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妇诗?_什么是思妇诗词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2 0
  1.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词大意?
  2. 在中国古代的闺怨诗词中,思妇的怨情与弃妇的怨情有何相同于不同之处
  3. 诗经里的思妇诗有哪些
  4. 思妇诗和闺怨诗的区别

《春思》古诗全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什么是思妇诗?_什么是思妇诗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古诗赏析

”,在古代诗歌中有时是男女爱情的代名词。如《诗经·召南·野有死》“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李白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思妇诗,抒写对远戍在外的丈夫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从两地春色落笔:“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这两句在顺序上是倒装, *** 在秦地目睹桑叶繁茂、绿枝低垂的暮春景色,然后才悬想丈夫所在的燕北一带春草才刚刚吐绿的景象。***用倒装的写法,就突出了思妇对丈夫的关切。秦地和燕北相隔遥远,诗人却把两地景色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着眼,这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悖理,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极妙的一笔。试想:独处秦地的 *** ,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的丈夫早日归来,因此看到暮春景色,便触景生情,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定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诗人将两地春色对举,引出两地相思,以实写虚,把眼前的真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融合在一起,细致地写出 *** 的痴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另外,诗句中巧妙地运用了《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诗意,也都增强了作品的含蓄美。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而来, *** 看到满地春光,自然会想到丈夫应该归来了。可以说,春色是丈夫归来的信号。王维《送别》诗说:“ 年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就是睹春色而盼归。按理说,丈夫及春怀归, *** 应感到欣喜才是,可是诗人却说:“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这似乎又有悖常理。但这看似不合情理之处,却正是情意最为深厚之所在。燕北地寒,春天的脚步要比秦地迟缓得多,因此等到燕北春草吐绿时,秦地的 *** 已经经历了长久的相思的煎熬。故而丈夫“ 怀归日 ”正是妻子“ 断肠时 ”。这样写就把 *** 的相思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最后两句,诗人把笔锋一转,又翻起一层波澜:“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里的“ 春风 ”当然不只是自然界的春风。这在南朝乐府里十分常见,如“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子夜四时歌·春歌》)、“ 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 ”(《读曲歌》),春风乃多情之物。李白反其意而用之, *** 斥春风“ 不相识 ”,正是她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表白:不为他情所动。诗人让多情的思妇斥责无情的春风,又似无理,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思妇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并使思妇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心理刻划细腻,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诗人通过画面的巧妙组接、无理而妙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把思妇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丰富的情感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使思妇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词大意?

思妇诗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找到许多这样的诗歌,我们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思妇诗的特点与以往朝代是大不相同的,而且这些诗歌大多是由男性文人作的。梳理一下这些文人代言思妇的身份,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以悲为美”的诗歌欣赏倾向,政教理念、诗学传统的影响,政治思想的寄托,文人关注社会的体会。《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涉江***芙蓉》的主人公***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游子思乡,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不过,在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有多篇,《诗经》中游子的思念对象有他们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双亲,桑梓情中渗透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今日良宵会》写道:“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竞争中捷足先登,占领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回车驾言迈》亦称:“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位作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还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通过扬名后世使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两汉乐府诗除了叙事诗外,也有一定数量的抒情诗,并且在格调上和《古诗十九首》相近。但是,像上述两首诗这样表现积极用世精神的作品很难找到。把士人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用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古诗十九首》之前的诗歌作品中尚不多见。  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作为仕途上的失败者,各种想法也就随之产生,他们要在其他方面寻找慰藉,用以保持心态的平衡。《古诗十九首》作者的人生意识是清醒的,他们不相信成仙术,头脑里没有长生不死的彼岸世界,只想在现实中过得更快活、更自在。于是,他们“荡涤放情志”(《东城高且长》),去追求燕赵佳人。《驱车上东门》也写道:“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是说要以美酒华服来消磨人生,同样表露得非常坦率。由于仕途的挫折,这些士子人生追求的层次由高向低跌落,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他们是在寻求某种补偿,话语虽达观,深层的悲哀仍然可以感受到。  《古诗十九首》所展示的思妇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盼望游子早归,这在《古诗十九首》众多的思妇诗中没有一首例外。然而,盼归而不归,思妇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书信,她会置之怀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远方寄回一端绮,她会裁制成象征夫妻恩爱的合欢被(《客从远方来》)。有的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思妇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也有的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发出“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的感叹。这些思妇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摹思妇心理而作,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自思妇之手。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重在表现思妇独处的精神苦闷,她们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和游子的形象都是孤独的,不过,和游子相比,思妇显得更加孤独。游子有良宵会、有赏歌听曲的机会,还可以驱车出游,而思妇却只能徘徊院庭,空室长叹,她们难言的寂寞经常是靠泪水冲洗。  《古诗十九首》所出现的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他们既有合乎传统礼教的价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选择;时而有违礼之言,但见不到违礼之行,不及于乱。游子即使决心“荡涤放情志”,一旦真的面对燕赵佳人,又“沉吟聊踯躅”。(《东城高且长》)妙龄女子先是埋怨对方的迎娶过迟,但随即又表白:“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如果说游子从立功立名转向佳女美酒体现了古代失路士人的普遍趋势,那么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的做法,则是东汉士林风气的折射。

在中国古代的闺怨诗词中,思妇的怨情与弃妇的怨情有何相同于不同之处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罗敷善蚕桑,***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绝。妻子的这一反应着实是有些出人意料之外,这"断肠"之感究竟是从何而来呀?原来尽管丈夫已经打算回家了,但是痴情的妻子却认为他到这时才想起回家,实在是太晚了,因为自己早就在朝思暮想地盼望着他回来了。诗歌开头兴起时提到的"燕草"和"秦桑",与下文"归怀日"和"断肠时"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被揭示了出来。虽然知道了丈夫最终要回来了,这对思妇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她转而一想,又觉得委屈满腔,你怎么到这时才想起回家?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天天等,日日盼,都快望穿秋水了,想到这里,说不定还要轻轻地骂上一句:"你这个没良心的",没准还要淌下几滴喜极而泣的眼泪呢。所以,思妇这时的"断肠"并不是真的痛断肝肠,而是一种饱含了真情的嗔怪与埋怨罢了。也许如果丈夫不说回家,她还会一直苦苦地想念,等待下去,而毫无怨言的。思妇在得到丈夫回家消息之后,这种看似不合常情的埋怨与发泄,恰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所谓爱之深,故责之切也,就是这个道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又要为以浪漫豪放著称于世的李白能够对女性心理有如此细致的把握而由衷感到叹服了。

问号作结,情思无限。这首诗的结尾也同样是出人意表,突如其来的。在得知丈夫就要还家的消息之后,思妇就一门心思地在家中等着他早日进门了。可是丈夫却迟迟没有回来,所以思妇心中不禁越来越着急,不过家中只有她一个人,满腔的幽怨,满怀的情思又能向谁倾吐,向谁述说?正是由于没有发泄的对象,所以在无奈之下,这位平日里静如处子的思妇,竟然会对无知无觉的春风***牢骚,大事谴责了:"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吹入了她的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看着这随风摇摆的罗帏,更加触动了思妇的情怀,她又一次发出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疑问,而这一次的对象竟然是春风:"你我又不曾相识,为什么要深入到我的闺房中来呀?"这并不是一句对春风的发问与拒绝,而是因春风入闺房拂动罗帐而更加触动了她对丈夫的思念,连素不相识的春风都来光顾了,而知情知意,知冷知暖的丈夫难道还不应该回来吗,要知道这间闺房,这顶罗帐本来就是属于我们两个人所有的呀。这种独守春闺,百无聊赖,故而春思缠绵,所以对春风擅入而发难的举动,正是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思妇这种溢于言表的"思春"之情,看似无理,其实有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令人叫绝。

李白还有两首五言姊妹篇《秋思》,也是征妇诗。其中一首还特地提到了春日时的情景,"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华滋。"昨天好像还是春光明媚的艳阳天,怎么今天一转眼,就已是寒秋光景。不但碧树已经叶落,就连秋花也都凋谢了。更不用说黄鹂那欢快婉转的春歌,早已变成了莎鸡凄凉哀怨的秋鸣。日子就在这无穷无尽的等待与期盼中,无声无息地过去了,什么叫年华老去?什么叫青春不再?这首《秋思》诗的主人公似乎已经没有了《春思》诗中的思妇那种等待、盼望、埋怨与表白,她的神经好像已经麻木了,在经过了太多的遗憾与失望以后,她不敢再希望什么了,只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吧。比较《秋思》中这种心如枯井的状态,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到《春思》中充满了生活的***。那位可爱的思妇虽然时而对丈夫表示了极端的"不满",声称因为他的久不思归,自己已经是"断肠"之人了,时而又对春风发出了"责难",认为它不应该无事相扰,不请自来。但是透过这些"不满"与"责难",我们不难发现,思妇内心所跳跃的仍然是爱情的旋律,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春思》中的这种等待是指日可待的,是有盼头的,所以它能给思妇以信心和生活的勇气,说自己是"断肠"时,分明是要以此来更加打动丈夫的柔肠,而对"不相"的"春风"无动于衷,当然是在表明自己的忠贞与坚定。所以尽管她在埋怨,在痛苦,但是她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因此,每一个善良的读者,在读完《春思》时,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祝福,就让我们的女主人公尽快如愿吧!就让她的丈夫早日从燕北回到秦中吧!千万不要让她白白地再等上一个漫长的夏天,到了秋天再发出《秋思》一样的感伤吧

诗经里的思妇诗有哪些

思妇,是在思念的时候,对对方有一定的埋怨,更多的是对造成两人相思的外部阻力的抱怨,是情多而怨少(不一定结婚)。

而弃妇多是因为被丈夫抛弃,而对丈夫有怨,而这多只针对丈夫和“新人”,所谓“只见新人笑,不见就人哭”。或许不仅有怨,还会有恨,可以说是只有怨,而无情了,就是有情,都已转为了恨和怨。

思妇诗和闺怨诗的区别

诗经》中有不少怨妇诗,《周南·卷耳》就是一首征夫怨妇的诗歌。诗中已出嫁成为的女子,全部的情感与依托都系于夫君一人身上。丈夫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她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操持家务,连本该由丈夫所尽的那份义务也得义无返顾的承担起来。“******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同样是女性,同样是劳作,此篇中的女子却已不像《关雎》、《葛覃》中那些女子们专注,而且神情忧郁,动作迟缓,显然是心不在焉。为什么呢?原来是思念心上的人儿。想着想着,女子干脆连筐子也丢弃在一边,独自在大路旁发痴。一阵风过,卷耳菜开出的白色小花便在风中簌簌抖动,仿佛是要挣脱茎干的束缚像蒲公英一样飞向远方……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更与谁人诉?

她们还有等待的希望,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却只能剩下满腔的哀怨与不甘了。《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诗经》的好处在于往往言人所不到,发人新见。我们多习惯以鸠毒比爱情,把痴情不悔说成是含笑饮鸠酒。而《诗经》里则以桑葚比喻爱情。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至于后面那几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说明了女子年龄增长,容颜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不管是哪种解释,女人都不可能老掉牙,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为男人忙得心力憔悴,未老先衰,所以色衰爱弛。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当时的女子为礼教所缚,一旦离了男子,便是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所以即使这男人再不中用,有了他在人前也好像有了块遮羞布——你毕竟是个有人要的女人。亦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时的女子宁愿守着一个男人一辈子当怨妇,也不愿被休下堂当弃妇,而且一旦被休就好像性命攸关的大事那样。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妇人不是忍气吞声,不是低眉顺眼,也不只是哀伤痛悔,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是你变了心,咱们的关系就此断了吧。她决然而去,是怎样的刚烈和坚强。《氓》所反映的女子悲剧性,正如白居易说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回到之前所说的《卫风?硕人》这首诗,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姜出身高贵,容貌美艳,但是这么一个高贵美丽的女子,婚后的命运确是相当的凄惨。《毛诗序》云:“《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 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庄姜婚后并没有得到卫庄工的宠爱,因为庄公宠辛嬖妾,而庄姜没有机会侍寝,所以没有生子。在当时的社会里,一个女人得不到男人的宠爱,又没有儿子,不管这个女人出身多么高贵、容貌多么美艳,在君权、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她只是男人的一个器物,能不能被专宠是决定她们地位,命运,甚至是生存权利的关键。庄姜的悲剧也可以看出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在诸侯各国的后宫极为普遍。

因为一夫多妻,所以女人之间就有了竞争,于是女人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讨男人的欢心,结果就很有可能违背了“妇德”。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荡之什·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智慧男子创业能,有才女子乱国政。那个聪明女人啊,像猫头鹰发怪声。她有长舌善逞辩,产生邪恶埋祸根。大乱非是从天降,生自工谗此妇人。劝谏国王听不进,妇人内侍言必信。《正月》中“赫赫周宗,褒姒灭之”这一句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君王因为宠幸妃子而误国,这样的女子就是,所以能迷惑男人。于是无“德”的女子便成了“红颜祸水”。把一个国家灭亡这样的责任归咎到女人的红颜上,这不能不说是女性的悲哀。

外延不同、内涵不同等。

1、外延不同:思妇诗表现已婚妇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闺怨诗表现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内涵不同:思妇诗以思念为主,闺怨诗则以愁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