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5 0
  1.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日常例子
  2. 放空杯,谦虚学,犯不较
  3. 犯而不校的意思
  4.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5. 论语泰伯篇原文及翻译
  6. 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泰伯第八原文和翻译介绍如下: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译文:孔子说:“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节制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政治领袖对待亲族厚道,百姓就会渐渐走上人生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友人,百姓就不会感情淡薄。”

3、曾子有疾,召门***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我的脚!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就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可以免于这种忧惧了,***们!”

4、曾子有病,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要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应当重视的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可以避免别人的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自己;说话时注意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更来负责。”

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一-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能力的人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丰富却虚怀若谷;被人欺负却不计较一一从前我的朋友就做到了这样。”

6、曾子日:“可能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一一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关节,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呀!”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宏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但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

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启发上进的意志要靠读书,具备处世的条件要靠学礼,达成教化的目标要靠习乐。”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日常例子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却能向远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有知识、有才能,却谦虚得好似没有一样,从不计较别人的无理冒犯。从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这是曾子对老朋友的回忆,“昔日吾友”指的是颜回。

颜回已经去世了,曾子有一天感慨说,有一种很难达到的状态,他的老朋友颜回能够做到。

“以能问于不能”,意思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愿意去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与“不耻下问题”的意思相同。

“以多问于寡”,是说他有很高的学问,却愿意去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

这是装的吗?当然不是!颜回是真心实意的请教,为什么他愿意这样不耻下问呢?原因是所有人都会有知识盲区。

我们看很多电视竞答节目就会发现,很多参赛者都非常厉害,博古通今,知识量丰富,但有时竟然会被一道很简单的题目难住。

好比你读到了博士,去请教一个初中毕业的技术工人如何修理自行车,也没什么张不开嘴的,因为在修自行车这件事情上,对方就是比你强的多。

术业有专攻,要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一颗空心,你就会发现,向谁请教都是应该的 。

“有若无,实若虚”,意思是一个人有,但他看自己就像没有一样。他不因自己拥有而自满,依然保持谦虚,怀着空杯心里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一种真实的、敢于认识自我的态度。

颜回是孔子最心爱的学生,子贡,曾子都对他非常推崇,他依然能够做到“有若无,实若虚”。那些外在的名声并没有压垮他,并没有成为颜回的负担,极高的学识也没有他当成标榜的资本,他似乎将这些东西化作了自己内在的一部分,这就叫“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是说哪怕别人冒犯了颜回,颜回也只是笑一笑便过去了,不会还击,也不会计较。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名声没有那么在意,他怎么会怕“黑粉”?“黑粉”冒出来骂他、诋毁他,他也不会放在心上。本来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偶尔听一听其他的声音,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正因颜回到达了“犯而不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才能如此举重若轻。

曾子的这一段话是非常得体的。颜回做的这件事情,从佛家的角度叫“无我”,从儒家的角度叫“谦和”。

为什么“谦”与“和”要合在一起用?因为一个人内心能够做到“谦”,对外才能做到“和”。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傲慢,有多余的棱角和锋芒,看谁都不顺眼,过分执着于某个名头,刻意追求与众不同,那么他跟谁都无法和气的相处。谦是无法伪装的,意谦虚,人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一个人只有真心的看淡名声、地位、头衔,不觉得自己现在的成就、学问和名号有多了不起,才能够做到谦逊,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就是谦和。

曾子如此怀念颜回,可见他的境界也不低。他看得懂颜回好在哪里,普通人则缺少曾子这种对于美德的洞察力。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托付孤儿,可以托付江山,生死关头临危不惧的人,这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了。”

曾子有很多金句。不同于孔子的其他学生,他说话总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掷地有声之感。

曾子和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完全不一样。颜回总是那么温和平静,那么低调内敛,却又怡然自乐。颜回是修道之人,庄子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拖颜回之口,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子贡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人,喜欢问问题,喜欢和孔子探讨。子路是一个莽撞直率的人。曾子是一个内心澎湃的人,他心怀天下,说的话比孔子说的更宏恢宏、更有力。

“可以托六尺之孤”按古代尺寸,六尺大约是一百四十厘米,孩子长到这么高的时候,是最难托付的。刚出生的婴儿,很多人都愿意收养,因为孩子没有记忆,还能如同亲生子女一样培养。孩子长大成人,自己都能够养家糊口了,也就不需要托付了。最难托付的,就是身高“六尺”的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身心还未真正成熟,却又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脑海中刻下了此前关于家庭的记忆,并且即将进入青春期,进入最叛逆的时候。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意思是有人非常值得信赖,我们甚至能够放心的将这个时期的孩子托付于他。

“可以寄百里之命”,在春秋时期,方圆一百里差不多是一个小国的面积。曾子说,能够安心的把一个国家托付给这个人。我们可以想想看,这个人需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才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大节”至少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安国家、定社稷,这是关于国家大事的。第二种理解是,一件事情与生死相关,就一定是大节。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逮捕之前,他完全是有机会离开的,但是他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就是设问:这样的人是君子吗?

最后,他肯定的回答,这当然是君子。

放空杯,谦虚学,犯不较

犯而不校: 别人踩到你一脚,就算了。别人损了你几句,别放心上。

前面四句: 一般是老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高手对菜鸟,人无完人嘛,总有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家里老人还会问你智能手机怎么用呢。

犯而不校的意思

读《论语》感悟(七十)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书中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渊博,却能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有知识、有才能,却很空杯、很谦虚;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我的感悟 :

谁如此优秀?

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却能向远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有知识、有才能,却能保持空杯;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海纳百川,从不计较别人的无理冒犯。

曾子说,他过去的一个老朋友就能做到这样。据说这个老朋友就是被孔子捧在手心里,起早贪黑、一遍遍表扬的颜渊颜回。此时的颜回已经过世了。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是说一个人特别能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彩四溢,却不耻下问,放下身段去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

这是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短板。你会造火箭,未必会炒西红柿炒鸡蛋;你懂计算机,未必会养鸡;你手术台上游刃有余,未必能杀死一条武昌鱼。

电视节目上,博古通今的北大才子、名校高材,不照样败给了外卖小哥雷海。言语温润的五岁小儿沈子扬不照样过五关斩六将,登上诗词大会的顶级殿堂。

可见,“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虚的。术业有专攻。博士级别的颜渊能意识到自己的短板,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请教别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有若无,实若虚”,有学问却像没学问,知识丰富却谦虚低调不自满。这是一种真实的、敢于认识自我、敢于面对自我的人生态度。

被孔子连声称赞“贤者回也”的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好名远扬,荣誉证书塞满屋,却善于发现别人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仍做到既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向少才无能不如己的人学习,这就是“有若无,实若虚”。

四川眉山市苏祠中学退休教师庄学平,为人师表,学高为范,在苏祠中学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临退休还承担着毕业班的教学任务。调侃说自己油尽灯枯、蜡炬成灰,靠“装嫩卖萌”,将姿势放低到尘埃里参与教学。这种与世无争、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教师的万丈光芒。这也是一种“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校”同“较”,计较。是说优秀生颜回被别人冒犯了,他付之一笑、一笑而过,他的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咱不计较、不还击,根本不当一回事。这是一种豁达、包容、博大、忍让的胸怀、胸襟。

孔子也曾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犬”,但孔子听了完全不恼,反而觉得太形象了。他不排斥别人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狗,他觉得自己在某种状态下就是这样的,别人说的话在某个部分上是合理的。这就是“犯而不校”,是“耳顺”。

一个人,如果太在意自己的职位、名声,就很难听进去不同意见,尤其听到谩骂,就会痛苦,就会患得患失,就会炸毛,就会打回原型。你看人家名星多厉害,铺天盖地的谩骂、抵毁,照样看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谢。

偶尔听一听其他声音、甚至噪声,有什么可计较的?“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也是一种修行。

《论语》“泰伯篇”第5章,曾子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的“三好学生”颜渊的境界和胸怀。

我从段话里,学到的是:做人要有谦卑的姿态,空杯的心态,宽广的胸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耻下问、集思广益、宠辱不惊、和光同尘。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犯而不校的意思是: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犯而不校的释义出处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出处:《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犯而不校的例句

1、鲁迅说过“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2、对那些以欺人为快乐之本的人,决不可犯而不校。

3、像他这样宽宏大量、犯而不校的人是不多见的了。

4、要宽大为怀,对此事应犯而不校。

5、面对同桌的挑衅,我犯而不校,他慢慢的也没兴趣了。

6、面对土匪的侵扰,他也只能是犯而不校。

7、博大是犯而不校的宽容,博大是以德报怨的情怀,博大是兼济天下的心灵。

8、昔者吾友,以牙还牙是直道,有若无,决不可犯而不校。

9、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0、高老太爷听说有些年轻学生在外面印报纸,散布谣言,专跟他作对,在他看来,这简直是犯而不校,目无君长了。

论语泰伯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泰伯第八》

本篇谈论的是“圣者”,贤人、君子、士的道德规范。尧是圣之仁者;舜是圣之智者;禹乃圣之勇者;周文王圣之义者;周武王是智勇兼备的圣人;周公旦是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的圣人。这些人都是古人学习做人的典范。

原文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的道德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先后三次让天下,百姓却找不到还有什么事情称道他。”

解读泰伯是周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后,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了姬昌,也就是周文王。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称赞泰伯具有至德,就是因为泰伯三让天下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心安,而无任何功利的想法。

原文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译文孔子说:“谦恭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白白辛劳;谨慎但不用礼加以节制就会胆小懦弱;勇猛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犯上作乱;率直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尖酸刻薄伤害他人。君子如果能够真诚善待亲人,老百姓就会仁德厚道,老朋友就不会被遗弃,民情就不会淡薄。”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关系问题。还有亲与仁的关系及结果。恭、慎、勇、直四德如果不以礼节制就会导致劳、葸、乱、绞四种弊端。可见知礼的重要,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道理大概就在这里。

原文8.3曾子有疾,召门***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得了病,他召唤***们说:“看看我的手脚。《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往后,我就可以免除这样的担惊受怕了。孩子们!”

解读曾子是直接传承孔子的一个学生,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略显迟钝,以孝著称。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全自己的身体是最大的孝,所以曾子在临终的时候让自己的***看看他的手脚,意思就是他的身体还都健全,他用一生的努力保全了受之父母的身体,尽了大孝。从此以后就不必在担忧了。

原文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对他说:“鸟要死的时候,叫声很悲切。人要死的时候说的话很和善。君子对做人的道理有三点有特别注意:容貌严肃庄重就会远离粗鄙傲慢;表情端正就会接近诚正信实;说话的时候注意言辞声调就能远离鄙陋背理。陈设礼器之类的事情,自有主管祭祀的部门。

解读曾子也是古代的圣人,后人称他为宗圣。他对孔子的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曾子临终前谈论行为礼仪的事情。曾子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候谈论这些呢?人与人交往,最先见的是容貌,然后是一个人的脸色,再进一步就是言语,所以曾子强调与人交往的“容貌”、 “颜色”、 “语言”,这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修养。曾子与孟敬子谈论这些大概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教育孟敬子要注意这样的修养。

原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还向比自己才能低的人求教,学问多还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求教有学问就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丰富却表现得很不足,别人侵犯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好友就曾经这样做的。”

解读这一章曾子谈论的是学习上的不耻下问、谦虚宽大。“有若无,实若虚”这是我想到了圆圈理论,越是喜欢读书学习的人他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就会越宽广,但未知的东西就会越多,所以对于无限的未知而言,有真的就好比是无,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绝不是简单的谦虚,是好学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曾子的这段话讲述的是他的同学复圣颜回的表现。

原文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能够把没有成年的孩子托付给他抚养,能够把国家的命运交付给他,在生死关头不动摇屈服。这就是君子吗?这就是君子啊!”

解读这一章曾子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君子是值得信任的的人,这种信任不是小信,而是大信,是可以将家国命运托付给他的人。

原文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的心胸不可以不宽广,意志不可以不坚定,因为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不重大吗?到生命结束才能完成,不遥远吗?”

解读曾子在这里为知识分子画了像,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就是要不断的修炼自己,并且要努力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原文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生命的修炼开始于学诗,因为学礼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最后完成于对乐的学习。”

解读我以为生命的修炼是从情感的修炼开始的,而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的情感的表达,人的所有人文精神的培养都应该从美好的情感培养起步,而学诗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情感培养起来之后,就要遵循社会规则也就是礼的要求,才能立身于社会,最终成就修炼的关键在内心的快乐。

原文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礼法做,却无需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么做”。

解读这句话后世的歧义很大,还有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过来就是“老百姓懂得礼法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不懂得礼法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知道”。也可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老百姓懂得礼法可使用就顺其自然,不懂礼法不可使用,就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我更倾向于第二种看法。

原文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崇尚勇武而仇视贫穷,就会犯上作乱。对不仁的人太过痛恨,也会导致祸乱。”

解读这一章孔子探讨“乱”的根源,一方面好勇疾贫就会导致。另一方面对那些不仁的人太过,也会导致祸乱。所以,处理任何问题都不宜太过,要遵循中道的原则。

原文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即便是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让他既骄傲又自私,那么其他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解读孔子言外之意,即便是你有天大的才能,如果骄傲自私也就没有什么可值得一提的了。说的还是做人是首要的问题,没有道德做基础,做人也就失去了根基

原文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经过长达三年的学习,还没有当官的念头,这种人很难找啊。”

解读子夏曾说过“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话,儒家倡导的学习根本是学习做人,但也兼顾改造社会的问题。我愿意把三年理解为孔子当时教育学生的学制,学满了三年却不想着就业做官,足可以看出这个人自我完善的定力。换做今天的大学生我们再看,谁又能把自我的提高作为第一目的呢?很多的大学生还没有进入大学就考虑就业的事情,却不考虑从本质上提高自我的素养,以至于毕业却不能及时就业。如果反其道而视之,学了四年却不具备一技之长,还不能就业也真是不易得啊!今天的大学生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让自己在大学里变得优秀,就业应该是优秀的副产品。一个这正优秀的人还何愁就业呢?!

原文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好学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坚守美好的做人原则。危险的地方不去,混乱的地方不呆。好的环境里就大展宏图,不好的环境中就把自己隐藏起来。在一个好的集体里,贫穷低贱没有地位,这是耻辱;在不好的集体中却能富有有官做,这也是耻辱。”

解读这一章孔子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环境问题,如何选择生存。他还是把做人放在了首要的地位。选择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选择人生道理,这些涉及了生存和人的尊严问题。其根本的做人原则就是要秉持“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原则。

原文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要管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解读孔子的这句话已经成了后世官员为政的一个准则。今天的话讲,不在那个位置上还来管那个位置上的事情就是越位了。但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在其位可以谋不在其位的政”,这种观念是没有毛病的,这是从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考虑问题。任何一个朝代的***都需要其在位的时候考虑和谋划其不在位时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考虑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了的长远发展问题。像路易十六那样“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谋政方式自古是很少见的。

原文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到最后《关雎》的结尾,美妙的音乐一直在在我的耳边回荡啊!”

解读当我们每个人潜心修炼一生,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原文8.16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愿,悾(kōng)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激进而又不直爽,幼稚而又不朴实,无知而又不守信用,对这种人我真是没有办法啊!”

解读这一章孔子例举了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而不信三种人,说明现实生活中人的表里不一,也就是缺乏真诚的修养。这样的人往往都是蝇营狗苟的人。

原文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就像总也赶不上似的,甚至是学到的害怕丢失似的。”

解读这是孔子对学习状态的心理体验和感觉。大凡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尤其是不断学习修养自己的人,都会有感觉好像是赶不上那些学习的榜样似的。道德的修养更是一生的事情,及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需要继续努力,唯恐会因为稍一懈怠就会丢失一般。

原文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却不是自己去求来的。”

解读孔子高度赞扬舜和禹的伟大,一方面是说舜和禹不是为自己打天下,另一方面是因为舜和禹的天下是众望所归的结果。舜和禹没有什么私心,只为天下太平考虑。

原文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崇高啊,只有天才会这样高大,也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多么广大啊,老百姓都无法用语言来称颂他。他的功绩多么崇高啊,他制定的礼乐多么辉煌啊!”

解读孔子感叹尧的伟大。尧之伟大大在大君、大天、大德、大功和大礼。这一章不单是极力赞美尧,更是对天道的赞美。要尊崇天道,才有大德、大功和大礼。孔子称赞尧,说他是以天为则的,而尧也像天那样,他的德行的伟大根本没法一一枚举,用言辞来加以赞颂,至于他表现在外面的功业、文章则是人所共知的。

原文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拥有五位贤臣就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善于治国的大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从唐尧和虞舜的时候到周武王这时的人才最为兴盛,其中还有一位女性,实际上不过是九个人罢了。周文王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能服侍殷朝,周朝的美德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了啊。”

解读这一章孔子极赞周之兴盛,原因就是人才难得,之所以周朝兴盛还有原因就是周王的厚德载物。其根本原因就是周王能够首先做好自己,这时无为而治的基本前提。

原文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大禹这个人,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他自己饮食微薄而尽心孝敬鬼神,自己穿着破烂的衣服却尽量把祭祀的服装做得华美,自己的宫室很简陋却能尽力修治农田水利。对于大禹,我真的是无话可说了。”

解读后人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孔子对大禹的无私忘我也是高度的赞美。如果说尧是仁圣人,舜是智圣人,那么大禹就是勇圣人。尧则天道而治天下,舜仿人道无为而治,大禹则躬身沟渠,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堪称楷模。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三位圣人对民众教育的不同。

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

详细翻译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详细翻译

曾子有疾,召门***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生病,把他的***召集过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

详细翻译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鸟将要死时,鸣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注重的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面色端庄严正,这样就容易使人信服;讲究言辞和声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在那里。”

详细翻译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详细翻译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将国家的命脉寄托于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是君子啊。”

详细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详细翻译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详细翻译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详细翻译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喜欢勇敢逞强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不仁的人憎恶太过,也是一种祸害。”

详细翻译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而吝啬的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详细翻译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说:“读书三年,没想到去做官得俸禄,这是难得的。”

详细翻译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详细翻译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它的政务。”

详细翻译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结尾演奏《关雎》乐曲的时间里,美妙动听的音乐都充盈在耳边。”

详细翻译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幼惟而不谨慎,看上去诚恳却不守信用,我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详细翻译

孔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如下: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4、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5、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0、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资料扩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粟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及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锋”,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