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半职是大官还是小官-一官半职是多大的官
1.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范家突然暴富?范进最后的成就有多高?
2.状元是几品官(其实状元只能当个六品官)
3.带有官字的成语是什么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范家突然暴富?范进最后的成就有多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诗几乎妇孺皆知,形容的是古代读书人为了通过科考获得一官半职而埋头苦读的社会现象。在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主流思想引导下,读书考科举是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无数读书人为了能考取功名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怕考试落第被人鄙视讽刺也不放弃;一旦考取了功名则欣喜若狂,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成为众人巴结羡慕的对象。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那科举制度下,考取功名不啻于一步登天。
关于这种现象,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极其详细的刻画。其中《范进中举》选段最为令人印象深刻:当范进确认自己真的中举后,竟然惊喜得人事不省,最后"欢喜疯了", 这范进中举之后的癫狂一幕,几百年间不知笑喷多少后世人。不过《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对此却风趣调侃:"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那么,这是为何呢?这得从当时的科举制度、范进其人经历以及中举后的巨大好处来说起。
01 关于科举制度
说起来,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从隋朝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进士科举。
如果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始算,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长达1300年之久。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在各朝各代沿袭,或有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体系。
介于《儒林外史》的作者所处清朝且范进为其创造出来的明朝人,而明清科举制大致相同,因此就拿当时的科举制度为例:明清时期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在乡试之前,要先通过童试才能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参加童试的人被称为儒生或童生,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开始受学正之类的人管教。这一步才意味着"考功名"的起点。另外,生员也分等级,还会按成绩排名来升降,成绩最好的廪生,官家发粮食供养。
接下来是乡试,又称"大比""秋闱",通常每三年才在各省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参加乡试也是有门槛的: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且成绩优良才有资格被选送参加乡试。而乡试考中就成了举人了。
然后是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因为会试是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于礼部举行,考中后被称为贡士,而且会试后一般还要举行复试。
会试之前的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在范围、措辞、结构、字数及句法等方面都有限制和要求,这也是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抨击科举的主要原因。
最后当然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策问,通过的被统称为进士。一般来说,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仅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除了这三名幸运儿被立即授翰林院、儒林院之外。,其余的进士还需要再参加朝考进行选拔任职,之后再根据成绩状况进行筛选……总之,要通过读书科考而谋得一官半职确实需要无数关卡、历经种种考验。
而如范进,自幼读书,考了20多场才考上秀才,又一直读到54岁才过了乡试,获得举人功名。在加上当时他的生活状况,一旦中举不可谓不欢喜癫狂。
02 中举前的范进:穷困潦倒、人人唾弃
范进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穷尽一切精力屡次应试,又屡战屡败,周围的人无一不对他蔑视嘲笑。终于到了54岁时,他考上了秀才,但人们却都认为,是宗师怜悯而"舍与"他的。
就连他的岳父胡屠户也同样十分瞧不起他,哪怕在范进成了秀才之后也依然张口就是辱骂:"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很多言辞不堪入耳甚至骂到范进母亲的头上,而范进呢?不但毫不生气,还唯唯诺诺说"岳父见教的是"。
并非范进天生如此,而是他地位卑微而且太穷了。而且他一心读书应试,没个谋生技能,毫不关心家里的生计,全靠母亲和妻子苦苦支撑,从岳父胡屠户辱骂他的话可以得知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而他去乡里考试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只不过范进家中一直如此穷困潦倒,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因此没有一个邻里愿意周济他。眼见的母亲已经饿得两眼看不清楚了,但范进却无计可施,最后在母亲的吩咐下才抱着老母鸡去卖,可以说此时的范进家中经济已经又陷入了绝境。
半生考试屡试屡败、家里日子难以为继、邻里乡人讥讽辱骂,如此境地之下竟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功名!追逐功名多年的范进当然深切明白"高中举人"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财富利禄、社会地位、被人追捧都不在话下。巨大的冲击之下,范进先是昏厥,被救以后语无伦次疯跑,跌倒在水塘里"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还继续疯疯癫癫而去。
那么,到底中举后有什么好处,才能使范进惊喜到如此地步呢?
03 中举后的种种好处
第一,社会地位提升。这个从范进中举后众人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周围众邻居称呼他"范老爷"、胡屠户对他各种夸、而平时被人称"文曲星"的做过县官的张静斋还亲自上门攀扯关系……总之,有人送钱送田产,还有人要投身为仆,甚至也有送房的、帮忙大摆宴席请戏班庆贺的。范进中举后,仿佛一夜之间,社会地位极速提升,他可以跟乡绅贤人平起平坐,顺带着家中经济条件也水涨船高。在当地再也没有人敢嘲笑他了,而范进也确实就立马一改往日卑微怯懦的表现,与张静斋也能你来我往圆滑相处。
第2, 举人不用交赋税服徭役。每个朝代一般都有无数苛捐杂税,层层盘剥之下,老百姓即使每天辛苦劳作也吃不饱穿不暖,有了举人的身份之后,这些都免去了,而且很多富户乡绅为了逃避税收也往往会偷偷把产业挂在举人名下,其中利收自然也少不了举人一份。
第三,享受特别待遇:例如,不用向当官的下跪磕头行礼了。还有,假如不小心违法犯罪,官府对有功名在身的人也不能轻易动刑,相当于有了护身符。
第四、有了做官的资格。这个当然是最大的好处了。读书人中了举人之后,不但能公费去京城参加会试,还意味着可以开始做官了。当时选拔地方官员,要么京官外调要么从举人及进士中选拔。如果有好的机遇,举人是可以当县令的,一县父母官是什么概念?最起码比范进中举前的境地可是提升不止千万倍。万一没机会立即做官也没关系,县衙管理人员一般很少,地方乡绅和举人对于地方政务的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主要好处,举人身份带来的利益或许更多。可以想象,一个在社会底层的泥沼里挣扎、人人都可以揉搓嘲弄的书生,忍辱偷生仰人鼻息地活了50多年,整天煎熬苦苦挣扎,终于一朝中举,瞬间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曾经羞辱他的众人眼中的"文曲星"官老爷,诸多好处加身,这种强烈反差,一般人确实难以把持啊!难怪范进中举后竟疯了。
据《儒林外史》讲述,范进并没有立即当官,他的老母亲因儿子咸鱼大翻身而过度兴奋,没来得及享受就逝世了。于是,范进在家一边守孝一边继续读书,三年后继续参加考试并考取了进士,当了一段时间京官后,被外调到山东担任"学道",负责整个山东整治文风及人才选拔大任,其中权力可想而知,而钱财之物的获取更是如抬手那么简单。拿清朝来说,当时同等于范进这个职位的官员,每年光"养廉银"就能拿到五千到六千两,相当于总督年俸的27倍多。
状元是几品官(其实状元只能当个六品官)
从古至今,权贵都是人们一生追着的生活。
在现代,人们通过学历的高低被安排工作。在古代,古人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权贵。
为什么很多古人一辈子会科举考试多次?古代并不像如今这个社会,现在并不是只有当官才能发财,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方式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美满。
但在古代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工业的年代,人们唯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才能不受生活的摧残。
但在科举考试中,想要高中状元并不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只有一个第一名,可想其难度有多大!
很多学子为了能出人头地,往往参加很多次科举考试,直到最后也不能达到要求。
在科举考试中,并不是一场考试中就产生状元,而是要经过层层考试。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6个层次1.县试,过了就说明你是一个读书之人了,社会也会承认你走上了读书人的路。
2.府试,过了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秀才之名了。秀才见到一般的官可以不拜,并且不向朝廷交粮。不过很多很多读书人也止步于秀才了。
3.院试,过了就可以去国子监读书了,这个国子监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重点学校。这个院试的话,秀才可考可不考。
4.乡试,过了就是举人,并且还可以有当一些小官的资格了。如果想当一点的官,那就得花钱了。
5.会试,过了就是贡士,贡士也是更高一级的进士初选人员。
6.殿试,读书人的终极目标,这是由皇帝监考的最高级别考试,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除了成绩前三名的外,其余考生只要成绩达到合格的标准,就是称为“进士”。
科举考试虽然看起来和现在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博士硕士的顺序差不多,但是其难道比起现在的考试来说要难上许多!
状元、榜眼、探花可以当多大的官?很多朋友都认为,只要考到了状元、榜眼、探花,就可以当大官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就好比你刚从某个重点大学毕业,你一出去工作,就会给你安排个大官当吗?
这些读书人虽然知识渊博,但是缺少社会经验,当真正到了社会中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不知所措。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一开始也不会被任命高官,他们都会被送到翰林院,状元在翰林院任从六品修撰,榜眼、探花任正七品的编修。而其他进士则被任庶吉士。
在翰林院工作几年后,如果谁的表现出色,被调出去任职,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出人头地了,从翰林院走出去后,其官职最少也是四品官!
带有官字的成语是什么
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肯定也学习过不少的成语,那么关于带有官字的成语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今天就由我为大家带来关于带有官字的成语和成语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带有官字的成语
封官许愿
稗官野史
官运亨通
升官发财
官官相护
达官贵人
贪官污吏
高官厚禄
一官半职
蓝青官话
进禄加官
卖官鬻爵
官止神行
官样文章
加官进爵
金水伤官
加官晋爵
官虎吏狼
官官相卫
买官鬻爵
汉官威仪
达官显宦
笔墨官司
带有官字的成语解释
封官许愿
[fēng guān xǔ yu?n]
为了使别人替自己卖力而答应给以名利地位。
稗官野史
[b?i guān yě shǐ]
古称专给帝王讲述风俗人情、街谈巷议的小官为稗官。后用作小说或小说家的代称。野史,原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后与稗官连用,泛指闾巷风俗、遗闻旧事的记录。
官运亨通
[guān y?n hēng tōng]
官运:官场中的运气;亨通:顺利。指仕途顺利,步步高升。
高官厚禄
[gāo guān h?u l?]
官职高,俸禄丰厚。禄:俸禄,旧指官吏的薪给。
一官半职
[yī guān b?n zh?]
泛指官职。
蓝青官话
[l?n qīng guān hu?]
方言地区的人说的普通话,夹杂着方音,旧时称为蓝青官话(蓝青:比喻不纯粹)。
贪官污吏
[tān guān wū l?]
指贪污受贿的官吏。
官官相护
[guān guān xiāng h?]
当官的人相互包庇、袒护。也说官官相卫。
达官贵人
[d? guān gu? r?n]
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升官发财
[shēng guān fā c?i]
指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贪官蠹役
[tān guān d? y?]
贪图财物的小官及吏役。
问官答花
[w?n guān d? huā]
指答非所问。
买爵贩官
[mǎi ju? f?n guān]
犹言买官鬻爵。指买卖官爵。
笔墨官司
[bǐ m? guān si]
喻指用文字来进行的辩论、争执。
官情纸薄
[guān q?ng zhǐ b?o]
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指官场尔虞我诈,人情淡薄。
在官言官
[z?i guān y?n guān]
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汉官威仪
[h?n guān wēi y?]
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官虎吏狼
[guān hǔ l? l?ng]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带有官字的成语接龙
官运亨通
通达谙练
练达老成
成羣结党
党豺为虐
虐老兽心
心如刀刺
刺心刻骨
骨寒毛竖
竖起脊梁
梁孟相敬
敬如上宾
宾客盈门
门衰祚薄
薄情无义
义不反顾
顾盼生辉
辉煌金碧
碧空万里
里谈巷议
议论英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