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原文,不食周栗文言文翻译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3 0
  1. 雪大行路难的诗句
  2. 论语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为什么说不念旧恶?
  3. 南安军原文及翻译注释
  4. 求伯夷颂原文
  5.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6.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伯夷目不视恶色出自《孟子·万章下》,其原文以及翻译如下:原文: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_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不食周粟原文,不食周栗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翻译: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比较而言,孟子认为前三者都还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而孔子则是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具有“智”与“圣”相结合的包容性。显然,孟子给了孔子以最高赞誉。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伯夷过于清高,清高得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最后要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也就由此生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或许也正是由此观念出发,伯夷才被推崇为“圣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曾经说过,“把历史扛在肩头”的人。其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论语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圣人之一,历来也的确成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古代圣贤人物。但他的这种精神,在进入所谓“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时期后,已被视为过于沉重,过于执着的“古典意识”,与“轻轻松松过一生”的现代生活观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说,已不那么合时宜了。

柳下惠一方面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却是坚持原则,我行我素。随遇而安体现在他不至于侍奉坏的君主,不羞于做低贱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穷困不忧愁。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困难了,尤其是后面两句,的确人有圣贤级的水平。

所以,传说柳下惠能够做到“坐怀不乱”,具有超人的克制力,圣人的风范。最后说到孔圣人。事实上,到后世,尤其是到我们今天仍然家喻户晓为圣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圣人了。

孟子在这里并没有展开对孔子的全面论述,而只是抓住他应该怎样就怎样的这一特点,来说明他是“圣之时者”,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孟子所强调的,是孔子通权这变,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所以才有“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说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过渡到对于“智”与“圣”相结合的论述,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智”“圣”合一的典型。说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备”的最高典范。

这样一说,圣人也就与我们有接近的地方了,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德才兼备”吗?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都成为圣人,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精神方面的追求总还是可以的吧。

雪大行路难的诗句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

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文章赏析

这篇古文的第一部分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二部分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

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比,人都是小的。

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论语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为什么说不念旧恶?

1. 关于雪里行路难的诗句

关于雪里行路难的诗句 1.李白 行路难中描写雪的诗句

行路难·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描写雪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行路难》的诗句

1作品原文编辑行路难陆卓抗书法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羞逐长安社(1)中儿,赤鸡白雉(zhì)(2)赌梨栗。

弹剑(3)作歌奏苦声,曳裾(yèjū)王门不称情。(9)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10)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4)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yíng)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5)其三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1)含光混世贵无名(2),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3),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

子胥(xū)(4)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5)?李斯税(tuō)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lì)讵(jù)可闻(6)?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7)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3]2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1)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3)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4)塞:堵塞。

太行:太行(hang)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姜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6)多歧[3]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7)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过。(8)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

雉:野鸡。(9)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

李白诗《行路难》(黄仲金 书)(10)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11)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

折节:一作“折腰”。(12)归去来:指隐居。

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4](13)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14)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15)自古贤达人:《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

功成不退皆殒身:《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

……白起……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吴起……功已成矣,而卒枝解。

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践终负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祸至于身?”(16)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

又见《国语·吴语》。(17)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18)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这两句还是写陆机和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19)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

《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时人贵其旷达。” [5]作品译文其一***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

3.行路难的诗词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1,有口莫食首阳蕨2。含光混世贵无名3,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4。子胥既弃吴江上5,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6?李斯税驾苦不早7。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8?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9?

4.有关冬天下雪的诗句

有关冬天下雪的诗句:

1、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郑燮《山中雪后》

2、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3、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5、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6、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7、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8、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9、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0、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11、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12、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5.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是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文解释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6.《行路难》的诗句是

行路难

作者: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南安军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①,怨是用希。”

注释

①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翻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解读

不念旧恶怨恨少

要想获得快乐的生活,做人就应当大度一点,不要总对他人怀恨在心。否则的话,冤冤相报只会没完没了,永远都等不到安宁的那一天。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周游列国。在游历诸国之时,因为政见不同,孔子多次遭到各国权贵的暗害,有好几次都险些丧命。宋国大夫桓魋因为没有追赶上孔子师徒一行,将孔子师生曾经研习礼法之处的大树给拔掉了,还一再扬言非要杀了孔子不可。齐国也有贵族想要除掉孔子,逼得孔子只能四处逃亡。可以说,在孔子的一生之中,与其对立的政敌并不在少数,但是对这些人孔子却没有多少怨恨,甚至还非常理解,这就是不念旧恶的美德。不念旧恶作为一种美德,它可以为人们的生存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而且,这种美德也不需要成本,人们只需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持谦让、宽容的态度,就能让大家受益无穷。

另外,不念旧恶还是成功者应当具备的素养之一。想当年,管仲曾箭创公子小白,但是齐桓公即位之后却不念这一箭之仇,反而重用管仲为相,才成就了齐国的霸业。汉高祖刘邦,宽恕了曾经在战场上追杀过他的季布,并对其委以边防重任,巩固了汉室王朝的根基。不念旧恶,不怀恨于人,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就能消除自己与他人的仇怨。这样一来,有些人就会受到感化,转而支持你的事业。不过,有一点大家应当清楚,即便是宽恕别人的过错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不讲原则地宽容其犯下的所有错误。否则,宽容就会变成纵容,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对人对己均有害而无益。

求伯夷颂原文

南安军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

南安军

作者文天祥?朝代宋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薇。

译文

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注释

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薇而食,饿死。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伯夷颂》注释集评

李道英

伯夷颂(1)

士之特立独行(2),适于义而已(3)。不顾人之是非(4),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5)。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6),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7)。昭乎日月不足为明(8),崒乎泰山不足为高(9),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10)。当殷之亡,周之兴(11),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12)。武王、周公,圣也(13),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14),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15)。殷既灭矣,天下宗周(16),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17)。繇是而言(18),夫岂有求而为哉(19)?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20);一凡人沮之(21),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22)。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23),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24)。

注释

(1)本文选自《冒黎先生集》卷十二。伯夷:姓罗,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是其谥号。相传为孤竹(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君之子。《庄子·盗跖》:“伯夷叔齐弧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庄子·让王》:“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二人互让,均不愿继承王位而出逃,归于西伯(周文王)。文王死,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灭殷,周统一中国,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韩愈生活在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的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与世俯仰,韩愈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写《伯夷颂》。本文的主要意图在赞颂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特立独行”精神,赞颂伯夷“信道笃而自知明”,并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文中一方面说周公和武王是圣人,为“万世之标准”,一方面大力宣扬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是“穷无地、亘万世而不顾者”,并且还说,若无伯夷、叔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这也是十分大胆的言论。此文为韩愈有所为而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立独行”既是韩愈对伯夷的称颂,也是韩愈终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韩愈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2)特立独行: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不随波逐流。《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3)适:适合。义:宜,适宜。《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从,闻善不能改,我之忧也。”这里的“义”,指儒家所宣扬的“仁义”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4)不顾:不考虑,不顾忌。人之是非:别人认为自己的立言行事是对与不对。(5)信道笃:对儒道深信不疑。笃:笃厚,真诚,纯一。自知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十分清楚。(6)力行:尽力而行。不惑:不受蛊惑,不迷乱,即能归持自己的见解或行为。(7)穷:尽。穷天下:穷尽于天地之间。亘:音gèn,通“互”,接连。亘万世:即终万世,穷万世之意。这两句,前句指空间,后句指时间,意谓伯夷是天地之间、从古至今以至万世中唯一的“不顾人非”的“豪杰之士”。(8)昭:光,明亮。这句意谓日明都不及他明亮。指其德行昭著,光胜日月。(9)崒:音zú,险峻。《说文》:“崒,危高也。”这句意谓,泰山也不及其高峻。(10)巍:高大。容:容纳。这句意谓,其形象之高大,天地间也容纳不下。(11)殷之衰:殷之衰亡。周之兴:周韩兴盛。这两句是说,当殷纣王失德,周武王兴兵伐纣之时。(12)微子:殷纣王之同母庶兄。《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裴骃《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据《吕氏春秋》云,其母生微子时尚为殷帝乙之妾,及为妃而生纣。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祭祀,故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去之:离开殷纣王。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王立,不明,*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周文王修德兴周,微子惧周灭殷,又谏,纣仍不听,微子知纣终不可谏,乃逃亡。“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滕行而其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13)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子弟,后佐成王。圣:无事不通曰圣,此谓“圣人”,即人格品德最高的人。(14)从:跟从,追随,意似欠佳。一本作“率”,率领,意较佳。另本作“与”,亦可。攻之:讨伐殷(纣王)。(15)以为不可:认为武王、周公不应该伐纣。(16)宗:宗主,这里用作动词。天下宗周:天下之人都以周为自己的宗主,即:都承认周的统治权。(17)耻食周粟: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设兮,我安适归矣?于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18)繇:通“由”。繇是而言:从这一点来说。(19)岂有求而为哉:难道伯夷是有什么个人打算而这样做的吗?(20)一凡人誉之:凡人一誉之,即凡是有人一称誉他。有余:此指才多德高,韩愈《争臣论》:“夫天授人以圣贤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21)沮:音jǔ,败坏,毁坏。(22)彼:指伯夷。自是:自以为是,自信。这两句意谓,伯夷不是圣人,而能如此自以为是。(23)微:无,没有。微二子:若无此二子(指伯夷及耳弟叔齐)。(24)乱臣贼子: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们内部起来反对朝廷的人称为乱臣贼子。迹:踪迹。接迹:踪迹相接,亦即接踵而至之意。集评

唐顺之曰:“昌黎此文,分明从《孟子》中脱出来,人都不觉。”(《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卷十)王安石曰:“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数十,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世而死邪?如果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六《伯夷》)茅坤曰:“昔人称太史公传酷吏、刺客等文,各肖其人,今以此文颂伯夷亦尔,然不如史迁本传。荆川曰:‘昌黎此文,分明自《孟子》中脱出来。’”(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沈德潜曰:“夷齐何待称扬?颂夷齐,为千古臣道立坊也。用意全于掉尾见之。武王伐纣,所以救天下也;夷齐耻食周粟,所以存臣道也。二者并行不悖。乃王介甫驳夷齐无饿死事,谓与太公同有伐纣之心,是将使乱臣贼子,公然以伐暴为词,而贾充褚渊辈俱得借口矣。君子立言,何如此颠倒耶?”(《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一)蔡世远曰:“激昂峻拔,读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古文雅正》评论卷四)刘开曰:“韩子所以推崇伯夷者,美矣至矣,蔑以加矣。然彼非无为言之也,伯夷当商、周革命之际,独显斥其非,且以一死存万世君臣之义,固其立行之高。亦所见之能决也。夫圣贤之事何常,亦决于义而已矣。贾子曰:贪夫殉财,烈士殉名。故士之有志者,无得失之见易,无毁誉之见难;不惑于流俗之是非也易,不动于君子之臧否也难。伯夷行一己之安,且以众圣人之行为耻,而近世之托志希古者,乃为一凡人之毁誉所夺,此退之所以慨乎其言之也,且退之亦尝负当世之谤矣。夫不为天下所共非者,必不能成一人之是。当退之卓起波靡中,为众人所不能为,犯天下之不韪,其所谓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虽颂伯夷,倘亦有自任之意乎?且彼排二家于千载之下,挽颓波于八代之余,百折九死,不易其志,是诚举世非之而不惑者矣,故其论古于伯夷有深契云。”(《孟涂文集》卷一《书韩退之伯夷颂后》)曾国藩曰:“举世非之而不惑,此乃退之平生制行作文宗旨。此自况之文也。”(《求阙斋读书录》卷八《韩昌黎集》)林纾曰:“唯《伯夷》一颂,大致与史公同工而异曲,史公传伯夷,患己之无传,故思及孔子表彰伯夷,伤知己之无人也。昌黎颂伯夷,信己之必传,故语及豪杰,不因毁誉而易操。曰‘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见得伯夷不是凡人,敢为人之不能为,而名仍存于天壤。而己身自问,亦特立独行者,千秋之名,及身己定,特借伯夷以发挥耳。盖公不遇于贞元之朝,故有论而泄其愤。不知者谓为专指伯夷而言,夫伯夷之名孰则弗知,宁待颂者!读昌黎文,当在于此等处着眼,方知古人之文,非无为而作也。”(《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马通伯曰:“用笔全在空际取势,如水之一气奔注,中间却有无数回波,盘旋而后下。后幅换意换笔,语语令人不测,此最是古人行文秘密之处。”(《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钱基博曰:“《伯夷颂》,论体而颂意,其实乃补太史公《伯夷列传》后一篇赞耳。《原毁》以慨世道,为是非之公言之也;《伯夷颂》则以自况,为斯道之重言之也。《原毁》赋,而《伯夷颂》则比意;其文破空而来,寓提折于排宕,亦学《孟子》以开苏氏,苏轼策论多仿之。”(《韩愈志》)***曰:“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别了,司徒雷登》)(《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李道英)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翻译:

以前孔子叡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原文:

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以相教传。

此文出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楚辞章句序》是《楚辞》注本。东汉文学家王逸注。《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他评价《离骚》“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楚辞章句》的每篇前都有序文,另外在《离骚》、《天问》之末还各有一序。这些序文的内容是说明各篇的作者和写作时间,并阐释题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些序文集中体现了王逸对《楚辞》的理论认识。王逸用汉代儒家经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楚辞,将屈原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诗歌艺术都儒学化了。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

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

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作者简介:

王逸(生卒年不详),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又作有赋、诔、书、论等21篇,及《汉诗》123篇,今多散佚,仅存《九思》,为哀悼屈原而作。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 间,不辨牛马③。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 水端⑤。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 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 谓⑩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14)矣。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 道者,束(21)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 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 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 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 可为量数(2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 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 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 万(36),人处一焉,人卒***(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 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 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 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 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海若, 海神名。

②〔泾流〕直通无阻的河流。

③〔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从河中的小洲到河的两岸之间对 着看,因距离远,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涘,水边。两涘,两 岸。渚,水中小洲。崖,高的河岸。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端〕尽头。

⑥〔旋〕旋转,掉转。

⑦〔望洋〕仰视或远视的样子。“望洋而叹”后来成为比喻看见他人 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的 成语 。

⑧〔野语〕俗语, 谚语 。

⑨〔闻道百〕听到一些道理。闻道,领会某种道理。百,这里用“以定 数代不定数”的 方法 表示“比较多”,还达不到“千”,也不到“万”的程度。

⑩〔我之谓〕即“谓我”。宾语“我”前置。

(11)〔少仲尼之闻〕少,意动用法,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仲尼,孔子的 字。闻,知识。

(12)〔轻伯夷之义〕轻,意动用法,认为伯夷的仁义轻。伯夷,殷末孤竹 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伯夷的弟弟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 伯夷不受,结果他和叔齐一起逃到周。他们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是臣弑 君,就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了。

(13)〔睹〕看。

(14)〔殆(dài)〕危险,失败。

(15)〔见〕被。

(16)〔大方之家〕大道之家。见多识广,明白大道理的人。

(17)〔拘〕限制。

(18)〔虚〕通“墟”,处所。

(19)〔笃于时〕被时间所限定。笃,限制。

(20)〔曲士〕乡曲之士,生活在穷乡僻壤因而孤陋寡闻、缺少见识的人。

(21)〔束〕约束,局限。

(22)〔丑〕浅薄。

(23)〔尾闾〕相传是海底泄水之处。

(24)〔过〕超过。

(25)〔不可为量数〕不能用数量来计算。

(26)〔自多〕自负,自满。意动用法。

(27)〔自以〕自知。

(28)〔比形〕具形。

(29)〔存〕存在(这样的想法)。

(30)〔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称为东海、南海、西海 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31)〔礨空(lěikǒng)〕蚁穴。空,通“孔”。

(32)〔大泽〕旷野。

(33)〔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 中,故称“中国”。后泛指中原地区。

(34)〔稊(tí)米〕形容细小的米粒状物。梯,一种稗类的草,结实如 小米。

(35)〔太仓〕大粮仓。

(36)〔号物之数谓之万〕用“万物”来称事物种类和数量之多。号,称 号,称呼。

(37)〔卒***〕整个***之内。卒,尽。

(38)〔豪末〕毫毛的末梢。豪,通“毫”,动物身上的毫毛。

(39)〔连〕连续,指五帝禅让的事。

(40)〔三王之所争〕三王,指夏禹之子启、商汤及周武王。三人都是弑 君而自立者。(按,《韩非子》、《战国策》及《楚辞·天问》都说禹禅位于 益,启杀益而夺其位。)“所争”与上文“所连”,下文“所扰”、“所劳”的对 象,都是指天下而言。

(41)〔仁人〕有德行的人。

(42)〔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43)〔此〕代指上文的“豪末”。

(44)〔以为名〕为了求得名声。

译文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 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 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 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 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 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 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 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 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 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 教育 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 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 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 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 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 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 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 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 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 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 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 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个人与 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 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 伯夷以让天 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 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 文章 :

★ 一首唐诗赏析

★ 短歌行原文注释译文

★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译文与赏析

★ 诗经国风兔置的原文及注释

★ 唐诗三百首《嫦娥》原文及赏析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大全

★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 高考语文锦瑟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的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