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论语 里仁》翻译,全篇 的谢了

2.关于道理的谚语和诗句

3.论语~克己复礼

4.《论语 颜渊》渐修和顿悟

5.关于论语:颜渊曰:“请问其目?”中“请问其目”什么意思?

求《论语 里仁》翻译,全篇 的谢了

克己复礼的意思和道理-克己复礼原意

《论语》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思想深入浅出,覆盖面大,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以“仁”为基础,包含孝悌,交友,守仁等,下面我们逐一论之。

一、《论语》的伦理道德

“仁”是孔子人格理想的根本,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把“仁”看成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仁”,从而建构了仁学,仁学核心是爱人,主要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道理。

“仁”字从汉字构成来看,一人是“人”字,二人为“从”字,三个人则成“众”字;所谓“仁”,有二人便从产生的一种关系。因为,“仁”字是从人字旁加一个二字,两个人相处之道即为“仁”。《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字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即像爱自己一样体贴,爱护别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说要以周礼的标准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要人们从精神上做到自我控制,从视、听、言、动的感性经验上符合礼的规定,这种与“礼”相结合的“仁”带有伦理规范的意义。如果人的行为皆能符合与礼,这便是实现仁了,“仁者爱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从心理上把人的相爱感情发展为道德感情,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孝悌”、“忠恕”和爱有等差的道德行为。从这种仁与礼的统一可看出,孔子在讲到“仁者爱人”时,总是贯穿着“礼”。

孔子爱人的道德感情是有等差的,对自己的父母要讲孝,对君主要忠,对贵族身份的大夫、士要讲友,与人交要守信。

(一)孝悌。孝指善事父母,即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悌指善事兄长,即弟弟对兄长的爱敬之心。

第一,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专心致力与更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会生出来,在家与社会之上,作到孝顺父母,外出尊敬兄长。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在国家上,君子有厚道,百姓也按仁道生活,如“君子笃与亲,则兴与仁”(《论语·泰伯》。

第二,孝悌不仅是尽赡养义务,而且有爱敬之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而不仅仅是供给衣食或帮助干点体力活就行了。再说,子女对父母应该关切。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的年龄,不可不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他们年高而担心。而且,不远游,以尽养亲,事亲之责;不得已而远游,也该有一定的去处,以免双亲挂念。另外,他还认为,从父母赋予自己血缘关系和养育之恩上升到孝道的“三年之丧”不是礼仪形式,而是从道德感情上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才是“仁’(《阳货》)。

第三,孝悌是继承遗志和恪守遗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第四,孝悌是按礼节来做。孔子认为孝不能违背礼节。说:“生,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非常重视对于孝的礼节,也有政治的考虑,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办理丧事,追远指办理祭事。这些事办理的好,对于收拾人心,维系社会,关系极大。

(二)友仁。孔子对于交友原则,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因为它不是政治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而是近与一般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居是邦也,事起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论语·季氏》)。“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语·公冶长》)。这是说,应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如果整天和小人混在一起,说得话却没有一句合乎道理的正经话,只喜欢耍小聪明,是孔子所反对的,即“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卫灵公》)交友要没看对象,更重要的是严与律己,虚心谨慎,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与自我为中心,以是否与自己有利为出发点,去品评和要求别人的高低长短的态度,显然不是一个思想路数。但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无友不如己者”(《学而》)。

(三)守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之一,其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忠信”,“谨而信”,“敬事而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行得通。所以,把“朋友信之”作为自己的志向之一。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信又是立国的根本,孔子说:“能行五者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恭,宽,信,敏,蕙)就包括信,因为“信则人任焉”(《阳货》)。

关于守信的问题,孔子在评价管仲时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惊也”(《论语·宪问》),“言必信,行必果,惊惊然小人哉!”(《子路》)这意思是说,难道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拘泥与小节,小信吗?说出的话一定兑现,做事情一定果断,不问是非曲直,意味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做人行事的原则。

二、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拜金主义流行,一些人见钱眼开,斤斤计较与蝇头小利,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泯灭良心,把金钱利禄视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什么理想,道德,精神追求,全被他们抛在脑后。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欺诈哄骗,偷盗扒窃,贪赃枉法,侵吞国家财产,贩毒,凶杀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有些人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崩溃了,道德意识淡薄了,整个社会未能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甚至连起码的道德评判也出现了危机。因此,现代人们都需要重新唤起道德追求,抵制物欲的侵袭,高扬道德理性,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拒腐防蚀的自觉性。而《论语》对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勤奋,诚实,节俭,相助相生的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慎独,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尊重别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尽管在西方影响下的限度进程开始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但在我们国家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而且特别重视礼节和道德观念。这表现在非常重视家庭人际关系,且强调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例如:子女对父母履行孝顺义务大概有三种:第一,每个男人有义务养育孩子,传宗接代,以报答双亲养育他而经历的千辛万苦。第二,供养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尽天伦之乐。第三,必须遵守祭祀祖先的礼仪。孝顺父母不局限与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须坚持一辈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传统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种宗教活动,而是对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续。这样,孝成了现代人个人修养的根本。论语思想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内脏精神力量和独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可成为为国家献身的爱国者,也可以恢复逐渐丧失的人性。另外,有关“恕”的思想,成为当代圆满处理“你”和“我”关系的伦理。“礼”起到了确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说,保持社会的有序状态,关键就在于能否很好的处理这两种关系中的关系:一是通过礼的制约来实现。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和宽让解决,这意思是,天下和平来自人际关系的和谐。

看来,《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仍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强大精神之柱,自古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信之!

关于道理的谚语和诗句

1.有关做人道理的谚语,关于讲述做人的道理的谚语有哪些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出自《论语.颜渊》

意思: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文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出自:出自《楚辞·卜居》

意思: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原文: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

白话文释义: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

甘戊回答说:“不对,你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能过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野猫;

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

意思: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

原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白话文释义:百川从东奔流到海,什么时可以向西流回去?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用了。

4、吃一堑,长一智。

出自:王阳明《与薛尚谦书》

意思: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原文:“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白话文释义: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这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5、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出自:韩愈·《进学解》

意思: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白话文释义: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2.有关做人道理的谚语 3句

俗语:人之初,口多多,知少少,扮代表

牙斩斩,得惨,声大大,没货卖

有早知,没乞儿,担凳仔,霸头位

有得震,没得训,侧侧膊,唔多觉

笑骑骑,放毒蛇,眼大大,易学坏

眼湿湿,扮忧郁,搞搞震,没帮衬

博大雾,唔使做,有姿势,没实际

百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3.有那些关于哲理的古诗词和名言啊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

4.关于道理的名言

答:关于道理的名言

1、理能服傲。

2、宁输拳头不输理。

3、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4、人横前道理,马横有缰绳。

5、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

6、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7、三人抬不过个“理”字。

8、天下惟理可服人。

9、天下之事,理胜力为常,力胜理为变。

10、田坎服水,道理服人。

11、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12、无理不能服。

13、想要凭权力和怒火确立其主张的人,却发现他的理由非常虚弱。

14、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15、一切暴力都可以不经斗争使对方屈服,却不能使对方顺从。

16、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17、以理服人心服,以力服人身服。

18、暴力决不能摧毁正义。

19、有斧砍树,有理说服人。

20、有理不怕势来压。

论语~克己复礼

孔子对礼是高度重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从建设理想社会的角度,孔子提出礼的层次性规范化理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代表国家行政人员及研究学问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规范性行为是义:忠于职守,清廉为政,学问泽人。他们的义,在于谋取社会民生之大义和大利。小人,从事社会生产劳动阶层的人员,他们立足本职去谋利,实质为社会增添财富。国家富足,民生康裕,直接动力源是小人利。在一定规范条件下的小人利,也是社会民生的大义和大利。提出礼的层次规范化理论,在文化史上孔子是第一人,理论上的应用、社会实践的历史沿流,已成儒学不易之义理,直至现今,仍然有存在之光辉。礼的层次规范化原理只会出现在孔子及儒学的理论中,决不会出现在老庄的道家体系中,也不会出现在佛教体系里,世界观体系及精神境觉决定其思想体系的优劣。<

《论语 颜渊》渐修和顿悟

顿悟是苦思冥想得不到结果,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或者某一件事,触发了人的灵感,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文学上称之谓灵感,佛学上称之谓开悟,就像苹果砸到了牛顿头上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发明浮力原理那样,量变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了质变。顿悟不会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练习、试验、研究,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

这一段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克己复礼为仁”。 克就是克,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克己”就是通过思想斗争,达到心理的净化。“复礼”就是恢复到礼的境界,礼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达到那个礼的境界才叫做仁。

孔子继续解释说,假使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的境界,就“天下归仁焉”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因此,仁的境界在于自己,要身体力行,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老师传的。

关于仁,在论语上半部的“里仁”篇中,孔子就讲了很多,比如“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等等,这些话只是讲仁的体、仁的用、仁的现象,仁的思想,仁的待人处世,没有讲到仁的本质。所以最勤奋的弟子颜渊要问孔子,如何用一句话定义“仁”,孔子给仁下了简洁的定义,那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颜回听了这个定义,觉得还是太高大上了,于是他继续问。

颜回说,仁的道理很深,能否给个引子给我们入手,也许可以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因此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地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这下子颜回彻底懂了,他说:我虽然很笨,不大灵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熏陶内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达到仁的境界很难,相当于是顿悟的境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渐修,那就是借助外力来熏陶内心,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身体,从日常生活中以仁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向仁的境界靠拢。

冉雍,字仲弓,他是孔子表扬可以南面,具有帝王之才的弟子,他向老师问仁。孔子说: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要像对待贵宾一样,对所有人都要恭敬,礼貌,不能看轻任何一个人。为老百姓做事,要像承担大祭那样庄重和肃穆,以诚敬的态度来管理人民,这就是仁道。

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在邦国和他人没有怨恨心,没有什么遗憾的事,在家里也做到心中无怨。这两条是很难做到的,不仅要家庭和睦,还要社会和谐,做到于己于人都无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冉雍听了以后说,我虽然没有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会朝这方面努力。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仁,孔子的答复又不同了。他说:有仁道的人,在讲话的时候,不随便说话。这个“讱”就是忍。司马牛说:讲话慢一点,不随便放言高论,这样就叫做仁吗?这个很容易嘛!孔子说,你不要看得容易,真做起来很难,你能不高谈阔论吗?司马牛再问怎样才够得上作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觉得这个也很容易,他疑惑地问:只要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孔子知道他弄错了,告诉他不忧不惧是不容易的,要随时反省自己,内心没有欠缺的地方,没有遗憾的地方,心里非常安详,才能够无忧无惧。

三个人问仁,孔子回答都不一样,告诉最优秀弟子颜回是“仁”的哲学定义“克己复礼”,和行动指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仁的最高层次。回答冉雍的是“仁”的用途,用于人际关系,待人如待贵宾;用于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是达到家人和睦,社会和谐。这是仁的第二层次。对官场人物司马牛,按照他喜欢放言高论的特点,告诉他,仁就是慢慢说话,或者不说话,要说也说实在话。这是仁的最低层次,从日常的说话做起。

所以综合来说,仁就是修行,从说话开始,然后用于待人处事,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仁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仁的要求进行自身修养,达到悟道的境界。

关于论语:颜渊曰:“请问其目?”中“请问其目”什么意思?

以我的学问是万万解释不了这个问题的,但是我可以推荐你参考南怀瑾老先生对此作出的解释,具体请参考下面他的语录: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说,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总要拿一个章法,一个引子给我们入手,或者可以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刚才报告的催眠术、瑜伽术,也是走的这个路线,佛家的打坐入定也是这个道理。这是实际的修养功夫的一种方法。

在理论上则很难说了,“非礼勿视”,哪一种是非礼的,不要去看呢?男人看见女人穿了一件衣服很好看,多看一眼,如果老古董的先生们,或者一板一眼的理学家,认为这个不成,非礼勿视!这就很难讲了。只是看看这件衣服的新奇,并没有别的意思,怎么是非礼呢?一定说这一看是非礼,那一看是合礼的,那就很难讲了,那天下事情没有一样可看的,首先电视不能看,有些短裙子裸背露胸上场的,选美的,都不可以看了。“非礼勿听”,现在打开电视机、收音机播出来的那些歌曲,很多是“非礼的”,我们只好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了。所以讲理论实在很难讲。

但事实上我们要了解,根据《论语》,孔子的说法,并没有后世那样的解释,这样非礼,那样非礼。这里是方法,等于刚才讲的练催眠术,训练眼光的定,当然要非礼勿视,除了看一点亮光以外,什么都不能动。颜回听了这四个方法就说,这我就懂了。换句话说,“克己复礼”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难的,退而求其次,用这种方法困住自己,训练自己不敢乱动,先端肃起来。颜回说,我虽然很笨,不大灵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内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

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上面这一段是讲“仁”学。孔子的道统中心是建立一个“仁”。在这一节书里分成两半。“克己复礼”是讲真正的修养功夫,达到“仁”之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等于孔子讲“克己复礼”的道理;发出来的外用在“亲民”;最高的境界在“止于至善”,是原则。一下子“明德”明不了,所以要做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来得到什么呢?得到的就是“明德”。所以《大学》里的修养功

夫,和这里有相同之处。下面接着下来,就讲仁的用了。如果我们拿曾子的《大学》来比方着讲,等于上面这一节讲“明德”,下面就要讲“亲民”、“至善”的境界 了,也就是要讲起用的道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家还记得孔子弟子冉雍,孔子认为他有帝王之器,在学生当中可以当大领袖的人物。他来回仁,孔子告诉他的仁,就是由内心修养的道,发挥到外面作人做事的用,尤其是在政治领导原则下的“待人”之用。他告诉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这在仁的修养就很难了。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处仁的道理:对任何一个人要恭敬,有礼貌,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像看到贵宾, 很有礼貌,很诚恳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尤其作为一个***,更应该如此,这是***的学问。当一个小小干部,马马虎虎还不要紧,当主管的则对任何一个人,即使对下面也应如此,非常尊重人家,这是很重要的修养。

为什么说这是作人处事的外用?在《大学》《中庸》里,却不是教我们“出门如见大宾”,而是教我们“慎其独也”。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有一个对象,自己都要庄重。这就是内在的修养合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理。而现在教冉雍的是外用,所以第一句话“出门如见大宾”着重于待人处世的态度修养。

其次,是讲做事的责任感。“使民如承大祭”。这个“民”就是群众。现代而言,是指对于一般老百姓,对群众社会的领导,为大家做事的时候,要负起责任,担负这个责任的态度,要“如承大祭”一般。古代对于祭祀是很慎重的事情。好比现代一个宗教徒到了教堂,心情就完全不同。对上帝、对祖先,那种心情多么庄重!多么肃穆!去拜菩萨、拜祖宗上香的时候,自然心里就诚敬。对于大众的事情,以这种心情,这种精神来处理。这就是仁道。

第三点则讲到居心、行事的大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也替人家想想。我们普通一般人,大概都是这样:自己不愿意的,都推给人家,这是普通人的心理,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大错。不过假使我们要行“仁”道,扩充于为政之间,处人处事之际,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怎样使得人、事至于平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面两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就更难了,这两句是结论。这个“怨”字包括两点: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这是人生哲学。我们每个人,自己心中都有好多的怨,即使对别人没有怨,也会怨自己的命真不好,碰到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这是对自己的怨。第二,人与人之间相处,同事之间相处,长官与部下之间相处,彼此之间无怨恨心,没有什么遗憾的事,这个非常难。在原则上要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做的,也应替部下设想,在他也是不愿意做的。譬

如一个任务交下去,要告诉他,这是很痛苦的,要抱牺牲精神的,你愿意不愿意?这是在行政之间。当然,领导部队作战时,那情形又不同,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做到了于己于人都无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冉雍听了以后说,我虽然没有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会朝这方面努力。 说到这里,我们看到这位《论语》的编辑实在了不起,所以我说它始终是一贯的。它第一段讲内在的修养,形而上的“克己复礼”,教诲的对象,是得孔门道统真传的颜渊。讲到外用的对象,则是孔子认为帝王之才的冉雍。下面这段是谈对于“仁”道的一般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