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己见文言文阅读答案_固执己见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21 0
  1. 急求文言文翻译: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2. 勉学文言文翻译与注释
  3. 勉学文言文翻译朗读
  4. 文言文阅读。
  5. 子贡得势文言文
  6. 关于子贡的文言文
  7. 见文言文翻译
  8. 文言文陈宓

从前,印度有四位盲人,相互友善。然而各自认为自己是聪明人,他人也因此把他们当作聪明人来看待。一天,这四位盲人站在路的左边谈话,有像脚步一样的声音传来,询问他人,知到那是大象。其中一位盲人说:“大象的之形状究竟像什么,我们以前只不过是猜测,今天可以通过实地验正而知道了。”大家都说:“善。”于是相继来到大象跟前,摸大象的身体来猜测大象的形状。四位盲人: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站在大象的侧边,摸大象的正身,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都抚摸遍了,感到一片平坦。一位身材矮小,摸大扪象的脚。第三个人握住大象的鼻子。第四个人仅仅触摸大象的牙齿。完了以后各自列举大象的形状告诉他人。身材高大魁梧的人说:“大象的形状大概像一堵墙,宽广而平坦,是一个很是高大的动物。”身材矮小的人上前指责他说:“大象的形体像树干。你却认为它是墙,不是很荒亦谬吗!”第三个人说:“大象的形体,既不是墙,也不是树,有点像水管。”第四个人上前说道:“你们三个人多么固执己见,但这些比方都不伦不类!大象,他温润如玉,摸在手上很值得爱怜,只不过是一根很长的棍棒罢了。”四位盲人争辩,大声喧哗不止;旁观者都大笑起来。

急求文言文翻译: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1. 要吕氏春秋的短篇文言文 越多越好

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固执己见文言文阅读答案_固执己见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主观判断的人

加点字

过:经过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反问句式。 遽(jù):就,遂 任:处理

悖(bèi):荒谬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判断句)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问题。

涉:渡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惑:糊涂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循表夜涉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寓意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取灵活对策的人。

2. 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

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作者: 尘世流沙 2006-11-4 11:29 回复此发言 -------------------------------------------------------------------------------- 2 《察今》原文译文赏析 zt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

3. 文言文《吕氏春秋》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

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望纳。

4. 文言文幽王击鼓(选自《吕氏春秋》)的译文

原文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注释 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③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⑤即:如果 ⑥当:同尝,曾经.⑦丽山:今陕西临潼东.⑧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⑨说:通“悦”,高兴.⑩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译文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 (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因为没有敌人的时候的错误,导致了真正敌人到来的时候失于防御啊。

5.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

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 *** 移之,民移之则成焉。

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

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于肴,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

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盛的君主,对于文饰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

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

晋文公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

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言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是应付一时之急的方法,哪有将一时之急的方法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用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

重赏贤人,人民就会转向正道,人民转向正道,功业就能成功了。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

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而成就霸业的只有五个,晋文公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胜利了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与没有取得胜利一样。

秦国战胜了西戎却在肴山打了败仗,楚国战胜了中原诸国但也在柏举打了败仗。武王懂得取胜的道理,所以取得一次胜利便称王天下。

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6. 大公无私古文翻译选自《吕氏春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勉学文言文翻译与注释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

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扩展资料: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第二十小段(二)

全部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

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

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参考资料:《言必信,行必果》百度百科

勉学文言文翻译朗读

1. 勉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风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言而好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表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2. 勉学解释和全文翻译,

勉学原文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

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

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1.说之: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说:同“悦”,赞扬。

2.利世:造福社会3.进:进仕,做官。4.玩:赏玩。

5.华:同“花”。6.登:同“得” 摘取。

7.专利:专一而敏锐。8.《 赋》:东汉文学家 的儿子 所作。

西汉 所建。9.坎壈(lǎn):困顿,坎坷。

10.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

11.所以:用来。

的。12.经:。

13.注:注解 的文字。14.“仲尼居”:《 · 》第一章开头的文字。

15.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16.“燕寝”“ ”: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 ”(讲习之所),各执一端。

17.宁:难道。18.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

19.济:成就,完成。20.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21.十年一理 理:温习22.然:但是23.益:好处,益处24.为人:做人25.明练:读懂26.光阴:时间27.学者:求学的人28.行道:推行主张29.利世:造福社会30.固:所以31.然:然而 勉学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

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

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

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

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

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

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

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

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

3. 勉学的注释译文

1.学者:求学的人。

学:求学。2.以:用来。

3.但:只是。4.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shuō)自己的才学。

5.行道:实行主张。6.利世:造福社会。

利:有利于。世:世间,此指社会。

7.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8.进:进仕,做官。

9.者······也:表判断(夫学者犹种树也)。犹:好比,好像。

10.玩:赏玩。11.华:同“花” 花朵。

12.登:同“得” 摘取。13.其实:它的果实。

其,它的,代树的。实:果实。

14.行:实行主张。15.专利:专一而敏锐。

16.已:同“以”,以后。17.思虑:思想。

18.散逸:分散。19.固:通“故”,所以。

20.早:尽早。21.机:时机。

22.诵:背诵。23.《灵光殿赋》: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所作。

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24.至于:到。

25.理:梳理,整理,此指温习。26.犹:仍然,还。

27.废置:搁置。28.荒芜:荒废。

29.然:然而。30.坎壈(lǎn):困顿,坎坷。

31.晚:在晚年。32.不可:不能。

33.自弃:自暴自弃。34.幼:在幼年时。

35.如:像。36.老:在老年时。

37.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

秉,持。38.夜:在晚上。

39.行:行走。40.贤:胜过。

41.乎:于,比。42.瞑目:闭上眼睛。

43.所以:用来。

的。44.设教:实施教育。

45.明练:通晓,熟悉。46.经:儒家经典。

47.粗通:略知。48.注:注解经书的文字。

49.使:让。50.有得:有所帮助。

51.为人:做人。52.“仲尼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头的文字。

53.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54.“燕寝”“讲堂”: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讲堂”(讲习之所),各执一端。

55.以此得胜:因此取得胜利。以:因为。

得胜:取得胜利。56.宁:难道。

宁……乎:难道……吗。57.益:好处,益处。

58.光阴:时间。59.可惜:值得珍惜。

可:值得。60.譬诸:好像。

61.博览:广泛阅览。62.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

63.济:成就,完成。64.功业:功名事业。

功:功名。业:事业。

65.必:如果。66.兼美:同时完善。

67.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

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

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

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

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

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

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

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

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

4. 勉学(译文)

治民平狱之道

. 颜之推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谋私财,公事早办,就说自己能治理民众;却不知道治理民众还要心地诚实,以身作则,要有善于驾驭群民的本领,以及除害消灾,以德化民的德才啊。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说自己能处理案件;却不知道断案还要勘察现场,根据证物明辨是非,要有善于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于识破相而使罪行显露出来的机智,以及不通过讯问就能明察实情的才能啊。

颜之推(531-590以后),北齐文学家.字介,祖籍琅琊临沂,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学影响,博览群书,喜好词章.

本文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养生篇”节录。文中对养生与从政进行论述,教诲子孙必须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祸殃,然后才谈得上养生。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泯躯而济国”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养生是六朝人的热门话题,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在当时受到尊重崇,但颜之推基本上摒弃了统治六朝的道家养生观,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将行诚孝、履仁义、全家族、济邦国,高于独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学的养生意识。

5. 勉学的译文

勉学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等人,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阳城,我听兑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喜好经木,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以上的诸贤士,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这些人语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说不到点上。邺下有谚语:“博士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令人丧气。孔子说,“俸禄就在学习之中。”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6. 求篇文言文《颜之推勉学》翻译

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登

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一

个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

齿履,坐在织有方格图案的丝绸坐褥上,倚靠着五彩丝线织成的靠枕,身边

摆的是各种古玩,进进出出派头十足,看上去就象神仙.到明经答问求取功

名的时候,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应试,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借别人

之手来帮自己做诗,在这种时刻,他门倒也像个人物.等到来临,朝廷

变革,考察选拔官吏时,不再任用过去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的,再不见

旧日的同党.这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靠自己不中用,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又没有本事.他们只能身穿粗布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

露出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即将干涸的河流,在乱

军中颠沛流离,最后抛尸于荒沟野壑之中,在这种时候,这些贵族子弟就成

了实实在在的蠢材.有学问有手艺的人,走到那里都可以站稳脚跟.自从兵

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有人虽然世代相传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

懂得《孝经》,《论语》,还可以给别人当老师;有些人,虽然是世代相传

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于不会书写,无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由此看来,怎

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如果能够经常保存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

沦为平民百姓.

7. 勉学的译文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

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

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文言文阅读。

1. 勉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风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言而好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表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2. 求篇文言文《颜之推勉学》翻译

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登

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一

个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

齿履,坐在织有方格图案的丝绸坐褥上,倚靠着五彩丝线织成的靠枕,身边

摆的是各种古玩,进进出出派头十足,看上去就象神仙.到明经答问求取功

名的时候,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应试,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借别人

之手来帮自己做诗,在这种时刻,他门倒也像个人物.等到来临,朝廷

变革,考察选拔官吏时,不再任用过去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的,再不见

旧日的同党.这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靠自己不中用,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又没有本事.他们只能身穿粗布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

露出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即将干涸的河流,在乱

军中颠沛流离,最后抛尸于荒沟野壑之中,在这种时候,这些贵族子弟就成

了实实在在的蠢材.有学问有手艺的人,走到那里都可以站稳脚跟.自从兵

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有人虽然世代相传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

懂得《孝经》,《论语》,还可以给别人当老师;有些人,虽然是世代相传

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于不会书写,无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由此看来,怎

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如果能够经常保存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

沦为平民百姓.

3. 《勉学》的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修养身心以求做官。学习的人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身心有利于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一定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然而还是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的人贤明。

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取决于社会是否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汉代的贤能之士,都能凭一种经术来弘扬圣人之道,上通天文,下知人事,以此获得卿相官职的人很多。末世清谈之风盛行以来,读书人拘泥于章句,只会背读师长的言论,用在时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入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我也听说在洛阳的有塞浩、张伟、刘芳,在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儒者,不仅喜好经学,也以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自然可作上品。此外,大多数是田野间人,言语鄙陋,举止粗俗,还都专断保守,什么能耐也没有,问一句就得回答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俗谚说:“博士买驴,写了三张契约,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们拜这种人为师,会被他气死了。孔子说过:“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现在有人只在无益的事上尽力,恐怕不算正业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粗略疏通注解经书的文字含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4. 勉学的译文

勉学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等人,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阳城,我听兑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喜好经木,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以上的诸贤士,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这些人语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说不到点上。邺下有谚语:“博士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令人丧气。孔子说,“俸禄就在学习之中。”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5. 勉学的译文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

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

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6. 勉学(译文)

治民平狱之道

. 颜之推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谋私财,公事早办,就说自己能治理民众;却不知道治理民众还要心地诚实,以身作则,要有善于驾驭群民的本领,以及除害消灾,以德化民的德才啊。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说自己能处理案件;却不知道断案还要勘察现场,根据证物明辨是非,要有善于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于识破相而使罪行显露出来的机智,以及不通过讯问就能明察实情的才能啊。

颜之推(531-590以后),北齐文学家.字介,祖籍琅琊临沂,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学影响,博览群书,喜好词章.

本文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养生篇”节录。文中对养生与从政进行论述,教诲子孙必须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祸殃,然后才谈得上养生。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泯躯而济国”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养生是六朝人的热门话题,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在当时受到尊重崇,但颜之推基本上摒弃了统治六朝的道家养生观,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将行诚孝、履仁义、全家族、济邦国,高于独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学的养生意识。

7. 急

3.行道以利世也 行:推行 道:自己的主张 利:造福 世:社会

4.修身以求进也 修:进修 身:养性 求:为了 进:进仕,做官

5.夫学者犹种树也 夫:句首感叹词

6.春玩其华 玩:赏玩

8.精神专利 精神:思想 专利 :专一而敏锐

9.长成已后 已: 过度词

10.思虑散逸 散逸: 分散

12.勿失机也 勿:不要

14:犹不遗忘 犹:更加

15.一月废置 废置:荒废

16.然人有坎壈 然:当然

18.不可自弃 弃: 放弃

21.夫圣人之书 夫:句首感叹词

24.亦足为人 亦: 也

2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 何必:不必 即:就

26.亦复何在: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

29.譬诸逝水 譬: 就像

32.必能兼美 必:如果 兼美:两全其美

你己经翻译的我就没重复了,你没翻译的我都翻译出来了,祝你学业有成

子贡得势文言文

第二节我可以翻译一下

寓意: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编辑本段原文

北人生有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节选自名●江盈科《雪涛》,标题为编者所拟。)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人,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关于子贡的文言文

1. 子贡观礼文言文翻译

子贡

原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①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②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③。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

注释

①邾隐公:邾是鲁的附属小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县,隐公,名益。

②执玉:周时诸侯相见,执玉璧或玉圭行礼。

③薨:诸侯死谓薨。

译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邾国的国主,是颛顼的后裔)来朝,子贡在旁边观礼。邾隐公拿着宝玉给定公时,高仰着头,态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时则低着头,态度反常的谦卑。子贡看了,说道:“以这种朝见之礼来看,两位国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祭祀事、丧礼以及诸侯之间的聘问相见,都得依循礼法。现在二位国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为举止都不合法度,可见内心已完全不对劲了。朝见不合礼,怎么能维持国之长久呢,高仰是骄傲的表现,谦卑是衰弱的先兆,骄傲代表混乱,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忧心忡忡地说:“这次不幸被子贡说中了,恐怕会让他更成为一个轻言多话的人。”

2.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一年到底应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面露疑惑之色。孔子说:“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子贡立刻明白了。

3. 子贡问曰那篇古文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4. 子贡拒金古文翻译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

(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就可以从国库领取报酬和奖金。孔子的子贡(端木赐)从国外赎回来了鲁国人,却拒绝了国家的报酬和奖金,孔子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落水者送了一头牛给子路作为报答,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说:“从此以后,鲁国人必定会去救落水的人了。” 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5.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是:《子贡问政》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

原文: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贡问时》的释义:

1、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 *** 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

2、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您也就富足了。百姓不富足,您跟谁富足呢?”

子贡: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2、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3、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见文言文翻译

1. 子贡问曰那篇古文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2. 文言文中的子贡是个怎样的人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风云一时的大商人。子贡是孔子最器重的***之一,孔子曾把他比喻为瑚琏。瑚琏者,宗庙之贵器也。

子贡在成为孔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答问,以他为最多。孔子曾多次称赞他,说他能够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赐之敏贤于丘也”(《说苑·杂言》);并把他比之为尊贵的“瑚琏”之器。子贡有较强烈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之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曾仕于鲁、卫,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从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一度有愠心而出怨言:“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遭到孔子的批评:“今尔不修尔道而求容,赐,而志不远矣!”(《史记·孔子世家》)不久,孔子派他出使楚国,结果“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在鲁、齐议和会上说服齐君归还成地。

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有人说他比孔子高明,他立即就加以否定,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夫子之墙数仞。”(《论语·子张》)不过,子贡对孔子的崇敬据说有一个过程,相传其“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论衡·讲瑞》)。

孔子去世,鲁哀公来致哀,子贡批评说:“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左传·哀公十六年》)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然后去之。后世一般认为,孔子之名声之所以能传扬天下,颇得力于子贡的宣扬。

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黎候”;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

3. 子贡观礼文言文翻译

子贡

原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①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②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③。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

注释

①邾隐公:邾是鲁的附属小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县,隐公,名益。

②执玉:周时诸侯相见,执玉璧或玉圭行礼。

③薨:诸侯死谓薨。

译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邾国的国主,是颛顼的后裔)来朝,子贡在旁边观礼。邾隐公拿着宝玉给定公时,高仰着头,态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时则低着头,态度反常的谦卑。子贡看了,说道:“以这种朝见之礼来看,两位国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祭祀事、丧礼以及诸侯之间的聘问相见,都得依循礼法。现在二位国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为举止都不合法度,可见内心已完全不对劲了。朝见不合礼,怎么能维持国之长久呢,高仰是骄傲的表现,谦卑是衰弱的先兆,骄傲代表混乱,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忧心忡忡地说:“这次不幸被子贡说中了,恐怕会让他更成为一个轻言多话的人。”

4.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一年到底应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面露疑惑之色。孔子说:“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子贡立刻明白了。

5.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是:《子贡问政》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

原文: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贡问时》的释义:

1、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 *** 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

2、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您也就富足了。百姓不富足,您跟谁富足呢?”

子贡:作者:王安石 年代:北宋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2、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3、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译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以下谤上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一意孤行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把抄袭当作有学问的人,憎恶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作直率的人.”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 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高风亮节( 2)请从上面文字中概括孔子心中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 仅从上述语句中,看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正直仁爱,守城自谦,彬彬有礼的人.。

7.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

孔 子 马 逸 原文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理他那套.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便对那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都相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想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点评讲话也有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文言文陈宓

1. “见”在文言文中翻译成被的例句

“见”表被动,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见”表被动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一是直接与行为动词相连,承受其行为动作。如“见笑”,被笑话;“见欺”,被欺负;“见疑”,被怀疑;“见外”,被当成外人。

另一种情况,是行为动词后面加介宾结构“于……”,引入主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于王”是一个介宾结构,后置,是“欺”的主动者,“见欺于王”,即被王欺。文言文形成了一种固定格式:见+行为动词+介词于+行为实施者,归纳为:“见……于……”。再如:“见重于当时”;“见笑于大方之家”。?

2. “见”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see;catchsight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

——《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进见;会见〖meet;callon〗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遇到;碰见〖eintocontacith;beexposedto〗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kick〗。如:见阎王 听到〖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观察;知道;了解〖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比试;较量〖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见 见 jiàn 名 看法,见解〖opinion〗 敢陈愚见。

——《晋书·王浑传》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见识〖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见 见 jiàn 助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be+过去分词〗 不见保。

——《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

——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见 见 jiàn 形 现有的〖ailable〗。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明显的〖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方言]∶每〖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

——《水浒传》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另见xiàn。

3. 关于 见 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

“见”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词尾,表示完成、实现。

一、基本字义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接触,遇到:怕~风。~习。

4、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会晤:会~。接~。

7、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用“见”作边旁。

三、组词

1、见背jiànbèi

长辈去世

2、见长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见称jiànchēng

受到人们的称赞。

4、见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4. 古文中的“见”字的翻译有哪些

见见(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见,视也。——《说文》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利见大人。——《易·乾》见龙在田。

——《易·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进见;会见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遇到;碰见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如:见阎王听到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观察;知道;了解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网上查的。

5. 可以见还文言文意思

“可以见还”这句话可能要表达的意思是:“可以还给我了”。由于“见”的用法不正确,不能准确解释原意。

见,作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时一般表示被动。如《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中的“见”与“被”都是“被”意思: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再如:“诚恐见欺”、“悲独见病”、“见重于当时”、“见笑于方家”、“见害”等等,都可以翻译为“被”。

动词“还(huán,归还)”前面加“见”,词汇意义是“被归还”,与“可以”组成句子,语法不通。据此断定,“可以见还”不是规范的文言文。

6. 求古代文言文及翻译《见微知著》《人之为学》

《见微知著》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翻译: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x100\x100(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x100\x100“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裕,百姓不充裕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怎么来治国呢?” \x100\x100“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x100\x100“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x100\x100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人之为学》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翻译: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则必然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缠,还应当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终究不能对社会有好处.孔子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邑中,必定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是却没有像我孔丘一样好学的人.”。

1. 初中文言文 “欲”一词多义 要所有的例子

①<;动>;想要得到;需要。《鱼我所欲也》:“鱼,我所~也,熊掌,亦我所~也。”

②<;动>;希望。《为学》:“吾~之南海,何如?”

③<;副>;将要;将。《石钟山记》:“森然~搏人。”

④<;名>;愿望。《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之~也。”

⑤<;名>;贪欲。《六国论》:“暴秦之~无厌。”

项斯:欲别 叶茵:欲别 姚合:欲别 陆游:欲卜庵居未有胜地作诗识之 陆游:欲出遇雨 白居易:欲到东洛得杨使君书因以此报 李绅:欲到西陵寄王行周 陈宓:欲登蓬莱山谢雨恐泥泞不可行是早忽晴并纪其 释正觉:欲渡长芦与琛上人渔家词 释正觉:欲渡长芦与琛上人渔家词 魏杞:欲饭野人家见拒甚力 宋庠:欲访景升先寄 毛滂:欲访天柱山阇黎寄一绝句 董嗣杲:欲附蒲海云制干舟归 王安石:欲归 陈与义:欲离均阳而雨不止书八句寄何子应 韩偓:欲明 宋祁:欲栖乌 曾巩:欲求天下友 晁补之:欲求闲局理旧学作二 晁补之:欲求闲局理旧学作一 韩偓:欲去 毛滂:欲入山访参寥预令探梅 曾丰:欲入修门未果且留妙山逆旅书所见呈富阳大夫 元稹:欲曙 晁说之:欲谈 李洪:欲探梅西山简元量 董嗣杲:欲脱榷司东归 梅尧臣:欲晚访韩持国忽道损见过不克往持国示诗因答 王安石:欲往北山以雨

求分啊 不给我我就伤心死了

2. 文言文翻译 除大理司直,辞,寻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

原文除大理司直,辞,寻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漕使王补之交荐之。

会洞寇作乱,帅、漕议平之,而各持其说。燔徐曰:“寇非吾民耶?岂必皆恶。

然其如是,诚以吾有司贪刻者激之,及将校之邀功者逼城之耳。反是而行之,则皆民矣。”

帅、漕曰:“干办议是。谁可行者?”燔请自往,乃驻兵万安,会近洞诸巡尉,察隅保之尤无良者易置之,分兵守险,驰辩士谕贼逆顺祸福,寇皆帖服。

译文李燔被授予大理司直之职,他推辞掉了,不久额外增添差事做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和漕使王补之交相推荐他。适逢洞地贼寇作乱,李钰和王补之打算平定他,但是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意见不一致)。

李燔慢慢地说:“叛贼不是我们的百姓吗?难道一定都是恶人吗。然而即使他们真的是恶人,也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官员***刻薄 *** 他们(成为叛贼)的,以及那些邀功求赏的将领们逼迫他们(成为叛贼)的。

(如果我们的官员、将领)不这样做的话,那么那些人就都是我们的百姓。”李钰和王补之说:“干办您的看法是对的。

(可是)谁能做好这件事呢?”李燔请求自己去办,于是在万安县驻兵,适逢靠近洞地的几位巡察的校尉,侦察到那些官兵特别无良的地方最容易设置劝降点,于是分兵守住险地,快马载能言善辩的人跟贼寇们继续为恶则亡改恶从善则顺的道理,最后贼寇都心悦诚服地归降了。注释1、添差:宋制,凡授正官,皆作计给禄俸的虚衔,实不任事。

内外政务则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称“差遣”。凡于差遣员额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

宋洪迈《夷坚乙志·秦昌时》:“既而添差宁国军签判,不欲往。”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卫魁廷尉》:“策中力陈添差赘员之弊。”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三年》:“帝以张默为秀王夫人之亲,欲与一添差监当,龚茂良言;‘近制,惟宗室,戚里及归正人方得添差。’”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它保存唐、五代留下的无数官位,又设置事实上必需的职和差遣……官职固然多,做官的人数更多,因而有一官五六人共做的怪象,赵佶时每一州郡添差归明官(降人做官)百余员。”

2、贪刻:贪婪刻剥。《晋书·诸葛长民传》:“桓玄引为参军平西军事,寻以贪刻免。”

唐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上无贪刻,下无冤愤。”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八:“凡贤材者留,其贪刻庸鄙及老疾者悉送吏部罢之。”

3、无良:不善,不好。《书·泰誓下》:“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旧唐书·宣宗纪》:“比有无良之人,于街市投匿名文书。”鲁迅《书信集·致姚克》:“近二年来,一切 *** 无良之事,几乎无所不有。”

4、辩士: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管子·禁藏》:“阴内辩士,使图其计。”

宋陈亮《酌古论·邓禹》:“使其既据长安,大张胜气,分慰居民,合飨士卒,使辩士以尺书风谕威德,则赤眉、延岑可指麾而定矣。”章炳麟《文学说例》:“辩士凌谇,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7623532固非韵文所能检柙矣。”

5、帖服:顺从。宋司马光《贾生论》:“然终文帝世,诸侯帖服。”

宋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公徐晓之,如所以告卓,辞旨明辩,卒皆帖服,无敢讙(欢)者。”《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司马》:“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附录: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九道学四(朱氏门人)李燔传○黄干 李燔张洽 陈淳 李方子 黄灏原文李燔字敬子,南康建昌人。

少孤,依舅氏。中绍熙元年进士第,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阳从朱熹学。

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语,且曰:"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斋而自儆焉。

至岳州,教士以古文六艺,不因时好,且曰:"古之人皆通材,用则文武兼焉。"即武学诸生文振而识高者拔之,辟射圃,令其习射;禀老将之长于艺者,以率偷惰。

以祖母卒,解官承重而归。 改襄阳府教授。

复往见熹,熹嘉之,凡诸生未达者先令访燔,俟有所发,乃从熹折衷,诸生畏服。熹谓人曰:"燔交友有益,而进学可畏,且直谅朴实,处事不苟,它日任斯道者必燔也。

"熹没,学禁严,燔率同门往会葬,视封窆,不少怵。及诏访遗逸,九江守以燔荐,召赴都堂审察,辞,再召,再辞。

郡守请为白鹿书院堂长,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与比。除大理司直,辞,寻添差江西运司干办公事,江西帅李珏、漕使王补之交荐之。

会洞寇作乱,帅、漕议平之,而各持其说。燔徐曰:"寇非吾民耶?岂必皆恶。

然其如是,诚以吾有司贪刻者激之,及将校之邀功者逼城之耳。反是而行之,则皆民矣。

"帅、漕曰:"干办议是。谁可行者?"燔请自往,乃驻兵万安,会近洞诸巡尉,察隅保之尤无良者易置之,分兵守险,驰辩士谕贼逆顺祸福,寇皆帖服。

洪州地下,异时赣江涨而堤坏,久雨辄涝,燔白于帅、漕修之,自是田皆沃壤。漕司以十四界会子新行,价日损,乃视民税产物力,各藏会子若干,官为封识,不时点阅,人爱重之则价可增,慢令者黥籍,而民讠寿张,持空券益不售。

燔与国子学录李。

3. 宋史黄干传的原文及翻译谁知道/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

父亲黄王禹,在高宗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以行为诚实、正直守道而闻名。 ?黄王禹死后,黄干去见清江县刘清之,刘清之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说:“你是将来会成大器的人,现时的学问并不适合于你。”

因此,令他去朱熹门下受业。黄干家法严格,于是把这个话告诉他的母亲,当天就去了朱熹那里。

当时下大雪,到了后,朱熹因有其他的事而外出,黄干因此而留宿在客栈,睡觉起床都在一榻之上,不解衣而卧有两个月,而朱熹才回来。黄干自从见到朱熹后,晚上不设置床榻,不解衣带,稍疲倦就微坐片刻,一靠坐有时就到了早晨。

朱熹告诉别人说“:黄直卿意志坚定,思想苦心积虑,与他相处,甚为有益。”曾经拜访东莱吕祖谦,把从朱熹那里学得或听到的问题请他对证质疑。

到广***张木式死时,朱熹给黄干的书信上说“:我的道义学业更加孤单了,对你抱有的希望很大。”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宋宁宗即位之际,朱熹命黄干奉表上奏,补任将仕郎,铨选中后,授予迪功郎,监察台州酒务。服母丧期间,很多学者跟随他一起讲学于他母亲的墓旁。

朱熹修建竹林精舍成后,写信给黄干,其中有“将来适当的时候便可请黄直卿代他担任讲席”的话。到编《礼书》的时候,独以《丧》、《祭》二编嘱咐黄干编写,书稿写成以后,朱熹看后高兴地说:“所定立的规模次第,缜密而有条理,它日当取所编写的家乡、邦国、王朝礼,全部仿照这个来更改定稿。”

病重之际,朱熹把制服及所写的书授给黄干,手书诀别语说:“我的学术思想就托付在这里,我没有遗憾了。”听到讣告,黄干在心中悼念老师三年后,调任嘉兴府石门酒库监察。

当时韩..胄刚打算用兵北伐,吴猎被召令赴荆湖北路任将帅,将要赴任之前,以兵事访问黄干,黄干说“:听到人们议论说,现在天下想实施大举深入北伐的打算,果然这样做的话,一定失败。这样什么时候可以进取呢?”吴猎很敬重黄干的名义德行,请他担任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兼准备差遣,事有未当之处,一定心怀忠心,努力力争。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举荐他担任临川县令,当年天旱,他劝粜捕蝗极其用力。改任新淦知县,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的政绩,都高兴,不出令而政教行。

因提举常平、郡太守推荐,擢升任监尚书六部门,没有上任,改差任安丰军通判。淮西帅司邀请黄干审讯和州狱事,狱事故意存疑而没有判决,黄干释放了囚犯的桎梏而给他饮食,委婉审问,没有所得。

一天晚上,梦见井中有人,第二天召捕囚犯审讯他说:“你杀了人,投之于井中,我都知道了,你不要来欺骗我。”囚犯于是惊服,果然在废井底中寻到了尸体。

黄干不久担任汉阳军知军。正值那年歉收,买进外地的粮米,开常平仓以赈济。

制置司下令,想移本军的粟米而禁止他们买入外地的粮食,黄干回答说请待黄干被罢职后再这样施行,到援引鄂州的先例,十分之一告籴于制司。荒政都施行得很有条理。

其他附近州县的饥民都集中到汉阳军来,他同样优抚惠顾,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愿意回归的人送给他粮食,不愿意回去的人可做茅屋居住下来,民众因此感到很高兴。黄干所到之地重视兴办学校,优先教化。

在汉阳军任职时,即在郡邑治所凤栖山修建学校,立馆收教四方之学士,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四先生的祠庙。因病请求祠官,主管武夷冲佑观。

不久,黄干起任为安庆府知府,到任的时候,金人攻破光山县,而沿边地区多有敌兵入侵之报警。安庆离光山县不远,民众的情绪因此震惊、恐惧。

于是请求朝廷,修筑安庆城池以备战守,没有等到回答,即日动工兴建。城分十二料,先自筑一料,计算其工费若干,然后委任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持承担。

集役民兵五千人,每人役作九十天,而按照人户的产钱摊派承担丁役负担,通役二万人,每人服役十天。承担劳役的人轮流进行,暑月天热每月休息六天,每天中午休息一个时辰,到秋天就减少一半休息的时间。

黄干每天五更鼓响的时候就上衙署坐堂,负责城壕的官吏至此听他的命令,按照一天的成算授给他们:某乡民若干为役,某乡人夫若干为役,分布给某人的料分,或搬运某处土木,应完成某料的使用;某料民兵、人夫应当更换一批,应给他们几天的钱米。都授命完毕,乃治理府事,受理民事诉讼,接待宾客,检阅士卒,会见僚属佐吏讲究边防利病,然后巡视城邑检查修城之役夫情况,晚上到书院讲论经典史籍。

筑城用的杵,用钱监没有铸造的铁,事毕之后就归还仓库。城池完工的时候,恰逢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断。

有一上百岁的老婆婆,二个儿子抬着她,许多孙子跟随她,到府衙致谢。黄干用礼仪接待她,命摆酒招待她,又用金帛酬劳她。

老婆婆说“:老妇之来致谢,是为了一郡的生灵百姓来感谢知府,知府的赏赐并不是我所希望的。”没有接受就离开了。

这一年天大旱,黄干祈祷立刻下雨,未下,早晨就登临郡城的楼阁,望飅山再拜,雨就下下来了。后二年,金人攻破黄州沙窝各个关隘,淮东、淮西都因此震惊,唯独安庆凭依城墙之险如故,泰然自若。

接着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巨大的洪暴席卷。

4. 关于“友情”的文言文语句有哪些

1. 《冬不出吟》邵雍

冬非不欲出,欲出苦日短。年老恐话长,天寒怕归晚。山翁头有风,乡友情非浅。必欲相招延,春光况不远。

2. 《读柳子厚集》秦纲

崭然头角异,年少锐功名。身为才高累,名因宦谪成。山川助奇气,骚雅变遗声。千古罗池祀,昌黎报友情。

3. 《闻莺》杨万里

过雨溪山净,新晴花柳明。来穿雨好树,别作一家声。故欲撩诗兴,仍添怀友情。惊飞苦难见,那更绿阴成。

4. 《八月四日仁甫行》韩淲

投老不堪别,莫云师友情。当时建阳聚,何日上饶行。旧事消除尽,新愁积渐生。酒杯无浪与,醉醒是秋声。

5. 《哭瓢饮陈子在》薛嵎

初食难忘置,心怀故友情。花枝封蜡寄,诗递出门迎。忍听偏亲哭,相期嗣子成。乘除理终定,人事未容轻。

6. 《赠今井--奈良书法家曾访华》老舍

文化交流古已然,友情海海连天。奈良香火唐年寺,未许乌云遮月圆。

7. 《题喻景山大飞书房》陈宓

仙豀七十里,半世只闻名。一日见山色,千年怀友情。古匏浮美醁,清水照尘缨。霜月亭亭白,连床语到明。

8. 《和许伯诩访景山》陈师服

仙溪七十里,半世始闻名。一日见山面,千年怀友情。古匏浮晋醁,清水照尘缨。霜月亭亭白,连床话到明。

9. 《有所恨二章》欧阳詹

相思君子,吁嗟万里。亦既至止,曷不觏止。本不信巫,谓巫言是履。在门五日,如待之死。有所恨兮。相思遗衣,为忆以贻。亦既受止,曷不保持。本不欺友,谓友情是违。隔生之赠,造次亡之。有所恨兮。

10.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 韦应物

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城。登途建隼旟,勒驾望承明。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晨兴奉早朝,玉露沾华缨。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甿。皇恩倘岁月,归服厕群英。

5. 固执已见的意思

解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自:《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示例: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偏重保守了!” ◎梁斌《红旗谱》八

近义词: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反义词:谦虚谨慎、不露圭角、虚怀若谷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6. 含有“马甲”两字的古文或者古诗.在做关于旧词新意

年代:宋 作者: 陈宓《江瑶柱》江上分来三寸瑶,殷勤海若道寒潮.尽将马甲深深锁,好把鸾刀款款挑.榼酒怪来星不醉,杯羹元是雪难消.若将陈紫同时赏,饮罢身端在泬寥.------------------------------------------年代:宋 作者: 陆文圭《唐人洗马图》君不见雀鼠谷抵介休壁,马甲不解王不食.又不见泰山马色别为群,东封望之如锦云.英雄角力多相值,嬖幸承恩思自媚.不辞汗血千里劳,驱死尘沙那得避.何如落日清水湾,骅骝独步春草半.圉人袒肩没两踝,控谷欲上未上间.静观物理坐叹息,玉花惨淡何人笔.少陵野老最善评,***曾入将军室.找了2首,你根据自己文章的需要选择吧:)。

7. 关于尊敬的诗歌

1、一尊敬寿太夫人

赵长卿

《浣溪沙》

2、一尊敬为祈难老

黄人杰

《鹧鸪天·挺挺君家有祖风》

3、一道凛然尊敬

陈栎

《西江月 代毕仲永作,迓汪梅庵御史》

4、朝廷尊敬

张野

《鹊桥仙 寿王赵公时八十》

5、尊敬不敢越

陈宓

《东湖四咏》

6、绿尊敬酢青田酒

王子俊

《代赵漕使时秩酢帅燕会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