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恻隐之心指什么?

2.恻隐之心什么意思

3.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

4.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出自于哪里啊?

成语:恻隐之心指什么?

恻隐之心的恻什么意思-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指: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词目:恻隐之心

发音:cè yǐn zhī xīn

恻隐之心[1] :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示例: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近义词:悲天悯人,慈悲为怀,怜悯之心

反义词:铁石心肠,落井下石,幸灾乐祸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拼音:cè yǐn zhī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上》。[1]?

恻隐之心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恻隐之心”。[1]?

成语故事

编辑播报

有一次,告子和孟子进行辩论,告子先提出他的看法:“人性,好比急流的水,水路的决口在东面就往东流,决口在西面就往西流。人性不能分善或恶,正像水在流向决口之前不能分东西一样。”[2]?

孟子立刻驳斥告子说:“是的,水的确不能分东或西,但难道不能分清它的本性是向上流或者向下流吗?水总是向下流的。人性也是这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正如水没有不向下流一样。但是,水可以用拍击、遏阻的办法使它从平地流向高山,人性也可以用外力使它成为不善。”[2]?

告子又说:“人性的善或不善,都是由外界影响决定的。周朝的文王、武王是仁德的君主,百姓就向善了,到周朝的后代幽王、厉王,是暴虐无道的君主,百姓就跟着了。”[2]?

孟子回答道:“从你说的例子来看,也仍然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的。百姓跟着君主而变得,这不能说是他们的本性不善。请想一想,‘恻隐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恶之心’,也都是人人都有的。还有,看到值得尊重的事而生的‘恭敬之心’,看到某件事情而作出判断的‘是非之心’,更是人所共有的。这些,正是人性本善的证明。”[2]?

告子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孟子又补充说:“但是,人的善良本性是存在于内心的,必须有意识地去探索它、发展它,才能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放弃它,那就会失掉或被埋没。”孟子和告子的辩论最终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却已经作为名言流传下来了。

请点击输入描述(最多18字)

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

拼音:

cè yǐn zhī xīn

解释: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出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例句: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出自于哪里啊?

意思是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白话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