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2.《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读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明白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对于这句话,有的人认为是老子在阐述“明哲保身”的观点,认为是他“消极”思想的一个铁证。

一、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二、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货:财富。得:指得到名利。甚爱:过分地爱名利。

厚亡:致惨重的损失。殆:危害。

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

所以要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才能长久。

本章老子告诉人们要学会知足,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不带去的,不值得过分珍惜,与这些相比,生命本身无疑要重要,珍贵得多。

开篇,老子就问了三个问题,名声和生命你选哪个?生命和财富你选哪个?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你选哪个?毫无疑问,大家都是选生命吧,显然生命是最重要的。可是人们往往都是“人为财鸟为食亡”,如此浅显的道理却有太多人看得不透彻。

人明明知道生命最重要,但还是整天追逐名利,忽视可能存在的危险,忘记了孰重孰轻。因此老子提醒人们,过分地追求名利就要付出重大损耗,过分集聚财富,必定要付出巨大的损失。因此理智的做法是知足常乐,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这个观点,老子之前就提到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人生来就有欲望,这很正常,但不可以欲望过剩,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有的人,最后侥幸名利双收,但拼了一身的毛病,最后赚来的钱都交了医院,受着病痛的折磨和煎熬,这不是自己折磨自己吗?更有甚者,因此失去了生命。

如果给他们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他们都愿意放弃名利,选择自己的生命,可惜生命不会有第二次,世上也没有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