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的史官,秉笔直书的史官具有什么品质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6-26 0
  1. 别乱说.我只要秉笔直书人物的资料 、
  2. 关于秉笔直书的资料
  3. 司马迁用整整13年的时间写成了《史记》,牢房里为何有这么充足的墨和帛?
  4. 历史上的史官有多少是不畏皇权记载历史的? 就是为了记载真实历史不怕死的有多少? 全部
  5. 古代史官的地位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6. 李世民干过哪些著名的不要脸行为?

史官们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歪曲史实的献身精神,几千年来一直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后人们勇敢的去探索、追求、坚持真理。

中国关于历史的文字记录之悠久、全面和真实性,

希望***纳

秉笔直书的史官,秉笔直书的史官具有什么品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乱说.我只要秉笔直书人物的资料 、

因为春秋时期的太史官非常有骨气,他们是世袭的史官,以记录历史真相为自己家族的使命,在履行史官的责任和职业操守面前,不畏权贵,不悖良心,以他们的生命来捍卫历史的真相和史官的尊严。

赵盾是晋国的六卿之一,晋灵公是在他的扶持下做的君王,赵盾把持晋国的大权,引起晋灵公的不满,多次想要杀掉赵盾,赵盾逃出逃到晋国边境,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晋灵公,迎回赵盾,赵盾立晋灵公的叔叔黑臀继位,赵盾在朝野内外深的人心,晋灵公又荒*无道,这件事并没有在晋国引发,但是史官董狐却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争辩说自己不在国内,董狐质问他“你身为六卿,没有逃出国内,国君就被,你却没有惩治凶手,国君之死与你无关,谁会相信!”赵盾无话可说,只好默认史官的记载。

与赵盾不同的是齐国的权臣崔柕,齐庄公是在他的扶持下做的国君,后来齐庄公听说崔柕的妻子棠姜非常美丽,就暗中和棠姜私通,崔柕于是就杀了齐庄公,另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为国君,齐国史官记载这件事说“崔柕弑君”,崔柕就杀死了史官,春秋时的史官是家族世袭的职业,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于是这个史官的弟弟继续记述这件事情,仍然写到“崔柕弑君”,崔柕连杀三个史官,史官家族的最小的弟弟仍然记述“崔柕弑君”,崔柕最终被史官这种凛然正气所征服,只得放过了第四个不畏权势的史官。

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歌颂他们坚持正义,凛然不屈的美德。正是由这种铁骨铮铮的史官,才使后代人更真实的了解历史,董狐和齐国的太史不畏权势,以他们的鲜血捍卫历史真相,成为后代史官的楷模。

关于秉笔直书的资料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齐国的大臣崔抒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抒弑其君。”崔抒就杀了齐太史。“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大史 南史, 通常后面都要加个“氏”,不是指一个人,也不是指某个官职,而是对一个集体的统称,专门记录历史实况的人,被称为“史氏”。在齐国称“大史(氏)”,在其他诸侯国有其他的称呼。“南史(氏)”是对齐国以南的诸侯国史家的泛称。

典故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齐国崔杼杀死了国君)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古代有专门的记史人员,通常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一个家族全部是记录历史实况的。被称为史氏。

文中的大史氏是齐国史官家族的名称,南史氏是南方另一个记史家族的成员。当然了大史也可专指代表家族秉笔直书的家族代表(个人)。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本意是如果大史氏家族因为写了真实的历史情况而被杀光了的话,那么他即使是死也要把这个情况记录下来。(宁死也要维护历史的真相,是史家的基本职业素质。齐国大史为一句真实的记录,接连牺牲者三人。)

司马迁用整整13年的时间写成了《史记》,牢房里为何有这么充足的墨和帛?

1、秉笔直书:

拼音bǐng bǐ zhí shū。

意思是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

2、《秉笔直书》(作者:林汉达)?

讲述太史伯、仲、叔因不服崔杼改写历史的命令而被杀,太史季冒死进言,崔杼不得不妥协的故事,赞美了太史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也说明事实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是不容许被随意更改。

扩展资料:

《秉笔直书》原文:

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意思: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

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

历史上的史官有多少是不畏皇权记载历史的? 就是为了记载真实历史不怕死的有多少? 全部

说起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系的前史著作。在牢房里他仍笔耕不辍的奋斗了13个年头,前后用了整整18年的写成了《史记》,但是在牢狱中为何有这么充足的创作材料,我认为这个是皇帝给他的开的一个绿灯,因为司马迁文学很高,皇帝也非常赞同他,允他继续履行史官职责,继续创作。具体缘由我来带大家一起探讨下。

大家都很好奇他创作的环境以及支撑动力。我要先给大家说说他的职业生涯和出身,只有明白了这点才更容易理解在牢房哪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他继续享有创作的自由,皇帝默许这是先决前提。

个人认为,司马迁先因言获罪。无奈之下选择了最为残酷的刑罚,正可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此时的司马迁不同于普通的囚犯,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享受着皇帝默许的某些自由,这也为他的牢里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方便之门。牢狱创作的方便之门当属皇帝的默许和肯定,否则在等级森严的监狱中他绝对无法进行创作。我们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看下:

1、他的出身

他生在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 ,父亲是个很有学识的人,担任着掌管地舆、历法和前史文献的太史令。司马迁子承父业,作为太史史官,努力修史写书。先后任太史令,后任中书令。司马家族致力于恢复了汉朝的史官恒业,史官是个官职不高但是权利很大的官职。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2、他的职业生涯

他一生大致与汉武帝在位时期相始终。10岁开始学古文典籍,20到35岁之间,两次游历名山大川。35岁又奉命出使巴蜀,行踪阅历之广也是他的创作根本。他立志继承父志写作《史记》,任太史令后,身为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帝王对史官们也都特别的尊重客气,为的是史书上留下好的记载。

3、史官的气节

历来史官都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史官的毕生都在创作,更何况忍辱负重下他更加坚定了创作的决心。虽然下狱,但他依然可以保持创作的自由,可以继续阅览各类史料,史官的本职还在,他的创作物料自然不在话下。牢房里的墨和帛可以由士兵提供的,肯定也有一部分继续有史官院供应,对于狱卒的小贿赂应该也是免不了的。他虽然下狱,职位仍在,创作的基础仍存。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外加强大定力和决心,他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创作了《史记》,也算是对自己史官生涯和父亲谆谆教诲的一个交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也是后人最司马迁比较中肯的评价了。

古代史官的地位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历史除了司马迁以外,史官绝大部分都能不畏皇权,其中最出名要数唐朝的禇遂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杀了兄太子李建成,弟齐王李元吉,还有太子的五个儿子,齐王的五个儿子,以及全家,并且在兵变当天控制皇宫及皇帝。这段历史在兵变过去十几年后李世民一直没有忘记,这段不光彩,甚至可以说是不孝不忠不义的兵变记在史书,于是他向负责的史官禇遂良试探性的问,“我的不好的事,你真的会记下来吗”禇遂良回答“下官本来就是做这事,为什么不记呢,不记那叫失职”李世民又问另一位侍郎刘泊,他回答说“禇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住的,何况我呢”,可见禇遂良不畏皇权,做的是正直史官

李世民干过哪些著名的不要脸行为?

古代史官事实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职,他们虽然执笔记录,但是为人所敬忌。

史官一个重要的特点:秉笔直书。他们对史实进行实事求是的严格描写,不因为权利或压迫曲解史实,刚正认真,也正因此,朝中许多官员甚至皇帝对史官又敬服又忌惮,生怕自己的污点被记录在册,从某种程度上,史官对皇帝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不过当然,作为正史的记录者传播者,加之皇权干扰,难免出现一些歪曲事实的现象,不过从大局上看来,中国历史得以如此精致流传,史官功不可没。

李世民干过的最不要脸事情:大家知道,李世民是靠杀兄弟逼父亲才登上帝位,所以在他登基之后,就一直参与国史的编写,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在史书上留下不好形象。

但是,李世民的这种做法,一直受到史官的本能排斥,因为一部国史,如果是在皇帝的亲自参与和指导下完成,那史官还有什么脸说自己秉笔直书呢?

关键是,在皇权时代,史官的重要职责,就是替皇帝统一人们的思想,所以皇帝不能随便破坏史官的神圣形象。因为破坏了史官的形象,人们难免会觉得史官所写的史书毫无可信度。这样人们再想了解历史,就会去找各种小道消息,这样就会引发很多不利于皇权的内容出现。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当李世民想查看《起居注》,史官们直接委婉拒绝,总而言之,我们虽然是御用文人,但是也希望您能维护我们的尊严;再总而言之,你维护了我们的尊严,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您服务。所以您放心好了,就算您不说,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写!

既然史官们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李世民作为一个想名垂青史的皇帝,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自然也不敢玩什么霸王硬上弓。

毕竟,如果后世传出,唐朝史官所写的史书,都是在李世民的亲自指导下完成,那李世民在史书上的形象即便再光辉,也会让人充满怀疑!

然而,等到贞观十七年时,李世民开始变得急切想要参与修史工作。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太子李承乾谋反,这件事给李世民心里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因为,十七年前,人们看见弟弟杀哥哥,儿子逼父亲;十七年后,人们又看到哥哥想杀弟弟,儿子想杀父亲,关键是,父亲还杀了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人们会怎么看这一切呢?

关键是,现在的史官,会怎么记述这一切呢?虽然说,自己不检查他们,他们也不敢胡说八道。问题是,许多时候,史官们不胡说八道,也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在这一年,宰相房玄龄领衔的国史小组,完成了***史书《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的编写,房玄龄在写这两部国史时,李世民是全程都没有干预。

问题是,当房玄龄把这两部编写完成的史书呈上后,李世民表示非常不满意,总而言之,你们实在不具备史官的节操与素养,再总而言之,你们太让我失望了。

当时,李世民直接告诉房玄龄,十七年前,***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它直接影响了***帝国未来的走向!可问题是,这样重大的***,你们怎么就只用几十个字就将其介绍完了呢,而且还写得含糊其词。这样后世人在读这段历史时,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会怎么看待我我的行为!

第三件事,就是在这一年,与玄武门之变有着利害关系的大哥级人物,比如李渊、裴寂、魏征等大佬,都已经去世了。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重新对玄武门之变重新定调,对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重新定调,所遭到的阻力已经变得非常小。

也正是因为上面这三个原因,于是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开始亲自上阵,亲自参与到史书的编纂过程中,并且亲自给玄武门之变定调。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好人和坏人相争、正义与邪恶相争的?童话?故事!这样一来,整个***的开国历史,就变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一方面,***开国皇帝李渊是一个昏庸、胆小、毫无主见的人,他当初之所以造反,全是李世民用计逼迫,后来也全靠李世民南征北战,李渊才能坐上皇位,统一天下。

另一方面,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都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只会坐享其成,而且还处处嫉妒和陷害李世民,多次想要李世民,最后逼得李世民不得不自卫。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变成为一个神经病。总而言之,李渊也好,李建成、李元吉或者李承乾也好,都是典型的大坏蛋,不仅能力差,而且还各种为非作歹、冥顽不灵;而李世民呢,那就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英雄,总而言之,忠孝仁义、智勇双全,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