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是谁说的_以直报怨 释义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7-28 0
  1.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何对待伤害你的人
  2.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句话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3. 以德报怨,出自哪里?原文?
  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07

意思:”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1、以德报怨:yǐ dé bào yuàn

翻译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直报怨是谁说的_以直报怨 释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何以报德:hé yǐ bào dé?

翻译德:恩惠。用什么来回报恩德。

扩展资料

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何对待伤害你的人

 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句话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读《樊登讲论语》这段话中,我的理解是:老子讲“以德报怨”,孔子觉得对伤害你的人以德行报答他,那对帮助你的人呢?对帮助你的人就不公平。孔子就说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遇到伤害你的人,先跟他说这样不行,表明态度,还有一种理解是返回以同等的伤害,以牙还牙。对于帮助的人一样的帮助他。不管以直报怨怎么理解,就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个人赞同孔子的观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也是很有名的章节。

老子讲究“报怨以德”,别人对你不好,对你有怨恨,你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回应他,依然对他怀抱着善意。

有人问孔子对“以德报怨”的态度。孔子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好,你却用德行去回应,那么面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你该如何回报呢?

孔子看到了其中的不公平。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当对方对你无礼、欺辱你、侵害你的权益时,你应该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线,告诉对方:“我不接受你的做法。”这叫作直。

还有一种解读为,当别人伤了你时,你可以回应他同等的伤害,他伤了你十分,你就伤他十分,这就叫以直报怨。如果别人对你好,你也需要回报别人,这就是投桃报李。

博弈论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二人猜拳,约定好双方都出石头,这样两个人就都能够得钱。但如果有人突然变卦,悄悄地出了布,他就能一个人赢得所有的钱。在这种规则之下,怎样保证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呢?

很多专家开始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不该坚持诚信:你出石头,他出布,他赢了你一次;你坚持诚信,还出石头,对方慢慢摸清了你的心理,就依然会出布……你会一直输。

如果你认为对方敢出布,你选择出剪刀。你赢了一次,下一次再出剪刀,他则选择出石头……博弈就开始变得混乱了。

研究者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找出让我们收益最大的策略。最终胜出的策略叫作“以牙还牙”程序,即当对方有一次不诚信以后,你也要有一次不诚信,一直到对方回归诚信为止;对方回归诚信以后,你也回归诚信,然后双方进入诚信模式;如果对方再一次不诚信,你也要再一次不诚信。这种博弈策略,最终的得分是最高的。这跟老子的“报怨以德”不一样。老子的策略是你不诚信没关系,我只坚持自己的诚信就好。我对你好,跟你对我的态度无关,这是我自己的需要,是我个人的修养。

孔子不这么认为,他进一步联想到了“何以报德”。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对那些对你好的人也太不公平了。从这个层面来看,孔子是懂博弈论的。

以德报怨,出自哪里?原文?

最近国学兴起,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我再读《论语》。然而却发现,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我们似乎误解了孔子。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可能是断章取义地曲解。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一向以谦虚和坚忍著称。关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东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圣经里就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点。而在东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哲学理念,面对困苦的态度是逆来顺受。根据佛经中的记载,大鹰要吃释迦牟尼的肉,他便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种坚忍已经超越西方人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是以人为本的,更能让人接受。

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被曲解?根源还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希望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统治。皇帝残暴,要“以德报怨”,地主剥削,也要“以德报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还是要“以德报怨”,要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这种坚忍和迂腐与佛家的处事态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设立,孔子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如今人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也更加正确和人性化,对于圣人之言,我们应该拨开迷雾,认真感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文: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以德报怨的典故: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的)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百度百科-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07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孔子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这样的人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仁人?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

展开说,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你不好,别人甚至侵犯你,伤害你,你还很好的对待别人。那么你怎么去回报一直在帮助你的人,你用什么去回报他?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如果你对一个坏人很好,对一个好人,你也无非就是对他很好,对于别人来说,做好人还是做坏人是没有区别的。

那么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呢?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怎么办?

正确答案是: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你要感恩,要回报,要用自己真诚的心,用恩德来回报他人。

但是不要以怨抱怨,而是以直抱怨。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抛去内心的贪嗔痴恨爱恶欲,不受外界的影响,用真诚心来应对。而不是用恶意、怨恨、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

“以直报怨”是在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做到的,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考验。

以德报德容易做到,以直报怨就不容易做到了。

你要清楚自己现在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你的内心已经原谅他了,你真的不计较他了,那么你当然可以不以怨抱怨,还可以用一种好的方法来感化它,也可以做到以德报怨。

但如果你自己心里有坎,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内心非常计较他对你的伤害。但你强压住内心的这样一种愤怒,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甚至于愿意帮助他的态度去化解,那么这样的一种表现其实不是你内心的本真,不是你一种真诚的表现,而是虚伪的表现。

虽然你看上去是在做一件很高的事情,是件好事,但是孔子告诉你,你的行为是虚伪的,不符合你现在的状态。

你自己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你就怎样表达出来,这才是真诚的表现。

《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做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他不仅仅是对别人好,喜欢别人,仁者他也可以有厌恶别人,讨厌别人的情绪,这才是真实的。

仁者是要分好坏的,不是不分好坏的,所以“直”非常重要。

直,其实就是做人的基础,做不到直的人是做不到人的,人首先是要真诚,做到实事求是,才能进一步做到是一个仁人,是一个仁者。

小结如下:

1、你要拎清自己的状态,不要去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为了面子,为了别人说我好去做一些你驾驭不了,或者提供一些你根本无法提供的东西,明白自己的状态是第一点。

2、仁者爱人就是要用正直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有时候是理解别人,有时候是同情别人,而不是抱怨、憎恶。

3、只有不能加强自己的道德休养,不断修心养性,才能真正做到以直抱怨。

历来我们对於「以德报怨」这个成语的理解是: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则和老子唱反调,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真的是如此吗?这真是千古的误解.我们先研究一下这些文字的出处.老子之言出於《道德经》,老子:「大小多少(指仇恨),报怨以德.」孔子之言则出於《论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论语中孔子之言,并未提及「以德报怨」语出老子,所以孔子并非反对老子.但是,孔子所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以仁德回报仇怨,也正是我们一般的理解,的确和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孔子不赞成「以德(仁德)报怨」,所以说要「以直(公正)报怨,以德(仁德)报德(恩德).」

老子学说为「法自然」,即遵循宇宙本体之原则来观察人生.但老子之言一向容易遭人误解,原因是老子行文用字都古奥离奇,常和一般字面上的用义不同.老子於《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德是「常道玄德」,并非一般认知的「仁义道德」.所以,老子说的「以德报怨」,是以「天地自然之德来回报仇怨,」而天地自然之德的要义是「万物平等」,正和孔子以「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的意义相通而且并不抵触.老子和孔子都不是慈善家,都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老子更认为「大道废,才有仁义的产生.」而大道之下是「万物平等」,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世界,老子当然不会主张「以德(仁德)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