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_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的出处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7-06 0
  1. 成语典故有哪些?
  2. 入木三分意思
  3. 谁知道力透纸背的意思是什么?
  4. 《夏日绝句》古诗
  5. 古代读书人的故事
  6. 李清照咏项羽如何赏析?

两鹤

两鹤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

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_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传北宋隐士林逋居住在杭州孤山,养着两只鹤,放出去在天空飞翔很久之后,再飞回来进笼。林逋经常泛舟游西湖各寺,倘家中有客来,书童便会开笼放鹤,为主人报信。林道见到两只飞翔的鹤就划船回家。后因以“两鹤”用为仙家信使的典故。

宋·刘克庄《园春·平章生日丁卯》词:“湖山绦褐,两鹤相随。”

.28

五两观,两观之诛

两观(两观之诛)

《孔子家语·始诛》:“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

春秋时,鲁国大司寇孔丘把扰乱鲁国政事的少正卯大夫处死在两观之下。后遂用为行刑正法之处。

金·元好问《曲阜纪行》诗之六:“两观余坡陀,万世示顽犷。”

.28

五量革履

量革履

《晋书·隐逸传·陶潜传》:“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弘每令人侯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中伸脚令度焉。”

晋诗人陶潜,隐居家园,刺史王弘钦佩他人品高尚,曲意交往,送酒致意,又为之量脚制履。后遂用为钦慕名士之典。

唐·韦应物《送丘员外归山》诗:“为君量革履,且愿住篮舆。”

.26

五梁习治最

梁习治最

《三国志·魏书·梁习传》:“梁习字子宾,陈郡柘人也。为郡纲纪。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文帝践阼,复置并州,复为刺史,进封申门亭侯,邑百户,政治常为天下最。”

三国魏文帝朝并州就史粱习治理郡政成绩突出,为当时全国之最。后因用为称颂地方官吏有善政的典故。

唐·李瀚《蒙求》:“黄霸殊政,梁习治最。”

.26

五梁州梦契

梁州梦契

唐·孟棨《本事诗·徽异》:“元相公稹为御史,鞠狱梓潼(鞠狱,审讯)。时白尚书在京与名辈游慈恩,小酌花下,为诗寄元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时元果及褒城,亦寄梦游诗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异吏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梁州,’千里神交,合若符契,友朋之道,不其至欤!”

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元稹任监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酒。席间,白题诗一首.对元稹远行表示怀念。恰在同日,元稹于梁州褒城,也梦与白居易等同游曲江及慈恩寺,梦醒之后作《梦梁州》诗,也对白氏表示深切的怀念。千里神交,合若符契。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后人形容知友梦魂相交,常引用此典。

.26

五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

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

《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西汉时,梁孝王刘武在开封东南建造了一所大花园,名为梁园,亦称菟园。“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又“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极尽欢宴逸乐之事。但好景不长,刘武不久因罪失宠,于是宾客云散。

后以“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指此不如彼,或用指思归故乡之词。

《京本通俗***·错斩崔宁》;“却不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不若改行从善,做个小小经纪,也得过养身活命。”

.24

五梁上君子

梁上君子

《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白:‘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干此.粱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后以“梁上君子”为窃贼的总称。

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24

五梁山曲

梁山曲

旧题汉·蔡邕《琴操》卷下《梁山操》;“梁山操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幼少慈仁质孝。在孔子门有令誉。居贫无业以事父母,躬耕力则(作?),随五土之利,四时惟宜以进甘脆,尝耕泰山之下,遭天霖泽,雨雪寒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乃作忧思之歌。”

传说曾子在泰山下耕耘,遭天雪地冻,旬月不能回家,他思念父母,作了一首歌,名《梁山曲》,以寄哀思。后遂用为咏悲愁哀伤之典。

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24

五梁家黛

梁家黛

《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唐·李贤注;“愁眉者,细而曲折。”

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好化妆。把眉毛画得又细又弯。后用为咏女子妆扮入时之典。

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

.22

五梁冀跋扈

梁冀跋扈

《后汉书·梁统传》附《梁冀传》:“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东汉时,大将军梁冀独揽朝政,专横跋扈,幼主质帝称之为“跋鹿将军”.后用为咏权奸专横,危害朝廷的典故。

唐·罗隐《经洛阳故城》:“跋扈已成梁冀在,简书难问杜乔归。”此暗喻朱全忠操纵朝政,迫胁唐昭宗,对唐廷构成危害。

唐·李瀚《蒙求》:“周嵩狼抗,梁冀跋扈。”

良造

良造

淮南子·览冥训》:“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

良造,是王良和造父的合称。王良,春秋时晋国善于驾驭车马的人。造父,是周穆王时善御的人。后因用为咏善驾车马的人的典故。

《艺文类聚》卷九三引:“哀二哲之殊世兮,时不遘乎良造。”

.22

五梁公归兴

梁公归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梁公即狄仁杰,因封梁国公,故称。“梁公归兴”即指狄仁杰思念在河阳的父母之情,后因用为思归的典故。

元·汤式〔南吕。一枝花〕《赠素云》:“没乱煞老梁公归兴凄凄,吸溜煞刍谢安芳心冗冗。”

.19

五梁甫吟

梁甫吟

《艺文类聚》卷十九引《蜀志,诸葛亮梁父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垒垒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强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甫即梁父,山名,在泰山脚下。古时迷信,传说泰山和梁甫是人死后魂魄归宿地。古时有曲名为《泰山梁甫吟》,分《泰山吟》和《梁甫吟》,都是葬

歌。

《梁甫吟》有人题为诸葛亮所作,这是误会。《梁甫吟》本为乐府楚调曲名,后又因诸葛亮事,用为高雅不俗,怀经纬之才的典故。

杜甫《登楼》诗:“可怜后主还祠庙,日答聊为《梁甫吟》。”

.19

五良禽择木而栖

良禽择木而栖

《左传·哀公十一年》:“孔文子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祭器)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末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好鸟择木,比喻贤臣择主。故后常以“良禽择木而栖”作为贤臣择主而事的典故。“择木”也作“相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青春不在,悔之晚矣!”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19

五良平

良平

《汉书·刑法志》:“任萧、曹之文,用良、平之谋。”又《叙传下》;“爪牙信、布,腹心良、平。”

***张良、陈平足智多谋,是汉高祖刘邦谋臣。张良封留侯,陈平封曲逆侯,先后任左、右丞相。后因以“良平”誉称有谋略能当大任的人物。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

.11

五良辰美录赏心乐事,四美

良辰美录赏心乐事(四美)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建安末,余时在邺宫,朝游夕宴,究欢愉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后人称之为“四美”或“四并t”,认为是人间最难同时得到的称心事。后因用为咏人间最难得的称心事。

宋·欧阳修《雨中花》:“且携手留连,良辰美景.留作相思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游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唐·王勃《膝王阁序》:“四美俱,二难并。”

.11

五恋栈豆

恋栈豆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乃通宣王奏事”裴松之注引干宝《晋书》曰:“恒范出赴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夕”此事又见《晋书·宣帝纪》。

栈豆,马房的豆料,比喻现成的利益。“驽马恋栈豆”是比喻贪图禄位,蒋济认为贪图禄位的人是必不能得到重用的。后用为贪图荣禄的典故。

宋·陆游《题舍壁》诗之一:“尚憎驽恋栈,肯羡鹤乘车?”宋·蔡伸友《蓦山溪》词之四;“区区栈豆,岂足甘牛后。”

.11

五练先书

练先书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练,漂煮;练之,指把书写用过的衣帛漂洗干净。汉朝张芝十分酷爱书法,凡家中衣帛,一定要先拿来蔽着水练习书字。然后再漂洗干净。后用为咏勤奋练习书法之典。

唐·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8

五廉泉让水

廉泉让水

《南史·胡谐之传》载:“南朝宋时,范柏年,梓潼人,为州将,刘亮使出都谘事。见宋明帝。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否?”曰:“梁州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日:“臣所居廉、让水间。”

廉水源出陕西南郑县境。名廉津,又称廉泉。让水在陕西褒城县西南,其源出于廉水,又名逊水。范柏年所说的廉、让即指此。范柏年在这里的意思是

夸耀故乡风俗淳朴,标榜自己清廉礼让。

宋·苏轼《廉泉》诗:“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

.8

五练裳竹笥

练裳竹笥

《后汉书·戴良传》,“戴良字叔鸾,汝南慎阳人也。……初,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疎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训,皆有隐者之风焉。”

东汉戴良五个女儿都贤德.戴良择婿不问贵践.只要为人贤能便应允成亲。粗裳布被、竹笥木屐这样十分简朴的东西,便是陪送的嫁妆。后因用为女子贤德安贫出嫁的典故。

《幼学琼林》卷二“女子”:‘戴女之练裳竹笥.·孟光之荆钗布裙(《大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此如之贫者。”

练光乱马

练光乱马

东汉·王充《论衡》卷四《书虚》:“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昌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

孔子与颜渊登泰山,遥望吴市昌门,颜渊将门外的白马看成系练。后以此典喻咏古代吴地或遥望故地。

唐·骆宾王《久客临海有怀》:“练光遥乱马,剑气上连牛。”

.7

五廉蔺

廉蔺

《后汉书·孔融传》:曹操致书孔融曰:“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下。”唐·李贤注:“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黾池,归,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右。颇曰:‘吾不忍为之下,必辱之。’相如每朝,常避之。颇闻之,肉袒负荆谢之,相与为刎颈之友。”

“廉蔺”为廉颇、蔺相如的合称。蔺相如在黾池之会维护了赵国尊严,封为上卿,位居名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便一再挑动矛盾,想侮辱于蔺。蔺

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取忍让态度,终于感动了廉颇。二人结为刎颈之交。后以“廉蔺”称美将相贤明而精诚协作。

唐·李白仗醉后赠从甥高镇》诗“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儿童重廉蔺。”

.7

五连鸡

连鸡

《战国策·秦策一》:“秦惠王谓寒泉之曰:‘……赵因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连鸡,将鸡连绑在一起。把鸡捆绑在一处,均不得自由动转,互相拖带,实为不使。战国时。秦孝公(惠王)用比诸侯合纵,不可能有统一的行动。

后用喻互相牵制影响的军队或地方势力。

唐·韩偓《隰州新释》诗:“掷鼠须防误,连鸡莫惮惊。”

.7

五连城璧

连城璧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换此璧,因其价值连城,故称“连城璧”或“连城玉”。后因用为咏宝玉或国宝的典故.

晋·张载《拟四愁诗》:“佳人遗我云中翮,何以赠之连城璧。”亦用以喻珍贵的人才。

唐·李白《鞠歌行》:“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清·黄遵宪《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璧。”又用以比喻贵重美好的文学艺术作品。

唐·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连城之璧不可量,五百年知草圣当。”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徽之识碔砆。”

.7

五莲幕

莲幕

《南史·庾杲之传》载:庾杲之字景行,累迁尚书左巫,出为王俭卫军长史.萧缅与俭书曰: “盛府元僚,实难其选;庚景行泛禄水。依芙蓉,何其丽也?”时人称俭府为莲花幕。

南齐王俭为卫将军,为宰相之职,领一朝之政,当时在他手下提拔举荐了许多有才识的人,所以当时的人把入俭府比喻为入莲花池,言绿水红莲交相辉映。又因将军的行营府署称为‘幕府”,王俭既同时身为军帅·故称他的幕府为“莲幕”。

唐·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诗: “下客依莲幕,明公念竹林。”

.5

五莲花十丈

莲花十丈

《***关尹传》:“老子曰:‘***游时。各各坐莲花之上,华径十丈。有反生灵香,逆风闻三十里,”,(据《法苑珠林》卷四十九引)

据说仙人游玩时所坐的莲花直径有十丈,香闻三十里。后遂用为咏莲花之典。

唐·韩愈《古意》诗:“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5

五连壁

连壁

《庄子·列御寇》:“庄子将死。***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贲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连璧”又称“双璧”,“两璧相连”,常用以比喻并美的两人或两物。.

《晋书·夏侯湛传》:“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此指才貌并美的二友。

.5

五粒我烝民

粒我烝民

《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粒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粒,粮食。烝,众;烝民。民众。贻。赠。来牟,即来麰,来是麦字,即小麦。麰’是大麦。本篇的主旨是歌项后稷的功德可与天比。其辞大意是:这个有文德的后稷!真能与天相比。他用粮食养育了众民,哪里没有他大德所及。遗留给我小麦和大麦,是上帝令用它养活大家,更不必划分波此疆界,遍施农政于华夏大地!后因以“粒我烝民”为用粮食拯救百姓之语。

元·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活彼生灵恩不忘,粒我烝民德怎偿?”

.26

四栗犊

栗犊

《西京杂记》卷二:“长安有儒生曰惠庄,闻朱云折五鹿充宗之角,乃叹息曰:‘栗犊反能尔耶?吾终耻溺死沟中。’遂裹粮从云。”

栗犊,本指初生的小牛犊,角小如栗,后常以比喻小孩子、年轻人。

惠庄以谈经老儒竟被后学取胜而深感遗憾,他认为若在小小的沟渠中被人溺死,实为耻辱;然而后生可畏,不服是不行的,故只得裹粮就朱云求学了。

.26

四郦其被烹

郦其被烹

《史记.郦生列传》:“淮阳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烹汝!’邵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烹郦生,引兵东走。”

汉初谋士郦食其游说齐王降汉高祖,不料韩信兵袭齐城。齐王怒而烹郦。后遂用为说客被烹之典。

唐·白居易《答四皓庙》:“君看齐鼎中,焦烂者郦其。”

吏隐

吏隐

《晋书·孙绰传》:“尝鄙山涛,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

此是孙绰批评山涛的话,意思是指责他为官而贪隐士高名,为隐而慕为官之利禄.结果是非吏非隐,两不像,所谓“吏隐”,旧时一些清高的士大夫,常不满世俗的溷浊又以官小而自称“吏隐”,意为隐于下位,而非隐于山林。汉东方朔,避世于金马门。既为吏又有隐逸者的高志,此是真“吏隐”,然有关东方朔的记述,并无“吏隐”之称,概“吏隐”之词或本于《晋书》上事。至于《汝南先贤传》所载郑钦事,乃去吏之后,陈隐居于蚁坡之阳,是归隐,而非“吏隐”,后因以“吏隐”为隐于下位之词.

唐·宋之问《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宋·陆游《感事》诗:“赖有东湖堪吏隐,寄声篱菊待吾归。”

.26

四吏催租

吏催租

宋·费衮《梁溪漫志》;“谢无逸尝从潘邠老求近作,邠老答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云:‘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

宋潘大临刚有佳句吟咏,却有吏来催租,声势汹汹。诗意全败。故后以“催租人”、“吏催租”比喻无文才,大煞风景之意。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归耕》:“有圃免烦官送菜,叩门翻喜吏徽租。”此反其念而用之。

.25

四吏部眠

吏部眠

《晋书·毕卓传》:“卓少希放达,为胡毋辅之(人名)所知。大兴(晋元帝年号)末,为吏部郎,尝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邃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

晋人毕卓嗜好饮酒。一次他到邻居家酿酒作坊里愉酒吃,被人捉住。第二夭早展,作坊主认出是吏部毕郎官,便赶紧为他松绑。卓并不生气,还请酒坊老板一起在酒缸边喝酒,喝道醉了才离开.“吏部眠”即指毕卓喝醉酒的故事。后因用为咏嗜酒废事之典。

唐·杜甫《游子》诗。“庆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

.25

四吏部访孤儿

吏部访孤儿

《世说新语·政事》:“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参见“嵇绍不孤”。

吏部,指山涛;孤儿。指嵇绍。三国魏时,嵇康被杀后,康之好友吏部尚书山涛,果然受托访得嵇绍举荐为官。后因用为咏知交恤孤之典。

唐·刘长卿《哭张员外继》诗:“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25

四立仗马

立仗马

《新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居相位凡十几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邦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欲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呜,得乎?”

立仗马,本是古代排列在宫门外面作仪仗的马队,李林甫以整治立仗马为喻,恫吓群谏官,使之缄口默默,不得言论进谏。杜琎一鸣,贬为下邦县令。李林甫独断专行,欺压群僚,由此可见。后以“立仗马”比喻贪恋禄位而不敢有所作为的人。

《卿斋志异·续黄梁净》:“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然各为立仗马,曾亦高情盛气.不以置怀。”

.24

四立雪

立雪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禅师”:“(达摩)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时有僧神光(即慧可)者,……晨夕参承,……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中土禅宗二祖慧可,初参达摩祖师,十分虔诚恭敬,其夜,天下大雪,光久立雪中,到天将亮时,雪深已没过膝盖。达摩间他,你久立雪中要见我,当求何事?光悲泪说,愿和尚发慈悲,开甘露门,广度众生。慧可说完,用刀将左臂砍断,以表诚信。达摩认为慧可能传承佛法,遂传衣钵给他。后因以“立雪”为就学师门,尊师重道的典故。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四《禅室》诗:“勿为霜寒忆温暖,少林立雪彼何人?”

.24

四力饮勿谏

力饮勿谏

《南史·谢弘徽传》附《谢朏传》:“弟谢满时为吏部尚书,朏至郡,致满数斛酒,遗书曰:‘可力饮此,勿豫人事。’又附“谢满传”:初,朏为吴兴,满于征虏渚送别,朏指满口日:‘此中惟宜饮酒。’……”

谢朏处于南朝宋、齐换代之时,言行稍有不镇,便有灭门之皮。他叮嘱谢满,要多饮酒,不要干预人事,以全身远害。后因用作咏劝人消沉避害的典故。

宋·张咏《晚泊长台驿》:“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24

四立谈封侯

立谈封侯

《文选》卷四十五汉·扬子云〔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唐·李善注:“《史记》曰:‘虞卿说赵孝成王,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汉·扬雄有“立谈封侯”之论,李善注认为此指虞卿说赵孝成王,两次谈论即被封为上卿,后用为咏时运亨通迅得封侯之典。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南伯从事贤,君行立谈际。”

.17

四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

唐·颜其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见《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为唐代著名书法家。上面的引文,是他称赞唐“草圣”张旭书法笔力及造诣的话。后因以“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又用以形容诗文立

意深刻,造语精警。

清·赵翼《甄北诗话·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叙事和写.,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17

四厉水之道,孔子观河梁

厉水之道(孔子观河梁)

《列子·说符》:“孔子自卫反普,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

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

孔子谓***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又见《说苑·杂言》、《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在河梁上观水,见一男子出入激流十分自由,便间游水的方术诀窍。游水男子的回答。未讲踏浪之术,却反复强调了不敢用私的忠信之心。剔除了儒家的说教和唯心论的虚伪,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战胜困难的物质力量,也并非妄说。后以此用为宣扬忠信之道的典故,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附录《观我生斌》:“追风飙之逸气,从忠信以行吟。”

成语典故有哪些?

一、《夏日绝句》原文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三、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四、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入木三分意思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50、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谁知道力透纸背的意思是什么?

入木三分?[rùmùsānfēn]?比喻分析问题深刻。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_《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王羲之的在木板上写字,工人削刻,发现笔墨透入木板三分深。

扩展资料

一、入木三分近义词

力透纸背?[lìtòuzhǐbèi]?

解释: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译文:当他用先锋,常常想让他透过纸背,这一成功的最高境界。

二、入木三分反义词

走马观花?[zǒumǎguānhuā]?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夏日绝句》古诗

力透纸背

①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② 指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释义

1、力:笔力;透:穿过。用毛笔写出来的作品,在宣纸的背后,能够看到写字运笔时笔锋留下的墨线。形容写字、画画技巧精湛,力道十足。

2、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

出处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示 例编辑

清·赵翼《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清·黄景仁《两当轩集·题赤桥庵上人画梅》:“笔端夭矫不可状,墨妙直与鸿蒙通;惨惨著花二三萼,力透纸背非人功。”

文学小常识∶ 有一部著作被誉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是巴金的《随想录》

近义词大笔如椽、笔力千钧

反义词轻描淡写

力透纸背

典故

溯源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注释

透:穿过。

成语故事

在中国历史有两个人,他们既是书法家,也是著名的将领,一个是唐朝的颜真卿,一个是南宋的陆游。

颜真卿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代,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由于颜真卿在抗击安史叛军中立了大功,唐代宗把他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他颜鲁公。在唐德宗时,因为不肯向叛军投降,叛军逼他***了。

颜真卿不仅有刚强的性格,他写的字也雄浑刚健,挺拔有力,文章也写得很深刻。当时的人们都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意思是说颜真卿写得字遒劲有力。

在南宋的时候,也有一位像颜真卿这样的人,他就是陆游。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宋孝宗赵慎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

公元1162年,宋孝宗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

差不多过了十年,四川宣抚使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请他到汉中的幕府中办理军务。陆游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陆游的上司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韩侂胄担任宰相后,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们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其中《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和所传颂。他书写日常生活的诗也有不少清新之作。明代文学家杨慎说:陆游的诗其纤丽之处似秦观,雄概之处似苏轼。清代诗人赵翼说:陆游的诗才气豪键,意境清新。他在写诗之前,构思精审,所写出来的东西,语句精炼,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这句成语,后来就常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句精炼,也用来说书法刚劲有力。

陆游小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陆游还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陆游65岁时罢官回家,死时年八十六。

古代读书人的故事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下面是我整理的《夏日绝句》古诗,欢迎来参考!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前言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滴。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鉴赏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李清照咏项羽如何赏析?

第一名:曾国藩

曾国藩几乎是近代公认的圣贤,最初也是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各种缺点。并且资质也不是特别突出,他从14岁开始,考了7次,直到23岁才考中秀才。但是,他凭借超人的毅力修身改过,最终成为文可治国、武可安邦的奇才,成功的实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曾国藩所有成就都与读书学习分不开,他的这个案例成功的反驳了“读书无用论”。

体现曾国藩毅力的事迹有:长期坚持读书学习、坚持写日记(从他29岁开始,直到去世前一天,从未间断)、坚持***养心、坚持练习书法、坚持早起、坚持做笔记、坚持改过、坚持慎独。

曾国藩实在是所有读书人的楷模!

第二名:蒋介石

蒋公是近代最有争议、最有毅力的领袖人物。抗战八年,和日军斗得异常惨烈,却誓死不投降。虽然后来内战失败,退居台湾,但是依然顽强抗衡不屈服,可见其斗志和毅力。

更令人佩服的是,蒋介石一生活了88岁,日记写了57年,据说每篇日记都在末尾写上“雪耻”,坚持到去世。可见,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其毅力也是异于常人的。

第三名:谈迁

谈迁是明末清初浙江人。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结果他又重振旗鼓,又花了四年重写了一部新的《国榷》。

第四名: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最有名的史学家,他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武帝的时候,他为李陵求情,结果被牵连,遭受了“腐刑”。什么叫腐刑呢?就是***男性。这对古人来说可是奇耻大辱!他曾一度崩溃到想要***,可是想到答应父亲写的史书还没完成,所以忍受着巨大的心理痛楚,凭借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不朽经典《史记》!

第五名:王献之

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因为母亲说他”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所以不服气,最后用光了18缸墨水,终于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第六名:孙敬和苏秦

苏秦

苏秦是战国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师从鬼谷子,通过说服各国合纵对抗秦国。相对于苏秦,孙敬就没那么有名了,其实孙敬也是纵横家,只不过是东汉时期的。

把他们两个摆在一起并列第六,是因为他们是“悬梁刺股”的主人公。

悬梁刺股

关于“悬梁刺股”,估计大家都比较了解了,就不多说了。我只是想说,都要用这种方法来读书了,只能说明那书不精彩,或者读书的人变态,居然这样折磨自己!

第七名: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了。很多人都说勾践“卧薪尝胆”,所以战胜了吴国。我觉得,和“悬梁刺股”一样,这个和他成功战胜吴国关系不大,不存在因果关系。只能说勾践决心强,需要时刻记住耻辱而已。

第八名:唐僧

按理说唐僧应该排名靠前一点的,因为我个人不喜欢唐僧,他不能以德服人,所以放到最后。哈哈,西游记带来的后遗症。

唐僧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途径西域,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荒漠沙丘,困难险阻可想而知。现实中,唐僧取经用了17年,又花了2年返回长安,共用19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

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原词:

《咏项羽/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释义: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扩展资料: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百度百科——咏项羽

百度百科——夏日绝句 (李清照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