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却扫,不与物接,杜门却扫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10 0
  1. 100个生僻成语
  2. 较为陌生的成语200个

第二个字是池的成语

汤池铁城、

穷池之鱼、

杜门却扫,不与物接,杜门却扫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非池中物、

瑶池女使、

潢池弄兵、

瑶池玉液、

酒池肉林、

临池学书、

潢池盗弄、

渑池之功

非池中物: 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潢池盗弄: 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同“潢池弄兵”。

潢池弄兵: 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酒池肉林: 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渑池之功: 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汤池铁城: 形容城池牢不可破。亦比喻言谈无懈可击。

瑶池玉液: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玉液:指美酒。仙家酿造的美酒。形容酒名贵醇美。

瑶池女使: 传说西王母住在瑶池,以青鸟为使者,向汉武帝传递消息。后指传信的使者。

第二个字是鱼的成语有哪些

以鱼驱蝇、

沉鱼落雁、

河鱼天雁、

得鱼忘筌

渊鱼丛雀、

枯鱼之肆、

白鱼赤乌、

鱼鱼雅雅、

食鱼遇鲭、

白鱼登舟、

鲶鱼上竹、

游鱼出听、

池鱼林木、

河鱼之疾、

贯鱼之序、

史鱼之俦、

鲁鱼亥豕、

虫鱼之学、

鲂鱼赪尾、

釜鱼甑尘、

渊鱼丛爵、

大鱼大肉、

肥鱼大肉、

如鱼似水、

多鱼之漏、

枯鱼涸辙、

鳄鱼眼泪

池鱼之殃、

沈鱼落雁、

射鱼指天

河鱼之患、

宵鱼垂化、

鲁鱼陶阴、

鲤鱼跳龙门、

枯鱼得水

鲍鱼之肆、

鲶鱼上竹竿、

鲁鱼帝虎、

鳏鱼渴凤、

鲂鱼頳尾、

鲶鱼缘竹竿、

如鱼得水、

池鱼之祸、

池鱼笼鸟、

河鱼腹疾、

枯鱼衔索、

池鱼之虑、

白鱼入舟、

鼎鱼幕燕、

枯鱼病鹤、

得鱼忘荃、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放鱼入海、

池鱼堂燕、

鲶鱼上竿、

霄鱼垂化、

鲍鱼之次、

贯鱼之次、

池鱼幕燕、

釜鱼幕燕

涸鱼得水

第二个字是门的成语

程门立雪、

旁门左道、

分门别类、

闭门造车、

歪门邪道、

开门揖盗、

开门见山

关门大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破门而入

关门打狗、

班门弄斧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一门心思、

将门虎子、

闭门不出、

闭门思过、

城门鱼殃、

高门大族、

出门合辙、

阖门却扫、

侯门似海、

筚门闺窦、

杜门面壁、

推门入桕、

北门之叹、

相门洒埽、

闭门塞听

杜门谢客、

风门水口、

杜门不出、

闭门扫迹、

窄门窄户、

一门百指、

关门闭户、

东门种瓜、

顶门壮户、

杜门自绝、

高门大户、

万门千户、

灭门绝户、

破门而出、

杜门自绝、

衡门深巷、

龙门点额、

相门相种、

各门另户、

重门叠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蓬门荜户、

***门***事、

荜门圭窦、

及门之士、

同门异户、

席门蓬巷、

过门不入

金门绣户、

满门英烈、

阖门百口、

杜门自守、

筚门闺窬、

夺门而出、

筚门圭窦、

闭门埽轨、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入门问讳、

倚门倚闾、

闩门闭户、

杜门屏迹、

蓬门筚户、

旁门外道、

望门大嚼、

倚门献笑、

倚门窥户、

北门之管、

闭门却轨、

豪门巨室、

出门如宾、

分门别户、

骈门连室、

柳门竹巷、

闭门却扫、

***门***氏、

筚门圭窬

开门七件事、

闭门觅句、

排门逐户、

公门桃李、

沿门托钵、

倚门卖笑、

蓬门生辉、

善门难开、

监门之养、

倚门傍户、

豪门贵胄、

臣门如市、

旁门小道、

关门落闩、

将门有将、

东门黄犬、

杜门绝迹、

望门贵族、

北门之寄、

闭门读书、

挨门逐户、

邪门外道、

青门种瓜、

顶门立户、

一门百笏、

迎门请盗、

悬门抉目、

熟门熟路

同门共业、

杜门却扫、

邪门歪道、

闭门投辖、

河门海口、

傍门依户、

开门受徒、

挨门挨户、

相门出相、

沿门持钵、

望门投止、

荜门委巷、

杜门绝迹、

依门卖笑、

高门大屋、

辱门败户、

屠门大嚼、

闭门合辙、

闭门不纳、

将门无犬子、

东门逐兔、

当门抵户、

侯门如海、

杜门绝客、

雍门刎首、

北门南牙、

倚门卖俏、

闭门扫轨

闭门思愆、

席门穷巷、

朱门绣户、

匠门弃材、

相门有相、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杜门晦迹、

重门击柝、

倚门之望、

鬼门占卦、

杜门绝客、

闭门塞窦、

闭门塞户、

程门度雪、

北门锁钥、

沿门托钵、

闭门自守、

北门管钥、

出门应辙、

名门世族、

开门延盗、

闭门酣歌、

程门飞雪、

千门万户、

摸门不著、

蓬门荆布、

一门同气、

依门傍户

素门凡流、

闭门墐户、

旁门邪道...>>

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分别是天地的成语有哪些

哀天叫地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极. 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戴天履地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 刁天决地 形容大吵大闹. 顶天立地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洞天福地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翻天覆地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改天换地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感天动地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黑天摸地 形容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呼天抢地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花天酒地 形容荒*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昏天黑地 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混乱. 极天际地 形容十分高大. 寂天寞地 比喻人没有能力或没有什么作为. 锦天绣地 形容房屋或其他环境布置得十分美观华丽. 惊天动地 形容某个***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荆天棘地 到处都是荆棘.形容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经天纬地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九天九地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跼天蹐地 跼:弯腰;蹐:前脚接后脚地小步走.天虽高,却不得不弯著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形容处境困窘,戒慎... 开天辟地 古代神话传说:***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哭天喊地 提高嗓门又哭又叫. 老天拔地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幕天席地 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铺天盖地 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

第二个字有鱼的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白鱼赤乌 白鱼登舟 白鱼入舟 鲍鱼之次

鲍鱼之肆 池鱼林木 池鱼笼鸟 沉鱼落雁

池鱼幕燕 池鱼堂燕 池鱼之祸 池鱼之虑

虫鱼之学 池鱼之殃 鼎鱼幕燕 得鱼忘筌

得鱼忘荃 多鱼之漏 鳄鱼眼泪 鲂鱼赪尾

肥鱼大肉 釜鱼幕燕 放鱼入海 釜鱼甑尘

鳏鱼渴凤 贯鱼之次 贯鱼之序 涸鱼得水

河鱼腹疾 河鱼天雁 河鱼之疾 涸辙枯鱼

枯鱼病鹤 枯鱼涸辙 沉鱼落雁 枯鱼衔索

枯鱼之肆 鲁鱼帝虎 鲁鱼亥豕 鲤鱼跳龙门

鲁鱼陶阴 鲶鱼上竿 鲶鱼上竹 鲶鱼上竹竿

鲶鱼缘竹竿

池字排第二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非池中物 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潢池弄兵 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酒池肉林 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潢池盗弄 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同“潢池弄兵”。

渑池之功 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

汤池铁城 形容城池牢不可破。亦比喻言谈无懈可击。

瑶池女使 传说西王母住在瑶池,以青鸟为使者,向汉武帝传递消息。后指传信的使者。

瑶池玉液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玉液:指美酒。仙家酿造的美酒。形容酒名贵醇美。

第二个字有鱼的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白鱼赤乌 白鱼登舟 白鱼入舟 鲍鱼之次 鲍鱼之肆 池鱼林木 池鱼笼鸟 沉鱼落雁 池鱼幕燕 池鱼堂燕 池鱼之祸 池鱼之虑 虫鱼之学 池鱼之殃 鼎鱼幕燕 得鱼忘筌 得鱼忘荃 多鱼之漏 鳄鱼眼泪 鲂鱼赪尾 肥鱼大肉 釜鱼幕燕 放鱼入海 釜鱼甑尘 鳏鱼渴凤 贯鱼之次 贯鱼之序 涸鱼得水 河鱼腹疾 河鱼天雁 河鱼之疾 涸辙枯鱼 枯鱼病鹤 枯鱼涸辙 沉鱼落雁 枯鱼衔索 枯鱼之肆 鲁鱼帝虎 鲁鱼亥豕 鲤鱼跳龙门 鲁鱼陶阴 鲶鱼上竿 鲶鱼上竹 鲶鱼上竹竿 鲶鱼缘竹竿

100个生僻成语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刘知几 生平

家学渊源

刘知几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曾祖刘珉为北齐唯阳太守,祖父刘务本为隋留县长。知几的从祖父刘胤之“少有学业”,在隋时即与信都丞孙万寿、宗正卿李百药为“忘年之友”。唐高祖武德年间为信都令,曾与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著作郎杨仁卿等,一同撰成国史和实录,并因之授封阳城县男。

刘知几的从父刘延佑进士及第,颇有文名。刘知几的父亲刘藏器在高宗时为侍御史。监察御史魏元忠很称赞刘藏器贤能,高宗也打算提升他为吏部侍郎,因遭魏玄同的反对,便放他出为宋州司马。其执法如山,无所阿私,言词抗直,不畏权贵,甚至敢于批评当朝天子“用舍由情”、“失信”。

刘知几有两位胞兄,长兄知柔,仲兄知章。知柔“性简静,美风仪”,与知几俱以善文词知名,在官也有善政。累迁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封彭城县男。据李邕《刘知柔神道碑》云:“公春秋七十有五,以***十一年六月十五日遇疾,薨于东都康俗里之私第。”依此推断,知柔当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比知几长十二岁。李邕称颂知柔先人“莫不都长忠方,简质贞亮,业行优绝,政理殊尤”,赞美知柔“立年博达,典学为海;懿文为林,镇重为山,幽静为骨,清谈事约,言遣理深。谦常后身,俭不逼下”,且“仪形硕伟,风神散逸”。

知几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那年,其父五十有四,知柔一十有三。他生长在“鼓簧史撰,柱石邦家”的官宦之家和书香门第里,整个家庭氛围的习染,使刘知几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在知几的先辈中,同史学颇多关系者是他的从祖父刘胤之和从父刘延佑,而其父兄皆以词学知名,幼年时代的刘知几多受父兄黛陶,颇善文词,这为他一生的学术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知几夙好史学,也许受了从祖、从父的影响,更重要的乃是个人的志趣,其父能顺其秉性,***取了“因材施教”之法,调动了刘知几求学的积极性,使之顺利地踏上了史学道路。

少年学习

有关刘知几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刘知几在《史通》中有所记载。《自叙》说: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是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师训。

自汉中兴已降,迄乎***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其所读书,多因***赁,虽部帙残缺,篇第有遗,至于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无暇。刘知几《自叙》相当具体地叙述了他在二十岁前的读书生活。刘知几从十一岁读《左传》,次读《史》、《汉》、《三国志》,再次读“自汉中兴已降,迄乎***实录”,不只是一史唯读一部,而是“触类而观”,到了十七岁便“窥览略周”。《隋书·经籍志》着录史部之书凡817部,13264卷,知几若“窥览略周”的话,其数目实在不小。以半数计,也是相当可观了。

刘知几走了一条自己的治学道路。他不走“精此一经”之路,“辞以获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他博览古今史籍,目的是想了解“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他“触类而观,不***师训”,凡所读书,粗知“叙事之纪纲,立言之梗概”。这种治学的目的和方法,一反经学笺注主义,为了通晓古今沿革变迁,***用的是“通古今之变”的方法。

“不***师训”,走独立钻研的路,这其中首先表现为他不盲目迷信师训,而且对师训、成说表现出某种怀疑和批判精神。他在《自叙》中说:“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少年刘知几的质疑精神,是其治学风格的重要特征。刘知几在青少年时代博极群书,积累了融会古今的渊博学识,从而打下了一生的学问基础。这博通的治学道路是少年刘知几治学的又一特征。前已提及,少年刘知几在十七岁前对古今史籍“窥览略周”,已属不易。他在经、史之外,也读了大量文学的书。

尽管他夙好史学,但家学传统的薰陶,父兄的言传身教,也颇喜诗赋。

他是在高宗永隆元年(680)应科举进士及第的。在《史通·忤时》篇说:“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大体反映了他在举进士之前的学习历程。经史文的结合,奠定了他一生治学的基础。

知几“以同学知名”应该是二十岁前后的事,他说:“余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余初好文笔,颇获誉于当时,晚谈史传,遂减价于知己。”结合“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的话,可以看出知几青少年时代奔走文史的路径。

《史通·自叙》中也曾披露,他在科举前“未暇”“专心诸史”,而“射策登朝”之后,“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年岁,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这说明,知几在幼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从亲职教育中很早就喜欢上了史学,确立了学史、研史的志愿。二十岁前由于父兄的黛陶,也一度喜爱诗赋文章,颇得世人称誉。自踏入仕途以后,乃专心于史学事业。

步入仕途

刘知几二十岁后步入仕途,随着学识日进,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史学的看法。知几进士及第后,经吏部考试,授获嘉县(今河南省获嘉县)主簿。这是一个正九品的小官,负责一县的文书,是县衙幕僚之首。知几在公务之暇仍潜心坟典,经史百家,无不涉猎,杂记小书,在所浏览。当时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自然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两大重心,获嘉县地近两都,知几得以旅游京洛,饱览公私藏书。自永隆元年(680年)入仕起至圣历二年(699)调职京都止,近二十年,知几都是在公务之闲博览群史,实际上是学史研史的二十年。

刘知几登上仕途之时,适值武则天以皇后身分干政之际。她是实际上的执政者。到武则天统治的最后时期,即天授(690—692)之后,社会政治紧张的局面方趋缓和。天授初年,武氏急于培植拥护她的社会力量,取得士人支持,收天下之心,因而“大搜隐逸”,一时间官吏冗滥成灾。刘知几在天授二年(691)十二月,以刚直的态度,敏锐的政治眼光,上书请淘汰尸位素餐的官吏。同年,知几又上书建议“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

证圣元年(695年),刘知几针对当时赦有无度的弊端,提出“节赦”的主张。

刘知几表陈四事,涉及于官吏的社会作用、选拔标准以及管理使用办法等诸方面的问题,而集中于对现实政治中妄授妄施等***现象的批判。

就在这个时期,刘知几写了一篇《思慎赋》。这篇赋既显露了刘知几的才华,也道出了他的苦闷,特别是抒发了他在苦闷之下经过冷静思考而痛下的志向。以知几之博学卓识之才,充任九品主簿,自然是大材小用,而且从弱冠之年入仕之始直到写《思慎赋》时已十五年没有迁升,感到仕途前程渺茫,这“思慎”只能是对现实的抗争。在盛唐的政治舞台上,刘知几身居仕班,但他没有成为政治家,是社会没给他提供机遇。唯其如此,他的精力又集中在学术事业上去了。

史馆遭遇

武后圣历二年(699),三十八岁的刘知几在做了十九年获嘉县主簿后,调任京师定王府仓曹。这次调职,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其一,此时的刘知几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学者。青少年时代已以文学知名,主簿任上多次上表,也展示了他的才华。其二,则天诏修《三教珠英》,以为刘知几是个人选。据《旧唐书·徐坚传》载:“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定王府仓曹刘知几、右补阙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时在圣历二年(699)。

《三教珠英》于长安元年(701)修成一千三百卷,次年知几出任著作佐郎。时年四十二岁。适如他自己所说:“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从此开始了他的史官生涯。著作佐郎是著作局里的职任。著作局设有著作郎和著作佐郎,佐郎六人,秩位从六品上。自刘知几进入史馆后,面对着无数难以克服的矛盾。刘知几在《史通·自叙》中回顾自己在史馆修史的往事,不无感慨地说:“长安中,会奉诏预修《唐史》。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凡所著述,尝欲行其旧义,而当时同作诸士及监修贵臣,每与其凿枘相违,龃龉难入。故其所载削,皆与俗浮沉。虽自谓依违苟从,犹大为史官所嫉。”

刘知几自长安二年(702)进入史馆,至中宗景龙四年(710),九年之中,“三为史臣,再入东观”。“长安二年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这是一为史臣,一入东观(史馆)。中宗即位之后,“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这就是二为史臣。中宗还京不久,“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这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这些年,他参与修过《唐史》,重修《则天实录》等。但是,修史并没有给刘知几的功名追求带来多少帮助。

《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杂录下》记载说:“景龙二年四月二十日,侍中韦巨源、纪处讷、中书令杨再思、兵部侍郎宗楚客、中书侍郎萧至忠,并监修国史。其后,史官太子中允刘知几以监修者多,甚为国史之弊,于是求罢史职,奏记于萧至忠。”

刘知几辞去史任之后,出任太子中舍人,又为修文馆学士。

私撰史通

长安二年,开始私撰《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并未投入主要精力。他在长安四年(704)曾作了《刘氏家史》十五卷和《谱考》三卷。神龙二年(706)中宗还京师,知几逗留东都。《史通·忤时》回顾了当时的情景:“会天子还京师,朝廷愿从者众。予求番次,在大驾后发日,因逗留不去,守司东都。杜门却扫,凡经三载。或有谮予躬为史臣,不书国事,而取乐丘园,私自著述者。由是驿召至京,令专执史笔。”

“驿召至京”在景龙二年(708),自神龙元年至景龙二年,知几“一为中允,四岁不迁”,但他“守司东都,杜门却扫,凡经三载”,定是集中精力撰写《史通》的三年。有人说他躬为史臣,不书国事,私自著述,就是指撰写《史通》一事。知几于景龙二年(708)被驿召至京,专领史事,迁秘书监。就在这时提出求退史职的要求。其实,他至少已集中三年的精力撰写着《史通》,至景龙四年(710)二月,全书完工,凡二十卷。

著述传家

刘知几在景云元年(710)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仍兼修国史,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是东宫官,东宫有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六局。崇文馆也是东宫设定的。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上元二年避太子名,改名崇文馆。崇文馆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银青光禄大夫的封号在官秩上相当于从三品。这年,李隆基立为东宫太子,因为刘知几的“几”字同李隆基的“基”字同音,为避太子名讳,知几便废名而以字行,因称刘子玄。上述情况可知,知几在玄宗为太子时便得到提升,在政治上有了积极性。景云二年(711),刘知几写《释蒙》一文,又皇太子李隆基将亲释奠于国学,主管部门草拟仪注,决定让随从官员都乘马着衣冠,刘知几以为不可,上议驳斥。

玄宗先天元年(712),刘知几奉诏与柳冲等改修《氏族志》。***二年,刘知几等人刊定《姓族系录》二百卷,后升任散骑常侍。

***四年(716)十一月,刘知几与友人吴兢撰成睿宗、则天、中宗三朝实录,奏于执政,请援例恩赏。这是知几在修史任上卓有成效的国史、实录修撰。其中《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刘知几与吴兢合作主修了三朝实录凡七十卷,这是他撰成《史通》之后在史学上的又一重大贡献。除上述与吴兢合修三朝实录外,还曾单独撰修过《睿宗实录》及《太上皇实录》。还有同吴兢合修的《高宗后修实录》。这样,刘知几实际上参与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实录的修定工作。四朝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唐代前期的史料,《旧唐书》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书,包括吴兢、韦述等人相继撰述的《唐书》和各朝实录。刘知几对唐前期的正史史料得以详细地记载,做出了极大贡献。仅从这方面的成就而论,刘知几也不愧为一名称职的史官。朝廷奖励其修史之功,封他为“居巢县子”,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七年,刘知几论《老子》《孝经》注议》

人物年表

公元661年,刘知几出生。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授怀州获嘉主簿,曾多次上书言事。

圣历二年(699年),任定王府仓曹,并奉命与李峤、徐彦伯、徐坚、张说等共同编写《三教珠英》。

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郎、左史、凤阁舍人、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长安三年(704年)),与李峤等撰修唐史,成《唐书》80卷。曾探究本族历史,撰《刘氏家史》及《刘氏谱考》。

神龙二年(706年),与徐坚、吴兢等修成《则天实隶》。

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开始私撰《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书成于景龙四年。

***二年(714年),迁左散骑常侍。

学术思想

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刘尚实用,反浮词,抨击六朝骈文的颓靡之风,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赋,主张运用当代通用的语言,反对依仿古语,反对形式模拟。这些论点,都给后代散文家以启发和影响,乃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

许冠三以为:“刘知几师承遍及四部。……但其中以《左传》、《论衡》、《文心》三书尤具决定性作用。”“《左传》是刘知几史学入门师,仰慕的‘述者之冠冕’,创建实录史学原理之实存典范,影响于《史通》字里行间。”“从《史通》所言史之大用与要务看,更显得知几是《左传》学派之传人。”(《刘知几实录史学探源》,《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2辑)

许凌云提出,刘知几继承了孔子、司马迁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继承了扬雄、桓谭、王充以来的批判哲学的战斗风格,也继承了前人著作,尤其是王充《论衡》和刘勰《文心雕龙》的撰述形式,写出了《史通》。许文重点分析了司马迁继《春秋》之业思想和所开创的通史家的道路、王充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怀疑批判精神、刘勰的史学思想与《文心雕龙》的编纂形式对刘知几的影响(《刘知几学术思想渊源》,《齐鱼学刊》1992年第1期)。符定波认为,刘知几把“史识”作为“好是正直,善恶必书”的高贵品质和勇敢精神,比孟子说得更明晰、更系统(《试论刘知几的史学渊源》,《常德师专学报》1982年第4期)。

谢保成指出,刘知几对历史著作的类别、源流和体例等方面的总结,是直接继承了《隋书经籍志》史部的分类和序论而加以理论化的(《〈隋书经籍志〉对〈史通〉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历史观点

求实精神

李秋沅的《〈史通〉的求实精神》(《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一文认为,刘知几的求实精神表现有三:一是从史书的体裁、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史书的编纂必须“因俗”、“随时”,才能忠实地反映出历史面貌。二是贵直书,斥曲笔。三是信灾祥,重人事。

代继华的《刘知几论实录》(《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把唐初政治、史馆修史制度与刘知几的“实录”史学主张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刘知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上对“实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实录史学原则。他把史学同现实生活的关系、史学的社会功用、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以及史学家对入史人物、文章和***等的选择、历史评论和史学评论都纳入了这一“原则”范畴,以此来剖析和评判史书、史学家。尤其是刘知几敢于尖锐地批评孔子、“御撰”《晋书》以及其它一些唐修“正史”、史馆所编撰的“唐史纪传”,等等,“实录”原则就是其坚实的基础和出发点。

史书评论

《史》、《汉》二史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代表作。刘知几对于二人的评价表现出较多矛盾。80年代围绕刘氏是否“尊班抑马”出现争议。刘文英说,刘知几常推纪传体断代史,抑通史。抑马扬班,从当时编修史书的实际来看,也有道理(《〈史通〉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81年第6期)。许凌云的《试评刘知几纪传史评论的失误》(《中学历史教学》1983年第5期)、《刘知几“抑马扬班”辨》(《江汉论坛》年第11期)、《刘知几关于史议体例的评论》(《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三文主要认为刘知几从总体上贬低了司马迁而抬高了班固。

施丁认为,刘知几肯定了司马迁的独创精神、实录精神和史学才华。因此,全面来看,刘知几对《史记》是一分为二的,指出长短,而以长为主(《论刘知几和章学诚之评司马迁》,《司马迁研究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贾忠文指出:关于纪传史源流的评论,刘知几明确主张《史》祖《汉》流,并未抑马扬班。关于纪传史诸体评论,刘氏只是无创新而已,并无抑马之说。关于《史》、《汉》两家之评论,刘固然批《史》扬《汉》不少,但对《史记》赞誉和对《汉书》责难也很多,因此也谈不上“抑马扬班”(《〈史通〉“抑马扬班”再辨——与许凌云同志高榷》,《江汉论坛》1990年第10期)。

“史才三长论”

“三长论”指的是史学家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作为各种知识合理有序的搭配,是史学家能否胜任其研究和编史工作,尤其是其能否创造性地推动史学进步的关键条件之一。

许凌云认为,刘知几探讨史家主体意识即史家修养是对史学系统总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史学理论的灵魂和精髓。刘知几对此认识,主要表现在“史学三才论”和“书法直笔记”的理论体系中。这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刘知几对历史认识主体素质的全面要求(《论刘知几的史家主体意识》,《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关于“三长论”何时提出,渊源何在,存在不同的看法。郑力认为,刘知几提出“三长论”,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略论刘知几和他的〈史通〉》,《新建设》1958年第2期)。对刘知几提出的“才、学、识”,较普遍的意见认为是从古代的“文、事、义”和“意”演变而来的。“三长论”是对以往史学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重***展。

刘知几的诗文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唐代·刘知几《仪坤庙乐章》

仪坤庙乐章

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

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

较为陌生的成语200个

1、卑礼厚币:谦恭的礼节;厚币:厚重的币帛。比喻聘请人员的郑重殷切。

2、一定不易: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3、窃位素餐:旧指高级官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后也用作谦词。

4、钓游之地:童年生活的地方,一般只故乡。

5、持之有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6、三牲五鼎:原形容祭品丰盛。现形容食物丰富美好。

7、市井之臣:旧指城市里的百姓。

8、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9、头会箕敛:谓赋税苛刻繁重。

10、发扬蹈厉:比喻精神焕发,意气昂扬。

11、小眼薄皮:比喻爱占小便宜。

12、***以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13、从令如流:形容绝对服从命令。(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锺。)

14、国之干城:御敌的武器工具,比喻国家的捍卫。

15、达人知命:豁达之人,安于命运。

16、家鸡野鹭: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喻人喜爱新奇,而言其平常的事物。

17、不欺暗室:(不欺骗自己)在没有人的地方,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18、分毫不爽: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19、文人不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举止不端正。

20、下气怡声: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21、发短心长:年老而智谋高。

22、安眉带眼:同样是一个人。

23、别具肺肠: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一些与众不同的奇怪主张。

24、犁庭扫穴:彻底摧毁敌方。

25、纶音佛语: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26、殆无孑遗:几乎没有一点剩余。

27、咬钉嚼铁:喻意志刚强。

28、偃鼠饮河:比喻所需极有限。(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29、龟厌不告: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30、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赏不当功)

31、羚羊挂角: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32、麟趾呈祥:旧时用于贺人生子。

33、错认颜标:形容懵懂浅陋。

34、不知纪极:原形容贪得无厌,亦表示极多。(无厌之心,不知纪极。)

35、季布一诺: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36、汉官威仪: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朝的统治制度。

37、徒读父书:只知道死读书,不晓得运用知识变通。

38、云树之思: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39、白头如新: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40、薄寒中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41、孤臣孽子: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42、逢人说项:(项指唐诗人项斯)喻到处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

43、暗度陈仓:喻用制象的手段达目的,也喻男女私通。

44、自崖而反:旧时送行辞。

45、戚戚具尔:具:俱,都。互相亲爱的样子。指兄弟友爱。

46、寸阳尺壁:极言时间可贵。

47、五风十雨:风调雨顺。

48、时绌举赢:在困难的时候做奢侈的事情悬悬而望:一心一意盼望。

49、尸居余气:人将要死亡,也喻人暮气沉沉,无所作为。

50、彩衣娱亲:春秋时的老莱子,孝顺,七十岁着彩衣扮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51、猫鼠同眠:上下狼狈为奸,官员包庇下属干坏事。

52、呆里撒奸:外表痴呆,内心奸诈。

53、门墙桃李:称他人的学生。

54、德音莫违:德音:善言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55、挖耳当招: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56、奔逸绝尘: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57、白云亲舍:喻思念父母的话。

58、名贸实易:贸:齐等;易:变易。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59、牛衣对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穷困,的生活。

60、衔华佩实: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

61、烟不出火不进: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62、以石投水/莫逆之交:比喻相互合得来。

63、深耕易耨(nòu):深耕细作,及时除草,比喻精细耕种。

64、称薪而爨(cuàn):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65、累(lěi)瓦结绳:喻没有用的言语。

66、雕蚶(hān)镂蛤(gé):精致而好吃的食物。

67、为(wèi)渊驱鱼: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68、面缚舆榇(yú chèn):榇,棺材。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69、日升月恒(gèng):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70、己(jǐ)饥己(jǐ)溺: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71、得鱼忘筌:比喻成功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

72、掉臂不顾:掉转臂膀,头也不回,形容不加理睬。

73、杜门却扫:关闭大门,不再打扫庭院路径,屏客谢客,清净自适。

74、峨冠博带:原是古士大夫的装束,后来比喻穿着礼服。

75、躬逢其盛:亲自参加了那个盛典,或亲自经历了那种盛世。

76、管窥蠡测: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都很狭窄片面。

77、缓不济急:形容办法太慢,赶不上应用。

78、击节称赏:打着节拍赞赏,形容对别人的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79、饥鹰饿虎:比喻凶残贪婪。

80、鸡虫得失:比喻无关紧要的细微得失。

81、鸡飞狗走:形容因惊恐而混乱不堪。

82、鸡零狗碎:形容没有什么价值的琐碎的东西。

83、及锋而试:原指趁着士气正高,及时作战,后泛指抓住有利战机,及时行动。

84、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

85、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86、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

87、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

88、离经叛道: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传统。

89、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成惧。

90、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

91、目不见睫: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眉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92、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

93、目迷五色:形容颜色又杂又多,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94、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95、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96、千金买骨:比喻求贤的渴望。

***、穷而后工:旧时指文人越不得意,诗就写得越好。

98、弱不胜衣:形容人瘦弱的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99、阮囊羞涩:表示经济困难。

100、如坐云雾:比喻糊涂,不能辨析事理。

101、如蚁附膻:比喻人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行为,也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一恶劣。

B

不分轩轾:不分高低,轻重

不羁之材:不受拘束的非凡之才

不容置喙:不许插嘴

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不爽毫发:一点也不差

不避斧钺: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布衣粝食:形容生活清苦.同“布衣蔬食”.

白衣卿相:比喻安贫乐道的书生

白旄黄钺: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白璧青蝇:白璧:洁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蝇:比喻佞人.比喻善恶忠佞.

坂上走丸 :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像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暴戾恣睢:任意干坏事

暴殄天物:泛指任意损坏糟蹋物品

筚路褴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

鞭辟入里:形容能够彻底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C

草剃禽狝:

释 义: 剃:除草;狝:杀.如同割除野草,捕杀禽兽一般.比喻肆意屠戮,无所顾惜.

陈陈相因:因袭旧套,没有革新和创造曾经沧海:比喻曾经见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策驽砺钝: 驱策劣马,磨砺钝刀.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

城下之盟:逼迫签定的条约

厝火积薪: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比喻隐藏着极大危险

穿花蛱蝶:穿戏花丛中的蝴蝶.喻迷恋女色者.

D

箪食瓢饮:箪,竹器.用竹器吃东西,用瓢喝水,形容贫苦的生活.

待价藏珠:比喻有真才实学,等待被人赏识重用

蝶化庄生:比喻事情虚幻无常

丁公凿井: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东窗消息:比喻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

待价而沽:比喻某些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

多藏厚亡:财货储藏得很多,往往会招来很大损失

东鳞西爪:比喻事物零碎,不全面

得鱼忘筌:比喻成功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

掉臂不顾:掉转臂膀,头也不回,形容不加理睬

杜门却扫:关闭大门,不再打扫庭院路径,屏客谢客,清净自适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E

峨冠博带:原是古士大夫的装束,后来比喻穿着礼服

G

甘之如饴:比喻乐意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勇于承担最大的牺牲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旰食宵衣: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事.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H

高山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势

躬逢其盛:亲自参加了那个盛典,或亲自经历了那种盛世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

孤行己见:只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骨鲠在喉:比喻心中有话不说出来不痛快

故态复萌:形容重犯旧毛病

顾盼自雄:左顾右盼,得意忘形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都很狭窄片面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

涣然冰释:比喻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画虎类犬: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被人作为笑柄

缓不济急:形容办法太慢,赶不上应用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美好的品德

花簇锦攒:形容五色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同“花攒锦簇”.

华屋秋墟 : 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华不再扬

: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华亭鹤唳

: 华亭谷的鹤叫声.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华屋丘墟: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华屋山丘: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J

击节称赏:打着节拍赞赏,形容对别人的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饥鹰饿虎:比喻凶残贪婪

机变如神:机智权变,神奇莫测

鸡虫得失:比喻无关紧要的细微得失

鸡飞狗走:形容因惊恐而混乱不堪

鸡零狗碎:形容没有什么价值的琐碎的东西?

积毁销骨:形容毁谤太多,使人无以自存

及锋而试:原指趁着士气正高,及时作战,后泛指抓住有利战机,及时行动

诘屈聱牙:形容文辞艰涩,读不顺口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功效,进展很快,短时内能成功

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

见猎心喜:比喻旧习难忘,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羯鼓催花: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继晷焚膏:解释: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胶柱鼓瑟: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K

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

离经叛道: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传统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象早上的星星

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成惧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追劲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

L

柳陌花衢: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蓼虫忘辛: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M

目不见睫: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眉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

目迷五色:形容颜色又杂又多,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

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暮虢朝虞:春秋时晋国***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P

判若鸿沟:形容界线很清楚,区别很明显

蓬荜增辉: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的字画等使自己感到光荣

剖腹藏珠:破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比喻为物伤身,轻重颠倒.

S

噬脐莫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搜索枯肠:搜索:搜查;枯肠:比喻才思枯窘.形容写作思路贫乏及极力冥思苦想竭力思考的样子.

参辰卯酉:①参、辰,二星名.参星酉时出于西方,辰星卯时出于东方.参与辰,卯与酉相对立,故用以比喻互不相关或势不两立.②犹是非曲直.

豕亥鱼鲁: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杀彘教子 :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X

削觚为圆:雕琢方正为滚圆.比喻磨砺个性,改变不良行为.

W

魏紫姚黄: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

Y

峣峣易缺:比喻刚直不阿的人不容于世.

越凫楚乙:同一只飞鸿,有人以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Z

邹缨齐紫:比喻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