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自化是什么意思_无为自成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2 0
  1. 垂衣拱手是什么意思?
  2. 自化是什么意思
  3.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4. 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余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成语是: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无为自化是什么意思_无为自成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淮南子:主术训》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垂衣拱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寻求道理,内心具足一切,无需外求。从外部寻找事物的道理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圣人“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

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オ”,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

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自化是什么意思

“垂衣拱手” 指衣服下垂,两手重合。

“垂衣拱手”是由“垂衣”和“拱手”这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联合结构 “垂衣”是使衣服下垂。 “拱手”是两手重合 ,“拱”用为动词 ,是使 (两手 )重合的意思 ,拱手即使两手重合。

成语垂拱而治 [ chuí gǒng ér zhì ] ,即来源于“垂衣拱手”。

解释: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出自:《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意思:重视信实,明白理义,?尊崇有德行的人,酬报有功劳的人,帝王可无为而治。

扩展资料:

垂拱而治近义词

一、高居深拱 [ gāo jū shēn gǒng ]?

指高居帝位,垂拱而治。

二、无为而治 [ wú wéi ér zhì ]?

无为: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治:治理。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三、无为自化 [ wú wéi zì huà ]?

指无为而治。

百度百科-垂拱而治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自化的释义如下:自然化育。语本《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无为自化思想是治疗过程的最佳体现。

治民以刑罚,虽能使民知有畏,但其心无所感化,于君国无益,不若晓之以理,齐之以礼,道之以德,令其感而自化。人生没有意外,只能说是命运使然。错过了听见神气魔咒的时机,却因为一场荒谬又热血的怪比赛,让我与深深喜欢的女孩从此在爱情的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化作一条线,在人生的路上奔驰。奔驰,却又彼此缠绕。

席间,孔子很不得意,以酒浇愁,老子连忙劝其遇事要看宽、顺其自然,并向他灌输“清净自正、无为自化”、“无为而不为”的哲学思想。话音刚落,只见那比这陈图南高了将近一头的和尚自化斋的褡裢中摸出一物,他将这东西放在掌心然后给陈图南观瞧。

从她的作品上能感觉到“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道家文化,亦可见其艺术思想及超脱尘嚣的境界。不可能,无为自化是针对平和外部环境而言的,一个全球战略的年代,哪有时间给你自化?速度决定命运。

惟道是从,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道生法。在老子的眼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所以高明的统治者理应顺从客观,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率理而动,一切“道法自然”,凡事“无为自化”。

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余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宁静致远 [ níng jìng zhì yuǎn ] :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出处: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1、诸葛亮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道士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

扩展资料

近义词

高风亮节 [ gāo fēng liàng jié ]?

也说高风峻节。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出 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例 句

但就是这么一个,也可以我们见到千千万万革命母亲的~。

原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释义: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六卷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扩展资料:

赏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

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

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

“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

“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

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

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

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