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云下一句,子曰诗云的云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10 0
  1.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 孩子想学文言文
  3. 描写白云自由的词语
  4. 每天给孩子读文言文
  5. 什么叫借代?
  6. 穷苗苦根下一句是什么
  7. 心悦君兮君不知,唯将红豆寄相思

爱国反清、用流血牺牲促进辛亥革命的巾帼英雄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女英雄。她的精神感人,她的英名永存!

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曾为清朝官吏。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拒绝退避,临危不惧,英勇就义于她的祖籍浙江省绍兴市轩亭口。如今,在她的牺牲地高高地矗立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解放后被人民***辟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周恩来总理生前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生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优裕欢乐中度过童年

子曰诗云下一句,子曰诗云的云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称"鉴湖女侠"。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苦痛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秋瑾兄妹四人,兄长秋誉章,字徕绩,妹秋闰呈(后改称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后改为宗章)。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和笔记***。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她特别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是她为明末两位女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写的诗作《题芝龛记》中的两句。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进而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秋瑾从小聪颖,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祖父和父亲都惊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时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为官,每每下堂回来,看到秋瑾小小年纪,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不舍,有时,秋瑾还捧着自己作的小诗给爷爷看。爷爷坐在太师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亲秋寿南也为女儿惋惜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科举)起来不怕不中。"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爷爷秋嘉禾60(1890年8月)的时候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那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并坚持下来,从不疼叫苦。还是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心切求胜,一不小心,两腿一夹马肚子,那马向前猛一窜,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虽然疼痛难忍,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让她骑马,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回到家里,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后来,在革命活动中,她练就的本领,还真用上了派场。

秋瑾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但使她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一件事是缠足,是旧礼教旧习俗害了她。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袭来,命运向她又一次发起挑战,但她仍然是胜利者。

黑暗樊篱中苦索苦争

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热情奔放,有着远大志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办秋瑾嫁给了一个胸无大志的纨绔子弟王子芳。

1894年,秋瑾20岁时,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税务局)总办。湘潭有一个叫王黻臣,是当地一个富商,开有当铺、钱庄、茶号。秋瑾的父亲本来就与王相识,来到湘潭又经常来往,成了莫逆之交。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来到秋家,满脸堆笑。原来,他是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子芳给秋瑾提亲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生得面目俊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获得父母欢心"。秋瑾的父母对这门亲事很满意,认为两家门户相当,就把秋瑾嫁给了王小芳。秋瑾对王子芳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子芳,秋瑾曾提出:"我为什么要嫁他?"。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秋瑾只得从命。

秋瑾所嫁的丈夫王子芳曾读过书,但胸无大志,只知吃喝玩乐,随波逐流。而她的婆婆也是思想顽固,性情暴躁,对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结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去向婆婆请安,一举一动都要严守家规,稍有不慎,婆婆就要当面指责。

秋瑾本是性情豪爽,心怀大志之女,无奈嫁给一个家富却无志,庸碌且无能之夫,犹如一条欢畅奔腾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坝禁锢成一潭死水,又如一只欢乐的小鸟被困于樊笼而每日长叹。秋瑾在写给大哥的信中曾说道:"吾以为天下最苦最痛之无可千语者,惟妹耳……","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岂不能精进学业?名誉当不致如今日,必当出人头地,以为我宗父母兄弟光,奈何遇此比匪无受益,而反以终日之气恼伤脑筋"。秋瑾还在《精卫石》中借主人公黄鞠瑞之口,抒发了对婚事的不满:"有个财主苟百万,家中新发广金银。公子今年十六岁,闻言相貌尚堪增。闻我家大**多才貌,特请了魏大人君之做媒人……。大**亦是多烦恼,曾把微词柬母亲。太太因为苟家富,无百爱惜女儿身,回言自己休多管,做主还须父母亲,岂有自己休不怕,三从古礼岂无闻?**始此生了气,终朝至夕不欢欣。"

秋瑾在王家每日彷徨苦恼,犹如困兽。

1899年戊戌***后,王子芳花了上万两银子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于是,全家搬到了北京。王子芳整天忙着迎官拜客,极尽阿谀奉承,还结交了几个贝子、贝勒,常常是花天酒地,酒醉如泥,甚至彻夜不归。秋瑾与夫越来越疏远冷淡。一天晚上,王子芳让秋瑾备宴请客,结果他自己却出去吃酒去了,秋瑾十分生气,苦恼烦闷之中,就带上仆人到戏园看戏去了。她第一次女扮男装,回到家里,王子芳竟然伸手打了秋瑾,她愤然离家住进了泰顺客栈。其实,自到京城,秋瑾就想冲出家庭的樊笼,为反对封建,振兴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好说:“人生处世,当医济艰危,以图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到1901年9月7日,西太后逃往西安,不久,为了苟和图安,李鸿章代表清***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中国社会更加黑暗,更加沦为殖民地。秋瑾早就读过陈天华等人的文章,陈天华的《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都对秋瑾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反对封建,推翻清朝统治",秋瑾已明确认识到,人生必须走这样的路。

到北京后,秋瑾还结识了几位进步女性,再加上她经常用心读报读书,思想境界大为开阔。对秋瑾影响较大的是与她拜为姐妹,义结金兰的吴芝瑛。吴芝瑛是一位正直而富有爱国心的妇女,她的丈夫廉泉曾参加"公车上书",后在上海开:“开明书店”。吴芝瑛非常支持秋瑾从事妇女解决活动,组织了进步妇女"谈论会",经常聚会谈论天下大事。秋瑾还结识了一位日本妇女--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秋瑾从服部夫人那里了解了许多日本的情况,她还决定到日本去留学,探索人生之路,探索报国之策。她认定,只有出国留学,才能突破牢笼,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负,才能拯救祖国。

秋瑾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篱,由苦索苦争,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秋瑾为表示决心还毅然脱掉了女儿装,坚立男儿志。服部夫人后来在《回忆秋瑾女士》中写道:"事情很出于意外,出现在我面前的这位朋友,到底是男是女:苗条的身子稍向前弯,浓刻的黑发散乱地披着,一身洋式的男装。蓝色的鸭舌帽歪戴着,盖住了半只耳朵;身上穿着很不合身的半新半旧的普通男式西服,袖子过长……肥大的裤管下面露出茶色的皮鞋,胸前系着一条绿色的领带,脸色白得发青,大眼晴,高鼻梁、薄嘴唇。身材苗条,好一个潇洒的美男子。"巾帼英雄的风***跃然纸上。

为推翻封建矢志不移

心怀大志,反清爱国的秋瑾,在封建樊篱中苦索苦争8年,终于走向了一个广泛的天地,成为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

1904年2月,在秋瑾赴日留学前夕,几位女友在京南陶然亭为她饯行送别。秋瑾不禁忆旧抚今,感慨万千,写下这样的诗句“梁携手处,千里暮云横”。1904年3月,秋瑾与好友服部夫人到上海,回绍兴拜别了老母,毅然登上了轮船。临行前,她特意到像馆拍照了一张身着男儿西装的照片,成为历史的纪念。1904年6月28日,秋瑾与服部夫人在上海乘上"独立号"轮船,7月2日船到日本神户,4日乘火车到达东京,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彻底走上了反清爱国的革命人生之路。

在东京,秋瑾亲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繁荣的资本主义景象,心中燃起对祖国无限的希望。她首先投入了中国留学生会馆设立的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第二年到青山实践女校清国女子师范学习。为了专心学习,她把女儿寄养在友人家中,后来又忍痛割爱,让女仆把孩子送回了国。她望着心爱的小女儿,牵着陌生人的手消失在茫茫的大海,心潮澎湃。毫不留恋地放弃,毅然绝然地追求,开始了她革命与奉献的人生旅途。

秋瑾在日本留学时间仅仅两年。在紧张艰苦的学习的同时,她尽一切可能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尽己所能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中国留学生,并开始了爱国反清的革命活动。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机会参加中国留学生的活动。无论是浙江同乡会,还是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她一次不落,不仅参加,还登台慷慨演讲,滔滔不绝,热情真挚,使听者感动万分,热泪盈眶。时间不长,秋瑾就成了留学界的知名人士。她与许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浙江籍的鲁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时泽,广东籍的何香凝、冯自由等有过不少交往。秋瑾素有辩才,一到东京就参加了"演说练习会"。她和大家一起认真探讨演讲的技巧与主题,把演说当作宣传革命的武器,宣传革命,提倡反清。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还积极参加反封建反清的革命活动。1904年中秋节,秋瑾参与创办了《白话报》正式出版。这是一张用通俗的白话文,主要面向国内大众的报纸,其宗旨为,倡导思想解放,主张爱国反清。秋瑾署名"鉴湖女侠秋瑾";,发表了不少文章。

秋瑾认为,爱国反清必须联络群众,广交爱国志士。她一到东京就积极参加了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成为活跃分子。当时有一个留日女学生组织了一个"共爱会",但人数少,活动少。秋瑾明确提出"反抗清廷,收复中原"的口号,将"共爱会"改组为"实行共爱会",这是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一个组织。秋瑾就是此时将秋闺瑾改为秋瑾的。1904年10月下旬,秋瑾与几位志同道合者一起乘车来到横滨参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复中华"为宗旨的"三合会",秋瑾被封为"白扇"(军师)。"三合会"是一个秘密的反清团体,入会时要举行秘密而复杂的仪式,要把头放到一把钢刀上宣誓,还要跳火盆,饮鸡血酒,会员之间说话,走路都有暗号。1905年初,秋瑾完成了日语研习的学业,因为钱将用完,决定回国筹措学费,在向一个亲戚陈义辞行时,正巧碰上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缔造者之一陶成章。秋瑾对陶早有耳闻,陶也听说秋瑾是留学女学生中一位著名的绍兴人。两人相见谈得很投机,秋瑾即提出参加光复会的要求。陶一开始有点不以为然,并说:你一个女人家,舞刀弄枪不合适。秋瑾听了当即拔出腰间的倭刀,乘着酒兴起舞,在座之人大加称赞秋瑾不愧为"鉴湖女侠"。陶成章后来不仅介绍秋瑾参加了"光复会",还向她介绍了光复会在国内的两位首领蔡元培和徐锡麟。后来,秋瑾回到绍兴进行反清革命活动的时候,主要就是依靠的当地的光复会等秘密会党。1905年春,秋瑾回国筹措学费,在上海见到了蔡元培,回到绍兴又找到了徐锡麟。由于有陶成章的介绍,徐锡麟亲自主持了秋瑾加入光复会的仪式。仪式非常隆重而秘密,刺血并宣誓:"光复汉族,还我江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正式成立,之后半个月,秋瑾经冯自由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在黄兴的寓所庄严宣誓:"联盟人浙江省会稽县人秋瑾,当天发誓: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比,任众处罚!"秋瑾由爱国反***正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秋瑾是浙江籍留学生加入同盟会的第二个人,被推举为同盟会的评议员,浙江主盟人。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结束了两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苦难的祖国。

血溅轩亭口英名千古

秋瑾是怀着献身国家,誓死如归的决心回国的。

在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根据清***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当时,清***已内外交困,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宣传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驱逐留日中国学生,8000名留日中国学生立即举行*********,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交涉。秋瑾担任了敢死队队长,坚决主张回国。1905年12月25日,秋瑾登上自横滨开往上海的"长江号"轮船毅然回到上海。她满怀***,视死如归,决心大干一场。在一首诗中,她写道:"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回国后,秋瑾在给留在日本的友人王时泽的信中也说:"君之志则在于忍辱以成其学,而吾则必不受辱以贻我祖国之羞;……吾回国后亦当尽力筹划,以期光复旧物,与君相见于中原。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未死之全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地。"她还以为当时没有一个女子为拯救祖国而献身是女界的耻辱,说:"吾自庚子以来,正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恋吾所不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秋瑾已决心献身革命。

1906年初,秋瑾穿一件紫色白条子和服,腰佩短刀,头发盘顶走进家门时,小弟宗章竟认不出她了,母亲望着女儿平安归来喜出望外,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回到绍兴以后,在徐锡麟、陶成章介绍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体育,1906年3月又到吴兴县南浔镇浔溪女校教日文、卫生等课。

秋瑾在浔溪女校任教仅两月,却结识了3位挚友。当秋瑾向学生讲述外面世界的情形,讲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的道理时,大家都兴高***烈地围着秋先生,有一个叫吴珉的学生却独自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当秋瑾了解到,吴珉原来是一个童养媳时,二话没说,拿上钱就去为她赎身。后来,吴珉一直跟随着秋瑾;秋瑾牺牲之后,她毅然更名为吴惠秋,带着秋瑾交给她的秘密文件离开绍兴参加了革命。秋瑾还与浔溪女校的教务长徐自华(字寄尘)和她的妹妹徐蕴华,字小淑(秋瑾的学生)结为生死之交。在秋瑾最后的两年里,徐氏姐妹给了她许多温暖与慰藉。有一次,秋瑾得了重病,是徐氏姐妹日夜看护。在《病起谢徐寄尘小淑姊妹》一诗中,秋瑾写道:“朋友天涯胜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徐自华和吴芝瑛等好友,劝药每劳来热盏,加餐常代我调羹。"徐自华和吴芝瑛等好友,在秋瑾牺牲后都冒着生命危险为秋瑾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修造了坟墓。

秋瑾关心学生,宣传妇女解放,宣传革命思想,受到师生爱戴,却遭地方顽固势力增恨和攻击,因而,她毅然辞职离开了浔溪女校。

秋瑾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觉醒,她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经过艰难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第一期问世,但由于经费难措,1907年3月4日,《中国女报》出版了第二期后就被迫停刊了。

为了办《中国女报》,秋瑾曾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千方百计筹集经费。她曾四处奔走,亲自筹款,并在《中外日报》上登载《征股广告》,***集股金一万元,但结果只有四、五个人入股。她的好友徐自华捐助了1500元。无奈之中,秋瑾想了一个办法,去湖南湘潭向夫家诱款。当时,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在北京,其父见秋瑾回来,以为她回心转意了,要与其子破镜重圆,也为了王家的面子,就给了秋瑾一笔不小的款子,但最终还是办刊失败了。

19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匿居在朋友家中的秋瑾,突然有人来访。来人是未曾见过面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他带来了徐锡麟的亲笔信,提出共同筹划武装反清起义。秋瑾非常高兴,立即备酒待客,酒逢知已,长谈彻夜,一致以为武装反清的时机已到。王金发这次来是受徐锡麟之命,请秋瑾主持绍兴大通体操学堂,负责浙江会员的领导工作,徐锡麟去安徽开创革命局面,两省配合待机进取南京。

秋瑾不久返绍兴,以大通体操学堂为依托,奔走于浙江各地联络会员,准备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正当秋瑾积极筹划起义一切即将就绪时,传来徐锡麟在安徽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杀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从报纸上得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的起义失败并被的消息。她手拿报纸,失声痛哭,预感到自己也将为国捐躯。有人劝她暂避他地,并为她联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绝了。她不食不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有这样的诗句:“痛同胞之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在一次同乡会上,有一个年长秋瑾十几岁的同乡胡道南声言,不赞成革命,反对男女平权。秋瑾气愤之极,当面骂他是"死人"。就是这个被秋瑾骂为"死人"的胡道南,从大通学堂学生口中得知,秋就将在7月19日发动起义,他将此消息密告了杭州知府贵福,贵福连夜报告了杭州的浙江巡抚张曾扬。7月11日,张曾扬从杭州派了300余清兵去绍兴抓捕秋瑾。12日,有学生给秋瑾送来消息,请她躲避,秋瑾非常镇静,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她组织大家把大通学堂的隐藏起来,然后命令学生各自分散。

7月13日一大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来到大通学堂门前,看看四周无人才小心地进了院子。原来是化了装的革命党人王金发。他是特意来告诉秋瑾,清兵已过钱塘江,催她赶快离开绍兴。秋瑾只说了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王金发无奈,给秋瑾留下一支***,与秋瑾挥泪而别。

秋瑾视死如归,决心为反清爱国,唤起民众而献身。秋瑾被捕以后,她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在审讯她的时候,她只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后她说“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便吧!”

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改编的家喻户晓的**。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海娃是一个放牛娃,也是一名儿童团团长,他负责给乡亲们报信,每当鬼子进山的时候,他都会及时推倒报信树和稻草人,乡亲们看到后就立即转移,一点吃的都不会留给鬼子。有一天,爸爸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让他送给八路军的张连长,海娃想了想,选了一条安全的路出发了,没想到迎面碰到鬼子也走这条路,海娃担心鸡毛信被鬼子发现,他灵机一动,用布条将鸡毛信绑在羊***上,然后继续前进。鬼子抓住他问他是不是小八路,海娃说:“什么,我不懂!”,鬼子没办法,就抓海娃一起走。到了晚上,鬼子们都有被子盖,而海娃只有稻草,什么吃的都没有,好可怜!海娃趁鬼子睡着后赶紧跑,可是第二天又被抓回来,再跑,还是被抓了回来……

海娃一路与鬼子机敏的斗志斗勇最后他以熟悉的地形摆脱了鬼子们:鬼子们一开始抓着海娃和他们一起上路。一开始敌人进了埋伏圈踩了好几个地雷,使鬼子军心大乱,海娃这时候灵机一动想处一个点子。提出了一个路线并且自己带路们就在这时逃离了鬼子,而且把鬼子带进了伏击圈,鬼子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海娃在逃时手被打中了一枪但还是有惊无险的把鸡毛信送到了张连长手里

张连长接到鸡毛信后立即命令一排长带领民军攻打鬼子老家,鬼子们最后无一幸免。可却不见猫眼,最后战士们发现猫眼躲在一个被炮火轰炸的废墟下用一个桌子挡住身体,但还是被骁勇善战的人民战士发现了。这次鬼子司令部被端,猫眼被生擒龙门村,和张家村从此不用再过被打劫抢烧的日子了。

海娃就是这样一个临危不惧的小八路,他就这样用他那灵敏的头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大任务。

鲁迅***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成语接龙,就是几个成语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成***,它们有的首尾相连,如一刀两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有的谐音相连,如草木皆兵、冰天雪地、低眉顺眼;有的以数字相连。

成语接龙形式活泼,让成语变得简单易记。此外,书中还有成语的释义,并穿插了一些富于历史知识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让孩子读起来趣味盎然,受益匪浅。

扩展资料:

成语接龙游戏举例:

里外夹攻, 攻其不备, 备尝艰苦, 苦口婆心, 心乱如麻, 麻痹大意, 意望已过, 过河卒子, 子子孙孙,孙康映雪, 雪窑冰天, 天下莫敌, 敌国外患, 患得患失, 失张失志, 志骄气盈, 盈则必亏, 亏心短行,行家里手, 手高眼低, 低首下气, 气涌如山, 山吟泽唱, 唱筹量沙,?

沙鸥翔集, 集思广议, 议论纷纷,纷红骇绿 ,绿林豪客, 客死他乡, 乡壁虚造, 造谣生非, 非亲非故, 故甚其词, 词严义密, 密密层层,层出迭见, 见溺不救, 救难解危, 危如累卵, 卵覆鸟飞, 飞升腾实, 实蕃有徒 ,徒托空言, 言论风生,生死骨肉, 肉袒面缚, 缚舌交唇, 唇腐齿落, 落井下石, 石烂海枯, 枯鱼病鹤, 鹤困鸡群, 群蚁溃堤,堤溃蚁孔 ,孔武有力,?

力不胜任, 任重道远, 远走高飞, 飞鹰走犬, 犬牙相错, 错落参差, 差三错四,四体不勤, 勤学苦练, 练达老成, 成己成物 ,物尽其用, 用心竭力, 力排众议, 议不反顾, 顾曲周郎,郎才女貌, 貌离神合, 合从连衡, 衡门深巷, 巷尾街头, 头痛额热, 热情洋溢。

参考资料:

成语接龙游戏-百度百科

孩子想学文言文

一、封建制度文化导致知识分子的病苦

狂人—迫害狂病

狂人在文中一出场便满心紧张,晚上总是睡不着,总担心有人要害他,一开始狂人觉得周围的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狂人惧怕周围人的交头接耳,也怕小孩子的议论,他总担心周围的人对他充满预谋与恶意,便分外注意周围人的神色与举止,狂人感觉周围人的青面狼牙,满眼凶光。连一个人对他笑一笑,“我便从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起初狂人的心里充满了猜测的不安与恐慌。经过观察与研究,狂人发现佃户等人在吃人,于是联想到“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狂人的哥哥请一个老头给狂人诊一诊,便引发了狂人的进一步发现“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谁都想“吃人”,谁都有可能被吃掉;再经过揣度与挖掘连狂人自己也有四千年吃人的履历。狂人几乎一出场便是一直经受迫害的形象,似乎一直怀疑,忐忑,求证,似乎一点“风吹草动”,便引发他暗藏明露的“心病”。而且从这一系列的描述里,狂人的迫害狂症,被一步一步剖析得更严重,他的内心根据“吃人”情况的变化,由开始的不安,恐惧到绝望。读者的心跟着狂人不定,不安,郁躁。看完整篇文章,明白了狂人有“病人”的迹象,但也有“病”了之后的独醒:他认识到,他处在一个吃人的社会,***吃人,***也可能被人吃掉,他曾很想劝说别人不要吃人,却最后发现自己也吃人,然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他是“病”人,但他却是清醒的人。这样一个清醒的病人,病源在哪里?在于根植思想的土壤,因为封建制度文化的本质便是“吃人”,于是狂人的病苦无法避免,也无法摆脱。《长明灯》中的疯子,一心设法熄灭长明灯,认为只有熄灭长明灯,才“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几乎他在文中一出现便是疯子,而他唯一的目标便是将长明灯熄灭。他是怎么疯的,在文中似乎看不出明确的交代,但是《长明灯》中的疯子,是生活在吉光屯那样的村庄,“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须走喜神方,迎吉利。”吉屯光的村们,想方设法,护卫“长明灯”,在他们的意识里,长明灯一灭,似乎天就塌了,吉屯光也面临灭顶之灾了,于是他们一起商讨,一起对抗,一起残害要灭灯的人。这里的村们,是封建制度的执行者,捍卫者与拥护者,说到底是封建制度本身对人的愚弄与践踏,衍生给人的病苦。

陈士成—痴迷

如果说科举是孔乙己的伤痕,那么更是陈士成的命脉。《白光》中陈士成的科举进学梦—很美: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普通人敬若神明,全新的屋宇,门口是旗杆和匾额。正是在这种“美梦”的诱惑下,陈士成参加了多达十六次的科举考试,彻底沦陷在科考的途中。当他终于知道应试科考第十六次失败时,他感觉“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似乎已无力在科举的路上前进,转而陷入精神恐慌与坍塌中,于是在得不到榜上的功名, 想起了可以圆“美梦”的财宝—陈家的祖宗埋着无数的财宝在屋子下,他便去掘地下的藏镪,将内心的寄托与幻想,延伸到地下。与其说他在乎的是科举进学,倒不如说他更本质的需求是拥有做“剥削阶级”的资本,有权有钱有人供奴役,他心里充满了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封建价值观,他相信只要科举联捷,这个美梦便能成真,于是他一再参加科举考试,虽然一再落地,却一再坚持,他痴迷的不是科举本身,而是痴迷于科考成功而带来的金钱与权力。科举制度本身是一大,陈士成却遭其诱惑而无法自拔,终于跟着“白光”幻象,连命都搭了进去,陈士成的这种病苦,岂会轻?科举制度害人,的确能将人害死,陈士成用性命告诉给活着的人。

孔乙己—麻木

孔乙己在文章中一出现便是一幅潦倒,破落的形象:“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一副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笑话他偷东西,他便用“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为自己争辩。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蒋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手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由文中描述看来,孔乙己有那么一些文化人的资本,因为他读过书,识字,也写得一手好字,仅仅凭这一点也能换些生存;孔乙己也时常摆些文化人的姿态,有着以文化人自居的清高,因为他在“短衣帮”里,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似乎这样穿着长衫,便着上了文化人的光环,因此他同“短衣帮”说话时,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当“短衣帮”质疑孔乙己是否识字时,“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孔乙己把自己同短衣帮区分得很清楚,似乎孔乙己只有这点是清楚的,别的他似乎都麻木,尤其是生存境遇。他看不到自己同“短衣帮”的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穷人,甚至他比短衣帮更有生存压力,因为短衣帮无论如何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然而孔乙己是“好吃懒做”,也正因为这一点,他连“钞书”的事情也断了,文中也看不出他会别的营生,于是为了生存,“偷”似乎成了他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由此他便经常挨打,也时常受伤,而这些便成了短衣帮的笑料,在短衣帮看来孔乙己还不如他们。事实上孔乙己也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弱势”,他以文化人自居的清高,与甘于贫穷,无非是那时代文人由来已久的一种通病,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与自我推脱,他把文人那种麻木的心里与状态,移接给自己。孔乙己的“偷”,是众所周知的惯偷,他也因此经常挨打,最后终于因打而死去。但是孔乙己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进行反思,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而感到耻辱,他有着文化人的***清高,却没有移接文化人的骨气与真清高,他一再遭人笑话,却一再为自己辩解,从不去想“偷”的这种行为对不对,也从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真的过得像文化人,他只是死守着文化人精神的糟粕,却没有继承文化人那些优良传统。他有些文化,却不会思考,他只是麻木的生存在当时当世。

四铭、高尔础—虚伪

《肥皂》中的四铭,封建复古派代表人物,以端风俗正人心为己任。在家实行封建家长制,规定妻子儿女打八卦拳,学孝女等,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四铭认为学生没有道德,社会上也没有道德,他在街上看到与祖母一起讨饭的少女,便想做个诗题为“孝女行”的文章登报,借此来针砭社会。可是,一块肥皂与一句光棍的语言“咯吱咯吱遍身的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暴露了四铭的猥琐内心,四铭被他的太太看穿,露出了原形。而与“移风文社”的所谓好友在一起时,一再重复那句“咯吱咯吱……***道学便昭然若揭了。只不过四铭同道统他们不一样,道统的猥琐,下流是直接的,暴露的,四铭的则隐秘,幽暗。他明明是对一个少女的意*,却硬是打着宣扬与表彰传统***道德的幌子,这只不过表明四铭更虚伪,很有些既要做,又要立牌坊的意味。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生活中的肖像:在备课期间,他把从早晨到午后的时间,全用来照镜子,在镜子里看到眉棱上的瘢痕想竭力遮住,他想到,这瘢痕大概会给女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而愤愤不平。在教员预备室里,他又想到:“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上的瘢痕总应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而当他真站到讲台,却心虚胆怯,看女学生时,“连忙收回眼光”,总疑心听到了大家的嘲笑,课后却死认是女学生的“闹”,让他放弃教学。高尔础在学生前面表现出来的慌乱,窘迫,局促,与课后的掩耳盗铃,比那瘢痕更丑陋,惹人嫌弃。作为一名教员,他不在学问上做功夫,不在备课上做努力,不在讲课时做用心,却一心想给女学生留下好印象。高尔础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心理活动,如同女人化妆,做表象功夫。生活中的高尔础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与人一起在牌桌上合谋捣鬼弄毛家大儿子的钱……他的老朋友黄三,老钵认为他谋女教员的职务是为了看女学生,黄三曾对高尔础说“你怎么在外面看看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即使这样一位不学无术的高尔础居然还发表了一篇名文,弄得自己很有些名气,他便觉得“黄三一无所长,便有些下等相了。”因此当黄三在同他对话时,高尔础便板着脸正正经经的回答道:“不要胡说,我正在预备功课……。”而当黄三偶然发现高尔础改了名字时,高尔础只是傲然的一笑,俨然自己便成了大文学家高尔基,心里对黄三无比的藐视。当黄三提议在牌桌上合谋别人的钱财时,高尔础却到床头取了***牌盒,交给黄三。不难看出,高尔础同黄三等人,在本质上都不学无术,卑鄙,下流,丑恶。只不过高尔础擅于包装自己,把自己装扮得有学问,***斯文,在这些自我感觉的***象里,衍生优越感。因此高尔础的虚伪,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很自然,连他自己都当真。

狂人,封建制度的反抗者,他像是黑暗社会里的一道明光,让人看到清醒与希望;陈士诚,是封建科举的牺牲品,虽然他给人“可怜人自由可恨之处的意味但也令人同情;孔乙己的麻木,真让人为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四铭,高尔础之流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他们拥护封建文化制度,披着***道德的外衣,却装着满肚子的男盗女娼,行着***道学,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批判,而读者对他们充满了憎恶。鲁迅用这几个知识分子,来尽情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的残忍和毒害,它像是一颗恶性的毒瘤,携着病苦,散发人间。

二、在启蒙思想下,有现代思想,清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病苦

魏连殳—孤独

魏连殳,就像一个影子,黑在人的心里。他父母早亡且无子嗣,祖母死了后,便“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租住在一家丧妻无续弦有三个小孩的家庭里。在人们看来魏连殳脾气有些古怪,对人爱理不理。他的本家把他当作外国人一样的看待,觉得他很异样。他的神色总是冷冷的,却亲近失意的人,很少有长久的朋友,喜欢孩子。的确,魏连殳,不是一个人活着,在他的周围活着许多人;而他又确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把大人看得很坏,不让自己靠近别人,也不轻易让别人亲近自己,不被周围的人理解,认同。从业时魏连殳的孤独,在于他对人世看法的尖锐,悲观,失望,导致他有意识的与人维持着距离与隔阂。“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魏连殳,就像一个场,以他为中心向周边延伸,伸手触摸满是孤单。还好,他还有亲近的人,那就是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后来的坏是环境教的。正因为这样他曾经为房东家的孩子买东西,也为房东孩子的病而忧心。原本他的心里还有些热气与纯真,后来因为失业,房东家孩子对他的冷漠与疏离,让他丧失了最后一些温情,他将这一点近似阳光的东西也扼杀了。他看到孩子不再欢欣,不再眼睛里闪光,他对孩子也开始捉弄,糟践。他让孩子学狗叫,给自己磕头。这些恶劣的行为里,让读者感觉到魏连殳的内心,已在孤独的深渊里沉沦。为了让自己多活几天,为了不让自己毁灭,他选择了做杜师长的顾问,他从自己造的独头茧里伸了出来,正是这让他彻底的孤独,因为这让他意识到自己是真正的失败了,于是他由思想的攻击,变成了行动的攻击。他不需要拿出真正的武器,他只是变相的运用了权力,让周围的人向自己屈服,来寻求主观的***与***。他的客厅后来“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这种表面的热闹,风光,疯狂,让魏连殳感觉到了无比的压迫,无比的颓废,无比的孤独,他在***似的活着。魏连殳的一生,总让我想起他在祖母办丧时那一惊人的举动:“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里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何尝不是他在真实生活中极端孤独的爆发?他那孤独似的病苦沦陷在他的骨髓里。

吕纬莆—颓废

在作者的记忆中,曾经的吕纬莆敏捷精悍,充满着朝气与激进。作者在***中曾这样描述“那上来的分明的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的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莆了。”接着作者很快就发现吕纬莆在精神方面似乎也发生了质的改变,颓唐,连眼睛也失去了精***,别后怕已十年的时间,作者邀他同坐踌躇方才坐下。从这些起初的细节描写中,读者不难发现,吕纬莆给作者的感觉已大不如从前,眼前的他拘谨而又毫无神***。这是作者用眼睛扫描,用心感触久别后吕纬莆的颓废。而从吕纬莆自己敞说别后的生活,无外乎生活过得不如意,做些无聊的事情,为了母亲的心愿给其弟弟迁坟,也为了其母亲的心愿给一女子送绒花,为了生计教学生“子曰诗云”,《女儿经》之类。而这样的别后述说,更给读者一种颓废生活的感觉,因为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看不到丁点的生活之光,思想之光。作者同吕纬莆在酒楼的相遇,让吕纬莆自叙:“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这些无聊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当作者问吕纬莆:“你以后怎么办呢?”“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对比外表,行动,语言,吕纬莆似乎由一个极端过渡到了另一个极端,让他更显颓废。之前他曾因为思想的激进去拔掉神像的胡子,也曾因议论改革同人打起来。由此可以看出曾经的他很热血,很有思想,很奋进,像路上的前行者,大胆而又勇敢,狂热而又无所畏惧。也许正因为这样,吕纬莆在失望时,迫于生计教“子曰诗云”,《女儿经》连他自己也痛恨的东西。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一个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随随便便。即使他怕之前的朋友会因为他现在的样子而不认他做朋友。他已经彻底的颓废了,无力去实施他之前的梦想,也无心去筹划未来,他就这样颓废得龟缩起来。

子君—执拗

子君有一句话,非常有力量。“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出了一个旧时女子的坚决,勇敢与执拗。在那个时期,能说出这样一句话,那无疑是向封建制度发出一声呐喊,一种宣告,宣告即将开始的战争。子君为了自己的爱情,“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她对在路上时时遇到的探索,讥笑,和轻蔑是大无畏的。毫无疑问,子君为了自己的爱情,作了多大的反抗同牺牲,又是多么的勇敢与绝对。她选择失去亲人,选择镇静的面对外界的压力。即使为了自己的爱情,子君几乎失去所有,当子君刚同涓生在一起,为房子筹备时,她就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涓生阻拦她,还是定要卖。婚后,喂阿随,饲养小油鸡,哪怕同邻居暗斗,哪怕涓生反对,埋怨,催逼,因为这些同涓生暗生裂痕,子君依然行我,如果不是因为迫于生计,子君不会放弃阿随,油鸡们,尽管因为这些小动物与邻居争斗,与爱人斗气。子君就是那样执拗,为心中所愿,然而,正是因为这份执拗与不理性,而引发悲剧。当涓生对子君说“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选择了决裂与死亡。子君似乎就是这种人:一切为了爱情。为了爱情,可以不要一切,失去爱情,将会奉上生命。从生活的细节看来,子君确实有那么一股执拗。然而这注定会失败,因为子君有着为了爱情而执拗的内心力量,却没有做撤退的准备。她还来不及明白现实的残酷,爱情的易变。她似乎只有执拗的为爱而爱的思想,却没有想过为了爱的延续而做准备。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爱情里,本身就是一场。

魏连殳,吕纬莆,子君他们有着现代人的价值观,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都与生活作反抗,然而他们的反抗就像烟花,在社会的大背景下,逐渐的暗淡,消隐。让读者对他们充满着悲悯与同情。

在阅读与分析鲁迅***中的知识分子的过程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的底色。无论是受封建制度传统文化影响的旧知识分子,还是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新知识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弥漫着悲剧的意味。鲁迅通过刻画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来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制度进行最深刻,最猛烈的抨击与批判;同时他也看到了启蒙思想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扰和病苦2。鲁迅一直着力表达国人的国民性,而作为国人中的一个分支—知识分子:旧的知识分子,深受传统文化的束缚,灵魂早已经麻木,腐朽2;新的知识分子,即使接受了新思想,病苦却无法解除,虽然觉醒了,反抗了,却依然看不到出路。

参考文献:

1《鲁迅***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到24页

3《鲁迅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郜元宝,2005年版,第42—70页

4《他们是孤独者》,唐莉,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6卷第6期,2005年6月

5《论鲁迅***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刘明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7年12月

6《论鲁迅***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文/许旭英,企业家天地·183

描写白云自由的词语

1.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学古文太重要了,近的是高考要求,高中教材50%以上是文言文,不从小积累可不行。远的来说,提高古文修养,可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更加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家庭关系。

这个问题要回答其实不难,想一下孩子是怎么学白话的?无它,熟悉尔。每天听大人说,自然就学会了,古文学习也一样,孩子每天听,自然就会喜欢了。

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买些古文书籍在家里,比如《古文观止》,如果孩子年龄小,还不能自主阅读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听一些音频、***的内容,耳濡目染。比如说,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三字经》、《笠翁对韵》开始。像凯叔讲故事,就比较适合特别小的孩子,大一点的上学了,可以听听喜马拉雅的王老师诗词赏读,还有北大云舒写的每日一句古诗文,内容都是不错的。

2. 文言文太难了,怎样让孩子学好文言文呢

初二再培养说实话有点晚,一般应该在孩子12岁前接触并多阅读文言文的文章或者名著(孩子可能一时看不懂,但是相信我,孩子会对那些华丽的诗词产生兴趣,觉得好牛,不一定全能明白,但是首先形成一个印象)然后等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真正意义的课文,你会发现孩子会有质的飞跃,理解起来一点也不难,手到擒来。(楼主现身说法)

现在的话,建议家长培养他阅读的兴趣,网上是有一些好的***的,作者的文学素养很高。现实中可以多读一些国内外的大家作品,文学是相通的,不是学好现代的古文就学不好了,不要着急,慢慢引导。青春期孩子的心思会重一些,这时候不要去宣导语文好难,他学不好 这种潜在暗示,本来可以学好的也不会去努力了

3. 如何引导孩子学古文

最近在引导冲冲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方法二:累人法。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也。

《聊斋志异》、《搜神记》、《山海经》等——中国古代版的《世界未解之谜》、《希腊神话故事》、《鸡皮疙瘩》,孩子喜欢

《图解山海经》,古人真神,古文有趣

《搜神记》,原来古文并非就是“子曰诗云”

《天工开物》,回到从前,身临其境,神游一把,古人原来如此生活《聊斋志异》,孩子学古文的启蒙教材

4. 想学习文言文,有方法吗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

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4.提倡诵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

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

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诵读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

5. 孩子想学习古代文学

做君子,不为一盒冰淇淋生气

同样是孩子的父亲,李铮在儿童读物的选择上与王大鹏截然不同。他为6岁的儿子准备的阅读物是《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李铮一直对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有兴趣,从儿子3岁左右的时候便教他背诵《三字经》,然后是《千字文》,再往后是《大学》《中庸》和《论语》等。跟一些同样选择让孩子接触这些的家长不一样,李铮没有把儿子送进如今名号繁多的各种国学堂,而是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的时间亲自一句一句地教,教儿子那些字怎么念,也教儿子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李铮说,一开始,儿子哭闹着并不想学习这些,他更想去楼下的超市门口坐摇摇车,或者坐在电视机前看更浅显易懂的《天线宝宝》。李铮不排斥儿子玩这些,但是也不能因此放弃他的古文教育,小时候受过父亲棍棒教育的李铮知道,能不打骂孩子就不要打骂孩子,只得***取奖励的办法,告诉儿子只要背诵一定篇幅的古文,就能玩一定时间的摇摇车或者看动画片。

如今,儿子不仅能够流利地背诵《三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而且还常常使用里面的典故来解决事情。有一次,儿子想要吃冰淇淋,李铮没问仔细就下楼买去了。结果当然不是儿子想要的,但是儿子没哭,也没吵着再重新买,而是冒出了一句“人不知,而不愠”,遗憾地说爸爸不了解自己,但自己是君子,不会生气。虽然希望儿子能从这些古文中学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智慧,但是当儿子用在买错了冰淇淋这件事上的时候,李铮还是有些哭笑不得。

在识字量方面,李铮明显能感觉到儿子要胜过一些同龄人。有时候周末加班,李铮会把儿子带到办公室。同事们喜欢逗小朋友,也知道他家的这位小朋友读书多,常常指着墙上的地图或者桌上报纸的某个字考他,而他儿子就没被难倒过。李铮觉得,学前儿童背诵古文对识字量是大有帮助的,因为时间比较集中,科目比较单一,学习汉字的数量和速度都有优势,不像上小学之后,学习的科目那么多,识字这项任务也就被分散了。

可能是由于从小阅读古文的关系,李铮感觉儿子比同龄人有些“早熟”,虽然也会任性,也会有一些幼稚的行为,但是更多的时候像个小大人,性格要沉稳些。儿子的阅读习惯早已经养成,有着识字量支撑,拿起一本绘本或者连环画就能看,根本不用家长帮忙讲解。有时候自己没事做的时候,就找本儿童书,半躺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就看起来了。今年9月,儿子就要念小学一年级,但是他的识字量远超这个学习阶段。目前让李铮比较烦恼的时候,如何让孩子适应到时候慢下来的学习节奏,调整自己暂时超前的心态。

当然,跟其他调皮孩子一样,李铮的儿子也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洁白的墙面上全是儿子的作品,当然也有李铮的陪画。李铮觉得没关系,这是儿子成长记录里的一部分,即使哪天要重新刷墙,也得先把它们拍下来。

每天给孩子读文言文

1.描写“白云”的词语有哪些

1. 悠悠

解释:1.长久;遥远。2.忧愁思虑的样子。3.从容自然的样子。4.荒谬。5众多。

造句:白云千载空悠悠。

2. 轻柔

解释:轻而柔和。

造句:绵绵的细雨好像天地间的珠帘又像轻柔的薄纱笼罩着世间万物。

3. 浮云

解释:表意飘浮之物,“飘过”不带走任何东西,更形象的形容一个人对拥有环境的看待已经很淡化了。

造句:人生聚散,信如浮云,地北天南,会有相见。

4. 层层

解释:指逐层逐次。

造句:一阵微风吹过使人感到无比的凉爽,湖面上也泛起了层层波纹。

5. 纯洁

解释:通常指纯粹清白,没有污点,没有私心。

造句:男女之间到底有纯洁的友谊吗?

1. 白云苍狗

解释: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造句:人生世事如白云苍狗,白驹过隙,稍不把握,便失之所有。

2. 洁白无瑕

解释:原指纯白无斑点的玉,现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造句:下雪了,大地换上了一身白棉袄,银装素裹,洁白无瑕。

3. 瞬息万变

解释: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造句:我们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但我们可以守住自己。

4. 云淡风轻

解释: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

造句:把含着泪的三百篇诗,写在云淡风轻的天上。

5. 拨云见日

解释: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造句:这次政策的出台,如拨云见日让光伏行业看到了希望。

2.描写白云的四字词语

飘浮不定

波谲云诡 宾客如云 蔽日干云

白云苍狗 拨云见日 不知所云 嘲风弄月

风云变幻 浮云蔽日 风云变态 飞云掣电 浮云富贵

风云际会 风云突变 浮云朝露 风云之志 高步云衢

高唱入云 高耸入云 干霄凌云 干云蔽日 过眼烟云

观者如云 黑云压城城欲摧 ***见日

裂石穿云 镂月裁云 凌云之志 密云不雨 破壁飞去

平步青云 判若云泥 耸入云霄 巫山云雨

响彻云霄 响遏行云 行云流水 闲云野鹤 云程发轫

一鳞半爪 云龙风虎 云龙井蛙 一鳞一爪

云泥殊路 云泥之别 云起龙骧 云屯雾集 云雾迷蒙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青云直上

人云亦云 如坐云雾 耸入云霄 腾云驾雾

彤云密布 雾鬓云鬟 巫山云雨 响彻云霄 响遏行云

行云流水 闲云野鹤 云程发轫 一鳞一爪 云泥殊路

云泥之别 云起龙骧 云屯雾集 云雾迷蒙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游响停云 云消雾散

云兴霞蔚 烟消云散 咏月嘲风 云烟过眼 烟云过眼

云雨巫山 云中白鹤 云蒸霞蔚 朝云暮雨

子曰诗云 壮志凌云

3.描写“白云”的成语有哪些

白云苍狗、洁白无瑕、瞬息万变、云淡风轻

释义及造句:

1. 白云苍狗[bái yún cāng gǒu]

释义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造句回忆前尘,往事如白云苍狗般,不禁令人歔欷!

2. 洁白无瑕[jié bái wú xiá]

释义洁白:指没有其它颜色污染的白色。无瑕:指没有瑕疵(斑点)。原指纯白无斑点的玉,现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造句洁白无瑕的云朵在天空中飘荡。

3. 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

释义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造句我们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但我们可以守住自己。

4. 云淡风轻[yún dàn fēng qīng]

释义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造句把含着泪的三百篇诗,写在云淡风轻的天上。

4.描写白云的语句

云因为是天空的主角,所以我喜欢云!我长大以后在书本里看到了一句描写云的优美句子——“白云朵朵,云轻如棉”听奶奶常说:“七月八月看巧云”,这样我就知道七月八月是看云的时候.那天上的一朵朵美丽的云就呈现在我的眼前.

云的形态很像棉花糖的样子,它可以变成许多许多的样子.

有时,云是一位悠闲自在的女孩;有时,云是一位神奇多变的魔术师,它一会儿变成老虎,一会儿变成狮子。

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有的像鱼鳞,整齐地排列着,还有的像山峦。。云影轻轻拂过屋顶,抹去了人们脸上的愁容,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明媚,一刹那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有趣极了!

云有时又像气势汹汹的武夫.翻腾的乌云,像千百匹脱缰的烈马在天空中奔驰.跳跃,有的俯首猛冲,有的昂着嘶叫,有的扬起前蹄,踢起万朵银花。

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我对云情有独种,我爱云的悠闲自在,我更惊叹云的神奇多变,我还要赞美云装饰了天空,装饰了人们的生活,也装饰了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仰望蓝天大多有白云陪衬,那些变幻莫测的云,或流动,或停驻,有意无意地为蓝天添了装饰;平视蓝天则是一望无际的素面,满眼都湛蓝或者蔚蓝的颜色。在这样的时刻,除了纯净和安祥,你几乎再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绘。

青山,白云,还有那追逐嬉戏的林间小鸟,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

几朵白云像一叶叶洁白的风帆,在湛蓝悠远的天空逍遥自在地遨游。

天空像一只大鸟丰满的翅膀,全是白色羽毛般的浮云。

白云一朵朵开放在山谷里,显示出朦胧、洁净和神秘,像一朵朵洁白的雪莲。

只见汇成一大团的青白色浓云,滚滚向左面那个山峰流去,越逼越近。刹那间,山峰上的黄亭子不见了,黄亭子四周的绿色变成了白色。

瓦蓝瓦蓝的天空里,悬着几朵白色的云,像风平浪静的大海上的小白帆船。

什么叫借代?

1. 如何教孩子读古文,绝对经验之谈

1,不要一上来就教孩子读,太生涩。可以用对联,字谜,歇后语,神话故事这些手段和方式先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3,《小学生古文100篇》(简单小短文,先让学生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4,《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六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5,《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6,古文观止》、《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洛阳伽蓝记》、《韩非子》上述五本书在文学性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各有千秋,《古文观止》提供了其中一种视角,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2. 如何帮助孩子学好文言文

孩子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

方法二:累人法。卓越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

最近在引导孩子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简单的教育方法是三板斧:一说二骂三惩罚。比较简单,比较省事。效果如何呢?也许让孩子学上古文了(未***自内心地喜欢,孩子总是希望爹妈喜欢自己,为讨爹妈欢喜而学某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种事常有);也许就此讨厌上古文了,逆反了,反抗了,一辈子都讨厌古文。

方法二:累人法。

第一步,先搞清楚古文是怎么回事和孩子喜欢什么。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小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没学好,不知道都有哪些古文生动活泼、神乎其神。没关系,上网查呗,网络这么发达,不用白不用。于是,查到《聊斋志异》、《搜神记》、《山海经》等等很有趣。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孩子看到这些花花绿绿、插图诱人、净写神怪的书,且你又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还神神秘秘,于是很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就跑过来问你读什么这么有劲,也想看,但不给他看,馋他,让他着着急。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古文呢?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不过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读懂古文,看懂古书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3. 有哪些适合小孩子读的古文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诗三百指的是诗经哦。

2.楚辞,尤其九歌。我就不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看看就好。

3.三字经。其他估计不说,但是很顺口,容易记下来。有一段是对整个历史时代的概述,方便理清关系。

4.洪范九畴,看起来比较晦涩,但是孩子是没有我们这种对语言的认知当时的。我个人觉得孩子对语言是一种动物本能的感受方式,所以是否晦涩并不影响,只要告诉他是个故事就行了,虽然严格来说不算。

5.道德经,不是神鬼玄怪,只是对于世界观的构成有很大的帮助。毕竟老子那恐怖的世界观。

6.山海经,这个不用解释对吧。

7.各种半文言***,封神,三国,水浒,红楼,三言二拍,东周,左传,春秋,史记等。看着玩么。

4.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要学古文,怎么学习?

孩子学古文太重要了,近的是高考要求,高中教材50%以上是文言文,不从小积累可不行。远的来说,提高古文修养,可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更加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家庭关系。

这个问题要回答其实不难,想一下孩子是怎么学白话的?无它,熟悉尔。每天听大人说,自然就学会了,古文学习也一样,孩子每天听,自然就会喜欢了。

不知道你家孩子多大?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买些古文书籍在家里,比如《古文观止》,如果孩子年龄小,还不能自主阅读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听一些音频、***的内容,耳濡目染。比如说,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三字经》、《笠翁对韵》开始。像凯叔讲故事,就比较适合特别小的孩子,大一点的上学了,可以听听喜马拉雅的王老师诗词赏读,还有北大云舒写的每日一句古诗文,内容都是不错的。

5. 给孩子读什么样的古文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不要有畏惧心理。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1,朗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2,《小学生古文100篇》(简单小短文,先翻译,然后熟读,仿写)。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六本书的文白本较好。

上述以史书和文白***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5,《古文观止》、《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

上述九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

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宝:听说读写。

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

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

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6. 如何对孩子进行古文经典启蒙(妈妈自己整理的笔记)

一直在思考怎么给tt做古文启蒙,或者说如何学习中国如此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正确的价值观。

相对来说,英语启蒙的道路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素材也丰富很多,基本上按tt现在的情况,按部就班走下去,肯定是可以看到结果(又快乐又好)的。但古文的启蒙,就难很多。

英语说白了就是一工具而已,和学上海话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古文绝对不仅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甚至是要在哲学、行为上影响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体现它的作用的,重要得多,也难得多了。 古文教育摸索的人少,而且就很多所谓的成功经验来说,我从内心就不认同(比如每天强制读经几个小时等等,这不是《红楼梦》批判的行为么。

而且己所不欲,反正我自己是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读书的) 看到一篇颜济宏先生写的亲身体会,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摘抄一些在这里。

文章的名字叫《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从女儿的变化看经典私塾教育的作用》。 作者的女儿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成绩不好,孩子很吃力没自信,家长很心痛。

小学3年级停学三年,进入贺益得老师的私塾。当时的情况是停下所有的功课来读经典。

后来由于效果好,返回学校读书后又停学1年半,共4年半时间在经典私塾学习。(一)、具体方法如下: 1、每天上午两节经典诵读,一节书法。

下午继续两节经典诵读。教材是王财贵的《学庸论语》、《孟子》等。

孩子从《论语》开始,每一段每天读20遍,5天读满100遍,然后到老师那里背5-10遍。然后是小段小段连起来加读加背数遍,最后全书连读连背。

过一段时间又回过来复习,慢慢达到终身记忆。 2、论语花了4个月背完,复习两个月。

接下来的《孟子》用了8个月。然后是《老子》、《唐诗三百首》。

逐步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时间。看的书目主要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及她们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籍。

3、第2次休学(一年半):后来家长让她再停一年学,在三年背诵的基础上,增加课外阅读和讲解,过好古籍阅读这一关。这一年,她背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

除了增加讲解以外,还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份量。第一项任务是把《三国演义》看十遍。

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如果说开始看还感觉有点为难的话,后面则是越看越有味了。在她看完第六遍的时候,贺老师安排她看《资治通鉴》(注解本)。

她的古籍阅读之门将由此打开。 4、如何和现行教育体系衔接: 基本上4年半都在读古文经典,其他的课程都以集中补习的方式进行。

孩子重新进入学校后成绩非常好(越来越好)。 (二)、孩子的反应和变化: 看起来很忙,但内心轻松,因为只需要读、背,没有考试。

只要完成规定的遍数,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还有自信。重新进入学校,从第2学期开始成绩就非常好,人很有自信。

对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的学习都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虽然没学过,老师也没补过,但她还是比较轻松地掌握了。

四年半的熏陶,不仅学习状况好了,其性格、心态、行为规范、品德修养、人生志向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经典私塾教育能够纯净孩子的心灵,有远大志向和健康心态。

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告诉他们如何处理与社会、与其它人的关系,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宽容、睿智、豁达的处理问题。 一是有纯静的心灵。

经典私塾教育强调专攻一门,反复吟咏,吟咏的过程就是排除杂念的过程,相当于佛教的“禅定”功夫。在孩子心性未定,辨别力不强的情况下,排除外界污染,增强孩子定力,纯洁他们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女儿单纯,从她的眼神,还是她的言行举止都可以看出来。由于单纯,脑子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多,比较于一般孩子,就更容易专注,更容易投入,并且乐在其中

现在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就是小孩子越早融入社会就越能适应社会。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如果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就把他放到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很快就会被污染。教育的重点首先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人,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后再融入到社会,有利于孩子正确把握自己而不迷失方向。

二是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经典私塾教育激起了女儿崇高的追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匡世济民的伟大志向。

她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敬仰一切美好的心灵和行为,希望做一个优秀的人、一流的人。 三是有健康的心态。

女儿本性善良,但以前有点使小性子。经典私塾教育使她学会了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时进行自我纠正,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提醒,她自己就能把握好。

对别人善于发现优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她总是满怀感恩,对一切弱势者,她都怀着博爱同情的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她能委婉提出意见,使别人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她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长大后能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使世界没有贫穷、没有丑恶。她胸怀宽广,从不对人斤斤计较,即使有时讲几句过分的话,过一段时间还能自觉的反思自己,觉得。

7. 给孩子每天做一篇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怎么训练

那看孩子现在是什么阶段,如果是小学,每天训练一片记叙文即可,重在让孩子知道精准的信息点找法以及规范答题的套路和话术。如果到了初中了可以考虑每天给孩子加量,除了锻炼孩子的记叙文阅读理解,还应该多锻炼孩子的散文和说明文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散文,初中很多孩子的说明文因为条理性和逻辑性较强,容易分析,而散文才是他们的弱点,所以应该强化散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经过记叙文的有效训练,散文提高不是难事。如果孩子已经到了高中,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准确找到孩子到底对哪类文体的阅读理解没有掌握,分类练习,不断总结,每次考前将自己总结的阅读方法拿出来复习,久而久之阅读即可提高。

十年教龄,四次高考阅卷。阅读确实是语文分数拉开的关键部分,尽早抓训练,学方法,勤总结。祝孩子考个好成绩!

8. 如何引导孩子学古文

最近在引导冲冲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方法二:累人法。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穷苗苦根下一句是什么

问题一:借代什么意思? 借代就是借一个事物来指代另一个事物,可以借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来代事物的整体。

例如,两个红领巾把老人送过了马路。这里就是借红领巾来指代戴着红领巾的小同学。还有,大胡子把人给打了。这里就是借大胡子来指代长着大胡子的男人。

双关也就是一句话里包含两层意思,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包括有语意双关和语音双关。

很多古代爱情诗都喜欢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就是语音双关,晴跟情谐音,说的是天气,实际是表达感情。还有,江南古诗,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也是借莲子与怜子,还有青与情谐音,表达对远方郎君的思念之情。

问题二:什么叫借代的修辞手法 20分 简单说来,就是用事物典型的特征带指事物,如,红领巾,园丁~

问题三:借代是什么,并举例 借 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

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例子(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

例子(3): 过尽千帆皆不是。 《梦江南》.其二 温庭筠

(以「帆」借代帆船。)

例子(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潜

(以「黄发」哗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例子(5): 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代之护士。

望***纳

问题四:什么是”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特征代本体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1)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二、专名代本体

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4)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三、具体代抽象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

(5)在中国 *** 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6)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四、局部代整体

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7)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鲁迅《一件小事》)

(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问题五:借代是什么意思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以一物借来代替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当在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也要让文义通顺才行。

通俗的说定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心悦君兮君不知,唯将红豆寄相思

穷苗苦根下一句是黄连换来甘蔗杆。

穷苗苦根的意思是喻指穷苦的人。穷苗苦根,汉语成语,拼音是qióng miáo kǔ gēn,意思是比喻处境贫苦的人。出自《中国歌谣资料·一颗比一颗甜》。中文名:穷苗苦根,拼音 qióng miáo kǔ gēn注音ㄑㄩㄥˊㄇㄧㄠˊㄎㄨˇㄍㄣ

一、拼音

[qióng miáo kǔ gēn]。

二、出处

《中国歌谣资料·一颗更比一颗甜》:“穷苗苦根带土铲,黄连换来甘蔗杆。”

三、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

三、近义词

鹑衣鹄面: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穷苦落魄之状。出自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尝见某者,鹑衣鹄面,行泮宫前。”

四、反义词

金枝玉叶:原意是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出自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风马云车,俪百顺钩陈之卫;金枝玉叶,拱万龄宸极之尊。”

穷苗苦根成语接龙:

穷苗苦根,根盘蒂结,结驷连骑,骑驴觅驴,驴唇马嘴,嘴快舌长,长歌当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胆如天,天理不容,容头过身,身操井臼,臼灶生蛙,蛙鸣狗吠,吠形吠,声誉鹊起,起早摸黑,黑家白日,日征月迈,迈古超今,今是昔非,非分之财,财不露白,白鱼登舟,舟中敌国,国富民丰,丰标不凡,凡才浅识,识礼知书。

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服心服,服牛乘马,马牛其风,风言风语,语不惊人,空腹便便,便宜施行,行不贰过,过为已甚,甚嚣尘上,上南落北,北斗之尊,尊无二上,上善若水,水性杨花,花残月缺,缺口镊子,子曰诗云,云期雨信,信步而行,行侠好义,义气相投,投桃报李,李广不侯,侯门如海,海阔天高,高台明镜。

我一直都知道——

这不是一个人的单相思,而是两个人的长相忆……

国漫《相思》静悄悄地火了——久违的江南水墨风,久违的古典爱情。

委婉、动人,恰是一曲长箫,曲终人不见,唯有相思泪。

从前慢:我们喜欢吃红豆

那是从前的一段往事了。

小王和六娘,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正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时,小王灵机一动,背诵了一首王维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

小王怎么也想不起下一句了,急得直挠耳朵……

“怎么啦?小秀才?你背不出?”六娘笑了——取笑小秀才竟然不知书,还是读书人呢。

但她不知——小王不是不知道,而是——“此物最相思”啊……

后来我们就长大了:心悦君兮君不知

小王和六娘,两小无猜,伴着一块儿长大。小王得到一颗红豆,迫不及待拿给六娘瞧,“六娘,六娘,你看红豆呀……”于是,刚读了几天书的小王,在六娘面前,摇头晃脑地,背起唐朝大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

这最后的一句,他涨红了脸,怎么也吱不出声响来。“怎么啦?背不出来了?”小六娘凑近了他的脸蛋,笑话他。

小王被学堂里的师傅打了掌心,六娘端出一碗红豆汤,笑嘻嘻地捧上:“喏,小秀才,尝一口。”可是,小王的手心被打通红了啊——于是,六娘喂你吧。

美好,就是这么的单纯。

长大后,我们依然情愫款款,只是相见,已不能如从前般自在。你难得出门,出门总有老妈子相随,而我,则被困顿于子曰诗云。

但我们擦肩而过时的默契,已经表明——原来,这不是一个人的单相思,而是两个人的心相印。

从前爱情慢

和一切的古典爱情悲剧一样,小王和六娘,没有像沈复和芸娘那样相恋相守,他们的结局,还是被拆散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王)

你出嫁的那天,我撞翻了一摊子梨——梨,离,这是你远去的骊歌么?

我跑到你家的后院,欲待敲门,举起的手儿又缩了回来——敲开了门,之后呢?我能阻止你投身一场可见的荣华富贵吗?我知道你不恋富贵,但我亦不舍得让你清贫啊……

(六娘)

门外,雨中,站着的人——我知道是你。我对自己说,只要你推开门,我就跟你走——天涯海角,浪迹天涯。既然选择了你,便舍得富贵身家。

雨越下越大,渐渐地,模糊了你的叹息声。

暗夜,门外的你,槛内的我,同向青空,独自愁。

心悦君兮君不知,思公子兮未敢言。

红豆痴侬

我们终究还是散了,如同天上的雨终会停一样。

你做了别人家的贵夫人,我还是我的穷书生。

时间默默流淌,久到我以为忘记了你。

有一天,走过饰品摊,看到一枝红豆钗,我突然沉默不语,只是端倪:这眼前的红豆,怎地好熟悉——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

我一直都知道,“此物最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