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观念_描神画鬼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依据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10 0
  1. 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
  2. 简述生活美艺术美得艺术关系
  3. 谈谈文学的审美性。
  4. 谁知道文学有多少种表现题材/形式 例举,诗歌和词有什么区别?
  5. 鲁迅说过
  6.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的哲学是
  7. 做梦经常把动作带出来怎么回事?

物质是客观的,能被我们的意识认识到、反映到。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一部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只有动物才会有意识,动物死了,意识就不存在了,物质世界还在。物质都有客观规律,人只能利用客观规律,才能造福自己,违背客观规律,想随心所欲,那是找死。比如:手榴弹爆炸能炸死人,你敢不敢不顾一切地让手榴弹在身边爆炸,心中想着,手榴弹爆炸炸不死我呢?你随心所欲了,你就被炸死了。可以证明,你的意识不能控制手榴弹爆炸的客观规律,受客观规律制约,一切行动要遵守客观规律。这就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有力证明,说明了唯物主义是真理,唯心主义是谬论,要碰壁的。再比如,人类做梦都想飞,人类在地球上利用客观规律,经过艰苦奋斗,造出了飞机和宇宙飞船,但是,能不能做到超光速,星际旅行?还是一种梦想,受客观条件限制啊,不可能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因为客观世界制约着我们的梦想。创造了条件才能成功,永远不能创造条件,就永远不会成功。飞出地球,去宇宙旅行吧。伟大的梦想。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物质世界,是宇宙能不能叫人生存,而不是人类叫宇宙怎么变化就怎么变化,不受人类的意识摆布。相反,还能突然毁灭人类,人类防不胜防,物质世界的变化完全在人类的意识外面独立进行,经常是人类想不到的。

请点击输入描述

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

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解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思就是白天想什么,晚上就会梦到相关的内容。梦其实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一种虚幻反映。无论如何荒诞或者逼真,都是来源于现实。个人觉得鲁迅的一句话应该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描神画鬼……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观念_描神画鬼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依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意识有时候可以脱离物质单独存在”,违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简述生活美艺术美得艺术关系

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

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

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①头脑中自生的

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③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形的

④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问题应该是这个

答案是d

谈谈文学的审美性。

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浅论

生活美与艺术美是一对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世界观和方***对这一对范畴进行研究和考察,首先我们将会从二者的特点中得出结论:生活美与艺术美分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两个大范畴中;由此,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会承认: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如果仅仅到此为止,那还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那将在艺术面前显示出一种茫然;艺术美不仅仅是对生活美的直观复写和反映,更本质的则是一种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把握。理论具有高于现实的品格,它来于实践并能反转过来指导实践,逻辑的思维具有这种力量,形象的思维(即艺术)在本质上也具有这种力量。因此,我们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样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美,按其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现实美即是生活美,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或范畴,它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两大类。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这种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最直接的存在方式,它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身上,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以及人的思想品质情操等方面,将突出体现出来各种形态的社会美,从而为艺术美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客观基础。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它因社会生活的纷纭复杂而显得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既有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战斗,也有诗情画意、优美典雅的日常生活。斯巴达克的农民起义,法国的巴黎公社,俄国的十月革命,这些宏伟壮丽的历史***,都是社会美的鲜明体现。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劳作,坚贞纯洁的爱情,亦是社会美的体现。社会美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生活美除了社会美之外,还应包括自然美——那些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和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对象的美。

大自然自从出现了人类之后,其自身便进入了一种与社会逐渐交融的阶段。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感觉、认识和改造着自然,不断地在大自然上打下人的印迹。在人的“物质的”和“意识的”启悟下,大自然生动起来,透露出了绚丽的千姿百态的美。

荒漠的土地成为万亩粮田,狼藉的棘丛成为幽雅的园林,归泛滥之水为一湖,播花草之籽于***,使漠然的与人对立着的自然转化为一种热情的可亲的东西。人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了自然,创造了美。这种自然对象的美主要是以其社会内容的直接显露为特点,所以,它们与社会事物的美是十分接近的。

而另一种自然美,如日月星辰,山海江河,草木虫鱼,花鸟云雾的美,则是未经人加工和改造的。这种美在自然美中占有广大的领域和多样的形式。它们以自身的自然形成而取悦于人,如色彩、声音、形体、均衡,变化等等。人通过自身的经验去感觉自然,从而使这些物质力量所不及的自然对象成为精神力量所及的对象,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这些能被我们的意识所感觉的自然对象的美,亦是生活美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见,生活美是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与自然的美的统一,是一个广泛的丰富的范畴;生活美是社会的自然的物质关系和物质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并不是我们意识的产物,但能被我们的意识所感觉和反映。

现实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泛、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艺术美就历史地、必然地产生出来。

艺术美作为和生活美相对应的范畴,它是生活美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生活美创造性的反映形态,是第二性的美。尽管艺术作品对欣赏者来说是客观对象,但就其产生来说,在本质上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把现实的审美方面经过一系列创造加工,使平淡化为神奇,使其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

现实生活是艺术美的唯一来源,并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内容。但艺术美却能以多种形式和种类显示出来,从而构成艺术美的新奇世界。如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等。每一种类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生活美,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要。

艺术美是一个完整的“第二世界”,它是“第一世界”即客观现实世界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它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机械的摄影,因而,它比生活美能高出一筹。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对现实世界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推动生活美的发展。

在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上,历来存在着种种争论,这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美学其它问题的方向和性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肯定了现实美的生动性及丰富性。他对当时费肖尔责难现实美的种种观点曾逐一进行了批驳。如费肖尔认为现实中美丽的人太少,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是因为“他寻求的是最美的女人,而最美的女人,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与其说美是稀少的,毋宁说大多数人缺少美感的鉴赏力。美貌的人决不比好人或聪明人等等来得少。”费肖尔还提出一个否认现实美的最普通的理由,即“个别事物不可能是美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绝对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我们无法根据经验来说明绝对的美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并指出:“个体性的美是最根本的特征。”他在批判费肖尔的观点时,是***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他认为:1、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美的渴望,那为什么需要艺术呢?这是因为现实美并不总是显现在我们眼前,因此,“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以代替物为满足……这就是许多(大多数)艺术作品的唯一的目的和作用。”他认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有如印画与原作的关系,“印画不能比原画好,它在艺术方面要比原画低劣得多。”2、在艺术创造中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想象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的美又不及想象中的美,是逐次下降的。3、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他认为雕塑、绘画与生活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雕塑、绘画都是死的、不动的等等。

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本质、对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第一、车氏对艺术美的本质的理解是偏颇的、贬低的,认识不到艺术美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看不到艺术是对生活能动的把握与创造。第二、车氏关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肯定了生活美的客观现实性,肯定了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但由于他仅仅承认艺术美是生活美的代用品和翻版,想象是有限的,不及生活美本身,而作品又不及想象的逐次降低,使他的观点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性。因此可以说,车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活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再看看黑格尔的观点。

1、黑格尔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这是从他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反映,是精神的产物。这样,艺术美只能是神的创造或心灵的创造,而生活美则变成艺术美的产物。2、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他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又认为“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3、他反对机械模仿自然。他认为“靠单纯的模仿,艺术美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黑格尔的观点有两个最大错误,一是从根本上颠倒了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是一种与其哲学唯心主义相一致的头足倒立的美学观念;二是无限夸大了想象的作用,到达了随心所欲不受自然限制的程度。如果我们将其头足倒置的哲学颠倒过来,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艺术美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合理性,闪烁着辩证法的光彩。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分别片面地夸大了生活美和艺术美而否定另一方,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上的片面性。一个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一个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但他们对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的探讨,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一个是唯物主义的原则,一个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的得失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都不能正确解决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偏颇性和片面性。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世界观和方***,去探讨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从而给出一个正确的理解。

我们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同时认为,艺术美是生活美的能动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虽然生活美较之艺术美是更丰富更生动的,但艺术美较之生活美却又更集中、更典型、从而更有普遍性的特点。艺术美作为意识形态,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实践及生活服务,推动生活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是辩证法的。

从艺术史上看,艺术的发端是来自于劳动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改造大自然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想象来征服大自然,于是出现了神话。人们把劳动的场面描摹下来。在劳动中为了使行动统一而出现的“杭唷杭唷”派等,这些最初的艺术的出现无不是来自于物质世界和劳动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成为独立的形态,仿佛和物质世界离得越来越远,其实艺术的创造仍然受着物质生活的制约,只不过这其间的关系更曲折、更间接一些罢了。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愈丰富,想象就愈自由。而生活恰恰是提供这些感性材料的土壤,是想象的基础。黑格尔在论述艺术家的创造时说:“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他提出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当然,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生活是绝对观念外化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他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只要我们将现实生活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任何创作都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而这种***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艺术家脱离生活实践就无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从而失去想象的动力。

生活还能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从而使物质世界的形象丰富起来,引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这就要求表现生活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艺术技巧相应地变化,在客观上推动着艺术美的发展。

总之,物质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创作无论在形式上显得和生活离得多么远,其间关系多么曲折和间接,说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一切唯心主义无论怎样说艺术是心灵的创造,是神的启示,都是站不住脚的,事实证明艺术是不能凭空捏造的,正如鲁迅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算什么本领,这算什么创造。”可见,连荒谬的描神画鬼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影子,真正的艺术创作就必须根植于现实的生活。

然而,仅仅承认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承认生活对艺术的决定作用,这还不够,这是一般唯物主义都能够做到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艺术美的本质,指出艺术创作的规律及其意义,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出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艺术美虽然来自于生活,但是不等同于生活。正如高尔基所说:“因为人不是照相机,不是给现实拍照。”艺术是对生活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当人们对于艺术美发出惊叹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它却代替不了艺术美,艺术美从本质上看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产物。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即典型化的过程),最能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生活作为客观因素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基础,而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作为主观因素,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主客观的结合形成了意象,在头脑中已出现了艺术形象的蓝图,然后借助于某种艺术技巧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了由生活到艺术的创造过程。郑板桥曾将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这就是生活向艺术的转化过程,这其间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掌握生活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所谓“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引起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即艺术的蓝图,它已经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体了;“手中之竹”是画家借助于笔墨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由此可见,现实向艺术的转化过程,要经过艺术家头脑这个加工厂,进行改造、加工和处理,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创造过程。

在艺术美中所包含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同于自然形态的原型了。我们常说“江山如画”,这是因为杰出的山水画集中了自然的精神,它比自然山水的审美特征更加集中和鲜明了。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曾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由于艺术中所反映的美比较集中、精粹,因而,它所包含的客观内容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原型了,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艺术形态了。“自然界是黄铜世界,只有诗人才交出黄金世界。”这些说明,艺术美是对生活创造性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不仅仅是对生活创造性的、能动的反映,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对社会生活还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通过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以形象思维的独特方式认识世界,通过审美陶冶人们的灵魂,以美的追求推动生活的发展。

马克思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艺术问题,他认为艺术和一切真正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一样,既不可能是一种“”“消遣”和无功利的“游戏”,也不可能是什么理念的显现,艺术乃是一件“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它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和科学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一样,也能向我们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当然,艺术和科学是有区别的,但只是在认识世界时所***用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思维与非思维的区别。艺术地掌握世界与科学地掌握世界没有高低之分,也不能互相取代。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说希腊神话已不自觉地反映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点。这就肯定了神话的认识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地把握世界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人们可以从艺术家的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人们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得到认识世界的有益启示。

人们在艺术中可以认识世界,同时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的共鸣,从而增强对美的追求,反转过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们追求对于生活的崇高的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习惯于对于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倦,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这是对文艺作品能够全面、综合地陶冶人的性格、塑造人的灵魂的一个很好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文艺具有一种审美教育作用。审美主体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将增强对美的追求,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并依照美的原则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这就是艺术美通过主体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这是艺术美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总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根源和基础,它决定艺术美的性质和方向;艺术美是生活美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它对现实生活有巨大的反作用。这就是二者的全部关系。夸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贬低另一方面,都将走到错误的路线上去,或者是机械唯物主义,或者是唯心主义。有论者提出:生活美和艺术美究竟谁更美?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荒唐的问题。明代四川才子杨升庵小时候被他父亲的好友们考问:江山美还是画美?他答道:有时“江山如画”,有时“画如江山”,两者不能有所轩轾。这话有些道理,不必要偏争出个谁更美。

谁知道文学有多少种表现题材/形式 例举,诗歌和词有什么区别?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定性又须真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则是文学区别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作为独特的思想系统,并非现在某些人所说的“纯审美主义”或“审美中心主义”。与文学情感表现论也不相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有丰富的完整的内涵的,总的说它是一种复合结构。这大致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无须讳言的。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如一个商业社会,老板与雇工的地位不同,他们之间也各有自己的利益,作家若是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关系,那么作家的意识自然也会有一个倾向于谁的问题,如果在文学描写中表现出来,自然也就会有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例如描写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情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大量的描写山水花鸟的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普遍之情。这些道理是明显的,无须多讲。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一部作品的审美描写中,往往既含有某个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同时又渗透了人类共通的意识。就是说,某个集团或群体的意识与人类的共通的意识并不总是不相容的。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意识,常常是与人类的普遍的意识相通的。下层人民的善良、美好的情感常常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表现。例如下面这首《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是下层人民的歌谣,但那种表达恋人对爱情的忠贞这种感情,则不但属于下层的百姓,而且也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美好感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一,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功能上看,它既是认识又是情感。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当然有的作品,其认识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解析,如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就表现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不合道义的弊端的评价与认识;有的作品则表现为对现实发展的预测和期待的认识,许多浪漫主义的作品都是如此。有的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精确,似乎作者完全不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其实不然。这些作品不过是“冷眼深情”,或者用鲁迅的话说“热到发冷的热情”,不包含对现实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说文学的反映包含了认识,却又不能等同于哲学认识论上或科学上的认识。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例如,我们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它深刻揭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法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他的这种规律性的揭示,不是在发议论,不是在写论文,他是通过对法国社会的形形的人物及其命运的描写,通过各种社会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通过环境氛围的烘托,暗中透露出来的。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黑格尔说:

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情致所含蕴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2]

黑格尔的意思是,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可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视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俄国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发挥黑格尔的“情致”说时也说:

艺术不容纳抽象的哲学思想,更不容纳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纳诗的思想,而这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是热情……,因此,在抽象思想和诗的思想之间,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理性的果实,后者是作为热情的爱情的果实。[3]

这应该是别林斯基在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把握到的真理性的东西。事实的确如此,文学的审美意识作为认识与情感的结合,它的形态是“诗的思想”。因此文学史上一些优秀作品的审美意识,就往往是难于说明的。例如《红楼梦》的意识是什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今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仍没有满意的“解味人”(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因为《红楼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逐渐领会它,但无法用抽象的言辞来限定它。有人问歌德,他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不予回答,他认为人们不能将《浮士德》所写的复杂、丰富、灿烂的生活缩小起来,用一根细小的思想导线来加以说明。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由于是情致,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认识就像盐那样溶解于情感之水,无痕有味,所以是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的。

第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文学是审美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游戏,就是,就是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仔细一想,它似乎又有功利性,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就是说它是无功利的(Disinterested),但又是有功利的(Interested),是这两者的交织。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入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而不能艺术地描写,使创作归于失败。一个正在剧场欣赏《奥赛罗》的男子,若因剧情的***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恼,那么他就会因这一考虑而愤然离开剧场。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入文学的世界。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狄德罗(Diderur 1713-1784)说:

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就作哀悼诗呢?不会的。谁在这个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当剧烈的痛苦已经过去,感受的极端灵敏程度有所下降,灾祸已经远离,只有到这个时候当事人才能够回想起他失去的幸福,才能够估量他蒙受的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过去的甜蜜的时光。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控制自己,才能作出好文章。他说他伤心痛哭,其实当他用心安排他的诗句的声韵的时候,他顾不上流泪。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感情的驱谴,写不下去。[4]

狄德罗的意思是,当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满心是得失利害的考虑,同时还要处理实际的丧事等,这个时候功利性最强,是不可能进行写作的。只有在与朋友或情人的死拉开了一段距离之后,功利得失的考虑大大减弱,这时候才能唤起记忆,才能发挥想象力,创作才有可能。这个说法是完全符合创作实际的。的确,只有在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才会发现事物的美,才会发现诗情画意,从而进入文学的世界。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G.Brandes,1842-1927)举过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5]

商人关心的是金钱,所以他要算木材的价值;植物学家关心的是科学,所以他关心植物的生命;惟有艺术家是无功利的,这样他关心的是风景的美。正如康德所说那样:“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6]康德的理论可能有片面性,但是就审美意识形态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角度而言,他是对的。其实中国古代文论讲究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虚静”说,也是审美无功利的理论。

但是,我们说文学审美意识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并不是说就绝对无功利了。实际上,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欣赏在无功利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在间接上看,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陶冶性情”也是一种功利。所以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与休息。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7]鲁迅还说过,文学是“无用之用”。这意思就是说,文学意识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

第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方式上看,是***定性但有是真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是不同的。虽然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是创造,都是对真理的追求,但他们创造的成果是不同的。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允许虚构的,科学结论是实实在在的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定性中所显露的真实。这里,科学与文学分道扬镳了。

文学虽然有不同的对现实的把握方式,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荒诞、幻想等(如《西游记》)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红楼梦》)描写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定性的。所谓***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的性质。所以文学的真实是在***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中求真”。一方面,它是***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就是这种***定与真实的统一体。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允许作者去***定去虚拟,他们却津津有味地去看作品中的故事,并为它欢喜或落泪,可并不认为它是实有其事。作者却也“宽宏大量”,允许读者不把他的作品中的故事当作事实看待,允许读者把他的作品当作“谎话”(或者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庄严的谎话”)。正是在这种默契中,文学放心大胆走到了艺术***定的这一极。文学之所以不是生活本身的实录,不是科学论文,不是通讯报告,不是外交协议,不是电脑说明,不是私人日记……,就在于它的***定虚拟性质。或者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的前提,就是它不是事实的记录,是***定的虚构。如果谁违反了文学的***定性的前提,把文学变成事实经过的流水帐,那么文学就要变成非文学。俄国著名戏剧导演曾说明戏剧的***定性:

在生活中太阳从上边射来,在剧场里则是相反,是从下边射来的。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均匀工整的线条,在剧场里却设置了各个景次,树木被排成笔直的间隔相同的行列。在生活中一个人无法把手伸到巨大石屋的二层楼,在舞台上却是可能的。在生活中房屋、石柱、墙壁等始终屹然不动,在剧场里却由于最轻微的风吹而抖动起来。在舞台上房间的设置始终不像生活中那样,整个房屋建筑也完全不同。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从来没有看见到过几乎在所有剧本中作者们都这样指示的房间:在前景上左边和右边都有门;后墙中间又有门;在后景上左右两边都是窗户,你就试来建筑这样的房间看看……在生活中这简直不可能的,然而为了艺术的、***定的真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可以自由地加以解决。[8]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里谈的是剧场的***定性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对所有的艺术都是相同的。著名画家毕加索也说过:

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想。但是真实永远不会在画布上实现,因为它所实现的是作品和现实之间发生的联系而已。[9]

毕加索是从艺术本性的角度来谈艺术的***定性的,实际上把生活转移到书本上去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定。这两位艺术家的论点同样蓍适用于文学。文学的***定性不但表现在那些描神画鬼、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艺术的***定性,也就没有文学。

文学的审美意识是***定的,但也是真实的。就是说,这***定是具有真实性的。鲁迅说: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需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着,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象豫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10]

鲁迅这里所说的创作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意思就是文学是***定的,但这***定如果“加以推断”,那么就像预言一样准确,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了。

这就说明***定性如果不同真实性结合,那就成为虚***的谎言,那就没有价值了。艺术真实性是文学意识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

艺术真实性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回忆、联想、理解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读者理解,大家也就会觉得他真实。作家完全可以虚构,虚构是作家的权力,这是不容怀疑的。因此作家可以不***人真事,关键是要写得合理,写得合乎逻辑。换句话说,一件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作家揭示了它在***定情境中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不在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的联系。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真实性的看法,就很有意味。大家知道,稻香村是大观园的一景,若孤立起来看,那茅舍,那青篱,那土井,那菜园,都与真农舍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说逼真极了。贾政看了此处后,说:“倒是此处有些道理”。但贾宝玉则不以为然。他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立,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贾宝玉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在他看来,“天然”不“天然”(即真实不真实),不在事物布局的逼真,而在符合不符合事物的内在联系。稻香村作为一个农舍,放在大观园中,与那些雕梁画栋、楼台庭榭连在一起是不自然的,因而是不合理的。倒是“怡红院”、“潇湘观”等与大观园的景观有一种内在的整体的联系,所以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贾宝玉的话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对于文学,当然是可以***定和虚构的,但在***定和虚构的情境中,则不可人为地编造,不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要充分注意到事物之间的整体的天然的联系,即要“合理”,这样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来。

“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有“合情”。按文学的审美要求,“合情”是更重要的。因为文学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性。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可以把***定的虚构的升华为真实的。

真切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提升为艺术的真实。例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按事实来考察,这个诗句所描写的是不真实的。因为黄河之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上只下雨,而不下“河”。但是大家都觉得李白这句诗很真实,原来李白在这里写的是自己的真切的感受: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浪涛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河水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描写出来了。一个并不符合事实的描写,由于写出了作者的真切的感受而变得真实了。在文学审美描写中,真挚的感情更为重要。真挚的感情可以把虚幻的提升为真实的。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痴情,生而死,死而复生,这在生活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由于作者在描写中灌注了浓浓的感情,虚幻之笔竟然也成为可以接受的艺术真实。在文学审美描写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十分重要。一旦这个真诚的意向成为作品的艺术逻辑,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了默契,那么十分怪诞之笔,也可以令人信服。如鲁迅的***《药》,在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若隐若现。表面看是不可理解的,不真实的。但是由于作家的真诚的意向(同情革命者),得到了读者的认同,于是怪诞的描写也成为真实的描写了。

通过以上说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具有艺术真实的品格。艺术真实性是客观的真理和主观的感情的统一,也就是艺术描写的合情合理性质。当然,在文学中,经常遇到的是情与理不一致,甚至发生矛盾,那么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应该牵情就理呢,还是应该牵理就情?一般来说,由于文学的意识的审美特性,十分重视感情的评价,如果遇到上面所说的情与理矛盾的情况,就应该牵理就情。上面所举的《牡丹亭》和《药》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既着眼与文学的对象的审美特性,也重视把握生对象的审美方式,既重内容,也重形式。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不是所谓的“纯审美”论。

鲁迅说过

文学有多少种表现题材/形式 这个问题具体的不好回答

文学是人类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过去,我们常常停留在这一认识水平上。实际上,从更为本质的方面来看,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类把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人类内在的和本质的需要。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这个方面就越是突出。人类的生存正是以满足这种更内在、更本质的需要而展开的,从这一意义来讲,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傅道彬(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文学他的表现题材/形式是不限定的,简单的说是以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学问。有各种文体、说唱等等。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

除了了解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以外,在绪论中,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

征。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一般分为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戏剧

先来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诗与词同是诗歌,但在形式、内容和用词方面都有分别。

a.写作目的:诗除个别情况外,一般不是为供演唱用的;词在没有和音乐方离以前,一般是按曲谱填写以供演唱的。

b.内容:过去的看法是「诗言志,词抒情」,诗主要是用来表达志趣或抒写怀抱,词是用来抒写感情的。

c.用词:过去的评论认为「诗人之言,终为近雅,与词人之冶荡有殊」,即是说,诗的语言要典雅含蓄,不同於词的语言那样浮浅随便,接近口语化。

d.形式:可从字数、句数、押韵、对仗等方面论述。

e.字数:近体诗规定五言或七言;词是长短句,由一字至九字都有。

f.句数:诗的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排律除外);词则根据不同的词牌而定句数,参差不齐。

g.押韵:诗的正例限用平声韵,而且不能转韵,韵脚在双句(首句可押可不押);词韵平仄声皆可用,可以转韵,韵脚灵活。

h.对仗:律诗颔、颈二联必用对仗,其余两联可随意运用;词一般没有规定用对仗,只有少数词牌例外.

然后我们再来看:

1.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2.散文的起源

散文的起源当晚于诗歌;散文是在文字产生之后才产生的。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散体文字是商代的甲骨卜辞和商代的铜器铭文。商代甲骨卜辞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如: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 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

青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文句大都简短,文意深奥。如:

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唯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 日。

      《丁巳尊》见《殷文存上》

这是商代铜器铭文。周代铜器铭文字数一般较商代的有所增加,内容涉及武功、赏赐、征伐等。

3.***

***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到了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的形式。唐朝的******,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都是用文言写的。宋代开始出现白话***——“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和章回体的长篇***。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进入了成熟阶段。

4.戏剧

先秦时期周朝的宫廷音乐、南方楚国的巫风巫舞、宫廷优人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叙事性、表演性的戏剧美学特征,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中国古代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迩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西方的***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其他体裁

赋: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史传文学,笔记,骈文参见赋,回忆录,书信,游记,短文是字数相对较少的文学形式,古文,八股文,杂文,小品文是从作者的观点来讨论某一议题,应用文,书话,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迩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西方的***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编者的话

关之英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

从第二期到第三期通讯出版,已经有九个月了。原因是:经费不足及人手不够的影响。

这一期的内容有:写作题目的介绍。编者在本年四月复活节期间,曾到内地的小学观课。在上海,华颖老师的写作教学进行得真精彩。编者有幸,取得了华老师的教案。 另外,香港教育学院学生卓志坚同学,根据全语文精神而写的教案以及编者所设计的简单教案,都一并登在本期通讯中,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作为讨论的材料吧!

全语文写作题目

关之英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

去年笔者曾收集各校所用的全语文写作题目,经整理归纳后,想老师们或许觉得有参考价值。以表列形式显示如下:

各级所用的母题

年级 小一 小二 小三

母题 我的家

公园

玩具

故事

新校

xx的自述

xx的麻雀

新年

暑***

第一次xx

我想做xx

我得到xx

xx来了

在梦中,我到了xx

xx跑了

兔年祝愿

动物

我的新xx

自己编故事

新校

xx的自述

xx的小麻雀

农历新年

冬天

我最喜欢xx

我想变做xx

我要学xx

我学会了xx

我最怕xx

我是xx

为什麼我喜欢xx

一天,我在街上拾到xx

xx怎麼办呢?

一件难忘的事

我不再xx

xx变成***人

我迷上了xx

一个下雨天

圣诞梦中记

说话

学校

喜爱的故事

游xx

***xx

我心目中的xx

今天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我进入了xx

新校

帮他想个办法吧

我的xx

小食部

夏天

我喜爱的xx

圣诞节

我喜爱的活动

理想中的xx

我最怕xx

我是xx

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xx我被抛弃了

xx不见了

记一件xx的事

加多一点xx

情境想像

(为何人喜欢看星)

我和圣诞老人去xx

xx,我想对你说,

一小时的探访旅程

难忘的一天

 

年级 小四 小五 小六

母题 ***xx

我心目中的xx

桌子

告别一城

舍不得xx

xx的日子

没有xx的日子

快乐

我的xx

圣诞节

***如xx

xx不见了

xx的秘密

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小小记者

(卡通人物专访)

要是我来处理

xx改变了

我最怕看xx

偶像

时光隧道

我最喜爱的季节

***如我是xx

阅读的xx

我最xx的一天

自由题

xx惊魂

新校

这个xx不太x

颜色

xx,我要向xx说xx

我最敬仰的xx

***xx

xx缩小了

兴建我心目中的xx

***如我是xx

xx年后的我

xx,请听我说

我最喜欢的地方

xx为我

我的第一次

我发明了xxx

要是由我来处理xxx

选词写文

没有xx的日子

歌词创作

我立志xxx

礼貌

集体故事创作

回顾xxx

xx的早晨

香港的xx

xx游记

时间,我的xx

xx我的教育营

我最喜爱的xx

我心目中的xx

xx的生活

新校

xx和xx的对话

xx年后的xx

xx惊魂

第一次

秋天

给xx的信

xx的自述

xx与我

给猪八戒xx

xx,对不起

我是xx

我迷上了xx

我向xx申请xx

访问记

xx的菜谱

没有xx的日子

***如让我处理xx

xx桌前xx

新诗创作

兴建我心目中的xx

xx斗xx

xx的经历

我的好朋友xx

记xx一行

送走虎年迎兔年

xx之夜

日记一则

除了可以参考以上的题目外,老师还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订母题:

按时事

可以按时令、社会当前发生的事或配合学校的活动订题目。也可以与课程统整的计画配合,以主题教学。

(可参考:林惠***编(1999)《海阔天空开放教育》1—7册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香港教协田园或乐文等书店有售)

按个人发展

可按儿童或青少年的发展订题目,以青少年为例,可以有:

自我认知、快乐哲学、爱的真谛、认同对象、价值澄清、角色定位、亲子关系、做事方法、人生态度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可参考:王淑芬(1999)《王淑芬妙点子故事集》1—8册 台北,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景行出版社有售)

与图书配合

可以与图书的内容配合,然后进行写作。图书的主题或可分为:

关怀生态、亲密家人、生活故事、本土文化、死亡教育、残酷战争、温馨友谊、旅游探险、另类英雄、人物传记、科幻和科技、性教育和***教育等。

(可参考:张湘君、葛琦霞编(1999)《开放教育总动员—25本童书教学活动设计》 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写作教学教案举例一

拼拼写写(创新作文指导)

华颖

上海新黄埔实验学校

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的:

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选材、组材的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从口头→书面)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思维、想像

训练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2'

同学们,你们在数学课上学到过哪些几何图形?还知道些甚麼?(学生讲,老师出示)

曾经有同学玩过一种游戏,把几个几何图形组合起来,可以形象地表现一种事物,你们想试试吗?

今天,我们先用三个图形来拼一拼,选哪三个呢?请三位同学自己来选,每人选一个。

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三个图形来一拼,画一画,看看它们组成哪些图形。

板书:拼一拼 画一画

 

二、学生拼画 3' 看谁拼得多,拼得像(放录音)

 

三、介绍拼图 8'

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你用这三个图形拼成了甚麼?

刚才两位同学都用陈述的语气来介绍,谁能换种语气讲讲?在说话过程中可以用上感叹号、问号。

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同学抓住事物的特徵生动地向大家介绍。(或:××同学已抓住了××的特徵,介绍了……,很生动,谁能学著他的样说?)

同学商量商量,准备一下

交流,点评(形状、用途)(3人)

过渡

同学用不同的语气,抓住图形的特徵,清楚地介绍了自己的拼图,你们的想像很丰富。有些想像看上去很幼稚,离我的生活很远,但是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时代就需要你们这种大胆的想像,这样才会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老师知道你们对这样的想像还不满足,那麼再发挥想像力,好好地想一想,编一个故事。

板书:想一想 编一编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设计的图形,其他同学拼出的图形,你喜欢也可以用。可以一个人独立地编,也可以小组裏几个同学共同合作来完成。

 

四、小组编故事

小组讨论

代表交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一个同学介绍时,大家认真听,可以补充、修改,老师也和你们一起讨论。

点评(3个):抓特徵、用不同语气、生动介绍(时代感)

过渡同学们编的故事真有趣,今天这堂创新作文指导课就是......

板书:拼拼写写

刚才小组代表交流了,我知道在坐的很多同学也有新奇、有趣的故事,想讲给大家听吗?好,那麼就很快地把你们刚才讲的故事写写吧。

(板书:写一写)

 

五、学生写作 12 '

 

六、交流欣赏

一部分同学写完了,没写完的停一停,课后再继续写。现在我们先挑选几篇欣赏欣赏,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他们读完后,大家要议一议,品一品

(板书:议一议,品一品)你欣赏谁的作品,欣赏他哪一点?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拼出了那麼多图方,编出了那麼多有趣的故事,写出了那麼生动的文章,高兴吗?是啊,看上去彼此分割的三个普通的图形,但经过你们的想像和创造把它们组合起来,形象地表现某种事物的形态,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它们进行精彩的描述,使这些图形富有生命力了,活起来了,你们真了不起!

十分钟

学生能对阅读材料之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学生默读

阅读材料

讲述:现在老师派发每人一份阅读材料,请看看***如恐龙回了,会发生甚麼事情。 派发阅读

材料

十分钟

学生能说出阅读材料之内容 教师提问

提问:故事中恐龙有没有真正再临地球?(没有)

提问:故事中的小朋友想像恐龙重临地球可以为人类做甚麼事情或替代甚麼机器工作?

(伐木、吓跑小偷、代替梯子、割草机之工作等)

十五分钟

学生能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分组

进行讨论

讲述:现在老师派发每组一张讨论卡,请观察恐龙之身型、习性及外貌等特徵,然后按指示进行讨论,看看为甚麼恐龙可以帮助人类。 派发讨论卡

十分钟

学生能将讨论结果汇报全班 学生汇报

 

指示:现在请每组同学派一名代表轮流汇报讨论所得之结果。 请每组学生派一名代表汇报

十五分钟

学生能知道创意想象需要抓著事物之特徵与特性为根据,而非完全胡乱凭空想像。 教师讲述

讲述:你们刚才所讨论的故事,那小朋友把恐龙比喻为每一样事物都有其根据,并非胡乱凭空想像。例如巨大的霸王龙不会游泳,是因为它的体型并不适合游泳,故若说霸王龙可以做潜水艇便不当,这样的文章便写得不好。所以想像时要抓著事物之特徵与特性,不应胡乱凭空想像。

提问:***若老师说「海豚身手灵活,可带我们漫游星空」,这样写好吗?

(不好,因为海豚根本不能飞翔,故此写得不好)

提问:若老师说「大象的力量巨大,可取代起重机搬运木材」,这样写好吗?

(好,因为大象的力量巨大是事实。)

讲述:因此,你们写比喻句时,必需注意本体与喻体之共同特点,忌胡乱使用比喻手法。

五分钟

学生能运用适当之比喻写作句子 提问:现在请你们用一些恰当之比喻手法作句。

(学生自由答)

第二教节:

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提问/指示/讲述

安排

五分钟

引起动机 教师提问

提问:记得上一课我们看过的有趣故事吗?

(记得)

讲述:今天我们便一起看看怎样写一篇好文章,好像上一次所看的课文一般。

十五分钟

学生能明白利用脑图作为写作大纲之好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昼脑图

讲述:要写作一篇好的文章,只有好的创作意念是不足够,还要有好之组织。利用脑图作为写作大纲,可帮助我们组织文章。

提问:你们观察霸王龙会留意他甚麼?

(外表、性格、习性等)

讲述:对了,所以要在脑图的正中位置,即「霸王龙」这个大圈的四围昼上几个小圈,并在小圈内填上外表、性格、习性等观察范畴。

提问:你们留意到霸王龙个子如何吗?(高大)

讲述:对了,故在「外型」之圈外昼上一个小圈,填上「高大」;并用线连上「外型」之圈。

提问:除了高大以外,你们留意到霸王龙外表有甚麼特徵?(牙齿锋利)

讲述:对了,故在「外型」之圈外昼上一个小圈填上「牙齿锋利」,并用线连上「外型」之圈。

讲述:脑图便是这样昼的,需要先从主题之大范畴想,然后再缩窄范围画

板贴「霸王龙」之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昼脑图

二十分钟

学生能掌握利用脑图作为写作大纲之技巧 学生试画脑图 指示:你们现在***设要作一篇题目为「难忘的一件事情」之记叙文,试画一幅脑图作为写作大纲。

第三教节:

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提问/指示/讲述

安排

五分钟

引起动机 教师提问

提问:记得上一课我们学了画甚麼东西代替写作大纲?

(脑图)

讲述:今天你们便尝试利用脑图来写作文章吧!

  学生能利用创意想象力写文章

 

指示:现在你们都有作文工作纸,你们需要以母题「火星人」为题材,作一篇不限题目、不限字数之短文。然后按文章内容,为文章自定子题,例如「***如火星人到了地球」、「***如我是火星人」等。记紧想像要抓著事物之特徵与特性。

指示:你们作文之先,请自己试昼一幅脑图,於脑图正中之圈填上母题,然后再想想你的文章内容,把它画成脑图。昼完后便按脑图之大纲作文,最后为文章自定一个子题。

文学作品特定的样式,指各种文学作品形式上的类别。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文学体裁是历史地形成的。各种文学体裁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各自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文体分类的依据。

文体分类的沿革 中国历史上对于文体的分类,早在周秦时代就已萌芽。如在《论语》中就曾出现过“诗”、“书”和“诗”、“文”等名目,但当时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性著作还没有严格地区别开来。到了两汉,随着辞赋等纯文学的发展,出现了“文章”、“文学”等名目。当时所谓“文学”,亦称“博学”,一般指经、史等学术著作;而所谓“文章”,亦称“文辞”,则指带有辞章意义的作品,包括诗歌、辞赋、史传、奏议等。这类名目的出现,意味着文学作品与一般学术著作开始有所区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文学体裁的日益多样化,文学分类理论逐渐形成。曹丕《典论·论文》所谓“夫文本同而末异”之说,可以看作文体分类的滥觞。他根据这个原则把当时认为属于文学的著作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稍后,西晋陆机的《文赋》,提出了根据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事物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主张。他把文学作品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对每一种体裁的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的哲学是

BDE.应该是多选题。

这道题涉及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主要的还是意识的本质问题。

先说一下意识的本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注意两点: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联系材料从两个方面说明,(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故此选择BDE.

做梦经常把动作带出来怎么回事?

选A 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解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思就是白天想什么,晚上就会梦到相关的内容。梦其实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一种虚幻反映。无论如何荒诞或者逼真,都是来源于现实。个人觉得鲁迅的一句话应该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描神画鬼……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意识有时候可以脱离物质单独存在”,违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排除B

我觉得你还是去医院做个检查比较好,因为这不是小事,有可能是大脑的某个功能区障碍或者受损,不建议你在这里寻找答案,这里只能给你建议。因为你都说了是做梦,而且还是经常性的***,不但伤害到了自己,还伤害爱人,所以你要及时尽早去做个脑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