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炎张天是什么意思-烟炎张天翻译
1.带烟和云的反义词成语
2.高中文言文中可以表示相同意思的词
3.找与"烟"字有关的成语或词.要求有颓废感。
4.带炎字的四字成语
5.关于三国故事《赤壁之战》
6.含有张字的成语
带烟和云的反义词成语
没有带烟和云的反义词成语,含烟的成语如下:
柳烟花雾 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蛮烟瘴雾 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
渺无人烟 一片渺茫,没有人烟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浩如烟海 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灰飞烟灭 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过眼烟云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荒无人烟 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蛮烟瘴雨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齐烟九点 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七窍生烟 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
人烟稠密 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如堕烟海 堕:落。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
烟云过眼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烟波浩渺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烟消火灭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烟波钓徒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烟消云散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霞痼疾 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烟不出火不进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一溜烟 形容跑得很快。
纸落云烟 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
乌烟瘴气 乌烟:黑烟;瘴气: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不食烟火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
扯纤拉烟 犹扯篷拉纤。
分烟析产 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谓分家。分割财产,各自过活。
分烟析生 见“分烟析产”。
过眼云烟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灰烟瘴气 喻污浊。
火灭烟消 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
狼烟大话 漫无边际的吹牛话。
露红烟绿 见“露红烟紫”。
露红烟紫 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落纸云烟 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七孔生烟 同“七窍生烟”。
千里无烟 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
枪烟炮雨 形容激烈的争战。
如堕烟雾 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
雾锁烟迷 谓为云雾所掩蔽。
烟断火绝 指人烟灭绝。
烟霏雾集 形容众多。
烟飞星散 形容离散。
烟霏雨散 形容众多。
烟花风月 指男女情爱之事。
烟聚波属 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烟蓑雨笠 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烟销灰灭 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烟消雾散 同“烟消云散”。
烟炎张天 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杳无人烟 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
一脉香烟 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有气无烟 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
雨愁烟恨 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
雨膏烟腻 谓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
雨井烟垣 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雨笠烟蓑 同“雨蓑烟笠”。
雨蓑烟笠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雨条烟叶 ①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
云飞烟灭 比喻消逝。
云烟过眼 比喻事物转眼即逝。
瘴雨蛮烟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
枪烟炮雨 形容激烈的争战。
人烟浩穰 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不食人间烟火 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
笔底烟花 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
高中文言文中可以表示相同意思的词
我,余,吾
.讽、谏、谤、说、讥
.去、往、赴
疾、病、忧、患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
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例如:(1)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打算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才(在铁框子里)密密地排上字模。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以前)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
2.表示判断语气的,相当于“是”或“本来是”。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国君的本来是公子扶苏。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竟”、“竟然”。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桃花源中人)问(渔人)如今是哪朝哪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二、用作代词“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宋王朝的军队北伐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祖时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找与"烟"字有关的成语或词.要求有颓废感。
烟焰迷漫
烟焰雾雨 烟斜雾横
烟涛微茫
烟消云散
烟
烟
yān
<名>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smoke]
火壮则烟微。——陆机《连珠》
烟炎之毁熸。——《后汉书·蔡邕传》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
烟焰迷漫。——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烟扑口鼻。——明·刘基《卖柑者言》
烟炎张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烟焰雾雨。——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烟火邻居(指紧邻);烟扛扛(形容烟雾腾腾的样子);烟爨(炊烟);烟蓬(小火轮客舱顶上的散座);烟祀(香烟与祭祀。引申为后代);烟尘(比喻战乱;借指参与战乱的部队);烟井(住户;人家);烟火(火警,火灾);烟焰(烟和火焰);夕烟(黄昏时的烟雾);风烟(随风吹散的烟);油烟;炊烟
烟状物;云气;雾气 [mist]
草树浮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注:“燥气也。”
烟埃朦郁。——《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土气也。”
烟涛微茫。——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之烟霞。
红烟蔽其左。——唐·李朝威《柳毅传》
荒烟蔓草。——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烟霞成癖(有游山玩水的癖好);烟雾尘天(乌烟瘴气;乱七八糟);烟霞帐(绘有山水图画的帐帘帏幕);烟缠(缠绵无力);烟锁(烟雾笼罩);烟娇(美女);烟塍(雾气弥漫田塍);烟蓑雨笠(蓑衣和斗笠);烟月(云雾笼罩的月亮)
专指鸦片 [opium]。如:烟册(吸食鸦片烟者的名册);烟犯(栽种、贩售和吸食鸦片烟的罪犯);烟民(旧时指吸食鸦片烟成瘾的老百姓;泛指吸烟者);烟匣(装鸦片膏的盒子);烟毒(吸鸦片烟对人的毒害);烟室(供吸食鸦片烟的房间);烟枪(吸鸦片用的工具)
烟
yān
<动>
由于烟的刺激使眼睛流泪或睁不开 [(of eyes)be irritated by smoke]。如:烟眼睛
通“堙(yīn)”。堵塞 [block up]
凡待烟冲云梯临之法,必应城以御之。——《墨子·杂守》
春秋行礼,以共烟祀。——汉《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
烟
菸
yān
<名>
烟草 [tobacco]
菸,草名,别名淡巴菰,一曰菸草。产自吕宋,明时始入中国。……采叶干之,切为细丝,可制各种之菸。……字俗借“烟”。——《中华大字典》
又如:烟窝(烟斗);烟萝(藤萝一类的植物);烟荷包(装烟丝用的小袋子)
另见yīn
烟霭
yān’ǎi
[mist and clouds] 云雾;云气
江那面的山峰,抹上蓝色的烟霭,显得十分美丽。——艾芜《野牛寨》
烟波
yānbō
[mist-covered waters] 烟雾笼罩的水面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烟草
yāncǎo
[tobacco plant] 一种高而直立的一年生南美洲的草本植物(Nitotiana tobacum),具有卵圆形倒披针形叶片和由管状白色粉红花组成的圆锥花序
烟尘
yānchén
[smoke]∶烟灰
[smoke and dust]∶烟雾和尘埃
[soot;dust]∶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旧时指战火
汉家烟尘在东北。——唐·高适《燕歌行》
九重城阙烟尘生。——唐·白居易《长恨歌》
[densely populated area]∶旧时指人烟稠密的地方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杜甫《为农》
烟囱
yāncōng
[chimney;funnel;smokestack;stovepipe] 建造在屋顶上的竖立构筑物,包括建造在屋内的排除烟、难闻的烟气或气体的一个或几个烟道;尤指其伸出屋顶的部分
烟袋
yāndài
[China tobacco pipe] 吸旱烟或水烟的用具,特指旱烟袋
烟袋杆儿
yāndàigǎnr
[(tobacco)pipe] 连接烟袋锅和烟袋嘴的中空的杆儿。也叫“烟杆儿”
烟袋锅,烟袋锅儿
yāndàiguō,yāndàiguōr
[ bowl of a long-stemmed pipe] 装在旱烟袋一端的碗状的东西,由金属制成。有时也借指旱烟袋。又称“烟袋锅子”
烟道
yāndào
[flue pipe] 烟囱内将火焰和烟送到外部空间去的孔道
烟灯
yāndēng
[lamp for roasting opium before smoking] 吸鸦片用来烧烟泡的灯
烟蒂
yāndì
[cigarette end] 纸烟吸到最后剩下的部分
烟斗
yāndǒu
[tobacco pipe] 一种吸烟用具,通常为一根管子,一端有斗,另一端是嘴子
烟贩子
yānfànzi
[pinhooker] 地方市场上的烟草小投机商
烟缸,烟缸儿
yāngāng,yāngāngr
[ash tray] 烟灰缸
烟膏
yāngāo
[prepared opium paste] 生鸦片熬成的膏
烟管
yānguǎn
[clausilium] 烟管螺科软体动物的棒状关闭器官
烟馆,烟馆儿
yānguǎn,yānguǎnr
[a shop selling opium and providing people with smoking set] 旧时贩卖鸦片并备有烟具供人吸食的处所
烟鬼
yānguǐ
[opium addict]∶吸鸦片成瘾的人
大烟鬼
[heavy smoker]∶抽烟过多的人
烟锅,烟锅儿
yānguō,yānguōr
[bowl pipe] 烟袋锅
烟海
yānhǎi
[be huge voluminous as a vast sea of fog]∶烟雾弥漫的大海——用于比喻。如:浩如烟海
[fog]∶思想的混乱、变化不定或模糊的状态。如:如堕烟海
烟盒,烟盒儿
yānhé,yānhér
[cigarette case] 装香烟的盒子
烟黑
yānhēi
[smoke black] 颜料碳黑的一种
烟花
yānhuā
[fireworks]∶即烟火(也叫焰火),一种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而供观赏的东西
[prostitutor]∶
我怕你迷恋烟花,堕你进取之志。——《元曲选》
烟花巷
yānhuāxiàng
[red-light district]妓院所在之地区
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红楼梦》
烟灰
yānhuī
[cigarette ash] 原指烟吸完后剩下的灰。现又可指像香烟灰那样的颜色
烟灰缸
yānhuīgāng
[ashtray] 吸烟时用来盛烟灰的器皿。也叫“烟缸”
烟火
yānhuǒ
[smoke and fire]∶火和烟
严禁烟火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白居易《卖炭翁》
[cooked food]∶熟食
不食人间烟火
[fireworks]∶烟花
教贲四叫花儿匠来,做几架烟火。——《》
[joss sticks and candles]∶祭祖时点的香火,借指后嗣
[beacon-fire]∶指烽火
烟碱
yānjiǎn
[nicotine] 俗称尼古丁。一种极毒的挥发性的弱碱性液体生物碱C10H14N,构成烟草的主要有效成分
烟景
yānjǐng
[clouds and mist-covered scene]∶云霭、烟雾缭绕的景色
峨嵋的烟景令人留连忘返
[beautiful scenery]∶美丽的景色
烟具
yānjù
[smoking paraphernalia;smoking set] 抽大烟用的一套物品
烟卷儿
yānjuǎnr
[cigarette] 香烟
烟岚
yānlán
[smoke mist] 山里蒸腾起来的雾气
小山村被笼罩在烟岚里
烟霾
yānmái
[smaze] 霾和烟的混合物,看起来类似烟雾,但湿度比较小
烟煤
yānméi
[bituminous coal] 一种在加热时产生大量沥青质挥发物的煤
烟幕
yānmù
[smoke screen]
烟雾幕
比喻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言语或行为
烟幕弹
yānmùdàn
[smoke shell] 能发出带色浓烟的装置
烟农
yānnóng
[tobacco farmer] 专门种植烟草者,以种植烟草为主的农民
烟癖
yānpǐ
[smoking as a favourite hobby] 吸烟的癖好
烟屁股
yānpìgu
[stump of a cigarette] [口]∶烟头
烟气
yānqì
[smoke]∶加热于湿气时常常产生的气
[fume]∶如从燃烧或蒸发的物体上发出的烟或气,通常是有气味的,有时是有毒的
[flue gas]∶即烟道气
烟气分析
[breath]∶蒸气、烟雾、水汽或其他发散物
烟枪
yānqiāng
[opium pipe] 吸鸦片用的长管,多用竹管做成
烟色
yānsè
[dark brown] 深棕色,类似于烤烟的颜色
烟色西装
烟尸
yānshī
[cigarette end] 香烟头
烟屎
yānshǐ
[yen-shee] 抽鸦片时残留在烟缸中的渣滓
烟丝
yānsī
[cut tobacco] 烟叶加工后切成的细丝
烟酸
yānsuān
[nicotinic acid;niacin] 一种结晶状酸C5H4NCOOH,这是维生素B属药物,常常以烟酰胺络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动物和植物部分(如血浆、肝脏、酵母、糠、荚)中,由氧化烟碱、喹啉或甲基乙基吡啶制得,在防治人的糙皮病及狗的黑舌头中有效
烟头,烟头儿
yāntóu,yāntóur
[cigarette end] 纸烟吸到最后剩下的部分
烟突
yāntū
[chinney;funnel;stove pipe] [书]∶烟囱
烟土
yāntǔ
[crude opium] 未经熬制的鸦片
烟雾
yānwù
[smoke;mist;vapour;smog] 烟、雾、云、气的泛称
山谷里烟雾缭绕
残生竟抱烟霞癖。——倪瓒《次韵郯九成见寄》
烟霞
yānxiá
[mist and clouds in the twilight] 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烟消云散
yānxiāo-yúnsàn
[disappear(vanish) like mist and smoke;turn to dust and ashes] 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他的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也说“云消雾散”
烟熏
yānxūn
[smoke]∶用燃烧含碳物质产生的烟气熏
烟熏蚊子
[fumigate]∶施用烟毒气于
用烟熏干尸体加以保存的部落
烟熏火燎
yānxūn-huǒliǎo
[smoked and terribly hot]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
嗓子烟熏火燎地难受
烟焰
yānyàn
[smoke and flame] 烟和火焰
烟焰涨天
烟叶
yānyè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栽培的烟草叶,用于制作香烟或嚼烟或作为鼻烟
烟瘾
yānyǐn
[craving for tobacco]∶吸烟的瘾
[craving for opium]∶吸鸦片烟的瘾
烟油
yānyóu
[tobacco tar] 烟草的焦油
烟油子
yānyóuzi
[tobacco tar] 烟袋或烟筒里的油垢
烟雨
yānyǔ
[misty rain] 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烟雨空ň。——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烟云
yānyún
[mist and clouds] 烟气和云
烟云缭绕
烟瘴
yānzhàng
[miasma] 瘴气
言不闻蛮景烟瘴,芦水蜈蚣巴蛇,乃蛮地毒物。——《三国志平话》
烟柱
yānzhù
[column of smoke] 直向上升的浓烟
烟子
yānzi
[soot] 熬油或生火时的烟上升附着在物体上聚成的黑色物质,可以做肥料,也可以制墨等
烟嘴
yānzuǐ
[cigarette holder] 抽烟时用以夹持香烟或雪茄烟的细小管状物品;旱烟管的口衔部分
烟
yān
ㄧㄢˉ
物质燃烧时所生的气体:冒~。硝~。~囱。~雾。~波。~火。~尘。荒无人~。
像烟的:~霞。~霭。~岚。~鬟。
烟气刺激使眼睛流泪或睁不开:~了眼睛。
一年生草本植物:~草。~叶。
烟草制成品:香~。卷~。纸~。~蒂。
指“鸦片”:大~。~灯。~枪。~馆。
郑码:UOJD,U:70DF,GBK:D1CC
笔画数:10,部首:火,笔顺编号:4334251341
带炎字的四字成语
1. 在四字成语中带有“炎”字都有什么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解释世态炎凉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
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赫赫炎炎形容势焰炽盛。
避凉附炎谓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
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附势趋炎谓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附炎趋热比喻趋附时贵权势。攀炎附热犹言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炎黄子孙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亦作“黄炎子孙”。炎凉世态炎:指亲热。
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
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烟炎张天烟火遮满天空。
炎:同焰。詹詹炎炎《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成玄英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后以“詹詹炎炎”形容喋喋不休之状。
趋炎附热 〖解释〗趋:奔走;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2. 有“炎”的成语或四个字里都带“火”字避凉附炎指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
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附势趋炎指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附炎趋热比喻趋附时贵权势。
赫赫炎炎形容势焰炽盛。
攀炎附热犹言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趋炎附热趋:奔走;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趋炎附势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趋炎奉势趋炎附势。
趋炎赶热犹言趋炎附势。
趋炎慕势祥见:趋炎附势
世事炎凉世事: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世态炎凉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炎黄子孙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炎凉世态炎:指亲热。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炎天暑月指炎热的夏天。
烟炎张天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詹詹炎炎形容喋喋不休之状。
3. 炎开头的四字成语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释: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出处:王朔《浮出海面》:“我和她对视一会儿,承认:‘那倒也是,炎黄子孙嘛。’”
示例:海内外的~都不会同意的。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华儿女
炎凉世态
拼音:yán liáng shì tài
解释:炎:指亲热。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出处:宋·王懋《野客丛书·炎凉世态》:“炎凉世态,自古而然。”
示例:那三夫人是个女流之辈,只晓得~,哪里管甚么大道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
近义词:世态炎凉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社会百态
炎天暑月
拼音:yán tiān shǔ yuè
解释:指炎热的夏天。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这八句诗题着炎天暑月,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藉避暑,尚兀自嫌热。”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夏天
4. 炎开头的四字成语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释: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亦作“黄炎子孙”。 出处:王朔《浮出海面》:“我和她对视一会儿,承认:‘那倒也是,炎黄子孙嘛。
’” 示例:海内外的~都不会同意的。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华儿女炎凉世态 拼音:yán liáng shì tài 解释:炎:指亲热。
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
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出处:宋·王懋《野客丛书·炎凉世态》:“炎凉世态,自古而然。”
示例:那三夫人是个女流之辈,只晓得~,哪里管甚么大道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 近义词:世态炎凉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社会百态炎天暑月 拼音:yán tiān shǔ yuè 解释:指炎热的夏天。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这八句诗题着炎天暑月,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藉避暑,尚兀自嫌热。”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夏天。
关于三国故事《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约160,000 约50,000
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 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前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刘备虽在长坂战败,但仍有一定实力,现在收拢的部队和关羽的水军精兵尚有万余人,刘琦的部队也不下万人,如果与东吴的军队联合作战,实力相当可观。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人,加之后方不稳,远征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只要善于利用曹军的这些弱点,联合抗曹,定能取胜。孙权因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即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约5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十月的一天,黄盖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易燃的枯草干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另备速度快的走轲,系于蒙冲、斗舰之后,以便纵火后官兵换乘撤离。时值东南风急,黄盖领战船扬帆直驶曹军水寨。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毫无戒备。联军战船接近曹营时,曹军戒备松懈,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孙刘联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联军迅疾追击。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脱,自还北方,留满宠驻当阳,曹仁<守江陵。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战后,曹操鉴于失败教训,大治水军,进控江淮。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荆州牧,作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点评:此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在此关键时刻,本应集中力量,彻底追歼刘备,然后再图东吴。而他却骄傲轻敌,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不习水战。曹操在进军之前虽然训练了一些水军,但战斗力不强;在进军中虽然又收降了荆州水军,但军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要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显然是舍长就短,结果为孙刘所乘,遭到失败。
孙刘联军在赤壁水战中,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为强敌所吓倒,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通过冷静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万大军压境,其势汹汹,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稳,部队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既看到刘备新败,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
二、联合抗曹,打击主要敌人。孙权和刘备虽有矛盾,但大敌当前,如果不联合起来,势必被各个击破;而联合起来,就相对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曹军创造了条件。
三、积极迎战,先机制敌。采取这一方针,是符合当时情势的。一则曹操轻取荆州,发展过快,兵力不集中,占领区不巩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稳而击之。二是乘战略要地樊口尚在刘备手中,曹军尚未达成水陆分进合击之际,迫曹军于江上水战,挫败其水军,使其难以顺江东下。三是曹操恃胜而骄,先给以迎头痛击,使曹军上下震惊,混乱被动。
四、以长击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对远来疲惫,不善水战而又麻痹轻敌的曹军,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敌混乱,迅速投入主力,实施有力的突击,击败曹军。赤壁一战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曹操失败,无力再向江南进军,孙权和刘备则乘胜发展势力,扩张地盘,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赤壁的位置
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
1.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2.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3. 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含有张字的成语
张三李四、
张灯结彩、
东张西望、
慌慌张张、
张冠李戴、
张皇失措、
一张一弛、
铺张扬厉、
改弦更张、
虚张声势、
大张旗鼓、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自作主张、
明目张胆、
张口结舌、
铺张浪费、
剑拔弩张、
张牙舞爪、
饭来张口、
金张许史、
张狂妄行、
不事声张、
拔刃张弩、
张袂成阴、
狞髯张目、
大肆铺张、
烟炎张天、
气焰嚣张、
火伞高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