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约礼慎思笃行,博文约礼慎思笃行是哪个学校的校训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25 0
  1. “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是什么意思?
  2. 博文约礼的解释
  3. 余映潮:我发现的作文“五笔”技法
  4. 夹菜文言文
  5. 200分收集各大名校的校训!!!

伏牛峰峦在望 赵河波涛连江

美丽的社旗一高 哺育我们成长

步云岭上折金桂 文曲水泮***芹忙

博文约礼慎思笃行,博文约礼慎思笃行是哪个学校的校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凌云览胜 翰墨飘香

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德馨园边逸兴飞 青春的沃土洒满阳光 皇皇赊店古镇 百年学府名扬

光荣的社旗一高 放飞我们的希望

和而不同群英起 固本望岳铸栋梁

博文约礼 见贤思齐

明辨笃行 奋发向上

千锤百炼成大器 历史的重任我们担当

“伏牛峰峦在望,赵河波涛连江”

歌词开头***用传统的比兴手法,点出社旗一高所在的地理位置,背依着伏牛山峦,坐拥的赵河,连着长江。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同时还会蕴含着山高水永的意味,意在歌唱学校薪火相传,历久不衰,永远年青。

“美丽的社旗一高,哺育我们成长”

明白如话的歌词,道出了对学校的赞美,表达了对母校养育之恩的感戴。

“步云岭上折金桂,文曲水泮***芹忙”

这是一幅劳作的画面,但意味深长。步云岭是学校西北角的***山,文曲水是一条贯穿学校南北的人工河,两处校园景观是象征学校的符号,而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则是才气旺盛的莘莘学子。这些学生才智非凡,出类拔萃,歌词运用两个典故暗示了这一点。“折桂”语出《晋书·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玉片。”后来人们把折桂比喻成科举及第。

“泮”,之所以以用“三点水旁”而不用“田字旁”,其源在于《诗经·鲁颂·泮水》。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思乐泮水,薄***其芹。”泮水就是泮宫之水,泮宫就是学府。芹,就是水中的芹藻,比喻有才学的人。而***芹人就是读书人。古人把考中秀才入学宫称为“入泮”或“***芹”。用这两个典故,意在告诉人们:在社旗一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将来都会金榜题名。考上自己理想的高等院校。

“凌云览胜翰墨飘香”

凌云路是星光体育场边的南北向大道,览胜桥是文曲水之上飞架的汉白玉桥,两处景观组合,自西向东展示学校面貌,且有居高临下、俯瞰全景的意思,给人以美感。翰墨飘香,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代称。上二句由表及里地赞美学校。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行健楼西边有往届毕业回馈给母校的巨石,上刻“春风化雨”四字,表达了对母校恩师的感激之情,也写出了母校对学子的教育如东风催笋成竹,似春雨润花著果,使学生在学校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像桃花李花一样竞相开放,散发出扑鼻的芳香。

“德馨园边逸兴飞”

“德馨园”和“逸兴园”,分别是中心广场西北,东北的两个大花园,是师生课余悠闲散步的去处,德馨,品德高尚,散发芳香;逸兴,飘逸的兴致。园名本身就标明了一高人的精神风貌。

“青春的沃土洒满阳光”。

此句收束第一段,总说学校如同肥美的土地,滋养着青春的力量。而洒满阳光,不单是我们的生活幸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充满活力且有无穷的支撑力量——阳光。

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学校的环境之美,侧重于表层的画面描绘,歌词的第二段则着力挖掘学校的内涵。

“皇皇赊店古镇,百年学府名扬”。

赊镇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成为中原名镇,到明清两朝更是全国有名的九省通衢,而社旗一高早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在私塾颓废学堂兴起的新潮中光荣诞生,当时的中学学堂可谓少之又少,而社旗一高的前身私立宛东初级中学在宛东大地树起一帜,在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两句写出了学校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悠久的文化根源,写出了学校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给人一种丰厚持重的感觉。

“光荣的社旗一高,放飞我们的希望”。

社旗一高自创办以来,多次创写教育史上的辉煌。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学校就在全省弛名,使社旗成了省状元之乡,五十年代一直稳居南阳县中学教育之首。八十年代曾一次考上两个清华生,三个北大生,一个外二生。进入新世纪,学校曾创出五年四清华,三年两状元的优异成绩,所有这些,可谓“光荣”。为学生筑建了实现远大理想的高台,放飞学子的希望。

“和而不同群英起,固本望岳铸栋梁”。

博文约礼,见贤思齐。

明辨笃行,奋发向上。

这几句是学校的内核。“和而不同”是校风;“固本望岳”是校训;“见贤思齐”是学风。“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它道出了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关系。作为校风就是要形成在和谐的气氛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风气。正因为此,师生才不拘一格,各领***,当然也就群英蜂起了。

“固本望岳”作为校训,就是要求所有一高人固守根本、志存高远

博文约礼,语出《论语·雍也》,意为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讲求智育与德育并重,做到德才兼备。

见贤思齐,论出《论语·里仁》,意为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

“明辨笃行”是《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层次或递进的几个阶段中的两个,其实也包括其他三个内容。

在学校教育思想的正确引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必然结出丰硕的成果——“千锤百炼成大器”。“大器”就是非常重要的有用人才。而担当历史重任则是我们的学习目的,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校训

校训:固本望岳

校风:和而不同

学风:见贤思齐,深思慎取,融会贯通

教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校徽:

“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是什么意思?

相信大家都见过“笃行”这个词,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个词,那么大家知道“笃行”的意思吗?用它如何进行 造句 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笃行的意思是什么_用笃行怎么造句,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笃行的意思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英文解释

sincere beh***iour;sincerely carry out ;

[sincere beh***iour]∶品行纯厚

[sincerely carry out]∶切实地实行

详细解释

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明 李贤 《答耿中丞书》:“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皆如公耳。”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中华民国 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

行为淳厚,纯正踏实。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 之策士也。”《南史·文学传·岑之敬》:“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 清 戴名世 《刘退庵先生稿序》:“ 淮 上 刘退菴 先生,今之笃行君子也。” 章炳麟 《<革命军>序》:“乃如 罗 、 彭 、 邵 、 刘 之伦,皆笃行有道士也。”

出处

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

笃行的原文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用笃行造句

1.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

2. 他指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力学笃行强本领。

3.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学者,慎思笃行问道;为艺者,敏悟游心抒怀。

4.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介绍郑国锠院士生平时说,郑国锠先生博学审问、慎思笃行,其治学精神与学术品格深得学界的敬仰与爱戴。

5. 古人歃血订盟,发愿明誓,必要坚守笃行,背弃者往往道义尽失。

6. 在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的日子里,陆羽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

7. 其实德国人总会有一种慎思笃行、不苟言笑的性格特质。

8. 有大学将“慎思笃行”作为校训,意在训诫师生:谨慎思考,行为果敢。

9. 出坡是劳动在佛教中的专门术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僧人的信念,丛林出坡,自百丈禅师以来,被列为每日必修行之功课,力学笃行,代代相传不息。

10. 作为一个领袖,任正非坚持自我批判、慎思笃行。

11. 实际上,遵守纪律是一种修养好、素质高的表现,我们应该笃行不倦。

12. 拉夫罗夫表示,“单极世界秩序会引起湍流,面对这一复杂环境,俄联邦外交应力求慎思笃行,坚决捍卫其正当利益,但不寻求与无论任何人的任何对抗”。

13. “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要求学生志存高远,报效祖国。

14. 慎思笃行,在他的运筹帷幄中,他们赢得现在,也赢得了未来!凌晨三点,中交三公局一公司开发部副经理赵松柏被宾馆床头的电话叫醒了。

15. 位在马公市“笃行十村”的“潘安邦纪念馆”,是大陆客来澎必去景点之一,现在却惊传被搞破坏,刻上“双福全体员工到此一游”,好杀风景。

16. 据明史记载,“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

17. 如今的海慧中学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笃行“志远行近、博文约礼”的校训,向着创建全国绿色学校这个更远的目标扬帆启航。

18. 记者注意到,在“论语”的小风筝上,写着“见贤思齐”、“慎思笃行”等小 故事 ,每个故事都不一样,非常有趣。

19. 监察综合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牟震华说,“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纪检监察工作中去,精勤进取,笃行不倦。

20. 这说白了还是一个笃行不倦、学而不厌的问题,所谓笃行不倦,就是要有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我跟你奉陪到死’的精神。

21. 齐鲁 文化 有包容互鉴、慎思笃行的科学精神。

22. 而具体到“十大培养目标”,即为通情达理、文明有礼、感恩孝顺、健康自信、慎思笃行、坚持原则、终身好学、探究创新、诚信合作、理想责任。

23. 关键之年,必有关键之举;慎思笃行,方能瞻高致远。

24. 抓住关键,综合治理,控烟才能起到显著效果,不妨慎思笃行。

25. 尊老爱幼,恤孤念寡,扶危济困,富而不骄,自古以来就有贤者以此相号召,更有智者以此相标榜,当然也有善者以此去笃行。

26. 而今而后,数载之间,将同栖于东大檐宇之下,提携负担,是谓相互之间矣,必笃行之。

27. 慎言笃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必须,更是为了避免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为操作、利用,在有意无意间成了逃避、粉饰严峻现实的工具,沦落为逢君之恶的***。

28. 据此,格拉汉姆回应称,“总统力图慎思笃行,结果却变成了优柔寡断,力图深思熟虑,结果却变成了软弱无能”。

29. 当前,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总有一些“害群之马”,他们不在做实际工作上慎思笃行,却在酒局饭局中前赴后继。

30. 因我心中始终惧怕自己会重蹈覆辙,惧怕再怎生规行矩步、谨慎笃行,到头来终是另一场浩劫。

笃行相关 文章 :

★ 笃行的意思是什么

★ 笃定的意思是什么

★ 成语春暖花开的词义是什么

★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什么

★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意义是什么

★ 孔子名言及意思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出处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分析(2)

★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什么如何造句

琴瑟和鸣的典故简介成语故事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博文约礼的解释

1,句意:文王为何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一样?

2,出处:《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王阳明

3,全文:

〔1〕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2〕问立志。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3〕日间工夫觉纷扰,则***。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6〕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7〕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日,“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8〕“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9〕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问上达工夫。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11〕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1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13〕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14〕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15〕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16〕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果”?

〔17〕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18〕“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9〕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20〕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21〕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22〕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23〕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24〕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曰:“然”。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25〕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26〕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27〕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28〕澄问学庸同异。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29〕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诗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30〕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31〕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32〕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33〕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34〕澄问操存舍亡章。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35〕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人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36〕蓍固是易。龟亦是易。

〔37〕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38〕问:“孟于言‘执中无权犹执一’”。先生曰:“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39〕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40〕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41〕问:“文中子是如何人”?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早死”。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曰:“续经亦未可尽非”。请问。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42〕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43〕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44〕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看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45〕问:“哭则不歌”。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4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47〕问律吕新书,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冬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48〕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49 〕问道之精粗。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贝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50〕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力,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51〕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己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52〕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外求始得”。

〔53〕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茍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54〕“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55〕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56〕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51〕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58〕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59〕问志至气次。先生日,“‘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60〕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先生日,“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61〕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先生日,“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入时时刻刻求末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62〕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先生曰:“在一时之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曰:“何者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曰:“天理何以谓之中”?曰:“无所偏倚”。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63〕问:“‘颜子没而圣学亡’。此语不能无疑”。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看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

〔65〕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66〕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67〕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68〕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69〕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78〕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

〔71〕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曰:“然”。

〔72〕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73〕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74〕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75〕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76〕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77〕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78〕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而定则不扰,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先生曰:“大略亦是”。

〔79〕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88〕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id="id3">余映潮:我发现的作文“五笔”技法

博文约礼的解释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 约束 。语本 《论语·雍也》 :“ 子 曰:‘ 君子 博学 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明 归有光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 孔 之教曰,博文约礼,精以 归一 ,义以全礼,博以致约,千圣相传之秘,其在兹乎!”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 :“共学适道,既洗於昏蒙;博文约礼,讵穷于钻仰也?”

词语分解

博文的解释 .《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后以“ 博文 ”指通晓古代文献。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诸经通议,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 约礼的解释 .用礼约束自己。语本《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 清 恽敬 《读<孟子>二》:“ 孔子 之教,曰博文,曰约礼,曰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 之、 明辨 之、笃行之。”.简化礼制。《资治通鉴·汉安

夹菜文言文

轻点一笔——概说***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简叙一笔——略写***

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中学生作文训练,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思维训练和写作技法训练。此二者相辅相成,是科学而扎实地进行作文训练的良方;而最能表现思维规律与示例写作技法的,就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范文”,特别是名家的精美短文。

2007年,我在河南《中学生阅读》上开设了《读课文学作文》专栏,第一篇文章介绍的就是莫怀戚先生的精典散文《散步》。

我在文章中进行了这样的阐释: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作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轻点一笔”。其作用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显现一个生活的画面。)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这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进行一下补说、解释、可以说是“交代一笔”,或“解说一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两段离开***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做“穿插一笔”。)?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一段回到故事的主线上来,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的“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两段笔锋一转,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做“详写一笔”。)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段,既抒***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做“深化一笔”。)

所以,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文章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的启迪:?

轻点一笔——概说***

交代一笔——解释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

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这就是记叙文的一种规范的表达形式,如果再简化一下,可以暂时不要求学生实践其中的“穿插一笔”,于是下面的“五笔”就是一种极能表现记叙文表达规律的美妙笔法:

轻点一笔——概说***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简叙一笔——略写***

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五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五段”。

“五笔”的说法,也可以有内容相近的不同表述,如“交代一笔”,就可以说成“解说一笔”等。

为了证明这种“笔法”在写作中的有效性,我将“记叙文的‘五笔’技法训练”设计成作文教学方案,组合多篇“五笔”美文,进行了反复的教学尝试,其中不乏中考作文的技法指导,都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

“五笔”技法的魅力,其关键是表现出人们在写作中的共同思维规律,因此行文自然流畅、详略有致、结构完美。这最为美妙的地方就是“规律”。有了规律,就有了规矩,有了形态,有了技巧,就有了训练的效率。

“五笔”技法的魅力,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它往往并不是“五段”。正是因为往往不是“五段”,所以运用“五笔”思维的文章,其外在的形态可以千姿百态,而内在的骨架却是大体相近;这就从另外的角度表现出了“思维规律”的美妙。

在经典的散文作品中:

朱自清的《背影》表现出来的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 第一段,轻点一笔;

? 第二段,解说家境;

? 后续几段,略写送“我”到南京;

? 第六段,详写“父亲买橘”;

? 最后一段,抒发心中的深情。

杨绛的《老王》表现出来的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 第一段, 轻点一笔;

? 第二段,解说“老王”;

后续几段,略写“我家”与“老王”的交

往;

? 接着几段,详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

? 最后一段,“我”深表“愧怍”。

魏巍的《我的老师》与杨绛的《老王》一样,表现出来的也是“五笔”的思维规律。

连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五笔”思维规律和写作技法的精彩片段。如: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我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轻点一笔,概说***)

?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

? 我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交代一笔,解释原委)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简叙一笔,略写***)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

过了十多天,或者 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详写一笔,写出波澜)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深化一笔,抒情议论)

这些名作中的“五笔”现象,都不能说是巧合,都只能说是思维规律的具体表现。而且,如果不从思维规律的角度去提炼,我们也许并不会有这样微妙动人的发现。

王蒙先生于2015年7月1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怀人二章》署名文章,下面一篇就表现出规范的“五笔”思维形式:

庆炳千古

童庆炳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他是在学生当中去世的吧?? (轻点一笔)

我听他在公众场合讲过,他的愿景是,某一天,在课堂上,他倒下了,他走了。这是大美,这是大善,这是他的期待。因为,他热爱教学工作,他爱学生,爱讲台,爱教室。(解说一笔)

他永远老老实实,尊重文学,尊重教育,尊重同行,尊重学子。他没有文人惯有的那种夸张与自恋。他从来没有过自吹自擂、张牙舞爪、轻薄为文哂未休的表现。他从来不搞什么酷评,什么骂倒一切,什么自我作古,什么爆破恐吓,什么装腔作势,什么迎合与投其所好。近几十年,那样的文艺评论“家”早就不罕见了。 (略写一笔)

但是老童亦有“牛”态:他曾经表示,所有中文系课程,他都教过,他都能开课。我在中国海洋大学旁听过他的《文心雕龙》课程,获益匪浅。

我还多次听到过童老师的倡议,他希望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改为《论语》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说起这个话题,有一种如今少有的诚笃与认真。在我们的交往中,我体会到他的君子风范,诚恳、善意、克己复礼。包括在家中。他与妻子曾恬也是恩爱有加,令人感动。(详写一笔)

他走了,不是在课堂上,如同在课堂上,听说是与学生们一起登山之时。他会有一种满足,与学子们一起,与青年人一起,与攀登的愿望一起。

孔子的伟大离不开他的***七十二贤人,童老师的学生阵容也令人赞叹。而他本人是黄牛一样地耕耘着,坚持着,谦虚着与进展着。他的去世引起了很大的响动,当然不是偶然。(深化一笔)

这又是具有实证力量的美妙的一例,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

从思维规律与表达规律的角度而言,既然说是“规律”,那么“五笔”式思维就一定不能只是囿于精短记叙文的表达,它应该有普遍的适用性。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下面是一篇时评,运用是“五笔”思维:

校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学校的特定性格和气质。一则个性鲜明、恰切允当、具有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校训,一方面在于它生动地传达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另一方面则在于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养料。 ((这里点示一笔)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守护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而《四书五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它不仅是为我们民族文化奠基的著作,是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和风貌的著作,而且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思想,都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趋向的意义。 (这里解说一笔)

正因为如此,很多校训都取材于《四书五经》。如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即取材于《中庸》的为学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博文约礼”,则出自《论语》中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大家熟悉的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出自《周易》。由于源自于经典,这些校训不仅根扎得深,言近旨远,辞约义丰,文化意蕴深厚,而且借助经典的力量,传播得也广,为人们喜闻乐道,读起来亲切自然。? (这里例说一笔)

也有不少校训出自其他历史文献,同样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了反复的锤炼,语句的凝练生动和意蕴的悠远丰厚也不遑多让。这一类校训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一校训虽然是启功先生在1996年夏天最早提出来的,但这简短的八个字,可以看作是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厚积薄发,可以看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教师的誓言。

? 对学与行的强调和追求,是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学和行的一贯强调,结晶出众多形式整齐、简洁明快的句式,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表”“经为人师,行为世范”“经为人师,行为仪表”,等等。南宋时期,高宗赵构为孔子及七十二贤一一制作了赞词,其中关于颜无繇的赞词就有“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这可以看作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直接渊源。(这里详析一笔)

? 总之,我国众多的校训立足于传统,来源于传统,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它们丰沛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正因为根植于传统的沃土,有赖于民族文化的养分,它才得以根深叶茂,弥久常青。同时,这些校训又进一步培植了传统,提炼了传统,以优良的校风为载体,使得传统得以传承下去,并接纳时代的因子,进而更加茁壮。? (这里深化一笔)

从我收集的短文资料来看,新闻报导、人物简讯、科学说明文、咏物抒情文章等,都可以运用“五笔”式思维与技法来进行写作。

细细品味,“五笔”式技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其实就是很多很多的人在写作时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合逻辑的习惯思维,就像人们常常喜欢说“三点看法”一样;既是习惯的,又是合乎逻辑和富于条理的,于是就能表现出“思维规律”。如同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王蒙的《庆炳千古》,它们的内容与外形绝然不同,但“内在”的“骨架”却是一致的。

正是因为合乎规律,所以这种美妙的行文笔法一经“点破”,学生就能够学习与运用;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就有了“训练”的色彩。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需要突破一个重要的关节,那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写作技法训练。如果语文教师善于利用已有的作文教学***,又能追求自己别有创意的探索与发现,那就是作文教学研究的幸事。

余映潮

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首批培训专家之一。河北师大“余映潮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是知名的中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专家、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5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致语文教师》《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等12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相关链接

黄厚江|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典藏|郑桂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分收集各大名校的校训!!!

1. 吃饭都是自己种的蔬菜,只有中间一盆肉(是哪篇文言文

崇尚俭朴

清末湘军将领彭雪琴极力主张过俭朴的生活。有时私行察访,穿着的样子像个村夫野老。巡视长江时,每到一处营地,军官们总是急匆匆地把厅堂里陈设的古玩及华丽的摆设全部撤去,才敢迎接彭雪琴入内。有个副将,用一千两银子买来一架玉制的钟,听说彭雪琴到了,急忙捧着往里跑,哪知在手脚慌忙中,玉钟“砰”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彭雪琴看见了,笑着说:“可惜啊!”副将吓得几乎要冒出冷汗,不敢抬头看他一眼。

曾经有友人邀请他吃饭,彭雪琴见满桌山珍海味,便皱起了眉头, 自始至终没动筷子夹点尝尝,只是吃一点辣椒与豆酱。

有人到彭雪琴所住的西湖退省庵去拜访他,他穿着粗丝织成的衣服,外加一件羊毛短褂,而且好几处已裂了缝,帽带的颜色也泛黄了。居室里除了笔墨纸砚外,只有两只竹箱子。客人坐了很长时间后,他吩咐开饭,几盆蔬菜是他园子里自己种的,中间仅放一盆肉罢了。

在封建社会里,十官九贪,讲吃穿摆排场,而像彭雪琴那样崇尚俭朴的官僚属凤毛麟角。本文叙述了彭雪琴的几件事,事情虽小,却能集中而深刻地反映他俭仆的品质。尤其是副将急忙中跌碎玉钟的事,最为传神。这些小事的覆盖面也很广。总而言之,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这在记叙文写作中值得借鉴。

《新世说》

2. 急需6篇文言文

1.黄琬巧对 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

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

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2.神童庄有恭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大气夸奖他,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惨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堤防堤防。” 3.曹植聪慧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

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作。太祖读了曹植的文章之后曾问他:“你是请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出口就能谈论,提笔就能写出文章,请父亲当面试试,看是否请人代笔?”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

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即成,而且写得很值得欣赏,太祖对曹植的才能惊叹不已。曹植天性随和,不让人敬畏,他使用的车马以及自身的装束打扮也都不追求华丽。

每次去见曹操,曹操都故意用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曹植都能应声而答,因此颇受曹操宠爱。太祖去攻打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诉曹植说:“我以前作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

想想当年的所作所为,我至今也不后悔。你如今也二十三岁了,也应当努力啊!”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受到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辅佐。

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做事我行我素,言行上又不注意修饰,饮酒也没有节制,而以后成为文帝的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给他说好话,因此曹丕被立为太子。

曹植有一次乘车在御街上行驶,从司马门径直出宫。太祖知道后非常生气。

守卫司马门的官也因罪被处死。从此以后太祖加重了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太祖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患,一方面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更是袁绍、袁术的外甥,因此捏造罪名,把杨修杀了。曹植心里更加不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去解救曹仁。为此太祖专门敕令告诫曹植,曹植却因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太祖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4.鲍子难客 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 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

所有食客高声附和。 鲍家男子年龄二十岁,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

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种 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

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 5.曹绍夔捉“怪”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一个老和尚屋里的铜磬,常常自己会发出低沉 的声音.半夜,寺中的钟声悠扬地响起来,铜磬也跟着幽幽地响,似鬼魂在 啜泣,如幽灵在飘荡,老和尚神情悸动,恍惚不宁,以为妖怪作祟.时间一 长,老和尚给吓病了,卧床不起.既然是妖怪作祟,和尚们不敢去搬掉那口 铜磬,以免招灾上身. 老和尚的朋友曹绍夔前来看望.谈起铜磬作怪的事,曹绍夔觉得很奇 怪,仔细察看铜磬,与别的铜磬并无两样.这时,寺庙里开饭,饭堂里响起 钟声,那磬也跟着发出"嗡嗡"声响.老和尚又惊惶不安起来.旋即,钟停 了,那声音也停止了.曹绍夔见老和尚如此害怕,不由好笑.他故弄玄虚地 对老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老和尚不相信地摇摇头,说:"你若能捉妖,别说一顿酒,就是你天天 来,我也请你!" 曹绍夔诡谲地笑道:"捉妖只是举手之劳,你不用太客气." 第二天,老和尚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个精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老和尚眼前晃了晃,然后"刺拉, 刺拉"地把光溜溜的铜磬挫了好几道口子.老和尚被弄糊涂了:"你这是……" 曹绍夔说:"哪里有什么妖怪呢 是因为磬和寺里的钟标准音相同,钟 一响,它也就随着响起来.现在挫了几道口子后,和钟的标准音不同了,磬 就不会自己响起来了." 老和尚终于。

3. 求10篇短的文言文,不需要译文

1.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2.原文:齐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

南郭处士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这三百人奖赏。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一个一个听,南郭处士逃跑了。

3.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译文: 一片芦苇白苍苍, 清晨白露结成霜, 我那心爱的人儿哪! 就在河水的那一旁。

4.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瓦片、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金子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大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管宁(无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5.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6.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美好的名声.(在他们)十三岁那年,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钟繇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进宫面见魏文帝).(面见皇帝时)钟毓(紧张得)脸上流汗,魏文帝(亲热地)问他:"你的脸上怎么会流汗呢?"钟毓回答说:"(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样涌出来." 魏文帝再问钟会说;"(那)你为什么不流汗呢?" 钟会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连汗也不敢出."7.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8.原文: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译文: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的品德说:“荀淑的见识高超,不能复加,钟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为老师。”

9.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 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东行。”

译文:陈太丘去拜访荀朗陵,因为家穷又俭朴,没有仆人杂役,就让儿子陈元方驾车,陈季方拄着棍子在后面跟着。孙子陈长文还小,就抱在车里。

等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的儿子荀叔慈来开门,荀慈明在席间劝酒,他家其他六个儿子陪着吃饭。而荀朗陵的孙子荀文若也还小,就坐在爷爷腿上。

这事传到朝廷,太史向上报告说:“有德的星星都向东方聚集了."10.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呵呵!译文也带进去了,先用着吧。

4. 最短的文言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在乎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屋子,但好在屋子的主人品德高尚。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扰乱身心的华丽的乐声,没有使身体劳累的官府公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 文言文额 求这9句翻译

1.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2.弘为人恢其多闻

译文;

地位低的尊敬地位高的,叫作尊敬有地位的人;地位高的尊敬地位低的人,叫作尊敬贤人。尊敬有地位的人和尊敬贤人,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2.弘为人恢其多闻

译文;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

3.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译文;

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4.开陈其端,令人主自选,不肯面折廷争

译文;

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6.楚人为食,吴人及之。苯,食而从出

译文;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7.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译文;

要让别人了解和理解自己固然是不容易的,但是要去了解和理解别人同样也是很不容易的

8.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

孟子去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9.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6. 文言文翻译额

①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3 分)(飨: “犒赏”1 分,薄: “逼近、迫近”1 分,句子通顺 1 分)

②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

3.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3 分)(迫: “追赶”1 分;虞: “忧患、危险”1 分,句子通顺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陵园,转战长江、淮河 之间, 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 再遇以恩庇补官, 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 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 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 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 “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 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 ”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 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泅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 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敌人,金 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 “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 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 ”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 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 “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 十一个州, 现在攻下泅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 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 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 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 “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 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 ”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 兵返回,毕再遇说: “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 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 ”恰巧郭倪发信给 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 “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 ”金 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设阵。金人看 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 。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 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 “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 “夜 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 啦。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 说: “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 ”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 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 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 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7. 帮忙翻译 文言文 跪求谢谢了

原文略作修订,参考译文试做如下:

原文

论学之最始者,则《说命》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周书》则曰:“学古入官。”舜命禹则曰:“惟精惟一。”颜子述孔子之教则曰:“博文约礼。”孔子告哀公则曰:“学问思辨笃行。”其归于知行并进,同条共贯者也。若如兄之说,徒正念头,则孔子止曰“德之不修”可矣,而又曰“学之不讲”何耶?止曰“默而识之”可矣,而又曰“学而不厌”何耶?又曰“信而好古敏求”者何耶?子思止曰“尊德性”可矣,而又曰“道问学”者何耶?所讲所学,所好所求者,何耶?其不可者四也。

——湛若水《答阳明论格物》(选自《明儒学案》)

译文

论及学习(做学问)最早的,是《说命》上说的:“向古代学者的训诂(释义)学习才会有收获。”《周书》上说:“向古人学习则可出仕为官。”大舜教导大禹时说:“(学习必须要)集中精神,要专一。”颜渊述说孔子的教诲时说:“(做学问要)知识深广遵守礼仪。”孔子告诉鲁哀公时说:“(学习要)博学(广泛涉猎)、审问(深入发问)、慎思(审慎思考)、明辨(明确辨析)、笃行(深入实行)(又见于《礼记·中庸》,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这些说法都可以归结(概括)为知行并重,一以贯之。如果像贤兄所说的,(学习(做学问)只须)端正态度,那么孔子只说“不修德行”就可以了,还又说“不讲学习(之道)”干什么呢(这一句亦可意译为“为什么还又说‘不讲学习(之道)’呢”。这样翻译更为顺畅一些)?只说“默默地记下来”就可以了,还又说“学习要不厌倦”干什么呢?又说“诚信而且喜好古代的学术并且勤于钻研”干什么呢?(孔子的孙子)子思(即孔伋)只说“尊崇德行”就可以了,还又说“(要)经由发问、学习”干什么呢?他们说“讲(讲究)”“学(学习)”“好(喜好)”“求(研究)”,(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是说(学习(做学习))只做到这四点还是不够的啊。

注:原创自译。

8. 爱给人夹菜的母亲阅读题答案

七旬开外的母亲有一个多年也改不掉的习惯:喜欢给客人夹菜。

上个世纪70年代,农家院最让人头疼的事就是家里来客人。我家七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巴。可每当有客人登门时,母亲总会像变戏法似的从柜子下面的筐里掏出几个鸡蛋来——切些葱花儿,炒盘葱花鸡蛋;泡些黄豆粒,炒盘黄豆;再弄碗鸡蛋汤——这在当时就是农家院里的“大席面”了。

陪客人吃饭时,母亲总是一个劲儿地劝客人伸筷,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焦黄、喷香的鸡蛋往客人碗里夹。看到主人这般热情,客人往往放下矜持,频频伸筷,大快朵颐。母亲看到客人狼吞虎咽,脸上漾出了满意的笑容。

母亲给客人夹菜的这种习惯保持了好多年。

大学毕业的第一年,我收获了一桩恋情。女友长得很标致,是个“大家闺秀”。交往数月后,我把女友带回了家。母亲高兴得不得了,乐得嘴都合不上。中午吃饭的时候,她们边吃边聊。女友因是首次登门,显得有些拘谨,母亲便忙不迭地给女友夹菜,“多吃点,孩子!”女友起初还勉强接受母亲夹给她的菜,但吃起来显得特别地小心,继而就开始阻拦母亲游移的筷子,“伯母,不用麻烦了,我自己来!”到了后来,她脸上厌恶、烦躁的表情已经无法掩饰了——母亲夹的菜在她的碗里堆成了小山丘。

疑惑不解,母亲更是一脸歉意,“孩子,今天的菜炒老、炒咸了吧?等下回来我再调调啊!”

女友就这样怏怏地走了。次日,在公园的柳荫里谈及“登门感想”时,女友脸上现出了一丝不屑,“你妈给人夹菜的习惯多不好啊,她不嫌埋汰别人还嫌脏呢!你也不劝劝她……”

我的头嗡地一下!——这并不是两种生活习惯的问题,而是两种文化无法兼容!我提出了分手。女友很诧异,但我还是决定了。

回家后,我把分手及原因告诉了母亲。母亲愣了许久,脸上现出极其复杂的表情。她屋里屋外地走,喃喃自语,“咋会是这样呢?我咋就没想到这层呢?”话里带着深深的自责。

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半年后,我又交了一位女友。月余,我决定把女友带回家中,让母亲把把关。母亲一听精神就紧张了!

女友登门那天,母亲忙里忙外,弄了一桌很丰盛的饭菜。

饭桌上,母亲显得特别小心,筷子悬在空中,几次想给女友夹菜,却都顿住了!

女友很诧异母亲的举动,她索性夹起一块鱼肉,送到母亲的碗里,“伯母,您吃啊!”

母亲看了我一眼,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满意地笑了,手中的筷子又开始在菜碗上空飞来飞去,“孩子,来,尝尝这盘炒茄丝!适口不?”

那顿饭母亲自己吃得非常满意,自然,对我的女友也是相当的中意。

婚后,婆媳俩的关系处得十分融洽,这让我很是欣慰,特别是每次回老家,看见婆媳俩在饭桌上夹来夹去的谦让情形,确实让人感到:家,真的就是温馨的港湾!

母亲的习惯至今还保留着。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母亲的这种习惯在我心中却是至高无上、不容玷污的。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母亲的习惯,其实是一种最朴素的爱的习惯。

一、国内名校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东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东南大学:止於至善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福州大学:明德至***学远志

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华侨大学: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集美大学:诚毅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汕头大学:创新求实勤奋团结

上海大学:自强不息

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长安大学:求是笃学敬业创新

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新疆大学:团结紧张质朴活泼

扬州大学:求是求实求新求真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二、港澳台大学校训:

淡江大学:朴实刚毅

东海大学:求真笃信力行

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逢甲大学:忠勤诚笃

辅仁大学:***圣

高雄师范大学:诚敬宏远

国立成功大学:穷理致知

国立交通大学:知新致远崇实笃行

国立阳明大学:仁心仁术 真知力行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诚朴精勤礼义廉耻

国立台湾大学: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诚朴博毅

国立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香港科技大学:求新求进创未来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

香港城市大学:敬业乐群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香港浸会大学:笃信力行

香港理工大学:开物成务励学利民

香港岭南大学:作育英才服务社会

澳门大学:仁义礼知信

三、国外大学校训: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加州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剑桥大学: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了解万物发生的缘故

牛津大学:上帝给我光明

北海道大学:青年们,要有大志

光州大学:青春开放活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自强不息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实践思考出真知

墨尔本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是划时代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们的名牌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在这个排行榜里,中国只有两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排名第49和72位。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差距。虽然国内不少大学提出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口号是振奋人心的,关键是要立足中国实际,加大改革力度,学习别人长处,为我所用。

中国部分名校简介:

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以清***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中国近现代很多学科的萌发和兴起最早都是从清华开始的,清华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历史证明着清华的辉煌,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解放后的中国科学学院士中,“清华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3.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111***”、“2011***”、“卓越医生教育培养***”。

复旦大学为“九校联盟”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由原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先生。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世界100所著名大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