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孤臣所为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2 0
  1. 以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可持续发展加以评析
  2. 孽字来源
  3. 孟子简介及名言
  4. 《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全文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孟子》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孤臣所为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

1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孟子》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16.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19.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20.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以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可持续发展加以评析

古来孔孟并称,孔孟事实有别。 最根本的区别,孔子主张「 ”仁”,提倡按***等级,区分「 ”仁者爱人”的次序,用礼仪来规范次序,以道德温暖人心,实现「 ”让世界充满爱”;孟子则主张「 ”义”,「 ”义者宜也”,孟子主张对不符合***、道德、礼仪的行为剔除,以仁义礼智回暖人心。 即是说,孟子从各个侧面,弥补了儒家学说的缺陷。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左宗棠五岁起读孔孟,两者兼收并蓄。但孟子对左宗棠影响似乎更大。 左宗棠生活的晚清,与孟子生活的战国,同是人心趋利、道德走样、观念混乱的时代。左宗棠拾起孟子的「 ”义”,结合自身与时代的特点创造性发挥,用以修身养心,治平天下。 一、 立志:心忧天下 孟子影响左宗棠毕生最深的一句话,见于《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 「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chèn)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孤臣,指受疏远的臣;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将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孟子说:「 ”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左宗棠一生基本的心理状态,在他给儿子的家书中写了出来,正是孟子在这里说的,「 ”操心危,虑患深”。 左宗棠这一心态终生未改,推其原因,与左宗棠少年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与多年来边缘化的文化心态有关。 左宗棠出生在日见没落的湖南湘阴小乡绅家庭,18岁前父母双亡,家徒四壁,自己被迫倒插门湘潭周家,「 ”孽子”备受冷落的心态得到强化;他从17岁起自习舆地、农学等旁门左道的学问,直到40岁才派上用场,孤臣的心态也时刻萦绕,挥之不去。 孤臣和孽子的心态,让左宗棠原本的草野民间气更加明显。24岁那年,他在湘潭桂在堂西屋立志自题「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便是这两种心态交相激发下的产物。 孟子说:「 ”虽千万人,吾往矣!” 「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就是左宗棠版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 清朝盛行理学,学界有句嘲笑理学家的诗:「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左宗棠一流的办事能力与非凡担当精神,与同时代人物格局不同、气象迥异。 追根溯源,左宗棠的格局、气象,来自孟子这句话的启迪与激励。 二 、修身:以志帅气 孟子修身,「 ”知言养气”。 什么叫「 ”知言”?知道世上所有的学问原理,知道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缺点在哪里。放到今天,就是学通中西的顶尖级学问***。 什么是「 ”养气”?时刻蓄养饱满的精神气,让内心充盈刚强正义的浩然之气。 读书人如何「 ”养气”?方***见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何也?曰:「 ”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今人往往「 ”志气”并称,孟子指出,「 ”志”与「 ”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志”指人的理想与目标,「 ”气”是指人的心气、精神气。孟子其时看出来了,气盛的人,稍不留心检点,就变异成「 ”暴气”,「 ”暴气”最容易反客为主,搅乱自己专注的心志。 左宗棠是「 ”心忧天下”的大志之人,他的理想是做「 ”当代诸葛亮”;他同样是一个气盛之人,早年曾称「 ”男儿事业,无刚不立”。左宗棠结合自身经验,从孟子这句话里逐渐得出适合自己的修身良方:「 ”以志帅气。” 这个观念,今见于左宗棠致属下提督钟岳的一封信中: 「 ”世亦有潜心于道者,庶几知所志矣。然而间思杂念不能自禁,此心忽忽如有所失,反被他事牵引,则不专矣。此无异故,志不胜气也;气用事则诱于习染,习染其心必得朋友相与,观摩则有以辅吾心矣。而由是,琴瑟使其心专有所在,而不及乎纯则思虑自除。古人之欲为此,深则积新成旧,交相缠绕,于是心为所掣,不能脱然无虑,洒然自得。本欲求益,毕竟无益,但觉吾道之拘,反乐旧习之染,宜其引之而去也。欲胜其气,究在先定者皆将以求益耳,惟圣人知三者得于朋友为多,故「 ”有朋自远方来”,是以乐也。乐在乎此,必不在乎旧习,而讲习责善,以为潜心于道之故岂!” 显然,左宗棠在这里现身说法,教导属下钟岳为什么要「 ”以志帅气”的道理。 「 ”志”与「 ”气”是一对矛盾:「 ”志”是固定的,「 ”气”是流动的。 因为「 ”气”时刻在流动,所以人心时刻滋生杂念。气盛的人,盛到一定程度,超出了意志力控制,便会「 ”志不胜气”,「 ”志”被「 ”气”打败,坏习惯全跑出来了。高明的人可以做到「 ”以志胜气”,即用意志力管控自己的情绪与心气,让情绪与心气为自己的目标理想服务。 但如何做到「 ”以志胜气”?用意志力强行压制情绪与心气是不行的,会压出心病来。怎么办?通过弹琴、与朋友交流辩论学习心得,让自己专心于学问之乐,让杂念丛生的心专一起来。 孟子「 ”以志帅气”的观念,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左宗棠研究得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用来指导个人修身,这是他比一般寻章摘句的书虫高明的地方。 三、 洋务:化夷为夏 与历史以来的古人不同,左宗棠生活在全球化大门洞开的时代。 他第一次与恩师贺熙龄谈论西方诸国,在1839年,他本人还在安化小淹坐馆教书。 相继听闻第一次***战争、第二次***战争,左宗棠有「 ”西洋亡中”之忧。也因此,1866年,左宗棠统帅江西、广东、福建三省军力,最后消灭30万太平军残余后,办的第一次大事,便是听取胡雪岩的建议,筹建福州船政局。 自1866年起直到去世,此后长达19年的时间,左宗棠代表大清帝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与西方人折冲樽俎。 左宗棠之前,魏源《海国图志》有「 ”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说。作为一代政治家,他需要确定自己根本的国际观点、文化观念,用进实践。 左宗棠(资料图 图源网络) 童年时代读过的《孟子》,再次浮现于脑际。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说: 「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孟子的本意,中外有别,用中国文化改变外国,让外国变成中国。 孟子这话是在中华文化蓬勃生机的少年时代说的。到左宗棠时代,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军力上已经远胜中国,再照搬孟子,只能是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 左宗棠立足于被动全球化的时代实际说话,思考后得出了自己的根本观点:全面学习西方,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统改造中国文化,追求实现「 ”西方文化中国化”。 基于这样的全球化眼光,1866年春,闽浙总督左宗棠这样上奏朝廷: 「 ”东西有,我不可傲之以无;东西巧,我不可傲之以拙。” 「 ”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 作为洋务运动的最早的倡导者,曾国藩事实上在1861年已经提出学习西方。但作为一代理学大家,他无法突破「 ”义理、考据、词章”的传统桎梏,他将经济纳入义理范畴,其基本观点,概括起来,「 ”中本西末”。 作为中国首任驻英法大使,与左宗棠同时代的郭嵩焘从1858年起便研究洋务,他抛开「 ”中西本末”之争,开先河地提出中国系统的「 ”全盘西化”主张,并给出了时间表,三百年。 左宗棠既不赞成「 ”中本西末”,也反对「 ”全盘西化”,作为实干出身的政治家,他务实地推行他的「 ”西方文化中国化”实践。 1866年,左宗棠向朝廷这样表述他的观点: 「 ”均是人也,聪明睿知相近者性,而所习不能无殊。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彼此各是其是,两相不逾,姑置弗论可耳。谓执艺事者舍其精,讲义理者必遗其粗,不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此事理之较著者也。” 左宗棠智慧地搁置下当时沸沸扬扬的「 ”中西优劣比较”不论,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角度,主张埋头学习西方,不限于武器技术。 他在西北创办这了中国第一家民生轻工业工厂——甘肃织呢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平民公园——节园,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在江苏大力推行「 ”商督商办”实践,这些举动,事实上已经突破了帝国体制的局限,在「 ”民生、民权”方面都属于中国首创。 即使是纯粹学习西方技术,左宗棠也能做到既与国际接轨,又能在国际规则中保全民族利益。他聘请法国人德克碑、日意格做造船、驾驶的总教习,便纯粹是根据合同契约的钱关系,5年一到期,船政局所有产权、技术全归中国。 比照之下,如果说,主张「 ”中本西末”的曾国藩在「 ”用夏变夷”,主张「 ”全盘西化”的郭嵩焘则在「 ”变于夷者”。其后主张「 ”中体西用”的张之洞,则是既不「 ”用夏变夷”,也不「 ”变于夷者”,而是「 ”主次分明、共生繁荣”。在这些人中,唯独主张「 ”西方文化中国化”是一个例外,生命力最强。 左宗棠的这一观点在孟子那里事实上无法找到。这也符合他一贯的读书特点,习古而不泥古,立足在前人的基础上,顺应时势,及时创新。 志频说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中国第一辩士,其人往往能一眼看出问题的实质,立论稳健,逻辑严谨,结论光华。孟子的王道思想、民主观念,对今人仍能带来启发。与孔子「 ”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对照,孟子刚健行义,在精神萎靡的时代,足以令人提神振气,如沐五月阳光。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大约是距离今人最近的。左宗棠能够在萎靡颓丧的时代里横空出世、事功盖世,跟他私淑孟子,有着较强的关联。 文:徐志频 来自《左宗棠:家书抵万金》 相关阅读: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 从跨越32载的160封家书,揭开晚清一代名臣修齐治平心路历程,著名作家唐浩明亲笔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推荐,左宗棠嫡长玄孙提供大量珍贵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

孽字来源

孟子的“仁民爱物”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摘 要:人类同环境、***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要仁爱百姓,珍惜万物,合理利用***,增强忧患意识。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重温孟子仁民爱物的主张,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 仁民爱物 经济 发展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37-01孟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著名的仁政思想中,由亲亲推演到仁民,由仁民又推演到爱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它,却不亲爱它。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爱惜万物。由仁民爱物的观点出发,孟子提出了合理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适时耕种收获,粮食便会吃不尽了;不用细密的网到大池沼里去***,鱼鳖也会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时间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了。孟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他说:“入则五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告子下》)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往往会灭亡。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惧、患害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孟子还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痰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患虑也深,故达。”(《尽心上》)意思是,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经常是由于他有灾患。只有那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才通达事理。孟子引用《诗经》说:“《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之?’

孟子简介及名言

孽,庶子也。――《说文》。段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

商君者,魏之庶孽公子也。――《史记·商君书》

独孤臣孽子(孤立之臣,庶出之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通达事理)。――《孟子·尽心上》

出自以上几篇文章

《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全文翻译。

1、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2、人不可以***。***之耻,***矣。

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5、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6、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7、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9、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与利不可兼得,则舍生取义者也!

10、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1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8、人皆可以为尧舜。

19、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2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21、吾善养浩然之气。

22、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23、?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24、虽千万人,吾往矣。

25、养心莫善于寡欲。

26、夫志,气之帅也。

2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9、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为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3、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3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6、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37、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3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9、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4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4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4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46、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9、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50、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5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3、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

5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5、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8、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59、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6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62、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包厨也。

6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6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6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6、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67、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6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9、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槊基,不如待时。

7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7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78、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79、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白话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出处:出自战国中期孟子及其***的《孟子》中的《尽心章句上》。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