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计远虑所以不彰,深计远虑所以不彰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4 0
  1. 请问刘备的谋士法正的资料
  2. 孔子的名人名言
  3. 春秋战国的故事

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深计远虑所以不彰,深计远虑所以不彰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待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格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怕、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迅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迅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但是,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今。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诵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秋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联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

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之治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请问刘备的谋士***的资料

如果说《燕云台》里韩德让是耶律贤和萧燕燕的心腹忠臣,那么随着剧情的发展,在罨撒葛图谋皇位叛乱的千钧一发之际,大明正义的耶律休哥及时打援,挫败了罨撒葛一伙而大获全胜,取得了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口碑。而 历史 上的耶律休哥,也是有“辽国战神”之称的非等闲之辈。

耶律休哥,字逊宁,是辽国宗室大臣,有着尊贵的身份。他祖父是辽国的隋王耶律释鲁,父亲耶律绾思是辽国南院掌管军事和行政的官员。出身高贵的耶律休哥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怀有一颗壮志的雄心,少年时期就跟随北府宰相萧斡南征北战,在讨伐乌古以及室韦二个部落时,因为将帅指挥有方平叛及时,初上战场就获胜而归的耶律休哥,被封为掌管皇族政教事物的惕隐,后来又在率兵讨伐党项一族时,凭着积累的军事经验屡战屡胜,尤其在与宋辽的几次重要战事中,以深谋远虑以及大智大勇的姿态,为辽国立下了绩绩战功,成了辽国有名望的军事家以及“辽国第一战神”的称呼。

公元***8年正月,宋朝皇帝赵光义亲自率领数十万宋军北征伐辽攻打北汉,历经半年之久的苦战,宋军攻破太原城,北汉皇帝刘继元出城投降,北汉就此灭亡。攻灭北汉后心高气大的赵光义,想就此夺回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如此一来,辽宋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便打响了难测胜负的血腥之战。

公元***9年6月间,宋三十万大军从山西翻越太行山向东北进军,目标直指辽国的幽州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在宋军进攻到涿州时,与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统军使萧讨古等率领的辽军迎面而战,打了几个回合,面对宋军的英勇奋战,辽军不久便以大败亏输。赵光义乘胜继续攻打幽州的辽国驻军,猝不及防的驻军被宋军击败后向北面撤离,宋军将整个幽州城围困后开始攻城,此时镇守幽州城的是辽国留守韩德让,他自从被宋军围城后便率兵进行顽强的抵抗,而彼时皇帝耶律贤迫于形势的压力,与大臣们一番商议后,决定放弃幽州城,将主力军队集中在古北口和松亭一带防守,阻止宋军北攻。

当时,在朝中担任惕隐一职的耶律休哥,得知军情后提出了与君臣决策截然不同的建议,主张无论是放弃幽州退守北地或是派兵救援坚守幽州,进与退之间辽军与宋军都免不了要交战,倒不如就在幽州城与宋军一战定胜负,同时还向皇帝耶律贤***亲自率军前往幽州救援,与宋军决一死战。耶律贤***纳了耶律休哥的建议后,立即下诏迅速集结了三万援军,于是,自告奋勇的耶律休哥带着集结的三万援兵火速救援被困的幽州城。

抵达幽州近郊后,与南院宰相耶律沙及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共同商议战术,由耶律沙在城北先向围城的宋军发起进攻,两军会战在高梁河拼死搏杀,就是现在的北京西直门外原永定河,这就是 历史 上有名的“高梁河大战”。由于辽军人数不及宋军而处于劣势,经过一天的厮杀便败下阵来,耶律沙也只好率兵暂且北撤。此时的耶律休哥,以他的足智多谋为辽军筹划献策,排兵布阵,将自己手下的士兵和耶律斜轸手下的士兵组成两支诡诈奇兵手拿火把,乘着夜色降临突击夹袭而来的宋军,在两条火龙的突袭下,遭受了意料之外危机的宋军心惊胆战,一时间便乱了阵脚,而赵光义也在慌乱中下令继续围攻幽州北城的宋军和追击向北撤退的耶律沙军队。与此同时,幽州城内的军民们团结一致呐喊助威,奋力拼杀的气概震天动地,至此,对于攻城已达半月之久的宋军来说,本来就显得精疲力尽,这下又被幽州城内的震天呐喊震惊得士气大挫,就在这时,北撤的耶律沙又折回重战。于是,耶律休哥率兵在东面,耶律斜轸率兵在西面,耶律学古在南面,加上北面重回的耶律沙,东南西北四路辽军对赵光义和崔彦进率领的宋军进行包围,宋军也奋起抵抗,两军的拼杀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耶律休哥在战中身负三处重伤,谁想赵光义在宋军顽强拼杀之际,金蝉脱壳地仓皇逃命了!这对于宋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顿时全线崩溃而狼狈败逃,辽军乘机奋力追击,数十万宋军被辽军分割击破,最终,数万余宋军战死沙场,辽军缴获了宋军无数盔甲和战械、物资等,这场高梁河大战以辽军大获全胜告终。而耶律休哥在这场高梁河之战的过程中,从力排众议向皇帝***南下救援,到谋略惑敌以少胜多,以及身负重伤仍对宋帝穷追不舍,表现出一个爱国将士建功立业的信念,深受耶律贤的赞赏和重赏,耶律休哥从此居功至伟执掌了辽国兵权,开始了荣光的人生。

高梁河大战后不久,辽帝耶律贤为了报赵光义围攻幽州之仇,派燕王韩匡嗣带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沙等八万士兵南下大举伐宋 ,直逼宋地满城。

辽军大队人马到达满城时,宋朝右卫龙将军赵延进以分兵八阵准备出战,同时宋又商议出派信使诈降辽军的计策。第二天宋方果然派信使到辽军处请降,辽军主帅韩匡嗣虽然受耶律贤的宠信,但实际上并无领兵作战的能力,出于求胜心切的心理加上缺少谋略计策,便信以为真准备答应宋的请降。而城府颇深的耶律休哥觉得其中有诈,表示:“彼军众多而齐整,且有锐气,必不肯就此屈降,此乃诱我之计,应严兵以待。” 并劝阻韩匡嗣不要轻信宋使的请降,提前作好防范准备。然而韩匡嗣并没有听从耶律休哥的建议,坚持一意孤行接受宋军的投降。而耶律休哥见主帅固执己见,只好告知自己手下的将士们做好一切防备措施。果不其然,就在辽军减弱进攻态势准备接受宋军投降时,慢慢靠近辽军的宋军前锋骑兵却在片刻之间发起了猛攻,随后宋军的重步兵方阵也开始压境,辽军突然之间不知所错,情势非常危急,而韩匡嗣更是在情急之下迫不得已率领大军狼狈北逃。幸好耶律休哥早有准备,在宋军突袭时迅速整兵进击,挫败了宋军的追击,扭转被击败的局面。此番南下伐宋幸亏有耶律休哥的智慧和能力,战前针对宋军的请降作了深度分析,在突遭敌袭下有备无患,既掩护了全军的撤退,又保全了精锐的骑兵。此战后,耶律休哥获得耶律贤的充分信任,官职由惕隐升至北院大王,全面负责辽国南边的军事防务,而韩匡嗣终因失职被贬为秦王和晋昌军节度使。

经过以上两场战役,耶律休哥已经磨炼得更加强大。

公元980年间,耶律贤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再次南征伐宋,以给之前的两场战役雪耻,耶律休哥作为前锋部队先前到达南易水北岸的宋地瓦桥关,就是现在的河北雄县,并将瓦桥关一带包围起来等待大部队的到来。为了击破辽军的包围,宋军***取趁着黑夜行动,暗渡南易水企图偷袭辽军,然而宋军的偷袭早已在耶律休哥的预料之中,派手下干将埋伏在宋军的必经之路,将偷袭的宋军一一击败。次日,宋军再次渡河北岸,从瓦桥关东边向辽军发起攻击,战况对辽军极为不利。就在辽军遭受前后夹击的危急时刻,耶律休哥拿出擒贼擒王的勇气,率领数百名卫军闯入宋张师军营中,一举突破宋军的层层关卡,最后将张师斩死在马下。宋军在顿失主将的情况下乱作一团,而辽军在耶律休哥身先士卒的杀气下更加气势恢弘,最终,耶律休哥一直追杀宋军至莫州,沿途还俘获了数名宋将,斩杀了万余宋军,以胜利告终。

辽帝耶律贤为表彰休哥的战功,又一次对他重赏,赐予耶律休哥御马、金盂等,还加封为“于越”,这是辽国最顶级的荣誉。

耶律休哥一生征战不休,除了上述的几场战争,还有和萧太后一起领兵的“岐沟官之战”、“君子馆之战”,都获得极高的荣誉。此外,耶律休哥不但武能定国,而且文能安邦。他非常重视战后的抚恤,还减省治下幽州各地的赋税傜役,严格禁止辽兵不得进犯宋朝,即使有牛和马跑到辽境,也要如数归还宋民,力求边疆地区的稳定。在他的治理下,辽国南部边疆获得了长期的安宁和祥和。由于功高盖世,辽圣宗还特赐于红珠筋线,命入内帐行再生礼。据《辽史》载:“辽制,惟帝及太后行再生礼,休哥得之,异数也。” 可见耶律休哥的威望至极。

公元998年,耶律休哥寿终正寝于幽州。

孔子的名人名言

***(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个人资料编辑本段 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 谥号 翼侯

家族资料

高祖父 法雄 字文强

祖父 法真 字高卿

父 法衍 字季谋

子 法邈

曾效力的势力 刘璋 蜀汉

生平介绍编辑本段 ***(176—220),字孝直,右扶风郡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东汉末年刘备部下重要的谋士。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后来,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被任命为使者出示刘备,请刘备入蜀帮助讨伐张鲁,***发现刘备有雄才大略,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天府之国益州,凭借这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夺取荆州和益州,***、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刘备***意北伐张鲁,到了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当时,刘璋的部下谋士郑度向刘璋进谏说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感到厌恶和恐惧,***却认为刘璋不可能***纳这个计策。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那还算是个爱民的君主,他说:“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进攻雒城时,刘备的谋士庞统中箭身亡,于是刘备任命***为谋士,继续进军。214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许靖与其弟许劭(许子将)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这是***进谏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刘备于是重用许靖。此举堪比战国时的郭槐与燕昭王。***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性格有仇必报,受到重用后,携私报复,有人告诉诸葛亮,希望惩治***,而诸葛亮深知***乃社稷之重臣,智谋过人,劳苦功高,忠于刘备,深得信任,因此不加过问。217年,***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不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刘备听从,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219年正月,***选准时机劝刘备进攻,刘备夜袭夏侯渊,大破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于是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曹操亲征,听闻此计也感概不已。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

***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壮年而亡,否则以刘备之英明,诸葛主内,***主外,何愁天下不定?

简明历史传记编辑本段 ***早年投靠刘璋,但既不受重用,又受同事诽谤。在出使拜访过刘备后,暗中与张松策划拥戴刘备,并利用再次出使刘备的机会,私下向刘备提出借机取蜀的***。并在刘备征蜀过程中准确预测了刘璋不会***用郑度之计。建安十九年刘备成功取蜀,***被赐予高位,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分析形势,鼓动刘备进攻汉中,并建奇策斩杀夏侯渊。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被任命为汉中国尚书令、护军将军。***的奇谋妙策,诸葛亮也为之惊奇。

简明演义传记编辑本段 ***是贤士法真孙子,张松之友。原为刘璋部属,与张松、孟达合谋献益州给刘备。在涪城大会上,与庞统一起策划刺杀刘璋的***。伐蜀成功后,曾与诸葛亮讨论治法之事。后来任蜀郡太守时公报私仇,听闻诸葛亮向他人的解释后有所收敛。曹刘争汉中时,说服刘备亲征,又受诸葛亮之命助黄忠斩杀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被任命为尚书令。

***的历史评价编辑本段 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邪? (《华阳国志》)

孙盛: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三国志——***传》注引孙盛评)

陈寿:***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三国志—庞统***传第七评》)

杨戏: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谘,暂思经算,睹事知机。——赞法孝直 (《季汉辅臣赞》)

诸葛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三国志——***传》)

陈寿: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三国志——***传》)

***与刘备编辑本段 据说,汉中之战一次刘备与曹操交锋时,刘备处于劣势,但刘备仍然亲冒箭矢,不肯撤退,***心生一计,亲自上前为刘备挡箭,刘备说:“孝直避箭。”***回答:“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于是刘备才撤退。

***死后,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兴兵伐吴,次年六月大败于吴国的陆逊,诸葛亮感概:“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说如果***还活着,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使出征,也不会战败而归。

***不仅有谋略,而且能在关键时候纠正和劝说主公,可谓良臣,而刘备也能虚心接受***的意见,此等君臣之情,堪与曹公和郭嘉媲美。

刘备眼中的***编辑本段 提起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诸葛亮.其实当时诸葛亮主要管理内政和筹措粮草,在刘备身边为其出谋划策的是***,刘备对他的信用程度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记载***,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可见他当时的地位.下面我引用了彭氏军史评论里对***的评价:

因为刘封、孟达不发救兵,关羽被东吴擒杀。刘备听从诸葛亮之计,欲擒故纵,先调刘封守绵阳;孟达机警,与申耽、申仪商议:“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达反水,将上庸献予曹魏,并祸及并导致刘封被杀。诸葛亮的这一计策加大了西蜀在失去了关羽和荆州以后的损失。***若在这一切是否还会发生?

***,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名门之后。其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是东汉末的名士;其父法衍是东汉末的司徒椽、廷尉左监。东汉末民不聊生,刀兵四起,富饶闭塞的西川成了躲避战火的避难所。***和好友孟达入蜀投靠刘璋(难怪孟达有此一说),但刘璋昏庸不识才。仅委任***为县令,***的缺点是品行不怎么样,所以刘璋以后干脆不予任命。***这段时间很不得志。后来***和益州别驾张松成了好友,在张松的极力举荐下,***才获刘璋委派出使刘备的工作。***正是利用这次出使的机会结识一代枭雄刘备。

***和张松决心共同帮助刘备入主西川,后来孟达也加入进来,于是就有了《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张松献地图”的故事。法、张一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建安十六年(211) ,曹操欲取汉中,刘璋为防范曹操大军祸害益州,再次派遣***为使者去见刘备。***暗中向刘备献计,鼓动游说刘备夺取西川以成就王霸大业。而收取两川以做为图取王霸的根据地正是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设计好,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刘备即率步兵数万人由水道入蜀,留诸葛亮、关羽驻守荆州。

当刘备围攻雒城将近一年的时间,***曾写信给刘璋劝降,虽然刘璋没有立即接受,但是雒城被攻破,刘备进军包围成都,只有几十天,城中尚有精兵三万,谷币还可以支持一年,吏民均愿意死战的情况下,刘璋却开城投降了,这不能不说刘璋是考虑了***的劝降信作出的选择。刘备于十九年夺取益州。从此摆脱困境,奠定了鼎峙的基础。

***任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最大功绩是在献计取汉中。当时曹操击败张鲁占领了汉中,***目光敏锐地看到汉中对于蜀汉的重要性暨夺取汉中的可能性。

他分析指出曹操降伏张鲁后,没有趁胜夺取巴蜀,而是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守汉中,曹操自己北还是迫不得已,可见取汉中机不可失;另外曹操留守的夏侯渊、张郃的才能难堪镇守汉中的大任。

夏侯渊、张郃是有勇无谋的煞将,曹操手下能独挡一面的大将有张辽、曹仁、于禁、曹休、司马懿、曹彰等,可见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当,利用这么难得的机会,主公亲统大军前往征讨,一定能击败曹军。

而且夺取汉中有三点好处:① 能击败曹军,得到东汉王室的褒奖和欢心。 ② 占领汉中后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开疆拓土。③ 占领汉中可以巩固益州,是立国的根本。

正是在***极力主张下,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拒绝谋士周群等劝阻,毅然进兵汉中。在具体的指挥战斗中,***的出谋划策又起了重要作用,***协助老黄忠斩夏侯渊的故事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的计谋击破夏侯渊军,使他的对手曹操都为之叹服,诸葛亮也常常为***的智慧和计谋所折服。刘备夺取汉中,其兴汉的大业才真正达到了顶峰。

刘备即位汉中王时,就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惜***命薄,年仅四十五岁就死了。刘备为***的死累日痛哭。刘备后来追封***为翼侯,赐爵于其子孙。

《三国志》记载,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彝陵惨败后,诸葛亮慨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也;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段话反映了历史上***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才干要远胜过诸葛亮,一代妖相诸葛孔明心比天高,曾自比管仲乐毅,放眼天下,大有高手寂寞之感。可也不得不叹息***不在的遗憾。

三国志里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作战,形势非常不利,后退是最佳的选择,但刘备大怒不肯后退,没有谁敢劝说。这时候,箭若飞蝗。***于是站到刘备的前面,刘备说:“孝直避箭。”***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撤退了。蜀郡太守许靖〔许邵之堂弟〕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在***的劝说下,刘备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可见,刘备对***的意见是相当尊重的。

陈寿对***的评价是***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的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若在,孟达就不用担心刘备会加害自己而反叛,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就不会落到曹魏手里,也就不存在刘备甚怒之下斩掉虎将刘封;***若在,也许他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即使东征,以***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彝陵那样的低级错误,而导致惨败;三国鼎立最终局面会是怎样呢?***若在…… ”

***:蜀汉的‘郭嘉’编辑本段 魏国的谋士郭嘉足智多谋,深为今人所佩服。所以常常有人问:“谁最像郭嘉?”那么我也问大家一下:“蜀国的‘郭嘉’是谁?”我个人喜好比较倾向庞统,但事实恐怕是***。且先不说战绩,就说死后。郭嘉死后,曹操不久大败,退兵时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死后,刘备也大败,诸葛亮也悲痛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如果***还活着,就能制止主公,让他不要东征;就算东征,也不会输的这么惨败)。”简直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郭奉孝劝曹操北征乌丸,能够胜利,是因为他对人的了解;***大败夏侯渊,也正是***对人的了解。

还让人惊讶的是,《三国志》中也都记录勒他们的缺点。郭奉孝不治行检、法孝直滥用权力,就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一般,英雄也有英雄病,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人’,有优点有缺点的人,比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许更表现的像‘人’吧。

而且***也算是英年早逝。

故某以为蜀国的郭嘉,大概是***吧。

春秋战国的故事

一、孔子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巧言乱德。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刚、毅、木、讷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听其言而观其行。

3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9、礼之用,和为贵。

40、放于利而行,多怨。

四、孔子劝学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9、不学诗,无以言。

2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3、有教无类。

24、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五、孔子政治名言

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2、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6、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7、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18、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9、……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0、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21、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2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3、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2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

29、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0、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当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做到深谋远虑。”于是进入朝中求见。

(曹刿)问:“凭什么作战?”庄公说:“所拥有的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用来给大家分享。”回答说:“小的恩惠不可能普及大众,民众不会随从效力的。”庄公说:“祭祀的牲畜玉石锦帛,不敢多报,必定诚实有信用。”回答说:“小诚实不是信用,神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不管)大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必定判得合乎情理。”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招集民众)打一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起去。”

庄公让他坐同一辆战车,在长勺迎战。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以。”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齐国战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敌军)之后,庄公问他原因。回答说:“战斗,靠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鼓舞起士兵的勇气,(等)再次擂鼓士兵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时士兵的勇气已耗尽了。敌方士兵勇气耗尽我方士兵勇气充盈,所以能战胜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怕有埋伏。我看他们的车印杂乱,望见他们的战旗倒拖,这样才追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