,大家伙一看,不得了了,这老男人比老李头的女儿至少大上十岁八岁的,一群人议论纷纷,七嘴八舌的说着:

是不是老李头的女儿是小三……

是不是那老男人花心故意勾引老李头女儿……

这老李头女儿也是,为了钱拼了,老男人都想家里领……

一传十,十传百,靠的十里八村的老邻居都知道了,纷纷说老李头的闺女不厚道,没素质,只认钱不认人,不如自家孩子自律……

老李头一开始面对这个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流言蜚语如洪水,一波又一波冲击老李头的内心,如猛兽,撕咬着老李头一家人……

有一天,老李头出门办事,又碰到一群老娘们在闲聊,刚越过人群,一群老娘们,又在老李头背后指指点点,说东道西……老李头气了,终于爆发了,大声的说着……

我闺女行的端坐的正,孩子有出息了,给我找个博士后做女婿怎么了?不就是男孩子多上几年学,晚谈几年恋爱吗?不就是大几岁吗?他还是“黄花大小伙子”,你们至于这么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每天议论着吗?顿时鸦雀无声,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老李头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昂首挺胸,大步向前走去……

流言蜚语可以瞬间摧毁一个人,那么怎样正确面对流言蜚语?

回答如下:

关于如何面对流言蜚语?由此,我写了一篇《谈“流言蜚语”》的杂文,或许我们能从此文中有所收益……

原文如下:

的确,一个人倘若被流言蜚语所攻击,身败名裂无疑于一霎那。但是,如果自己处理得当,并非就无挽回的余地。

我们首先要学会镇定、不急躁不慌神,你越是急躁、慌神,别人越是认为你心里有问题。

其次是学会沉默、不争辩不解释,有些话或事都是那些想抹黑你的人故意耍弄手段、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出来的,目的就是引你上钩,你切莫去争辩、解释,越是争辩、解释反而适得其反。

再而学会静心、静观其变,让时间去证明你的所作所为。你平常是怎样为人处世的,依旧一如既往,不必去在乎别人的眼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言出自《爱莲说》,其作者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这句名言完美地诠释了他清正廉洁的一生。因此,只要一个人行得正,做得直,把自己最高尚、最纯洁、最平凡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如此,又何惧那些流言蜚语?

文/欧阳胜清

2019-3-26写于佛山。

2019-3-29记于佛山。

原文收录在《欧阳胜清个人文集手稿1》作品34。

当一个人面对流言蜚语时一定要保持一个平静、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传播流言蜚语的人、流言蜚语是一条狗,你越是紧张、越是害怕这条狗就越追着你咬。有时候、有些事你没办法去解释也没必要去解释,你越是解释越乱,越是解释越没有人相信你。何不一切由它去。只要自已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挺直腰杆、拿出自信的状态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知道这些传播流言蜚语人目的是什么,不要上了他的当、正中他的想法。这种人就是一个没有素质、不讲道理、卑鄙无耻、没有自知知明、惧恐天下不乱的小人。

这种人做事不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会去正干一件事。他做什么事都不如别人,所以才产生一种妒嫉的心里去损害别人。哪怕你从不去招惹他也会得罪他.只要你哪方面比他好他就会想法损你、毁你。损人如害己这种人的嘴脸终会被大家所看穿。

真金不怕火炼,真心不怕磨难。只要一个人有一颗真实、善良的心,最终真假自辩。事实可以证明一切,事实能决定未来。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忍不住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你的优越条件。

我们每个人,从小生长的生活环境,受到的教导,形成的性格,家庭的背景,拥有的机遇一一任何一条,都不是别人可以比拟的。

用自己独特的条件去批判别人,恰恰暴露出来的只是自己的无知而已。

正如韩寒所说:

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闭嘴,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了什么。

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没有真正经历过,单用自己独特的条件去简单地评判别人,往轻了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往重了说是:可怜你的无知与浅薄。

我们在某些时候都是强者,在另一个场合下却是弱者。“人言”对强者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强者可以让你闭嘴、让你蒸发,而弱者却只能默默地承受。因此,在你强大时,人们会报以掌声、送上鲜花,对你顶礼膜拜;而在你形势不利,处于弱势时,他们又会放声唾骂、幸灾乐祸、拍手叫好。

在强者脚下奴颜婢膝,在弱者头上大秀优越,这是人性的弱点,聪慧的人必会克服与秉弃。

所有的关系里都藏着是非,而是非不是靠道理能讲明白的。事事都要争个清楚明白,就只适合做孤家寡人。

生而为人,我们最怕自己短视而不自知,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做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因为他不伤人,也不自伤。不制造麻烦,也不麻烦别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持戒。

你的心志不倒,就没有被打垮。

如果你陷入流言中自暴自弃就被打垮了,才是真正的毁掉。

放流言蜚语的人,不过想让你损失利益。

第一,把利益看淡一点,其实很多人没有流言蜚语,也是过的普通人生活,还有你需要大家都喜欢吗,你又不是人民币?其实,去问落过难的人,基本你难的时候就那几个真心对你,热心肠的人,有些人见你有难躲都躲不赢,还有些人还要落井下石的……

第二,实在这个地方呆不下去了,你换个地方就好,普通人可能比明星好点,你有不是人人认识呀……

第三,面对流言蜚语,坚持做自己,日久见人心,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第四,坚持做自己,如果你沉浸在损失之中,你会损失更多,也许我会失去大家所说的名利,但是至少意志不要被摧毁,倔强的努力一定会走出一条路。

活人拿能被尿憋了……才学会的一局话,话粗在理呀……

我不觉得流言蜚语会毁我什么,而且那个人不被说呀? 这个世界上不被流言蜚语中伤之人基本就庸才……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对待这三件不同的事,我们应该有不同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还有接受老天的安排。

流言蜚语从别人的口中传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什么样的事没做好,才给了这些流言蜚语诞生的机会。这是自己的事,是任务没完成好?还是触及到了别人的底线?或者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等等,没有事情是空穴来风的,其中一定各有缘由。

当我们反思过后,反复确认自己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之后,这个时候的流言蜚语那就是别人的事了。既然是别人的事,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被别人无关紧要的事破坏了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节奏。传流言蜚语的人别有心机,企图通过这样不道德的方法来使我们不快活,倘若我们真的心情抑郁了,那不是真好如了他们的意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被误解的苦闷,又收获到了什么呢?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在意,那他们就只能摸摸鼻子灰溜溜的走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怎么可以做到不在意自己的流言蜚语呢,自己的形象都被破坏了,朋友同事都远离我,老板上司也觉得我不可靠了,这是很严重的事啊!在我看来,真正相信你的为人的好朋友只会相信你,若他们信了不好的流言蜚语而选择离开你,那么只能说他们不是真的愿意和你在一起,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对于老板上司,我们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本质不会因为别人添加的各种有色标签而改变,会有人看到流言背后的真相。

综上所述,面对流言蜚语,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反思自己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就是调整心态,做到不在意不真实的谣言,相信谣言止于智者。

北方人好酒,南方人爱茶,闲来无事时,北方人喜欢豪饮,南方人喜欢细品,然而,他们都喜欢在豪饮和细品的间隙道尽家长里短!

所述的话题跨越度不大,不是张三家的大爷就是李四家的小闺女,不是细数大爷的陈年往事,便是深挖小闺女的前程未来。总之应了中国那句古话: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能够摧毁一个人的不是流言蜚语,而是恶言恶语,当然,流言蜚语的主人能不能扛得住风暴的袭击也是恶言恶语能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关键因素!

在我看来,能够被言语中伤的人,需要在 社会 的熔炉里多加修炼几遍,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人得对你客客气气。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总会在路途上碰见几个互相看不顺眼的人,你无法掌控别人的思维和言语,只好控制自己的想法咯。

被别人言语而毁掉一生的人,还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很容易被外界左右。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只要自己以平常心看待,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一段流言蜚语过了一段时间,就算有人想说,也没有人想听了。因为已经没有了新鲜感。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既然我们阻止不了别人说什么,我们可以远离是非之人,远离不了,也可以一笑置之。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洁白。

想正确的面对流言蜚语,说起来简单又非常的复杂。

当你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因为你非常自信,你的心里也非常的强大,你的认为非常的坚定,有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气,流言蜚语有用吗?因为相信,金子也有蒙羞的时候,但它最终会闪闪发光,相信自己的真正价值。

当你是一个思想不健全的人,当你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当你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当你的意志是一个很容易被摧毁的人,流言蜚语就是灭顶之灾。

坚定的意志力,自信的人生,从根本教育开始。

弟子规每句话的意思

一、总叙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二、入则孝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3、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4、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

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5、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7、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8、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9、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解释: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

10、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11、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释:如果自己劝解的时候,父母听不进去,不要强劝,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规劝,别跟父母顶撞,徒惹父母生气,还达不到规劝的效果;如果父母不听劝,又哭又闹,就暂时顺从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

12、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3、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4、丧尽礼,祭尽诚,事者,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三、出则弟

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2、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4、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5、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6、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7、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解释: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9、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10、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解释: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

11、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释: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四、谨

1、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解释: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

2、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

3、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4、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解释:放置衣服时,应该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乱放乱扔,以免使家中脏乱差。

5、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解释:服装穿着重在整洁,不在多么华丽;一方面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家庭实力量力而行。

6、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嫌这嫌那;饮食吃饱吃好就行,不要过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个八分饱即可,避免过量,危害健康。

7、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8、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解释: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9、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解释: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墙上;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乱抖动。

10、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解释:进出房间揭帘子、开关门的时候,应该动作轻缓,不要故意发出声响;拐弯的时候,应该绕大点圈,不要直楞楞的贴着墙角或者直角拐,这样就不会撞到物品的棱角,以致受伤,也不会因为有人在拐角处突然出现而撞在一起。?

11、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解释:拿空器具的时候,应该像拿着里面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端端正正,不要甩来甩去,不然会显得很轻浮;进入无人的房间,也应该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不可以随便。

12、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解释:做事的时候,即使再紧迫,也不要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行事。

13、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解释:打斗、、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僻怪事,不要好奇过问。

14、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15、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16、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解释:想用别人的物品,应该明明白白向人请求、以征得同意;如果没有询问主人意愿,或者问了却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擅自取用,那就是偷窃行为。

17、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解释:借人物品,应该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五、信

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2、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3、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5、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许诺;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6、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7、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短处;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8、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9、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10、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解释:只有品德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自我磨砺,自我提高。

11、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解释:如果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忧愁。

12、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解释: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13、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人称赞自己,唯恐过誉;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14、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解释不是存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15、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释: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六、泛爱众

1、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解释: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2、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内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权势高,地位高的人。?

3、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内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谈论的大官,大人物,大财商。

4、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6]?

5、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纵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6、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7、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的隐私,切记不要去宣扬。

8、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9、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解释:宣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10、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11、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12、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13、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解释: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14、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15、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七、亲仁

1、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2、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察色献媚。

3、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4、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八、余力学文

1、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2、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3、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4、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5、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6、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7、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9、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10、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11、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12、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说到糟粕,《弟子规》就是其中一个。但时至今日,《弟子规》反而呈越来越火的趋势,小学生被要求学,大学生也被要求学,甚至连专门的弟子规学校都出来了。如此景象,无法坐视。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全篇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部分。摘其几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先看“孝”。“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父母的教育和责罚,不论对错,都应敬听,自己的事无论大小,都应禀告父母之后再去做;而且,不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是应该做父母喜欢的事。

再看“冬则温,夏则清”,意思是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这事儿哪家孩子能做得到?古时的孩子就能做得到?我很怀疑。父母给孩子做倒是稀松平常。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走了,追思流泪,人之常情,可哪有划定三年定期“悲咽”的道理?孝心尽到了也就可以了,还非要流于形式?以痛苦自己的方式,就是对父母尽孝吗?

弟子规的“孝”,就是以父母为中心的愚孝,无论父母生前后。在各种注重“孝”的形式的时候,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无一字。

再看“悌”。“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云云。尊重长者,确实应该;但是要“事诸父,如事父”,分明强人所难。过分突出长者地位,却把幼者权利完全忽视。“悌”字强调长尊幼卑,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字不提。

再看“谨”。全段甚长,中心思想倒是鲜明———都是一些应该道貌岸然、言行谨慎之类的话。还有很多行为禁忌,比如“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等,看着就累。对此,我倒想起了“人不轻狂枉少年”那句话。

这并非提倡肆意妄为,但人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活出个性。而“个性”二字,正是“谨”所断然禁绝的。

再看“信”。“信”段倒是说了不少“应该守信”之类的话。可是瑜不掩瑕,只看这句“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分明就是在误人子弟,制造毫无原则、毫无正义感的“好好先生”。

《弟子规》是根据《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扩充成文。可是作者李毓秀却不知道,孔子最恨老好人。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骂的就是不分是非的伪善欺世之徒。李毓秀不明此意,枉为秀才。

再看“泛爱众”和“亲仁”。“泛爱众”倒是说得不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可是随即以“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自居道德高点。此种分类,本就不适。因为人群有职业学历男女之分,却无道德仁义之分。

此段将人强行分类,然后还要“能亲仁,远小人”,让我想起《笑傲江湖》岳不群自己就是个伪君子,却严禁令狐冲结交所谓“邪教中人”,与此段何等契合。所谓“亲仁”,只让人看见虚伪。

最后看“余力学文”。学的是什么呢?“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哪些是圣书?四书五经目录即可?而且,大部分书籍均为“非圣书”,统统都不要读?岂有此理!更重要的,是读了“非圣书”,就会“蔽聪明,坏心志”?说出这种话背后的思想和心理得脆弱到什么程度?

一部《弟子规》,实在不堪细读。一本“启蒙读物”,却对子女对父母的爱、人与人的平等、个性的养成、正义的坚持、真诚交友、培养智慧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只字不提或者大相径庭,而按照《弟子规》,就算最终成功,“圣与贤,可驯致”,也必将是一个全无个性,甚至全无人性之人。

《弟子规》是一本教小孩子怎么“视听言动”,讲述各种礼节和规矩的书。作者李毓秀,清初山西人,一生只有秀才的功名,而他最有名的作品《弟子规》也是直到清朝晚期才逐渐流传开来。毫无疑问,《弟子规》只是一本古代的启蒙书而已,只“教之以事”,并不“教之以理”。

然而,中国古代有无数文人学士给自家子弟或者学生编过韵文式的启蒙书,而《弟子规》却能从中脱颖而出,自然与它内容全面、结构整饬、持论平易、言语简洁有关。

有些人将《弟子规》顶礼膜拜奉若神明固然不妥,但近来某些言论将其完全视作封建糟粕,把它和教材等而视之,使人又恍若回到将它狠批为“大毒草”的时代。

事实上,《弟子规》所讲述的内容,大概也就如前面老前辈讲的“户开亦开,户阖亦阖”一样,都是些日常生活礼节。古代读书人讲求“述而不作”,这些礼节乃至里面的每一句话,可以说背后都有经典来源做支撑。

所以,表面上看是个如何看待《弟子规》的小问题,实际上却是如何理解传统礼仪乃至传统文化的大问题。中国古人对这个问题看得相当透彻,《礼记·礼运》里讲“故礼也者,义之实也。”仁和义就好比土壤,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可以长出各种“礼”的果实来。

今人若只是看到这些花朵果实不合时宜,就忽视甚至抛弃了养育花果的整块肥沃的土地,那就真是入宝山而空归了。

回到《弟子规》,社会时代的急剧变化,的确里面的许多礼仪规矩已经不需要了,记硬背徒然无益,完全照搬照抄更是食古不化。但如果能追源溯流,加以讲解,探其本心,则《弟子规》仍不失为孩童叩问中国礼乐文明的入门读物之一。

社会老龄化水平升高,针对父母财产分割产生的兄弟反目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现。究其本质,原因就是心中没有“孝悌”。而这个最基本的做人准则,是应该从小培养的。如何养?不能靠哄或交换条件,要让大家明白“孝悌”是不能打折的,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对于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来说,谨言慎行最为重要,他们所处的环境再不是学校这样相对宽松的地方,而是充满竞争的职场。自以为是、不尊敬领导要不得;准时上班是基本;遵守规定是必须;增加业务学习,虚心求教,促进自身进步。

同时,对于工作要负责、对于自己的承诺要负责。虚浮、忽悠要不得,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工作。

当说到“仁、爱”的时候,人们总是局限在很小的部分:像公益事业、灾难救助。但其实仁爱之心是需要每时每刻融入生活的。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往往可以消弭很多问题。就像现在的交通拥堵现象,这里面体现出的素质问题尤为突出。

不守规则、随便并线、随便超车、占用公交车道、开斗气车。“宁等三分钟、不抢一秒行”,如果每个司机都能以宽容厚道之心去等待,脾气放缓,也许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弟子规》中最后部分写到,“余力学文”,把做学问放到了最后,这与现代父母教育理念和个人发展的诉求应该说是完全相悖的。现在大家都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好学历就是好未来,为了这个目标,小朋友从小就被安排上各种辅导班。

在校门外,可以看到成群的长辈守候的身影,校区附近接孩子的私家车也挤满了路。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一路开绿灯,车夫、伙夫、跟班,在各种角色中转换,唯独忘了自己是一个长辈。这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中品德养成和做学问的先后顺序颠倒。根基不牢,大厦何以稳固?

现代企业最闹心的是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员工执行力不到位、员工忠诚度不高、团队的凝聚力不够、人才流失率大等问题。公司内耗严重困了多少企业界的英雄好汉?

而《弟子规》正是触及内心的经典读物,也是企业培养一流员工的优秀教材。学习《弟子规》,不仅能让员工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也能学会做事的方法。以下举例说明。

“入则孝”章节:百善孝道为先,尽职忠诚第一,把忠诚当做一种职业生存方式。员工“敬业”与“敬长”一样高尚,尽孝和尽职都是你的岗位责任。做到“入则孝”,就会成为一个不找借口,敢于担当的人。工作的时候,可提高效率,遇事镇静,工作有条理。

“出则悌”章节:这对于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很重要,怎样做一个团队中受欢迎的人?那就是做一个为成长而不是为薪水工作的员工,不斤斤计较,少点怨言,怨恨的事情自然慢慢消失。

《弟子规》分叙第二部分“兄道友,弟道恭,孝在中”主要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同理对于企业管理,它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比如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同事不在,应该主动地去承担相关工作等等。

《信》的分叙,“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讲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轻易许诺,承诺了就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不要传播流言蜚语。从企业角度来说,这部分也很有现实意义,它提醒员工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在个人品德提升上不断努力,清醒而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百度百科—弟子规

人民网—《弟子规》育人还是毁人

成语玩命猜一个行礼的古人,头上一个礼字

成语玩命猜一个行礼的古人,头上一个礼字——顶礼膜拜。

顶礼膜拜

dǐng lǐ mó bài

解释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结构联合式。

用法现含贬义。一般作谓语。

正音膜;不能读作“mò”。

辨形膜;不能写作“模”。

近义词五体投地、肃然起敬、奉若神明、毕恭毕敬

反义词不以为然

辨析~和“五体投地”;都表示“崇敬”。但~偏重在“崇”;表示极其崇拜;“五体投地”偏重在“敬”;表示极其敬佩;并也可用来表示崇拜的程度。

例句又一个青年女子;~;行状举止;仿佛悲娘。

英译bend the knee in worship

正确三观是什么样的

无法证伪、不会伤害他人的三观,都是正确的三观。

补充:

我们没有必要去分析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世界观,只需要记住「无法证伪、没有伤害他人的三观,都是正确的三观」。拿着这个标准,去对照自己以往的观念,督促自己改掉那些可能存在的偏执,你,就能树立正确的三观。

人有六觉,我们一切的认知都来源于此。我们有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还有“直觉”,我们自以为凭借这些感觉,就能够感受到世界的真实。但或许,有一种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拥有第七觉、第八觉的生物。人类于他们,可能就像中的虫子于我们。

这也是我依旧对宗教保持着敬畏的原因。从科学的角度,我们无法证明神明与灵魂的存在,但也无法证明它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些相信宗教的人,不一定是错的,或许,错的是我们。

世界观如此,人生观、价值观亦如此。有人只想要简单的生活,而有人想要去闯出一番天下。这两种观念我们没有办法评判对错,那就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吧。

只要一个人的观念无法证伪,它没有触及法律、没有违背公共道德、没有侵犯他人利益,我们就没有资格来评判对与错,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