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扬仄陋,明扬仄陋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7-09 0
  1. 平仄的词语平仄的词语是什么
  2. 仄字怎么读
  3. 谁知道曹操三道求贤令的原文是什麽?
  4. 有关扬四字成语大全
  5. 仄的组词有哪些
  6. 《求才三令》是谁的作品?赏析?

词目

明扬侧陋

发音

明扬仄陋,明扬仄陋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míng yáng cè lòu

释义

侧陋:之地位低下而才德兼备的贤人。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

近义词

明扬仄陋

引用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 ...化,光格四极。暨于继体,咎单、傅说,祖己、樊仲,亦隆中兴。或 明扬侧陋 ,或起自庶族,岂非尚德之举,以臻斯美哉。历观近世,不能... 《晋书》卷一百十·载记第十 ...不此载。若斯之流,抱琳琅而无申,怀英才而不齿,诚可痛也。恐非 明扬侧陋 ,务尽时珍之道。吴起、二陈之畴,终将无所展其才干。汉祖... 《北齐书》卷二·帝纪第二·神武下 ... 四年五月辛巳,神武朝邺,请令百官每月面敷政事, 明扬侧陋 ,纳谏屏邪,亲理狱讼,褒黜勤怠;牧守有愆,节级相坐;椒... 《尚书》虞书·尧典 ... 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 明扬侧陋 。」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尚书正义》卷二 尧典第一 ...忝,辱也。辞不堪。○否,方久反,又音鄙。忝音他簟反。曰:“明 明扬侧陋 。”尧知子不肖,有禅位之志,故明举明人在侧陋者。广求贤... 《北堂书钞》●北堂书钞卷第十一    帝王部十一 ...求贤三十九  帝咨四岳「书○今案见尧典」 明扬侧陋 「○今案见书尧典陈俞本扬侧作敡仄」敷求哲人「○今案见书... 《昭明文选》卷三 ...之中,举有道之士而用之也。直言,谓直谏者也。善曰:尚书曰:明 明扬侧陋 。汉书曰:举能直言极谏者。聘丘园之耿絜,旅束帛之戋戋。... 《昭明文选》卷三十四 ...仄陋,宣皇明於岩穴。边让章华台赋曰:举英奇於侧陋。尚书曰:明 明扬侧陋 。东都赋曰:散皇明以烛幽。岩穴,已见上文。此甯子商歌之... 《全晋文》卷三十三 ...化,光格四极。暨于继体,咎单、傅说,祖己、樊仲,亦隆中兴。或 明扬侧陋 ,或起自庶族,岂非尚德之举,以臻斯美哉!历观近世,不能... 《全唐文》第01部 卷八 ...庶欲博访邱园,搜***英俊,弼我王道,臻於大化焉。可令天下诸州, 明扬侧陋 ,所部之内,不限吏人。其有服道栖仁,澄心砺操,出片言而...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五十一 ...。庶欲博访邱园,搜***英俊,弼我王道,臻於太平。可令天下诸州, 明扬侧陋 ,所部之内,不限吏民,其有服道栖仁,澄心砺操,出片言而...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九十六 ...,匡正八极,阜成兆人,其惟良宰乎?我***之建国也。粤若神尧, 明扬侧陋 。文王叶於朕卜,迎太公於渭水;高宗求於朕梦,得良弼於傅...

平仄的词语平仄的词语是什么

1. 扬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欲扬先抑

趾高气扬

名扬四海

沸沸扬扬

出丑扬疾

显姓扬名

赫赫扬扬

露才扬己

搜扬侧陋

显祖扬名

扬威耀武

焚骨扬灰

扬长避短

明扬仄陋

饥附饱扬

救火扬沸

发扬光大

扬眉眴目

铺张扬厉

纷纷扬扬

阐扬光大

鼓舌扬唇

播土扬尘

神***飞扬

身显名扬

滑泥扬波

骑鹤维扬

奉扬仁风

飞砂扬砾

跋扈飞扬

2. 什么扬什么外四字成语

什么扬什么外四字成语——名扬中外。

名扬天下

míng yáng tiān xià

解释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使累建大功,名扬天下,大将王文德么?”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全国闻名

近义词名高天下、名满天下

反义词默默无闻

例句王朔《一点正经没有》:“拿出那势不两立深恶痛绝劲儿——一打棍子我就名扬天下了。”

3. 扬字的四字成语

扬字的四字成语 :

耀武扬威、

其貌不扬、

扬长而去、

抑扬顿挫、

趾高气扬、

沸沸扬扬、

神***飞扬、

分道扬镳、

发扬光大、

飞扬跋扈

纷纷扬扬、

铺张扬厉、

欲扬先抑、

激浊扬清、

扬长避短、

扬眉吐气、

宛转悠扬、

臭名远扬、

名扬四海、

斗志昂扬、

出丑扬疾、

扬镳分路、

白雪飘扬、

意气扬扬、

扬幡招魂、

斗挹箕扬、

颜色发扬、

滑泥扬波、

游光扬声、

畅叫扬疾

4.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第二个是扬字字

发扬踔厉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

发扬蹈厉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

发扬光大 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飞扬跋扈 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奉扬仁风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明扬侧陋 侧陋:之地位低下而才德兼备的贤人。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

言扬行举 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扬扬得意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抑扬顿挫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鹰扬虎视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阐扬光大 发扬光大。指使美好的事物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大和提高。

东扬西荡 指飘泊无定。

飞扬浮躁 轻浮急躁。

激扬清浊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同“激浊扬清”。

名扬四海 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明扬仄陋 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同“明扬侧陋”。

骑扬州鹤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搜扬侧陋 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

扬扬自得 十分得意的样子。

鹰扬虎噬 如鹰飞扬,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5. 求带"扬"字的成语或四字词

抑扬顿挫

扬眉吐气

尘土飞扬

振声激扬

发扬光大

扬铃打鼓

扬长避短

扬长而去

扬幡招魂

扬帆起航

扬风下雨

铺张扬厉

扬名立万

扬清激浊

扬汤止沸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意气扬扬

张扬

发扬

表扬

扬旗

扬弃

扬程

扬水

扬长

扬扬

扬厉

扬帆

扬琴

扬榷

扬州

扬名

扬剧

扬花

扬言

6. 含有扬和宇的四字成语

扬眉吐气

yáng méi tǔ qì 扬眉:扬起眉头;吐气:吐出怨气、闷气。形容摆脱压抑心情后的高兴;得意的神情。

扬汤止沸

yáng tāng zhǐ fèi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扬长避短

yáng cháng bì duǎn 扬;发挥;避:回避;避开。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扬眉瞬目

yáng méi shùn mù 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扬名显亲

yáng míng xiǎn qīn 扬:传扬;显:显赫;亲:父母。指使双亲显耀,名声传扬。

扬清激浊

yáng qīng jī zhuó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清除坏人坏事,表彰、发扬好人好事。

扬清抑浊

yáng qīng yì zhuó 犹扬清激浊。

扬幡招魂

yáng fān zhāo hún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扬威耀武

yáng wēi yào wǔ 见“扬威曜武”。

扬长而去

yáng cháng ér qù 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

扬葩振藻

yáng pā zhèn zǎo 葩:华美;藻: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

扬眉眴目

yáng méi shùn mù 横眉怒目。

扬眉奋髯

yáng méi fèn rán 髯:颊旁的胡须。眉毛扬起,髯须舞动。神情激动兴奋的样子

扬名四海

yáng míng sì hǎi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扬厉铺张

yáng lì pù zhāng 夸大渲染。

扬风扢雅

yáng fēng bào yǎ 品评诗文。

扬铃打鼓

yáng líng dǎ gǔ 比喻大声张扬。

扬清厉俗

yáng qīng lì sú 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扬武耀威

yáng wǔ yào wēi 见“扬威曜武”。

扬扬自得

yáng yáng zì dé 十分得意的样子。语本《史记 - 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扬扬得意

yáng yáng dé yì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扬己露才

yáng jǐ lù cái 露:显露;扬:表现。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扬威曜武

yáng wēi yào wǔ 炫耀武力,显***风。

含有宇的四字成语:

声振寰宇、

轩昂气宇、

气宇轩昂、

玉宇琼楼、

峻宇雕墙、

峻宇雕墙、

望衡对宇、

包举宇内、

气吞宇宙、

雕墙峻宇、

琼楼玉宇、

器宇轩昂、

气宇不凡、

紫芝眉宇、

器宇不凡、

开疆拓宇、

闳宇崇楼

仄字怎么读

平仄的词语有:抱不平,日极则仄,明扬仄陋。

平仄的词语有:抱不平,搜扬仄陋,日极则仄。2:注音是、ㄆ一ㄥ_ㄗㄜ_。3:结构是、平(独体结构)仄(半包围结构)。4:拼音是、píngzè。

平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平仄píngzè。(1)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二、引证解释

⒈平声和仄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体诗词和骈俪文所用字音必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引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了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

三、国语词典

平,四声中的平声。仄,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旧时写作韵文,用字须平仄相互交替,使其合于格律。词语翻译英语levelandobliquetones(technicaltermforclassicalChineserhythmicpoetry)_德语dievierT_neinderaltenchinesischenPhonetik

四、网络解释

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关于平仄的诗词

《如梦令·已爱平平仄仄》《水调歌头·游焦山,和方回,平仄通叶》

关于平仄的诗句

平仄度此曲四声平仄莫为功平仄间不辨

关于平仄的成语

日极则仄平起平坐抱不平

关于平仄的造句

1、俺一直没有搞明白平仄韵,所以只做古体打油,绝不触近体。

2、我抚琴,我流泪,我细细平仄细细组词,却唱不进你明眸中那湾浅浅深情。

3、待笔起墨落,平仄交错,情思氤氲凉薄,化作雨,滴下,由点及面,一圈一圈的蔓延,放大,继而掀起一场如潮风波。

4、更叫人钦佩的是,行文合辙押韵,平仄中规中矩,无深厚古典文学造诣,绝写不到如此程度。

5、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平仄的详细信息

谁知道曹操三道求贤令的原文是什麽?

仄的拼音为:zè。

明扬仄陋: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同“明扬侧陋”。

歉仄:歉仄遗憾;抱歉只因调海疆,未敢造次奉求,衷怀歉仄。

仄室:侧室。借指庶子。

仄目:斜着眼看。多表示畏惧﹑忌恨等情绪。

仄道:狭窄的小路。

仄仄:狭窄。

欹仄:同“欹侧”。倾斜;歪斜。

旁仄:近侧;左右。

反仄:辗转不安。 动荡不定。

仄隘:狭窄。

仄輮:古代一种特制的车轮。其外周的内侧柔软而外侧坚硬,供行山路用。

仄影:羽扇名。

仄兀:歉疚不安。

险仄:崎岖而狭窄。比喻艰难险阻。阴险邪恶。犹生涩,不常见。

仄起:倾斜突起。近体诗的起句形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如五律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七律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的例句:

1、如以仄韵相押,则韵脚平仄亦随之变化。

2、平仄韵都不知道,还叫诗吗?你不懂律体,我这首诗用的是七绝仄起,后段入韵。

3、为便于初学者,每调还详细列注平仄韵读,成为真正的词谱。

4、俺一直没有搞明白平仄韵,所以只做古体打油,绝不触近体。

5、三五言杂陈,平仄韵混压,将诗词曲融于一炉,近乎民间曲艺,故名“小唱”。

6、但古典诗词,每首平仄韵不得通用,错用一韵就贻笑大方,而散曲可以平仄混押,大大解放了作者手脚,使诗歌的路数更为宽广。

7、但有的同调的词,全词95字,平仄不调达27处之多,这样的词声韵怎么?更有甚者,五言绝句平仄韵混押,这些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8、他突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三五言杂陈,平仄韵混压,将诗词曲融于一炉,近乎民间曲艺,故名“小唱”。

有关扬四字成语大全

求贤令①

自古受命②及中兴之君,曷尝③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④,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⑥、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⑦!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⑧?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⑩,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开国。③曷(h6)尝:哪有。曷,何。④闾(l+)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叫“闾”。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层的人去寻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绰为赵:孟公绰,鲁国大夫,廉士。做晋国世卿赵、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没有能力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即齐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齐桓公怎么能称霸当世。⑧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贫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怀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怀有真才实学的人。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为武王起兵伐纣,完成了兴国大业。⑨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被魏无知推荐给汉高祖刘邦谋臣,有人攻击他,说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但刘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z8)陋:狭隘、卑贱,指身份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

诗文翻译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颁布《求贤令》:“‘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又建安十九年颁《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云:“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代枭雄曹操的用人思想,即选材重才而轻德,或者舍德,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一统江山的大业中及其虚伪的封建道德占上风的社会里,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开放性,但是这种取材法在当时,在现在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人才的选拔是个对立统一的问题,才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德的才是很可怕的,不仅有可能毁灭掉本人“才”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会严重彻底地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当时的诸侯割据逐鹿中原的形势下,为本君王上司的利益奋斗才是正经,因而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本来他们争夺天下就要以多数人的血泪来铺垫自己踏上权利顶峰的路。

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曹操的这种择人谋略还是成功的。特别是他所提出的观点——“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即人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此地可以称作人才并可以大展宏图,但是在彼地又是不名一文(原文为: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这是朴素的辨正思想。其中似乎还含有人才的“时空绝对相对统一性”道理。随后他又列出了两个有名的道德上的“败类”才智上的“完人”来证明他的观点,即“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与“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唯才是举”在当时有其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时值三国鼎立争霸全国的多事之秋,有志成就功名夺取天下的各地诸侯皆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人才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顾茅庐”之典,也有曹操的“赤脚迎士”的美名。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刘备、孙权等人的策略还是很大成分上依靠原有的人才观,没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时候秉承的还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窠臼。对官员、人才标准的评价还是从标准模糊且暧昧的“德行”来说,这样便养了很多的死读书的人。相较而言曹操的观点虽然大逆不道却是赚足了便宜。

需要说明的说,东汉后期的官场考核晋升的主要因素是看世家大族的威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还记得这样的情节,在讨伐董卓组建军团时,选举袁绍为司令官,很大原因是说他家三世公卿,桃李满天下,也就是羽翼极多,势力更是绝对强势。既然看世家大族的脸面行事,那么也就没必要说什么才能了,而德行是总有的,就是祖上的德行的延伸。在当时以“德、孝”为百姓、人才、官员的考核评价标准,那么就助长了虚伪的“德”,而使得寒门中有才之士沦为贱民,无法施展拳脚难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情况发展道到南北朝时无以复加。所以出现了“望马为虎”怯懦的豪门懦夫,和最闲的“秘书郎”这种“清官”(俸禄极其丰厚,而基本上担任很少或者不担任任何差使。)

作为一代奸雄的曹操,走上了一条与当时普遍选才标准相左的极端,不可否认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然而并不说明这没有问题在里面。“收益”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给予的,是他认识到了“士有偏短”的一面。优等人才的选择必然是两个方面的优势***,有才无德如现代的一些战争狂人、罪犯,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墨索里尼、等人,在登上权利宝座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令人跌镜,至今传播学研究中一个题目便是纳粹德国的宣传。他们虽然有了才能但是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任何的正面效益,只带来了混乱、残暴、战争。当然他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历史重新选择的话,再次出现的那些战争狂人少点他们的才能,或许世界就少了点灾难。也就是才能越大而没有完善的体系(包括道德体系)的约束和监控,那么约束体系的薄弱将带来更大的破坏。二战就是明例。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有德无能带来的灾害比洪水猛兽差不了多少。比如西汉平帝之后出现的“新”朝廷便是个反证。当时王莽靠着杀儿子、克己奉公等等***面具换来了举世未有的德行,有人甚至比之周公辅政,最后却下毒害掉皇帝小儿。然他却是个没半点才能的主儿,庄稼歉收就跪地哭雨,两兵交锋竟然引经据典地弄来大象狮子无数,据说这样可以招来天将助威!人家刘秀稍稍放了一些洪水便吓跑了狮子大象,畜生逃亡时帮着刘秀踏死官军无数。真是无知无用的很!至于改革币制之类,无疑是用故改今,得到的必然是害得民不聊生。最后被一商人枭首,被人耻笑到如今!也许换作曹操便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和境遇。

所以才能的有无,德行的有无,都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选择标准,要用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来看。有德之人,还要考其德行,如果其没有良好的德行,便要考察其处的地位是否有良好完善的制约机制来制约他,如有方可用之。无才之人,不算人才,不在讨论之列

仄的组词有哪些

1. 扬的成语有哪些

抑扬顿挫、名扬四海、分道扬镳、神***飞扬、欲扬先抑、耀武扬威、扬汤止沸、挫骨扬灰、得意扬扬、扬长避短、趾高气扬、其貌不扬铺张扬厉、斗志昂扬、跃马扬鞭、发扬光大、臭名远扬、海不扬波、隐恶扬善、我武惟扬、发扬蹈厉、意气扬扬、扬名四海、宛转悠扬立身扬名、东海扬尘、华不再扬、发扬踔厉、闻风远扬、扬扬自得、遏恶扬善、优贤扬历、意气飞扬、跋扈飞扬、扬风扢雅、赫赫扬扬、奉扬仁风、奋武扬威、扬清抑浊、激扬清浊、扬葩振藻、白雪飘扬、露才扬己、扬眉瞬目、慷慨激扬、游光扬声、飞砂扬砾、出丑扬疾神飞气扬、显姓扬名、虎视鹰扬、言扬行举、救火扬沸、明扬仄陋、簸土扬沙、畅叫扬疾、扬眉眴目、阐扬光大、发扬蹈励、饥附饱扬、明扬侧陋、显祖扬名、掩过扬善、焚尸扬灰、足高气扬、扬幡招魂、洁浊扬清、鼓舌扬唇、神魂荡扬、鹤背扬州、斗挹箕扬、扬威曜武、。

2.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第二个是扬字字

发扬踔厉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

发扬蹈厉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

发扬光大 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飞扬跋扈 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奉扬仁风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明扬侧陋 侧陋:之地位低下而才德兼备的贤人。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

言扬行举 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扬扬得意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抑扬顿挫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鹰扬虎视 象鹰那样飞翔,如虎一般雄视。形容十分威武。

阐扬光大 发扬光大。指使美好的事物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大和提高。

东扬西荡 指飘泊无定。

飞扬浮躁 轻浮急躁。

激扬清浊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同“激浊扬清”。

名扬四海 四海:天下。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明扬仄陋 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同“明扬侧陋”。

骑扬州鹤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搜扬侧陋 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

扬扬自得 十分得意的样子。

鹰扬虎噬 如鹰飞扬,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3. 含扬的四字词语

耀武扬威、

其貌不扬、

扬长而去、

抑扬顿挫、

趾高气扬、

沸沸扬扬、

神***飞扬、

分道扬镳、

发扬光大、

飞扬跋扈、

纷纷扬扬、

铺张扬厉、

欲扬先抑、

激浊扬清、

扬长避短、

扬眉吐气、

宛转悠扬、

臭名远扬、

名扬四海、

斗志昂扬、

出丑扬疾、

扬镳分路、

白雪飘扬、

意气扬扬、

扬幡招魂、

斗挹箕扬、

颜色发扬、

滑泥扬波、

游光扬声、

畅叫扬疾

4. 求带"扬"字的成语或四字词

抑扬顿挫

扬眉吐气

尘土飞扬

振声激扬

发扬光大

扬铃打鼓

扬长避短

扬长而去

扬幡招魂

扬帆起航

扬风下雨

铺张扬厉

扬名立万

扬清激浊

扬汤止沸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意气扬扬

张扬

发扬

表扬

扬旗

扬弃

扬程

扬水

扬长

扬扬

扬厉

扬帆

扬琴

扬榷

扬州

扬名

扬剧

扬花

扬言

5. 四字成语大全

安营扎寨 安心乐意 冷若冰霜 暗度陈仓 苦海无边 道高一尺 威信扫地 寸心千古 乘热打铁 乘人之危 乘胜逐北 乘坚策肥 乘胜追击 乘势使气 乘坚驱良 乘伪行诈 乘时乘势 乘隙捣虚 乘隙而入 乘龙快婿 出处殊途 狗肺狼心 逞强好胜 狗吠之警 狗吠之惊 乘顺水船 乘利席胜 乘鸾跨凤 乘其不备 乘龙配凤 乘间投隙 乘龙佳婿 乘间伺隙 天授地设 长枕大衾 东道之谊 乘其不意 山光水色 同敝相济 山崩水竭 授柄于人 使心用幸 如蒿 神焦鬼烂 首尾相卫 杀身报国 妄自菲薄 收园结果 乘间抵隙 成群集党 冲锋陷坚 铁狱铜笼 深沟壁垒 伺瑕导蠙 死生荣辱 深山穷林 通宵彻昼 丧胆亡魂 首尾相继 人怨*** 神摇目夺 虱多不痒 歪不横楞 同类相求 杀身成义 逆子贼臣 天崩地解 身不遇时 同心共胆 殊涂同致 顽皮贼骨 撒泼打滚 顺风扯帆 齿牙馀论 不便水土 成群结党 不辨真伪 闭口捕舌 鼻塌嘴歪 成家立计 不耻最后 并容徧覆 变色易容 成帮结队 成群打伙 逆坂走丸 守先待后 深山穷谷 买爵贩官 撒科打诨 攀车卧辙 扫地无余 条分节解 深沟固垒 死有余罪 批亢抵巇 扫穴擒渠 挑精拣肥 深雠大恨 深仇宿怨 言之无物 势穷力蹙 贪求无已 铜打铁铸 铜盘重肉 食案方丈 食不暇饱 神怒人怨 数黄道白 说短道长 弯腰捧腹 剜肉成疮 剜肉做疮 顽皮赖骨 晚节不终 析微察异 食甘寝安 神枢鬼藏 死心搭地 人心丧尽 死模活样 死骨更肉 阋墙谇帚 率土宅心 同声相求 神施鬼设 同日而论 神运鬼输 神不附体 太平无事 同恶相济 同恶相助 死心落地 神情不属 赏信罚必 赏贤罚暴 拈毫弄管 杀衣缩食 山崩川竭 山崩海啸 出乖弄丑 不可胜道 出何经典 齿牙馀惠 出丑扬疾 鸱视狼顾 敝帚自享 迟疑不断 迟疑观望 鞭擗向里 敝绨恶粟 鞭辟着里 兵不接刃 不刊之书 不茶不饭 不痴不聋 避强打弱 避强击惰 避强击弱 不断如带 成群逐队 闭合思过 不差毫发 成则为王 抠心挖血 黏皮着骨 贪夫殉利 披沥肝膈 瓦查尿溺 望风希指 甘旨肥浓 身退功成 肝胆胡越 谈优务劣 同气相求 贪吃懒做 铁绰铜琶 说长话短 人自为政 旁门邪道 ***尊爵 赏高罚下 提纲振领 山崩地塌 刻骨仇恨 水火不避 批砉导窾 亡国之声 大呼小喝 神道设教 收视反听 山枯石死 噬脐无及 使心别气 外方内员 改弦易调 忍辱含羞 亡魂失魄 使心作幸 使性傍气 束带结发 水火兵虫 头痛额热 手高手低 探头缩脑 盈野 同尘合污 人言籍籍 深山长谷 含瑕积垢 顽父嚚母 拈酸吃醋 首身分离 完名全节 神牵鬼制 时乖运乖 如蓺 拔树搜根 束杖理民 殊形诡状 没法奈何 搔着痒处 调停两用 守正不桡 势穷力竭 剜肉生疮 束蒲为脯 手不停毫 手脚无措 赏劳罚罪 首足异处 束手缚脚 山肴海错 说短论长 慎终承始 天崩地坍 闭门墐户 不瞅不睬 成团打块 成年古代 敝盖不弃 逞怪披奇 成日成夜 兵不污刃 诚心正意 兵多者败 避凶趋吉 不经之说 闭合自责 闭门却轨。

《求才三令》是谁的作品?赏析?

仄的组词有 :

仄歪、

逼仄、

平仄、

仄声、

碕仄、

倾仄、

日仄、

窄仄、

转仄、

仄崿、

仄微、

仄径、

逼仄、

仄道、

仄輮、

仄悚、

旁仄、

仄隘、

悚仄、

仄席、

纤仄、

仄仄、

仄韵、

斜仄、

欹仄、

仄身、

深仄、

仄慝、

仄足、

攒仄、

狭仄、

仄室、

仄兀、

歉仄、

蹇仄、

仄狭、

惭仄、

湫仄、

险仄、

仄起

仄目、

赤仄、

幽仄、

反仄、

仄媚、

仄影、

仄陋、

欑仄、

仄不楞、

赤仄钱、

没平仄、

仄韵诗、

仄注冠、

明扬仄陋、

搜扬仄陋

曹操写的

对曹操行事的剖析和评议—从《求才三令》谈到曹操的用人

与曹操《自明本志令》相辅而行的还有操的《求才三令》。第一次《唯才是举》命令颁布的时间,比《自明本志令》还早十个月左右。《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操下令曰: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①。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平定关中、杀伏皇后之后一两个月: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那时三国分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令文曰:

昔伊挚、傅说出于,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以上三个《求才令》所以颁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所以下此三令,乃是为了打击自东汉以来专门拿封建道德相标榜的名士世族,所以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我们且列举一些史料看看曹操用人是否就不注重个人的道德呢?据《后汉书》卷81《独行传》:

王烈……以义行称……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

《三国志》卷16《郑恽传》:

郑恽……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可见曹操用人不但重视德行,就是对于一般舆论也相当重视;而且曹操用人还有重德胜于重才的事例。如《三国志》卷12《崔琰传》: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就是曹操给群下的教令中,也有更多强调德行的,如操为丞相后,曾给典管选举的东曹掾崔琰下教说: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可证曹操用人决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不能因有《求才三令》就片面地认为操代表寒门地主打击世族地主。实际上,作为名士世族的表率人物荀彧,也是“取士不以一揆,戱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①操在《庚申令》中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①。可见曹操认为重德与重才须因时而异。当打天下时,为了减轻反对力量,壮大自己阵营,对于才智之士,需要努力罗致,所谓“文武并用,英雄毕力”②。曹操之所以能获得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共同支持,而扫灭群雄,其原因亦即在此。

我们如果要真正了解《求才三令》的用意,不能只从文句中去找,更需结合操的政治要求来探索。操的用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当创业之时,操为了扩充自己的力量,不能不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以招致各种类型的人才,故其用人有高出其他群雄之处。现举出下面事例:

(1)在某种情况下,能舍弃旧怨。例如操到南阳讨张绣,绣降而复叛,杀操一子一侄。但当绣再次投降时,操仍弃仇录用。又如官渡战前,陈琳为袁绍作檄辱骂操为“赘阉遗丑”③。当时出身于阉宦之家,最为人所不齿,亦系操所最忌讳者。可是当袁氏败,操获琳,仍“爱其才而不咎”④。

(2)在某种情况下,能用忠于故君、孝顺父母及对人崇尚信义之士。操南征荆州,刘琮迎降,琮将文聘耻于不能为故君刘表保全州境,不肯出降,直到操军渡过汉水,聘始往降,仍唏嘘流涕。操为之怆然,曰:“卿真忠臣也”⑤。厚礼待之,授聘兵。操为兖州牧时,张邈叛操,劫持操部下毕谌之母弟妻子。操令谌去,谌顿首,示无二心。可是谌出,即叛操而去。后操虏谌,众人皆为谌惧。操曰:“夫人孝于其亲,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⑥。仍以谌为鲁相。又如操在兖州,部将徐翕、毛晖叛操。及兖州定,翕、晖匿于臧霸所,操令刘备告霸斩送二人首。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操,操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①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3)不隐瞒臣僚的密谋奇策,在一定情况下不轻易不易驾驭的雄才。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卷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言:“荀彧、程昱为操划策,人所不知,操一一表明之,绝不攘为己有,此固已足令人心死;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②。’”

(4)较能放手起用降将及出身低微的人。史言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③。操部下的文臣武将,有不少是投降过来的。他们原来所投非主,操能重用之,他们自然感恩戴德,乐于为操效命。

(5)较能体谅部属的错误。操于官渡大败袁绍后,“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④操这种做法,显然是效法刘秀“令反侧子自安”⑤的故智。因为任何仁君贤主不可能让所有部属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自己。其中不少人是以安危祸福决定自己的动向的。只要在上者有作为,大多数人是愿意接受领导和做好工作的。然而非明智之主是不能做到这点的。这是操用人的可贵之处。

(6)较能鼓励臣下提反面意见。建安十一年(206年),操下令曰:“治世御众……诫在面从,……吾充重任,每惧失中……自今以后,诸掾属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①。操将北征三郡乌桓时,诸将皆言:“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及操胜利归来,对以上谏阻自己的诸将,不但不如训斥,反而给以厚赏,对他们说:“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②。操这样做,为的是让臣下知道,只要肯进谏,不管对不对,都应受到称许,以此鼓励臣下敢提反面意见。

(7)比较长于因才授职。战乱之初,各军阀多得不到充足的粮食。操用枣只、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军粮供应,得以部分解决。这事后面再说。在挑选州郡长官方面,操所任人,亦多称职。例如钟繇在关西,梁习在并州,苏则在金城,刘馥在扬州,杜畿在河东,郑浑在冯翊,均卓有建树。至于在军事方面,操之选将用人,尤为高明,留至下面谈做为军事家的曹操时,再行论及。

以上事例,说明曹操在收揽和使用人才方面,比较有度量和见识,证明他的成功并非侥幸。但是以上各种用人情况基本发生在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平定关中这一段时间内。从此以后,三国分立的局面确定下来,操再往外扩张,已不大可能。于是他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工作。与此相适应,操在用人和驾驭臣僚方面也***取了一些剪除异己的措施。前一阶段是操艰苦创业的时期,故他能做到“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等到后一阶段三分局面确定之后,操便有***地铲除其统治集团内部的可疑人物,操之杀荀彧、崔琰、杨修等人,就是以上做法的具体体现。前已论及,操之《自明本志令》是向臣僚暗示其不得不代汉的信息,以令臣僚起而***取某些倡议行动。操的《求才三令》,自然也不可能不为此政治目的服务。第二次《求才令》中之所谓“进取”,不能只看做是要为操开疆辟土。事实上,操在西方,自动放弃了汉中;在东方对吴作战,操也未动用过大规模的兵力去争城夺地。所以他所说的“进取”,到了后一阶段,也包含了代汉为魏的内容。操在第三次《求才令》中所说的“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无非是号召臣僚勿以舍弃衰汉为不忠不义及取讥惹辱之事。为此政治目的,操到后一阶段,不仅不“唯才是举”,而是要杀其臣僚中之有大才、大名望、大影响的人,上举杀荀彧、崔琰、杨修,亦有这方面的目的。荀彧才高望重,推荐的贤才、大臣多了,操把他视为心腹之患,不能不悄悄地把他置之于死地。崔琰、毛玠对操选拔人才的贡献也很大,而且他们用人主张德才兼备,不尚虚名,提倡廉节,都与操用人标准相近似。可是操为魏王以后,就以“莫须有”的罪名逼崔琰***了,把毛玠免了。杨修,是一个“颇有才策”、“为太祖所器重”的人。他曾为操“总知内外,事皆称意”①。可是这样一个才能之士,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即下第三次《求才令》那年,也做了操的刀下之鬼。以上一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在前一个阶段,曹操“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②。故虽枭雄如刘备而不加害。至后一阶段,操为其嗣子代汉做准备,需芟除异己,所以连杨修这样才华外露的文人也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