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部就班的部,按部就班是什么词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2 0
  1. 按部就班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2. 部的四字成语
  3. (按步就班) 和 (按部就班) 有什麼大分别?

成语: 按部就班

近义词: 循序渐进、墨守成规

反义词: 勇往直前、闻风而动

按部就班的部,按部就班是什么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拼音: àn bù jiù bān

解释: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出处: 晋·陆机《文赋》:“然后选义案部,考辞就班。”

举例造句: 但黄公俊的祖父,他开始读了书,像一般读书人似的,他按部就班的要将八股型的才学,“货与帝王家”。 ★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

按部就班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意思:按照正常的条理、步骤去做。有时也指拘泥陈规,缺乏创新精神。

1、出处:

晋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意思是完成构思和布局谋篇,选辞精当,合乎规范。

2、近义词:

(1)循环渐进:学习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

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她通常是从一个角度写,而不是从几个角度写;还只是循环渐进地写,而不是错综交叉地写。?

(2)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意思是这难道不是阐述了对立面来对自己进行修正,完善吗?这就是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罢了。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闻风而动: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宋代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意思是来不及登上厅堂,就听到风声立刻起来响应。

2、操之过急:办事情过于急躁。

《汉书·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意思是秦军连一匹马一辆车也没有返回秦国,原因在于它操之过急。

3、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宋代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意思是不管别人的是非,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勇敢一直前进,说出别人不敢说的道理。

部的四字成语

按部就班,部:部署。班:次序。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

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

后来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可见,按部就班在本来的意义上,以及多数场合是做褒义词用的。

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带贬义。

所以,按部就班应该视作褒义词。

(按步就班) 和 (按部就班) 有什麼大分别?

1. 部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没有第一个字是部字的成语。

按部就班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半部论语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两部鼓吹 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多指创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分别部居 分别:分辨,区分;部居:按部归类。分类排列。

条贯部分 指条理贯穿,部位分明。

2. 形容学生会生活部的四字成语,

别开生面 :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如火如荼 :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美轮美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众多与宏丽.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美轮美奂本只形容建筑之美.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鼓舞欢欣 形容高兴而振奋.同“欢欣鼓舞”. 欢迸乱跳 形容活泼、欢乐之极.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欢蹦乱跳 形容青少年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欢忭鼓舞 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同“欢忻鼓舞”. 欢呼鼓舞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欢呼雀跃 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欢聚一堂 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欢若平生 像平素久以相交一样地欢乐. 欢声雷动 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欢喜若狂 欢喜:高兴的样子.高举得象发狂一样.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纳,O(∩_∩)O谢谢。

3. 成语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四个字的

成语就是现成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中习惯的固定词组成短句.汉语语汇里有大量的成语.它们都有一定的来源,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运用.1、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没有“按步就班”的说法,只有“按部就班”。

“按部就班”出自晋·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观察古往今来只需须臾,观察海内四宇只需一一瞬间,然后按照老规律写文章。)

“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扩展资料:

近义词:墨守成规

1、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2、出自清·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比如钟嵘的《诗品》对明宗辨识度很好,其没有一成不变,而是有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