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2.学前班成语接龙大全

3.佛法和易经的关系

4.西游记里的名言名句

5.《水浒传》的人生智慧 第四章 武松7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求神问卜特中藏-求神问卜特中藏,今期生肖有花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1

 云海沧茫,山高水长,一朝有幸凌绝顶,俯仰之间,豁然开朗。

 江河行地,浊浪排空,黄土岸边观涛涌,虎啸龙吟,心绪无穷。

 风语竹叶,溪流潺潺,偶然飞鸟轻呢喃,碧卷千里,大好林川。

 读《徐霞客游记》,让你憬悟:一草一木皆奇迹,何况如此风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徐霞客游记》,我期待能有一次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看尽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

 我曾在山麓游树林,看树与草的相处,听风与叶的絮语。这里的一切,似乎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族——尽管这儿有草有木,有鸟有虫——他们是多么的和谐!这里没有争吵,顶多是两只飞鸟之间的戏谑;这里没有愤怒,没有忧伤,没有愁思,…… 啊,只有和谐、快乐。我问草,树比你高,你不嫉妒?他说,树向高处生长,我向四方蔓延,各有所长;我问树,别的树比你长势好,你不生气?他说,我没有那必要,大家都付出了努力,不在意结果。

 我曾在山腰观瀑布,看风与浪的厮斗,听激流的高歌。一滴水是渺小的,也许瞬间就会悄然幻化成轻烟。然而,无数个这样的弱者,凝聚成了怎样的一支劲旅!这是所向披靡的铁军啊!他们能击碎岩石,凿山开路,他们能马不停蹄,踏遍世界,他们能运船载舟,滋润万物,他们能奋斗不息,直到汇入大洋;他们亦柔亦刚,亦弱亦强,只要有时间,他们可以侵蚀一切。是什么让水珠们有了如此惊人的力量?请听听瀑布的声音:“团结就是力量——”

 我曾在山顶望云海,看云与天的奔涌,听心潮的澎湃。你的面前,是一片绵延不尽的真实的虚无,是云的海?是水的雾?云水两茫茫,这对孪生兄弟在这里达到了绝妙的融合。云有海的奔腾壮阔,海有云的变幻莫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请你全神贯注地看吧!每一秒钟,这幅画卷都要变动,永不重复,永远是古老的年轻。作为海,他告诫你:人是微不足道的,自然对人而言,是永恒的永恒;作为云,他告诫你:人生苦短,所以珍惜每一刻,做最好的自己!

 期待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我要拥抱每一份永恒和每一个瞬间;我要做徐霞客,不求胜过先人,只愿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我要将一段微不足道的时光融入山山水水永恒的岁月。

 江豪迈,河淡定; 湖静谧,海博大。

 高山巍巍,坚毅; 大漠茫茫,从容。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期待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再次领略那曾几番神游, 绕魂牵的世界。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2

 我读完《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后,我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用脚“走”遍中国近二十个省的途中写的,所用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结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万卷楼”来收藏书,这给了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徐霞客认为一个人要想写出好文章,达到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万卷书以外,还必须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这样,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开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过三十多次盗贼,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半途而废。他曾经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黄山的峰顶,就连山上的和尚们也感到万分惊讶!他也曾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万里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现存的这部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没能影响《徐霞客游记》成为“古今游记之最”!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3

 近日,我读了一篇名著,名字叫《徐霞客游记》。读后深有感触。徐霞客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他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着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着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便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他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石灰岩地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众多的岩洞。徐霞客亲身探查过的岩洞达100多个。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这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

 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也许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走路,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地方都有车骑,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当时去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么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双脚!让我们去学习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学习他的精神,让我们向目标奋斗吧!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4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年详细考址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介绍。

 我曾从图书馆借阅过《徐霞客游记》来看,我觉得他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虽说是地理著作,但在我看来,他的文学性更强,语言简练优美,生动而传神。比如说:“涧随山转,人随涧转”等。作者善于根据景物特点,遣词造句,喜用四字词,如“云散月朗,人意风光,泉声山色,攒峦夹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结构,或上下匀对称,显得典雅而匀整,新奇而别致。

 作者《游雁荡山日记浙江温州府》每天所记,各有中心,并根据不同的景物特色和任务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笔法,详细生动,引人入胜。总之,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令人亲临其境。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书本身的内容,因为其中是文言文,如果不静心下来读,根本读不懂,而翻译的白话文又太浅显,所以内容不太吸引我。

 我佩服的是徐霞客能够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畏艰险献身地理事业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徐霞客一样——走遍中国!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5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喜欢外出探寻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明万历三十六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他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坚持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翻开《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从眉宇清隽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所见所思。

 他第一次游雁荡山的日记非常惊险,雁荡山是东南风景名胜,徐霞客游览共四天,每天所见所闻均一一记录。游雁荡山日记中,徐霞客前后游览了灵峰洞、灵岩等美景,两次观察到大龙湫瀑布的壮阔之景,最激动的是在雁荡山顶峰徐霞客看到了宛如仙境的云海奇观。但人生中总夹杂着大喜与大悲,惊喜与遗憾,雁荡山以雁荡闻名,寻找雁荡也是徐霞客此行主要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徐霞客历经千难万险,费劲心力,最终也未找到传说的位于雁荡山峰顶的湖荡。从开头遇见各种美景的欣喜、自信、坚定到迟迟未见湖荡的疑虑、踌躇、悬崖求生直至最后扫兴而归,逐层显现,显示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徐霞客将寻找的过程记录下来,步步都是险境,步步都是犯难,在游雁荡山的第四天,山路绝断,“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刀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上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其中山石之狰狞、悬崖之险峻、形式之危急,细致真切。

 千山万水行来,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猎奇: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业,手工业,物种的记录。徐霞客的足迹遍布奇山险壑,他无惧穷山恶水,他寻访的地方,或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但是热爱地理的信念使他与长风为伍,与云霁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当他俯观山河壮丽,仰叹星河辽阔,在残垣老树之下点起油灯,燃起篝火,记录一天所得,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迸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辉来。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6

 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有一次,在读书时一个小虫钻进他的衣服领口,由于书中描写诱人,他都没觉得身上痒。

 徐霞客从小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书中有关描写祖国山河秀丽的内容,常常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他从少年起,立志要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边防要塞,亲自参加考察,求得丰富的地理知识。

 徐霞客22岁时,便开始了他长期旅游考察的生涯。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他到过泰山、嵩山、华山、黄山、庐山等名山;考察过长江、黄河等大河,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既没有火车,也没有汽车,长途跋涉全靠两条腿走路,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沿途没有旅馆、饭店,就风餐露宿。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尝尽了旅途的艰辛。他不怕艰难,坚持考察,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两腿发软,一躺下就不愿再起来。但是,他有坚强的毅力,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白天外出考察,夜晚在油灯下记录一天旅途的经历和观察所得。

 在这漫长的生活中,他几十年如一日,攀绝壁,过河流,顶酷暑,冒严寒,祖国山川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就这样坚持了30年,终于完成了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徐霞客游记》这部地理学名著。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7

 一个想成大器的人,必须要经历世间的种种磨难,就像一个人在没下雨的时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脚印,《徐霞客游记》脚印人生读后感。相反在泥泞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脚印,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便可明白,一个不经历挫折,不经历磨难,平平凡凡走过一生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只有经历种种挫折的人,他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脚印”,留下辉煌。

 这个故事讲的是:鉴真和尚刚剃度的时候,做了寺里的脚行僧,化缘时经常遭白眼。于是,他愤愤不平,便不去干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带他到寺前的泥泞路上,把泥泞留痕的道理告诉了他,使他大受启发,终于成了一代名僧。

 泥泞的路才会留痕,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不经苦难,就很难成大器,而在苦难跋涉,经风沐雨的人才会有出头之日,那些脚印证明了他行走的价值。

 历代许多人都在泥泞中行走过,所以他们便有所成就,比如说:徐霞客从小立志要游览天下,于是他从小便开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长的路,风餐露饮,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几经生,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坏许多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实现了理想,还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像这样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时珍,海伦·凯勒。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点点挫折,便开始退缩,比起他们可差远了,比如说我吧。有一次暑假,我练,一开始练得不错,可渐渐热了起来,我便不想练了,可是没办法,父母逼个不停,我只好惟命是从,可是太热了,我刚坐下就发牢骚,终于我便被酷热战胜了。一事无成。

 “泥泞”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人间各种磨练,我只有在泥泞中走,才会留下光辉。我们走远了,但脚印代表汗水无价。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8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一本中国古代地理书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游行,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他一生几乎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书中突出写了天台山、黄山、庐山等名山。

 与历代贪恋山水风情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情操不同,徐霞客不但对美景发出赞叹,同时对所到的地理、地质、地貌也有详尽的描述和科学观察。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武夷山的一篇日记,游记中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武夷山的美丽风景,突出了武夷山奇特的特点—奇峰峭拔、碧水丹峰,也怪不得武夷山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了。在他的游览过程中,记录的“架壑舟”,即是船形的悬棺,最让我感到新奇,这些古老的悬棺躺在险峻的悬崖峭壁的空隙中,饱受风吹日晒,可没人知道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悬棺放到几百米高的峭壁中去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诗正是出自徐霞客之口,是他,第一个拉开黄山的神秘面纱,将那数不胜数的绚丽风景公布于众。他是多么自在和清高啊!他不仅是一位将功名利禄抛之脑后的奇人,也是终身寄情于山水,不被俗世影响的伟人。他的旅行不仅美丽神奇,而且还十分惊险刺激,他已经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了。这种富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的奇人,不仅会受到旅游者的推崇,也同样使身为中学生的我受益匪浅。

 书中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似乎在催动我的探索的心,在攀登中获得乐趣,在探索里获得知识。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9

 读着本地名人的传记,我不仅想起了一本书,白话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画、老照片作插图,别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还历历在目,它就是《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江阴马镇人。生于明历十四年。从小便有游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后仍矢志不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使自己成为了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讨苦吃;那时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标就是当官光宗耀祖养儿子子孙满堂。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闯荡世界,用“另类”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这一路困难重重、惊险不断——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文中关于这些的描写只是短短地几笔带过,接下来便是大段大段兴致盎然的景色描写、地质考察以及风俗纪录,好像这些艰难不曾发生过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另类”,然而正是他另类的经历辅以奇文妙语,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这个“另类”的布衣之士被人们永远地记住。

 他的游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风光。读《徐霞客游记》,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游历名山大川、野径深幽,有“足不出户,心游天下”之感。

 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徐霞客痴心不改,毅然将生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气度!数年如一日,坚持记录野外的所见所闻,从不间断,始成大作,他踏实勤奋的写作态度同样令人钦佩。

 读徐霞客文,学做真人。我深深地羡慕和佩服像徐霞客这样的人,他们“出淤泥而不染”,无论遭受多少打击磨难,到头来依然心存善念、乐观积极。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并且真心地赞美它们,他们把不开心的事抛到脑后,于是乎每一天醒来都是新的开始。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我坚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们一般平实中见真奇。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10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 ——《徐霞客游记》

 我们内心都有过武侠梦,也想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低头瞧一瞧,钱包那么瘪。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一个画面:徐霞客顶着风霜严寒,烈日灼灼,几十年如一日,风餐露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亦步亦趋,坚持不懈,终成大作,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我在想,是怎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完成了这样的伟业,我想是对理的信念幻化为对美的信念。

 徐霞客从小立志要游览天下,立志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洒脱出行,即便是每天的`风餐露宿,风雨险阻,也要坚持记录自己当天的经历和心得。正是由于不断地对山脉、江河、动植物等记录和总结,最终《徐霞客游记》以巨著问世。

 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做出来的。对于《徐霞客游记》的编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穿过艰难险阻,顶着狂风暴雨实际经历完成的。我们只有坚持实践出真知,才能将感性的世界与事物的本质建立起联系,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只有自己经历,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11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徐霞客游记》。

 当我们游览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夺目的石笋、石钟乳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伟大功绩。是他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研究,为地理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的考察旅行,从而开辟了系统地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艰难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经常要攀登悬崖峭壁,穿越激流险滩,顶着狂风暴雨,忍受饥饿寒冷,露宿山野丛林。这些困难都挡不住徐霞客,他不仅一天天、一年年坚持考察工作,而且无论每天的旅途多么艰苦,总要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心得记录下来。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迹踏遍祖国的16个省和自治区(按现在行政区划),对各地的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加以详细的记录,最后写成了二十卷的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裁写成的,是徐霞客毕生经历和心血的结晶,是一部对地理学的研究于发展极有价值的宝贵文献。通过阅读了解,徐霞客的整个写作过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于他十分重视实践,他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从而论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徐霞客游记》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写出的,而是通过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实际考察形成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最终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规律。因此,要认识某一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有亲身参加变革这一对象的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 篇12

 历代舆地沿革也是古代高士们的主要话题之一。但徐霞客却发现:“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旧说,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考察实证,勇于探索求真。不论对于山脉河流,还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闻传说,总要细细观察,思考分析。遇有奇异疑问,必穷究不舍。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学者所写的考察记录”。

 他对于桂林七星岩的考察就是典型事例,他先后考察了两次,对岩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浅以及洞内形态结构和洞外情况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生动的描写,这些记录和描写竟与用现代科学手段勘测的结果基本吻合。他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要早。

 另外,他似乎很精于堪舆学,《徐霞客游记》中经常使用龙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舆术语来分析山形水势,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难困惑,常求神问卜。由此可知,他读书博杂,见识多,不适合功名科举。散人按其使用的堪舆术语推断,徐霞客学习的可能是堪舆学的杨公风水派。杨公风水其实效性立竿见影。从大唐至今。

 《徐霞客游记》是古代高水准的舆地游记,涉及山形地貌、悬崖岩洞、江河水文、地热泉流、物产风俗、政区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迹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丰硕成果和科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游记文学巨著。虽然作者的本意,并非专在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从科学考察的需要,但是他对神州山川的极其热爱之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却自然而然地在这“流水账”中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

 本散人很敬重徐霞客这种孤往独行之人

学前班成语接龙大全

 成语接龙大家都了解吧,那成语接龙是怎样接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班成语接龙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

学前班成语接龙大全1

 下不为例 例行公事 事出有因 因小失大 大同小异 异口同声 声色犬马 马到成功 功成名就 就地取材 财不露白 白璧无瑕 瑕瑜互见 见兔放鹰 鹰瞵鹗视 视而不见 见猎心喜 喜新厌旧 旧调重弹 弹尽援绝 绝路逢生 生相依 依然故我 我心如秤 秤平斗满 满面春风 风刀霜剑 剑拔弩张 张三李四 四不拗六 六马仰秣 秣马厉兵 兵不由将 将计就计 计无所出 出生入 气沉沉 沉鱼落雁 雁杳鱼沉 沉李浮瓜 瓜剖豆分 分甘共苦 苦中作乐 乐极生悲 悲天悯人 人言可畏 畏缩不前 前俯后仰 仰首伸眉 眉高眼低 低首下心 心乱如麻 麻木不仁 仁言利博 博士买驴 驴鸣犬吠 吠影吠声 声威大震 震古烁今 今非昔比 比肩继踵 踵决肘见 见钱眼开 开诚布公 公诸同好 好逸恶劳 劳师动众 众口难调 调虎离山 山崩钟应 应运而生 生龙活虎 虎狼之势 势成骑虎 虎尾春冰 冰炭不投 投畀豺虎 虎口余生 生老病 不悔改 改邪归正 正理平治 治国安民 民保于信 信及豚鱼 鱼贯而入 入不敷出 出入人罪 罪有应得 得过且过 过目不忘 忘其所以 以莛叩钟 钟鸣漏尽 尽人皆知 知难而退 退如山移 移天易日 日就月将 将信将疑 疑信参半 半吞半吐 吐刚茹柔 柔茹刚吐 吐哺握发 发愤图强 强聒不舍 舍生忘 不瞑目 目送手挥 挥戈反日 日暮途穷 穷奢极欲 马到成功 功不可没 没头没尾 尾大不掉 掉以轻心 心想事成 成龙快婿 旭日东升 生生不息 息息相关 关关雎鸠 九一生 生龙活虎 虎头蛇尾 来日方长 长生不老 老生长谈 谈笑风声 声东击西 西除东荡 可心如意 意气用事 事在人为 为所欲为 为富不仁 忍辱负重 重任在身 身不由己 机不可失 时过境迁 千钧一发 发奋图强 强人所难 南辕北辙 折戟沉沙 如麻 麻木不仁 仁者见仁 仁至义尽 金玉满堂 堂堂正正 正义凛然 燃眉之急 急不可耐 耐人寻味 为民请命 命中注定 鼎鼎大名 名副其实 实事求是 似是而非 非同小可 可操左券 全身而退 退有后言 言不由衷 忠言逆耳 耳鬓厮磨 模棱两可 可有可无 无法无天 恬不知耻 迟暮之年 年事已高 高高在上 上行下效 笑里藏刀 刀枪不入 入乡随俗 俗不可耐 耐人寻味 味如嚼蜡 拉帮结派 拍案而起 奇形怪状 装腔作势 似水流年 年年有余 欲罢不能 能者多劳 劳燕分飞 肥头大耳 尔虞我诈 乍暖还寒 汗流浃背 背信弃义 义无反顾 顾此失彼 比比皆是 十全十美 美不胜收 守株待兔 兔狗烹 鹏程万里 理所当然 冉冉上升 生龙活虎 狐假虎威 微不足道 倒背如流 流言蜚语 愚公移山 山盟海誓 拭目以待 待人处事 视而不见 见风使舵 多如牛毛 毛遂自荐 见异思迁 千姿百态 泰山北斗 斗折蛇行 行云流水 水融 荣归故里 礼尚往来 来来往往 妄自菲薄 勃然而兴 星光灿烂 滥竽充数 束手无策 策马磨钝 顿开茅塞 色彩缤纷 奋发图强 强本节用 用特函达 大显身手 手舞足蹈 刀山火海 海誓山盟 朦朦胧胧 龙吟虎啸 小题大做 成事不说_说黄道黑_黑言诳语_语出月胁_胁肩低眉 眉清目秀_秀外慧中_中原逐鹿_鹿裘不完_完美无缺 缺口镊子_子为父隐_隐鳞戢翼_翼翼小心_心知其意 意马心猿_猿鹤虫沙_沙里淘金_金相玉质_质而不野 野无遗贤_贤贤易色_色若灰_灰心丧气_气谊相投 投井下石_石沉大海_海市蜃楼_楼船箫鼓_鼓睛暴眼 眼花耳热_热肠古道_道殣相望_望云之情_情投契合 合二为一_一代风流_流言蜚语_语重心长_长眠不起 起回生_生予夺_夺其谈经_经纬天下_下笔千言 言之成理_理屈词穷_穷源溯流_流芳后世_世风日下 下学上达_达观知命_命途多舛_舛讹百出_出鬼入神 神通广大_大名鼎鼎_鼎镬如饴_饴含抱孙_孙康映雪 雪虐风饕_饕餮之徒_徒劳无功_功成骨枯_枯木朽株 株连蔓引_引足救经_经邦论道_道不相谋_谋图不轨 轨物范世_世外桃源_源源不断_断缣寸纸_纸醉金迷 迷而知返_返虚入浑_浑俗和光_光复旧物_物极将返 返我初服_服牛乘马_马耳春风

学前班成语接龙大全2

 花言巧语 语重心长 长此以往 往返徒劳 劳而无功 功成不居 居官守法 法外施仁 仁浆义粟 粟红贯朽 朽木灰 灰飞烟灭 灭绝人性 性命交关 关门大吉 吉祥止止 止于至善 善贾而沽 沽名钓誉 誉不绝口 口蜜腹剑 剑戟森森 森罗万象 象箸玉杯 杯弓蛇影 影影绰绰 绰约多姿 姿意妄为 为人作嫁 嫁祸于人 人情冷暖 暖衣饱食 食不果腹 腹背之毛 毛手毛脚 脚踏实地 地老天荒 荒诞不经 经纬万端 端倪可察 察言观色 色若灰 灰头土面 面有菜色 色授魂与 与民更始 始乱终弃 弃瑕录用 用舍行藏 藏垢纳污 污泥浊水 水融 融会贯通 通宵达旦 旦种暮成 成人之美 美人迟暮 暮云春树 树大招风 风中之烛 烛照数计 计日程功 功德无量 量才录用 用行舍藏 藏头露尾 尾大不掉 掉以轻心 心急如焚 焚琴煮鹤 鹤发童颜 颜面扫地 地上天官 反裘负刍 刍荛之见 见微知着 着作等身 身强力壮 壮志凌云 云消雨散 散兵游勇 勇猛精进 进退失据 据理力争 争长论短 短小精悍 悍然不顾 顾影自怜 怜香惜玉 玉液琼浆 浆酒霍肉 肉薄骨并 并行不悖 悖入悖出 出奇制胜 胜任愉快 快马加鞭 鞭辟入里 里出外进 进寸退尺 尺寸可取 取巧图便 便宜行事 事与愿违 违心之论 论功行赏 赏心悦目 目光如豆 豆蔻年华 华而不实 实事求是 是古非今 今愁古恨 恨之入骨 骨腾肉飞 飞沿走壁 壁垒森严 严阵以待 待理不理 理屈词穷 穷原竟委 委曲求全 全力以赴 赴汤蹈火 火烧火燎 燎原烈火 火烧眉毛 毛羽零落 落井下石 石破天惊 惊惶失措 措置裕如 如运诸掌 掌上明珠 珠沉玉碎 碎琼乱玉 玉碎珠沉 沉滓泛起 起早贪黑 黑更半夜 夜雨对床 床头金尽 尽态极妍 妍姿艳质 质疑问难 难以为继 继往开来 来龙去脉 脉脉含情 情见势屈 屈打成招 招摇过市 市井之徒 徒劳往返 返老还童 童牛角马 马首是瞻 瞻前顾后 后顾之忧 忧国奉公 公子王孙 孙康映雪 雪上加霜 霜露之病 病病歪歪 歪打正着 着手成春 春蚓秋蛇 蛇口蜂针 针锋相对 对薄公堂 堂堂正正 正中下怀 怀璧其罪 罪大恶极 极天际地 地丑德齐 齐心协力 力不胜任 任重道远 远见卓识 识文断字 字斟句酌 酌盈剂虚 虚舟飘瓦 瓦釜雷鸣 鸣锣开道 道不拾遗 遗大投艰 艰苦朴素 素丝羔羊 羊肠小道 道听途说 说长道短 短兵相接 接踵而至 至不变 变本加厉 厉行节约 约定俗成 成仁取义 义形于色 色色俱全 全军覆灭 灭此朝食 食日万钱 钱可通神 神施鬼设 设身处地 地平天成 成年累月 月白风清 清净无为 为期不远 远交近攻 攻其无备 备多力分 分寸之末 末学肤受 受宠若惊 惊涛骇浪 浪子回头 头疼脑热 热火朝天 天高地厚 厚貌深情 情同骨肉 肉眼惠眉 眉来眼去 去伪存真 真脏实犯 犯上作乱 乱头粗服 服低做小 小试锋芒 芒刺在背 背井离乡 乡壁虚造 造化小儿 儿女情长 长歌当哭 哭天抹泪 泪干肠断 断鹤续凫 凫趋雀跃 跃然纸上 上树拔梯 梯山航海 海枯石烂 烂若披锦 锦绣前程 程门立雪 雪虐风饕 饕餮之徒 徒劳无功 功败垂成 成千上万 万象森罗 罗雀掘鼠 鼠窃狗盗 盗憎主人 人莫予毒 毒手尊前 前因后果 果于自信 信赏必罚 罚不当罪 罪恶昭彰 彰善瘅恶 恶贯满盈 盈科后进 进退两难 难分难解 解甲归田 田月桑时 时和年丰 丰取刻与 与世偃仰 仰人鼻息 息息相通 通权达变 变化无穷 穷途末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深日久 久悬不决 决一战 战天斗地 地利人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里淘金 金屋藏娇 娇生惯养 养精畜锐 锐不可当 当头棒喝 喝西北风 风雨同舟 舟中敌国 国色天香 香火因缘 缘木求鱼 鱼龙混杂 杂七杂八 八拜之交 交头接耳 耳鬓斯磨 磨砖成镜 镜花水月 月旦春秋 秋高气爽 爽然若失 失惊打怪 怪诞不经 经久不息 息事宁人 人言啧啧 啧有烦言 言必有中 中庸之道 道路以目 目瞪口呆 呆头呆脑 脑满肠肥 肥马轻裘 裘弊金尽 尽力而为 为富不仁 仁至义尽 尽心竭力 力透纸背 背道而驰 驰名中外 外合里差 差强人意 意在言外 外圆内方 方底圆盖 盖世无双 双管齐下 下车伊始 始终如一 一蹶不振 振臂一呼 呼风唤雨 雨沐风餐 餐风露宿 宿弊一清 清心寡欲 欲取姑予 予取予求 求神问卜 卜昼卜夜 夜不闭户 户枢不蠹 蠹众木折 折槁振落 落落大方 方寸已乱 乱琼碎玉 玉洁冰清 清风明月 月盈则食 食言而肥 肥遁鸣高 高朋满座 座无虚席 席卷天下 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明扼要 要价还价 价值连城 城狐社鼠 鼠腹鸡肠 肠肥脑满 满腔热枕 枕石漱流 流离转徙 徙宅忘妻 妻儿老小 小本经营 营私舞弊 弊绝风清 清尘浊水 水磨工夫 夫唱妇随 随才器使 使贪使愚 愚昧无知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来者不拒 拒谏饰非 非异人任 任人唯亲 亲密无间 间不容发 发指眦裂 裂土分茅 茅塞顿开 开路先锋 锋芒所向 向隅而泣 泣下如雨 雨丝风片 片言折狱 狱货非宝 宝山空回 回光返照 照本宣科 科班出身 身价百倍 倍日并行 行动坐卧 卧薪尝胆 胆破心寒 寒木春华 华不再扬 扬长而去 去粗取精 精诚团结 结党营私 私心杂念 念兹在兹 兹事体大 大势所趋 趋炎附势 势不两立 立此存照 照猫画虎 虎背熊腰 腰缠万贯 贯朽粟陈 陈词滥调 调嘴学舌 舌剑唇枪 枪林弹雨 雨过天青 青出于蓝 蓝田生玉 玉卮无当 当场出彩 彩凤随鸦 鸦雀无闻 闻风而起 起回生 生拉硬扯 扯篷拉纤 纤芥之疾 疾风迅雷 雷打不动 动辄得咎 咎由自取 取辖投井 井井有条 条三窝四 四衢八街 街头巷尾 尾生之信 信口开河 河山带砺 砺山带河 河清难俟 俟河之清 清汤寡水 水滴石穿 穿云裂石 石沉大海 海立云垂 垂涎欲滴 滴水成冰 冰清玉洁 洁身自好 好肉剜疮 疮痍满目 目不识丁 丁公凿井 井中视星 星旗电戟 戟指怒目 目指气使 使羊将狼 狼心狗肺 肺石风清 清夜扪心 心织笔耕 耕当问奴 奴颜婢膝 膝痒搔背 背信弃义 义无反顾 顾全大局 局促不安 安步当车 车载斗量 量力而为

佛法和易经的关系

易经和心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比 ——林清泉

一、选用阴阳学说去解读《心经》我在《宇宙沉思录(1)》中已经指出:易学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其中也包括探索神学、道学和佛学之谜。易学博大精深,本书将要应用到的易理(宇宙哲理),简介如下:

一物质有两种,它们是太极图中指出的阴仪和阳仪。他们有阴阳、虚实、隐显、波态、粒子态之分。这将是不明事物能够虚虚实实、隐形、神秘、变化无穷的理论根据。

二太极八卦图中暗示阴阳结合可以组成生命,而且生命质量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同时空对应这不同生命档次。生命形式有阴阳虚实之分,不同层次的生命形式迥然各异,高级生命可以从显形转入隐形,这些就是佛学和它的主人佛陀和众菩萨之所以能感应到宇宙顶级规律写成经文的理论根据。

三易理的阴阳学说,可以组成阴阳三定律,它是普遍适用于时空的基本规律。

第一定律是不易律。即事物刚刚进入一分为二的初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阶段,矛盾双方保持对立后却又相对稳定,相对平衡。一颗新星、一颗小苗、一个孩子……直到一般的新生事物都处在这“相对稳定”状态中。这时节可称为“色界”。第二定律是变易律。即事物内部对立双方总不能长期稳定平衡,它们在不断进行阴阳斗争中走向不稳定,进行量变。这时阴阳消长,此起彼伏,你强我弱,矛盾发展着。大量事物大都处在这一阶段。这时也处在色空的对立矛盾变化中。

第三定律是交易律。即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交变时刻。阴阳交替,“物极一变”旧的事物内部矛盾就此结束,从头出现新的开始,这样新事物又进入新的稳定期。这规律用《心经》的表达方式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现阴阳交变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学和《心经》正好概括了“三定律”的法则,去处理众生的人天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正待选用这些哲理去探索心学和心术。

阴阳学说号称“放之宇宙而皆准”的哲学原理。它的关键词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阳旺阴虚,阳虚阴盛,阳生阴长,物极一变,太极开合,周而复始,阴阳转化,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把阴阳二字改成空色二字,读之也十分流畅到位:

“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对峙,对立统一,色旺空虚,色虚空盛,色生空长,物极一变,天地开合,周而复始,色空转化,永无止境”。

在这里,易经和心经几乎是“异口同声”,皆表述宇宙顶级规律。

易经的阴阳学说已经在学术界科学界,尤其是中医界普遍承认和应用。为什么心经的色空学说就不那么明显公开地被接受和应用呢?

我想可能是由于它与宗教太亲近,佛教的神秘色彩太浓,加上它的语言“色”易被误解为颜色,“空”易被错解成“什么也没有”,何况“心经”本身强调“内修”,不好张扬,“真人不露相”、“真言不明传”,谁有缘分谁来修悟。故几千年来,没怎么登台亮相,而深藏于藏经阁中。

更重要的还可能由于文明人重视科学技术,可获得急功近利,极少数傻文人、憨和尚才去领悟它——当然也一时没能吃透它的高档品位。故长期处于自修自悟而不去宣扬传播。

最重要的是“时候未到花不开,时机未到雁不来”。大面积全球性弘扬佛理禅学的时机还未成熟!

不管怎么说,对《心经》的评价怎么高也不算太高——人类的理解能力仍然太低太低。

二、易经和心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比当前人类所认识的所谓物质,指的是从光子开始,包括电子、介子、微中子……中子、质子一直到原子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元素、分子物质。这些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它们运动的极速是光速,那么,它们之外有没有另外一种物质,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呢?

看看阴阳学说对宇宙物质是如何认识的吧。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个矛盾对立的方面存在,从自然物到生命体,没有一处不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

据此哲理,如果把我们熟悉的物质叫做阳性物质,那么必然存在着与它对立的另一种阴性物质。这样,阴阳两类物质正好组成宇宙的物质总体。

佛陀讲学的年代没有易经哲理,不能选用易学的名词。只用它当时特有的只能心悟的佛学名词。

《心经》中讲的“色”,就是阳性物质。“空”就是阴性物质。它们是一对阴阳:阴性时间能量世界和阳性空间物质世界。

因此,可以理解,易经中讲的宇宙阴阳物质,正好对应《心经》中的“色空”两类宇宙事物。光子具有两重性,半阴半阳的中性灵界事物。“色”通过光浸透入“空”,“空”的虚子通过光临界聚合而成粒子物质,转化成“色”(粒子世界)。

这个“色空论”是佛学最早提出的,直到今天,人们还感到十分生疏难懂,包括科技界。

然而,对于易学来说,不但好懂,其中对关键规律的认识是异曲同工的。它们述语有别,内涵一致。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宇宙哲理纲要列表对比,一目了然。

易经、心经在宇宙哲学中的文字表达对比 心

大千世界

瞬间

假象

凡俗

梦想

心生万物

色不异空;

色即是空

明净世界

永恒

真如

心如

真实

心外无物

空不异色;

空即是色

阳性世界

短暂

有序

太极

交变

实里皆空

有生于无;

无中生有

阴性世界

本源

混沌

无极

永动

虚中有实

有无交变;

阴阳合一

三、物质转化与色空交变随着物能宇宙概念的扩大,速度概念也必然要扩大。依阴阳学说的哲理,阴阳物质必然具有阴阳速度。阳性粒子速度的极限是光速,这一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作了肯定的结论。那阴性的物质呢?它的运动速度应该是超光速的,而且光速成为它的极小值,一旦阴性物质的速度降低到光速以下,那它的信息波将聚合成粒子,从而转化成为阳性物质。这里的物能转化与心经的色空交变是一致等效的。

现在我们来排一下速度的梯阶,以便探索转化的灵界点。

广

阳性速度

低于光速

可见宇宙、属于空间

粒子运动

实态、显形、“色”

中性速度

等于光速

光速不变

电磁波灵界

色空之间

阴性速度

超越光速

不可见宇宙、只占时间

信息波运动

虚状、隐形、“空”

阴阳两种物质的转化,由光临界上的光速决定。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越光速时,便虚化成虚子信息波物质(应叫做阴性能量)。

对应心经的色空转化是这样的:

“色”也是“空”。只要色(可见物质)运动超越光速,“色”就转化成“空”了。反之,只要“空”(波状能量)聚合减速,到达光速之下,将转化生成“色”(阳性物质世界的红尘可见物质现象)。

看来“三界”里的事物大都属于“色”物质。它是可能回归“空”界——明净世界的。如果能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最后跳出三界外,那么就可以说是“虹化”,“虚化”,“光化”而进入空界(明净的阴性能量世界),从而获得彻底超脱出“苦海”了。当然,太不容易啦。

四、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有趣又有悟。

A.无极——皆空

易学认为宇宙本源是一个无穷大的混沌世界,叫做“无极”——它是空的,是空中有实的“能量海洋”。

我在《太极之光》的阴性物理学中,起名为阴性能量——虚子信息波“海洋”。

悟一悟《心经》中的“皆空”,其含义大体上也如“无极”意境。

由于“空不异色”的哲理,我们可以理解成“皆空”也不空。它可以也可能会生出“色”的物质世界。相当于有生于无——色生于空。

“无极”和“皆空”的概念如此相似,多么有趣。

B.太极——色空

太极是由两仪组成的。两仪即阴阳,因此,可以对应为:阴仪即“空”,阳仪是“色”。

列对应表如下: 阳仪

物质

低光速

可见

粒子

显形

假象

色可转空

阳可转阴

阴仪

能量

超光速

不可见

虚子

隐形

真如

空可变色

阴可生阳

五、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

易学讲太极生八卦。它可以通过八个方位去认识和操控生命(指地球人)的从生到的一个太极周期中的生存旅程的活动曲线(运程)。

因此,人生是可以用八卦理念去认识和测定的。(这属于周易的预测学数理技术。)

佛教对地球人有一美称叫“众生”。因此,易经对人的描述应该与佛学对众生的描述有一致性。可惜《心经》对人生未作那么具体的描述。倒是周文王等圣贤从易理出发,探索出一套术数(卦术),专门面对地球众生的生命活动曲线,作专门的预测,描述生命太极周期的发展规律。

俗话说道修今生,佛修来世。佛学尤其《心经》好像对“大道理,大规律”感兴趣。在短短的260个字的《心经》中,没有提及与生命秘码对应方面的经文。

也许当年佛陀“照见五蕴皆空”之后,注意力集中启示众生去“大悟”明净世界,不必对苦海(“色”的世界)依依不舍,不必追求什么物质和生命预测,相反的是,用般若大智慧去开示众生,走出红尘(修来世)。

也许对众生的“人生预测”并不是心经的任务。它追求的也许是“度一切苦厄”的大目的罢了。须知“预测术”是度不了众生的一切苦厄的。

《心经》的心法,倒是更能治疗众生的“心病”,——一切苦厄之源,一旦您“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将可以“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盘”,而脱离苦海——那还要预测干什么呢?

当然,这话说来容易,历来有多少众生能修成这一境界而进入佛国呢!

真佛的层次越高,越不容易达到是正常的。

《心经》不能因为众生的愚昧而降低它的哲理层次。《易经》也如此,“真懂易者不测”。有多少人能读懂易经的哲理呢?连东方人大都错以为易经等于预测算卦。他们不知道易经首先是讲宇宙哲学,描述时空大规律的“天书”,类似《心经》是一部描述般若大智慧的顶级宇宙规律的经书那样。

不魔不成佛。众生读不懂不要紧。慢慢来。“不魔不成佛”。佛本来就在心中。《心经》中去找“佛国”吧,这就是我们要解读开悟《心经》的思路。

我们可否感悟一下,通过易经哲理去感悟《心经》总会更好的走近《心经》的禅定世界。

如果说“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的话,可否加一句“心经引人开心窍,心门洞开度众生”呢。

六、8×8=64卦,观赏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一般可泛指地球人的生活群体社会。从佛学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泛指“三界”,即色界,有色界和无色界。大概有如易学中讲的“五行世界”范围内的时空。皆属于大千世界吧。

故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说。

可能《心经》就具有这个“跳出三界外”的指导水平——我理解成“超级修心养性”的开悟天书。

仅有260个字的《心经》有如此高深又超凡的威力?

其实,越是高层次的真理,越简单简朴,一字一层信息,一句一篇宇宙密码。何况大量的顶级宇宙哲理根本就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如用原始的信息符合来讲述,众生又根本听不懂,读不来。

如果说易经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那么,《心经》可否说是开示宇宙规律的般若大智慧的佛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宇宙本始的永恒规律。

如果这样,我们今天读不懂它们也要试着读,起码争取来一个“初悟”,也了不得啊。

具体点说,用64卦观赏大千世界是很有趣的。

如果用《心经》的哲学观来观赏大千世界呢?那就更加有趣还有悟了。

这本书的中篇讲的大都是这类“观赏”,愿有缘人共同来解读《心经》打开心扉去观赏吧。我建议从“心外有物”出发去“照见”“心外无物”的“皆空”宇宙——明净佛国的真相。说不定那时我们就会处在地面上的“极乐”之中了。

七、灵性功能——《心经》的咒语从易学的阴阳中必然导出阴阳功能概念。

凡属于阳性粒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为阳性功能。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功和能,包括核能,都属于阳性功能。现代阳性物理学未能认识阴性物质(总习惯地把它们当作抽象的、不存在的心理概念)。因此也必然不知道有阴性功能的存在。东方神秘文化中的道术佛法(如符咒)皆属于阴性功能,是心经中讲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凡属阴性信息波虚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之为阴性功能。如思维波、意念力、志气、爱心、祝愿、激情、祈祷、咒语……一切虚态物质运动皆能产生阴性功能。当然这些功能尚未被粒子组成的科学仪器所接收到,可是却可以被人脑接收,只要这个人脑内部的潜能被诱发出来,如修心养性之后,能进行心灵感应,就完全可以接收到的。

我们执意把阴性功能称之为灵性功能,是因为它可以穿透光灵界,进入阴性物质世界。可这一切我们凡人的五官皆不能感知到,仪器就更无能为力了。

只有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照见五蕴皆空”时,方能出现第六感观而出现阴性功能——这就是《心经》的开示。

因此,心经指出“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

这就是说《心经》是一部带有阴性功能的经书。是一部能激发凡人出潜能,获得灵性功能的经书。切实是“真实不虚”。难怪历代和近代修诵心经者,出现过大批人间奇迹。其实那些都属于阴性功能在阳间尘世显示显灵现象——现代科学界称之为“不明事物”。

八、易经和心经都有阴阳宇宙观

站在阴阳界上观察分析阴阳界事物

阴界

超五官感知

灵性思维

灵界

阳界

五官感知

逻辑思维

阴仪

太极

阳仪

宙:时间

宇宙

宇:空间

无形,虚态

形态

有形,实态

虚子(波)

物波

实子(粒子)

灵魂(程序)

生命

躯体(载体)

阴性功能

能量

阳性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

本能

人体阳性功能

四维灵性规律

哲理

三维物性规律

易理学

知识

物理学

禅学

道学

科学

整体而察

学问

分科而学(实验)

灵感直觉

感知

五官感知

功态(糊涂)

生态(理性)

常态(清醒)

唯心论

唯易论

唯物论

空界

灵界

色界

西游记里的名言名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西游记》:第62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西游记》第50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西游记》第84回:“老菩萨,古人云: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不看僧面看佛面”

《西游记》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西游记》第2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

“人逢喜事精神爽”

《西游记》第35回:“这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人生何处不相逢”

《西游记》第40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话最早应该是宋·晏殊《金柅园》:“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今朝有酒今朝醉”

《西游记》第5回: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最早出处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西游记》第16回:“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棋逢对手”

《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最早出自《唐诗纪事》卷七十七,“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

“树大招风”

《西游记》第33回:“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拿贼拿赃”

《西游记》第38回:“你老人家只知念经拜佛,打坐参禅,那曾见那萧何的律法?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

“事不过三”

《西游记》第27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之徒。”

“强龙不压地头蛇”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冤家路窄”

《西游记》第45回:“我等正欲下手擒拿,他却走了。今日还在此间,正所谓‘冤家路儿窄’也。”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西游记》第28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西游记》第53回:行者道:“你看先生说话,常言道,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便是悟空,岂有假托之理?”

“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

《西游记》第32回:“大王,怎麼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西游记》第80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

“功到自然成”

《西游记》第43回:“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好男不和女斗”

《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男不与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

“好不如赖活着”

《西游记》第63回:“好不如恶活。但留我命,凭你教做什么。”

“双拳难敌四手”

《西游记》第14回:“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怎么敢与他争持?”

“君要臣,臣不得不”

《西游记》第78回: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臣不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朋友妻,不可欺”

《西游记》第80回:牛王闻言,心如火发,咬响钢牙骂道:“你说你不无礼,你原来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来寻我!且又赶我爱妾!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灭。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西游记》第47回: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外来和尚会念经”

《西游记》第70回:“ 常言道;‘远来的和尚好看经。’妹妹们!不可怠慢,快办斋来。

《水浒传》的人生智慧 第四章 武松7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 上回说到武松受知县差遣,要出差2个月,很不放心的他特意对哥嫂反复叮嘱。然而事情还是往他不能预料的方向发展了。

? 随后发生的事情读者也基本上都知道,小潘遇到了花花公子西门庆,两人就好上了,这里王婆那个老虔婆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什么“邓驴潘小闲”,如果解读下去,我这篇文章成了小黄文了。就不多说了。

?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丑事他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都被街坊邻舍知道了,只瞒了武大郎一个人。只有个十五六岁的小厮,叫郓哥的,把这事告诉武大郎了,并且拉着他去“捉奸”。(按说这郓哥也不是什么好心,只是因为被王婆打了,想出口气)。

? 婆子只叫得“武大来也!”那婆娘正在房里,做手脚不迭,先奔来顶住了门。这西门庆便钻入床底下躲去。武大抢到房里边,用手推那房门时,那里推得开,口里只叫得“做得好事!”

那妇人顶住着门,慌做一团,口里便说道:“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交!”

那妇人这几句话分明教西门庆来打武大,夺路了走。(这里施耐庵怕读者不明白,很少有的加上了旁白)西门庆在床底下听了妇人这几句言语,提醒他这个念头,便钻出来,拔开门,叫声“不要打”。武大却待要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右脚,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後便倒了。

(武大郎去“捉奸“是很草率的,并没有想好捉了又怎样,不但让自己蒙羞,而且还挨了一个窝心脚。这和郓哥的怂恿不无关系,有时我们要分辨,看上去为我们好的人,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当然郓哥本意并不是想害武大郎。很多人为人处事,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我们要特别注意,如果否则很容易跳坑)

王婆当时就地下扶起武大来(不是因为好心,而是出了人命很麻烦的),见他口里吐血,面皮腊查也似黄了,便叫那妇人出来,舀碗水来,救得苏醒,两个上下肩搀着,便从後门扶归楼上去,安排他床上睡了,当夜无话。

次日,西门庆打听得没事,依前自来和这妇人做一处,只指望武大自。武大一病五日,不能够起。更兼要汤不见,要水不见;每日叫那妇人不应;又见他浓妆艳抹了出去,归来时便面颜红色,武大几遍气得发昏,又没人来睬着。

(如果之前看潘金莲还觉得很可怜,现在看她的嘴脸已经是十分可憎了,如同蛇蝎一样,简直没有基本的人性了。)

武大叫老婆来分付道:“你做的勾当,我亲手来捉着你奸,你到挑拨踢我心头,至今求生不生,求不,你们却自去快活!我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你若不看觑我时,待他归来,却和你们说话!”

(武大郎也不能坐以待毙,他也做了最后的抗争和努力,但是他这话却说得并不是很恰当。错就错在,他在不该用威胁的地方用了威胁,可能他说得比较委婉,听起来甚至象求饶一样,但是在潘金莲听来,这就是暗暗的威胁。我们做事后诸葛亮分析一下,这时候武大郎要说怎样才能保命?他应该说:“小潘啊,我知道你跟着我受委屈了,既然你心不在我这,既然你喜欢西门大官人,那我也就成全你,等我病(不要说伤)好了,我就给你写一封休书,让你去跟西门大官人做个如夫人享福去,当然要西门大官人出些银子,就当把你卖了,我兄弟武松回来,我也好跟他交代”。这样说的好处是什么呢?给了潘金莲出路,这样她可能就不会狗急跳墙了。武松就是后盾,不用说也明白。也许有人说,这样太怂了吧?这绿帽子戴得太窝囊。其实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光要考虑应该怎么样,还要考虑能够怎么样,如果明白这一点,一个人就真正成熟了。现在武大郎躺在床上,小命篡在别人手里,没有别的选择。)

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那西门庆听了这话,却似提在冰窟子里,说道:“苦也!我须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我如今却和你眷恋日久,情孚意合,却不恁地理会!如今这等说时,正是怎地好?却是苦也!”

然后王婆就出了歹毒的注意,弄来砒霜,潘金莲亲自下手灌药,把武大郎毒了。然后买通其他人,讲武大郎的尸首火化了。至此,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万事皆休。可是他们低估了众人的良知,低估了武松的智商。

又过了四十余日,武都头办完差回来了。於路上只觉神思不安,身心恍惚,赶回要见哥哥,且先去县里交纳了回书。(亲兄弟连心)到下处房里,换了衣服鞋袜,戴上个新头巾,锁上了房门,一迳投紫石街来。两边众邻舍看见武松回了,都吃一惊。大家捏两把汗,暗暗的说道:“这番萧墙祸起了!这个太岁归来,怎肯干休!必然弄出事来!”(就如同猛虎归山,不怒自威,还没到家,旁都已经看出来杀意,不知那三个当事人哪来的自信,可以瞒得过去。蠢和坏,有时就是孪生兄弟)

且说武松到门前揭起帘子,探身入来,见了灵床子,又写“亡夫武大郎之位”七个字,呆了;睁开双眼道:“莫不是我眼花了?”叫声“嫂嫂,武二归了。”

出了趟差回来,唯一的亲人就没了,这对武松来说简直就像一个晴天霹雳,山崩地裂。

那西门庆正和这婆娘在楼上取乐,听得武松叫一声,惊的屁滚尿流,一直奔后门,从王婆家走了。那妇人应道:“叔叔少坐,奴便来也。”原来这婆娘自从药了武大,那里肯带孝,每日只是浓妆艳抹和西门庆做一处取乐;听得武松叫声“武二归来了”,慌忙去面盆里洗落了脂粉,拔去了首饰钗环,旋穿上孝裙孝衫,方从楼上哽哽咽咽假哭下来。(看到这里,笔者也要骂一句,一对畜生,因为这真不是人干的事情)

武松道:“嫂嫂,且住。休哭。我哥哥几时了?得甚麽症候?吃谁的药?”那妇人一头哭,一头说道:“你哥哥自从你转背一二十日,猛可的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求神问卜,甚麽药不吃过,医治不得,了!撇得我好苦!”(之前我们以为武松不过是个莽汉,其实武松是个心思非常缜密的人,看似随便问的几句话,却暗藏杀机,不好好回答,必然漏马脚,而小潘自以为会说谎,没想到一开口就漏了马脚,因为她说的时间对不上号)

隔壁王婆听得,生怕决撒,即便走过来帮他支吾。(王婆自作聪明过来帮腔,是自投罗网)武松又道:“我的哥哥从来不曾有这般病,如何心疼便了?”(打草惊蛇,看你们怎么回答)王婆道:“都头,却怎地这般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谁保得长没事?”那妇人道:“亏杀了这个干娘。我又是个没脚蟹,不是这个干娘,邻舍家谁肯来帮我!”(又露马脚,之前不是很有主意吗?者为大,虽然邻居不至于出头,但是丧事怎么会不搭把手)武松道:“如今埋在那里?”妇人道:“我又独自一个,那里去寻坟地,没奈何,留了三日,把出去烧化了。”武松道:“哥哥得几日了?”妇人道:“再两日,便是断七。”武松沉吟了半晌,便出门去,迳投县里来。(心思深沉,想一想就大致明白了,但是不动声色。说到这里,潘金莲说的对不上号,武松已经断定了,大哥的绝对有问题,二人心里就是嫌疑人。知道从他们这里问不到真相,只能从别的地方去了解,不找到铁证,他们是不会认罪的。而且他不露声色,没有发表意见.。有些人谎话连篇,自以为聪明,诸不知假的就是假的,说一个谎,就要很多谎来圆,最后漏洞百出,是瞒不过高手的。)

伤心是伤心,但是该办得事情还是得办,且看武松如何查找证据。

天色渐白了,土兵起来烧汤。武松洗漱了。那妇人也下楼来,看着武松道:“叔叔,夜来烦恼?”武松道:“嫂嫂,我哥哥端的甚麽病了?”那妇人道:“叔叔,却怎地忘了?夜来已对叔叔说了,害心疼病了。”(这句话看起来问得很多余,潘金莲肯定不会说实话,其实问得很有玄机,这是给小潘一点心理压力,这样后面的话她不敢不认真回答)武松道:“却赎谁的药吃?”那妇人道:“见有药帖在这里。”武松道:“却是谁买棺材?”那妇人道:“央及隔壁王干娘去买。”武松道:“谁来扛抬出去?”那妇人道:“是本处团头何九叔。尽是他维持出去。”(这连着三问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不经意间找到了线头,团头何九叔是给武大郎装殓的人,要知道真相可以去问他。小潘还心中暗喜自己的谎话说得天衣无缝)

武松道:“原来恁地。且去县里画卯却来。”(稳住敌人)便起身带了土兵,走到紫石街巷口,问土兵道:“你认得团头何九叔么?”土兵道:“都头恁地忘了?前项他也曾来与都头作庆。他家只在狮子街巷内住。”武松道:“你引我去。”

土兵引武松到何九叔门前,武松道:“你自先去。”土兵去了。(机密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把士兵使开,别人才更可能说实话)武松却推开门来,叫声“何九叔在家麽?”这何九叔却才起来,听得是武松归了,吓得手忙脚乱,急急取了银子和骨殖藏在身边,便出来迎接道:“都头几时回来?”武松道:“昨日方回。到这里有句闲话说则个,请那尊步同往。”

二人一起到了一个酒店,

何九叔心里已猜八九分。量酒人一面筛酒。武松更不开口,且只顾吃酒。(先不说话,这是给对方威压,让对方知道事情的轻重,如果贸然靠口问,万一对方耍滑头不说,后面就不好办了。对方心里有事,必然会从神色中表现出来。谁敢说武松好骗?)何九叔见他不做声,倒捏两把汗,却把些话来撩他。武松也不开言,并不把话来提起。(果然何九叔已经开始沉不住气了)

酒已数杯,只见武松揭起衣裳,飕的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子上。量酒的惊得呆了,那里肯近前。看何九叔面色青黄,不敢吐气。(火候差不多了,突然亮出真家伙,当头棒喝,谁还敢不说实话?武松不光勇猛,还是心理战的高手)武松捋起双袖,握着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哥哥的缘故,便不干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笼!闲言不道,你只直说我哥哥的尸首是怎地模样!”武松说罢,一双手按住胳膝,两只眼睁得圆彪彪地,看着何九叔。(冤有头债有主,如果不说比说了的风险大得多,所以何九叔不得不说)

何九叔便去袖子里取出一个袋儿,放在桌子上,道:“都头息怒。这个袋儿便是一个大大证见。”武松用手打开,看那袋儿里时,两块酥黑骨头,一锭十两银子;(何九叔处事也很老道,原来他早有准备,第一个他还有良知,人命关天他不想昧良心,但是他又怕西门庆的势力,所以武松不回来,他什么都不说;第二个他知道武松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等他回来必然会天翻地覆,不留下证据万一武松把他当作同案犯,那就不好办了)

便问道:“怎地见得是老大证见?”何九叔道:“小人并然不知前後因地。忽於正月二十二日,在家,只见茶坊的王婆来呼唤小人殓武大郎尸首。至日,行到紫石街巷口,迎见县前开生药铺的西门庆大郎,拦住邀小人同去酒店里吃了一瓶酒。西门庆取出这十两银子付与小人,分付道:‘所殓的尸首,凡百事遮盖。’小人从来得知道那人是个刁徒,不容小人不接。吃了酒食,收了这银子,小人去到大郎家里,只见七窍内有瘀血,唇口上有齿痕,系是生前中毒的尸首。小人本待声张起来,只是又没苦主;他的娘子已自道是害心疼病了:因此,小人不敢声张,自咬破舌尖,只做中了恶,扶归家来了,只是火家自去殓了尸首,不曾接受一文。(说得合情合理,同时也给自己撇清关系)

第三日,听得扛出去烧化,小人买了一陌纸去山头假做人情;使转了王婆并令嫂,暗拾了这两块骨头,包在家里。——这骨殖酥黑,系是毒药身的证见。这张纸上写着年月日时并送丧人的姓名,便是小人口词了。都头详察。”武松道:“还是何人?”何九叔道:“却不知是谁。小人闲听得说来,有个卖梨儿的郓哥,那小厮曾和大郎去茶坊里捉奸。这条街上,谁人不知。都头要知备细,可问郓哥。”武松道:“是。既然有这个人时,一同去走一遭。”(何九叔也是个老江湖,知道这个时候一句错话都不能说,他听说过是西门庆,但没有亲眼见,故而慎重的不说,只让去问郓哥儿,这里他不是想包庇或者惧怕西门庆,因为他之前已经把西门庆给他银子的事情说了,什么情况,武松自会判断)

到这里武大郎是因为中毒身亡的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人证物证都有了,那么有哪些人参与了,也要追查清楚。武松做事是环环相扣,有条有理,冷静得可怕,和这样的人做对手,简直是嫌命长啊。

然后一起找到郓哥儿,一问,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的事情也问得清清楚楚。到现在人证物证都齐全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弄清了,武松就带着他们去县衙门告状。没想到他低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

知县道:“武松,你也是个本县都头,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公事?”

武松怀里去取出两块酥黑骨头,十两银子,一张纸,告道:“覆告相公:这个须不是小人捏合出来的。”知县看了道:“你且起来,待我从长商议。可行时便与你拿问。”何九叔、郓哥都被武松留在房里。当日西门庆得知,却使心腹人来县里许官吏银两。

(武松也不是好糊弄的,见县官搪塞,便拿出了铁证,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县令为了银子,也是拼了,不惜昧良心。)

武松在厅上告禀,催逼知县拿人。谁想这官人贪图贿赂,回出骨殖并银子来,说道:“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後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狱吏便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得。”(本来案情已经比较清楚了,只要把嫌疑人拿来一问就行,现在知县和狱吏受了贿赂,铁心要包庇西门庆,用一些专业术语来糊弄)武松道:“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武松是个聪明人,马上明白了事情的关节,知县已经铁了心贪赃枉法,在这里闹也没有用了,只能再想另外的办法)

然后武松把各位街坊邻居都请到家里吃酒,作为见证。让两个士兵把守住前门后门,谁也不许离开(也是为了避免有人给西门庆通风报信)。

武松看着王婆,喝道:“兀的老猪狗听着!我的哥哥这个性命都在你身上!慢慢地却问你!”回过脸来,看着妇人,骂道:“你那*妇听着!你把我的哥哥性命怎地谋害了?从实招来,我便饶你!”那妇人道:“叔叔,你好没道理!你哥哥自害心疼病了,干我甚事!”(还在嘴硬,这时嘴硬已经没有用了)

说犹未了,武松把刀胳察了插在桌子上,用左手揪住那妇人头髻,右手劈胸提住;把桌子一脚踢倒了,隔桌子把这妇人轻轻地提将过来,一交放翻在灵床面前,两脚踏住;(小潘以前一直很强势,可是动真章的时候,完全都不是武松的对手,无论是体力,智力,勇气,这时就像待宰的小鸡一样可怜,毫无反抗能力)

右手拔起刀来,指定王婆道:“老猪狗!你从实说!”那婆子要脱身脱不得,只得道:“不消都头发怒,老身自说便了。”(囚徒困境,总有一个人先招)武松叫土兵取过纸墨笔砚,排好了桌子;把刀指着(邻居)胡正卿道:“相烦你与我听一句写一句。”胡正卿胳答答抖着说:“小……小人……便……写……写。”讨了些砚水,磨起墨来。胡正卿拿着笔拂那纸,道:“王婆,你实说!”那婆子道:“又不干我事,教说甚麽?”(王婆老奸巨猾,还想拖延时间抵赖,但是有什么用呢?)武松道:“老猪狗!我都知了,你赖那个去!你不说时,我先剐了这个*妇,后杀你这老狗!”提起刀来,望那妇人脸上便□两□字形左“提手”右“闭”。那妇人慌忙叫道:“叔叔!且饶我!你放我起来,我说便了!”(如果说小潘之前是强势,巾帼不让须眉,那是因为没有触碰到底线,所以武松作为男人让着她,真正较量的时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对于女性来说,千万不要斗狠,不要得理不饶人,不要做没良心的事情,有分歧要会以柔克刚,不要因为别人的忍让而触碰底线,因为男女的体力差距实在太明显了)。

然后武松录了口供,手刃潘金莲,让士兵看押王婆。然后去狮子楼把西门庆宰了。

回顾整个事件,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卷入的人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只有那个始作俑者张大户躲在阴暗的角落冷笑。

对于潘金莲来说本来是受害者,但是采取了错误的抗争手段,越陷越深。最开始被武松斥责的时候,如果小惩大诫及时收手,也就没事了;然后她和西门庆勾搭,被发现之后,本来还有下船的机会,那就是和武大郎谈判,也许能重获自由,虽然可能会有后遗症,最多武松把西门庆揍一顿,不至于闹出这么多人命,可惜她没有抓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象鸡仔一样被武松手刃。可悲,但是并不值得同情,当她亲手给武大郎灌下毒药,并用被子捂住的时候,是何等恶毒,可曾想到会有今天呢。

武大郎,本来张大户把潘金莲嫁给他,就是包藏祸心,但是他被这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迷住了双眼,明明知道和潘金莲不般配,抓着不肯撒手,终于惹祸上身。如果他懂得放手,找一个本分的,姿色平平的妇人,可能会平安幸福的度过一生。《道德经》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惜他不懂。他虽然卑微、遇事不明,但是他和武松得血脉相连,是什么都不能阻隔的

王婆,这个人是最可恶的,西门庆勾搭小潘,是她怂恿的,给武大郎下毒,也是她出的主意,为了一点银子,不惜害人性命,简直是天理不容。所以后来被凌迟,也算是罪有应得。

西门庆,以为自己财大势大,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殊不知,武松可以一只手就掐他。为富不仁,自取灭亡。

武松,整个事件中他可能是最无辜的了。在江湖上游荡了一年多,尝尽心酸(我们注意,他混得再惨,也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反而处处为人着想)。在阳谷县找到了生计,并幸运遇到了哥嫂,简直是喜出望外。安定下来后,他是认真的生活,没干过一件不道义的事情,他其实只想要一个安定温暖的家。在觉察道嫂子不安分之后,他努力的想化解,可是仍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在一眨眼间,他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于非命时,家也就没了,他的心是伤到何种程度?嫂嫂虽然没有血脉相连,也算亲人,但她是害哥哥的凶手,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当他把钢刀插进嫂嫂的胸膛时,何尝不是在自己心上插了一刀?!天伤星啊天伤星,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热血青年,只剩下一个心已伤透的天伤星在孤独的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