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意思_避难趋易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19 0
  1. 《认知觉醒》
  2. 认知觉醒(1)
  3. 认知觉醒‖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4. 《认知觉醒》一书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问题?
  5. 《认知驱动》:帮你摆脱迷茫、焦虑,开启有价值的人生
  6. 《认知觉醒》之焦虑的根源
  7. 《认知觉醒》读书摘录笔记
  8. 爱失眠、爱发脾气、爱抱怨,别着急你只是“焦虑”了

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所以,一切都明了了。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比如,我们明知道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背后仿佛总有人怂恿再吃最后一口;我们明知道沉迷手机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无法从上面挪开……每次理智脑与本能脑、情绪脑对抗的时候,败下阵来的总是理智脑,甚至有时候它还没来得及启动,身体就已经被本能和欲望“劫持”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一个公司。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公司里的员工,一个资历很老,一个年富力强,但他们都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事业心,只在乎眼前的舒适与安逸,而理智脑则是这个公司的经理,他富有远见且身居高位,但因为太年轻,所以没有威信,做出的决策经常被两位老员工藐视。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比如:

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意思_避难趋易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仅如此,一旦老员工掌控了公司的局面,他们还会经常迫使经理为他们糟糕的选择做出合理的解释——谁让你那么聪明呢,那你说说为什么我这么做是正确的!而弱小的经理也只好乖乖就范。

这样,整个公司看起来才和谐,大家在一起才不会尴尬。事实上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认知觉醒》

按照“惯性”生活的年轻人,有没有真正的觉醒?

你是不是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满足于舒适的工作,固定的收入,规律的作息,即使生活平淡毫无,也从没有想过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自己的状况,对眼前的一切能够安然接受?

岂不知,正是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中,我们错过了很多成长的机遇。人的一生,最怕迷茫,按照惯性生活虽然舒适,就怕等到有一天幡然醒悟时,已经回天无力,因为错过了成长和改变的最佳时机。

最近读到《认知觉醒》,这本书是作者周岭按照常规方式生活到36岁时,反思自己产生觉悟后写下的成长感悟。书中,通过抒发自己发生转变后的感悟,为我们分析了各种情况下实现人生逆转的可能性,并从内观自己和外观世界两个方向提出了解决之道。

这本书告诉我们, 人要活得清醒明白,不能自己耽误自己,至少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人之所以安于现状、处于迷茫,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一些表面化、习惯化的思维方式等当成是理所当然和一成不变的定律,因此也就不能够主动去破解它们。

《认知觉醒》利用脑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大脑,根据功能的不同,按照进化顺序,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个层次。

本能脑处于最低层级,主要针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做出本能反应;其次是情绪脑,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应地产生出恐惧、兴奋、愉悦、伤心等情绪;理智脑最高级,可以产生思维,具有创造性,我们人类特有的语言、艺术、科技、文明等,就是理智脑生发的结果。

本能脑和情绪脑掌管潜意识和生理系统,由于形成的时间久,加上拥有近八成的活跃神经元细胞,对大脑的掌控能力比理智脑强得多。理智脑尽管掌控思维和理性,相比之下对大脑的控制能力要弱许多。

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做出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出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这就决定了人类的天性就是由本能和情绪衍生出的目光短浅和即时满足,也就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前者表现在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后者表现为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且非常容易放弃。

要想成长,就必须有意识地克服这些天性。

根据《认知觉醒》中的另一个观点,我们的意识是存在分层的: 潜意识主导生理系统,意识主导社会系统。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意识得到解放和自由,以专门负责高级的社会活动

当意识不能介入潜意识,反过来被潜意识所左右的时候,我们总是处于做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的状态之中。一旦一些想法,尤其是负面的想法潜入到潜意识当中,就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如果不加以分析,很容易把潜意识当成理所当然的,甘愿被其左右,甚至逃避困难。

因此, 我们还应当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努力摆脱潜意识的束缚,让意识主导自己,做个理性和理智的人。

我们读一本好书,与别人交往,或者看一些节目,总能产生一些触动,激发起想要改变自己的愿望。但是, 如果没有相应的行动,想法就只能是想法,没有任何意义。

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就是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并真正行动起来,对事情毫无好处。这就说明, 行动是改变的前提,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谈得上改变,让自己有所成长。

根据《认知觉醒》,人们不能从“知”走向“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些人总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担心方法不是最优的,贸然行动会走弯路等。殊不知,正是在这样的观望和等待中,使自己错过了很多改变的机会。

还有些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而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一些人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开始尝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不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然后就放弃了。

还有些人虽然行动了,但是却坚持不了多久。这种情况多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虽然在做,却不明白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究竟有什么意义,因而产生不了持久的动力。二是盲目跟风,看见别人在做,自己也跟着去做,到后来才发现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只能放弃。

正因为有这些情况,《认知觉醒》告诉我们, 如果想要取行动改变自己,首先应当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也就是要建立“清晰力”,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专注于最需要的那件事,走出想做太多事情的困局和迷雾。

其次要接纳开始时的不完美。大脑的学习机制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养成一种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那么在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是正常的。

再次,要果断地舍弃那些简单、无益的事物,选择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比如,起床后刻意避开轻松和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练,或者做一些重要的工作。这样,从一开始就使自己进入充实、快乐、高效的状态,相信整个一天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此外,还要努力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偶尔的几次行动还不足以促成我们的改变和提升。只有持续行动,长期积累,使行动量突破阈值,才能达成我们所希望的结果,使我们的能力和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人生如同一艘船只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在漫漫长路中,极有可能偏航。因此,经常反思自己,随时纠正偏差是非常必要的。

《认知觉醒》指出,因为我们人具有“元认知”能力,通俗而言就是反思的能力,我们就有条件和能力经常进行自我审视,主动控制自己,从而不被潜意识所左右。

有句俗话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这说明,生活中有好多人,都是在遇到问题、遭遇挫折时才肯反省自己,寻求出路。但是, 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的生活当中,根本就遇不见大风大浪,对看似平静的生活习以为常,也就没有机会去审视自己。

只有主动反思,才能帮我们跳出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时刻让我们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

而要想具备很强的元认知能力,必须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读书。这相当于是在和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直接对话,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当中汲取营养,得到启示,从而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多个视角观察自己,帮助我们走出迷茫和无知,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二是规律的反思和复盘。也就是从自己过往的经历中窥见有什么经验可以获得、有什么教训可以汲取,时刻警醒,扬长避短和及时纠偏,防止面临同类问题时重蹈覆辙、重犯错误。

一旦启用了元认知能力,从当下、到每天、再到一生,我们都能主动摆脱潜意识的束缚,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及时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调整,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认知觉醒》这本书,既是作者个人蜕变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学习手册。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如果你决定走上转变和提升之路,成长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本书无疑会给你提供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认知觉醒(1)

用了三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认知觉醒》,本书核心观点所讲述的是看清事情的规律与真相,知道方法与路径,从而改变自己。

? 很多事情或者道理,我们往往是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不知道底层的逻辑是什么。通过此书,慢慢的开始顿悟,很多事情与很多认知,都能够运用底层的逻辑去分析去掌控,使我在认知成长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

《认知觉醒》分为上下篇,上篇是"内观自己,摆脱焦虑",主要讲述的的我们人类的大脑构成以及焦虑来源。下篇是"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主要讲述当我们明白了大脑构成的原理以及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该怎么借力去改变我们的认知,去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 我们人类的大脑分为三重大脑,由内到外,依次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本能脑"源于爬行时代,主管本能;"情绪脑"源于乳腐动物时代,主管情绪;"理智脑"源于灵长时代,主管认知。理智脑是高级的,使我们富有远见,善于权衡,能立足未来获得延迟满足。本能脑和情绪脑看起来很低级,但是他们无时无刻的不在掌管着我们的潜意识和生理系统,人的呼吸、心跳、听觉、触觉、喜怒哀乐等,其运行速度达到11000000次/秒,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为40次/秒,并且理智脑运行非常耗能。

? 当我们了解了三重大脑的原理,大脑的运作像一台的电脑运作,三者就像是主机里面的CPU、主板、显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 了解了大脑的运作,接下来就是焦虑的根源,作者把焦虑的原因归为,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由极度缺乏耐心,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简单的来讲,就是同时想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

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 下篇讲述的是,当我们明白了大脑构成的原理以及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该怎么借力去改变我们的认知,去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

? 作者从四个方面来讲述改变的方法与过程,依次是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以及情绪力。

专注力

?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上全身心的感受这件事情,讲注意力全身心的放在当前事物相关的事情上。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经过长期的强化,他就能与普通人形成巨大差距。

学习力

? 人的学习与成长分为三个区域,一个是舒适区,一个是拉伸区,一个是困难区,如图所示。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 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当然,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 —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见图 )。

行动力

? 我们往往制定了一个目标,在行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半途而废或者坚持不下去,陷入念情、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本书作者认为这是我们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以及我们的目标不够有清晰力。模糊是因为我们没有想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目标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清晰力,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简单的来说,就是把目标拆解,任务清晰,只有认知越清晰,行动才会越坚定。

情绪力

? 一个人的脾气与性格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六点来改变,1、勤移动;2、善学习;3、要开放;4、寻求帮助;5、多运动;6、常反思。

? 看完此书,有点相见恨晚,通过此书,了解了我们大脑的三重构造与焦虑的来源,了解了事情的规律与底层逻辑,从而让我们掌控这一些规律来解决事情和掌控焦虑。

认知觉醒‖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今天开始阅读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这本书,第一章:一切问题的起源

1、人类的三重大脑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人类独有的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2、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理智脑弱小的原因:

第一,从出现的年代看,本能脑已经有近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

第二,三重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

第三,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

第四,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3、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造成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天性。

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不是让它直接干活的,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通过学习知识,提升认知,运用策略,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地把活干了,让理智脑强大起来,最终使大脑这个“公司”团结和谐,欣欣向荣。

4、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本质: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焦虑的根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破解焦虑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

5、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如何拥有耐心?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认知觉醒》一书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问题?

齐帆齐微课

大脑是一切问题的起源。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认识大脑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寻找出自己所存在的焦虑根源,从而增加自己的耐心与耐力,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目的。

有三重大脑是人类之所以能成为高等生物的主要原因。

想要了解自己需要先从大脑开始

在这三重大脑中,理智脑虽然很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这可以从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来理解,本能脑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完善,而情绪闹则要到青春期才趋于完善,理智脑子则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如果用几个大致的数字来概括的话,他们分别是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由此来看我们的理智脑,显然是发育最晚力量最弱的。

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却掌管着我们的潜意识和生理系统,它们的运行速度也是极快的,可以与当今世界上运行最快的计算机相比,而理智脑运行速度则是极其缓慢,速度与之相比,有几十万分之一的差距,而且运行时又非常耗能,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的所做出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因此我们人类在天性中就有着目光短浅和即使满足的特性。这个特性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说可能会更加贴切。

因此对于成长,其实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本能脑有着强大的运算能力,情绪脑有着强大的行动能力,这都是它们身上的特点,也是他们身上最为宝贵的地方。我们的理智脑不是用来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力气”更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就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他们。

因此在成长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运用我们的理智脑中的智慧,来驱使本能脑和情绪脑来为我们的成长助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也是成长道路中最大的障碍便是人类的焦虑情绪。

无论是处在群体当中,还是作为单个的个体,人都渴望着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着独特的优势:或是能力,或是财富,或是权利,或是影响力等等方面,当你在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优势,你便会有了一种生存的安全感。

因此我们对于这些能力的渴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时候,便会迎来一重又一重的焦虑。

对于这些焦虑情绪,我们应该怎样去化解?

想要化解焦虑情绪,我们先需要正视它的存在。

然后用最为简单,也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拿出笔和纸,列举出自己心中的各种让你产生焦虑的。

再按着要事优先的原则去归类,对自己人生有着长远影响,并且是为自己梦想服务的排为首要任务;对自己影响不大,可做可不做的,则可选择删除或推迟。

这样归置一下,那么就会把清单减短,当你把一件一件完成之后,你的焦虑也会相应的减低,甚至消失。

焦虑产生的根源就是你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这就是我们的天性在作祟,我们的天性中有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的天性,又有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能看到效果的天性。这些是我们焦虑的根源,也是我们的天性,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生来就有着焦虑的天性。

对此,我们是无需自责愧疚,因为是没有必要与自己的天性去较劲的,而应该做的去找出天性背后的机理,再设法去改变它。

那么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反着来。

比如说我们想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那我们就要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想做那么多。同时我们要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的真实的能力。再按照要事优先的原则,只做最为重要的事情。同时我们还得接受环境,在环境的局限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直面核心,寻找出目标中最为核心的点,然后去突破它。

想要做到以上这些,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去提升自己能力和保持耐心,那么一切的焦虑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耐心。

耐心的另一面就是即时满足,它也是我们人类天性中最原始和最本能的部分。因此缺乏耐心,它恰恰就是人类的天性。

社会各界的精英,他们通常都是那些能够更好的克服这个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平是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也更强。

那么普通人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或许可以通过认知其规律来提高我们的耐心。

首先认需要认识到 复利效应 。就是前期的增长非常缓慢,但达到了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曾被爱因斯坦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效应,它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如果你想要获得那个力量,是需要有着冷静且客观的心态去面对前期那个非常缓慢的增长过程,并且能够坚持到拐点。

其次是通过 刻意练习 的方式让自己在舒适区边缘游走。

我们在成长中有一个普遍的法则,就是我们的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来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的成长,就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在拉伸区活动。如果你步子跨的太大进入了困难区就会让自己受挫,而如果你始终不如不在舒适区停留,以便始终没有成长的痕迹。这个成长法则是与我们的天性是相反的,人类的天性有急于求成,想要一下子攻克难题,也有避难趋易,喜欢待在舒适圈内活动。游走在舒适区边缘,在拉伸区活动,则是对于人类天性的一个逆反操作。

了解到了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之后,通过增加对其本质的认识,再把它们二者结合运用,便能有效的增强保持耐心的能力。

然后还得关注到学习的 平台期 。平台期就是说学习的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种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了一种波浪式的上升曲线。也就是说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进步很快,然后就会进入到一个缓慢的阶段,再然后就会进入到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中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却看不到效果,甚至觉得可能在退步,但其实这是一个象,是因为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它在发生着链接与巩固,等到其进入到了某一个节点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快速期。

比如我在学写作的时候,初期刚接触写作概念时,会有很多思想可以写,但进入到了一周后,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写了,等到过了当前的这个平台期后,人的神经元发生新的链接后,写作的能力在理论上是会再次得到提高。但如果我不知道平台期这个规律,我就有可能的平台期带来之初就会放弃未来的写作坚持,这样就会错失掉学习上的信心。

对于耐心,需要做的是放下心里的包袱,去坦然接纳自己,同时也要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从而给了自身与身体的对话机会,在面对困难时,要主动的去改变思想,并赋予行动以意义。

齐帆齐微课写作成长营第四期(9)2850字,累积13960字。

《认知驱动》:帮你摆脱迷茫、焦虑,开启有价值的人生

一、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接受我们人性的天性就这样,而不是要否定它。接受自己目前的情况,而不是排斥他。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比如我们现在想看手机,那我们可以不当下立即看,而是告诉自己,先把学习的看了,再看手机,先做重要的事情。这样做完后,再看手机就会更有成就感。如果当下直接看手机,本来想看半个小时,结果一直看了四个小时,最后做的事情一个都没做,这样的自己就会产生懊悔,变得空虚焦虑。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知道做事情的意义,就更能促使我们尽快的行动。比如知道读书的好处,就可能让我们坚持读书,知道跑步的好处,或许就能让我们更坚持跑步。

二、潜意识+消除模糊+行动力。

我们的潜意识,习惯让我们做本能的事情,容易的事情,不喜欢动脑。所以我们空闲时候就想看手机,看,刷抖音,做这些不需要费脑的事情,而不是第一时间去学习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另外,我们遇到困难,就想逃脱,觉得太难了。比如领导布置一件事情,我们觉得很难,一直拖延不去处理,是因为我们觉得很模糊,不清楚应该怎么做,再加上我们的拖延、纠结、畏惧、害怕,使得事情变得更困难,让我们自己更痛苦。实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消除模糊”而已。我们惟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他、化解他。

三、专注力+拉伸区+番茄工作法

我们经常做A想B,经常走神。书中说分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书中说: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我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免困难区,处在拉伸区。提高专注力,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即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番茄工作法,可以最低25分钟,最高45分钟,可以自己设置。

四、学习力+深度学习+正向反馈

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一个星期之后,再讲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阅读英语原文;翻译好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我相信这个大家都或多或少的知道各种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就是知道,但不付诸行动。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时间、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90%。主动学习属于深度学习,那如何深度学习: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专研一手知识。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三是反思生活。

《认知觉醒》之焦虑的根源

如果我问你人过四十,一无所成,你会焦虑、迷茫吗?你是不是也想着要尝试去改变?

我就曾是这样的处境,于是一年前自己做出一个决定,开始尝试写作。每天读书、写笔记,网上报了三门课程,听老师讲写作方法、听同学分享经验。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看书、拆文、仿写。可最后发现自己写的东西根本就无人问津,内心倍感失落。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看不到希望,我适合写作吗?迷茫焦虑始终困扰着自己,还有必要再坚持下去吗?

这是当前很多新人写作时都会面临的处境,面对这种场景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你很努力却不能成功?周岭老师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说:成功就是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只有你能给他人带来价值才能够成功。

《认知驱动》是周岭老师的第二本书,是《认知觉醒》的姊妹篇。本书通过做成一件事情的心法和技法两部分内容,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获得成功。

一.为什么你很努力却总是不能成功

我们说避难趋易,喜欢待在舒适区是人类的天性。一些人克服天性让自己脱离舒适区,主动开始学习、成长。我们可以把成长分为两类: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如:跑步、读书等。

外向成长:即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如:写作、画画等。

我们读书、跑步、学习这些都是属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部成长,所以即使你每天忙忙碌碌到感动自己,也感动不了他人。

比如你一年读了50本书,却很少实践和思考,没有把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让别人受益。所以书读了也只是读了,并没有为你所用。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这是很多人停滞不前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把内向成长看作培养习惯,外向成长看作打造技能。

培养习惯容易而打造技能难,大多数人只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自我感动,却未达到努力打造技能的程度。这样的是人很难成功的,而我们这里所谓的成功并不一定要创造什么丰功伟绩,就是做成一件有利于他人的事。

二、成功就是做成一件有利于他人的事

我们要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做成一件事?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目标觉醒,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们先来看一下书中判断一个人是否自我觉醒的三个依据:

一是“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二是“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撑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

三是“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目标觉醒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觉醒的最终依据。

本书作者周岭在写作的开始阶段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他想尝试投稿公众号来提高知名度。但是投稿的工作并不轻松,一篇文章要准备好几个版本,还要联系平台、推荐自己,几次尝试后让他变得越来越浮躁,最后他下定决心不再投稿,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知识写作和价值写作,深度思考,细心打磨作品,最后完成了《认知觉醒》的写作。此书一经出版就得到读者的喜爱,成为畅销书。

每个人的目标都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步一步试错后得以展现。周岭的成功取决于他为自己定下了清晰的目标——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2.为自己定下做成一件事情的周期

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急于求成好像成了我们当代人的通病。而一件事情的达成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时间。有很多人坚持了一段时间急于看到结果,没结果就认为自己不行放弃了,实在让人惋惜。

在《认知驱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七年就是一辈子”的理念。这是来自于李笑来的一本《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七年就是一辈子”对于做一件事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它能让人彻底告别焦虑,不再急于求成。

二是它能聚焦目标并拥有真正的结果。七年只做一件事。

三是它能让人持续学习,终生成长。人生有很多个七年,我们可以以七年为周期,到期就更换赛道,获得更多技能。

3.保持刻意练习的习惯

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拓展,坚持刻意练习一项技能。为什么要选择在舒适区边缘呢?这是因为每件事情都有三个区域: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会因为太简单而走神。如果总是让我们处在困难区,本能又会让我们知难而退,进行不下去。

只有在拉伸区,我们需要努力一点,就能获得进步,慢慢地让拉伸区变成舒适区。不断地扩大我们的舒适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步了。

那我们是不是光靠刻意练习某项技能就可以成功了呢?当然不行,我们还要确保这项技能对他人有价值。

4.努力产出有价值的东西

无论我们定下的目标还是方法,最终它们都指向了同一处——产出深度价值,即制定有产出的目标,保持耐心积累价值、在舒适区边缘打磨价值,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参与价值交换。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价值交换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一是只输入不输出。这些人只知道一味地看书学习,却从未有输出。所以他们的努力付出根本没有产生价值交换的机会。

二是有输出但无价值。这类人勤于输出,甚至非常努力,只是他们总在在舒适区内打转,生产的内容价值不足。要么追逐热点、要么自说自话除了用努力感动自己,其余所获甚少。我想大多数写作新人是处于这种状态,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嗨,所以很难得到大家的共鸣。

三是有输出、有价值但积累不够。如果我们的输出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时不时有意想不到的爆发,说明我们已经在价值创造的路上了,但这时还请保持耐心,持续稳定地高质量输出才能让我们得到更高价值。

四是有价值、有积累但借力不够。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帮我们传播时,说明自身的价值积累已经足够丰厚,此时可以主动参与交换。

五是我们自己的产出确实很有价值,那么我们就让更多人知道、受益,这是一种共赢。

刚开始写作时很多人总是只读书,却从不输出,这就属于第一层次,结果不言而喻。随着慢慢的进步,他们开始有所输出,但也只是停留在自嗨阶段,那就属于了第二层。以此类推,只有我们努力达到越高层次,才能越接近成功。

写在最后:“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心声。

《认知驱动》这本书让我们看清了做成一件事的底层逻辑,破除了很多人认知上的误区,为我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一定可以帮助迷茫、焦虑的你走出困境。

《认知觉醒》读书摘录笔记

曾几何时,焦虑似乎成为一位老朋友,形影不离,一路相随。有时候又像是一首熟悉的背景音乐,总会在不经意间响起,挥之不去。无论你是选择默默忍受,还是忍无可忍,识图冲破这种困扰,我们都有必要搞清楚,到底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人类安全感都源于自己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利,亦或是影响力。但是当自己几乎拼尽全力去争取却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也没有看到任何的变化或者转机的时候,那种焦虑迷茫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尤其是看到许多同龄人甚至比自己年轻的人,成就早已遥不可及,而自己似乎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而我每次想到这些问题,内心就会特别的烦躁和焦虑,甚至内心会回响起一句话:太迟了,太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每次遭遇这样的情绪,我似乎就是一个落水者,被焦虑彻底包裹,根本无法挣脱,最终仿佛慢慢沉入海底,生机消散。

焦虑就像是一颗定时,随时可以让人陷入深渊,万劫不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和理解焦虑,勇敢的直面焦虑,那么我们就有机会触底发弹,真正的成为思想的主人。许多时候,换一种思维和角度,就有如一花一世界,思绪就如同脱胎换骨般,重新找到积极阳光的能量。

人之所以觉得焦虑或者觉得不幸福,归根到底原因有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某名家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都是人类天性之一,是人类默认的设置。 由于进入了信息社会,竞争更强,这种天性也很随着被无限放大。这其实就是焦虑的根源。

要想突破焦虑的牢笼,除了提升自己的思维换位思考的能力,最重要要保持耐心。而耐心可以说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得耐心者,得天下。可见历朝历代的当权者,对于耐心嗯中心

爱失眠、爱发脾气、爱抱怨,别着急你只是“焦虑”了

第一章: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从第一节:大脑重新认识自己开始

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1、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让其做出反应。

2、情绪脑:用情绪加持,趋利避害。

3、理智脑: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有绝对的生存优势。

区别:1、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2、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3、本能脑和情绪脑容易导致目光短浅,既时满足,避难趋易、急于求成。

4、本能脑和情绪脑就像资历老的员工,理智脑就像年轻的经理,没有资历没有威信。

5、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

6、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7、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8、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

第二节:焦虑·焦虑的根源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直面焦点1、完成焦虑: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

2、定位焦虑:某某这么年轻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了!

3、选择焦虑,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4、环境焦虑,环境限制,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时间去做。

5、难度焦虑,不下决心与困难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原因:急于求成,相同时做很多事,避难就易,想不怎么努力就想立刻看到效果。

焦虑的本质: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欲望与能力之间距离过大。

解决办法:1、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做很多事情。

2、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3、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4、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5、.直面核心,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三节: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1、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2、复利的曲线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插图]—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在舒适区边缘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

成长权重对比起: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越往后(里层)权重越高。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

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

平台期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怎样拥有耐心

1、面对天性,放下心里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2、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3、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坦然接受缺乏耐心是自我的天性,学会温和的与体内的”原始人”对话,在感到困难的事物上培养乐趣并上瘾,请本能脑和情绪脑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都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解决不当就会给我们带来烦躁的心情。别人事业有成,自己原地踏步,烦躁;别人加薪,自己不涨,烦躁;孩子不听话,还烦躁。烦躁的心情产生焦虑。要想解决,先了解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心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是的一种表现。

焦虑产生的原因

先天就有、后天形成。

1、后天形成

我们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2、先天就有

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主要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我们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这两点是导致焦虑的真正的根源!焦虑是人的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进入信息社会之后,节奏变快、竞争更强,这种天性被放大了。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

如何解决焦虑

1、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2、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3、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4、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5、直面核心,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只是这些说辞就像是正确的废话。道理谁不懂呢?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全方位提升能力复杂且耗时。主要谈论如何培养自己的耐心。

后天形成的焦虑,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耐心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了,它直指我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可谓得耐心者得天下,所以我们不妨从耐心这个关键词开始谈起。

忍耐是痛苦的,结果却是甜蜜的

夫妻二人吵架。当妻子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突然爆发情绪,高声斥责孩子不听话,不断地训斥孩子不专心。这个时候丈夫不能容忍孩子一直受到委屈,于是和妻子发生争辩,进而演化成了争吵甚至动手。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可谓是屡见不鲜。

丈夫如果有耐心而不发脾气,就可以引导妻子情绪,通过分析原因,进行教育方式改变,这场争吵可能避免。

育人更需耐心,耐心方显爱心。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李白快乐地跑着,忽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

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对呀!只要有耐心和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从此也不再敢偷懒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面对焦虑,只有直面它产生的根源,取对应手段。才能迅速脱离焦虑状态,如果任由焦虑积累,那么破坏力是可怕的。

人的一生,你不能全选全得,你有所取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就该坦然面对有所失,有所失就有所得。——李敖

点击关注按钮,第一时间看更多的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