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饮食观

2.孔子的成语解析

3.关于孔子故事的四字成语

4.东轩记的作品译文

孔子的饮食观

箪食瓢饮出自哪里-箪食瓢饮也无愁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没有对饮食问题农历月初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夕或女儿节,这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月初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卜伯冲上去迎战,空手对双斧越战越勇。卜伯略施小计,夺下雷公把板斧。雷公见卜伯武艺高强,而自己只有招架之势,没有还手之功,眼看抵挡不住,便落荒而逃。卜伯见雷公败阵,紧追不放,斧砍过去,砍断了雷公的条腿。雷公幸得众天兵相救,才免于。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发表过论述

但是他的饮食观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他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

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已达到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水平。孔鲁子荣,贵阳巢安县人也。年前只因上山砍柴不小心放火烧了山上的林子,害怕被官府抓住砍头而连夜外逃,逃至广西桂林,听说有个富豪万陵广,愿结天下英雄,就想去投于他。万陵广见鲁子荣,以为有侠客气,自然留在府上,好酒好肉招待,不在话下。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

并且与实践刘大敢看了看王独

叹了口气

想不到自己曾经的对手

今天却成了救命恩人。刘大敢问王独:"你救我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想羞辱我?你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情况?"相结合。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

主张饮食简朴

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的生活。他追求饮食简朴而平凡

他说:“饭蔬食

饮水

其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因此

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

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

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

即所谓“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

则大加称赞

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

讲究饮食卫生

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

而且阐述精辟

见解独到。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如:“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陈旧变味了

鱼和肉都腐烂变质了

都不吃。“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坏了

不吃。“臭恶不食。”色味不好

不吃。“失饪不食。”烹饪当有度、有节

实喻言行当有度、有节。

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

因而

“败”“馁”“色恶”及“臭恶”

实指“无道”

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刘老汉高兴之后,却不禁发起了愁,家中贫如洗,哪有钱来供儿子读书?无奈之下,他想到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真有那么神吗,让大唐国运受伤?如果说风水位序乱了,那李世民将他父亲、开国皇帝李渊的献陵选择在泾水之东(昭陵下首)又怎么解释?不是风水被破坏加速了柴少爷看了张天师眼,朝他点点头,张天师便在柴少爷侧面张凳子上坐了下来。大唐的衰败,而是大唐导致了帝陵遭盔,这才风水不好,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和社会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实际上,风水又算何物?乾陵坏了大唐国运不过是附会之说!了个人――曹员外。于是,他拉着儿子来到曹家,父子人双双跪倒在地,恳求曹员外收刘富为义子,供他读书这天,霍少甫突然低头来到李苗卿面前,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还是分了吧,各干各的",长大后定会为曹家光宗耀祖!曹员外却担心刘富中不了状元,花费的银子打了水漂。刘富保证说,他愿以做辈子长工还!刘老汉当场承诺,从今日起,他就离开曹家村,这辈子永远不再回来!曹员外听后,这才答应了下来。刘老汉含泪嘱咐了儿子番后,步回头地离开了村子。追求。从中可以看出

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

是独具匠心的。在论语这样一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

讲到不食馁鱼、败肉

表层的含义

这仅仅是对食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物质量的要求

更为深刻的喻意是

孔子对周礼崩坏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

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

吃肉佐饭

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肉太多

饭太少

油腻腻的

是肉气胜于饭气了

也不相宜。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

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

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尾产物带酸性

吃肉过后羿推翻太康的统治,先是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帝,不久就干脆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有穷,统治着南到长江,东起辽东,西迄陇西的广大地区,豪华的宫廷生活,日日酒绿,夜夜灯红,渐渐地他志得意满,恃力而骄,暴虐无道,常常把国政委托给宰相寒浞,自己到山上打猎取乐。多的人

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

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

“唯酒无量

不及乱。”其意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酒精度很低)

但以不醉为度。通过节酒

可以正饮酒之“礼”

进而也有利于道德品行的修养。“沽酒、市脯不食。”市上买来的酒

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

往往不清洁卫生

都不能吃。这当是从卫生出发

与《礼记?王制》所云“衣服饮食

不粥于市”可以互相印证。“不撒姜食

不多食。”每餐必须有姜

但也不多吃。因为姜味辛

可祛湿解毒

食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食不语

寝不言。”吃饭不说话

睡觉时也不说话

这不仅吃得雅洁卫生

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

自然这也是符合卫生原则的。

孔子不仅讲究饮食卫生

而且讲究饮食艺术。《论语?乡党》云:“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

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

烹制时

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

一方面益于健康

另一方面

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

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第年,罗龙文在京城谋到了官职,并成了权臣严嵩的心腹,嘉靖十年,倭寇进犯,兵部尚书张径带兵剿寇,大破敌军,但因得罪了严嵩而遭,功劳被安在严嵩的亲信赵文华头上。论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孔子是位杰出的思想家

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这种对饮食烹制的要求

就其严格程度而言

并不亚于他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注重礼仪礼教

孔子论饮食

多与祭祀有关。《论语?乡党》云:“祭于公

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为国君助祭后分得的肉食

要当天吃完

不能留到次日。家中祭祀用过的肉超过三天就不吃了。“乡人饮酒

杖者出

斯出矣。”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愁坏心肠。酒

喝完之后

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

然后自己才出去。此“礼”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盛馔

必变色而作。”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

就神色一变

并站起来以示感谢。又《论语?述而》云:“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

从来没有吃饱过。因为服丧者不会饱食

办丧事者应有悲哀恻隐之心。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

涉牧童很同情小姑娘,最后他把小尖帽还给了她。小姑娘非常高兴,她友好地向男孩点了点头,然后就跑掉了。牧童赶着牲口继续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多方面

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有趣的是孔子虽讲究美食

却一生惶惶

奔走列国

有时候不免忍饥挨饿

经常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但是他的后裔

特别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是在明清两代

被封为“衍圣这天午时,有个中年府赶着头驴子送来了半块墓碑,而且是下半截,没有碑座,正中间刻的字剩下"山大人之墓"个字;落款处看不到立碑人的名字,也只有"嘉庆年月立"个字。店员王兴见了先是愣,跟着就去把吴友善请了出来。公”的孔子嫡系世袭家族

却真正锦衣玉食

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尊孔子饮食思想创建的孔府菜

历经灶前桃李花开

已成为中华美食大家族中的独秀一枝。孔府菜是最典型、级别最高的官府菜

它具有选料珍贵、烹调精细、技艺高超、形象完美、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礼仪隆重的特点

这与古齐鲁“雅秀而文”的风气一脉相承

这大概也是孔子的一套饮食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吧。

选自《中国档案报》

孔子饮食

孔子的成语解析

1、不敢问津: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2、博文约礼: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3、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4、不咎既往: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5、爱之欲其生: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6、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7、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

 8、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9、不饮盗泉:比喻为人廉洁。

 10、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11、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12、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13、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1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5、被发左衽: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16、朝闻夕:早晨闻道,晚上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17、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18、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

 19、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0、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21、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22、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23、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

 24、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25、名正言顺: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26、画虎类犬: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27、不相为谋: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28、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29、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30、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31、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32、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33、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34、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35、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36、不丰不杀: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37、迩安远至: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

 38、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3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40、鞠躬屏气: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41、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42、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3、浸润之谮: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44、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

 45、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46、导德齐礼: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47、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48、临危授命: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49、穿窬之盗: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50、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51、不能赞一词:赞一词:说一句话。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52、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53、乐而不*:快乐而不放荡。

 54、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55、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不警告就处。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56、不舍昼夜: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57、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58、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59、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60、不得其: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61、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62、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6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64、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6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66、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7、精益求精: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68、出何典记: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借指无稽之谈。

 69、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关于孔子故事的四字成语

1. 有什么孔子的故事吗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2. 关于论语的四字成语

〖哀而不伤〗 成语典故: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哀矜勿喜〗 成语典故: 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爱礼存羊〗 成语典故: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安老怀少〗 成语典故: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爱素好古〗 成语典故: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爱之欲其生〗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既欲其生,又欲其,是惑也.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既欲其生,又欲其,是惑也. 《论语·颜渊》〖不安小成〗 成语典故: 据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进.……便是不安于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四》〖必不得已〗 成语典故: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论语·颜渊》〖半部论语〗 成语典故: 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典故: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北辰星拱〗 成语典故: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不耻下问〗 成语典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不得其门而入〗 成语典故: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不得其〗 成语典故: 若由也,不得其然.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不悱不发〗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卑宫菲食〗 成语典故: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语出《论语·泰伯》〖不改其乐〗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 成语典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暴虎冯河〗 成语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不惑之年〗 成语典故: 《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不教而杀〗 成语典故: 不教而杀谓之虐. 《论语·尧曰》〖不咎既往〗 成语典故: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不堪其忧〗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不磷不缁〗 成语典故: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语出《论语·阳货》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不念旧恶〗 成语典故: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表里如一〗 成语典故: 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朱子全书·论语》〖伯牛之疾〗 成语典故: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百里之命〗 成语典故: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屏气不息〗 成语典故: 屏气似不息者. 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不弃故旧〗 成语典故: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求备于一人.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屏气凝神〗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屏气敛息〗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博施济众〗 成语典故: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雍也》〖屏声息气〗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饱食终日〗 成语典故: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成语典故: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不忘久要〗 成语典故: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博文约礼〗 成语典故: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博学多识〗 成语典故: 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博学笃志〗 成语典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不相为谋〗 成语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不亦乐乎〗 成语典故: 有朋自远方来,。

3.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4.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四个

爱之欲其生 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

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北辰星拱 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

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不得其 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不能赞一词 赞一词:说一句话。

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不舍昼夜 舍:放弃。

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何典记 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

借指无稽之谈 斗筲之人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导德齐礼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道不同,不相为谋 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迩安远至 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

形容政治清明 孚尹旁达 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画虎类犬 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患得患失 患:忧患。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金人三缄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浸润之谮 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鞠躬屏气 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举枉措直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措:罢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哀而不伤 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爱素好古 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掉。

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

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敬而远之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乐而不* 快乐而不放荡 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名不正,言不顺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绵延不断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苗而不秀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名正言顺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披发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饱食终日 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被发左衽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也指沦为夷狄。 表里如一 表:外表;里:内心。

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博文约礼 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丰不杀 丰:厚;杀:减少。

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不警告就处。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不咎既往 咎:责怪。

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念旧恶 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不相为谋 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

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

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不亦乐乎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不饮盗泉 比喻为人廉洁。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

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察言观色 察:详审。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朝闻夕 早晨闻道,晚上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彻上彻下 彻:贯通。

贯通上下。 成人之美 成:成就。

成全别人的好事。 成仁取义 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持危扶颠 扶持危困的局面。

出类拔萃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

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

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穿窬之盗 穿:指穿壁;窬:通“逾”,从墙上爬过去。

从墙上爬过去。指钻洞和爬墙的盗贼。

赐墙及肩 比喻才学浅陋。 从井救人 跳到井里去救人。

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大言不惭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

5. 和孔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和孔子有关的成语

有教无类

温故知新

怨天尤人

至圣先师

闻过则喜

学而不厌

喻之以理

托物言志

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后生可畏

过犹不及

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言必信,行必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东轩记的作品译文

译文一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作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沽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去就已经筋疲力尽,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那么至少也应该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这样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自从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朝南面坐着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至于孔子周行列国游说,最高的官职是做了鲁司寇,最低的时候还做过乘田、委吏,只要他接触的官职,他都能做好。他所做的都是达者的事情,不是我们这些平常学者能够办到的。

我已经被贬谪在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候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想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现在是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所作。 译文二 我因乌台诗案牵连罪被贬任筠州监盐酒税职。还未到达住所,天就下起大雨。筠河泛滥,毁坏了州的南城,河水爬上了北岸,刺史府门也被冲坏。盐酒税机关房舍正好俯临锦江之滨,洪水灾害更为严重。我一到达住所,只见房舍破旧不堪,无法安身。为此,我向州府呈上报告,想借部使者府宅居住。郡守同情我无家可归,答应借给我住。当年十二月,就撑起倾斜的墙体,把塌了的地方补好,还将听事堂东面的一线长廊辟成房舍,种上二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用作闲休的地方。可是,监盐酒税的工作过去有三名小吏一起做事,我到达筠州后,其中两人正好都被免职离开了,所有事务全托付给我一人了。白天,我就在市场上处理买卖盐酒猪肉征收税务一类的事务,同市人一道评论细小事物,为他人出点力;晚上归来,我已精疲力竭,常常昏昏沉沉地入睡,不知不觉黎明已经到来。到了白天,再去市场履行本职工作,一天到晚不能在所谓“东轩”安闲度过时光。每天早出晚归在东轩身旁穿来穿去,回首望它,我未尝不发出“哑然”的笑声。 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佛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可叹啊!有些士大夫,当他们还不懂得高深的道理时,只会沉醉于酒肉,拜倒于财富、权势之下,以财富、子女为重,自以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快乐。等他遵循规律以求人生之路,才明白花落之后才能收获果实的道理,从从容容地自我享受,全然不管宇宙有多大,以及人生有多大变化,更何况比起那些居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呢!所以他们的这种快乐,足以不在乎贫穷饥饿而没有怨恨,即使是王侯公卿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所以没有德行的人是不能享受的。我正想尽力清除身上的污垢,努力向圣贤学习,自觉有所不足,而想有与颜回差不多的福气,似乎是不可能得到的啊!

孔子周游列国,位高时当了鲁司寇,位低时则做乘田、委吏,只要他接触的官职,没有不可以当的。他所做的都是“达者”的事情,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企望的。我既然因罪贬来筠州,虽然懂得人身不自由之痛苦,但是监筠州盐酒税职权辞不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岁月的长逝,世人或许同情我,可怜我,让我回归乡间,去管理先辈的破旧房舍产业,即是家徒四壁,我也安心居住下去。通过这样的经历后,再来追寻颜回箪食瓢饮之乐,怀念东轩的生活,优哉游哉地度日,从而忘掉了人生衰老,然而这不是我现在所能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人苏辙作记。

作品背景

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在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其弟苏辙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筠州(今高安县)监盐酒税。正遇洪水泛滥,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苏辙此时政治失意与生活烦织,只好借笔以抒发之。此文就是他,宋时一个小小贬官劳累一天的忠实纪录。

作品评析

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一开始,浓墨重涂洪灾为害:“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滣,水患尤甚。”继而突出描写“敝不可处”,“假部使者府以居”,开辟“东轩”:告郡——借居——郡怜——支斜——补缺——辟轩。这一过程,殊属艰辛。再以点代面,形象描绘作者“坐市区”一天的“筋力疲废”生活。昼坐、鬻沽、争寻尺、暮疲、昏睡、旦复出、无能安于东轩、哑然自笑,无奈心态,跃然纸上。从“筠水泛溢”到“敝不可处”,这是天老爷造成的;从“筋力疲废”到“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这是北宋社会制度造成的。两者巧妙结合,天灾人祸,现象本质,意在言外。

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人的青春年少最值得追忆。起笔引用颜回箪食瓢饮的美谈,是最切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态的。由于政治失意,他暗暗安排出路:“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作者到任后的生活无情地敲碎了他的美梦:做一个勤劳于管理盐米的小官,就是“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可是每做一事,不免遭“劫”又滞留任上。通过亲身经历,作者体会到: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而不肯通过官路以求生,原因是做官有“害于学”。再从士大夫一面“沉酣势利”,“玉帛子女”,“自以为乐”,另一面循理求道,春花秋实,从容自得,才是真正的乐的反正论证,推断出作者奔走以求的乃是圣贤之乐、“颜氏之福”的人生哲理,借以排遣贬谪后的愁苦。“嗟夫”一词用得适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我”转到“士”,由个别过渡到一般,顺理成章,持之有故。

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伏田里”,抒发了他“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开头,追慕颜回老师孔子“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的“周行天下”、上下求索的史实,同时指出,孔子之举动属“达者之事”,而不是一般读书人所企望得到的。接着,袒露出自己追求解放,“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陶潜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愿。最后,回到题旨,颂赞颜回“箪食瓢饮”之风,“怀思东轩”,走一条“优游以忘其老”的人生归途。

第四段,交代作记时间,增强了“记”的真实感。

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叙,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从洪水的自然为害之景,写东轩的居处破败之状,从供职的自效、忙碌之姿,写到日夜精疲、哑笑之态,自然,顺理,融情,扣题。再从简陋的东轩生活,联想到颜回的“箪食瓢饮”,从而追求“颜氏之福”、“颜氏之乐”,即“安贫乐道”精神,追求“归伏田里”,走陶渊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旷达的人生道路。这是作者此时此地官场失意、心烦意乱而又欲求摆脱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写“东轩记”所深蕴的人生哲理内涵。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039年3月18日(二月二十日)出生,1057年(仁宗嘉祐二年)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1061年(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1070(熙宁三年)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1072年(熙宁五年),出任河南推官。1079年(元丰二年),其兄苏轼以作“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1089年(哲宗元祐四年)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1091年(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1094年(绍圣元年),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1098年(绍圣丁丑春)移化州别驾(官名,通常用于安置贬谪官,正九品。),后又贬循州等地。1104年(崇宁三年),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10月25日(十月三日),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