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峭壁上的村庄,悬崖村山顶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6-01 0
  1. 永济虞乡扶窑村:大山深处,山路陡峭,生产高山西红柿
  2. 河南坐落在景区中的4座古村,出门便是风景,正是踏青的好去处
  3. 世界最牛的村庄,全村72户住在1600米悬崖上,这究竟怎么回事?
  4. 峭壁上的古路村,有人到死都没有下过山,他们为何不愿意下山?
  5. 中国最“失败”的村庄郭亮村,曾经车水马龙红暴网络,为何如今却门可罗雀?
  6. 悬崖村6个亿用在什么地方

峭壁上的古路村,有人到死都没有下过山,他们就靠着自己种菜,偶尔下山买点肉生活。古路村坐落于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是一个彝族村落。从古路村下山则需要通过用木棍结成的简易梯子顺着悬崖下降,而有些地方甚至只能使用藤绳,不少人因此掉进了千米之下的大峡谷中……

关于古路村名字的来历,有人是因为石头“咕噜”滚下山的声音谐音便成了古路。古路村人 说他们祖先在数百年前,因为部落争斗,先受到他族追杀,一路逃亡至此。据说,古路村的小猪大多是从山下买回来的,但喂肥了只得自己吃,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把肥猪背下山,从外地远嫁过来的媳妇,有的一直到老死,都没有回过娘家。即便是男人们,下山的机会也极少。

据当地人流传,古路村人在吃饭的时候是关着门的,村里因为有人没把门关好,结果大风吹来,手里的玉米馍就被风吹到山谷下去了。还有回一村民杀猪,猪挣扎着在大风中滚下山崖,要不是村民反应及时往地下一趴,连人也会一同吹下去。很多村民把山货背到山下,用于换盐和布,古路村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呼呼的山风吹得人站不稳脚。路面崎岖难行,走在路上,根本不敢往下看。

悬崖峭壁上的村庄,悬崖村山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在建筑成昆铁路时才发现原来这儿还有如此险峻的道路于是用钢板在比较危险的地方焊起了一道道钢梯子,这才结束了下山上山在树藤上“荡秋千”往来史。2004年,当地人终于在石壁上凿出“天梯”,,打通唯一与外界交流的通道——一条长约3公里、垂直高度近1000米、宽度不足1米的“骡马道”,上山只需要两个小时。?

永济虞乡扶窑村:大山深处,山路陡峭,生产高山西红柿

或许是习惯了朴素简单的生活,或许是无法面对城市里面的压力,这个落后村落里面的居民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充满特色的村庄。抱犊村的地形是可以用惊险来形容的,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以及地形,并不是当地不肯建设公路而是因为地形太复杂难以建立。

一、习惯了简单生活的抱犊村村民,都不愿意随便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抱犊村,应该就是悬崖峭壁了。抱犊村其实就是在深林和悬崖里面的小村落,是一个与世无争甚至获得有点原始的地方,这里的居民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甚至你会发现这里连基本的公路都是没有。这里住着很多年老的村民,或许是觉得自己已经获得很久了,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这里唯独的七户人家都不愿意离开这个村落,一直简单地生活着。

二、担心城市的压力让自己难以生活,抱犊村村民都不舍得离开

我们虽然无法猜测当地居民的思想,但我觉得或许是城市的压力,导致他们不敢随便离开自己的家;毕竟到了另外的城市,需要考虑生活压力,还需要重新去适应没有自由的生活,对于很多老人家来说是很煎熬的,因此生活再艰辛也不肯随便地放弃,也希望自己一辈子活在抱犊村里面。

其实导致抱犊村村民不肯离去的原因很多,生活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确实有选择的机会。

河南坐落在景区中的4座古村,出门便是风景,正是踏青的好去处

说起扶窑村,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条山深处人家,山路陡峭难行,最近多年生产高山西红柿,非常有名。

从风伯峪山口进山,沿着一条砂石路,缓慢上山,一开始感觉还行。

当地村民骑着摩托车上山。虞乡的中条山非常有特色,山体多是岩石,沟壑两侧形成了峭壁。

山谷中,有一处巨大岩石突立,人们称它为照壁石。

三轮车是当地村民上下山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的开着工具车、轿车上山。

行走了五六里路后,忽然看见路西一侧,危石峭壁,看着都有点害怕,提心吊胆的。

扶窑村西南方的悬崖峭壁,下方有流砂石。

扶窑村东侧的悬崖峭壁,四面环山也。

扶窑村保持较好的一处土坯房,据说以前做过学校,后为村里公用房。

扶窑村的窑洞,2021年秋雨连绵,发生了窑洞坍塌。

扶窑村,地处中条山风伯峪深处,全村257人,共3个居民小组,是永济市海拔最高的山庄窝铺,平均海拔1100米,自然风光秀丽,空气清新,耕地面积约2600余亩,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由于多为三五户择山凹之处居住,使全村居住分散,形成了10个小自然村,一条近25公里长、两米多宽的陡峭山路,连通山下。

荒废的老院。 1958 年前后,湖北省郧西县有许多村民,逃难到了扶窑村,他们在山上开垦荒地。慢慢的,人口越来越多,上世纪70年代,扶窑村的人口达到1000多人。这是山上最为热闹的时期。

扶窑村,在清乾隆《虞乡县志》上,他儿园,扶窑上,吉家山,属山庄,也没写归哪个村管辖。在民国《虞乡县志》上,“扶窑上附他儿园,吉家山,风伯峪附扶窑上。”这样,扶窑村属风伯峪村管辖,扶窑村则管辖他儿园和吉家山。其它自然村,则没写,或是没形成。解放后,扶窑村属风伯峪村管辖。后来,独立建村,管辖10个自然村。到了2019年,扶窑村并入东源头村,后在2021年随东源头村并入新源村。

南扶窑、北扶窑,地处山谷缓坡,有53户,180口人,海拔高度800多米,离山下约10里,主要以种地、养殖业为主,栽种有核桃树。扶窑原名佛窑,原有一座观音庙,佛像依山放置在窑洞内,人称佛窑,后误传为扶窑。年过七旬的柯昌前老人说:他是南扶窑人,家里栽种核桃上百亩。他在1955年随父母从湖北省郧西县逃难到永济,一行5人,还有姐哥妹,步行走了半个月,最初落脚点是义合屯村,停了两年,后上山来到了梯子沟、玉泉寺,居住窑洞,种植山坡地,1960年迁到了南扶窑村。后来搬迁到了东源头村。

塔儿园,地处太峰山下,原有一座寺院和古塔,故名塔儿园。也称他儿园。有住户3户,7口人。海拔高度900多米,距扶窑村2公里。村民都已搬山下风伯村、吴阎村居住。清代著名文人王桂,曾卜居此地,教授生徒,著书立说,传世作品有《中条山赋》《葵书》等。

站在高处,远望扶窑村。东边山腰处有一条小路,那是通往槐树窟垛,仅有一户人家,在那居住,耕种。

同行的我:为什么人们要住在这么高的山里边?

因为在过去,人们从外地逃难到此地,没有土地就没法生存,而山里边还有野果可以充饥,有山坡地可以开垦,只要勤劳肯干,在山里是饿不死的。另外,山上可以开凿窑洞,居住方便。 山上经常云雾缭绕,凝结的水滴,就可以湿润庄稼,地里产量低,但可以满足基本需求。

3月26日和一群文友、摄影朋友,一起上山,走访大山之上的村庄,了解现实情况。

春来风伯峪,鲜花漫山坡。这里是花的海洋,杏花白,桃花红,连翘黄,还有许多山花争相绽放,漫山遍野,装扮春天,蜜蜂飞舞,喜鹊叫枝,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沿着盘山小路而上,山沟中,花香清溢,连翘桃花杏花争相展示最美的花朵。

山路蜿蜒崎岖,走在花海之中,倍感清爽有劲。这段山路虽陡,但危险系数较进山之路要低。

山花烂漫,美不胜收,登高远望,心旷神怡。

通往玉泉寺的路,感觉很遥远,我们总是在一步步地前行着。

这是梯子沟,一个小村庄。梯子沟,因山沟内长有荻子,而误传为梯子。仅3户8口人,海拔高度1300多米。

扶窑有10个自然村,分别是:南扶窑、北扶窑、塔儿园、吉家山、姚家院、高家窑、梯子沟、程家山、吕家、玉泉寺,其中前三村位于山之中部,后七村位于后山。

梯子沟村民,在山坡上种植玉米。

俯瞰山下,看看走过的山路,还有自由绽放的山花。

这可能是高家、姚家的梯田。

走在山路上,实在有点累,有朋友说:玉泉寺还很远,当天走不到了,不如返回。我以为到了这里,总不能行百里半九十,就决定继续前行,寻找那目标中的玉泉寺。

转过一个山坡,越过一个小山沟,看见一片荻子园,还是没找见玉泉寺村。

正在茫然时,突然出现了一位骑车人,他停下来后,说:前面不远的山洼中,就是玉泉寺村,他一个人留在山上,这是准备去地里,收拾收拾。

这是一张玉泉寺附近七村分布图。我们沿着梯子沟,在高处行走。

在这张航拍图上,可以看到七个小村庄,分布在三道沟四道梁上,人们就近居住在开垦的梯田边,形成了高低错落的七个小村。

吉家、吕家、高家、郑家、姚家,各姓氏最早在此安家,户数人口分别为5户12人,10户32人,3户8人,12户38人,5户10人,海拔高1000--1300多米。

找到了玉泉寺村,很高兴地走进小山村。

玉泉寺,原有一座寺院,寺旁有一清泉,故名玉泉寺。居民11户,21口人,海拔高度1300多米。

据玉泉寺村民余益民讲述:光绪三年(1877年)湖北郧西县遭遇大旱,他的先祖余占荣千里逃难到了玉泉寺,先是给当地的上官氏打长工,约定打工三年不要工钱,到时要给土地房屋,他返回郧西县接来妻儿,一担担到山西虞乡玉泉寺,从此扎下根,距今已144年了,历经7代人。后来,燕姓、邱姓、陈姓从湖北过来,裴姓从河南济源过来,慢慢聚集成村,最多时有14户,300多亩坡地,村里有一股山泉水,供村民饮水。在山上,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山上地厚,土质好,粮食产量高,一亩可产小麦800多斤,比平地产粮还多。

我一直在寻找玉泉寺遗址,但没发现,只见山沟旁泉水边,有一处荒废的石头院落。

玉泉寺:遗址位于玉泉寺村旁,寺院建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距今1461年,寺院因右旁有一股清泉而得名,在过去年代中毁损殆尽。现遗址处仅存基址,坐西朝东,四周有砖石围墙1.5米,杂树丛生,荒草萋萋,未见碑石等。当地村民说:以前寺里有石佛像、大钟,寺里有十八尊铁罗汉,生铁铸造,高约1.5米左右,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都砸碎了,那时他在村里学校,亲眼目睹了砸铁罗汉的过程。

有朋友说:山沟里以前还有一座尼姑庵。

山上有庙有庵,还有一块残损石碑上,写有南梯村、古市人捐款,我猜测这儿在过去有一条翻山越岭的古道,寺庙为来往客商提供方便,从而也兴盛了寺庙。

后山这七个村庄,有坡地1200亩左右,主要种植玉米、土豆,核桃,近年种植的高山西红柿,都是绿色产品。但这里距离山下有25里崎岖陡峭的山路,以前上下山非常艰难,要经过小鬼腿、老驴半块脸、阎王匾等险要之处,现在运输农产品下山是个难题。这里没电,山村居住条件较差。

最初种植西红柿是2003年,由玉泉寺余益民夫妇开始种了四亩地,一亩地产量达一万斤,自己修路,利用三轮车运下山,挣了一万多元,其它村民是2006年开始种植,逐渐扩大到上百亩地,最多时达800亩地,2020年达460亩。据村民说:山上土地肥沃,山里晚上的气温比较低,只有十七八度,适合栽种西红柿。这种环境下栽种的西红柿不用浇水,不打药,晚上返潮的水分就能保证植物生长。西红柿品质比较好,亩产能达到一万多斤。

同行12人在玉泉寺的村委会房前合影。

秋日吉家山,红叶妖娆,秋叶绚烂,五彩缤纷,美景如画。

世界最牛的村庄,全村72户住在1600米悬崖上,这究竟怎么回事?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总是面对高耸林立的楼宇,不免会幻想能居住在山清水秀之中。 历史 文化悠久的河南是中国的 旅游 大省之一,境内有许多景区,这些景区景色优秀,古韵悠悠,而坐落在景区之中的古村落,村民出门就是风景,让人羡慕。

一. 郭亮村

许多人都知道挂壁公路郭亮村,村子位于新乡市,坐落在1700米的悬崖之上,四周更是被高山围绕。在村子修路之前,这里完全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为了方便下山,也为了摆脱贫困,村民自发在悬崖峭壁上开辟了一条1300米的石洞,正是这条通道,将村子和外面的世界连通起来,也让郭亮村闻名全国。

地处深山中,郭亮村周围的环境和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村中向四周望,触目所及都是高山悬崖,地势险峻而景色优美。尤其到了春天,群山变绿,鸟语花香,一步一景,而沿着山体开凿的挂壁公路更是其中一道无与伦比的景象。

二. 一斗水村

一斗水村位于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景区,是明清以来晋商经过此路往来山西河南的重要停靠休息之处。云台山的好风光在整个河南都有有名的,这里山石秀丽,外旷内幽,一草一木一石都徜徉在大自然的温润中。

位于景区中的村子为这份自然美景又添加了几分 历史 人文气息。村子不大,游人稀少,村中的民居全部为有上百年 历史 的石头房,格外有生活气息。

三. 地坑村

地坑村是一个建在地下的村落,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距今已有四千年 历史 。从远处看,整个村子只有围墙不见房屋,却能听到人们的说话声,听到鸡鸣犬吠声,走近才会发现房屋居然就在脚下,相当神奇。

地坑村的房屋外形类似窑洞,布局有些像北京的四合院,庭院方正,四周建房舍。虽然表面看起来粗糙简陋,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房屋居住起来冬暖夏凉。这样的村落,在整个中国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

四. 朝阳村

朝阳村位于太行山天路中心地段,是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的一个小山村。朝阳村的名字起得名副其实,总让人觉得这里是最早看到旭日初升的村落。太行山景色雄奇壮美、风光绮丽多姿,整个村庄依照山势错落分布在悬崖峭壁之上,沿着村子外缘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让人不由心惊胆战。

峭壁上的古路村,有人到死都没有下过山,他们为何不愿意下山?

世界上有着很多很多的村庄,大大小小的分散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我们很多时候所想到的村庄,是炊烟袅袅,自给自足,人们欢快的生活着,闲时就去城镇买点儿东西,或者把自己种的菜养的小动物拿到城镇里进行贩卖,以此来维持生计。

自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村庄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比城镇的差,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平稳的石板路或者柏油路,街头上也出现了路灯,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治安也在变好,开始在晚上出行的时候可以不用担心安全了。

但是,在我国有一个村子却不是如此,他们只有72户村民,他们世代生活在悬崖峭壁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个小村子名叫阿土列尔村,他地处四川大凉山之中。大凉山的情况是怎样的,相信我们也都有所了解,更何况是住在海拔高达1600米以上的悬崖上的阿土列尔村民呢?这里山高地险,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在大凉山的他们也没有机会可以跟外界联系。他们居住在这里,连下山都是奢望,村里对外的唯一通路是一条用藤蔓和木棍搭建而成的梯子,这个梯子从悬崖顶上直接悬挂到地面。可是这唯一的梯子却十分不稳定,很多人在攀爬的过程中因为风力过大,而随风摇晃,也因此造成了不少的伤亡,而这个村庄也被称为悬崖村。

不过,目前这个村子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2016年的时候国家已经建设了新的道路。因为这里环境地势太过特殊,普通的公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就修建了一座钢梯路。同时,因为要发展经济,这里也被发展成为了旅游景点。

相信这里也会越来越好的。

中国最“失败”的村庄郭亮村,曾经车水马龙红暴网络,为何如今却门可罗雀?

峭壁上的古路村,有人到死都没有下过山,他们不愿意下山的原因是不愿意走出大山,面对外面的世界,他们由于热恋故土,而宁愿生活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是悬崖峭壁。古路村在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居住着500多彝族人。村民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是2003年从石壁上凿出的一条长约3公里、垂直高度近1000米的骡马道。

在通往峡谷彝寨村落的绝壁上依稀有条路,一条在山岩上凿出来的、不到40厘米的“路”,人们别无选择,只得沿这条山路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关于古路村名字的来历,有一说是“咕噜”是石头滚下山的声音,“咕噜”便成了古路。古路村人从何处来,为何又要在如此险要的地方居住?据说在数百年前,因为部落争斗,他们的祖先受到他族追杀,一路逃亡至此。《清溪县志》(以前汉源县名叫清溪县)的记载似乎证实了这点。

古路村的人要到外边去,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从悬崖下到大渡河边。“其实那不是路,陡峭之处是用木棍结成的梯子,连木梯也不能搭建的地方则用藤绳。从前下山,都是从山里***来像锄把粗的野藤子,把它拴在上面的树桩上,拉着野藤子往下移,而且身上还要背上几十、百把斤的山货,是背到山下用于换盐、布的。稍不留神,就会坠入陡崖,死无葬身之地。

据说,古路村的小猪大多是从山下买回来的,但喂肥了只得自己吃,因为谁也没有办法把肥猪背下山。有的牛马,因为没有母牛配种而终老。从外地远嫁过来的媳妇,有的一直到死,也再没有回过娘家。即便是男人们,下山的机会也极少。

悬崖村6个亿用在什么地方

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人都开始更加注重于精神层面的享受。很多偏远的山村也开始发展旅游业,从而提升经济的发展。郭亮村曾经被称为是网红村,但现在也逐渐没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村民完全是以赚钱为目的,不能给游客带来一个好的旅游体验。

郭亮村是处在河南深山的一个小山村,它的亮点就在于整座村庄是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悬崖上建成的。这一点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到此来观赏这一奇景,因此郭亮村的旅游业才慢慢的发展起来。

郭亮村发展旅游业对于村民而言本来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度。但是当地的村民却没有好好把握住,这一次发展的机会。有很多游客表明郭亮村是是一个非常坑的景点,当地村民不仅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并且过于看重利益。

可以说郭亮村是近几年才开始与外界有了联系,在这之前,郭亮村的村民一直都过着封闭贫穷的生活,所以当大批的游客来到村中,大家就争先恐后的想在这些游客身上多赚一些钱,甚至于借厕所问路这种事情也要收钱,给了游客非常不好的体验。

并且郭亮村发展非常落后,不仅交通不方便,而且卫生条件和基本的生活设施也很落后,且不能保证游客的安全,所以才导致了很多游客渐渐地放弃了郭亮村。

可以说郭亮村并不是一个旅游***非常丰富的地方,它建在悬崖峭壁上这一亮点,一开始大家只是因为好奇才会来到郭亮村,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会渐渐地被人淡忘。

当年花6亿资助的“悬崖村”,只修了个铁梯子

悬崖村位于四川凉山的一个小山村里面,曾经这里道路非常不通畅,人们想要进村的时候靠着一根藤条进去,所以也引发了很多的安全事故,之后***资助六个亿开始建造这个地方,首先就将以前的藤条去掉换成了扶梯,扶梯看起来安全多了,而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长扶梯,因此也慢慢的发展成了一个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