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啥意思,秋毫之末出自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30 0
  1. 什么什么之末的成语
  2.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
  3. 求《孟子》中成语20个,说明出自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
  4. 明察秋毫出自庄子吗
  5. 成语明察秋毫里面的秋毫指的是
  6. 童趣 沈复 翻译文言文 先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再是一句连起来翻译。谢拉。。
  7. 明察秋毫出自哪里

译文:天底下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是比秋天动物毛发的末端还要大的话,那么泰山也是小的。

出处:天下之大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

译文:细微的东西和更渺小的东西相比具有大的属性,人们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广阔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纵即逝的生命相比却是长寿,而彭祖的百岁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秋毫之末啥意思,秋毫之末出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什么之末的成语

明察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如下: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微观事物。

明察秋毫,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chá qiū háo,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

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后人将“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概括为成语“明察秋毫”。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含褒义。

近义词:洞若观火、独具慧眼、高瞻远瞩。

反义词:鼠目寸光、浮光掠影、愚昧无知

例句:明察秋毫的开封府包公从不冤枉每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明察秋毫的上一句是:能张目对日,诗句意思是: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出自清代沈复所著的《童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做人要一半聪明一半糊涂,把聪明的眼光对向自己,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一定要心如明镜明察秋毫,一点不能马虎放过;把糊涂的目光对向别人,眼中看不到别人的对错得失,就像唐僧,满眼里就没有妖精和坏人。即使还做不来看不到,那至少要学会心里有数嘴上不说。说了,就是伤害;不说,那是宽容。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

1、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出自南朝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2、秋毫之末: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绒毛。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3、锥刀之末: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出自《左传·昭公六年》;

4、强弩之末:又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汉语成语,意思是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强弩之末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5、秋豪之末:秋豪之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成语出处是《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求《孟子》中成语20个,说明出自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明察秋毫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观察力衡卜非常敏锐誉春,能够察觉到微小咐虚穗的细节衡卜和变化,(明:视觉敏锐。察:看。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

一、明察秋毫,拼音:míng chá qiūhá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明:视觉敏锐。察:看。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咐虚穗洞察一切;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多含褒义。

二、成语出处: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宣王曰:否。《孟子·梁惠王上》。后人将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概括为成语明察秋毫。

三、成语辨析: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二者都比喻看得清楚明白。区别在于: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的精细,洞若观火则强调观察事物的透彻、明白。洞若观火可比喻事誉春物本身非常明白清楚,如这是洞若观火的事实;明察秋毫没有这个意义和用法。

明察秋毫的寓意

明察秋毫多形容人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其实质就是昭示每个人要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指管理要抓大不放小,要从“小”做起,不放过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尽可能将管理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数量化。其最高境界是把小事做精,把细节作靓。

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一要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把每一项细小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二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对,而且持续做对,每一项细小的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

明察秋毫出自庄子吗

明察秋毫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缘木求鱼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出类拔萃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一傅众咻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第六章》:“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犹如宋王何?’”(《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出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好为人师出处《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三章:“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夜以继日 出处《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是赞扬周公的话:“周公思兼三王,以施田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出处《孟子称赞孔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朱熹《孟子集注》称:"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金始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 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音乐有八种发音的乐器,其中金属和玉石两种是最重要的。在奏乐中,一种乐器奏完为小成,以金开始,以玉结束,八音并奏,这种合小成为大成,就叫集大成,现代称交响乐。孟子以音乐集大成比喻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自己的圣德。孟子的说法,对后代影响深远,元大德十一年(1307)和清顺治二年(15)两朝皇帝给孔子的谥号,都使用"大成"这个词。如今孔庙中,大成殿是主体建筑,殿中供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孔庙前门上方有横匾题"金声玉振"。

综合前人思想,创立新的思想体系,后世都称之为"集大成"。如说韩非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董仲舒是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同上

一曝十寒 出处《《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暴”通“曝”),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专心致志出处《《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处(《告子章句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言近旨远 出处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言语浅显但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简约,但成效广大的,是‘善道’。

同流合污 出处孟子曰: 非之无举也 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非之无举也, 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 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 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曰德之贼也。 曰德之贼也。” (《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章句下》 )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诗经中也有)

自怨自艾出处《孟子·万章上》:“三年, 太甲 悔过,自怨自艾,於 桐 处仁迁义,三年,以听 伊尹 之训己也,复归於 亳 。”(《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成语明察秋毫里面的秋毫指的是

成语“明察秋毫”并非出自《庄子》,其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宣王)曰:“否。”(《孟子·梁惠王上》)

后人将“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概括为成语“明察秋毫”。“明察秋毫”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明:视觉敏锐。察:看。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多含褒义。

成语辨析:明察秋毫和洞若观火。

二者都比喻看得清楚明白。

区别在于:

(1)“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的精细,“洞若观火”则强调观察事物的透彻、明白。

(2)“洞若观火”可比喻事物本身非常明白清楚,如“这是洞若观火的事实”;明察秋毫没有这个意义和用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明察秋毫

童趣 沈复 翻译文言文 先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再是一句连起来翻译。谢拉。。

成语明察秋毫里面的秋毫指的是如下: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后来人们用它来形容人洞察力强,能够察觉到极细小的事情。那么这里的“秋毫”指的是什么呢?“秋毫”指的是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也就是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小毛发。

成语明察秋毫的相关知识

1.起源和含义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它的本意是指目光敏锐,连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都能看得出来。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一个人洞察力强,能够精细入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故事背景

关于明察秋毫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据传,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狄仁杰的官员,他为人正直,精通法律,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一个案件困扰了当地官员许久,因为犯案现场留下的线索非常少。狄仁杰接手案件后,通过深入调查和精准分析,最终找到了罪犯,为社会除了一害。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成语明察秋毫也因此流传至今。

3.用法与辨析

明察秋毫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和状语。它的近义词有“洞若观火”、“明见万里”等,反义词有“视而不见”、“茫然无知”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它的语境和对象,一般用于形容目光敏锐、洞察力强的人或事物。

4.名句示例

以下是几个使用成语明察秋毫的名句示例:

(1)公安干警明察秋毫,找出了作案的主谋。

(2)这位法官明察秋毫,很快就解决了这个棘手的案件。

(3)他的眼神非常锐利,仿佛能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出自哪里

幼时记趣 沈复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余:代词,我。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刺激,又能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饰“微物”。其:代词,相当于“它的”。纹理:泛指花纹。物体上的花纹本来就不易辨认,如果物体极其细小,就更难看清楚。必:副词,一定。“必细察”,强调了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的仔细。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则:连词,那么。或:连词,或者。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为(wè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其:代蚊子。作……观:即“当……看”。怡然:喜悦的样子。然,助词,作词尾,可以作“……的样子”讲。称快:喊痛快。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三、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丛杂:多而杂乱。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其: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四、[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二虫:两只虫子。古汉语常省略物量词。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代二虫斗。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庞然: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把山移开,形容力气大。拔,原意是用力抽出,这里是移的意思。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哈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而:连词,表示“吐”和“吞”两个动作的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心神安定。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明察秋毫

míng chá qiū háo

[释义]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