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诗的画_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怎么画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7 0
  1.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一句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然而古诗告诉我们画与现实的反差
  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 诗中有画后面的一句是什么
  5. 《惠崇春江晚景》诗停顿怎么划?
  6.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什么意思?
  7. 怎么样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味王维的诗,却能品出诗中有画,观看王维的画,却觉得画中竟有诗意。

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画中有诗的画_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怎么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扩展资料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一句

视听结合,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技巧之一,即在诗歌中把视觉和听觉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使视觉和听觉相通,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感官同步,形成艺术鉴赏的通感。

诗歌鉴赏中所说的通感,是指诗歌审美中,调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从而可以更加生动地描写诗人所见所闻,表现出诗歌主题和诗人的感受。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与通感类似,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从而形成一种运用视听语言技巧有意识的引导和表达态度的叙事或抒情。

视听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音,使读者身临其境。读者可以通过画面确切表达的内容与飘入耳中的背景声音相结合,用思想中感性的一面去联想这种氛围和情境,如同将自己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切身感受诗歌想要传递的内容和情感。这种视听结合的结构特征,足以让人在画面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获得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境界,这便是视听完美结合的妙处所在。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就是视听结合的一首诗歌代表作,诗的中间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写声,即听到的竹林喧声,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进一步体现作者追求的安静纯朴生活。《山居秋暝》这种视听结合的写法,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然而古诗告诉我们画与现实的反差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苏轼评云:“味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读摩诘的诗,感觉诗中有画面感,看王维的画,感觉他的画中有诗意。)

扩展资料: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朝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一首诗,这是一幅画,这是为一幅画而创作的一首诗,这是因一首诗而扬名的一幅画。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这首诗告诉你画与现实有很大的反差。

诗人王维对着一幅画,凝视着一幅画: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这首诗短短20字,构成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看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把画景与实景对照描述,显示了画的形神兼备。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来朗朗上口。同时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实际上不可得,诗人唯有带着谈谈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这一幅画。

诗中有画后面的一句是什么

是北宋苏轼对诗画风格的一种美学评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出苏轼观王维所画《蓝田烟雨图》后的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指王维诗境优美,读其诗如置身画图之中;画中有诗,指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里富有诗趣,反映了苏轼已认识到中国诗画艺术共同的重在表现的审美特征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后代有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原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王维《陇西行》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维《渭川田家》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王维《临湖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闲居》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裴迪》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王维《青溪》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王维《春中田园作》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菱归。——王维《山居即事》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刑桂州》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王维《红牡丹》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王维《酬郭给事》

《惠崇春江晚景》诗停顿怎么划?

下一句是画中有诗。

原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译文:品味王维的诗作,在诗中竟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的画,画中好像又藏着诗。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词具有很强的立体结构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苏轼评价到:诗中有画。在绘画方面,王维的画中透着一丝诗意,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所以苏轼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短短八个字,短小精悍,不仅概括突出了王维诗作,画作的特点,也反映了苏轼对王维的极高评价,从侧面反映出苏轼对王维的尊敬和崇敬之意。

扩展资料

典故

据《淮海集》中记载,有一年,秦观在河南汝阳县任职。由于政务繁忙,加上操劳过度,秦观常常感到头脑昏眩、胸闷难耐。为此,他找了好几个名医进行治疗,服下了很多药物,可是病却一直不见好,所以心中烦恼。

有一天,有个姓高的朋友拿着一幅王维的山水画“辋川图”给他看,并说:“看了这幅画,你的病就会好,我曾用它治好过几个病人哩!”

秦观听后半信半疑,一幅画怎么能治病呢?但也忍不住好奇地展开画卷,眼前顿时展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峦低谷,山峦间云飞水动,令人观之如临世外桃源,心旷神怡。

秦观观看之下,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画!好画!妙极了!”说完,他便命人把画挂在大厅中堂,心想:且不论它能不能治好我的病,这样的画只要能看着它,就死而无憾了。

从此,秦观病卧于床,每天细细观画。

渐渐地,每当他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辋川图,读着画中优美的诗句时,就好像自己已经离开了病床,一步步走进了那迷人的画中境界,呼吸着那山谷中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那森林深处传来的阵阵鸟鸣。面对着这幽静宜人的大自然美景,不由得使他神清气爽,心境开朗,感到浑身充满了青春活力。

经过多日的“画中游览”,秦观的病居然不药而愈。

百度百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什么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诗停顿断句划法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怎么样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以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为示例,从视听结合赏析: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释义: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

全诗共四个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

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

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中间两联: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作者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应该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写初秋,写得真是恰如其分。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儿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但是,只要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秋天的温差也变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是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这都是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空山并不是空无一人的山,最起码诗人就在山里,何况后面还有浣女和渔舟。

所谓“空山”,不在浪无人踪,而在于远离尘嚣,这样的山,原本就是王维的心头挚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都是空山自带的禅意。那“新雨”呢?所谓“新雨”就是刚刚下过的雨。空山本来就是世外桃源了,再加上新雨洗涤,更加空明澄澈。

再加上“晚”和“秋”这两个元素,相对于白天的热闹,傍晚有幽静之美;相对于春夏的缤纷,秋天有俭静之美。在一年的这个时节、在一天的这个时段,在一座远离尘世的空山之中,在一场涤荡万物的新雨之后,诗人的内心是和空气一样透明,和空山一样宁静的,在这样的心境之下。

百度百科——山居秋暝 (唐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原话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具体出处是《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由此可知,这句话原来是评价王维绘画的,是苏轼看了《蓝田烟雨图》后有感而发。

因为《蓝田烟雨图》已经失传,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幅画到底怎么样,似乎“画中有诗”无从谈起。好在,苏轼还记录一首跟这幅画有关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中有画”。

思想内容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