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读音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10 0
  1. 论语十七章至二十章名句!!!
  2. 普通人做不到,论语说君子有三变,变的到底是什么?
  3. 论语译注之子张篇
  4. 即温听厉成语解释
  5. 柳三变名字由来是什么呢?
  6. 请赏析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 即之也温的意思是什么?

君子三变指的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望之俨然。“俨然”是庄重威严的意思,看上去就十分有威严的人才是君子。都说一个人的品行影响着一个人的作风,他自身的品德是什么样的,从他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来。从小就被要求知礼节、懂礼貌的人,长大一定是做事十分严肃,做正事的时候不会有半点马虎。

即之也温。这里的“温”是待人温和的意思,说的是和君子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发现他其实也是一个温和的人。自身很有学问,和他相处的时候发现他很是暖心,特别好相处。确实,人与人之间很多东西都是相互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以相同的态度来回应你。

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文人脾气都很好,感觉和他交谈很有趣,而且特别好相处,或许这是人家书读得多的缘故吧。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生活中很多东西你都能在书中理解透彻。

听其言也厉。这句话的意思是,听君子讲话发现他特别严肃,让人觉得他说的话很有分量。君子就是在该认真的时候必须认真,对待工作一定是一丝不苟,不可有半点疏漏。

论语十七章至二十章名句!!!

即之也温的即是靠近、接触的意思。

即之也温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接近某个人或某种情况后,会感到温和和亲切。这个即指的是接近、接触的意思,而之则是指某个人或某种情况。形容的是一种感觉上的体验,表明当接近某个人或某种情况时,会感到温和、友善的气氛和情绪,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

即之也温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第九章,原文是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句话是子夏描述君子给人的三种不同感觉和印象时所说的一段话。《论语》是一部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它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的特点:

1、语录体

《论语》是以语录体为主的文本,它记录了孔子及其***的言行,以简洁、精炼、富有哲理和智慧为主要特点。既有孔子及其***的言论,也有他们的行为事迹,可以说是把孔子的思想和行为融为一体,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为人。

2、内容丰富

《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而且涉及到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天道等,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优美、简练、流畅,文辞华丽而富有韵律感,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3、流传广泛

《论语》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必读教材,也是现代人修身养性、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参考书目。每个章节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普通人做不到,论语说君子有三变,变的到底是什么?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苕,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娲。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译注之子张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就是说,没有接触远望他的时候,觉得他端庄严肃;接触他的时候,觉得他性格温和;听他说话呢,则感觉他非常严厉,很有分量和坚持。

我们大家评价一个人,除了评价他的容貌和作为,是不是还经常说一个词叫做气质,那?气质?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通过体态、谈吐、处事综合而来的一种气场,而《论语》中这三变,就形成了君子的气质,为人端庄,待人温和,却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因此在很多事上显得格外严厉。

即温听厉成语解释

论语译注之子张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及其再传***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论语子张篇的译注,欢迎阅读。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有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候考虑严肃恭敬,居丧时候考虑悲痛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⑴,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⑵?”

 译文

 子张说:“对于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忠实,[这种人,]有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

 注释

 ⑴弘——此“弘”字就是今之“强”字。

 ⑵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两句疑是当日成语。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去交朋友。子张道:“子夏说了些什么?”

 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去交他,不可以交的拒绝他。”

 子张道:“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可怜无能的人。我是非常好的人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坏人吗,别人会拒绝我,我怎能去拒绝别人呢?”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道:“就是小技艺,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恐怕它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于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得到信仰以后才去动员百姓;否则百姓会以为你在折磨他们。必须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上会以为你在毁谤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

 子夏说:“人的重大节操不能逾越界限,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道:“子夏的学生,叫他们做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的`工作,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探讨他们的学术基础却没有,怎样可以呢?”

 子夏听了这话,便道:“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术,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最后讲述呢?学术犹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君子的学术,如何可以歪曲?[依照一定的次序去传授而]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罢!”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居丧,充分表现了他的悲哀也就够了。”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不能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的为人高得不可攀了,难以携带别人一同进入仁德。”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平常时候,人不可能来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在父母死亡的时候罢!”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⑴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僚属,保持他父亲的政治设施,是难以做到的。”

 注释

 ⑴孟庄子——鲁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名速。其父死于鲁襄公十九年,本人死于二十三年,相距仅四年。这一章可以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结合来看。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道:“现今在上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若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便应该同情他,可怜他,切不要自鸣得意!”

 20子贡曰:“纣⑴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

 子贡说:“商纣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的什么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了。”

 注释

 ⑴纣——殷商最末之君,为周武王所伐,自焚而死。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23叔孙武叔⑴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⑵,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⑶,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⑷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房舍的多种多样。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罢,那么,武叔他老人家的这话,不也是自然的吗?”

 注释

 ⑴叔孙武叔——鲁大夫,名州仇。

 ⑵宫墙——“宫”有围障的意义,如《礼记丧大记》:“君为庐宫之”。“宫墙”当系一词,犹如今天的“围墙”。

 ⑶仞——七尺曰仞。

 ⑷官——“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这里也是指房舍而言。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⑴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⑵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道:“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它。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祗是表示他不自量罢了。”

 注释

 ⑴以——此也,这里作副词用。

 ⑵多——副词,祗也,适也。

 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道:“您对仲尼是客气罢,是谦让罢,难道他真比您还强吗?”

 子贡道:“高贵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赶得上,犹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阶梯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邑而为卿大夫,那正如我们所说的一叫百姓***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能立足于社会;一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怎么样能够赶得上呢?”

;

柳三变名字由来是什么呢?

成语原文:即温听厉

 标准发音:jí wēn tīng lì

 繁体写法:即温听厉

 即温听厉是什么意思:《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即温听厉成语接龙:若离若即 → 即温听厉 → 厉世摩钝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jí wēn tīng lì***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即温听厉的造句示例:

 不得即温听厉,良以为歉。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会遇》

请赏析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柳三变是柳永的原名,柳三变这个名字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说:君子的气质,有这样三种变化(形态),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这人很温和,但他的言语中,却是义正词严,一丝苟且也没有。这是古代士子们最推崇的境界,所以,柳三变这一名字的真正由来是源于此处。

柳三变的生平

柳永的祖上是宦官世家,父亲柳宜去世的早,所以他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早年就已经才气外漏,在当地小有名声。柳宜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柳三复、柳三接和柳三变,所以说柳三变是他的原名。柳三变后来改名为柳永,当时三兄弟的名声比较大,还被称为柳氏三绝。

柳永的仕途不顺,经历了四次科举考试不中,直到宋仁宗时期特开恩科,对于那些落榜的才子放宽了要求,柳永才能考中,但是当时柳永已经年近半百,而且所担任的官职都是一些小官,并没有被重用。?

柳永一生坎坷,由于没有亲人,一生穷困潦倒,去世之后还是和他交好的青楼女子凑钱为他处理了后事。?

即之也温的意思是什么?

子夏在这里通过“君子有三变”的论述,是给君子们怎样把握“庄严”和“和蔼”的度树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性原则”,也就是说该庄严的时候就要庄严,该和蔼的时候就要和蔼,该不该的判定标准是“理性原则”。所以子夏说的看起来的三变,本质上依然是一以贯之的不变。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时常看到管理者有许多“两变”:对上司的态度一变,对部下的态度又一变。上司在场时工作态度一变,上司不在场时工作态度又一变。听到表扬时一变,听到批评时又一变。面对赞同意见时一变,面对反对意见时又一变。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13.26』,意思是说,“君子安祥而不傲慢,小人则傲慢而内心不安。”小人为什么表面上很傲慢,内心却不安呢?因为小人往往需要根据对象而经常调整自己,而君子却一视同仁

绝大多数管理者、尤其是刚刚踏上管理者岗位的管理者,往往都面对该以怎样的心态与人相处的困惑。太随和了,担心别人说自己说话缺乏权威,让人轻视,太严肃了,又担心别人说自己说话官腔官调,让人反感。在批评部下时,如果你说话的语气太过温和,担心部下误会你好说话,因而无法认真反省错误;如果你说话的语气太过严厉,又担心部下误会你太苛刻,因而对你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的思考是:在管理和培养部下的时候,究竟是多批评些好呢?还是多表扬些好呢?批评多了,可能会打击部下的自信心,部下会误以为在上司的眼里自己怎样都做不好,因而挫伤了继续提高的热情;表扬多了,可能会削弱部下的反省心,部下会误以为在上司的眼里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因而失去了继续提高的欲望。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困惑就不难发现,这些困惑和担心都是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别了人身上,即别人怎样,我将怎样。这样不但操作起来比较难,效果往往也很难把握。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又比较有效果的做法是、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怎样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呢?用范仲淹在《乐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俗点说就是以平常心待之,以不变应万变。不管自己在担当管理职位之前和之后,待人接物的心态都不要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不管是面对上司还是下级也都一视同仁,这样也能同时获得上司和下级的好感。俗话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只要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言谈举止也就会流畅得体、这些困惑也就自然云消雾散了。

管理者能否做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呢?我想如果有心,也是不难做到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不拘言笑,否则有失庄重。在工作中与人对话时要尽量平静温和,即使是批评对方,也要尽量温和平静,切忌以愤怒亢奋的语气与人对话。在工作中的对话要有原则性,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批评的要批评。《论语》中对孔子的评价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⒎38』,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暴烈、诚敬而安祥。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一个人修炼到了这样的境界会不会太没有情趣了?有这个可能,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如此,也就是说必须学会控制你的情绪。为了增加你的情趣、调节你的心理,所以需要将上班和下班区别开来。或者,正是因为在上班时间内如此缺乏情趣,下了班之后的各种和消遣才会让我们觉得那么趣味无穷,才能消除我们工作中的疲劳。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外资企业每年都要专门安排管理人员、职工、甚至还包括职工家属一起聚会旅游等。

“即之也温”的意思是: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意思是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

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是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