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该怎么读?

2.止字组词有哪些

3.天枢怎么读?

4.求拼音版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该怎么读?

知止不殆怎么读拼音是什么-知止不殆怎么读拼音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

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

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

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

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

乐。夫乐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而不亡者,寿。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

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

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

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

誉。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明。不为而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生之徒,十有三。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

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

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之道。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

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

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

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

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矣!夫慈以战则胜,以

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

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奈何以惧之。若使民常畏,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也枯槁。故坚强者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止字组词有哪些

止字组词有哪些:止止、止碍、弊止、跸止、止跸、裁止、次止、萃止、止措、_止、动止、遏止、告止_、防止、方止、废止、苟止、觏止、

止的笔顺是竖、横、竖、横。

止字的笔顺图解

共四画

1

2

3

4

止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

止的拼音为zhǐ,部首为止,结构为单一结构,注音为ㄓˇ,笔顺编号为2121。

止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 点此查看止的详细内容

(1)(动)停止:~步|~境。(2)(动)拦阻;使停止:~痛|~吐|~泻|~血。(3)(动)(到、至?)截止:至今为~。(4)(副)仅;只:~此一家。

二、康熙字典

止辰集下止部 康熙_画:4画,部外_画:0画《唐_》《集_》《__》?_市切,音芷。《_文》下基也。象_木出有址,故以止_足。《徐曰》初生根_也。又《__》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_止_止,_行_行。《老子·道德_》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_也。《_·玉藻》口容止。《_》不妄_也。《_子·德充符》人莫_於流水,而_於止水,唯止能止_止。又已也,息也。《__》止吾止也。《史_·酷吏_》寇_不_衰止。又居也。《_·大雅》乃慰乃止。又《商_》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_止。《_·益稷》安汝止。《孔_》言_先安好_所止。《正_》曰:止_心之所止。《大_》云:_人君止於仁,_人臣止於敬,好_所止,_此_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_之_。又留也。《__》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又行__曰止,_待曰次。又凡_而被_曰止。《左_·_十一年》公__人_於狐壤,止焉。《杜_》___,故言止。又《僖十五年》_秦伯_止之。又容止。《_·__》人而_止。《_》止,容止。_止____也。《孝_·_治章》容止可_。又_止。《__·_欣泰_》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_家_何敢作此_止。又俗_德行曰行止。《外史_杌》_奕_子《文_》。其兄曰:莫_沈、_嘲_弄月,_人行止。又_器。《_雅·__》所以鼓__之止。《_》止者,其椎名也。《_·益稷》合止__。《__》_,_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又_集亦曰止。《_·小雅》___止。又三止,三_也。《班固·幽通_》嬴取威於百_兮,姜本支乎三止。《_》__之先伯夷典三_也。又__。《_·周_》百室盈止,_子_止。又首止,_地名。在_留襄邑。《春秋·僖五年》_侯_王世子于首止。又_趾同。《__·士昏_》皆有枕北止。《__》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_》_流麟身,渠股豚止。《郭_》止,足也。《前_·郊祀歌》_白麟,爰五止。《_古_》止,足也。_白麟足有五蹄。

三、百科解释

止(zhǐ),停止,不再前进的意思。止,一只脚,脚趾朝上、脚后跟朝下,停止前行。一前一后两个脚印为一步,后面的脚不再前进,只剩下前面的脚印了,就是止了。止,表示停住不动,拦阻,使停住,古同“趾”,脚;脚趾头。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半步为武。武取“止、戈”二字组合,取其“半步为安全范畴“的意思。尺(尺骨),以人体小臂长为一尺。半步,即一腿之距。

四、辞典解释

止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止读音:zhǐ怎么读:动词 停住、不动。?组词:「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词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动词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动词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名词 脚。同「趾」。《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名词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_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何俟?」名词 打击_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_谓之止。」晋.郭璞.注:「_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形容词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副词 仅、只。?组词:「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助词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止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止读音:zhǐ怎么读:停住、不动。?组词:停止、学无止境、适可而止不准、阻挡。?组词:禁止态度、行为。?组词:举止、行止仅、只。?组词:不止一次止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止停住不动。?组词:「停止」、「静止」。使停住。?组词:「止付」、「止血」、「止咳」、「止痛」。停顿、结束。?组词:「休止」、「止息」、「适可而止」、「血流不止」。拦阻、不准。?组词:「禁止」、「阻止」、「制止」。仅、只。?组词:「不止」、「仅止」、「止此一家,别无分号。」行为。?组词:「举止」。

下面介绍下止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止字的成语有:

吉祥止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颤抖不止、怅惘不止、抽薪止沸、到此为止、高山仰止、官止神行、规行矩止、戛然而止、禁止令行、惊叹不止、景行行止、举止娴雅、举止自若、举止泰然、绝薪止火、_薪止火、坎止流行、

关于止字的英语有:

halt、cease、stop、ban、bring to a halt、forbid、prevent、still、

关于止字的诗词有:

《哭林止庵·止庵诸老行》、《雨止·夜半雨忽止》、《止酒·酒泉尝戾止》、《题止止堂·万缘忘外息》、《陈仲仁止止堂》、《止斋吟·知止於至善》、《子楚秀才·何郎归欤直止止》、《止室·流行坎止事无多》、《赠墨手道人寄晁子止即用子止韵》、《鉴止堂·流水涓涓止水停》、

关于止字的组词有:

止止、止碍、弊止、跸止、止跸、裁止、次止、萃止、止措、_止、动止、遏止、告止_、防止、方止、废止、苟止、觏止、

关于止字的书法图有:

居延简曹全碑简牍银雀山简马王堆帛书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我字的详细信息

天枢怎么读?

问题一:天枢怎么读 - 百度 tian shu 天读一声 枢读一声

问题二:天枢什么意思 好像很多人都爱说自己什么天枢 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操作方法为直刺 l~1.5寸。

问题三:天枢的位置 天枢建造在武则天听政起居的宫城正南面,才能体现众星“拱辰”的含义,端门和定鼎门都符合方位,它到底矗立在哪里。端门是皇城的正南门(遗址应在今洛阳桥北端西),北对宫城正南门应天门(遗址在今周公庙、洛阳报社一带),南对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遗址在今水磨村正南、古城村正东以及赵村正西南三者交汇处)。从端门到定鼎门七里多长的大街,叫做定鼎街、天门街或天街。端门南边临近天津桥,比起坊里鳞次栉比的其它地带,地势无疑空旷宽阔得多。天津桥是洛河上的桥梁,当时认为洛河横穿城中,有银河之象,银河又叫天津,天津桥因而得名。说到星宿,难免会提到银河。《全唐文》卷459载崔淙《五星同色赋》,说金木水火土五星,“邻月魄而璀璨,落天津而隐映。朝临日道,助我后夙兴之勤思;暮入天枢,表圣皇夜寐之勤政”。 那么,把天枢修造在洛河旁端门外,不但应合天象,也不受地势局促的制约,还便于官府就近管理和保护。定鼎门内则不然。铁山周围170尺,方的也好圆的也罢,宽度在43至56尺之间,加上围以石兽,两边留出车马通道,所需宽度应超过100尺。定鼎门内街道两侧,坊里密密匝匝,哪有空地安置这个庞然大物。据今实测,定鼎门的中门宽24尺,东西两侧9尺外分别开设一门,各宽21尺,故定鼎门总宽应为100尺略多,正好与安置天枢所需宽度相同。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依据《大唐新语》的说法,认为天枢在定鼎门内,同时指出定鼎街宽百步,即600尺,是定鼎门总宽的五倍多。 这哪是街道,简直是广场。当今大都市高楼耸立,车辆密集,也没这么宽阔的街道。因而定鼎街宽百步的说法,恐怕不可置信。若把天枢修建在定鼎街中间,即便街道的宽度能够受纳,但与定鼎门搭配不协调,会影响市容。在清代认为天枢在定鼎门内者,并非徐松一人,《全唐诗》的编纂者也持这一观点。《全唐诗》卷61收录了李峤那首诗,所加的按语用的是《大唐新语》的那段文字。清人为什么宁可相信私家著述的定鼎门内说,而不相信官修史书的端门外说呢?推测起来,大概有三个原因。其一,他们极有可能不相信天枢有正规史书所说的那么高大,能够安置在定鼎门内。其二,他们可能误读了《大唐新语》这则资料提到的一句诗。这则资料说:“开元初,诏毁天枢,发卒销烁,弥月不尽。洛阳尉李休烈赋诗以咏之,曰:‘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先有讹言云:‘一条线挽天枢。’言其不经久也。”如上所说,天街北起端门,南达定鼎门,全长七里。无论在端门旁还是在定鼎门内,都属于“天门街里”。因此,不能看到“天门街里”的说法,就以为销毁天枢必然在定鼎门内。其三,他们可能拘泥于李峤诗中“黄道”、“九门”的说法。李诗云:“何如万国会,颂(《大唐新语》作讽)德九门前?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黄道”即崔淙所说的“日道”,是太阳视运行轨道,太阳比喻皇帝,因而黄道也指皇帝经行的道路,不会特指某条街道。唐代曾将天津桥地段的洛河分作三股,分设三桥,天津桥居中,其北是黄道桥,命名依据的是天文学名词。因此,“灼灼临黄道”是说天枢立于洛河旁,在日色辉映下光彩闪射。皇城除端门外,还有左掖门、右掖门、宾耀门、丽景门、宣辉门,共有六门。外郭城除定鼎门外,还有长夏门、厚载门、上东门、建春门、永通门、安喜门、徽安门,共有八门。清人是否会把这两个数字同“颂德九门前”加以比较,选一个近是的说法?李诗说“九门”,只是用天子居处九门的典故代指皇宫。稍后,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说:“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既然“颂德九门前”,天枢总该离宫城近一些,在端门外最合适,远在定鼎门内,怎么能算得上“前”。

...>>

问题四:北斗星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分别对应的古名是什么? 先民们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斗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问题五:宇宙毛毛虫 天枢 阅读短文中的化蛹成蝶是什么意思 先作茧自缚,然后破茧化蝶.

就是说人想成长,就必须克制自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戒定慧.――由戒而定(化蛹),由定生慧(化蝶).

茧,就是人生所要面对的困难.或者说,是人们在一生中所遇见所要遭遇的困苦和磨难.有句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这里所出现的困难,都是我们在实现自己目标之前所要面对的困难.一步一步,非常艰辛.那么,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屈服于困难,一声碌碌无为且不说,还成为金钱和欲望的奴役.

蝶,应该就是我们的目标,理想.是一个隐晦的终点,当然,确切说,也不算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们通过努力克服之前的磨难,达到的一个高度.一览众山小,正式那个高度.

问题六:梦幻西游手游天枢星君怎么杀 建议组上方寸,不建议天阵速度不够,起手封住摇光或者天枢,集火点杀天玑,这时候注意天璇的横扫,奶妈最少要2个保证血量,避免减员。

击杀顺序:天玑→天璇→天枢(前3个优先级)→开X→天权→摇光→玉衡

封怪顺序:天璇→天枢→摇光(3回合无脑循环)

以上内容来自搞趣网肉肉

问题七:天枢星君的身份 身份:天庭上仙,不认识宋珧生仙契之线和南明下凡历劫(见其他人讲述)相关片段:衡文道:这个原由没什么好做机密的。据说天枢星和南明帝君初生出的时候,就互耀互映,牵连紧密。天枢星本是帝星,佑护凡间的皇气,南明帝君司凡间国运。两仙相辅相助,俨为一体。所以,传说,后来南明帝君与天枢星君之间便生出了仙契之线。。。。 身份:凡人,状元病殃子和宋珧青梅竹马粘着仙契之线替宋珧写情书追花魁天枢记得宋珧宋珧没有放杜宛铭在心上(宋珧回忆 见)相关片段:杜宛铭天天帮我写功课,我自然不会亏待他。我带他玩蛐蛐,抓蝈蝈,放风筝。猜子儿玩骰子去郊野的农田里偷麦子都有他的份儿,还送过他装蛐蛐的葫芦,装蝈蝈的笼子,老头子的门生送我的从江南带过来最新式的风筝。一起玩了后,觉得杜宛铭其实不错,挺仗义又和顺。有一回我带他去京郊的废宅里抓蛐蛐,连累他险些掉进口深井里,他脖子上的一块玉脱了绳子掉进井中咕咚一声没影了。我偷了我娘的一块宝贝玉赔给他。我娘得知玉被我拿了后倒没什么,我爹大怒,请了一根大棍子抽了我一顿,抽得我五六天都一瘸一拐的。我们一道在学塾里呆了五年。五年后我从学塾中出来,正是春风得意好冶游的时光。与学塾中结识的三五同道催马踏遍京城路,喝酒寻乐看看花娘。与杜宛铭却走得有些远了。他是身负厚望之人,在家关门读书,十六岁时被皇上御笔钦点,中了状元。赐四品官职,入翰林。我和旧同窗们同去贺他,他穿着翰林院的官服,态度还是谦谨又和顺。下棋我也总赢不了他。他身体不好,又时常睡不着,我有时就陪他下棋下到天亮。小院的围墙上爬满了花藤,春天时木香花开得十分繁华,有时候下了一夜棋,清晨出房门,木香花在晨雾中香气特别浓郁怡人。大夫说这香气能让杜宛铭胸闷好些。 身份:凡人,文弱书生被抄家失去天枢记忆因误杀李思明 对他愧疚宋珧换了三次身份找他他也不认得宋珧宋珧记得天枢天枢不记得宋珧(故事第四章至第五十二章 )相关片段:慕若言倚栏望着我,徐风中衣袂飞扬,恍若-- 恍若我初上九重天阕时,云霞烂漫淡然银辉中高高在上的天枢星君。此情此境何其风雅,慕若言凝目看我,神色恰如一盆清水,方才波澜微漾,渐渐平和如镜。天枢转世,果然还是和在天庭一样爱不动声色,端清高架子。心里闹着,脸上撑着,直把自己撑成个病秧子。如此过了数日,慕若言始终像一洼水,无波无澜。我曾见他将胸前的玉拿出来看过,只有看那块玉的时候,眼里才微有光彩。本仙君被他这一看,没好意思地干咳一声,打个哈哈,天枢星君在天庭一向甚有怜弱的心,做了凡人此爱好也未变。几千年,天枢星君却没有什么变化,就算如今转世成这个病秧秧的慕若言,本仙君眼前这张从容阖着双目的清秀睡颜,依然还是那个天枢。 身份:回复仙童之体但失去天枢记忆不记得宋珧受宋珧照顾宋珧记得天枢天枢不记得宋珧(故事第五十三章至第六十八章)相关片段:天枢轻声道:他们也问我叫什么,我说我叫天枢,但是没有姓,他们就说我也应该姓宋。 我揉了揉额角道:这个么,为了方便,我在那些凡人面前都自称是你们的爹,在凡间,子要从父姓。 衡文似懂非懂地眨眼。天枢欲止又言道:我和衡文下午与他们下棋,他们下不过,就拍桌子说再和我们下棋就给我们做儿子做孙子。在凡间,给人做儿子是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那你为什么...... 本仙君面不改色地道:哦,那是因为他们当你们和他们差不多大,在凡间,说给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人做儿子是件很丢脸的事情。我比你们大很多,这样就可以权且当做一下,不会在凡人面前暴露身......>>

问题八:北斗七星的北斗一,天枢 星座: 大熊座α(天枢,贪狼星)目录西名: DubheBayer letter: alpha Ursae Majoris视星等: 1.79等 绝对星等:0.2等位置 (epoch J2000.0):赤经: 11h 03m 43.70s赤纬: +61 45' 03.2高度: 54 12' 33 方位角: 048 49' 51U2000: Chart 24, Vol 1Transit: 04h 33m 11s距离: 124±2 光年光度: 181±7 x 太阳的光度

问题九: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主什么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其名称分别为为: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天枢)

●北斗第二 *** 巨门星君 (天璇)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天玑)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天权)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玉衡)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开阳)

●北斗第七揣关破军星君 (摇光)

主命星

《尚书纬》说:“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道书承此说,除继续论述其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外,着重强调其对个人生命的决定作用。

求拼音版老子《道德经》

ps:装一个金山词霸,里面可以自动查询噢

=======================

老子 道德经 全文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夫乐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生之徒,十有三;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奈何以惧之?若使民常畏,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也枯槁。

故坚强者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