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共叔段历史,郑伯共叔段历史的成语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07 0
  1. “郑伯克段于鄢”是什么意思?
  2. 谁能和我大致解释一下《郑伯克段于邺》
  3. 郑伯克段于鄢 是哪个年代的故事
  4. 郑伯寤生的弟弟共叔段死于何时何地何原因?

早年经历

郑武公十年(前761年)

共叔段

郑伯共叔段历史,郑伯共叔段历史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武姜分别于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郑武公十七年(前754年)为郑武公生下儿子寤生和共叔段。武姜的长子寤生是难产而生,少子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武姜因此不喜欢寤生,而喜欢共叔段

郑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肯答应。 同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受封于京

郑庄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郑庄公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听命。”武姜于是请求改将京城(今河南荥阳)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号太叔,世称京城太叔或太叔段。

郑伯克段

共叔段到京城后,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共叔段让郑国西部与北部边境地区,既听从郑庄公的命令,又听从自己的命令。作为试探,郑庄公并没有干涉,共叔段转而将这两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进一步延伸到廪延。 廪延是黄河重要的渡口,与卫国相邻,位置非常重要。从京城到廪延距离很远,共叔段掌握郑国近半壁江山。

经过多年的发展,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大。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共叔段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开始做反叛郑国的最后准备,他下令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其母武姜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郑庄公在共叔段准备公开反叛之前,便得知共叔段的起兵日期,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都反对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 (今河南辉县),因此故称共叔段。

州吁替伐

当时,卫国国君卫桓公因弟弟州吁骄横奢侈,于是罢免他的职务,州吁便出国逃亡 ,请求与共叔段结交为朋友。

郑庄公二十五年(前719年),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州吁继位后,联合宋国、陈国、蔡国替共叔段攻打郑国。 联军包围郑国都城东门五天后撤军。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后,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

“郑伯克段于鄢”是什么意思?

顾廷烨说她的继母小秦氏是郑伯,而他自己是公叔段。郑伯和共叔段是何许人也?

郑伯和共叔段的故事出自《左传》,郑伯是郑庄公,他的母亲武姜生他时难产,受了磨难,因此不喜欢他。后来武姜又生了共叔段,并且非常宠爱这个儿子,甚至想要她的丈夫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但是郑武公拒绝了她的请求,最后还是让郑庄公继位。武姜想让郑庄公把制这个地方赐给共叔段作为封邑,庄公拒绝了母亲,并让共叔段居京城,并且放纵他的弟弟越矩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他宠爱他的弟弟,所以不在意这些行为,实际上他是抱着“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心态,让他弟弟一步步犯错,不加劝阻,最终他弟弟造反,而他明正言顺地处置他弟弟。最后共叔段战败出逃。

郑庄公想要杀自己的弟弟,所以故意惯着弟弟的恶习,以至弟弟膨胀,犯下死罪。

顾廷烨此时发现继母以前一直惯着他,要什么给什么,做坏事了也帮忙遮掩,其实并不是真的关心他,是故意让他堕落,坏他名声。继母对付他的时候不会引起大家的非议,反而引起大家的同情。真是好心计,演了这么多年的慈母,要不是我是观众,有上帝视角,我都要被她骗的团团转。

谁能和我大致解释一下《郑伯克段于邺》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

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扩展资料

文章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记叙郑国王室内部势力之间的权力之争,既涉及政治、军事利益,也牵涉到母子情、手足情,读来扣人心弦。首先写庄公寤生,使姜氏受到惊吓,姜氏因而喜爱次子段。段在母亲的暗中支持下,谋夺君王之位,逐步扩张他的势力。

庄公静观其变,外似宽厚实则胸怀杀机。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朗、尖锐,最后达到***:郑伯讨伐叔段,段逃奔到共,姜氏被放逐在城颍。文章线索清晰,有明线、暗线,也有主线、次线。段的扩张势力是明线,郑庄公的欲擒故纵是暗线。

明线被安排成次线,暗线却被写成主线,郑伯的所作所为成为直接叙述的对象。两条线索在文章开端分头发展,到“公伐诸鄢”,才交织在一起,并引出新的一条线索:郑伯与姜氏的母子关系,最后以母子和好如初为结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作者的叙事能力是相当高超的。

文章精彩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形象生动。郑庄公老谋深算,城府极深。他对母亲和胞弟的阴谋,早已心知肚明,却一直按兵不动,摆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姿态,欲擒故纵,最后师出有名。

作为国君,他精明强干,运筹帷幄,对事情的发展洞若观火,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但作为兄长,他对胞弟的越轨行为,不及时加以教导和劝阻,却一味放纵,终于酿成母子决裂、手足相残的惨剧,他的阴险狠毒的丑恶面目,被暴露无遗,史官对此也深为不满。

庄公最后将母亲囚禁在城颍,“既而悔之”,在大臣颍考叔的设计安排下,母子两人在隧道中相见,关系恢复如初,庄公当时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他的另一个性格——虚伪,也被揭露出来。其他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

姜氏飞扬跋扈,任性妄为,助子为虐,最终尝到了自己酿成的苦果;段则愚蠢、贪婪,在母亲的纵容下,骄纵成性,狂妄自大。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篇文章把整个***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交代得清清楚楚,且记叙了人物的行为,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还融入了作者的政治说教,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真正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文章仅七百余字,结构完整紧凑又波澜起伏,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百度百科-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是哪个年代的故事

原文出自《左传》之《隐公元年》,记叙了春秋初期在郑国发生的一个历史***。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狠毒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婪,揭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一位妻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倒生的,惊吓了姜氏,所以取名寤生,于是姜氏就厌恶他。姜氏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等到庄公登临君位,姜氏就替共叔段请求把制封给他。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曾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只要您吩咐我都听从。”姜氏又请求封给京城,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人称为京城太叔。"

蔡仲说:“都邑的城墙,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根据先王的制度,大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邑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都邑不超过九分之一。而现在京城不合法度,太叔不守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无法控制的。”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哪能避开这个祸害呢?”蔡仲回答:“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替他找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继续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何况是您骄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做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吧。”蔡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久,太叔命令西方和北方的边邑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那就请让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己招致祸殃的。”

太叔又收取这些两属之地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如果他的土地扩大了,就会得到众多的人。”庄公说:“不忠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扩大反将走向崩溃。”

太叔修筑城郭,积聚粮草,修整武器,准备步兵、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打算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打听到他们发动袭击的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人起来反叛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国。

注解:

《春秋》上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段不象个弟弟,所以不说“弟”。他们象两个国君开战,所以说“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有教导弟弟。《春秋》说庄公本来就有杀弟弟的意图,而又不说段是“出奔”,是因为史官有不便言明的难处。

于是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颖,还发誓说:“不到黄泉,不要见面了!”可是不久又后悔了,颖考叔当时是在颖谷做管理疆界的官,听说这件事,就去向庄公进献一些礼物。庄公赏他食物,吃的时候,颖考叔挑出一些肉来放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回答说:“我有老母亲,我的食物都尝遍了。只是没有尝过君王的东西,请让我把这些送给她尝尝。”庄公说:“你有老母可送,惟独我没有呀。”颖考叔说:“冒昧的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庄公就对他说明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颖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若是掘地掘到泉水,你们在隧道里相见,谁能说不是在黄泉下相见呢?”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赋诗说:“大隧道之中,心里乐融融。”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大隧道之外,心里多欢畅。”于是作为母子,还象当初一样融洽。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纯真的孝子啊!爱他的母亲,又能将孝道推广到庄公身上。《诗经》说“孝子德行无穷无尽,永久赐及你的同类。”说的就是颖考叔这样的人吧!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所引诗句见《大雅·既醉》i)

郑伯寤生的弟弟共叔段死于何时何地何原因?

一、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段。

二、此***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时间公元前722年5月。

三、郑国周围:东有齐、鲁、宋等国,南有蔡、楚等国,西有秦、晋等国,北有曹、卫、燕等国。

四、战国起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仁元年),至于公元前221年(时年秦统一全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背景郑武公十年(前761年),申侯之女被迎娶成为武公夫人,因申国为姜姓诸侯国,所以武公夫人被称为武姜。武姜成为夫人后,先后为武公诞下两子,长子寤生(即郑庄公)和少子段。而生庄公的时候,因为是武姜做了一个梦以后才有了庄公[1],所以惊吓到了武姜,故而庄公名为寤生[2],以表示她的厌恶,这也成为共叔段之乱的起因。而少子段出生后,则武姜偏心于段,并时常向郑武公请求立叔段为继承人,但郑武公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不肯废除公子寤生的世子身份。[编辑] 经过周平王廿八年(前743年),寤生承袭郑国爵位,即郑庄公。庄公即位伊始,武姜便向庄公请求将制地分封给叔段。庄公则表示“制”这个地方过于危险,当年郑国吞并虢国,虢国的国君就死在制地。不过,他同时也告诉武姜,除了制地以外,别的地方都可以任一挑一处给自己的弟弟段做封地。武姜随后向庄公请求,改将京邑[3]作为段的封地,庄公表示同意,而段随后便前往京邑。因为叔段是庄公的弟弟,所以众人就称他为京城太叔。叔段到京邑以后,首先对京邑的城墙进行扩建。根据周朝礼法,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小城只能是九分之一。而叔段的改建,已经明显违背周朝礼制。当时朝内的大夫祭仲发现叔段的逾制行为后,便上奏庄公,认为京邑的改建,明显不合祖制,这样下去则会不利于庄公。庄公则认为,武姜要段这样做,他无法插手去阻止。祭仲随即回答,武姜的要求永远无法满足,不如及早处理,如果让叔段的势力坐大,以后恐怕局势无法收拾,蔓生的草都难以除尽,更何况是国君的弟弟。庄公便表示,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后,叔段又命令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城在服从国都的命令外,也听从自己的管辖,成为两属之地。公子吕闻讯后,便向庄公进言,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果庄公不打算未来让叔段成为郑国国君的,则就要尽快铲除叔段,以免百姓疑虑。而此时,庄公依旧回复公子吕,对叔段的行为置之不理。庄公的无作为使得叔段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厉,他随后进一步要求西、北两座边城不再接受国都来的命令。而在郑国的***内部,公子吕再次要求就叔段的这一行为进行处理,否则局势将会失控。而郑庄公沿袭以前的做法,还是听任叔段的这次违制行为。在郑庄公的多次放任之后,叔段则砺兵秣马,准备偷袭乘机偷袭国都新郑。同时武姜则准备在叔段来袭时,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获悉这一叛乱阴谋以后,随即命令子封(即公子吕)带领两百辆战车前去讨伐叔段。而同时,京邑的民众在得知庄公大军前来平叛后,纷纷背弃叔段。在此情形下,叔段不得已逃往鄢城,而平乱大军则一路追至鄢城。郑庄公廿二年五月廿三日[4],叔段逃离郑国,前往共国避难。因此,以后民众将叔段称为共叔段。[编辑] 事后在平定共叔段之乱后,郑庄公便令人将参与叛乱的母亲武姜送往城颍,并且发誓不到黄泉,永不见面。但毕竟武姜是自己的生母,所以一段时间后,郑庄公便开始反悔之前所说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而武姜也对之前所做所谓有所后悔,此时,边疆颍谷一名官吏颍考叔在得知庄公的悔意后,便借机上贡。庄公随后赐宴颍考叔,席间,颍考叔将一些肉类留下。郑庄公随即便问其原委,颍考叔便回禀庄公自己的行为只是为了让在家的唯一的老母也能品尝君王赏赐的肉羹。庄公听闻后,***感慨。而颍考叔则借机表示,只要挖条隧道,能看见泉水,那么就能完成庄公的心愿。庄公听到颍考叔的办法后,便立即开始动工挖掘。隧道掘成后,庄公和武姜分别走入隧道,母子最终团聚。[编辑] 微言大义该场***,是《春秋》一书第一年所记载的唯一一件与鲁国无关的***,原文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而《春秋》据儒家所说,为孔子亲自笔删鲁国旧史而成,被认为包含了儒家的精神,即所说的微言大义。而作为儒家《春秋》学的三个代表,《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对此有各自的评价。但基本都认为郑庄公与共叔段都有过错。《左传》认为,“郑伯克段于鄢”中,共叔段超越了一个做弟弟的本分,所以称段而不是弟。而郑庄公则没有完成教导弟弟应尽的责任,并故意放任共叔段,以期其走上造反的道路,所以称之为郑伯而不是兄。而共叔段后来的行为如同另一个国君,所以郑庄公平定共叔段,要用打赢敌国***用的“克”字。而最后,共叔段出逃却不说,则是史官也不好下笔来写这件事。《公羊传》则认为,之所以说“克”,那完全是为了强调郑庄公的恶。而郑庄公的恶就在于,明知道母亲喜欢段,而自己却要杀掉段。而自己明明要杀掉段,那当初还不如不给他封地。而作为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不称职为弟,那是因为他能匹敌一国之君。此外,为什么写清楚地点的原因也是为了强调共叔段这一点。因为按照春秋来说,如果这种讨伐的事情发生在都城以外,而且被讨伐一方能匹敌一国之君的,那么就要写明地点。以此来体现孔子的微言大义。《谷梁传》则从另外的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之所不说杀,而说克,那是为了表示,共叔段当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很多人追随他。而之所以称庄公为郑伯,那是因为国君如果杀了自己的嫡长子或者同母弟,那么就称呼其爵位。所以从这里也就能看出,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了。而共叔段被称之为段,而不是公子段或者弟,那是因为他所作的不符合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行为。所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孔子对于共叔段的批评程度要超过郑庄公。而记载地点,是因为表明共叔段已经逃离到远离国都的地方,这就说明郑庄公做的过分的地方。而郑庄公这时不应当继续追杀,而是应当***取兄弟间相亲相敬的道德方法来处置共叔段。[编辑] 参考资料^ 《左传》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 寤,即睡醒之意。而据《史记·郑世家》,太史公认为寤,通牾字,即难产。 ^ 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约二十里。 ^ 《左传》: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古代,按干支纪日。当年辛丑日为五月廿三日。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