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书法作品,归去来兮 书法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23 0
  1. 如何评价苏东坡的书法水平
  2. 赵孟頫代表作书法作品是什么?
  3. 中国古代都是有那些有名的书法家..其作品和字体分别是什么?
  4. 优秀书法作品都有哪些
  5. 著名的书法题目
  6. 关于积极向上的古诗词书法作品软笔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相为表里,成“双美”之势。

作品名称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书法作品,归去来兮 书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品别名

归去来辞

作者

陶渊明

创作年代

东晋

作品出处

《陶渊明集》

快速

导航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1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2。幼稚盈室3,缾无储粟4,生生所资5,未见其术6。亲故多劝余为长吏7,脱然有怀8,求之靡途9。会有四方之事10,诸侯以惠爱为德11,家叔以余贫苦12,遂见用于小邑13。于时风波未静14,心惮远役15,彭泽去家百里16,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7。何则18?质性自然19,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20,违己交病。尝从人事21,皆口腹自役22。于是怅然慷慨23,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24,当敛裳宵逝25。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6,情在骏奔27,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8,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29,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30。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31?既自以心为形役32,奚惆怅而独悲33?悟已往之不谏34,知来者之可追35。实迷途其未远36,觉今是而昨非37。舟遥遥以轻飏38,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39,恨晨光之熹微40。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41。僮仆欢迎,稚子候门4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43。携幼入室,有酒盈樽44。引壶觞以自酌45,眄庭柯以怡颜46。倚南窗以寄傲47,审容膝之易安48。园日涉以成趣49,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50,时矫首而遐观51。云无心以出岫52,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53,抚孤松而盘桓54。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5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56?悦亲戚之情话57,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58,将有事于西畴59。或命巾车60,或棹孤舟61。既窈窕以寻壑62,亦崎岖而经丘63。木欣欣以向荣64,泉涓涓而始流65。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66。

已矣乎67!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6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9?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70。怀良辰以孤往71,或植杖而耘耔72。登东皋以舒啸73,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74,乐夫天命复奚疑75![1]

苏轼书法作品《归去来兮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表趋向的语助词。兮,语气词。

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幼稚:指孩童。盈:满。

缾(píng):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

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靡途:没有门路。

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诸侯:指州郡长官。

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见:被。

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

惮:害怕。役:服役。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何:什么。则:道理。

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怅然:失意。

犹:仍然。望:期待。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仲秋:农历八月。

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

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

实:确实。迷途:做官。其:大概。

是:正确。非:错误。

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以,而。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以:把。前:前面的。

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

稚子:幼儿。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就,近于。

盈樽:满杯。

引:拿来。觞(shāng):古代酒器。

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扶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情话:知心话。

春及:春天到了。

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 独,独自外出。

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耘,除草。籽,培苗。

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

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1][2][3]

白话译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再出外远行又有什么追求?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如何评价苏东坡的书法水平

您好。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纳。

赵孟頫代表作书法作品是什么?

浅谈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研究苏轼诗词文赋甚至生平故事的人不少。文学家的巨大光环,耀眼得让人看不清其作为书法家的光亮程度。对苏轼的书法,今人研究得并不多。笔者冒昧试为之。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7、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余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局部欣赏。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在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给我留下了妩媚天真、温良敦厚、肥扁朴拙的印象极深,而对附录中尚有谁人的作品,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

二、苏轼书法的源头

苏轼自己说“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自称自己的书法臆造本无法,其实并不是把法度扔了,他也讲究方法,不过那个法,和唐代的法不一样。苏轼说他不践古人,并不表明他不学古人。至少,他的书法就受到颜真卿的影响。颜体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蚕头燕尾钉头钩。只不过苏轼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吸取了其横轻竖重的特点而已。事实上,他对颜真卿也很欣赏。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体评价时,他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意思是,他认为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至善至美,能达到他们的程度,天下所有之能事就可以到此为止了。

苏轼显然也是学过很多名家的。有人说,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苏轼的书法,从颜真卿的书法中吸取了营养,前已述及。至于他的书法究竟从王僧虔、李邕、徐浩、杨凝式的书法中,又各吸取了哪些营养,笔者没有进行比较,不敢妄言。

三、苏轼书风形成的原因

古往今来,学习古人书法者,无计其数。由于各人喜好不同,转化为自己的字时,便不可避免了带有自己个人的色彩,这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固然从古人中吸取了营养,但毕竟他的书法仍然自成一体。这种风格的形成,又是从何而来?

我以为,要研究苏轼书法的风格,必须研究苏轼这个人。所谓字如其人。从根本上讲,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当然也可以从其所写的字,来研究他的人,甚至当时作书时的心情。

1、苏轼的书风,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一代大文学家,诗文歌赋都写得非常好,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特别是在词上,他将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的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绘画开创了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础。应当说,其作为一个“全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中,唯苏轼一人。在中国历史上,也还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能和他比较的。

在《颖沙弥帖》中,苏轼见了颖沙弥的字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老夫不复止以诗句字画期之矣。”反过来说,苏轼曾经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

一个才高八斗,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的人,自然有点恃才傲物。从正面来说,学识高了,见识高了,品味与境界也就高了,也就不把书法绘画当成一个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在苏轼眼里,作文写字绘画,只不过都是表情达意的东西而已,只求自然天成。只因如此,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问君何若写吾真,君言好之聊自适”。“凡物之可喜,是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透露出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苏轼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

有人因此将其归纳为“尚意”。并将其与唐以前的书法“尚法”,即讲究法度区别开来。还把苏轼视为“尚意”的领袖。

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

众所周知,在古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写字或者说书法,其实都是表达感情的载体,《兰亭叙》是这样,《祭侄文稿》也是这样。凭什么说唐以前的书法属“尚法”,至宋代苏轼后才开始属“尚意”呢?我不以为是这样,只不过,因为苏轼既是一个大文学家,又是一个大书法家,站在他的高度,把书法“尚意”的特点首先公开讲了出来而已。而并非书法“尚意”是从苏轼开始。

苏轼的书法之所以朴拙厚重,平和中正,端庄娟秀,而毫不做作狂怪,在书坛上独树一帜,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以为,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因为只有他,真正理解了书法应当是表情达意的一个工具。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以其不求售也,故得其自然”。

当然,这一观点,未必全是苏轼一个人的。

有人说,宋代文人士大夫式书法是一种大的趋势,当时书法的发展态势,一种是走向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潇洒飘逸,一种走向官僚态势堂皇肃穆。并说苏轼是趋向于走向士大夫方向的,并将其作为“尚意”的一个论证。我以为,苏轼是一个文人,但从21岁开始,可以说一直是在做官,尽管仕途坎坷,也算一直是官僚。那么,他的书风,向何处发展?有人说,苏轼、黄庭坚等面对书法表现出了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有深厚学养的士大夫阶层努力从使用书法中挣脱出来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全面的艺术才华更好地塑造自我的士气。并以苏轼“书初无意欲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反推求”,“貌研容有膑,壁美何妨”等言论,来力证苏轼属崇尚个人意趣的风气。

这一观点也不尽然。苏轼是文人与官僚的结合体。对他来说,做文人与做官僚,集于一身,两者并无截然的界限,因而也不存在两种趋势的选择。他始终坚持的就是自然达意。之所以说存在两种趋势,其实也很好理解,当官的人之间的书椟往来,碍于礼仪,书写时不便过于恣意,因而所留墨迹显得拘泥肃穆,当属常理。最典型的要数蔡襄的《谢赐御书》,写得就毕恭毕敬。就算是苏轼,《颖沙弥帖》属于应酬性的回帖,写得就相对拘谨,《赤壁赋》也写得不够灵动。能够以此来认定苏轼书风趋向官僚态势之堂皇肃穆吗?当然不能。后人由此从中得出宋代书坛的两种趋势,岂不谬哉?

2、苏轼的书风,与其性格的不合时宜有关。

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与其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苏轼最突出的个性是什么呢?不合时宜。

在一篇介绍《苏轼的三任妻子》的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去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正是因为苏轼的不合时宜,导致人生起伏,官场失意。先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于是不容于朝廷;及至新党势力倒台,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上台,苏轼被召回重用时,苏轼又看不惯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再次反对新党。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随后被外调,外放。至新党再次上台,又再遭贬官。

苏轼的不合时宜,体现在其书法上,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别人用墨适中,他用墨极浓;别人写字方正,他求扁平;别人写字大小匀称,他写字大小悬殊;别人讲求法度严谨肃穆,他讲求随意自然;别人追求华丽时尚,他追求古朴粗拙。还有人说,苏轼拿毛笔也与众不同,他拿毛笔的手法,与今人拿钢笔的手法相类拟。对此,却无考证。

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不错,在他的性格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时的得意,又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迫;既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瀔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顿悟:又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绝唱。

而这些,与他的书法,不正是一脉相承的吗?

3、苏轼的书风,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而苏轼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换句话说,苏轼的书法,早年、中年与晚年,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生经历出现了太多太大的变化。换言之,苏轼的书风,与其人生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这从他的年谱上可以看出。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任凤翔判官 ;1064 任职史馆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三年(1066.4-1068.7)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这一时期,仕途上没有大的坎坷,但也未受重用。只是亲人相继去世,感情上受到一些打击而已。

从1079 任湖州太守,当年因“乌台诗案”入狱起,苏轼开始了他的第一轮人生低谷。入狱100余天,差点丢了性命。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

这时,朝廷新党倒台,苏轼的仕途再次出现转机。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但京官不好当,自请外放。任颍州太守;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

1093 妻丧;太后逝世;新党重新当政。苏轼的仕途风波再起。他开始受到排挤。先是调定州太守;1094 开始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

及至朝廷再次有人想到他,将其召回时,已经是1101年了。他开始北返;往常州;不久即逝世 。

他的一生是如此的起伏跌荡,数起数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的各式诗文及书法,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这种情感随着人生波动而形成的变动,不仅通过他的诗文反映出来,也通过他的书法体现了出来。又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中国古代都是有那些有名的书法家..其作品和字体分别是什么?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赵孟頫,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自创的“赵体”,被称为楷书的“四大体”之一。赵孟頫楷书代表作是《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因为赵孟頫信仰的是道教,所以他对于道家文化是非常的推崇的,也曾多次为一些道观题字。

赵孟頫在遍学晋唐名家书法特别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之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人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另外,他的行书也是非常非常的出名的,堪称“中国行书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人分别为王羲之、颜真卿和苏东坡,这三个人的都是生在赵孟頫之前的几百年时间里。他们书法的精髓都被赵孟頫所学到,赵孟頫是真正的青出于蓝的人物。

赵孟頫书法的发展时期,是在中年以后,因为在中年之前,他都是在模仿别人。赵孟頫出身北宋皇族,他的祖先是宋代的开国帝王赵匡胤。赵孟頫的出生是一个不幸的开始,他刚出生的时候,宋朝已经以崩溃不远了,等到赵孟頫成人之后,宋朝已经灭亡,元朝建立起来。

元朝建立起来之后,赵孟頫就闲居故乡,研究书法学问,后来被人推荐给忽必烈,被忽必烈赞扬其才貌。赵孟頫虽然在元朝朝廷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官职,但是由于元朝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很快就被罢官。

赵孟頫在家一边研究书法,一边读书,有了大把的时间,赵孟頫书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赵孟頫几乎精通所有的书法。他开始不在拘泥于前人的书法经验,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来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字体。他的代表作有很多,最出名的有《洛神赋》、《道德经》、《四体千字文》等。

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以上内容参考:赵孟頫(宋末元初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 - 百度百科

优秀书法作品都有哪些

文征明 《自书诗卷》 行书

唐伯虎 《落花诗帖》 行书

米芾 《蜀素帖》 行书

王铎 《题青阳山庄诗册》 行书

苏轼 《归去来兮辞卷》 行书

黄自元 《临九成宫帖》 楷书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楷书

柳公权 《玄秘塔》 楷书

颜真卿 《多宝塔》 楷书

赵孟頫 《胆巴碑》 楷书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楷书

于右任 《千字文》 草书

智永 《千字文》 草书

孙过庭 《书谱》 草书

赵之谦 魏碑

这些都是很有名的,还有很多很多自己找咯

著名的书法题目

王羲之有:兰亭集序、圣教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草书十七帖。

苏轼:《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诗帖》、《梅花诗帖》 、《前赤壁赋》

黄庭坚:《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

米芾:《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虹县诗》、《研山铭》。

赵孟頫:《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

褚遂良:《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争座位帖》

关于积极向上的古诗词书法作品软笔

柳公权《玄秘塔碑》

苏轼《归去来兮辞》

黄庭坚《松风阁》

蔡襄《蒙惠帖》

赵佶《楷书千字文》

文徵明《行书五律》

沈度《行书七律诗》

金琮《山中写怀诗》

徐渭《题墨葡萄诗》

傅山《早起非真健诗》

金农《漆书七言联》

邓石如《六朝镜铭轴》

郑燮(郑板桥)《难得糊涂》

吴昌硕《隶书四言联》

齐白石《行草横轴》

舒同《行书五言联》

关于积极向上的古诗词软笔书法作品如下:

1、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3、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4、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6、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7、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六祖坛经·决疑·第二节》

8、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张元干《菩萨蛮》

9、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天道》

10、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1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滑稽列传》

12、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1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1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