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手就范是成语吗_束手就范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8 0
  1. 形容容易接触的成语?
  2. 蒙毅、蒙恬手握重兵,为何不扶持扶苏,反而束手就擒?
  3. 还有哪些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
  4. "运谋如范蠹,决策似陈平。“称赞的是谁?
  5. 羊祜传文言文

明朝末年,后金势力日益扩大,皇太极登基后改国号为“清”。

1641年,为了打通从辽西入关的通道,皇太极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清军兵临锦州城下,在守城明军的炮火的射程之外扎下营盘。清军发掘战壕,设置栅木,封锁了锦州外出的各个通道,让锦州城成为一座陷入重围的孤城。

此时驻守锦州的明朝总兵乃是祖大寿,由于看到城外清军势大,于是选择坚守不出,等待援军。大明在接到祖大寿发来的求援信后,崇祯皇帝大急,要求蓟辽总督洪承畴必须要马上解锦州之围。

束手就范是成语吗_束手就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洪承畴在接到崇祯的命令后,率领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山海关总兵马科、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等八镇兵马,共计13万大军驰援锦州。

洪承畴

七月份,洪承畴率领八镇兵马行进到锦州以南的战略要地松山城,这时清军派出的狙击军队已经抢先占领了松山到锦州之间的乳峰山东侧,明军便在乳峰山西侧扎营。明军和清军的主力在乳峰山的两侧针锋相对,一场直接影响到两国命运的决战马上就要到来。

8月2日,防守锦州的祖大寿所部与援军里应外合,试图突破清军的围困,但没能成功,最终又被清军打回城内。这一战,宣府总兵杨国柱战死,洪承畴皇随即以杨辅明接替杨国柱统兵。从八日起,清军一连数天向乳峰山西侧的明军营寨发起攻击,但都被明军击退,接连的失败让负责在松山作战的清军主帅睿亲王多尔衮感到难以胜利,很难战胜明军,便向皇太极提出明军来者甚众,不如退兵的建议。皇太极十分不满,便带兵亲征,率领三千精锐卫兵前往松山参加战斗。

皇太极对此次作战定下的***是“围锦打援”,将原来围困锦州的兵力都转移到打击援助锦州的明军方面,将洪承畴率领的13万元军包围在松山一带。这样一来,由松山和锦州两股明军对清军所构成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松山明军的反包围。

皇太极

皇太极赶到松山战场后,仔细观察了洪承畴的阵势,见洪承畴大军的营寨彼此相连,实在是难以攻破。原来洪承畴吸取了杨镐在萨尔浒战役中因为分兵而失败的教训,把明军所有的主力都抱成了一个团,都集中在松山大营,所以阵容极为壮观。但皇太极还是从中找到了明军的弱点,那就是明军的后方空虚,于是决定挖掘长壕,切断明军的粮道,让洪承畴陷于绝境。这就让锦州、松山和宁远这三个明军重要据点彼此孤立,无法相互支援。

由于粮道被清军切断,引起了明军的恐慌,加上崇祯皇帝传令要洪承畴尽早发起进攻。8月20日黎明,洪承畴率领明军主力向清军大营展开了猛攻,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趁机打开城门,率领城内守军对清军进行两面夹击,但清军在锦州城外挖了数道又宽又深的壕沟,祖大寿的兵马不能冲过去,反倒被清军的大炮打死打伤不少。洪承畴指挥的明军虽然在人数上略占优势但骑兵的作战能力不如清军激战了一天始终未能冲破清军防线,反倒损失了不少人马。天黑之前洪承畴只好收兵,祖大寿也退回到锦州城中。

洪承畴大军所需粮草大多都放在宁远城中,随军携带的粮草数量并不多,原本指望着可以速战速决,迅速缓解锦州之围,但是却屡战不胜,现在粮道又被清军给断掉了,就导致明军军心恐慌。诸位将领建议不如先收兵,退回到宁远城中,补充了粮草之后,再出来和清军进行决战。洪承畴认为这样个崇祯皇帝速战速决的旨意相违背,于是建议大家趁着清军立足未稳,各镇兵马选出精兵强将,背水一战必然可以战胜清军。这也是一种哀兵必胜的打法,但是现在明军被清军包围,军心不稳,各镇兵马之间矛盾重重,都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又畏敌如虎,洪承畴已然不能指挥各镇兵马。

大同总兵王朴早就已经害怕得不得了,竟然当天晚上就率领军队逃跑,其他各路总兵见王朴逃跑了,也都竞相出逃,一时之间,明军大营乱作一团,结果被早就埋伏好的清军迎头堵截,明军死伤累累。王朴和吴三桂所部在高桥遭遇清军伏兵,部下被歼灭,两人只好灰溜溜逃回宁远。这一夜,明朝的13万明军几乎全部被冲垮,松山城只剩下洪承畴,曹变蛟率领的1万多名在坚守。

取得胜利的清***而将江松山重重围困,崇祯皇帝下令死守,洪承畴也决心死守,不过对城内的明军来说,就是死守也难以维持,因为松山城外遍地都是清军,已然陷入重重围困之中的他们,感到绝望;同时城内的粮草眼看就要吃完,短期内明朝也难以拼凑出足够的救援部队。

皇太极知道洪承畴仍然困守松山城之后,并不急于进攻,只是四处出击溃逃中的明军,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到八月底,在松山地区,除松山城中洪承畴的人马之外,明朝救援锦州的大军基本上都被清军消灭干净。对于皇太极来说,这一战已经结束,困守在松山城中的洪承畴已成瓮中之鳖,失去支援的锦州城也将唾手可得。

九月,洪承畴、曹变蛟率领城中兵马连夜冲击清军大营,但是没有突围成功,随后的几次突围也都宣告失败,关内派来的援军在到达宁远城之后就再也不敢前进,洪承畴见援兵无望而突围又不成,只好闭城紧守,其实已经是束手待毙了。

大势至此,城中的军心也难以稳定,次年2月,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投降清军为内应,约定于18日夜间配合清军攻城。第二天清晨,夏承德率部捉住了洪承畴和诸将领,献给了清军,于是皇太极毫不费力地就攻入了松山城。松山城被攻破后,清军开始集中力量攻打锦州城,此时锦州城也是粮草断绝,祖大寿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率部众两千余人出城投降。

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打的最后一仗,此役持续两年,可以说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松锦之战,让明朝损失了再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自此完全崩溃,山海关的吴三桂成为了明朝在辽西的最后防线。

洪承畴作为崇祯所依赖的重臣,官居蓟辽总督,崇祯对他的忠心毫无怀疑。但是洪承畴在此役之后被清军俘虏,被俘不久后就投降了皇太极,为清军出谋献策,为清军夺取天下献出了汗马功劳。

但是当时关内都传言洪承畴已死。松锦之战后,传洪承畴被俘殉国,洪的家人对皇帝报告了洪的殉难经过,明朝崇祯皇帝听到消息后非常痛苦,亲自给洪承畴写祭文一篇:

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于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日:呜呼!劫际红羊①,祸深黄龙②。安内攘外,端赖重臣。吴天不吊③,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④,临轩洒涕,痛何如之!

(① 红羊--即迷信所谓红羊劫,谓国家遭受厄运。

② ②黄龙--即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金初国都。今吉林全境及辽宁省北部均其辖地。

③ 吴天不吊--上天不肯怜悯。

④罹此蹇剥--遭到倒霉运气。《易经》中蹇卦和剥卦都不吉利。罹音lí。)

曩者青犊①肆虐于中原,铜马②披猖于西陵,乃命卿总督师旅,扫荡秦、蜀。万里驰驱,天下知上将之辛劳;三载奋剿,朝廷纤封疆之殷忧。方期贼氛廓清,丽日普照于泾、渭;诓料虏骑入犯,烽火遍燃于幽、燕。畿辅蹂躏,京师***。朕不得已诏卿勤王,星夜北来。平台召见,咨以方略。蓟辽督师,倚为干城。海内板荡 ③,君臣共休戚之感;关外糜烂,朝野乏战守之策。卿受命援锦,躬亲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国殇。呜呼痛哉!

(①②青犊、铜马--王莽时两支农民起义名称。此处泛作农民起义军的代称。

③板荡--《板》和《荡》都是《诗·大雅》的篇名,本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世引申沿用,成为世乱的代辞。)

自卿被围,修逾半载。孤城远悬,忠眸难望一兵之援;空腹坚守,赤心惟争千秋之节。慷慨誓师,将士闻之而气壮;擂鼓督战,夷狄对之而胆寒。大臣如此勇决,自古罕有。睢阳义烈①,堪与比拟。无奈壮士掘鼠,莫救三军饥馁,叛将献城,终至一朝崩解。然卿犹督兵巷战,狂呼杀敌;弱马中箭,继以步斗;手刃数虏,血满袍袖;两度负伤,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虏涌至,遂致被执。当此时也,战鼓齐唁,星月无光,长空云暗,旷野风悲,微而忽零,浙沥不止,盖忠贞格于上苍,天地为之愁惨而陨泣!

(①睢阳义烈--唐张巡与许远共守睢阳,对抗安禄山,殉国甚烈。)

闻卿被执之后,矢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槛车北去,日近虏庭,时时回首南望,放声痛哭。追入沈阳,便即绝食。虏酋百般招诱,无动卿心。佳肴罗列于几上,卿惟日闭而罔视;艳姬侍立于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卿兼而有之矣。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病不能兴,鼓卿余力,奋身坐起,南向而跪,连呼“陛下!陛下!”气噎泪流,欲语无声,倒地而死,目犹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呜呼痛哉!

年余以来,迭陷名城,连丧元臣,上天降罚,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卿之志节功业,已饬宣付史馆。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①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①俎豆--俎(zǔ)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器皿,引申为祭祀之意。)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明朝的大忠臣在不久之后就让人们知道他已经投降清朝,成为万人唾弃的大奸臣。

后来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尽力避免生灵涂炭,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形容容易接触的成语?

1. 有手字的成语和意思

碍手碍脚爱不释手白手起家不择手段赤手空拳

出手得卢垂手而得垂手可得寸铁在手搓手顿脚

措手不及大打出手大手大脚大显身手得心应手

毒手尊前断手续玉额手称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反手可得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高抬贵手革面敛手拱手而降拱手让人

拱手听命河梁携手狠心辣手慌手慌脚***手于人

举手加额举手投足举手之劳两手空空鹿死谁手

毛手毛脚妙手丹青妙手回春妙手空空妙手偶得

目送手挥拿手好戏捏手捏脚蹑手蹑脚拍手称快

胼手胝足七手八脚棋逢对手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中更有强中手亲如手足轻手轻脚情同手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多手杂人手一册如手如足如左右手三拳不敌四手

上下其手伸手不见五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手不释卷手不停挥

手到病除手到拈来手到擒来手高手低手疾眼快

手挥目送手零脚碎手忙脚乱手无寸铁手无缚鸡之力

手舞足蹈手下留情手眼通天手泽之遗手足重茧

手足胼胝手足无措手足之情束手待毙束手就擒

束手束脚束手无策水来伸手,饭来张口顺手牵羊缩手缩脚

唾手可得握手言欢无所措手足洗手奉职先下手为强

小手小脚心狠手辣心灵手巧心慕手追心手相应

心闲手敏信手拈来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眼明手快

摇手触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举手之劳一手包办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一手托天一手一足一手遮天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以手加额

游手好闲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指手画脚炙手可热着手成春

斫轮老手

太多了它们的意思你在成语词典中看吧

2. 初中古文言文常用词及其的各个意思

1-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 4-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动词)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形容词)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词)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2-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副词)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名词)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动词) 12-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动词)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数词) 13-诚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名词)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副词)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连词) 4诚心诚意(真诚,形容词)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介词)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

3. 各个文言文常用词语的意思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

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

只有识别其通***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

通***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备用资料一] 通 ***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

4. 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词语

你好!!!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

蒙毅、蒙恬手握重兵,为何不扶持扶苏,反而束手就擒?

一 形容不多接触就会生疏应该用哪些成语

形容不多接触就会生疏的成语有: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时运则存,不用则亡、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 求形容人与人接触太频繁,反而会起反效果的诗句或成语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三 形容接触的成语

比较常见的如下;

挨肩擦脸:挨:靠近。擦,接触。形容狎昵之状。 闭关自守: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请***纳

四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的成语

易如反掌、轻而易举、举手之劳、得心应手、探囊取物

一、易如反掌

解释: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出自:藩台又叫首府、首县写信出去,向外府、县替他张罗,大约一二千金,易如反掌。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近义词迎刃而解、十拿九稳、手到擒来、叹为观止、举手之劳、瓮中捉鳖、不费吹灰之力、易如翻掌、举手投足、一挥而就、唾手可得

反义词难上加难、沙里淘金、来之不易、插翅难飞、难如登天、大海捞针、铁树开花、插翅难逃、挟山超海、海底捞针、难于登天、谈何容易、难若登天

二、轻而易举

解释: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出自: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样轻而易举。 杨朔《渔笛》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如汤沃雪、轻车熟路、举重若轻、得心应手、瓮中捉鳖、举手投足、一挥而就、易如反掌、十拿九稳、探囊取物、举手之劳、唾手可得、简之如走、来之不易

反义词铁树开花、举步维艰、寸步难行、难若登天、插翅难飞、难如登天、大海捞针、筚路褴褛、来之不易、谈何容易、筚路蓝缕

三、举手之劳

解释:一举手那样的辛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出自: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就是一举手那样的辛劳。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事情轻而易举

近义词热熬翻饼、吹灰之力、不费吹灰之力、手到拈来、如振落叶、轻而易举、顺风吹火、触手可及、易如反掌

反义词犬马之劳、难于登天

四、得心应手

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自: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得心应手,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 茅盾《子夜》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近义词熟能生巧、轻车熟伙、庖丁解牛、随心所欲、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一帆风顺、无往不利、操纵自如、手挥目送、左右逢源、驾轻就熟、力所能及、挥洒自如、八面见光、轻而易举、八面后珑、如臂使指、心手相应

反义词碍手碍脚、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力所不及、势成骑虎、事与愿违、力不从心、身不由己、进退两难、无计可施、不知所厝、不文不武、心余力绌、力不胜任、扒拉不开、左右为难、无能为力

五、探囊取物

解释: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出自:点小事,如探囊取物。 梁斌《播火记》十二

这点小事,就像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一样容易。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十拿九稳、手到擒来、瓮中捉鳖、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垂手可得、轻而易举

反义词缘木求鱼、难上加难、海底捞针

五 形容接触很多不同的人的成语

杜门不出:管宁:关闭门户;席. 君子之交淡若水:杜绝:交,而不是互相拉拢;人事.指互相帮助. 积素累旧:召唤:过从道义之交. 管宁割席:君子:指多年交往. 杜绝人事:人名.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酒肉朋友以吃喝交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互相支持的朋友,来往,关系密切:追随;逐. 过从甚密,友谊:交情:征:坐卧用的编织物.即断绝与别人的一切交往. 酒食征逐、利用. 厚往薄来.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断绝:品行端正的人:人与人的交往,中止交往,不外出与人交往接触: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交往.指交往频繁

六 形容与人不接触的成语

不偢不倸: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待理不理: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

捷径窘步:捷径:近道;窘步:因行走太急而感到困难.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用的简便的速成办法,其结果并不理想.

夸诞生惑:夸诞:虚夸荒唐;惑:疑惑.指言语不实,使人产生疑问或不理解.

茫然不解:茫然:无所知的样子.一无所知,不理解.

迷惑不解: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面北眉南:指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漠然视之:很冷淡地看待.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漠然置之: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骑曹不记马: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

人情冷暖: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

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视而弗见,听而弗闻: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视溺不援:看到人淹没在水里而不拉他一把.比喻见到人处于危险境地而置之不理.

听而无闻,视而无见: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推聋做哑:***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做不知.

无动于中: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小儿强解事:强:勉强.小孩子对事物并不理解却强作解释.比喻对事物并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却一味以自己的意愿曲解这一事物.

笑骂从汝:指对他人的讥讽置之不理.

邑犬群吠:邑:乡邑.乡邑的狗群起吠叫.比喻庸人对不理解的观点进行群起攻击.

置之不理: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置之不论:之:代词,它.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形容毫不关心.

置之弗论:之:代词,它;弗:不.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形容毫不关心.

妆聋做哑:***装耳聋口哑,故意不理睬.

装聋装哑:***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装聋作痴:***装又聋又傻.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装聋作哑:***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装聋做哑:***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坐视不理:袖手旁观,不理不睬.

七 形容人好接触的成语

把臂入林,欢喜冤家,倚翠偎红,儿女情长,海誓山盟,海约山盟,花成蜜就,佳人才子,连枝共冢,流水桃花,孽海情天,琴心相挑,情根爱胎,情思缠绵,山盟海誓,誓海盟山,誓山盟海,桃花流水,天地长久,天长地久,一见钟情,雨意云情,之死靡它,至死靡他,至死靡它,八拜之交,白头如新,白衣送酒,拜把兄弟,拜把子,班荆道故,班荆道旧,半面之识,背故向新,比目连枝,宾朋满座,伯劳飞燕,不弃故旧,不忘故旧,车过腹痛,称兄道弟,出云入泥,杵臼之交,打成相识,丹之所藏者赤,弹冠结绶,叨在知己,道弟称兄,道义之交,得一知己死可无恨,断金之交,范张鸡黍,腹心之友,高朋故戚,故旧不弃,故人之情,管鲍之好,贵在知心,贵则易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患难见真情,患难见知己,患难之交,惠子知我,鸡黍深盟,江湖义气,胶漆相投,金兰契友,金兰之契,金兰之友,尽欢竭忠,臼杵之交,兰友瓜戚,联床风雨,落月屋梁,明月清风,莫逆交,莫逆之交,莫逆之契,莫逆之友,贫贱之交,贫贱之知,平原十日饮,契合金兰,契若金兰,千里结言,千里借筹,亲如手足,亲如兄弟,亲知把臂,青林黑塞,倾盖如故,倾盖之交,清风朗月,清交素友,求其友声,取友必端,人不厌故,人莫若故,人似秋鸿,山阳笛声,声气相投,诗酒朋侪,视为知己,同窗故友,同窗契友,绾角兄弟,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忘年之友,忘形交,忘形之交,忘形之契,刎颈交,刎颈之交,刎颈至交,屋梁落月,相得恨晚,相知恨晚,相知有素,心腹之交,许友以死,牙生辍弦,燕市悲歌,羊左之交,一见如故,一见如旧,一接如旧,一面如旧,义结金兰,异代之交,异苔同岑,异体同心,谊切苔岑,*朋狎友,嘤鸣求声,嘤鸣求友,月落屋梁,云树之思,簪盍良朋,指囷相赠,至戚世交,至亲好友,竹马之交,竹马之友,谘师访友,总角相交,总角之好,总角之交,抱成一团,比翼连枝,伯歌季舞,称兄道弟,秤不离砣,促膝谈心,打得火热,道弟称兄,抵足而眠,抵足而卧,尔汝之交,耳鬓斯磨,耳鬓厮磨,耳鬓撕磨,耳鬓相磨,耳不离腮,腹背相亲,共饮一江水,勾肩搭背,骨肉之恩,骨肉之情,胶漆相投,胶漆之分,靠胸贴肉,连舆并席,连舆接席,连枝同气,密意幽悰,蜜里调油,难分难解,难解难分,歧路他乡,亲密无间,亲如手足,青梅竹马,轻偎低傍,如胶投漆,如影随形,如鱼似水,如足如手,同声共气,团头聚面,温情密意,温情蜜意,携手并肩,心肝宝贝,形影不离,形影相顾,形影相怜,形影相亲,形影相守,形影相随,形影相携,兄弟手足,夜半客,一脉同气,一人之交,于飞之乐,鱼水之爱,爰亲作亲,比目连枝,成双成对,娇鸾雏凤,你恩我爱,檀郎谢女,串通一气,莺俦燕侣,百岁之好,大衾长枕,棣华增映,花萼相辉,尽欢竭忠,灸艾分痛,连舆并席,戚戚具尔,情重姜肱,让枣推梨,桃僵李代,同袍同泽,推梨让枣,兄弟孔怀,兄友弟恭,长枕大被,长枕大衾,煮粥焚须,灼艾分痛.

八 形容事物在身边的成语

形容事物在身边的成语有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触手可及、近水楼台、形影不离等。

一、近在咫尺

解释:咫尺:很近的距离。形容距离很近。

出自: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白话文:“凛然威严的光芒,距离很近。”

示例: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两者间的距离很近

近义词近在眉睫、天涯比邻、一衣带水、迫在眉睫、触手可及、一步之遥

反义词山南海北、天涯地角、天南地北

二、唾手可得

解释: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出自:《后汉书·公孙瓒传》李贤注引《***春秋》曰:“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

白话文:“当初天下发生战争,我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手到擒来、探囊取物、唾手可取、信手拈来、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反义词一无所获、可望不可即、百世难期

三、触手可及

解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示例:这东西就在你身边,你触手可及就可以拿到。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形容很容易

近义词唾手可及、垂手而得、举手之劳

反义词来之不易

四、近水楼台

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出自: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白话文:“范仲淹镇守钱塘,官兵都被推荐,只有巡检苏麟不被记录,于是献诗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着太阳花木易逢春。’”

示例:他的表兄调任了,调到他去年教课的那所中学校来当校长了。近水楼台,自然容易得月。 ——叶圣陶《得失》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睹为快

反义词如臂使指、鞭长莫及

五、形影不离

解释: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青县农家 *** ,性轻佻,随其夫操作,形影不离。”

白话文:“青县农家 *** ,性情轻佻,随丈夫一起劳做,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

示例:他们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两者关系密切

近义词难舍难分、寸步不离、坐卧不离、亲密无间、形影相随、如影随形

反义词形单影只、天各一方、形影相吊、若即若离、水火不容

九 形容人与人接触的成语

形容人与人合作的成语

同心协力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取长补短

同舟共济

合作共赢

相辅相成

互通有无

同心协力

和衷共济

风雨同舟

天衣无缝

十 形容人与人接触的成语

优质解答

1.生死相依----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2.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3.生死之交----同生共死的交谊.

4.誓同生死----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5.同生共死----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6.血肉相连----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

7.骨肉相连----象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

8.亲如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同一家人.

9,情同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同一家人.

10.情同手足----比喻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11.亲如手足----象兄弟一样的亲密.多形容朋友的情谊深厚.

12.手足之情----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13.唇齿相依----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

14.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15.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6.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7.脉脉相通----血管彼此相通.比喻关系密切.

18.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9.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20.心照神交----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友谊.

21.心腹之交----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22.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23.一人之交----亲密得象一个人.形容交情深.

24.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25.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旧指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26.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27.患难之交----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28.管鲍之交----古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9.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30.形影不离----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在一起.

31.寸步不离----形容距离很近.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32.如影随形----好象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33.秤不离砣----比喻事物有连带关系.也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经常不离开.

34.前襟后裾----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35.朝夕相处----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常生活在一起,关系密切.

36.过从甚密----过从:交往,来往.相互往来很多,关系密切.

37.辅牙相倚----颊骨和牙床相互倚傍.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38.腹心相照----比喻彼此很知心,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39.连枝分叶----同根所生的枝叶.常喻兄弟之间的密切关系.

40.昆弟之好----昆:哥哥.像兄弟一样要好.

41.兄肥弟瘦----旧喻兄弟相爱,临难争死.

42.称兄称弟----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

43.如兄如弟----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关系密切.

44.亲密无间----间:缝隙.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45.水 *** 融----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46.融洽无间----融合而没有隔阂抵触.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47.视为知己----看成好朋友.

48.相视莫逆----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49.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50.义结金兰----结交很投合的朋友.

51.奔走之友----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52.惠子知我----指朋友相知之深.

53.鲍子知我----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54.同声共气----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55.如鱼似水----比喻关系融洽,亲密.

56.难舍难分----舍: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愿分离.亦作"难分难解".

57.千里神交----相隔千里,精神契合.指友情深厚.

58.神来神往--指精神相通.

59.如左右手----比喻极得力的助手.也比喻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60.连舆接席----行并车,止同席.形容亲密友爱.

61.再生父母----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恩人.

62.恩重如山----恩情深厚,象山一样深重.

63.恩同再造----再造:再生.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生命一样.

64.敬如神明----神明:泛指神,象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65.奉如神明----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

66.十指连心 ①谓十个指头的痛楚都与心息息相通.②比喻关系异常密切.

还有哪些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

按照史书的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御驾外出巡游,却突然暴毙于沙丘。当时知道这事得只有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在完成了政治交换后,选择了秘不发丧。

本来蒙毅是可以知道这件事情的,但非常不巧的是,他在秦始皇暴毙之前,被派去替秦始皇祷告山川神灵了,在那个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个时间差直接导致了他没有在第一时间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至于蒙恬,远在千里之外,更不可能及时收到信息了,后来当他知道了秦始皇死讯的时候,赵高李斯和胡亥基本上已经搞定了一切,他和扶苏的已经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踢出局了。

所以题主问蒙恬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拥立扶苏反而束手就擒。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蒙恬压根就没有时间去准备起兵反击的事情。如果他在秦始皇身边有非常可靠的眼线,能将这一事情及时传递给他,或者弟弟蒙毅没有被派出去祷告山川神灵,而是一直守护在秦始皇身边,那么蒙家兄弟的结局也就不会这么惨。

另外有一点,虽然蒙恬看出了诏书的问题,但那位值得他拥立的扶苏,对于却深信不疑。

蒙恬劝阻扶苏:‘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扶苏回复蒙恬:“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开始第五次巡游天下,也是最后一次,而且他就死在巡游途中。

这次他带上幼子胡亥随行,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举止,给天下人,当然包括布置全国的秦军官兵,发出一个信号:胡亥的政治地位不同于其他公子。

秦始皇是有考虑立胡亥为继承人的,这点在蒙毅入狱后,写的辩解书可证明。胡亥幼年丧母,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就像传统的中国家庭一样,幼子总能让父亲喜欢。

长子扶苏让秦始皇很纠结,他很贤惠,但是他背后的外戚势力让秦始皇有顾虑。他把扶苏赶到蒙恬的长城军团那里,显然是失宠了,但是并不是不重视,帝国北部的30万大军,以及咸阳周边的卫戍部队,听令于扶苏。

因此,秦始皇在年事日长的情况下,对求仙拜药获得寿命延长这种事,也是越来越不相信了。他作为皇帝,必须为帝国的千秋万虑,关于继承人是选胡亥,还是扶苏,还没有下定决心。

他带上胡亥走天下,可以说是对胡亥最后的考验。胡亥,是一个乖孩子,但不是帝王之才。秦始皇最终在弥留之际,做出帝国继承人的决定,让扶苏继承帝位。

一、沙丘之谋

这时候,命运最捉弄秦始皇。秦始皇车驾在回咸阳的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停住了,因为始皇帝染上重病。占卜的结果是说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派出他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今河北蔚县)一带,替自己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早日康复。

蒙毅不在身边,是最大的悲剧。秦始皇已死,这个消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长城军团,扶苏、蒙恬不知道。这就让赵高、李斯有足够的时间矫诏,等他们都安排好了,达成帝国后事的共识:令扶苏***,立幼子胡亥为继承人,这就是史称的“沙丘之谋”。这时候蒙毅祭祀回来,就没用了,被这帮人控制起来了,消息还是没能传递出去。

二、扶苏选择***

***的诏书发出之后,胡亥、丞李斯、赵高三人组也不是很有把握,因为毕竟他们要扶苏、蒙恬马上接诏***。而这时候扶苏二人正统领着30万的大军在帝国北疆,那实力可是妥妥的,而且素来扶苏仁厚极得朝野之心。对于这二点,三人组是很心虚的,在各自利益驱动下的媾和,本来就在下一招险棋。只要扶苏一拒绝,三人组完全没实力对抗的。

于是为配合演戏,他们有意制造秦始皇未死之***象,继续装出车驾巡视北疆的举动,一来安慰北部军将士,二来也是威慑在上郡的扶苏和蒙恬,告诉他们皇帝正在前来的路上。皇长子扶苏接到***的诏书后,蒙恬就很怀疑诏书的真伪。这时候只要扶苏有一丝丝的疑心,或者听从蒙恬的劝告验证一下诏书,也就是说你只要等那么点时间。是真的你就***,是***的就该干嘛干嘛去。

先来捋一捋蒙恬的疑点:一是北部军镇守边疆,关系国家安危之大事,皇帝突然让两个最高将领***说不通;二是有前车之鉴,当时的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取军权的事情,信陵君用的正是诈托王命的招数。

另外,验证诏书的真伪,可不叫人抚膺长叹,真的是很容易啊。只要请求复核就可以了。因为涉及军国***,又不是始皇帝亲笔诏,要求复核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只要请求复核,三人组就兜不住了。并且还有一个特别关键人物蒙毅啊,蒙毅只要祭祀一回来,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就无法隐瞒,***装皇帝北巡的***象就暴露在阳光下。

事实就是这么“二”,扶苏没有选择复核,拔剑自刎而死。

三、蒙氏悲哀

蒙毅已经被控制在赵高、李斯这伙人手中。

北边的蒙恬该怎么选择?扶苏如果不自刎,他就能主动的多。比如他提出的复核,复核秦始皇已死,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但是扶苏已死,帝国两大候选人就只剩下胡亥,不管秦始皇死没死,你起兵就是谋反。

蒙氏一家忠义,断不至于选择反了。就算反了,在秦朝的法制制度下,你到底能调动多少兵马参与谋反又不一定;就算30万大军都跟你玩了,你能不能hold住场面也是一个问题;还有,蒙氏的整个家族还在秦国,谋反当时就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能不能承受。

关于这段历史,其实都是戏说。

第一,扶苏不是太子,是长子。秦始皇生前不立太子,也不立皇后,就是怕大权旁落。

第二,根据现代史家考据,其实胡亥不是篡权,是秦始皇安排的接班人。所谓的沙丘之变都是司马迁***用当时流传的谣言。

第三,不要用现代眼光去想当然,认为古人也是这样想的。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文弱善良。古代,父叫子死,子必须死,天经地义的事。谁会想到皇帝的诏书是***的。何况扶苏生前早就不讨秦始皇喜欢。所以秦始皇把扶苏派到最危险的前线。谁会把储君派到前线?万一挂掉了,帝王谁继承?康熙大帝当年派十四子一直在前方打仗,四子待在身边。明摆是传位四子雍正。秦始皇也是如此,胡亥其实也很聪明,幼子,讨秦始皇喜欢,每次出行,胡亥都带在身边。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把胡亥当接班人。

第四,蒙恬虽说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奉劝扶苏看看再说,可是扶苏太傲娇了,说死就死。凭这点,扶苏也不了气候,没多大本事。就算夺取皇位,照样守不住。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也是他父王听信谗言,要诛杀诸子,传位于小儿子。结果呢,太子***,晋文公逃跑了,晋襄公也跑了,最后逃走了都做了大王,太子白死了。扶苏连自己的命都不珍惜,能有多大本事。蒙恬就算本事再大,扶苏都死了,再反抗就是造反啦。蒙家世代忠于秦朝,不会背叛了。

第五,我们都认为扶苏贤良,是个好人,将来一定好皇帝。胡亥愚昧无知,昏庸无道,就是他一手败坏了秦朝,导至秦朝灭亡。其实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在秦始皇眼里,扶苏懦弱无能,子不类父,处处跟朕作对,还不听话,背后诽谤朕,是不是想抢班夺权,谋害朕?赶快赶走不要留在朕身边。胡亥,多可爱,尽说朕喜欢的话,又处处讨好朕,做朕喜欢的事,对朕的事业赞扬支持,从不说反对的话。这孩子老实乖巧,很是讨朕喜爱。百年之后,传位于胡亥,朕的铁桶江山万万年。

其实现代史家就评价过,秦朝迅速灭亡,就是秦始皇的国策错了,过分残酷剥削人民,这时候应该休养生息,减轻赋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偏偏胡亥一上台,完全不吸收教训,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剥削人民。老百姓没有活路了,只好造反了。

胡亥会哄秦始皇,却是个胡涂蛋,无治国安民之策,再加身边的赵高是个大奸臣,帝国精锐都内耗,消磨殆尽。后期无真材实学之人匡扶天下。唯一的名将章邯也逼反了。秦,神仙也救不了。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到一批海外馈赠的稀世汉简,这批汉简中,包括了一篇1500字的《赵正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去世以及胡亥继位的过程。文中说秦始皇出游,还至柏人时病重,于是召集众臣商讨继承人问题。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上言:今事情急迫,恐怕大臣谋变,请立胡亥为继承人。秦始皇说:可。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立即杀扶苏、蒙恬等人。根据《赵正书》的记载,胡亥的继位是众臣共议的结果,并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如果这一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很多疑团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胡亥的继位是正当的,并不是赵高和李斯矫诏推立。扶苏与秦始皇政见不和,始皇生前就已经将其贬至边疆从军,说明扶苏本来就不在继承人的备选之列。有人说贬到军中是为了锻炼扶苏,但自古以来,太子储君都是坐镇政治中心的,绝没有贬到边疆从军的道理。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中唯独把胡亥带在身边随行,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宠爱和器重。秦朝并不重儒家礼法,因此也不拘于立嫡立长的观念,秦始皇想传位给小儿子是有很大可能的。而群臣对于胡亥的继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也说明他们早就默认了胡亥作为储君的安排。

其次,秦始皇是多疑雄猜之主,当初王翦伐楚,就因为顾虑秦王多疑而不得不索要田宅以示无二心。所以以秦始皇性格,他不可能完全信任统兵三十万的蒙恬,也不可能完全放心扶苏。既然有心要立幼子,必定会对扶苏、蒙恬拥兵反抗加以防范。他贬扶苏去蒙恬军中,明里是用扶苏来监视蒙恬,暗里很可能安插了人手,以备将来二人有何异动,可以立即将其控制,这才是秦始皇贬扶苏的真正目的。而这个后招,当秦始皇决定立胡亥的时候,必定会告诉赵高和李斯,所以他们才敢放心大胆的赐死扶苏和蒙恬,不担心会激起兵变。这样也就解释了扶苏为何乖乖自尽,而蒙恬虽然不肯自尽,却也被迅速囚禁起来失去了反抗能力。

总而言之,《赵正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历史的另外一种角度。那就是按照秦始皇的布局,赵高和李斯保胡亥上位,扶苏和蒙恬不是不想反抗,而是被迅速控制,根本没有拥兵自立的机会。

蒙恬虽然手握重兵就是,但如今胡亥已经继位,蒙家世代忠义,对君王尽忠职守,但如果他起兵拥戴公子扶苏,就是造反,且秦始皇对他提携之恩,如今秦始皇尸骨未寒,且秦国的人心不稳,如果起兵,虽然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因为他了解公子扶苏,扶苏仁厚,深知秦国只有他继位,才能更强大),则是对始皇帝的不尊,对他的不敬,还有他一旦起兵,秦国将会陷入内乱,六国残余势力必然会卷土重来,同仇敌忾,共同合纵抗击秦国,诸子百家的抵抗也会接踵而至;外有凶奴虎视眈眈,他们一旦知道秦始皇已死,而且秦国陷入内乱,就会趁机发兵。秦国自始皇帝统一,想要传千秋万代,若因蒙恬起兵使大秦灭亡,使天下分裂,则他则是千古罪人,所以他选择了束手就擒,只希望胡亥继位以后能让秦国更加强大。

"运谋如范蠹,决策似陈平。“称赞的是谁?

1.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7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1***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3.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关于孙膑膑刑其实是错误的,在太史公自序这本书中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讲的是孙膑被砍掉双脚,而不是挖掉膝盖骨。

4.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团***。

5.桑兰(1981年6月11日—),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年获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7月22日,桑兰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顽强意志,在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并成为2008年北京申奥大使之一,又于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担当特约记者。

6。

贝多芬晚年失聪,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羊祜传文言文

郭嘉早在“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迹计辽东”的文末,就有一篇古人的赞诗,内容如下: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蠹,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死,中原栋梁倾。在这首诗之中,郭嘉被赞誉为“豪杰冠群英”十分罕见,冠字说明了对于郭嘉的十分肯定,赞扬,认为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冠群英的是郭嘉!而非别的谁(文中还有左慈,于吉等仙人,可见一般。)冠群英的——仅仅是一个司马祭酒,十分罕见哪,他可不是丞相或者大都督!仅仅是普通官吏!和后来那个拔剑自刎的蜀祭酒程*(第八十四回 陆迅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一个官衔?!这不正反映了郭嘉的谦逊么?无庸质疑,十分多疑的曹操极少信任别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句——曹操的名言可以说明一切。)他手下的谋士有的也是身首异处(二荀),有的用他是为了消弱对手,其实是软禁(徐遮)但是曹操极其信任郭嘉,甚至在他壮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年岁就要欲拖以后事,要知道,有几个封建的君主(姑且叫他君主吧,其实从何进入京,皇帝的权利早已大权旁落了。)喜欢早早的安排好后事?关心后事,一般都是要…谋反!从这更能看出信任,而且是极其信任!可以被曹操信任的有几个?况且是非亲非故的一个谋士。信任呀,可以说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了。曹***前(第七十八回 传遗命奸雄数终),叫来曹洪(亲信),陈群,司马懿(两人当时都是曹操幕僚),贾羽(朝中第一谋士,当时二荀已死,满宠,程昱,辛评在外,朝中仅仅剩下贾羽“看家”,其他几员谋士没有显露头脚。)。曹操十分不喜欢司马懿,陈群再后来没有多大作为,贾羽其实是曹丕幕僚(若是曹植即位,贾羽应当换成杨修了)。曹洪仅仅是众多亲信的代表(其实叫夏侯敦——曹***后既被封为大将军的那位;曹仁——不久既是大司马;曹休——曹操说他是“吾家之千里驹也”的曹魏后曹操时期重要人才;乃至曹真等辈,甚至是五虎上将都可以代替曹洪,曹洪被选上仅仅是巧合而已。)。可以说没有一个抵的上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若是郭嘉在,在220年他仅仅50岁,而且身经百战,倘若还活着,已经为曹操打了23年仗,那威名无人可及,是魏国铁定的首任丞相!司马懿,陈群——包括贾羽,他们的经验在郭嘉面前太少了。况且“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的悲痛,倘若奉孝真在?!那么赤壁之战也许不会成为以少胜多的范例了。在郭嘉面前,仅仅是刚出山的孔明和仅仅在很少的地方打很少的仗(《三国演义》之中仅仅提到周瑜在东吴的范围——扬州,最远荆州的东部打仗)的公瑾。逢战无数的奉孝会…在那阵东南风前也许就有计策,甚至是火计。不过烧的是联合军。草船借箭时,奉孝一定会借给孔明火箭!孔明鲁肃会在长江永眠;江东一举可定;困守江夏的刘备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一死——纵有关张赵之勇也会逝去;那刘璋之辈没准会束手就擒;南蛮也不是问题,一战可破——决不会七擒七纵的浪费兵士……天下可定!估计在曹操有生之年就会完成。可惜梦断207年的易州~~~可惜呀!连《三国演义》都称赞的谋士!死的太早了!!!

1. 《晋书·羊祜传》全文译文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晋武)帝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祜以孟献营武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阳而莱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卒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选自《晋书·羊祜传》)

[附译文]

羊祜,是泰山南城人。祖辈世***二千石一级的官,都以清廉有德操而闻名。晋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率军镇守荆州,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与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的,都听任各自的心愿。东吴石头城的守军距襄阳地界七百余里,常骚扰边地,羊祜认为是一大边患,最终用巧妙的计策使吴国撤去守军。于是晋国戍边巡逻的士兵减少了一半,所减士兵用来垦荒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羊祜刚到荆州时,军中没有百日的存粮,到了他镇守荆州的后期,有可供十年的粮草的积蓄。

羊祜鉴于春秋时鲁国的孟献子在武牢筑城而郑国惧怕,齐国的晏弱在东阳筑城而莱子畏服,就占据险要地势,筑五座城池,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夺取了吴国人大量的***,吴国石头城以西,都成为了晋国的地方。从此吴国人前后来归降的人络绎不绝,羊祜于是就修德讲信,来安抚初降的吴人,有吞并东吴的慷慨大志。每次和吴国人交战,总是先约定日期,不搞突然袭击。有人俘虏了吴国人的两个小孩,羊祜便把他们遣送回家。吴国将军陈尚、潘景来侵犯边境,羊祜派兵追击并杀了他们。羊祜很赞赏他们为国而死的气节,就用隆重的礼节安排他们的丧事。潘景、陈尚的家人迎丧时,羊祜以礼发送。羊祜行军每到吴国境内,在田里割谷作军粮,都要算出所割谷子的价值,送一些绢来补偿人家。每次在江汉一带会众打猎,总是限在晋国范围(不进吴国境内)。打猎时如有被吴人射伤的禽兽却又被晋兵得到了的,都原样送还吴人。于是吴国人都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不呼其名。

羊祜病重卧床,请求进京。等到陪皇上坐谈时,当面陈奏伐吴的计谋。病情渐渐加重,就举荐杜预来代替自己。羊祜死后二年,吴国被平定,群臣向武帝称贺,武帝端着酒杯流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2. 寻晋书.列传4.羊祜传的译文

羊祜,是泰山南城人。祖辈世***二千石一级的官,都以清廉有德操而闻名。晋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率军镇守荆州,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一带百姓的爱戴。与吴人开诚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的,都听任各自的心愿。东吴石头城的守军距襄阳地界七百余里,常骚扰边地,羊祜认为是一大边患,最终用巧妙的计策使吴国撤去守军。于是晋国戍边巡逻的士兵减少了一半,所减士兵用来垦荒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羊祜刚到荆州时,军中没有百日的存粮,到了他镇守荆州的后期,有可供十年的粮草的积蓄。

羊祜鉴于春秋时鲁国的孟献子在武牢筑城而郑国惧怕,齐国的晏弱在东阳筑城而莱子畏服,就占据险要地势,筑五座城池,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夺取了吴国人大量的***,吴国石头城以西,都成为了晋国的地方。从此吴国人前后来归降的人络绎不绝,羊祜于是就修德讲信,来安抚初降的吴人,有吞并东吴的慷慨大志。每次和吴国人交战,总是先约定日期,不搞突然袭击。有人俘虏了吴国人的两个小孩,羊祜便把他们遣送回家。吴国将军陈尚、潘景来侵犯边境,羊祜派兵追击并杀了他们。羊祜很赞赏他们为国而死的气节,就用隆重的礼节安排他们的丧事。潘景、陈尚的家人迎丧时,羊祜以礼发送。羊祜行军每到吴国境内,在田里割谷作军粮,都要算出所割谷子的价值,送一些绢来补偿人家。每次在江汉一带会众打猎,总是限在晋国范围(不进吴国境内)。打猎时如有被吴人射伤的禽兽却又被晋兵得到了的,都原样送还吴人。于是吴国人都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不呼其名。

羊祜病重卧床,请求进京。等到陪皇上坐谈时,当面陈奏伐吴的计谋。病情渐渐加重,就举荐杜预来代替自己。羊祜死后二年,吴国被平定,群臣向武帝称贺,武帝端着酒杯流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祜寝疾,求入朝。及代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

这句的翻译:羊祜病重卧床,请求进京。等到陪皇上坐谈时,当面陈奏伐吴的计谋。病情渐渐加重,就举荐杜预来代替自己。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本题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此类题一般要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本诗是吊古伤今之作,抒发了时光已逝,而才华无处施展的苦梦.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此景与诗人的心境正好是一致的,所以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最后总结答案.(2)本题是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此题应该在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寻找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可抓住与之相关的关键词“留胜迹”“复登临”“尚在”,联系与诗歌相关的典故,加以理解.最后总结答案.参考答案:(1)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2)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 *** ,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1.C 2.D 3.C 4.⑴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5分。大意2分。

关键词:“夷夏”、“阙”、“乞”各1分) ⑵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5分。

大意3分。关键词:“见黜”、“虽”各1分) 1、(“逊”应为“退、退让”) 2、(A.于是、就 B.因为 C.都表转折 D.第一个为代词“他的”,第二个副词,表推测“大概”) 3、(“鲁芝深得曹爽信任”有误。

见第二段) 附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

他的父亲被郭泛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

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

刚赶上蜀相诸葛亮入侵陇右,郭淮又聘用鲁芝为别驾。平定了西蜀的入侵之后,郭淮又极力向公府举荐,鲁芝被任命为大司马曹真的属下,后调任为临淄侯文学。

郑袤向司空王朗推荐鲁芝,司空王朗也很器重鲁芝,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下诏嘉奖,以黄霸之美勉励他,加封他为讨寇将军。 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

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

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

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

(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

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5. 文言文~何攀传翻译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薄。属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以攀为濬辅国司马,封关内侯。转荥阳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称。除廷尉平。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宣城太守,不行,转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大开封尝,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语在崇传。帝不纳。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关中侯。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迁翊军校尉,顷之,出为东羌校尉。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涖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攀居心平允,氵位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乂、犍为费立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无妾媵伎乐,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地的人。他在州里任职主薄,上司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所陷害,被诬告有大逆之罪。当时何攀正在守母丧期间,就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不会谋反,皇甫晏的冤情因此而得到***。

王濬在益州时,将他征辟为别驾。王濬***攻打吴国,派遣何攀奉表去拜会台阁,口头陈述计谋。皇帝下诏两次引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何攀一起筹划进军攻打的时机。王濬还派何攀去拜访羊祜,面陈攻打吴国的***。何攀善于奉命行事,皇帝认为他不错,下诏要何攀参与到王濬的军事工作中。后来,孙皓向王濬投降,而王浑为自己去得迟而恼火,想攻打王濬,于是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到王浑那里,这件事就此解决。

朝廷又让何攀做王濬的辅国司马,并封为关内侯。后来他转任荥阳令,提交了有力国家又方便推行的十件事,得到了不少好名声。又任廷尉平。当时,廷尉卿诸葛冲看何攀是蜀地人,所以很轻视他,后来一起审理疑案,诸葛冲这才为之叹服。他升任宣城太守,但没有去,又转任散骑侍郎。

杨骏掌朝中大权时,拉了很多亲戚当官,又大肆封赏,想要遍施恩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何攀认为这样不对,于是和石崇一起提交议状上奏。奏文在石崇传内。皇帝没有***纳。后来他又以参加铲除杨骏的功绩,被封为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他的弟弟何逢被封为平卿侯,其兄长的儿子何逵被封为关中侯。何攀坚持让出自己所受的封户和一半的绢物,其余受取的封赠全分给了直系、旁系的本宗亲戚,一点都没留给自己。

后来又任翊军校尉,不久,出朝廷任东羌校尉。又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任大司农。又转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他坚持退让不愿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何攀就职,皇帝还亲自下诏,恳切而严肃地要求,何攀竟称病不起。

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派遣使者召见何攀,他更加称自己病势沉重。司马伦大怒,要杀了他,何攀不得已,带病接受召见。死于洛阳,享年五十八岁。

何攀居心公平允当,做官时讲究严肃整齐,喜爱才能杰出的人,对文士厚重,爱惜人才。在梁、益二州任中正时,招引弃置未用的人才。巴西之地的陈寿、阎乂、犍为、费立都是西州的名士,而且都被乡里说坏话,被清议了十余年。何攀帮他们申明了曲直,他们都得以免于冤枉。何攀虽然身居要职,但家里非常清贫、简朴,没有收置妾媵和伎乐,还专门做周济穷人、救济有难处的人的事。他的儿子何璋继承了爵位,何璋也有他父亲的作风。

6. 羊祜碑文的内容是什么

你好,我查了一下资料。

是这样的: 《羊公碑》明重刻之石今已不存。如果你要看,应该去查一下这几本书——其文录存于《全晋文》卷七十、〔乾隆〕《湖广通志》卷一—二、《襄阳府志》卷九五、《襄阳金石略》卷三、《下荆南道志》卷二四等书中,均系据明弘治碑拓著录。

你所说的这个羊祜碑全题称《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矩平成侯羊公碑》,晋·李兴撰,刻立于西晋永兴年间。其碑记羊祜居朝出镇,德高行恭、泽被江汉之勋业;及其卒后故吏高文、奚廉共揭贞石,刊勒盛轨之事。

是不是又叫做堕泪碑? 孟夫子诗里的“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资料上说:先是羊祜卒时,襄阳父老于祜旧游处建碑立庙,《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中记:“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李兴所撰《羊公碑》刻立后,为时人所推重,遂将“堕泪碑”之名移贯此石。 “堕泪碑”传至南齐时,一度遭到毁弃。

据《南齐书·张敬儿传》载,军阀张敬儿据襄阳时,“欲移羊叔子堕泪碑,于其处立台,纲纪谏曰:‘羊太傅遗德,不宜迁动。’敬儿曰:‘太傅是谁?我不识也。”

“堕泪碑”可能在此时被毁。但过了不久,即南梁大同十年(544),“堕泪碑”又被重新竖立。

并由刘之遴撰文,记重立始末,刘灵正书丹,刻于碑阴。这便是《金石录》中所著录的《梁重立羊祜碑》。

宋人《集古后录》记述此碑云:“羊公‘堕泪碑’,不著撰人名氏,《襄阳耆旧录》谓李兴初撰也。梁大同十年雍州刺史以故碑阙落,命别驾从事刘伯雄撰模立此本。

碑一丈一尺。”《隋书·艺文志》总集类有“《羊祜堕泪碑》一卷”,或即指此碑本。

梁碑传至唐代佚失,时人李景逊重立此碑,事见《舆地碑目》。五代或宋初,岘山羊祜“堕泪碑”再次被毁,宋人《集古后录》已称碑“今不存矣”。

宋景佑间,晏肃重立此碑。后复佚,元人杨廷臣再镌石立于旧址。

尔后又毁于兵燹。直至明弘治四年(1491)方被重新刻立,碑文仍用李兴《羊公碑》之辞。

你自己可以去看看:/view/49/270277我再查了一下《全晋文》《湖广通志》《襄阳府志》《襄阳金石略》《下荆南道志》这些书网上都看不了,可能要自己去图书馆借阅。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岘山亭记欧阳修岘山临汉上,望之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 (2)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 (3)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解析: 小题(“胜势”在此是“美好景致”。) 小题(“而”均为连词,表递进。

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表结果,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小题(“风流”此指流传下来值得称道的事迹) 小题(“在此与吴激战”误) 小题无 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

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

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

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

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

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

史君辉闻名于世间(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

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向我托付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

(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8. 羊祜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羊公、羊叔子)根据 《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字叔 子,晋泰山南城人」封钷平侯,以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 长达十年,他在期间屯田储备,以信义绥怀远近,并且开设学校,深得 民心。

时人尊称其为“羊公”。他喜爱山水,常登岘山欣赏风景。

他死 后,荆州百姓为他在此建碑立庙,以示怀念。后代诗人用此典故很多,常 用作吟咏州郡长官,也用作咏登临揽胜。

唐?方干《题睦州郡中千峰 谢》:“何事此中如世外,应缘羊祜是仙才。”唐?朱景玄《华山南望春》:“何因著山屐,鹿迹寻羊公。”

唐?张 说《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比肩羊 叔子,千载岂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